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海拉尔1734年建城,1907年被开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32年沦陷,成为伪兴安北分省所在地,1945年8月,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海拉尔光复。
日本帝国主义在海拉尔实行殖民统治13年,修筑了东北15处筑垒地域中最大的两处之一的大型军事工事—海拉尔筑垒地域,将修筑工事的众多劳工埋葬在“万人坑”,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使各族人民饱受磨难。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海拉尔各族人民以不同的方式奋勇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里,选择几位著名人物加以介绍。
抗日英雄——苏炳文
苏炳文,字翰章,汉族,1892年9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县。曾在沈阳陆军小学、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读书,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见习教官、北京模范团排长、连长、营长等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部进入俄界,担任绥芬河以东至海参崴的护路任务,1921年春回国。
1930年,苏炳文任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铁路哈满线护路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苏炳文派兵一个团参加江桥抗战。次年2月,马占山一度妥协,苏炳文表面上对侵略者作了些让步,但却严防日方插足海满(海拉尔~满洲里)地区,静观待变。
1932年9月,苏炳文决计率部抗日,暗中疏散家属,积蓄军备,扩建队伍。10月1日,组织军民10000余人在海拉尔东头道街体育场(今苏联红军烈士陵园旧址)召开军民抗日誓师大会,宣布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苏炳文被公推为总司令,张殿九任副司令,辖5个旅,总司令部设在海拉尔。其后,苏炳文率部在海拉尔、满洲里西线地区与入侵日军展开数十次激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史称“海满抗战”。“海满抗战”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抗日武装斗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12月5日,因没有后援、缺少弹药,海满抗战失败,苏炳文率部退入苏联,后率部绕道新疆回国。
1957年,苏炳文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到迫害。1975年5月病故于哈尔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郑重为苏炳文平反,高度评价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英勇抗日的壮举,肯定了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作出的贡献。
父子英烈——张级三、张贵霖
张贵霖,1917年生人,家住海拉尔区兴安东路(东四道街),其父张级三(张殿卿)在东四道街开设三余栈,接待过往客人。
1935年,张贵霖考入哈尔滨二中读书,受进步教师的影响,经常暗地里谈论抗日问题,探讨救国之道,开始逐步接受进步思想。1940年到双城五家子小学教书。1940年12月,在东北抗联领导的“北满执委部”成员张文芳(张世诚)的引导下,回到海拉尔,组建“海拉尔抗日救国青年读书会”。张贵霖把同学、亲戚、朋友组织起来,通过读进步书刊、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路罪行。读书会地点就在东四道街三余栈院内的一间土房内。
1941年1 0月,因走漏消息,上级通知张贵霖转移,张贵霖到原籍辽宁省海城县西柳村躲避,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张贵霖在狱中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任何消息。1943年春,在海拉尔东山被秘密杀害,年仅26岁。2000年3月,张贵霖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级三(张殿卿),1935年在今海拉尔区兴华街8号开设三余栈,为三余栈掌柜。1943年张贵霖牺牲后,日本宪兵队仍经常派特务化装成店客住三余栈,监视来往店客。1944年10月19日,住在三余栈的东北抗联成员刘泊肖不慎被特务发现,从三余栈被捕。20日,日本宪兵队抓走张级三。21日,又将张级三次子、张贵霖的弟弟张贵彬抓走。日本宪兵队对张级三父子严刑拷打,“车轮式”审讯,始终毫无结果。12月19日,张级三被折磨致死。2000年3月,张级三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氏父子是海拉尔当地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仅有的两名烈士。
