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二期
  • (民俗风情)呼和浩特地区民俗
  • 天足下的寸子

        满族,“女履旗鞋男穿靴”。妇女们喜欢穿一种叫做“寸子”的旗鞋。所谓“寸子”,是古代中华特色的高跟鞋。这种高跟鞋与外国的高跟鞋不一样,她的高跟镶嵌在脚心部位。其制法是在绣鞋底部党中央镶嵌上三四寸高的厚木底,虽有高于此者但也不可致尺,因此人称“寸子”。
        “寸子”的厚木底,有的两头宽、中间细,粗观极类“马蹄”,故名“马蹄底”;有的上宽下窄,呈梯形,又像“花盆”,美其名曰“花盆底”;还有叫“龙鱼底”、“四闪底”的。这种旗鞋,平空给人增高了四五寸,妇女们踩上这种鞋,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
        寸子的来历源于满族民间故事。相传,多罗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个名叫哈斯古罕的奸诈的部落首领害死,他们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夺走。该城三面围着“红眼哈塘”,红锈水有三尺多深,人马无法蹚过去。多罗甘珠想带领人马收复阿克敦城,但因红眼哈塘的阻拦,无法实现。她愁得一筹莫展,在甸子边走来走去,忽然发现大甸子上一群白鹤落下又飞起,受到了启发。于是对寨子里的人说:“白鹤为啥能在泥塘里站挺长时间不下沉?因它腿长,又长着树叉一样很长的脚趾。我们不能做个白鹤腿,杀回家去吗?”她带领大家,做成了人造木鹤腿,顺利地蹚过了红眼哈塘,夺回了阿克敦城。从此,妇女们上山采蘑菇、采榛子,防备踩着毒蛇,都喜欢在脚上套上这种木鹤腿。后来世代相传,越改越精致,就造出了高底木鞋——寸子。
        入关后,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文化上的突进,以及与中原文化的广泛融合,“寸子”的范围越来越狭。《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京中满族妇女的脚饰说:“……脚下应穿高底绣花靴,其色红、绿、黄、蓝皆有,仅靴桶短于男靴,过踝而已。晚近趋于简便,皆穿绣花平金鞋,然非高底不可。”说明那时虽然装饰性变化很大,但却仍是“非高底不可”。到清末,高底木鞋只在宫中嫔妃们的脚上可见,普通女子很少穿它。地处塞外的呼和浩特地区满族妇女则更少穿用了。
        现在,“寸子”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穿用,它只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人们只能在反映满族生活的艺术节目中去观赏它了。如《沈阳鼓舞》的满族妇女,脚踩“寸子”在鼓面上起舞;满族舞剧《珍珠湖》的妇女,也是脚踩“寸子”舞蹈的。

    汉族的穿红、戴红、挂红

        在各种颜色中,北方的汉族把红色看作吉色加以崇尚。红红的春联,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社火,红红的灯笼,都可见一斑。这种崇尚也反映在衣饰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呼和浩特地区的青年妇女对红色怀有特别的爱好,以红袄绿裤为美,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仍可见到不少妇女穿红袄或红花袄。她们绾辫子用红绒绳,也爱戴红花、穿红鞋,甚至她们喜爱的大柜、梳妆盒也要漆成大红的。其实,穿戴红色并不完全是妇女们的专利,男人也爱用红色点缀自己的衣饰,如穿红祖腰、系红裤带等。五十年代呼和浩特农村结婚专用的上讲究服饰,就是“海昌蓝一身,大红裤带一根”。“海昌蓝”是当时的一种流行的蓝布,做制服用,穿起来很气派。
        因为红色是吉色,因而红色成了婚嫁的专色。新郎要披红,包袱要用红包皮儿,新娘更是周身通红:红袄、红裤、红裙、红盖头,加上大红喜联、喜字和红灯、红烛、红毡毯的衬托,喜庆气氛更加浓烈,婚宴因而被说成“红事宴”。
        红色又是正色,因而被赋予另一种意义,即避邪。人们每逢“本命年”或“逢九年”,都要穿红腰子,系红裤带。飞鸟的粪便偶尔落在身上,也要在落粪之处缀条红布,据说这样就可以驱邪除秽

