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中国二人台艺术的发端、发迹及其勃兴,经历了漫长的悠悠岁月,它的发展、流传又经历了坎坷跋涉的艰苦历程。它所波及、影响的地域覆盖了中国西部晋、陕、冀、宁和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即原绥远省辖区)的广大农村、牧区。粗略统计有70多个旗县市区、1 500多万人口。二人台艺术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时空,以其永不衰竭的无穷魅力,深为这一带各阶层人民酷爱。它更如同在一泓静水之中投石,不断地激荡起涟漪,形成一圈儿、一圈儿的波纹,呈现出向更广阔领域扩展开去的态势。二人台艺术发祥地域的黎民百姓,上至年逾古稀的谦谦长者,下及咿呀学语的矇矇孩提,几乎人人都能熟稔地哼唱几句二人台剧(曲)的片断。二人台剧(曲)曾经是,现如今依然是这一带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这种发人深省的社会现象,对于二人台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探究起来受其辐射和折射的因素固然是多重的、复合的。但是,我以为其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滋养这一艺术的源头活水,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用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和独具地域特点的语言折射出生活本身潜藏在深层次之中的丰富内涵,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现实生活坚实的土壤之中。人,皆有七情六欲。这一点,今之人与古之人是息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回眸“逝者如斯”的岁月,这一带热土上的人们那些无奈的啜泣和呻吟;那些愤怒的抗争和呐喊;那些无忌、无畏拥抱爱的真诚、炽烈;那些奋力挖掘美好的勤奋;那些泼洒血泪的惊心动魄;那些挥汗如雨的动人场景;这一切、一切真挚的、纯朴的、善良的、憨厚的以及雄浑的、粗犷的,以至是逾越理性,近似原始的情感宣泄,在二人台剧(曲)目中都有着厚重的沉积和真实的展露。真实的情感是勿须描述与描绘的,愈是直白、坦诚,便愈具有启人心扉的魅力。
二人台属于“下里巴人”自己的文学艺术。它带着“离离原上草”的芬芳、质朴,它带着母亲河两岸泥土的馨香、厚重,朴实无华、魅力持久、耐人寻味。也曾有人认为它“俗”,认为它直白而不含蓄,甚至于直白得令人觉得“俗不可耐”。可是,真正配称之为学者、学问家的人却认定它有挖掘不尽的艺术蕴藏。历史上各个时期不胜枚举的高人雅士、名人达人、贤者哲人,一经接触二人台艺术,便无一不被它深邃、厚重的人文本原所感染,无一不被它赤条条地、无遮掩地展示人性而有所悟动。并由这种感染和悟动萌生性灵,迸发出更高品位的艺术奇葩。追根溯源,盖因为它承袭着中华古老文化的渊薮。它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撞击迸射出来的绚丽火花,它是各民族文化相结合孕育而成的产物,它的肌体之中浓缩着中华原生文化的艺术基因。
惟鉴于此,二人台艺术有着人力无法逆转,无法左右,也无法凭暴力扼杀的顽强生命活力。忆昔极“左”思潮泛滥,极“左”路线猖獗的时日,二人台艺术曾横遭劫难。它被斥之为“流氓曲艺”、“淫词烂调”,是“应该用革命的铁扫帚扫进历史垃圾堆”的“糟粕”。更有甚者,将其诬之为“毒草”,声嘶力竭地要把它“斩尽杀绝”,“斩草除根”。然而,二人台艺术却能够迎着逆风的凛冽,顶着黑云的高压,始终顽强而潇洒地挺立在人间,并且当阴霾荡尽,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滋润着的百花园里彰显出“老树陈柯发新蕊”的第二青春。
于是,许许多多矢志献身于创建文化大省区的各级领导和志士仁人,不约而同地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二人台这块先人留赠给我们的、几经罹难、几乎沉沦的瑰宝。这一批有识之士,对于追寻二人台传统艺术的真髓,有着魂牵梦绕般心心相印的感悟。遂异口同声提出了“抢救二人台艺术”、“传承二人台艺术”的强烈呼吁和倡导。在群情激昂、声浪不断高涨的推进之下,抢救二人台、传承二人台的壮丽事业,不仅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呈现出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之势,正在奋力地踽踽前进着。
