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二期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七)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事志》  白音德力海主编。周德海作序。编委会主任白音德力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事志》始修于1995年,1999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5311-4058-6/K·43,责任编辑徐学文。全书87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38元。
        志书设18章,75节。第一章人事机构,设4节;第二章人事计划,设3节;第三章录用干部,设3节;第四章干部队伍,设3节;第五章干部调配,设3节;第六章人才流动,设4节;第七章转业干部安置,设5节;第八章专业技术干部,设4节;第九章职称职务,设3节;第十章行政任免,设4节;第十一章奖励与惩戒,设4节;第十二章考核与辞职,设2节;第十三章干部培训教育,设4节;第十四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设3节;第十五章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设5节;第十六章机关事业单位福利,设3节;第十七章退离休管理,设5节;第十八章地区人事,设13节。
        大力培养,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从而达到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1947年5月1日成立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培养、提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干部队伍的逐步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现代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并且逐步实现新老交替。从自治区政府主席到鄂温克、鄂伦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自治机关的旗长,均依法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与比例不断增长,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成立时,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2 600人,其中蒙古族2 400人;1957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26 8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19 700人;1965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31 500名,其中蒙古族干部    2 500人;1977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30 2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24 100人;1987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131 0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106 400人;1996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169 0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139 000人。自治区成立时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没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956年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名,1984年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 523人。1995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103 242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 568人;1996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 154人。少数民族干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自治区教学、科研和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显著的成就。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事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千年前夕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该书概括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半个世纪以来人事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载人事工作的大事要事。如本志书第四章干部队伍,通过三节内容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干部队伍的结构、干部队伍的分布情况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本志书求真存实,基本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的统一,颇具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  高振型主编。乌力吉作序。编委会主任刘安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始修于1987年,1997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3596-8/K·278,责任编辑武连生。全书5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96元。
        志书设12章,44节。第一章电力建设,设5节;第二章火力发电,设4节;第三章供电,设3节;第四章电网调度,设3章;第五章用电,设3节;第六章农电,设5节;和七章安全,设3节;第八章风力发电,设3节;第九章修造与多种经营,设3节;第十章科学技术,设3节;第十一章教育,设3节;第十二章经营管理,设6节;冠以概述,殿以附录,修志始末。
        内蒙古的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内蒙古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遗留的火电厂装机容量为4 240千瓦·小时至70千瓦的电厂11座,总容量1.48万千瓦,1949年发电量共1 666万千瓦·时(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以火力发电为主,大中小并举,因地制宜,全面发展,重点建设的方针,从1953年~1990年,火力发电经历5个发展时期:一是发展起步(1953年~1957年),主要是进行老厂扩建,为建新厂准备施工起动电源;二是力争先行(1958年~1962年),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在这5年中共投产6台机组,总容量16.2万千瓦,冬季抽汽运行可达19.2万千瓦,为包钢等大型工业矿企业马上提供充足的电力;三是曲折前进(1963年~1975年),时逢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电力生产建设在曲折中求发展,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仍成倍增长;四是跃上新台阶(1976年~1985年),这个时期兴建一批高参数、大容量发机组,技术装备和发电能力都跃上新台阶;五是实现翻番目标(1986年~1990年),这个时期,内蒙古电管局实行“投入产出”承包经营,实现装机容量第一个翻番目标,到1990年末,内蒙古电管局直属系统装机总容量达到166.8万千瓦,比1985年的44.5亿千瓦·时增长76.6%。全区500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装机总容量380.2万千瓦,1990年发展电量167.7亿千瓦时。