    奶茶飘香

        金杯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炒米奶茶手扒肉,
        今天喝个够…… 
        这首《酒歌》,不仅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在迎宾待客敬酒时要给宾客奉唱,而且汉族和其他民族在迎宾待客敬酒时也常唱。这段歌词告诉人们,奶茶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同酒和炒米一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蒙古语为“切”,是汉语的袭用。奶茶,蒙古语为“苏贴切”。清代诗人姚元之在风俗诗中译为“稣迭差”。蒙古族喝奶茶历史很久远,至少在宋辽时期茶叶已经到了北方。宋朝为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的家畜及畜产品,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还专门建立了提举茶马司管理这一事宜。茶叶引进内蒙古草原并形成像“广东早茶”一样的饮茶习惯,最迟也当在12世纪成吉思汗的时代,成吉思汗的《神茶罐的故事》就是一个佐证。
        奶茶是以砖茶和牛奶为原料加水熬制成的,可作汤食下饭,或作特饮解酒,但最广泛的是用作茶饮待客。清代珍妃之兄志锐写的《奶茶》诗称:“砖茶舂碎煮成糜,牛乳交融最合宜。”奶茶的营养价值很高,故而成为塞北人必不可少的传统的饮料。奶茶飘香——使塞北人的茶道别具一格。当你应邀做客时,你一落座,主人给你端上的是香喷喷的大碗奶茶;当你走进牧区的蒙古包时,主人首先给你倒上一碗奶茶,并捧出炒米、奶酪、奶油以及馓子等食品;当你在过春节给亲友拜年时,一进家主人首先给你倒上一龙碗奶茶。在城市里,奶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茶饮、汤食和特饮。在宾馆、招待所、饭店里,用早点时往往少不了奶茶。作食用的奶茶,可以就着茶点边饮边食,也可以在奶茶里放入黄油,泡上炒米。喜欢用盐的,可拿奶茶泡过的筷子蘸取适量盐,喜欢用糖的也可加些白糖。有的也可边喝奶茶,边吃手把肉等各种食品。因为蒙古族喝奶茶和满、汉族用茶方法不同,所以人们也把奶茶叫“蒙古茶”。清代诗人对塞外奶茶的评价是:“如京师面茶,蒙人谓哈喇茶。冲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时亦饮此。”(《历代边塞诗选》注)。奶茶不宜长时间熬煮和长时间搁放。长时间熬煮会使鲜奶老化而破坏营养,长时间(尤其隔夜)搁放则会变质。
        塞北人饮食奶茶,并不比潮汕人饮用“功夫茶”、日本人敬“茶道”逊色。雅致程度亦不次于“功夫茶”和“茶道”者。当您在劳顿乏困之时,当您在剧烈运动之后,当您在稍染风寒之际,当您在酒足饭饱之余,您安安稳稳地落座,不紧不慢地饮用奶茶,几碗下去,头上、身上就会沁出微微汗霜。于是,劳顿乏困逐渐减退,紧张的情绪逐渐平静,风寒感冒也会痊愈,醉后的酒劲逐渐消弱,下肚的肉食也会消化得快一些。
        在呼和浩特做客,上自场面应酬,下至民间往来,都离不了饮食奶茶。这是草原民族的茶文化,也是“茶马互市”的纪念品。它载着历史,也载着哲理。请记住蒙古族祝词家的提醒:
        白酒哟,就是黑酒,
        喝多了糊涂;
        红茶哟,就是黑茶,
        喝多了飘乎,
        只有奶茶哟,
        才像母亲的乳……