叛逆省长——凌升
凌升,达斡尔族,清光绪十年(1886年)生于呼伦贝尔西索旗(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官宦家庭。凌升毕业于呼伦贝尔蒙旗中学校,历任催领管理台笔帖式、骁骑校、劝学员、呼伦自治会副会长、海拉尔警察局副局长。后升佐领、呼伦贝尔副都统左右两厅帮办、全蒙联合总会副会长、辅国公、北京国务院顾问、全国善后会议专门委员、南京立法院立法委员兼东北行政委员会劝进首席代表等职,1932年3月29日任伪兴安北分省省长,1934年改兴安北省省长,1935年兼任海拉尔协和分会会长。
1936年3月1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以“通苏通蒙”的罪名,将凌升等4人杀害(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凌升等被处以斩首之刑),并将一批在军政机关任职的人员判刑或革职,称“凌升事件”。
凌升虽然是傀儡政权的省长,其被日本人杀害的原因也有所争议,但他毕竟叛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统治,也是海拉尔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伪满洲国最高级别的官员。
血泪劳工——张玉甫
张玉甫,约生于1908年,河北滦县人,1938年河北省被日寇占领后,时年30岁的张玉甫为躲避战乱,由河北逃到东北,在郑家屯被所谓的“招工”骗到海拉尔,在日本兵的看押下在北山、敖包山修筑地下工事。
张玉甫和大约二三千名劳工在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看押下,每三四十人一组,在工头的带领下出去干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是高粱米粥和盐豆,住的是四处透风的工棚,没有被盖,许多人很快生病了,有病的不给治疗,实在不行的就送到病号棚。张玉甫因为害了眼病看不见,加之又有别的病,在病号棚算是病的比较轻的,日本人就让他往外抬死人。张玉甫看到这种惨状,觉得再留下去只有一死,便趁着病号棚看守不严之机,钻过铁丝网逃了出去,在草垛里躲了几天,从南边进入海拉尔。
1939年工事完工后,日军为确保工事秘密,将所有修筑军事工事的劳工秘密处死,这些劳工的尸首部分被抛在敖包山西侧的沙坑里,后来人们称这个沙坑为“万人坑”。张玉甫死里逃生脱离了虎口,瞎了一只眼睛。后在卫生队干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环卫处作了一名环卫工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档案局)
海拉尔1734年建城,1907年被开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32年沦陷,成为伪兴安北分省所在地,1945年8月,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海拉尔光复。
日本帝国主义在海拉尔实行殖民统治13年,修筑了东北15处筑垒地域中最大的两处之一的大型军事工事—海拉尔筑垒地域,将修筑工事的众多劳工埋葬在“万人坑”,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使各族人民饱受磨难。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海拉尔各族人民以不同的方式奋勇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里,选择几位著名人物加以介绍。
抗日英雄——苏炳文
苏炳文,字翰章,汉族,1892年9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县。曾在沈阳陆军小学、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读书,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见习教官、北京模范团排长、连长、营长等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部进入俄界,担任绥芬河以东至海参崴的护路任务,1921年春回国。
1930年,苏炳文任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铁路哈满线护路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苏炳文派兵一个团参加江桥抗战。次年2月,马占山一度妥协,苏炳文表面上对侵略者作了些让步,但却严防日方插足海满(海拉尔~满洲里)地区,静观待变。
1932年9月,苏炳文决计率部抗日,暗中疏散家属,积蓄军备,扩建队伍。10月1日,组织军民10000余人在海拉尔东头道街体育场(今苏联红军烈士陵园旧址)召开军民抗日誓师大会,宣布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苏炳文被公推为总司令,张殿九任副司令,辖5个旅,总司令部设在海拉尔。其后,苏炳文率部在海拉尔、满洲里西线地区与入侵日军展开数十次激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史称“海满抗战”。“海满抗战”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抗日武装斗争,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12月5日,因没有后援、缺少弹药,海满抗战失败,苏炳文率部退入苏联,后率部绕道新疆回国。