        内蒙古地区最早有电是1903年,到1949年,有些机组报废,有些拆迁,还有些在战火中被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1990年末,自治区有500千瓦,比1949年增长256倍;年发电量168.88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1 013倍。技术装备由1949年的低温低压小机组,经历中温中压、高温高压,超高压直到亚临界压力的现代大型机组。其中如地处赤峰市的元宝山发电厂、赤峰热电厂和位于通辽市的通辽发电总厂、通辽热电厂是部直属企业,归东北电业管理局管理。1990年4厂发电装机总容量176万千瓦,年发电量共74.46亿千瓦·时。自治区直属发电厂,到1990年有15座,装机总容量166.8万千瓦,年发电量共78.6亿千瓦·时。其中,装机容量1.2万千瓦及以上的发电厂10座,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发电厂3座,内蒙古西部电网的大型主力发电厂4座。它们分别是:海拉尔发动厂、呼和浩特发电厂、包头第三发电厂、汇流河发电厂、灵泉发电厂、锡林浩特二电厂、包头第二热电厂、包头第一热电厂、乌拉山发电厂、丰镇发电厂。内蒙古各地方电厂从1953年开始建设,以当地煤为燃料,小火电建设发展很快,同时区域性电网也在迅速发展延伸,凡是电网覆盖的盟市旗县,小电厂相继封停,机组拆迁。到1990年末,仅有地方电厂9座,装机总容量136 880千瓦,其中6座属于农电范围。为工矿企业及城镇供电的地方电厂主要有:乌达发电厂、海勃湾跃进发电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力工业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志丛书,是内蒙古地区电力工业史上第一部专志,这部志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对自治区电力工业兴衰起伏,不断发展的历史做全面、真实、客观的记述,既反映创业的艰辛历程和主要经验教训。如第二章火力发电志,通过4节内容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发电厂、电力生产、热力生产、环境保护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前有所稽,后有所鉴”,本志书能起到很好的“资政、教化、存史”作用。
        《喀喇沁旗志》  郑家彦总纂。吴力吉、张志安作序。编委会主任张思隆、白凤祥、陈景才、张智、吴力吉、张志安。《喀喇沁旗志》始修于1982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427—4/K·316,责任编辑李杰。全书15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印数1—2 0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36卷,170章。卷一建制区划,设2章;卷二自然环境,设6章;卷三人口,设4章;卷四民族,设4章;卷五经济概览,设3章;卷六农业,设9章;卷七畜牧业,设7章;卷八林业,设7章;卷九水利水产,设6章;卷十农业机具,设3章;卷十一乡镇企业,设5章;卷十二工业,设10章;卷十三交通,设4章;卷十四能源,设2章;卷十五邮政电信,设3章;卷十六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设4章;卷十七招商旅游,设2章;卷十八商业,设5章;卷十九粮食,设6章;卷二十财政税务,设2章;卷二十一金融,设6章;卷二十二经济管理,设6章;卷二十三中国共产党,设4章;卷二十四政权政协,设3章;卷二十五社会团体,设6章;卷二十六民政,设4章;卷二十七人事劳动,设2章;卷二十八军事,设4章;卷二十九公安、司法,设4章;卷三十教育,设11章;卷三十一科技,设5章;卷三十二文化,设5章;卷三十三卫生体育,设7章;卷三十四宗教、民俗,设2章;卷三十五方言、谣谚,设3章;卷三十六人物,设4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后记。
        喀喇沁旗大地,人材辈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喀喇沁右翼第十四任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衔贡桑诺尔布是清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贡6岁时,其父多罗都棱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聘山东学者丁锦堂为之施教,后聘请西藏喇嘛教藏经,请武师教骑射。因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十四五岁已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善书画诗文,亦通武术。通晓汉、蒙、藏、满文字。16岁和清肃亲王善耆之妹善坤成亲,继续学习。20岁时被清廷命为御前行走,24岁时慈禧太后60寿庆时被赏加辅国公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其父病故。同年12月,贡桑诺尔布承袭喀喇沁王的爵位,时年27岁。承袭王位后,他立即革除其父时的一些弊政、旧制,解散了京戏班;取消了王府差役不准吃饱的限制;将旗民的差徭改为定额负担制;曾下令,不要把旗民分成贵贱等级,下级官员参见王爷,不准自称“包勒”(奴隶、奴才),改跪拜礼为鞠躬礼;训令旗民,今后凡有三个儿子的人家,不准送二子去当喇嘛;现有的喇嘛,凡有违法劣迹行为者,一律令其还俗。光绪27年,高薪聘请军事教官周春芳,把王府青年差役组成卫队,保卫地方治安。针对清朝对蒙古人实行羁縻政策,不兴文化教育,崇信喇嘛寺庙,使蒙古人愚昧落后的情况,贡王于光绪28年自费兴办崇正学堂,招收旗民青少年免费入学。开始旗民不理解,不愿让子女上学,贡王就豁免上学学生家庭的税役负担,对远道不寄宿学员车接车送。学校设有宿舍、餐堂、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免费住宿、就餐。贡王亲任校长,专聘江南名士陆君略、钱桐等为总习。光绪二十九年又办起守正武学堂,吸收旗内官员子弟30多人入学。聘请日本陆军大尉伊藤柳太郎、中尉吉原四郎为教官,按日本陆军操典教学,培养初级军官。同年春,贡王、御前大臣喀尔喀亲王那彦图长子祺承武、肃新王之子宪章等数人,未经清廷许可,私搭日轮东渡日本,参观大阪万国劝业博览会,访问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福岛安正大将,与日本朝野名流接触,参观东京实践女学。回国后于清光绪29年11月初10立即办起毓正女子学堂,由贡王福晋善坤亲自主持校务,王府内的年轻侍女,官员的女儿,连贡王的妹妹七格格,均吸收入学。为办好这些学校,贡王不惜重金,从日本聘请女教师河原操子,军事教官伊藤柳太郎、吉原四郎。1906年底河原操子回国后,又聘请日本考古学家乌居龙藏夫妇任教,从国内各地聘教师10余名,学校共有教师职工21名。由于学生名额日增,负担越来越重,为筹措办学经费,贡王又把大西沟、汤土沟3 000亩荒山荒地招佃出租,作为永久学田。并把府中多年积存的古董、细软、衣物拿到北京变卖,戏班的戏装全部卖掉,充作教育经费。1903年~1912年是贡王办学的全盛时期,3个学校在校生达400余名,班级10余个,先后毕业学生600余名。此期间,贡王还向天津、上海、保定、北京等地公开或秘密派出学生25名,向日本派留学生8名,其中女生3名,专业培养,学军事、教育、工业、交通、测绘、医学、外语等专门知识。到1927年又向国外派出学生30人~40人。1905年贡王还在崇正学堂内办报馆,出双日刊石印《婴报》,除刊登国内外新闻外,动员官员、学生写稿。同时购进《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珍贵书籍,建图书馆1座。贡桑诺尔布所办的崇正学堂,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毕业生3 000余名,送到国内外学习者一二百人。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界的杰出人才,成为蒙古族的知名人士。因旗内不通邮,贡王就派人去围场县联系,从克勒沟到喀喇沁王府架设90华里的有线电报线路,并选定3名蒙古族人为“健脚”来往于北京、喀喇沁之间,传递公私函件,在乡村建邮政代办所,从此,沟通了喀喇沁旗与外界的联系。