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查干伊德”名牌多
蒙古族喜欢吃奶食。诸如牛奶、奶皮子、奶点心、奶豆腐、黄油、白油、酸奶子等,蒙古族统称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
奶食品中,以奶渣熬制而成的“奶酪”俗称“酪蛋子”,“奶酪”最上等的叫“决肯”,取牛奶精华制成的叫“奶皮子”。把牛奶煨在火上,取其皮的叫“松葫芦”,或叫“奶点心”;次一点的叫“奶豆腐”,为奶食中的下品。以面和乳,加糖,用油煎炸或以奶和糖面制成饼饵,叫“奶馃子”,蒙古族视为上好的食品,常用以招待贵客。
黄油、白油,都是由牛乳的油提纯而成的。人饮奶茶,若不食黄油则易小解,加上黄油食之,则十分耐饥。还有,奶子发酵后,可制“酸奶子”,又下火,又好消化。据此机理,呼和浩特伊利奶食品厂已经引进生产流水线,大批生产“酸牛奶”,深受欢迎。
如今,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不但吃“白食”的习俗保留下来了,而且影响所及,汉、满等其他民族也都喜欢吃“白食”、喝“奶茶”。内蒙古生产的奶食品,成了中国正宗的奶食品。内蒙古的名牌产品“青山牌”奶茶粉已成为民航饮品。“伊利雪糕”号称“中国冰淇淋王”,采用内蒙古草原的鲜牛奶加没有污染的矿泉水精制成绿色食品,知名度很高,1996年已进军亚特兰大,成为我国参加百年奥运的指定产品。
四季美餐铜火锅
每到冬春之际,呼和浩特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喜欢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热热乎乎地进食火锅菜。不仅一般家庭爱食火锅菜,就是高、中、低各种档次的饭店、餐厅,也都以“铜火锅”招徕顾客,以“火锅城”命名的餐馆,更是遍布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成为最具北方民族饮食特色的菜肴。
“铜火锅“顾名思义,即带火炉的铜锅,属于方便炊具。一般做饭的锅,都是安放在炉灶上,更要依靠炉灶(锅台)供火,才可把饭做熟。而“铜火锅”却不一样,它是由底座、炉腔、锅圈、把手、小炉筒五部分组成。使用时,先在锅圈中添上适量的用水,然后在炉腔中烧燃木炭,徐徐将水烧开。再将所要煮食的食物、原料,依次放入锅圈中,煮熟后即可食用。食时或将菜肴盛入碗中,随吃随添;或众人围在火锅周围,直接从锅圈中取食。往往自始至终,能保持菜肴暖热可口。即便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大寒季节,也让人吃得十分舒适。
“铜火锅”使用时一般都放在餐桌上,以圆形餐桌较为方便。为了避免过热烧坏桌面,“火锅”底座要放在一个有水的磁盘内。如果火抽得过旺,就将小炉筒取下。若热度不够,就把小炉筒套在炉腔顶端,很快就可抽起来。吃一次装满了美味的“铜火锅”,最关键的问题是要随时随地掌握好火候。
“铜火锅”是传统满席中的一道主菜,呼和浩特地区的满族家庭,大部分都有“铜火锅”。其原料主要是羊肉、猪肉、野兽肉、野禽,再配以酸菜、粉丝、虾仁等,鲜嫩可口,味道佳美,深受北方群众的欢迎。曾有人写诗赞美“铜火锅”道:
比邻春酒喜相过,
薄肉酸蔬火一锅,
海茵千茎龙五爪,
何家风味比人多。
“铜火锅”还有一种方便吃法,更受群众欢迎。做法是将羊肉或猪肉里脊切成薄片,配以酸菜、粉丝、虾酱、韭菜花等,或市售“涮羊肉调料”,边吃边涮,十分红火热闹,俗称“涮火锅”、“涮羊肉”。目前呼和浩特地区的“铜火锅”吃法,主要是这一种。虽然“铜火锅”以冬春食用最佳,可是因为它很受群众欢迎,也就成为四季美餐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火锅城”的生意十分火爆。
工艺美食——看席
在呼和浩特饮食习俗中,有一种文化性质很强的工艺美食席面,叫“看席”。在节日或宴宾时,主人家要把自己亲手作的馓子、饽饽、油馃等美味食品,盛在一个大磁盘中,专门放在正席旁边席桌上,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实实在在的招待。当然也是家庭主妇向客人展示自己烹饪技术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她似乎说,瞧,我做的菜多美,你要不吃太亏了!应邀赴宴的客人,往往看到一盘精美的看食,不由得食欲大增。但是,您千万别动“看席”上的食品,因为那是专门为客人观看的。如果您取而食之,主人家虽不好意思责备您什么,然而却大大地失礼了。“看席”因多数是放在盘中,不过表示个意思而已,一般情况只放一盘,有的也把它叫做“看盘”。