1957年,苏炳文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到迫害。1975年5月病故于哈尔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郑重为苏炳文平反,高度评价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英勇抗日的壮举,肯定了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作出的贡献。
父子英烈——张级三、张贵霖
张贵霖,1917年生人,家住海拉尔区兴安东路(东四道街),其父张级三(张殿卿)在东四道街开设三余栈,接待过往客人。
1935年,张贵霖考入哈尔滨二中读书,受进步教师的影响,经常暗地里谈论抗日问题,探讨救国之道,开始逐步接受进步思想。1940年到双城五家子小学教书。1940年12月,在东北抗联领导的“北满执委部”成员张文芳(张世诚)的引导下,回到海拉尔,组建“海拉尔抗日救国青年读书会”。张贵霖把同学、亲戚、朋友组织起来,通过读进步书刊、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路罪行。读书会地点就在东四道街三余栈院内的一间土房内。
1941年1 0月,因走漏消息,上级通知张贵霖转移,张贵霖到原籍辽宁省海城县西柳村躲避,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张贵霖在狱中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任何消息。1943年春,在海拉尔东山被秘密杀害,年仅26岁。2000年3月,张贵霖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级三(张殿卿),1935年在今海拉尔区兴华街8号开设三余栈,为三余栈掌柜。1943年张贵霖牺牲后,日本宪兵队仍经常派特务化装成店客住三余栈,监视来往店客。1944年10月19日,住在三余栈的东北抗联成员刘泊肖不慎被特务发现,从三余栈被捕。20日,日本宪兵队抓走张级三。21日,又将张级三次子、张贵霖的弟弟张贵彬抓走。日本宪兵队对张级三父子严刑拷打,“车轮式”审讯,始终毫无结果。12月19日,张级三被折磨致死。2000年3月,张级三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氏父子是海拉尔当地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仅有的两名烈士。
叛逆省长——凌升
凌升,达斡尔族,清光绪十年(1886年)生于呼伦贝尔西索旗(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官宦家庭。凌升毕业于呼伦贝尔蒙旗中学校,历任催领管理台笔帖式、骁骑校、劝学员、呼伦自治会副会长、海拉尔警察局副局长。后升佐领、呼伦贝尔副都统左右两厅帮办、全蒙联合总会副会长、辅国公、北京国务院顾问、全国善后会议专门委员、南京立法院立法委员兼东北行政委员会劝进首席代表等职,1932年3月29日任伪兴安北分省省长,1934年改兴安北省省长,1935年兼任海拉尔协和分会会长。
1936年3月1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以“通苏通蒙”的罪名,将凌升等4人杀害(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凌升等被处以斩首之刑),并将一批在军政机关任职的人员判刑或革职,称“凌升事件”。
凌升虽然是傀儡政权的省长,其被日本人杀害的原因也有所争议,但他毕竟叛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统治,也是海拉尔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伪满洲国最高级别的官员。
血泪劳工——张玉甫
张玉甫,约生于1908年,河北滦县人,1938年河北省被日寇占领后,时年30岁的张玉甫为躲避战乱,由河北逃到东北,在郑家屯被所谓的“招工”骗到海拉尔,在日本兵的看押下在北山、敖包山修筑地下工事。
张玉甫和大约二三千名劳工在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看押下,每三四十人一组,在工头的带领下出去干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是高粱米粥和盐豆,住的是四处透风的工棚,没有被盖,许多人很快生病了,有病的不给治疗,实在不行的就送到病号棚。张玉甫因为害了眼病看不见,加之又有别的病,在病号棚算是病的比较轻的,日本人就让他往外抬死人。张玉甫看到这种惨状,觉得再留下去只有一死,便趁着病号棚看守不严之机,钻过铁丝网逃了出去,在草垛里躲了几天,从南边进入海拉尔。
1939年工事完工后,日军为确保工事秘密,将所有修筑军事工事的劳工秘密处死,这些劳工的尸首部分被抛在敖包山西侧的沙坑里,后来人们称这个沙坑为“万人坑”。张玉甫死里逃生脱离了虎口,瞎了一只眼睛。后在卫生队干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环卫处作了一名环卫工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