贡王较有远见,提前派4人去天津北洋工厂学习,回来后于1905年办起工厂、织布、染色、生产肥皂、蜡烛、绒毡、染料等。又从北京俄国道胜银行借三万两白银,办起百货商店(三义洋行),除销售旗内工厂生产产品外,还经销日用百货、洋广杂货。旗内和附近县旗民众均来此购物,喀旗王府日渐繁华,人称“小北京”。贡王在兴学兴工的同时,还在学生中提倡新式结婚,反对排场浪费的做法。他思想活跃,组织崇正师生成立了一个“崇德学社”,研究地方行政和“参佐领”制度的改革问题;开办政治训练班,培养新的行政管理人才。清廷对贡王推行新政早有戒心,一方面说他办学有功,赐匾褒奖,一方面又想削弱他在旗里的影响,曾一度调其为满洲正白旗都统,后任资政院咨议,给以闲散职务,令其闲居北京。后因光绪帝突然病逝,幼帝宣统即位,南方各省革命活动炽烈,需要贡王回旗招募兵丁,以充禁卫军,贡回旗精选壮丁300人,送入新的禁卫军,编为马步三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退位。民国元年(1912年)贡王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与2月5日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1912年他向北京的日本正金银行借白银三万两,和日本的泰平公司秘密签订购买枪支弹药的合同,约定双方在南满铁岭火车站交货,届时贡王派人去接。同时回旗召集本旗上层官员开会,但与会者态度冷漠,加之所购枪支弹药在郑家屯被吴俊升部查封没收,日本人被枪毙,贡王转而提出“热河蒙古实行自治”,并召集热河境内王公,札萨克开会议论,贡王被推举为筹备自治的总负责人。这时热河都统熊希龄侦知其行动,急报大总统袁世凯,袁以启用人才为名,同年8月,重礼聘其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9月晋升为亲王。10月贡王以蒙藏事务局总裁的身份致电外蒙哲布尊丹巴、杭达多尔济严词阻止其与沙俄缔约。11月贡在记者招待会上谴责《俄蒙条约》,表达各盟旗反对此条约,同赞共和的立场。1912年8月,同盟会、共进会等组织在北京开会,成立中国国民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贡桑诺尔布为理事之一。1913年,为了培养蒙古族、藏族青年,贡桑诺尔布在北京创办蒙藏学校。校址在北就西单石虎胡同路北。学校招收各地蒙、藏学生入学。其中以蒙古族学生为多。在苏俄十月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影响下,1923年~1926年之际,蒙藏学校成为北京传播马列主义的场所之一。贡桑诺尔布任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总裁达16年之久(1912年~1927年),当时的军阀政府在袁世凯后几经“换马”,但贡的总裁一职始终末变,他的地位高重,为蒙古王公所信仰。民国20年(1931年)1月13日因患脑溢血病于北京宫邸,时年59岁。
        《喀喇沁旗志》是在世纪之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该志系统地记录了喀喇沁旗的自然风貌和历史现状,讴歌了全旗各族人民的丰功伟绩。本志是历史的记录,是地情的载体,它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人”的历史使命,将以“存史、资政、教化”的独特功能,为社会发出独特的作用。
        《锡林郭勒盟畜牧志》  齐伯益主编。贾幼陵、诸葛计、熊德邵作序。编纂出版领导小组长阿迪雅。《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始修于1994年,1997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5769—4/K·388,责任编辑王世喜。全书18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6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6篇22章。第一篇设2章;第二篇设4章(3~6章);第三篇设5章(7~11章);第四篇设3章(12~14章);第五篇设4章(15~18章);第六篇设4章(19~22章);冠以概述,殿以修志始末。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辽阔,天然草原面积为2.95亿亩,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97.2%,可利用面积2.67亿亩,占天然草原的90.6%。其辖境在国内相当于河北省面积,国外相当于新西兰草场面积,是为内蒙古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地区级养草食畜规模最大,典型性很强的地区。草场类型以典型草原为主,还有部分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牧区草地面积2.81亿亩,占全盟草地面积的97.5%。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 248种(包括亚种15个,变种145个,变型17个),有栽培植物60种(包括变种9个),这些植物分属于91科,452属。全盟共有饲用植物671种(包括7个亚种,81个变种和7个变型),占全盟种子植物总数的51.3%,除8个栽培种外,其余均为野生种,这些饲用植物分属于228个属、51个科,占全植物总属数的50.4%,总科数的56%。全盟优质牧草158种,占总种数的23.5%,中等以上337种,占50.2%,低质牧草较少,多数适口性良好。饲用植物尚有药用植物400多种,主要有黄芪、杏仁、枸杞和沙棘。沙棘有塞外灵芝之称。药用植物还有黄芩、甘草、防风、远志、知母、秦艽、赤芍、苦参、麻黄、泽名等。草场类型:属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是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条件下发育起来的耐寒旱生多年生草本植被类型。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根据1981年~1986年草原普查结果,平年可食饲草总贮量为906 334.41万公斤,其中暖季为466 687.36万公斤,冷季为439 647.05万公斤。暖季载畜量为1 525.12万绵羊单位,冷季为1 036.9万绵羊单位。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直接影响各类草地产草量的高低。锡盟牲畜品种资源丰富,有蒙古马、牛、羊、山羊、骆驼5种,地方良种8个,先后引入国外良种49个,引入国内良种17个,培育新品种3个,选育命名良种3个,共81个品种。1995年全盟年内最高饲养量为1 326.5万头(只)(6月30日数),年末牲畜存栏数为977.87万头(只)(12月31日数)畜种结构:锡盟放牧饲养家畜主要有五种,即马、牛、驼、绵羊、山羊、除此外尚有少量驴骡。五种牲畜中羊占绝对多数,1995年内羊最高饲养量为1 167.23万只,占牲畜总数的87%,年末存栏为844.50万只,占存栏总量的86.3%。品种结构:锡盟家畜品种主要包括5大类,即蒙古种、杂交种、培育种、选育种和引进种。畜群结构根据1995年日历年度末统计,各类牲畜迁令母畜总比重为53.07%,其中牛45.6%、马30.35%、骆驼31.37%、绵羊58.25%、山羊48.56%。培育、选育品种特点与分布:培育品种有内蒙古细毛羊、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选育品种有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绒白山羊、乌珠穆沁牛(未命名)、扎格斯台牛(未命名)、苏尼特驻(未命名)、乌珠穆沁马(未命名)。全盟有野生禽兽260多种,其中禽类为160多种,普类为100多种,其中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有20多种。一类保护动物有:梅花鹿、盘羊、斑羚(青山羊)、丹顶鹤、白枕鹤。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鹿、驼鹿、猞猁、天鹅、细嘴松鸡、鸳鸯。三类保护动物有:雪兔、鹅喉羚羊(长尾黄牛)、黄鼬、伶鼬、黑琴鸡、花尾榛鸡(飞龙)、灰鹤、各种猛禽。
