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古典戏曲中,凡描写宋朝与辽国之战时,人们总会看到一个极特殊的人物——萧银宗。衣战袍,蹬皮靴,一身男人装束。这便是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史称萧太后。
封建社会几千年,皇帝的后妃成千上万,可在历史上值得一提的并不多。而萧太后则在众多的后妃中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才能。萧太后的毕生政治、军事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赤峰这一带进行的,因此,她堪称赤峰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豪杰。
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人,辽穆宗应历三年 (953年) 出生于一个显赫的门庭,其父是辽北府宰相萧思温,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燕国公主。萧氏姊妹三人,萧燕燕排行最小。据《辽史》记载:"燕燕早慧,幼小聪明好洁,稍长益发神机智略"。辽景宗皇帝继位后,被选为贵妃,16岁时被册封为皇后。这位年轻的皇后,在景宗时就显露出她非凡的政治才能。
景宗名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兀欲的次子,九岁时在"火神淀政变"中作下惊风之症,因此"多不视朝",国事皆由皇后(萧燕燕)决之,"帝卧榻间,仅拱手而已"。萧燕燕不负景宗所望,将政事处理的有条不紊。她和景宗一道推行改革,基本扭转了穆宗时期国力日衰的局面,使辽国有了中兴的转机。萧燕燕在景宗朝主持国事14年,这14年,是她政治生涯的重要时期,她由一个16岁的年轻皇后,锻炼成日趋成熟的最高统治者。
辽乾亨四年(982年),景宗病死焦山行在, 次年由他的长子耶律隆绪继承帝位,是为圣宗,30岁的皇后萧燕燕奉遗诏摄政,被尊为"承天皇太后"。继位之初,圣宗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而当时的辽朝,对内要应付旧势力的反扑,对外要抵御宋军的进攻,在这"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严重局面下,萧太后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她奉遗诏总揽军国大权后,以一系列强硬手段,使局面尽快安定下来。她先是命诸王勒兵归第,不准私相燕会;继而又从诸王手中夺回了兵权,消除了隐患,使他们欲乱不能。
萧太后之所以能够深孚众望,与她的用人很有关系。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不囿于民族成见,契丹官和汉官并重,凡有功于朝或政绩显赫者,皆委以重任。统和初年,她以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以智略宏达、料敌如神的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以汉官韩德让总宿卫事,"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合"。由于韩德让能够体察民情、进贤辅政,倍受萧太后宠信,在朝履见升迁,统和十七年(999年),任北院枢密使,官拜大丞相,晋封为齐王,位兼将相,总揽辽朝军政大权。萧太后曾先改韩德让为韩德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又赐其契丹姓名为耶律隆运,命圣宗以父礼事之。
在韩德让等人的辅助下,萧太后大力整顿政治,推行改革。
在萧太后执政前,契丹的法律极不平等,如契丹人和汉人相殴,契丹人打死汉人只偿牛马;汉人打死契丹人则判处死刑,并以亲属为奴婢。萧太后执政后,毅然推行新法。统和元年(983年),参照《唐律》制定和修改了许多法律条文,其中就有汉人和契丹人犯法"要一等科之"的条款。她先后"更定法凡十数件,多合人心"。萧太后还亲自审理案件,统和二年(984年)就亲自"决狱"3起。
统和八年(990年),她下令解放了第一批奴隶,将一部分奴隶部落改编为一般部落,将一部分属于宫卫和头下军州的奴隶户划归一般州县管理,使一大批奴隶取得了平民身分。统和十三年〈995年〉,又将穆宗时打入奴隶籍的奴隶全部释放。同年,在普查奴隶户和奴隶人数的基础上,解放了一大批奴隶。同时还明令规定,奴隶主再不准随意杀死奴隶。提高奴隶的地位,禁止残杀奴婢,这无疑是深得人心的一举。
此外她还整顿吏治、推行科举、减免赋税。统和元年(983年),下诏令大小官员秉公办事, 不徇私情,诏中指出: "大小官吏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能清勤自持者, 在卑位亦当荐拔"。统和六年(988年),又效法中原,开科取士,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实行赋税制时,又采取了一些灵活的开明政策,如西北沿边一带不征税赋或减免赋税等。在她执政的27年中,减免赋税就多达23次。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苦农民。
萧太后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她娴熟兵法,驰骋疆场, 每逢重大战事,必携幼帝御驾亲征,史家称赞她"指挥三军,赏罚信明,将士无不用命"。其军事才能名震远近,令须眉男子自叹不如。
辽太宗时,辽王朝从后唐叛将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政权失去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屏障,藩篱荡然,无险可守。以后几代中原王朝欲夺回幽云十六州,都没有成功。此后,这里便成为中原诸王朝与辽王朝的角逐场,硝烟不断。
