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一
说起呼和浩特的名小吃——焙子,要先说城,说城还要先说饼。“饼”这个词并非汉语,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酉阳杂俎》续集记载道,唐朝的国都长安城就有许多出售饼食的店铺,多是胡人开的,制作甜咸各异、大小不等的饼食,其中最有名的是“长兴里饣毕 饣罗 (bì luò 毕罗)店”。这“饣毕 饣罗”为北疆胡地语言,是“炉里熟”的意思,演来化去,“饣罗”音失尽,“饣毕”音生变,就出了今日“饼”的音。饣毕饣罗其实就是胡人的饼食。诗人白居易就是在长安学得一套胡人制作饼食的好手艺,后来到了四川,还有诗谈及胡饼色香味,题为《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诗中的“辅兴”是什么?就是长安城专门制作胡麻油饣毕饣罗的专卖店。笔者先道出这一段的意思是对“呼市的焙子就是内地的烧饼”而言,要告诉您的是这“饣毕饣罗”——胡饼——烧饼和今日呼和浩特的焙子是有血缘关系的,还真说不准谁辈大辈小,谁先谁后呢!细琢磨起来应该说,“内地的烧饼和呼市的焙子同宗,饣毕饣罗和胡饼是它们的老祖宗,籍贯当是胡地,当是塞北边陲呀!
二
老呼和浩特人都知道,一座青城,历史上就有两城,也就是“归化城”和“绥远城”。前者建于明朝,后者建于清朝,筑城时间相隔164年,又并存至今,俗称旧城和新城。
要说这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落来到现今呼和浩特这块平原上仿元大都建“归化城”时,条件相当艰苦,特别是明朝长期顽固坚持不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互市”的政策,至使这一地区连铁锅、菜刀和铁勺类的炊具都奇缺。如此这般,兵勇工匠,千军万马要筑一座雄伟壮观的城池怎么办?这就有了“温石而炊,石裂视为城破不吉”的胡饼(饣毕饣罗)在这一地区制作工艺上的突变。筑城之初,锅类供烙饼的铁炊具求得甚少,怎么办?据民间流传的野史所言,这就出现了“择片石层层叠积若山,以火烘之,待石温热,取两片上下焙一面团,因压熟后自然成饼,忌石为火所裂”的制饼工艺。您瞧瞧,这呼和浩特筑城的先人们多么聪明,制作个饼连烙都不烙,用热石片压成了;制作个饼连翻都不翻个儿,硬是焙干烤熟了。笔者想,其实那“石裂”的不吉,同城为兵所破的凶兆没什么关系,根本的一点是烧得太热的石头会把夹在中间的面烤焦了,吃不成了,“温石而炊”嘛!但笔者可以肯定,这制作“工艺”应是出自笨手笨脚的男人们之手。到了清朝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仿山西的右卫城建绥远城时,从山西各地招集来了大批民工建窑烧砖烧瓦,呼和浩特平原上无数个“陶思浩”(蒙古语,窑砖)点火冒烟成了一大景观。筑城也是千军万马,万马千军,吃饭是个大事。建城主事儿的官员通智听了老呼和浩特人的话,又把这“温石而炊”的法子从历史深处捡回来啦,只不过是把石片变成了砖。火炕是满族人对神舟赤县的一大贡献,这是有史可查,谁都知道的。在筑绥远城的时候,筑城的先人怀揣着“温石而炊”的佚闻,又受到火炕叠砖结构的启发,以城砖垒砌了火起入烟道,“满炕皆热如锅底”的制作饼食的“建筑物”。还有一种就是较为先进的“焙饼子楼儿”啦!城砖是“丁”字横竖相顶,一层又一层,也是用火炕的结构,下面火一烧起,层层都热,层层放面饼,慢慢焙熟。一个“焙饼子楼儿”,一次就能取出上百个今天叫作“焙子”的面饼来。笔者曾调查过,谁也说不清这“焙饼子楼儿”“饼”什么时候的被人偷吃了,成了“焙子楼儿”了。后来,就出了“焙子”这么个词儿。不过,许多老人又都知道这么一件事。