        《锡林郭勒盟畜牧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在全国方志中别具特色,具有独到地位的专业志书。这部志书纵贯古今,横排竖写,全方位地记述了锡盟畜牧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变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锡盟、建设锡盟、振兴锡盟的光辉业绩,侧重记述了“七五”和“八五”时期的成绩。集锡盟地区畜牧业史实、业绩、经验、教训、人才、科技、统计资料之大成;必将成为各级领导指挥草原畜牧业的重要资料,成为提供有关信息的资料库,从而将知识转化现实的生产力。该志以事系人,重点记述锡盟历代人民、历届领导、科技人员、支边青年在锡盟畜牧业发展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宝贵经验,这些将会成为建设锡盟,振兴锡盟,繁荣锡盟的巨大动力。
        《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  高树鹏主编。刘和平、白建设作序。编委会主任贾景峰、白建设。《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始修于1993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6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80506-468-7/K.168,责任编辑刘百岁、高树鹏、石秀茂。全书5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18元。
        志书设15篇,54章:第一篇建置,设3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6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篇畜牧业,设6章;第五篇农业、林业、水利,设4章;第六篇工业商业,设2章;第七篇交通邮电城乡建设,设3章;第八篇开放引进,设4章;第九篇财税金融,设3章;第十篇经济综合管理,设6章;第十一篇教育科技,设2章;第十二篇文化体育卫生,设3章;第十三篇民政人事劳动,设2章;第十四篇党政群团政法军事,设4章;第十五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后记。
        畜牧业是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因而,加快划原建设是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有效防止草场的退化、沙化,该开发区加快了围封草场的建设步伐和人工草地建设步伐,到1999年,全境围封草场面积17.5万亩。人工种草始于1980年。乌拉盖分局从甘肃省引进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种籽,采取财政补贴籽和运费、补贴人工种草耕作费(每自然亩补2.2元)的办法,在乌拉盖牧场巴彦高勒分场、乌拉盖分局种牛站、乌拉盖牧场苗圃等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草木樨1.6万亩。1966年,乌兰盖综合开发区种植多年生牧草、当年生饲草8 800亩。翌年,引进多年生优良牧草籽15.21吨,其中草原2号苜蓿3吨、无芒雀麦7.71吨、老芒麦0.5吨、沙打旺3.5吨、草木樨0.5吨。当年,种植多年生牧草1.8万亩、大麦2.3万亩,并推广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新技术。1988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结合实际,提出了多年生牧草保护种植思路。当年种植多年生牧草11 659亩,当年生饲草11 220亩,其中保护种植面积1 300亩(草木樨十草原2号苜蓿十老芒麦十小麦混播10亩、草木樨十草原2号苜蓿1 100亩)。1999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和一些单位调入加拿大苜蓿草籽1吨、肇东苜蓿草籽8.5吨、老芒麦5吨、沙打旺0.53吨、草木樨6.5吨。当年共种植苜蓿13 200亩、老芒麦5 680亩、沙打旺1 000亩、无芒雀麦200亩、鲁梅克斯44亩,共种植青谷草、青枝麦等当年生饲草7 755亩。截至1999年底,乌兰盖地区广泛使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长寿命牧草与短寿命牧草混播、多年生牧草保护种植新技术,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优质高产多年生牧草规模,质量步入锡林郭勒盟前列。乌拉盖地区野生牧草草籽资源丰富,主要禾本科优良牧草有野生老芒麦、无芒雀麦、羊草、水草、鹅冠草;主要优良豆科牧草有达乌理胡枝子、歪头菜、野火秋、黄芪、扁蓿豆等,历年没有组织人力、物力大力采集。1988年,哈拉盖图农牧场草籽基地生产人工种植老芒麦草籽4吨,平均每亩产草籽15公斤。贺斯格乌拉牧场达木林家庭牧场采集人工委员会老芒麦草籽1.5吨,平均每亩产草籽12.5公斤。1999年,乌拉盖地区生产老芒麦草籽16吨。乌拉盖地区围栏草场建设始于1976年,大面积建设围栏草场始于1996年。1976年,乌拉盖牧场种牛占建设电围栏1.5万亩,采取划牲畜四季营地,轮牧,建草库伦等形式搞牧场改良,合理保护利用天然草场资源。199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二期草原建设项目在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立项实施。1996年8月,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组织建设高标准围栏草场13处,1万亩,乌拉盖牧场3处3 000亩、哈拉盖图农牧场6处3 000亩。是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植被建设服务以利用草地改良机在贺斯格乌拉牧场、哈拉盖图农牧场两场境内搞切根改良草场600亩。截至1999年,该地区采取围栏封育、天然草场施肥等形式搞草地改良,草地围栏面积为17.5万亩。加强草原防火工作,是乌拉盖开发区搞好草原建设,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的一面重要举措。“三盟一地”二分会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后,乌拉盖分局各农牧场研究落实会议精神,充实加强了场级防火委员会和分场级防火领导小组。1979年9月,乌拉盖分局成立防火指挥部,下设防火委员会11个,领导小组39个,防火检查占11处,扑火突击队28个(队员2 360人),防火望台3处。1981年,乌拉盖分局按照“防火分区域,扑火无界限”的方针,调整防火指挥部,建立健全指挥系统和扑火组织。划分防火责任区6个,设立防火委员会6个,防火领导小组5个,扑火队40个。配备值班车8辆,设交通要道岗卡8个,配备义务望岗哨处3所,配备专职检查人员8人,义务检查人员8人。另外还备有扑火扫帚、送水桶、汽油等。1982年,防火委员会调整为8个,领导小组48个,到1984年,有扑火队40个,扑火队员1 000人,机械风力灭火大队1个,专职检查人员8人,灭火机20台,大小汽车4台。1993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调整防火指挥部,充分调整4个防火委员会,33个防火领导小组,成立4个快速灭火队,1个专半专业化扑火队。1994年9月20日,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管委会出台《乌拉盖地区防火检查项目及违章罚款标准的规定》,当年执行防火期间开发区党政领导,指挥部成员和各单位车辆轮流值班制度。1995年,乌拉盖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台《关於对痴呆、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管理奖励规定》。截至1999年,开发区区内设6个防火责任区,进一步加强各级防火机构建设,健全各项制度,明确管理程序,继续实行目标化管理。由于防火指挥有方,措施得力,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先后于1965、1979、1983、1986、1995、1996、1997年,先后7次扑灭森林大火,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按照志书横排纵写,详今略古、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记述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的历史和现状。纵观全志,可看出该志书立意新颖,富有时代特点;全书融苦与乐、奉献与事业为一体,是新时代的交响曲;该志体例完备,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文为主,辅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和表格,为全志增添色彩和光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七)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事志》  白音德力海主编。周德海作序。编委会主任白音德力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事志》始修于1995年,1999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5311-4058-6/K·43,责任编辑徐学文。全书87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38元。