抢救、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仅停滞在对这一小小剧种的挖掘、整合上。而是要通过对这一小小剧种、剧(曲)目的搜集,挖掘、整理,追根溯源,在于探寻这一带广袤地域苦难而深情热土的演进历程;探寻这一方热土上劳苦大众的艰苦奋斗与悲欢离合;探寻这一方热土上政治、军事、文化对社会的制约和推进,以及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求生存、图发展的奋斗轨迹。这些值得令人认真探寻的一切,二人台艺术都有着沉重的荷载和真实的记录。通过搜集、挖掘,使它艺术魅力的人文本原得以弘扬,得以传承。并且通过对历史文化讯息的弘扬、传承,使今之人能够借此深切地感悟到这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精神以及这一地域人们生息繁衍的“源头活水”。这些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有着内在关联的。为此,我以为,搜集、挖掘、整合工作,服务于现实的积极意义和传承后世的深远历史影响,乃是巨大的。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越保存剧(曲)目本身。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为抢救二人台、传承二人台,确实是一项震古铄今,裨益当代,惠及后世,无量功德的事业。但是,它却又是一项艰苦卓绝、浩瀚繁琐,必须深入进去进行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检索和剖析二人台艺术魅力的人文本原还必须从搜集、挖掘、整理、编纂剧本入手。传统剧本是厚重的晋陕冀民人到塞外谋生这部移民史之荷载物的载体。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有二。一是剧本的搜集、抢救。众所周知,二人台艺术发祥于没有念过书、甚至是根本不认识文字的普通百姓这样一个群体之中。起初,它的生成、繁衍与流传,根本没有什么剧本可言,完全是仰仗老一辈艺人的口传心授和晚一辈艺人心有灵犀的心领神会。今天搜集、挖掘、整合这一艺术成果,只能靠尚且健在的一代艺术人才的口述而笔录下来。这个过程就难免有疏漏、谬误和讹传之处。二是整理、编纂剧本,是将口述的精彩内容用文字展示出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文字表述。勿庸赘言,二人台艺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撼人魂魄,是因为它那撩拨人心扉的音乐;是因为它那精湛绝伦的表演;是因为它那高亢雄浑或婉转如诉的优美唱腔;还有就是它那质朴无华、细腻而又形象诙谐的语言。这四大要素可谓是撑起二人台艺术的“四大支柱”,自然,是缺一不可的,而要把传统剧(曲)目整合、编纂成权威性的剧本,剧本文字的驾驭、使用便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就是要谨防笔下失真。
须知,观摩演出同阅读剧本之间是有相当大差异的。整合、编纂而成的剧本,就要力争做到让读者阅读时产生如同身临其境观看演出的效果。而要达到这一步就必须在形成剧本的过程中,对使用的每一个文字认真驾驭,耐心细致推敲、遴选。务使其准确无误,不可马虎草率,想当然,更戒臆测或将今天之语言习惯和普通话中的规范词语、用语、书面语汇、官话强加在传统作品中。惟其如此,方可望再现二人台艺术传神场景的精彩;方可望二人台艺术魅力的人性化的再度升华。也才能无憾地说将传统的艺术瑰宝奉献给了今天热爱它的读者,传递给了后来的人们。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抢救”和“传承”的初衷。