据有关资料记载,“看席”之俗,在唐宋时,已于我国北方十分盛行了。如《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道:“御厨进馔,凡器用有少府监进者,用九饤食,以牙盘九枚,装食味于其间,置上(指皇席)前,亦谓之‘看食’。”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较早关于“看席”的记载,不过有两个小情况:一是文章所记,乃皇宫中事;故尔所用的盘子也是小巧精致的“牙盘”,和我们呼和浩特人所用的大磁盘完全不同;二是其时不叫“看席”而称“看食”,说明礼仪的观念尚属初起。
而《清稗类钞》中所载,就有了一些变化,其中“看席”一条说:“饤饾,一作饾饤,今俗称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谓钉而不食。”“俗且谓宴享大宾,一吃席,一看席也。”这里所记的,就是民间的情况了。
其实,与宫廷相比,民间“看席”早已流行。如韩愈诗中“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之句,写的正是民间“看席”的雏形。“看席”发展至清代,已相当普及。清朝文人每每将华而不实的文章称之为“饤饾之作”,可见“看席”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十分走红的了。
“看席”的存在,说明人们饮食文化观念的提高。她最早很可能起源于饮食前对先祖神祗的祭祀。后祭祀观念渐渐淡泊,于是形成了注重形式礼仪的“看席”。“看席”走红之时,攀比之风炽盛,有些贫穷之家,虽无佳肴燕客,也得设法摆出一桌像样的“看席”。也许正是如此,其虽“华而不实”,但却声名日见昭著。
如今,社会发展,物资丰富,不仅盛“看席”的盘子花样百出,金盘、银盘、镀金盘、高级玻璃盘、玉盘、磁盘、有机玻璃盘、塑料盘等应有尽有,而且,“看席”中的“看食”也出尽了风头。一些大店里,有的“看席”完全用菜雕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或山水胜景,或花鸟虫鱼,或名花奇秀,或佳卉园林,令人观之赞叹不已。有的将高档名菜,谱出展示,更令人耳目一新。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
“查干伊德”名牌多
蒙古族喜欢吃奶食。诸如牛奶、奶皮子、奶点心、奶豆腐、黄油、白油、酸奶子等,蒙古族统称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
奶食品中,以奶渣熬制而成的“奶酪”俗称“酪蛋子”,“奶酪”最上等的叫“决肯”,取牛奶精华制成的叫“奶皮子”。把牛奶煨在火上,取其皮的叫“松葫芦”,或叫“奶点心”;次一点的叫“奶豆腐”,为奶食中的下品。以面和乳,加糖,用油煎炸或以奶和糖面制成饼饵,叫“奶馃子”,蒙古族视为上好的食品,常用以招待贵客。
黄油、白油,都是由牛乳的油提纯而成的。人饮奶茶,若不食黄油则易小解,加上黄油食之,则十分耐饥。还有,奶子发酵后,可制“酸奶子”,又下火,又好消化。据此机理,呼和浩特伊利奶食品厂已经引进生产流水线,大批生产“酸牛奶”,深受欢迎。
如今,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不但吃“白食”的习俗保留下来了,而且影响所及,汉、满等其他民族也都喜欢吃“白食”、喝“奶茶”。内蒙古生产的奶食品,成了中国正宗的奶食品。内蒙古的名牌产品“青山牌”奶茶粉已成为民航饮品。“伊利雪糕”号称“中国冰淇淋王”,采用内蒙古草原的鲜牛奶加没有污染的矿泉水精制成绿色食品,知名度很高,1996年已进军亚特兰大,成为我国参加百年奥运的指定产品。
四季美餐铜火锅
每到冬春之际,呼和浩特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喜欢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热热乎乎地进食火锅菜。不仅一般家庭爱食火锅菜,就是高、中、低各种档次的饭店、餐厅,也都以“铜火锅”招徕顾客,以“火锅城”命名的餐馆,更是遍布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成为最具北方民族饮食特色的菜肴。