        志书设18章,75节。第一章人事机构,设4节;第二章人事计划,设3节;第三章录用干部,设3节;第四章干部队伍,设3节;第五章干部调配,设3节;第六章人才流动,设4节;第七章转业干部安置,设5节;第八章专业技术干部,设4节;第九章职称职务,设3节;第十章行政任免,设4节;第十一章奖励与惩戒,设4节;第十二章考核与辞职,设2节;第十三章干部培训教育,设4节;第十四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设3节;第十五章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设5节;第十六章机关事业单位福利,设3节;第十七章退离休管理,设5节;第十八章地区人事,设13节。
        大力培养,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从而达到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1947年5月1日成立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培养、提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干部队伍的逐步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现代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并且逐步实现新老交替。从自治区政府主席到鄂温克、鄂伦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自治机关的旗长,均依法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与比例不断增长,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成立时,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2 600人,其中蒙古族2 400人;1957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26 8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19 700人;1965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31 500名,其中蒙古族干部    2 500人;1977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30 2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24 100人;1987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131 0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106 400人;1996年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169 000人,其中蒙古族干部139 000人。自治区成立时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没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956年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名,1984年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 523人。1995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103 242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 568人;1996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 154人。少数民族干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自治区教学、科研和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显著的成就。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事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千年前夕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该书概括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半个世纪以来人事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载人事工作的大事要事。如本志书第四章干部队伍,通过三节内容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干部队伍的结构、干部队伍的分布情况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本志书求真存实,基本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的统一,颇具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  高振型主编。乌力吉作序。编委会主任刘安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电力工业志》始修于1987年,1997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3596-8/K·278,责任编辑武连生。全书5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96元。
        志书设12章,44节。第一章电力建设,设5节;第二章火力发电,设4节;第三章供电,设3节;第四章电网调度,设3章;第五章用电,设3节;第六章农电,设5节;和七章安全,设3节;第八章风力发电,设3节;第九章修造与多种经营,设3节;第十章科学技术,设3节;第十一章教育,设3节;第十二章经营管理,设6节;冠以概述,殿以附录,修志始末。
        内蒙古的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内蒙古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遗留的火电厂装机容量为4 240千瓦·小时至70千瓦的电厂11座,总容量1.48万千瓦,1949年发电量共1 666万千瓦·时(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以火力发电为主,大中小并举,因地制宜,全面发展,重点建设的方针,从1953年~1990年,火力发电经历5个发展时期:一是发展起步(1953年~1957年),主要是进行老厂扩建,为建新厂准备施工起动电源;二是力争先行(1958年~1962年),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在这5年中共投产6台机组,总容量16.2万千瓦,冬季抽汽运行可达19.2万千瓦,为包钢等大型工业矿企业马上提供充足的电力;三是曲折前进(1963年~1975年),时逢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电力生产建设在曲折中求发展,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仍成倍增长;四是跃上新台阶(1976年~1985年),这个时期兴建一批高参数、大容量发机组,技术装备和发电能力都跃上新台阶;五是实现翻番目标(1986年~1990年),这个时期,内蒙古电管局实行“投入产出”承包经营,实现装机容量第一个翻番目标,到1990年末,内蒙古电管局直属系统装机总容量达到166.8万千瓦,比1985年的44.5亿千瓦·时增长76.6%。全区500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装机总容量380.2万千瓦,1990年发展电量167.7亿千瓦时。