传统二人台剧(曲)目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十分浓郁,方言土语和俚语使用频繁,而且大多在通用的汉字中很难找到读音与意义完全吻合的字,须认真斟酌并力求统一、规范。尤其是衬词、语气词、象声词俯拾皆是,几乎每一出戏中都要出现。有人认为,这些词字无关大局,不必拘泥,只要是同音、近音的字用哪一个都可以;也有人主张同音、近音字中选用笔画最少、最简单的,并且以此标准统一所有的剧本。对于这些论断,我未能苟同。我认为,应该是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到每一个剧(曲)目之中,进行仔细琢磨、忖度、推敲。我觉察出二人台剧(曲)目中方言、土语、俚语、衬词、语气词、象声词巧妙、灵活地使用,正是二人台艺术魅力形成的精髓,它在不同的剧(曲)目中有着独特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使用的得当,它能使一句唱词顿然掷地生辉;反之,也能使之成为败笔。继而论之,如果全剧(曲)的词、字使用得当,便能使整出戏浑然天成、白璧无瑕;反之,也会使整出戏黯然失色、索然无味。因此,在这些字、词的使用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得去”,而要做到“过得硬”。
进而细忖之,中国汉字之多居世界各种文字之最,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是一对同义词,它们之间也有着微妙的、极其细微的差异,甚至是令人难以区分的差异。为此,只有在浩若繁星的文字中选用最准确的“这一个”,才能最准确地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才能最准确地传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这便是诗圣杜甫为什么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因。郭沫若的扛鼎剧作《屈原》问世之后轰动剧坛,精彩演出经久不衰。可是,郭老对其剧本中每一句台词的每一个字仍不放弃精益求精的推敲和锤炼。一次演出前,饰演屈原的艺术大师焦菊隐对自己的一句台词顿有所悟,他对郭老说:“‘宋玉,你是无耻文人!’这一句,是否改成‘宋玉!你这无耻文人!’更好些?”郭老听罢,拍手叫绝,当场改定,这一场的演出效果果然胜于先前。郭老对此念念不忘,称焦菊隐为“一字之师”。可见,剧本文字的遴选、使用,对于演出和阅读的效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有着多么大的反差!
据笔者一己之感知和感悟,仅就二人台剧本中衬词、语气词、象声词的选用,略举以下数例,提出几点个人的浅见陋识。以期抛砖引玉并望引起诸多大方之家的重视。
(一)哎、嗳、唉
这三个字同音或近音,但不应随意通用,更不应以笔画少的取代其他。
1.“哎”,无实际意义,仅为发声,一般用于衬词中。如:“哎咳哎咳哟……”
2.“嗳”,有呼唤和应答两种含义。如:①“嗳!你等等我。”②“嗳,我在这儿呐。”
3.“唉”,有感叹的情感和情绪成分。如:①“唉!我小子生来命苦。”②“这下全完了!唉。” ③“唉!一言难尽啊!”
(二)咳、嗨、嘿、嗐
这四个字也似同音或近音,但也不宜通用。
1.“咳”,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借用字。它的正音读作ké,注释为“咳嗽”。
二人台剧本将其借用,读作hai,属约定俗成。但须使用恰当。我以为,一般用在衬词中。如:“……哎咳哎咳哟”;若在句首,用于起兴的作用,则应用“嗨”,以免与咳嗽的“咳”混淆。
2.“嗨”,为一个可通融使用的字。它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衬词中,还可表达语气。如:①“嗨,进去啦!”②“嗳嗨嗳嗨哟……”{3}“嗨!你不要跑得太快!”
3.“嘿”,为象征发声。如①轻声地笑“嘿嘿”②“嘿,进来哇。”③带着轻蔑的意思,“嘿!那家伙真不是个东西。”
4.“嗐”,有粗鲁、生硬的语气成分。一般用于粗野无礼呼喊的句首。如:①“嗐!你给爷站住!”②“嗐!还钱。”③“嗐,嗐!姓刘的……。”它的使用范围大致应同于“呔”。
(三)咿、口依、咦、噫
1.“咿”、“口依”均为衬词,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句式或语言环境、习惯区别使用,以将唱词衬托得更加活泼。如①“咿呼呀呼咳呼咳” ②“口依么呀嘚口外嘚口外”③“啊口依呀——”。
2.“咦”、“噫”以感叹的成分为重,但也有区别。“咦”的发声短促,“噫”的发声拖长。如:①“咦!看你,溅了我一身泥。”②“噫——这还了得!”③“噫吁兮——”。
(四)嘞、了、啦
这三个字的使用应注意它们之间细微的语音差别以及分别用于问句、反诘句、陈述句之中。如:①“你今儿个这是怎么嘞?”②“我怎么啦?”③“我去了一趟。”
(五)哪、呐、呢
此三字“哪”、“呢”多用于疑问句。如:①“你去哪圪呀?” ②“这该怎么办呢?”“呐”有无奈和感叹的因素。③“他这么干,就是告诉你要钱呐!”