说的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放话建“焙子楼儿”的通智偷工减料,贪污了乾隆皇帝给的建城银两,被大学士刘统勋在西门外监斩时,看见了几个废弃的“焙子楼儿”是感慨万千,泪雨滂沱。他说从将军衙门到西门外搭十里长棚让我和家人话别,我没有泪,我有罪,可看见这砖楼子,我想多少年后有谁知道它也为建城立过大功?现今它和我是一同被废掉了,多少年后,这城里的人能否有人在吃焙子的时候想起我,为我流一掬清泪呢?“面焙熟而得食,城筑就而人不得生,罪矣!千古之憾!”通智等人在西门外大校场(今农业厅一带)被斩首后,城外所有废弃的焙子楼儿被统统扫荡夷平。衙门有言告于民间,凡言焙子楼儿者,捉拿入狱。二百多年过去了,那楼儿是什么样儿没人知晓,甚至除了今日笔者,无人再敢提及了,唯剩下满城的叫卖焙子声又“轰轰烈烈”地响了两个多世纪,至今依然不绝,愈喊愈烈……
呼和浩特这两座城,前者建了三年,后者也是建了三年。没有这呼和浩特,没有这两座城,中国的美食名目里,就不可能有“焙子”这个词。这上面所讲的,就是土默川野史中说的“三年两城一焙子”的故事。
三
呼和浩特建城四百余年,发生了沧海桑田之变,新旧两城虽只剩下了内蒙古党委那地儿的一角城墙,但焙子可是名扬天下了。笔者前日查到了一段呼和浩特曾是“焙子的集散地”的文字。再查历史文献,当年这城周围以至远到山西境内,建城、建堡、建寨、建大宅门,凡起了土木工程,用了大量工匠人丁的,还真有到呼和浩特来买焙子的,因为连续多日施工用得量大,用小炉小灶三个五个的太慢,那就要来呼和浩特。历史上呼和浩特焙子的经营者们,一看你用量大,就在空地儿上搭起个不敢再叫“焙子楼儿”的“建筑物”,几楼楼一开炉就能从中给你掏出上千个焙子。这个手艺还惟独老呼和浩特的先人们会,别的地儿没这个人才,没这个手艺。据说当年冯玉祥将军来呼和浩特,还专门差人去访旧城会用“焙子楼儿”的人,是为了他的兵马伙食而去?访到没访到?有什么结果?不可得知。几百年来,制作焙子的工艺已经改得快面目皆非了。焙子也不仅仅是呼和浩特人做了。不过,一直到民国,呼和浩特周围还有“做了焙子去呼市好卖”的说法,直到今天,呼和浩特周围的人家忙喜、忙丧、忙大事,着了急还会说出这样的话:“这可是上百口子人吃饭呀,实在不行到呼市买上几百个焙子去!”您听听,这不又证实了呼和浩特是“焙子的集散地”的说法?
四
几百年过去了,呼和浩特今天的焙子种类那是五花八门,甜的、咸的、椒盐的、非甜非咸的、黑焙子、白焙子、油焙子、酥焙子、发面焙子、芝麻焙子等等等等。您问为什么说道最后还要“等等”上半天?因为今天这焙子还有了辅助系列啦!不“等等”说起来还有个完吗?笔者在此单从形状上说上几句。据说当年筑城时没有那么多制作焙子的师傅,可人多嘴急,饥肠难耐,制作时,人人都要下手,会不会的都要下手,于是乎,圆的、方的、三角的、牛舌头形的、三扁四不圆的,各种形状的焙子全出来了。从形状上看,那是五花八门,八门五花,没有内地烧饼的统一标准,以至延传到今,呼和浩特的焙子还是五花八门,什么样儿的都有,由此,能生出这么句损人的话来——“您怎么像旧城的焙子似的,没他妈个正形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又像兵营里叠好的被子,又像城砖的“方焙子”,全国独此一家,就是呼和浩特有。写到这儿,笔者想起去年在旧城塞上老街听的一个笑话。说是当年这城周围狼多,为了防狼,许多人家都在院墙上用白灰画上一个个大白圈儿。狼这东西生性多疑,一看见白圈儿就不敢前行,逃之夭夭了。说是有人一大早骑毛驴出城,走了一阵子感到肚子饿,从怀里掏出一个大大的圆焙子正准备吃,发现一狼迎面而来,吓得他调过驴头往城里跑,可又怕狼从后面追上来看不见,就在驴背上腿一回,屁股一转,来了个张果老倒骑驴,死盯着后面跟上来的狼。狼越追越近,他感觉死到临头,吓得用大圆焙子挡住两眼不敢看。谁知这一挡,狼竟不追了,狼还怕上啦!后来是他不挡狼就追,挡上狼就不追了,一路上用焙子逃过了一劫,跑回了城。由此,城里人认为这焙子神了,还有惧狼之威哩!后来,又有一人出城遇狼,也是用焙子来挡,最终还是被狼掏空了肚皮,可手里还举着那不管用的焙子。人们见了百思不得其解。有明白人赶来看了看说:“防狼的圈儿是圆的,知道吗?狼是怕圆的,知道吗?你们看看他,手里拿着个方啊,方——焙——子呀……”