        内蒙古地区最早有电是1903年,到1949年,有些机组报废,有些拆迁,还有些在战火中被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1990年末,自治区有500千瓦,比1949年增长256倍;年发电量168.88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1 013倍。技术装备由1949年的低温低压小机组,经历中温中压、高温高压,超高压直到亚临界压力的现代大型机组。其中如地处赤峰市的元宝山发电厂、赤峰热电厂和位于通辽市的通辽发电总厂、通辽热电厂是部直属企业,归东北电业管理局管理。1990年4厂发电装机总容量176万千瓦,年发电量共74.46亿千瓦·时。自治区直属发电厂,到1990年有15座,装机总容量166.8万千瓦,年发电量共78.6亿千瓦·时。其中,装机容量1.2万千瓦及以上的发电厂10座,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发电厂3座,内蒙古西部电网的大型主力发电厂4座。它们分别是:海拉尔发动厂、呼和浩特发电厂、包头第三发电厂、汇流河发电厂、灵泉发电厂、锡林浩特二电厂、包头第二热电厂、包头第一热电厂、乌拉山发电厂、丰镇发电厂。内蒙古各地方电厂从1953年开始建设,以当地煤为燃料,小火电建设发展很快,同时区域性电网也在迅速发展延伸,凡是电网覆盖的盟市旗县,小电厂相继封停,机组拆迁。到1990年末,仅有地方电厂9座,装机总容量136 880千瓦,其中6座属于农电范围。为工矿企业及城镇供电的地方电厂主要有:乌达发电厂、海勃湾跃进发电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电力工业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志丛书,是内蒙古地区电力工业史上第一部专志,这部志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对自治区电力工业兴衰起伏,不断发展的历史做全面、真实、客观的记述,既反映创业的艰辛历程和主要经验教训。如第二章火力发电志,通过4节内容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发电厂、电力生产、热力生产、环境保护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前有所稽,后有所鉴”,本志书能起到很好的“资政、教化、存史”作用。
        《喀喇沁旗志》  郑家彦总纂。吴力吉、张志安作序。编委会主任张思隆、白凤祥、陈景才、张智、吴力吉、张志安。《喀喇沁旗志》始修于1982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427—4/K·316,责任编辑李杰。全书15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印数1—2 0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36卷,170章。卷一建制区划,设2章;卷二自然环境,设6章;卷三人口,设4章;卷四民族,设4章;卷五经济概览,设3章;卷六农业,设9章;卷七畜牧业,设7章;卷八林业,设7章;卷九水利水产,设6章;卷十农业机具,设3章;卷十一乡镇企业,设5章;卷十二工业,设10章;卷十三交通,设4章;卷十四能源,设2章;卷十五邮政电信,设3章;卷十六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设4章;卷十七招商旅游,设2章;卷十八商业,设5章;卷十九粮食,设6章;卷二十财政税务,设2章;卷二十一金融,设6章;卷二十二经济管理,设6章;卷二十三中国共产党,设4章;卷二十四政权政协,设3章;卷二十五社会团体,设6章;卷二十六民政,设4章;卷二十七人事劳动,设2章;卷二十八军事,设4章;卷二十九公安、司法,设4章;卷三十教育,设11章;卷三十一科技,设5章;卷三十二文化,设5章;卷三十三卫生体育,设7章;卷三十四宗教、民俗,设2章;卷三十五方言、谣谚,设3章;卷三十六人物,设4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后记。
        喀喇沁旗大地,人材辈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喀喇沁右翼第十四任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衔贡桑诺尔布是清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贡6岁时,其父多罗都棱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聘山东学者丁锦堂为之施教,后聘请西藏喇嘛教藏经,请武师教骑射。因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十四五岁已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善书画诗文,亦通武术。通晓汉、蒙、藏、满文字。16岁和清肃亲王善耆之妹善坤成亲,继续学习。20岁时被清廷命为御前行走,24岁时慈禧太后60寿庆时被赏加辅国公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其父病故。同年12月,贡桑诺尔布承袭喀喇沁王的爵位,时年27岁。承袭王位后,他立即革除其父时的一些弊政、旧制,解散了京戏班;取消了王府差役不准吃饱的限制;将旗民的差徭改为定额负担制;曾下令,不要把旗民分成贵贱等级,下级官员参见王爷,不准自称“包勒”(奴隶、奴才),改跪拜礼为鞠躬礼;训令旗民,今后凡有三个儿子的人家,不准送二子去当喇嘛;现有的喇嘛,凡有违法劣迹行为者,一律令其还俗。光绪27年,高薪聘请军事教官周春芳,把王府青年差役组成卫队,保卫地方治安。针对清朝对蒙古人实行羁縻政策,不兴文化教育,崇信喇嘛寺庙,使蒙古人愚昧落后的情况,贡王于光绪28年自费兴办崇正学堂,招收旗民青少年免费入学。开始旗民不理解,不愿让子女上学,贡王就豁免上学学生家庭的税役负担,对远道不寄宿学员车接车送。学校设有宿舍、餐堂、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免费住宿、就餐。贡王亲任校长,专聘江南名士陆君略、钱桐等为总习。光绪二十九年又办起守正武学堂,吸收旗内官员子弟30多人入学。聘请日本陆军大尉伊藤柳太郎、中尉吉原四郎为教官,按日本陆军操典教学,培养初级军官。同年春,贡王、御前大臣喀尔喀亲王那彦图长子祺承武、肃新王之子宪章等数人,未经清廷许可,私搭日轮东渡日本,参观大阪万国劝业博览会,访问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福岛安正大将,与日本朝野名流接触,参观东京实践女学。回国后于清光绪29年11月初10立即办起毓正女子学堂,由贡王福晋善坤亲自主持校务,王府内的年轻侍女,官员的女儿,连贡王的妹妹七格格,均吸收入学。为办好这些学校,贡王不惜重金,从日本聘请女教师河原操子,军事教官伊藤柳太郎、吉原四郎。1906年底河原操子回国后,又聘请日本考古学家乌居龙藏夫妇任教,从国内各地聘教师10余名,学校共有教师职工21名。由于学生名额日增,负担越来越重,为筹措办学经费,贡王又把大西沟、汤土沟3 000亩荒山荒地招佃出租,作为永久学田。并把府中多年积存的古董、细软、衣物拿到北京变卖,戏班的戏装全部卖掉,充作教育经费。1903年~1912年是贡王办学的全盛时期,3个学校在校生达400余名,班级10余个,先后毕业学生600余名。此期间,贡王还向天津、上海、保定、北京等地公开或秘密派出学生25名,向日本派留学生8名,其中女生3名,专业培养,学军事、教育、工业、交通、测绘、医学、外语等专门知识。到1927年又向国外派出学生30人~40人。1905年贡王还在崇正学堂内办报馆,出双日刊石印《婴报》,除刊登国内外新闻外,动员官员、学生写稿。同时购进《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珍贵书籍,建图书馆1座。贡桑诺尔布所办的崇正学堂,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毕业生3 000余名,送到国内外学习者一二百人。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界的杰出人才,成为蒙古族的知名人士。因旗内不通邮,贡王就派人去围场县联系,从克勒沟到喀喇沁王府架设90华里的有线电报线路,并选定3名蒙古族人为“健脚”来往于北京、喀喇沁之间,传递公私函件,在乡村建邮政代办所,从此,沟通了喀喇沁旗与外界的联系。