(六)其他诸如此类的字、词还有很多、很多组。如:“哦、呃、嗯、噢”,“哈、呵、嗬”,“嘛、么、吗”,“啊呀、哎哟、嗳唷”等等。凡此种种,都是需要细心体悉,精心驾驭的。君不见,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描写孔乙己三次付给咸亨酒店老板酒钱的动作,就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第一次是“掏”出,第二次是“拍”出,最后一次则是“摸”出。三个不同的字便将主人公三种不同境况,三种不同心绪活灵活现地烘托了出来。读者阅读至此,真有一种身临其境,亲眼看见的感觉。我以为,这种独具匠心的上下求索精神,是应该注入到今天二人台剧本的整合、编纂工作实践之中的。
综上所述,二人台剧(曲)目中的词、字与其他剧(曲)及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每一个词、字都有着不完全相同情感、情绪的蕴涵和不完全等同程度的展露。准确选用就将能够把是时、是人、是地的情感色彩、环境氛围烘托出来,再现出来,使之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史志办)
中国二人台艺术的发端、发迹及其勃兴,经历了漫长的悠悠岁月,它的发展、流传又经历了坎坷跋涉的艰苦历程。它所波及、影响的地域覆盖了中国西部晋、陕、冀、宁和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即原绥远省辖区)的广大农村、牧区。粗略统计有70多个旗县市区、1 500多万人口。二人台艺术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时空,以其永不衰竭的无穷魅力,深为这一带各阶层人民酷爱。它更如同在一泓静水之中投石,不断地激荡起涟漪,形成一圈儿、一圈儿的波纹,呈现出向更广阔领域扩展开去的态势。二人台艺术发祥地域的黎民百姓,上至年逾古稀的谦谦长者,下及咿呀学语的矇矇孩提,几乎人人都能熟稔地哼唱几句二人台剧(曲)的片断。二人台剧(曲)曾经是,现如今依然是这一带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这种发人深省的社会现象,对于二人台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探究起来受其辐射和折射的因素固然是多重的、复合的。但是,我以为其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滋养这一艺术的源头活水,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用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和独具地域特点的语言折射出生活本身潜藏在深层次之中的丰富内涵,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现实生活坚实的土壤之中。人,皆有七情六欲。这一点,今之人与古之人是息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回眸“逝者如斯”的岁月,这一带热土上的人们那些无奈的啜泣和呻吟;那些愤怒的抗争和呐喊;那些无忌、无畏拥抱爱的真诚、炽烈;那些奋力挖掘美好的勤奋;那些泼洒血泪的惊心动魄;那些挥汗如雨的动人场景;这一切、一切真挚的、纯朴的、善良的、憨厚的以及雄浑的、粗犷的,以至是逾越理性,近似原始的情感宣泄,在二人台剧(曲)目中都有着厚重的沉积和真实的展露。真实的情感是勿须描述与描绘的,愈是直白、坦诚,便愈具有启人心扉的魅力。
二人台属于“下里巴人”自己的文学艺术。它带着“离离原上草”的芬芳、质朴,它带着母亲河两岸泥土的馨香、厚重,朴实无华、魅力持久、耐人寻味。也曾有人认为它“俗”,认为它直白而不含蓄,甚至于直白得令人觉得“俗不可耐”。可是,真正配称之为学者、学问家的人却认定它有挖掘不尽的艺术蕴藏。历史上各个时期不胜枚举的高人雅士、名人达人、贤者哲人,一经接触二人台艺术,便无一不被它深邃、厚重的人文本原所感染,无一不被它赤条条地、无遮掩地展示人性而有所悟动。并由这种感染和悟动萌生性灵,迸发出更高品位的艺术奇葩。追根溯源,盖因为它承袭着中华古老文化的渊薮。它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撞击迸射出来的绚丽火花,它是各民族文化相结合孕育而成的产物,它的肌体之中浓缩着中华原生文化的艺术基因。