要说这呼和浩特的焙子到底名扬到哪儿,笔者就不一一细说了,只举上一个例子。笔者有一次和在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好友乌日吉图去海口,遇见一个在那儿办旅游公司的黑龙江小伙子。那小伙子很健谈,一口东北腔,也说道焙子:
你们呼四(市)有一种早点吃的人很多,名字也很怪,我至今不知咋那么叫,老让人想起晚上睡觉时用的,嘿嘿……叫“焙子”!那焙子贼得拉地好吃,样儿也贼得拉地多。我在那嘎达呆过一个礼拜,天天早起来吃焙子,还没吃全,没吃够。上个月去北京,内蒙的巴盟银(人)开的大饭馆子可火啦!我还想接着吃呼四(市)的焙子,一进门就喊,有夜(热)焙子吗?要大个儿的,小的不行,小的那是褥子!哈哈哈哈……”
您听听,就上面这段话,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用说名扬多远,还真有人因为呼和浩特的焙子好吃,免费为其做广告哩!年轻轻的,体力也不错,谁知道他还能宣传多少年呢?
五
要说这焙子是呼和浩特的名小吃,那么这城里的人认可到什么程度?这个笔者是刚刚吃了焙子,肚子不饿,容我慢慢道来。
呼和浩特这地儿是满街处处焙子铺,从新城到旧城,从城郊到新城的立交桥,旧城的伊利广场,哪儿都有。人说是南北道、东西街,外带326条小街、小巷以及小召牌坊往北的大裤裆街,都有焙子铺,都有焙子摊,没准儿有的地儿还有两三个、三四个、四五个,甚至十来个。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卖,哪一家是老铺子,哪一家是新开的店儿,哪一家似白居易诗里都夸的“辅兴”名店,哪一家胜过唐代的“长兴里饣毕饣罗店”。再说这吃焙子,几乎是全城人都有此为,以焙子为早点的居多。从新城到旧城,从城里到城外,您如果认真起来就问今天吃了什么早点吧,回答一连串儿“焙子”、“焙子”、“焙子”……偶尔也变了样,“喝的羊杂碎”,话到这儿一停,又跟上来一句,“还就着一个白焙子”。更有吃出花样的,“我呀,今儿个吃的是,焙子夹稍麦,哪个好吃劲儿,别说了”。再有一点是这呼和浩特人,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故乡的焙子。著名的歌手、著名的运动员、著名的作家、著名的学者,甚至从这里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忘不了这一名小吃。笔者写下这许多,都是有例可举的,以至行将就木的老者还有念念不忘之言。记得是在上个世纪的一九八六年秋,笔者受父亲之托,去看望其住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当年老战友。这位老同志是呼和浩特人,听说笔者来自呼和浩特,甚是惊喜,弥留之中睁开眼,望着我指指没有几颗的牙说:“不行了,啃不动了,能看看呼市的焙子也好哇!”儿女们不懂什么意思,以为是被子盖得不舒服,连忙重新盖被子,没想到一阵子忙完,人已撒手人寰,骑鹤西行了。后来听说魂归故里时,骨灰盒前摆上了层层叠叠的呼和浩特焙子。再说一个呼和浩特人出远门的事。以“诚信”赢得一城美誉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铁兆义老先生82岁时随团出游去昆明的世博园,一路上带的什么?吃的什么?除了鸡蛋,笔者告诉您,全是白焙子!