统和四年(986年)三月,宋太宗再度兴兵伐辽,以图收复燕云之地。宋朝派曹彬等军出雄州道,田重进出飞狐道,潘美、杨继业出雁门关,宋军连克歧沟、涿州、固安、新城,寰、朔、应、云等州纷纷降宋。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势下,萧太后携圣宗至南京(今北京)亲自督战,她细心谋划,指挥若定,调集各地重兵反攻。4月,耶律休哥军收复涿州、固安。5月,辽军在歧沟关大败曹彬,宋军奔高阳又被辽师截击,死者数万。6月,耶律斜轸军收复朔州,生擒号称"杨无敌"的宋将杨继业。云州等地的宋兵弃城逃走,此役辽军获得全胜。后来的多次战争也是辽胜多败少。多次伐辽的失败,对北宋君臣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宋太宗深知辽兵的厉害,再也不敢轻言收复燕云,北宋对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萧太后看清了宋朝军事上的弱点,几次与圣宗亲自率军扬鞭南下,企图威胁宋朝订立盟约,结束宋辽边境的战争状态。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 萧太后与圣宗母子再次率20万大军南下,所向披靡。北宋朝廷大震,惊慌失措。辽在大军南下时, 一方面向宋进攻,一方面又暗里提出和议。在军事上有利于宋朝的情况下,订立了城下之盟,这就是辽宋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朝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同时宋朝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同时撤军,各守旧界,结束敌对状态。
"澶渊之盟"的 订立,使宋辽两国息兵偃戈,铸剑为锄,在此后的120多年中,双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为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萧太后促使这一盟约签订,其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
萧太后在在圣宗朝摄政二十七年,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二月归政圣宗后未逾月而病故,享年五十七岁,葬于乾陵。
萧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叱咤风云40载,辅佐儿子圣宗在契丹社会进行了全面封建化改革, 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及经济的发展,使辽朝国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辽圣宗也在萧太后的言传身教影响下,成为一代开明圣主。她卓越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至今仍使人望其风采。她无愧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巾帼豪杰,堪与历朝历代的女政治家相媲美。
(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 唐玉茹)
- 在一些古典戏曲中,凡描写宋朝与辽国之战时,人们总会看到一个极特殊的人物——萧银宗。衣战袍,蹬皮靴,一身男人装束。这便是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史称萧太后。
封建社会几千年,皇帝的后妃成千上万,可在历史上值得一提的并不多。而萧太后则在众多的后妃中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才能。萧太后的毕生政治、军事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赤峰这一带进行的,因此,她堪称赤峰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豪杰。
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人,辽穆宗应历三年 (953年) 出生于一个显赫的门庭,其父是辽北府宰相萧思温,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燕国公主。萧氏姊妹三人,萧燕燕排行最小。据《辽史》记载:"燕燕早慧,幼小聪明好洁,稍长益发神机智略"。辽景宗皇帝继位后,被选为贵妃,16岁时被册封为皇后。这位年轻的皇后,在景宗时就显露出她非凡的政治才能。
景宗名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兀欲的次子,九岁时在"火神淀政变"中作下惊风之症,因此"多不视朝",国事皆由皇后(萧燕燕)决之,"帝卧榻间,仅拱手而已"。萧燕燕不负景宗所望,将政事处理的有条不紊。她和景宗一道推行改革,基本扭转了穆宗时期国力日衰的局面,使辽国有了中兴的转机。萧燕燕在景宗朝主持国事14年,这14年,是她政治生涯的重要时期,她由一个16岁的年轻皇后,锻炼成日趋成熟的最高统治者。
辽乾亨四年(982年),景宗病死焦山行在, 次年由他的长子耶律隆绪继承帝位,是为圣宗,30岁的皇后萧燕燕奉遗诏摄政,被尊为"承天皇太后"。继位之初,圣宗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而当时的辽朝,对内要应付旧势力的反扑,对外要抵御宋军的进攻,在这"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严重局面下,萧太后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她奉遗诏总揽军国大权后,以一系列强硬手段,使局面尽快安定下来。她先是命诸王勒兵归第,不准私相燕会;继而又从诸王手中夺回了兵权,消除了隐患,使他们欲乱不能。
萧太后之所以能够深孚众望,与她的用人很有关系。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不囿于民族成见,契丹官和汉官并重,凡有功于朝或政绩显赫者,皆委以重任。统和初年,她以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以智略宏达、料敌如神的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以汉官韩德让总宿卫事,"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合"。由于韩德让能够体察民情、进贤辅政,倍受萧太后宠信,在朝履见升迁,统和十七年(999年),任北院枢密使,官拜大丞相,晋封为齐王,位兼将相,总揽辽朝军政大权。萧太后曾先改韩德让为韩德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又赐其契丹姓名为耶律隆运,命圣宗以父礼事之。