    手扒肉与羊背子

        蒙古族喜食羊肉,习惯地称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常见的佳肴是“手扒羊”和“羊背子”。1961年9月,著名作家老舍来内蒙古参观访问,写过一首反映“手抓羊”的诗,收集在《老舍文集》第十三卷,实际他吃的就是“手扒肉”:
        主人好客手抓羊,
        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
        举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犹唱当年曲,
        少女新添时代装。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手把肉”是蒙古族传统肉食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至今流行于呼和浩特牧区。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如羊在平原草场上放牧,经常吃野韭、沙葱则肉味更加鲜美。手扒羊的传统做法是:将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现在的烹制法有了改进:除上述第一道工序外,还要加佐料进行第二道工序。手扒羊肉质鲜嫩,味美可口,食用时常用蒙古刀切成小块,蘸上青蒜末、鲜酱油。当地蒙古族习惯吃法是一手拿肉骨头,一手拿蒙古刀,边剔边吃,技艺娴熟,常常可做到骨头上一丝肉渣都不剩。清代“伊犁将军”他塔拉氏曾经路过绥蒙商道的兵站,他在《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中描写过蒙古族少女为客人做手扒羊的情景:
        彼妹二八饰明珰,
        执爨(音串、烧火做饭)司茶镇日忙。
        待得釜中羊胛熟,
        为侬含笑一先尝。
        至于“羊背子”,那是蒙古族传统菜肴,又叫“五叉”、“乌叉”、“乌查”。呼和浩特牧区特具民族风味的高级肉席之一。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设全羊为乌查之案。”说明“乌查”当时曾贵为宫廷御膳。通常羊背子的做法为“将绵羯羊一只杀死,去头、皮、腿和内脏,将羊背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带尾下锅;同时将前部各骨关节连肉分开,压在后部五叉下面,入锅用白水煮至七八分熟,用大铜盘盛之,摆成整羊形状。上席时,先摆奶茶及奶食品,再上四冷菜和酒,然后才上羊背子。“羊背子”为蒙古族节目、婚礼、款待贵客的大宴,常伴有歌舞娱乐,饮宴通宵达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呼和浩特地区民俗
  • 天足下的寸子

        满族,“女履旗鞋男穿靴”。妇女们喜欢穿一种叫做“寸子”的旗鞋。所谓“寸子”,是古代中华特色的高跟鞋。这种高跟鞋与外国的高跟鞋不一样,她的高跟镶嵌在脚心部位。其制法是在绣鞋底部党中央镶嵌上三四寸高的厚木底,虽有高于此者但也不可致尺,因此人称“寸子”。
        “寸子”的厚木底,有的两头宽、中间细,粗观极类“马蹄”,故名“马蹄底”;有的上宽下窄,呈梯形,又像“花盆”,美其名曰“花盆底”;还有叫“龙鱼底”、“四闪底”的。这种旗鞋,平空给人增高了四五寸,妇女们踩上这种鞋,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
        寸子的来历源于满族民间故事。相传,多罗甘珠女罕的父王被一个名叫哈斯古罕的奸诈的部落首领害死,他们的王城阿克敦城也被夺走。该城三面围着“红眼哈塘”,红锈水有三尺多深,人马无法蹚过去。多罗甘珠想带领人马收复阿克敦城,但因红眼哈塘的阻拦,无法实现。她愁得一筹莫展,在甸子边走来走去,忽然发现大甸子上一群白鹤落下又飞起,受到了启发。于是对寨子里的人说:“白鹤为啥能在泥塘里站挺长时间不下沉?因它腿长,又长着树叉一样很长的脚趾。我们不能做个白鹤腿,杀回家去吗?”她带领大家,做成了人造木鹤腿,顺利地蹚过了红眼哈塘,夺回了阿克敦城。从此,妇女们上山采蘑菇、采榛子,防备踩着毒蛇,都喜欢在脚上套上这种木鹤腿。后来世代相传,越改越精致,就造出了高底木鞋——寸子。
        入关后,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文化上的突进,以及与中原文化的广泛融合,“寸子”的范围越来越狭。《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京中满族妇女的脚饰说:“……脚下应穿高底绣花靴,其色红、绿、黄、蓝皆有,仅靴桶短于男靴,过踝而已。晚近趋于简便,皆穿绣花平金鞋,然非高底不可。”说明那时虽然装饰性变化很大,但却仍是“非高底不可”。到清末,高底木鞋只在宫中嫔妃们的脚上可见,普通女子很少穿它。地处塞外的呼和浩特地区满族妇女则更少穿用了。
        现在,“寸子”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穿用,它只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人们只能在反映满族生活的艺术节目中去观赏它了。如《沈阳鼓舞》的满族妇女,脚踩“寸子”在鼓面上起舞;满族舞剧《珍珠湖》的妇女,也是脚踩“寸子”舞蹈的。