这文章写到墨竭笔涩之时,还不想快收笔,再说上几句。有史料说慈禧太后晚年特别关注宫中饽饽的制作,每逢腊月二十八、九这两天,还要举行饽饽大赛。她逃难去西安的路上发现了民间的“小窝头”,并把其引进了宫中。笔者想当年她要是逃难路过她在东落凤街住过的呼和浩特该有多好,说不定这焙子也能“浴浩荡皇恩”,贴上“宫中美食”标签儿,撑得清末溥仪那伙子皇家男女们连连打饱嗝呢!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一
说起呼和浩特的名小吃——焙子,要先说城,说城还要先说饼。“饼”这个词并非汉语,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酉阳杂俎》续集记载道,唐朝的国都长安城就有许多出售饼食的店铺,多是胡人开的,制作甜咸各异、大小不等的饼食,其中最有名的是“长兴里饣毕 饣罗 (bì luò 毕罗)店”。这“饣毕 饣罗”为北疆胡地语言,是“炉里熟”的意思,演来化去,“饣罗”音失尽,“饣毕”音生变,就出了今日“饼”的音。饣毕饣罗其实就是胡人的饼食。诗人白居易就是在长安学得一套胡人制作饼食的好手艺,后来到了四川,还有诗谈及胡饼色香味,题为《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诗中的“辅兴”是什么?就是长安城专门制作胡麻油饣毕饣罗的专卖店。笔者先道出这一段的意思是对“呼市的焙子就是内地的烧饼”而言,要告诉您的是这“饣毕饣罗”——胡饼——烧饼和今日呼和浩特的焙子是有血缘关系的,还真说不准谁辈大辈小,谁先谁后呢!细琢磨起来应该说,“内地的烧饼和呼市的焙子同宗,饣毕饣罗和胡饼是它们的老祖宗,籍贯当是胡地,当是塞北边陲呀!
二
老呼和浩特人都知道,一座青城,历史上就有两城,也就是“归化城”和“绥远城”。前者建于明朝,后者建于清朝,筑城时间相隔164年,又并存至今,俗称旧城和新城。
要说这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落来到现今呼和浩特这块平原上仿元大都建“归化城”时,条件相当艰苦,特别是明朝长期顽固坚持不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互市”的政策,至使这一地区连铁锅、菜刀和铁勺类的炊具都奇缺。如此这般,兵勇工匠,千军万马要筑一座雄伟壮观的城池怎么办?这就有了“温石而炊,石裂视为城破不吉”的胡饼(饣毕饣罗)在这一地区制作工艺上的突变。筑城之初,锅类供烙饼的铁炊具求得甚少,怎么办?据民间流传的野史所言,这就出现了“择片石层层叠积若山,以火烘之,待石温热,取两片上下焙一面团,因压熟后自然成饼,忌石为火所裂”的制饼工艺。您瞧瞧,这呼和浩特筑城的先人们多么聪明,制作个饼连烙都不烙,用热石片压成了;制作个饼连翻都不翻个儿,硬是焙干烤熟了。笔者想,其实那“石裂”的不吉,同城为兵所破的凶兆没什么关系,根本的一点是烧得太热的石头会把夹在中间的面烤焦了,吃不成了,“温石而炊”嘛!但笔者可以肯定,这制作“工艺”应是出自笨手笨脚的男人们之手。到了清朝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仿山西的右卫城建绥远城时,从山西各地招集来了大批民工建窑烧砖烧瓦,呼和浩特平原上无数个“陶思浩”(蒙古语,窑砖)点火冒烟成了一大景观。筑城也是千军万马,万马千军,吃饭是个大事。建城主事儿的官员通智听了老呼和浩特人的话,又把这“温石而炊”的法子从历史深处捡回来啦,只不过是把石片变成了砖。火炕是满族人对神舟赤县的一大贡献,这是有史可查,谁都知道的。在筑绥远城的时候,筑城的先人怀揣着“温石而炊”的佚闻,又受到火炕叠砖结构的启发,以城砖垒砌了火起入烟道,“满炕皆热如锅底”的制作饼食的“建筑物”。还有一种就是较为先进的“焙饼子楼儿”啦!城砖是“丁”字横竖相顶,一层又一层,也是用火炕的结构,下面火一烧起,层层都热,层层放面饼,慢慢焙熟。一个“焙饼子楼儿”,一次就能取出上百个今天叫作“焙子”的面饼来。笔者曾调查过,谁也说不清这“焙饼子楼儿”“饼”什么时候的被人偷吃了,成了“焙子楼儿”了。