在韩德让等人的辅助下,萧太后大力整顿政治,推行改革。
在萧太后执政前,契丹的法律极不平等,如契丹人和汉人相殴,契丹人打死汉人只偿牛马;汉人打死契丹人则判处死刑,并以亲属为奴婢。萧太后执政后,毅然推行新法。统和元年(983年),参照《唐律》制定和修改了许多法律条文,其中就有汉人和契丹人犯法"要一等科之"的条款。她先后"更定法凡十数件,多合人心"。萧太后还亲自审理案件,统和二年(984年)就亲自"决狱"3起。
统和八年(990年),她下令解放了第一批奴隶,将一部分奴隶部落改编为一般部落,将一部分属于宫卫和头下军州的奴隶户划归一般州县管理,使一大批奴隶取得了平民身分。统和十三年〈995年〉,又将穆宗时打入奴隶籍的奴隶全部释放。同年,在普查奴隶户和奴隶人数的基础上,解放了一大批奴隶。同时还明令规定,奴隶主再不准随意杀死奴隶。提高奴隶的地位,禁止残杀奴婢,这无疑是深得人心的一举。
此外她还整顿吏治、推行科举、减免赋税。统和元年(983年),下诏令大小官员秉公办事, 不徇私情,诏中指出: "大小官吏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能清勤自持者, 在卑位亦当荐拔"。统和六年(988年),又效法中原,开科取士,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实行赋税制时,又采取了一些灵活的开明政策,如西北沿边一带不征税赋或减免赋税等。在她执政的27年中,减免赋税就多达23次。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苦农民。
萧太后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她娴熟兵法,驰骋疆场, 每逢重大战事,必携幼帝御驾亲征,史家称赞她"指挥三军,赏罚信明,将士无不用命"。其军事才能名震远近,令须眉男子自叹不如。
辽太宗时,辽王朝从后唐叛将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政权失去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屏障,藩篱荡然,无险可守。以后几代中原王朝欲夺回幽云十六州,都没有成功。此后,这里便成为中原诸王朝与辽王朝的角逐场,硝烟不断。
统和四年(986年)三月,宋太宗再度兴兵伐辽,以图收复燕云之地。宋朝派曹彬等军出雄州道,田重进出飞狐道,潘美、杨继业出雁门关,宋军连克歧沟、涿州、固安、新城,寰、朔、应、云等州纷纷降宋。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势下,萧太后携圣宗至南京(今北京)亲自督战,她细心谋划,指挥若定,调集各地重兵反攻。4月,耶律休哥军收复涿州、固安。5月,辽军在歧沟关大败曹彬,宋军奔高阳又被辽师截击,死者数万。6月,耶律斜轸军收复朔州,生擒号称"杨无敌"的宋将杨继业。云州等地的宋兵弃城逃走,此役辽军获得全胜。后来的多次战争也是辽胜多败少。多次伐辽的失败,对北宋君臣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宋太宗深知辽兵的厉害,再也不敢轻言收复燕云,北宋对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萧太后看清了宋朝军事上的弱点,几次与圣宗亲自率军扬鞭南下,企图威胁宋朝订立盟约,结束宋辽边境的战争状态。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 萧太后与圣宗母子再次率20万大军南下,所向披靡。北宋朝廷大震,惊慌失措。辽在大军南下时, 一方面向宋进攻,一方面又暗里提出和议。在军事上有利于宋朝的情况下,订立了城下之盟,这就是辽宋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朝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同时宋朝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同时撤军,各守旧界,结束敌对状态。
"澶渊之盟"的 订立,使宋辽两国息兵偃戈,铸剑为锄,在此后的120多年中,双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为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萧太后促使这一盟约签订,其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
萧太后在在圣宗朝摄政二十七年,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二月归政圣宗后未逾月而病故,享年五十七岁,葬于乾陵。
萧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叱咤风云40载,辅佐儿子圣宗在契丹社会进行了全面封建化改革, 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及经济的发展,使辽朝国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辽圣宗也在萧太后的言传身教影响下,成为一代开明圣主。她卓越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至今仍使人望其风采。她无愧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巾帼豪杰,堪与历朝历代的女政治家相媲美。
(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 唐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