    汉族的穿红、戴红、挂红

        在各种颜色中,北方的汉族把红色看作吉色加以崇尚。红红的春联,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社火,红红的灯笼,都可见一斑。这种崇尚也反映在衣饰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呼和浩特地区的青年妇女对红色怀有特别的爱好,以红袄绿裤为美,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仍可见到不少妇女穿红袄或红花袄。她们绾辫子用红绒绳,也爱戴红花、穿红鞋,甚至她们喜爱的大柜、梳妆盒也要漆成大红的。其实,穿戴红色并不完全是妇女们的专利,男人也爱用红色点缀自己的衣饰,如穿红祖腰、系红裤带等。五十年代呼和浩特农村结婚专用的上讲究服饰,就是“海昌蓝一身,大红裤带一根”。“海昌蓝”是当时的一种流行的蓝布,做制服用,穿起来很气派。
        因为红色是吉色,因而红色成了婚嫁的专色。新郎要披红,包袱要用红包皮儿,新娘更是周身通红:红袄、红裤、红裙、红盖头,加上大红喜联、喜字和红灯、红烛、红毡毯的衬托,喜庆气氛更加浓烈,婚宴因而被说成“红事宴”。
        红色又是正色,因而被赋予另一种意义,即避邪。人们每逢“本命年”或“逢九年”,都要穿红腰子,系红裤带。飞鸟的粪便偶尔落在身上,也要在落粪之处缀条红布,据说这样就可以驱邪除秽