后来,就出了“焙子”这么个词儿。不过,许多老人又都知道这么一件事。说的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放话建“焙子楼儿”的通智偷工减料,贪污了乾隆皇帝给的建城银两,被大学士刘统勋在西门外监斩时,看见了几个废弃的“焙子楼儿”是感慨万千,泪雨滂沱。他说从将军衙门到西门外搭十里长棚让我和家人话别,我没有泪,我有罪,可看见这砖楼子,我想多少年后有谁知道它也为建城立过大功?现今它和我是一同被废掉了,多少年后,这城里的人能否有人在吃焙子的时候想起我,为我流一掬清泪呢?“面焙熟而得食,城筑就而人不得生,罪矣!千古之憾!”通智等人在西门外大校场(今农业厅一带)被斩首后,城外所有废弃的焙子楼儿被统统扫荡夷平。衙门有言告于民间,凡言焙子楼儿者,捉拿入狱。二百多年过去了,那楼儿是什么样儿没人知晓,甚至除了今日笔者,无人再敢提及了,唯剩下满城的叫卖焙子声又“轰轰烈烈”地响了两个多世纪,至今依然不绝,愈喊愈烈……
呼和浩特这两座城,前者建了三年,后者也是建了三年。没有这呼和浩特,没有这两座城,中国的美食名目里,就不可能有“焙子”这个词。这上面所讲的,就是土默川野史中说的“三年两城一焙子”的故事。
三
呼和浩特建城四百余年,发生了沧海桑田之变,新旧两城虽只剩下了内蒙古党委那地儿的一角城墙,但焙子可是名扬天下了。笔者前日查到了一段呼和浩特曾是“焙子的集散地”的文字。再查历史文献,当年这城周围以至远到山西境内,建城、建堡、建寨、建大宅门,凡起了土木工程,用了大量工匠人丁的,还真有到呼和浩特来买焙子的,因为连续多日施工用得量大,用小炉小灶三个五个的太慢,那就要来呼和浩特。历史上呼和浩特焙子的经营者们,一看你用量大,就在空地儿上搭起个不敢再叫“焙子楼儿”的“建筑物”,几楼楼一开炉就能从中给你掏出上千个焙子。这个手艺还惟独老呼和浩特的先人们会,别的地儿没这个人才,没这个手艺。据说当年冯玉祥将军来呼和浩特,还专门差人去访旧城会用“焙子楼儿”的人,是为了他的兵马伙食而去?访到没访到?有什么结果?不可得知。几百年来,制作焙子的工艺已经改得快面目皆非了。焙子也不仅仅是呼和浩特人做了。不过,一直到民国,呼和浩特周围还有“做了焙子去呼市好卖”的说法,直到今天,呼和浩特周围的人家忙喜、忙丧、忙大事,着了急还会说出这样的话:“这可是上百口子人吃饭呀,实在不行到呼市买上几百个焙子去!”您听听,这不又证实了呼和浩特是“焙子的集散地”的说法?
四
几百年过去了,呼和浩特今天的焙子种类那是五花八门,甜的、咸的、椒盐的、非甜非咸的、黑焙子、白焙子、油焙子、酥焙子、发面焙子、芝麻焙子等等等等。您问为什么说道最后还要“等等”上半天?因为今天这焙子还有了辅助系列啦!不“等等”说起来还有个完吗?笔者在此单从形状上说上几句。据说当年筑城时没有那么多制作焙子的师傅,可人多嘴急,饥肠难耐,制作时,人人都要下手,会不会的都要下手,于是乎,圆的、方的、三角的、牛舌头形的、三扁四不圆的,各种形状的焙子全出来了。从形状上看,那是五花八门,八门五花,没有内地烧饼的统一标准,以至延传到今,呼和浩特的焙子还是五花八门,什么样儿的都有,由此,能生出这么句损人的话来——“您怎么像旧城的焙子似的,没他妈个正形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又像兵营里叠好的被子,又像城砖的“方焙子”,全国独此一家,就是呼和浩特有。写到这儿,笔者想起去年在旧城塞上老街听的一个笑话。说是当年这城周围狼多,为了防狼,许多人家都在院墙上用白灰画上一个个大白圈儿。狼这东西生性多疑,一看见白圈儿就不敢前行,逃之夭夭了。说是有人一大早骑毛驴出城,走了一阵子感到肚子饿,从怀里掏出一个大大的圆焙子正准备吃,发现一狼迎面而来,吓得他调过驴头往城里跑,可又怕狼从后面追上来看不见,就在驴背上腿一回,屁股一转,来了个张果老倒骑驴,死盯着后面跟上来的狼。狼越追越近,他感觉死到临头,吓得用大圆焙子挡住两眼不敢看。谁知这一挡,狼竟不追了,狼还怕上啦!后来是他不挡狼就追,挡上狼就不追了,一路上用焙子逃过了一劫,跑回了城。由此,城里人认为这焙子神了,还有惧狼之威哩!后来,又有一人出城遇狼,也是用焙子来挡,最终还是被狼掏空了肚皮,可手里还举着那不管用的焙子。人们见了百思不得其解。有明白人赶来看了看说:“防狼的圈儿是圆的,知道吗?狼是怕圆的,知道吗?你们看看他,手里拿着个方啊,方——焙——子呀……”