贡王较有远见,提前派4人去天津北洋工厂学习,回来后于1905年办起工厂、织布、染色、生产肥皂、蜡烛、绒毡、染料等。又从北京俄国道胜银行借三万两白银,办起百货商店(三义洋行),除销售旗内工厂生产产品外,还经销日用百货、洋广杂货。旗内和附近县旗民众均来此购物,喀旗王府日渐繁华,人称“小北京”。贡王在兴学兴工的同时,还在学生中提倡新式结婚,反对排场浪费的做法。他思想活跃,组织崇正师生成立了一个“崇德学社”,研究地方行政和“参佐领”制度的改革问题;开办政治训练班,培养新的行政管理人才。清廷对贡王推行新政早有戒心,一方面说他办学有功,赐匾褒奖,一方面又想削弱他在旗里的影响,曾一度调其为满洲正白旗都统,后任资政院咨议,给以闲散职务,令其闲居北京。后因光绪帝突然病逝,幼帝宣统即位,南方各省革命活动炽烈,需要贡王回旗招募兵丁,以充禁卫军,贡回旗精选壮丁300人,送入新的禁卫军,编为马步三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退位。民国元年(1912年)贡王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与2月5日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1912年他向北京的日本正金银行借白银三万两,和日本的泰平公司秘密签订购买枪支弹药的合同,约定双方在南满铁岭火车站交货,届时贡王派人去接。同时回旗召集本旗上层官员开会,但与会者态度冷漠,加之所购枪支弹药在郑家屯被吴俊升部查封没收,日本人被枪毙,贡王转而提出“热河蒙古实行自治”,并召集热河境内王公,札萨克开会议论,贡王被推举为筹备自治的总负责人。这时热河都统熊希龄侦知其行动,急报大总统袁世凯,袁以启用人才为名,同年8月,重礼聘其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9月晋升为亲王。10月贡王以蒙藏事务局总裁的身份致电外蒙哲布尊丹巴、杭达多尔济严词阻止其与沙俄缔约。11月贡在记者招待会上谴责《俄蒙条约》,表达各盟旗反对此条约,同赞共和的立场。1912年8月,同盟会、共进会等组织在北京开会,成立中国国民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贡桑诺尔布为理事之一。1913年,为了培养蒙古族、藏族青年,贡桑诺尔布在北京创办蒙藏学校。校址在北就西单石虎胡同路北。学校招收各地蒙、藏学生入学。其中以蒙古族学生为多。在苏俄十月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影响下,1923年~1926年之际,蒙藏学校成为北京传播马列主义的场所之一。贡桑诺尔布任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总裁达16年之久(1912年~1927年),当时的军阀政府在袁世凯后几经“换马”,但贡的总裁一职始终末变,他的地位高重,为蒙古王公所信仰。民国20年(1931年)1月13日因患脑溢血病于北京宫邸,时年59岁。
        《喀喇沁旗志》是在世纪之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该志系统地记录了喀喇沁旗的自然风貌和历史现状,讴歌了全旗各族人民的丰功伟绩。本志是历史的记录,是地情的载体,它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人”的历史使命,将以“存史、资政、教化”的独特功能,为社会发出独特的作用。
        《锡林郭勒盟畜牧志》  齐伯益主编。贾幼陵、诸葛计、熊德邵作序。编纂出版领导小组长阿迪雅。《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始修于1994年,1997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5769—4/K·388,责任编辑王世喜。全书18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6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6篇22章。第一篇设2章;第二篇设4章(3~6章);第三篇设5章(7~11章);第四篇设3章(12~14章);第五篇设4章(15~18章);第六篇设4章(19~22章);冠以概述,殿以修志始末。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辽阔,天然草原面积为2.95亿亩,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97.2%,可利用面积2.67亿亩,占天然草原的90.6%。其辖境在国内相当于河北省面积,国外相当于新西兰草场面积,是为内蒙古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地区级养草食畜规模最大,典型性很强的地区。草场类型以典型草原为主,还有部分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牧区草地面积2.81亿亩,占全盟草地面积的97.5%。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 248种(包括亚种15个,变种145个,变型17个),有栽培植物60种(包括变种9个),这些植物分属于91科,452属。全盟共有饲用植物671种(包括7个亚种,81个变种和7个变型),占全盟种子植物总数的51.3%,除8个栽培种外,其余均为野生种,这些饲用植物分属于228个属、51个科,占全植物总属数的50.4%,总科数的56%。全盟优质牧草158种,占总种数的23.5%,中等以上337种,占50.2%,低质牧草较少,多数适口性良好。饲用植物尚有药用植物400多种,主要有黄芪、杏仁、枸杞和沙棘。沙棘有塞外灵芝之称。药用植物还有黄芩、甘草、防风、远志、知母、秦艽、赤芍、苦参、麻黄、泽名等。草场类型:属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是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条件下发育起来的耐寒旱生多年生草本植被类型。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根据1981年~1986年草原普查结果,平年可食饲草总贮量为906 334.41万公斤,其中暖季为466 687.36万公斤,冷季为439 647.05万公斤。暖季载畜量为1 525.12万绵羊单位,冷季为1 036.9万绵羊单位。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直接影响各类草地产草量的高低。锡盟牲畜品种资源丰富,有蒙古马、牛、羊、山羊、骆驼5种,地方良种8个,先后引入国外良种49个,引入国内良种17个,培育新品种3个,选育命名良种3个,共81个品种。1995年全盟年内最高饲养量为1 326.5万头(只)(6月30日数),年末牲畜存栏数为977.87万头(只)(12月31日数)畜种结构:锡盟放牧饲养家畜主要有五种,即马、牛、驼、绵羊、山羊、除此外尚有少量驴骡。五种牲畜中羊占绝对多数,1995年内羊最高饲养量为1 167.23万只,占牲畜总数的87%,年末存栏为844.50万只,占存栏总量的86.3%。品种结构:锡盟家畜品种主要包括5大类,即蒙古种、杂交种、培育种、选育种和引进种。畜群结构根据1995年日历年度末统计,各类牲畜迁令母畜总比重为53.07%,其中牛45.6%、马30.35%、骆驼31.37%、绵羊58.25%、山羊48.56%。培育、选育品种特点与分布:培育品种有内蒙古细毛羊、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选育品种有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绒白山羊、乌珠穆沁牛(未命名)、扎格斯台牛(未命名)、苏尼特驻(未命名)、乌珠穆沁马(未命名)。全盟有野生禽兽260多种,其中禽类为160多种,普类为100多种,其中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有20多种。一类保护动物有:梅花鹿、盘羊、斑羚(青山羊)、丹顶鹤、白枕鹤。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鹿、驼鹿、猞猁、天鹅、细嘴松鸡、鸳鸯。三类保护动物有:雪兔、鹅喉羚羊(长尾黄牛)、黄鼬、伶鼬、黑琴鸡、花尾榛鸡(飞龙)、灰鹤、各种猛禽。
        《锡林郭勒盟畜牧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在全国方志中别具特色,具有独到地位的专业志书。这部志书纵贯古今,横排竖写,全方位地记述了锡盟畜牧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变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锡盟、建设锡盟、振兴锡盟的光辉业绩,侧重记述了“七五”和“八五”时期的成绩。集锡盟地区畜牧业史实、业绩、经验、教训、人才、科技、统计资料之大成;必将成为各级领导指挥草原畜牧业的重要资料,成为提供有关信息的资料库,从而将知识转化现实的生产力。该志以事系人,重点记述锡盟历代人民、历届领导、科技人员、支边青年在锡盟畜牧业发展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宝贵经验,这些将会成为建设锡盟,振兴锡盟,繁荣锡盟的巨大动力。