惟鉴于此,二人台艺术有着人力无法逆转,无法左右,也无法凭暴力扼杀的顽强生命活力。忆昔极“左”思潮泛滥,极“左”路线猖獗的时日,二人台艺术曾横遭劫难。它被斥之为“流氓曲艺”、“淫词烂调”,是“应该用革命的铁扫帚扫进历史垃圾堆”的“糟粕”。更有甚者,将其诬之为“毒草”,声嘶力竭地要把它“斩尽杀绝”,“斩草除根”。然而,二人台艺术却能够迎着逆风的凛冽,顶着黑云的高压,始终顽强而潇洒地挺立在人间,并且当阴霾荡尽,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滋润着的百花园里彰显出“老树陈柯发新蕊”的第二青春。
于是,许许多多矢志献身于创建文化大省区的各级领导和志士仁人,不约而同地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二人台这块先人留赠给我们的、几经罹难、几乎沉沦的瑰宝。这一批有识之士,对于追寻二人台传统艺术的真髓,有着魂牵梦绕般心心相印的感悟。遂异口同声提出了“抢救二人台艺术”、“传承二人台艺术”的强烈呼吁和倡导。在群情激昂、声浪不断高涨的推进之下,抢救二人台、传承二人台的壮丽事业,不仅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呈现出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之势,正在奋力地踽踽前进着。
抢救、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仅停滞在对这一小小剧种的挖掘、整合上。而是要通过对这一小小剧种、剧(曲)目的搜集,挖掘、整理,追根溯源,在于探寻这一带广袤地域苦难而深情热土的演进历程;探寻这一方热土上劳苦大众的艰苦奋斗与悲欢离合;探寻这一方热土上政治、军事、文化对社会的制约和推进,以及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求生存、图发展的奋斗轨迹。这些值得令人认真探寻的一切,二人台艺术都有着沉重的荷载和真实的记录。通过搜集、挖掘,使它艺术魅力的人文本原得以弘扬,得以传承。并且通过对历史文化讯息的弘扬、传承,使今之人能够借此深切地感悟到这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精神以及这一地域人们生息繁衍的“源头活水”。这些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有着内在关联的。为此,我以为,搜集、挖掘、整合工作,服务于现实的积极意义和传承后世的深远历史影响,乃是巨大的。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越保存剧(曲)目本身。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为抢救二人台、传承二人台,确实是一项震古铄今,裨益当代,惠及后世,无量功德的事业。但是,它却又是一项艰苦卓绝、浩瀚繁琐,必须深入进去进行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检索和剖析二人台艺术魅力的人文本原还必须从搜集、挖掘、整理、编纂剧本入手。传统剧本是厚重的晋陕冀民人到塞外谋生这部移民史之荷载物的载体。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有二。一是剧本的搜集、抢救。众所周知,二人台艺术发祥于没有念过书、甚至是根本不认识文字的普通百姓这样一个群体之中。起初,它的生成、繁衍与流传,根本没有什么剧本可言,完全是仰仗老一辈艺人的口传心授和晚一辈艺人心有灵犀的心领神会。今天搜集、挖掘、整合这一艺术成果,只能靠尚且健在的一代艺术人才的口述而笔录下来。这个过程就难免有疏漏、谬误和讹传之处。二是整理、编纂剧本,是将口述的精彩内容用文字展示出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文字表述。勿庸赘言,二人台艺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撼人魂魄,是因为它那撩拨人心扉的音乐;是因为它那精湛绝伦的表演;是因为它那高亢雄浑或婉转如诉的优美唱腔;还有就是它那质朴无华、细腻而又形象诙谐的语言。这四大要素可谓是撑起二人台艺术的“四大支柱”,自然,是缺一不可的,而要把传统剧(曲)目整合、编纂成权威性的剧本,剧本文字的驾驭、使用便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就是要谨防笔下失真。