“铜火锅“顾名思义,即带火炉的铜锅,属于方便炊具。一般做饭的锅,都是安放在炉灶上,更要依靠炉灶(锅台)供火,才可把饭做熟。而“铜火锅”却不一样,它是由底座、炉腔、锅圈、把手、小炉筒五部分组成。使用时,先在锅圈中添上适量的用水,然后在炉腔中烧燃木炭,徐徐将水烧开。再将所要煮食的食物、原料,依次放入锅圈中,煮熟后即可食用。食时或将菜肴盛入碗中,随吃随添;或众人围在火锅周围,直接从锅圈中取食。往往自始至终,能保持菜肴暖热可口。即便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大寒季节,也让人吃得十分舒适。
“铜火锅”使用时一般都放在餐桌上,以圆形餐桌较为方便。为了避免过热烧坏桌面,“火锅”底座要放在一个有水的磁盘内。如果火抽得过旺,就将小炉筒取下。若热度不够,就把小炉筒套在炉腔顶端,很快就可抽起来。吃一次装满了美味的“铜火锅”,最关键的问题是要随时随地掌握好火候。
“铜火锅”是传统满席中的一道主菜,呼和浩特地区的满族家庭,大部分都有“铜火锅”。其原料主要是羊肉、猪肉、野兽肉、野禽,再配以酸菜、粉丝、虾仁等,鲜嫩可口,味道佳美,深受北方群众的欢迎。曾有人写诗赞美“铜火锅”道:
比邻春酒喜相过,
薄肉酸蔬火一锅,
海茵千茎龙五爪,
何家风味比人多。
“铜火锅”还有一种方便吃法,更受群众欢迎。做法是将羊肉或猪肉里脊切成薄片,配以酸菜、粉丝、虾酱、韭菜花等,或市售“涮羊肉调料”,边吃边涮,十分红火热闹,俗称“涮火锅”、“涮羊肉”。目前呼和浩特地区的“铜火锅”吃法,主要是这一种。虽然“铜火锅”以冬春食用最佳,可是因为它很受群众欢迎,也就成为四季美餐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火锅城”的生意十分火爆。
工艺美食——看席
在呼和浩特饮食习俗中,有一种文化性质很强的工艺美食席面,叫“看席”。在节日或宴宾时,主人家要把自己亲手作的馓子、饽饽、油馃等美味食品,盛在一个大磁盘中,专门放在正席旁边席桌上,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实实在在的招待。当然也是家庭主妇向客人展示自己烹饪技术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她似乎说,瞧,我做的菜多美,你要不吃太亏了!应邀赴宴的客人,往往看到一盘精美的看食,不由得食欲大增。但是,您千万别动“看席”上的食品,因为那是专门为客人观看的。如果您取而食之,主人家虽不好意思责备您什么,然而却大大地失礼了。“看席”因多数是放在盘中,不过表示个意思而已,一般情况只放一盘,有的也把它叫做“看盘”。
据有关资料记载,“看席”之俗,在唐宋时,已于我国北方十分盛行了。如《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道:“御厨进馔,凡器用有少府监进者,用九饤食,以牙盘九枚,装食味于其间,置上(指皇席)前,亦谓之‘看食’。”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较早关于“看席”的记载,不过有两个小情况:一是文章所记,乃皇宫中事;故尔所用的盘子也是小巧精致的“牙盘”,和我们呼和浩特人所用的大磁盘完全不同;二是其时不叫“看席”而称“看食”,说明礼仪的观念尚属初起。
而《清稗类钞》中所载,就有了一些变化,其中“看席”一条说:“饤饾,一作饾饤,今俗称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谓钉而不食。”“俗且谓宴享大宾,一吃席,一看席也。”这里所记的,就是民间的情况了。
其实,与宫廷相比,民间“看席”早已流行。如韩愈诗中“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之句,写的正是民间“看席”的雏形。“看席”发展至清代,已相当普及。清朝文人每每将华而不实的文章称之为“饤饾之作”,可见“看席”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十分走红的了。
“看席”的存在,说明人们饮食文化观念的提高。她最早很可能起源于饮食前对先祖神祗的祭祀。后祭祀观念渐渐淡泊,于是形成了注重形式礼仪的“看席”。“看席”走红之时,攀比之风炽盛,有些贫穷之家,虽无佳肴燕客,也得设法摆出一桌像样的“看席”。也许正是如此,其虽“华而不实”,但却声名日见昭著。
如今,社会发展,物资丰富,不仅盛“看席”的盘子花样百出,金盘、银盘、镀金盘、高级玻璃盘、玉盘、磁盘、有机玻璃盘、塑料盘等应有尽有,而且,“看席”中的“看食”也出尽了风头。一些大店里,有的“看席”完全用菜雕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或山水胜景,或花鸟虫鱼,或名花奇秀,或佳卉园林,令人观之赞叹不已。有的将高档名菜,谱出展示,更令人耳目一新。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