        《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  高树鹏主编。刘和平、白建设作序。编委会主任贾景峰、白建设。《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始修于1993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6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80506-468-7/K.168,责任编辑刘百岁、高树鹏、石秀茂。全书5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18元。
        志书设15篇,54章:第一篇建置,设3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6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篇畜牧业,设6章;第五篇农业、林业、水利,设4章;第六篇工业商业,设2章;第七篇交通邮电城乡建设,设3章;第八篇开放引进,设4章;第九篇财税金融,设3章;第十篇经济综合管理,设6章;第十一篇教育科技,设2章;第十二篇文化体育卫生,设3章;第十三篇民政人事劳动,设2章;第十四篇党政群团政法军事,设4章;第十五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后记。
        畜牧业是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因而,加快划原建设是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有效防止草场的退化、沙化,该开发区加快了围封草场的建设步伐和人工草地建设步伐,到1999年,全境围封草场面积17.5万亩。人工种草始于1980年。乌拉盖分局从甘肃省引进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种籽,采取财政补贴籽和运费、补贴人工种草耕作费(每自然亩补2.2元)的办法,在乌拉盖牧场巴彦高勒分场、乌拉盖分局种牛站、乌拉盖牧场苗圃等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草木樨1.6万亩。1966年,乌兰盖综合开发区种植多年生牧草、当年生饲草8 800亩。翌年,引进多年生优良牧草籽15.21吨,其中草原2号苜蓿3吨、无芒雀麦7.71吨、老芒麦0.5吨、沙打旺3.5吨、草木樨0.5吨。当年,种植多年生牧草1.8万亩、大麦2.3万亩,并推广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新技术。1988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结合实际,提出了多年生牧草保护种植思路。当年种植多年生牧草11 659亩,当年生饲草11 220亩,其中保护种植面积1 300亩(草木樨十草原2号苜蓿十老芒麦十小麦混播10亩、草木樨十草原2号苜蓿1 100亩)。1999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和一些单位调入加拿大苜蓿草籽1吨、肇东苜蓿草籽8.5吨、老芒麦5吨、沙打旺0.53吨、草木樨6.5吨。当年共种植苜蓿13 200亩、老芒麦5 680亩、沙打旺1 000亩、无芒雀麦200亩、鲁梅克斯44亩,共种植青谷草、青枝麦等当年生饲草7 755亩。截至1999年底,乌兰盖地区广泛使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长寿命牧草与短寿命牧草混播、多年生牧草保护种植新技术,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优质高产多年生牧草规模,质量步入锡林郭勒盟前列。乌拉盖地区野生牧草草籽资源丰富,主要禾本科优良牧草有野生老芒麦、无芒雀麦、羊草、水草、鹅冠草;主要优良豆科牧草有达乌理胡枝子、歪头菜、野火秋、黄芪、扁蓿豆等,历年没有组织人力、物力大力采集。1988年,哈拉盖图农牧场草籽基地生产人工种植老芒麦草籽4吨,平均每亩产草籽15公斤。贺斯格乌拉牧场达木林家庭牧场采集人工委员会老芒麦草籽1.5吨,平均每亩产草籽12.5公斤。1999年,乌拉盖地区生产老芒麦草籽16吨。乌拉盖地区围栏草场建设始于1976年,大面积建设围栏草场始于1996年。1976年,乌拉盖牧场种牛占建设电围栏1.5万亩,采取划牲畜四季营地,轮牧,建草库伦等形式搞牧场改良,合理保护利用天然草场资源。199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二期草原建设项目在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立项实施。1996年8月,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组织建设高标准围栏草场13处,1万亩,乌拉盖牧场3处3 000亩、哈拉盖图农牧场6处3 000亩。是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植被建设服务以利用草地改良机在贺斯格乌拉牧场、哈拉盖图农牧场两场境内搞切根改良草场600亩。截至1999年,该地区采取围栏封育、天然草场施肥等形式搞草地改良,草地围栏面积为17.5万亩。加强草原防火工作,是乌拉盖开发区搞好草原建设,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的一面重要举措。“三盟一地”二分会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后,乌拉盖分局各农牧场研究落实会议精神,充实加强了场级防火委员会和分场级防火领导小组。1979年9月,乌拉盖分局成立防火指挥部,下设防火委员会11个,领导小组39个,防火检查占11处,扑火突击队28个(队员2 360人),防火望台3处。1981年,乌拉盖分局按照“防火分区域,扑火无界限”的方针,调整防火指挥部,建立健全指挥系统和扑火组织。划分防火责任区6个,设立防火委员会6个,防火领导小组5个,扑火队40个。配备值班车8辆,设交通要道岗卡8个,配备义务望岗哨处3所,配备专职检查人员8人,义务检查人员8人。另外还备有扑火扫帚、送水桶、汽油等。1982年,防火委员会调整为8个,领导小组48个,到1984年,有扑火队40个,扑火队员1 000人,机械风力灭火大队1个,专职检查人员8人,灭火机20台,大小汽车4台。1993年,乌拉盖综合开发区调整防火指挥部,充分调整4个防火委员会,33个防火领导小组,成立4个快速灭火队,1个专半专业化扑火队。1994年9月20日,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管委会出台《乌拉盖地区防火检查项目及违章罚款标准的规定》,当年执行防火期间开发区党政领导,指挥部成员和各单位车辆轮流值班制度。1995年,乌拉盖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出台《关於对痴呆、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管理奖励规定》。截至1999年,开发区区内设6个防火责任区,进一步加强各级防火机构建设,健全各项制度,明确管理程序,继续实行目标化管理。由于防火指挥有方,措施得力,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先后于1965、1979、1983、1986、1995、1996、1997年,先后7次扑灭森林大火,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志》按照志书横排纵写,详今略古、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记述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的历史和现状。纵观全志,可看出该志书立意新颖,富有时代特点;全书融苦与乐、奉献与事业为一体,是新时代的交响曲;该志体例完备,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文为主,辅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和表格,为全志增添色彩和光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