要说这呼和浩特的焙子到底名扬到哪儿,笔者就不一一细说了,只举上一个例子。笔者有一次和在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好友乌日吉图去海口,遇见一个在那儿办旅游公司的黑龙江小伙子。那小伙子很健谈,一口东北腔,也说道焙子:
你们呼四(市)有一种早点吃的人很多,名字也很怪,我至今不知咋那么叫,老让人想起晚上睡觉时用的,嘿嘿……叫“焙子”!那焙子贼得拉地好吃,样儿也贼得拉地多。我在那嘎达呆过一个礼拜,天天早起来吃焙子,还没吃全,没吃够。上个月去北京,内蒙的巴盟银(人)开的大饭馆子可火啦!我还想接着吃呼四(市)的焙子,一进门就喊,有夜(热)焙子吗?要大个儿的,小的不行,小的那是褥子!哈哈哈哈……”
您听听,就上面这段话,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用说名扬多远,还真有人因为呼和浩特的焙子好吃,免费为其做广告哩!年轻轻的,体力也不错,谁知道他还能宣传多少年呢?
五
要说这焙子是呼和浩特的名小吃,那么这城里的人认可到什么程度?这个笔者是刚刚吃了焙子,肚子不饿,容我慢慢道来。
呼和浩特这地儿是满街处处焙子铺,从新城到旧城,从城郊到新城的立交桥,旧城的伊利广场,哪儿都有。人说是南北道、东西街,外带326条小街、小巷以及小召牌坊往北的大裤裆街,都有焙子铺,都有焙子摊,没准儿有的地儿还有两三个、三四个、四五个,甚至十来个。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卖,哪一家是老铺子,哪一家是新开的店儿,哪一家似白居易诗里都夸的“辅兴”名店,哪一家胜过唐代的“长兴里饣毕饣罗店”。再说这吃焙子,几乎是全城人都有此为,以焙子为早点的居多。从新城到旧城,从城里到城外,您如果认真起来就问今天吃了什么早点吧,回答一连串儿“焙子”、“焙子”、“焙子”……偶尔也变了样,“喝的羊杂碎”,话到这儿一停,又跟上来一句,“还就着一个白焙子”。更有吃出花样的,“我呀,今儿个吃的是,焙子夹稍麦,哪个好吃劲儿,别说了”。再有一点是这呼和浩特人,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故乡的焙子。著名的歌手、著名的运动员、著名的作家、著名的学者,甚至从这里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忘不了这一名小吃。笔者写下这许多,都是有例可举的,以至行将就木的老者还有念念不忘之言。记得是在上个世纪的一九八六年秋,笔者受父亲之托,去看望其住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当年老战友。这位老同志是呼和浩特人,听说笔者来自呼和浩特,甚是惊喜,弥留之中睁开眼,望着我指指没有几颗的牙说:“不行了,啃不动了,能看看呼市的焙子也好哇!”儿女们不懂什么意思,以为是被子盖得不舒服,连忙重新盖被子,没想到一阵子忙完,人已撒手人寰,骑鹤西行了。后来听说魂归故里时,骨灰盒前摆上了层层叠叠的呼和浩特焙子。再说一个呼和浩特人出远门的事。以“诚信”赢得一城美誉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铁兆义老先生82岁时随团出游去昆明的世博园,一路上带的什么?吃的什么?除了鸡蛋,笔者告诉您,全是白焙子!
这文章写到墨竭笔涩之时,还不想快收笔,再说上几句。有史料说慈禧太后晚年特别关注宫中饽饽的制作,每逢腊月二十八、九这两天,还要举行饽饽大赛。她逃难去西安的路上发现了民间的“小窝头”,并把其引进了宫中。笔者想当年她要是逃难路过她在东落凤街住过的呼和浩特该有多好,说不定这焙子也能“浴浩荡皇恩”,贴上“宫中美食”标签儿,撑得清末溥仪那伙子皇家男女们连连打饱嗝呢!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