    奶茶飘香

        金杯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炒米奶茶手扒肉,
        今天喝个够…… 
        这首《酒歌》,不仅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在迎宾待客敬酒时要给宾客奉唱,而且汉族和其他民族在迎宾待客敬酒时也常唱。这段歌词告诉人们,奶茶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同酒和炒米一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蒙古语为“切”,是汉语的袭用。奶茶,蒙古语为“苏贴切”。清代诗人姚元之在风俗诗中译为“稣迭差”。蒙古族喝奶茶历史很久远,至少在宋辽时期茶叶已经到了北方。宋朝为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的家畜及畜产品,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还专门建立了提举茶马司管理这一事宜。茶叶引进内蒙古草原并形成像“广东早茶”一样的饮茶习惯,最迟也当在12世纪成吉思汗的时代,成吉思汗的《神茶罐的故事》就是一个佐证。
        奶茶是以砖茶和牛奶为原料加水熬制成的,可作汤食下饭,或作特饮解酒,但最广泛的是用作茶饮待客。清代珍妃之兄志锐写的《奶茶》诗称:“砖茶舂碎煮成糜,牛乳交融最合宜。”奶茶的营养价值很高,故而成为塞北人必不可少的传统的饮料。奶茶飘香——使塞北人的茶道别具一格。当你应邀做客时,你一落座,主人给你端上的是香喷喷的大碗奶茶;当你走进牧区的蒙古包时,主人首先给你倒上一碗奶茶,并捧出炒米、奶酪、奶油以及馓子等食品;当你在过春节给亲友拜年时,一进家主人首先给你倒上一龙碗奶茶。在城市里,奶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茶饮、汤食和特饮。在宾馆、招待所、饭店里,用早点时往往少不了奶茶。作食用的奶茶,可以就着茶点边饮边食,也可以在奶茶里放入黄油,泡上炒米。喜欢用盐的,可拿奶茶泡过的筷子蘸取适量盐,喜欢用糖的也可加些白糖。有的也可边喝奶茶,边吃手把肉等各种食品。因为蒙古族喝奶茶和满、汉族用茶方法不同,所以人们也把奶茶叫“蒙古茶”。清代诗人对塞外奶茶的评价是:“如京师面茶,蒙人谓哈喇茶。冲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时亦饮此。”(《历代边塞诗选》注)。奶茶不宜长时间熬煮和长时间搁放。长时间熬煮会使鲜奶老化而破坏营养,长时间(尤其隔夜)搁放则会变质。
        塞北人饮食奶茶,并不比潮汕人饮用“功夫茶”、日本人敬“茶道”逊色。雅致程度亦不次于“功夫茶”和“茶道”者。当您在劳顿乏困之时,当您在剧烈运动之后,当您在稍染风寒之际,当您在酒足饭饱之余,您安安稳稳地落座,不紧不慢地饮用奶茶,几碗下去,头上、身上就会沁出微微汗霜。于是,劳顿乏困逐渐减退,紧张的情绪逐渐平静,风寒感冒也会痊愈,醉后的酒劲逐渐消弱,下肚的肉食也会消化得快一些。
        在呼和浩特做客,上自场面应酬,下至民间往来,都离不了饮食奶茶。这是草原民族的茶文化,也是“茶马互市”的纪念品。它载着历史,也载着哲理。请记住蒙古族祝词家的提醒:
        白酒哟,就是黑酒,
        喝多了糊涂;
        红茶哟,就是黑茶,
        喝多了飘乎,
        只有奶茶哟,
        才像母亲的乳……

    手扒肉与羊背子

        蒙古族喜食羊肉,习惯地称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常见的佳肴是“手扒羊”和“羊背子”。1961年9月,著名作家老舍来内蒙古参观访问,写过一首反映“手抓羊”的诗,收集在《老舍文集》第十三卷,实际他吃的就是“手扒肉”:
        主人好客手抓羊,
        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
        举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犹唱当年曲,
        少女新添时代装。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手把肉”是蒙古族传统肉食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至今流行于呼和浩特牧区。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如羊在平原草场上放牧,经常吃野韭、沙葱则肉味更加鲜美。手扒羊的传统做法是:将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现在的烹制法有了改进:除上述第一道工序外,还要加佐料进行第二道工序。手扒羊肉质鲜嫩,味美可口,食用时常用蒙古刀切成小块,蘸上青蒜末、鲜酱油。当地蒙古族习惯吃法是一手拿肉骨头,一手拿蒙古刀,边剔边吃,技艺娴熟,常常可做到骨头上一丝肉渣都不剩。清代“伊犁将军”他塔拉氏曾经路过绥蒙商道的兵站,他在《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中描写过蒙古族少女为客人做手扒羊的情景:
        彼妹二八饰明珰,
        执爨(音串、烧火做饭)司茶镇日忙。
        待得釜中羊胛熟,
        为侬含笑一先尝。
        至于“羊背子”,那是蒙古族传统菜肴,又叫“五叉”、“乌叉”、“乌查”。呼和浩特牧区特具民族风味的高级肉席之一。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设全羊为乌查之案。”说明“乌查”当时曾贵为宫廷御膳。通常羊背子的做法为“将绵羯羊一只杀死,去头、皮、腿和内脏,将羊背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带尾下锅;同时将前部各骨关节连肉分开,压在后部五叉下面,入锅用白水煮至七八分熟,用大铜盘盛之,摆成整羊形状。上席时,先摆奶茶及奶食品,再上四冷菜和酒,然后才上羊背子。“羊背子”为蒙古族节目、婚礼、款待贵客的大宴,常伴有歌舞娱乐,饮宴通宵达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