须知,观摩演出同阅读剧本之间是有相当大差异的。整合、编纂而成的剧本,就要力争做到让读者阅读时产生如同身临其境观看演出的效果。而要达到这一步就必须在形成剧本的过程中,对使用的每一个文字认真驾驭,耐心细致推敲、遴选。务使其准确无误,不可马虎草率,想当然,更戒臆测或将今天之语言习惯和普通话中的规范词语、用语、书面语汇、官话强加在传统作品中。惟其如此,方可望再现二人台艺术传神场景的精彩;方可望二人台艺术魅力的人性化的再度升华。也才能无憾地说将传统的艺术瑰宝奉献给了今天热爱它的读者,传递给了后来的人们。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抢救”和“传承”的初衷。
传统二人台剧(曲)目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十分浓郁,方言土语和俚语使用频繁,而且大多在通用的汉字中很难找到读音与意义完全吻合的字,须认真斟酌并力求统一、规范。尤其是衬词、语气词、象声词俯拾皆是,几乎每一出戏中都要出现。有人认为,这些词字无关大局,不必拘泥,只要是同音、近音的字用哪一个都可以;也有人主张同音、近音字中选用笔画最少、最简单的,并且以此标准统一所有的剧本。对于这些论断,我未能苟同。我认为,应该是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到每一个剧(曲)目之中,进行仔细琢磨、忖度、推敲。我觉察出二人台剧(曲)目中方言、土语、俚语、衬词、语气词、象声词巧妙、灵活地使用,正是二人台艺术魅力形成的精髓,它在不同的剧(曲)目中有着独特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使用的得当,它能使一句唱词顿然掷地生辉;反之,也能使之成为败笔。继而论之,如果全剧(曲)的词、字使用得当,便能使整出戏浑然天成、白璧无瑕;反之,也会使整出戏黯然失色、索然无味。因此,在这些字、词的使用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得去”,而要做到“过得硬”。
进而细忖之,中国汉字之多居世界各种文字之最,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是一对同义词,它们之间也有着微妙的、极其细微的差异,甚至是令人难以区分的差异。为此,只有在浩若繁星的文字中选用最准确的“这一个”,才能最准确地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才能最准确地传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这便是诗圣杜甫为什么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因。郭沫若的扛鼎剧作《屈原》问世之后轰动剧坛,精彩演出经久不衰。可是,郭老对其剧本中每一句台词的每一个字仍不放弃精益求精的推敲和锤炼。一次演出前,饰演屈原的艺术大师焦菊隐对自己的一句台词顿有所悟,他对郭老说:“‘宋玉,你是无耻文人!’这一句,是否改成‘宋玉!你这无耻文人!’更好些?”郭老听罢,拍手叫绝,当场改定,这一场的演出效果果然胜于先前。郭老对此念念不忘,称焦菊隐为“一字之师”。可见,剧本文字的遴选、使用,对于演出和阅读的效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有着多么大的反差!
据笔者一己之感知和感悟,仅就二人台剧本中衬词、语气词、象声词的选用,略举以下数例,提出几点个人的浅见陋识。以期抛砖引玉并望引起诸多大方之家的重视。
(一)哎、嗳、唉
这三个字同音或近音,但不应随意通用,更不应以笔画少的取代其他。
1.“哎”,无实际意义,仅为发声,一般用于衬词中。如:“哎咳哎咳哟……”
2.“嗳”,有呼唤和应答两种含义。如:①“嗳!你等等我。”②“嗳,我在这儿呐。”
3.“唉”,有感叹的情感和情绪成分。如:①“唉!我小子生来命苦。”②“这下全完了!唉。” ③“唉!一言难尽啊!”
(二)咳、嗨、嘿、嗐
这四个字也似同音或近音,但也不宜通用。
1.“咳”,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借用字。它的正音读作ké,注释为“咳嗽”。
二人台剧本将其借用,读作hai,属约定俗成。但须使用恰当。我以为,一般用在衬词中。如:“……哎咳哎咳哟”;若在句首,用于起兴的作用,则应用“嗨”,以免与咳嗽的“咳”混淆。
2.“嗨”,为一个可通融使用的字。它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衬词中,还可表达语气。如:①“嗨,进去啦!”②“嗳嗨嗳嗨哟……”{3}“嗨!你不要跑得太快!”
3.“嘿”,为象征发声。如①轻声地笑“嘿嘿”②“嘿,进来哇。”③带着轻蔑的意思,“嘿!那家伙真不是个东西。”
4.“嗐”,有粗鲁、生硬的语气成分。一般用于粗野无礼呼喊的句首。如:①“嗐!你给爷站住!”②“嗐!还钱。”③“嗐,嗐!姓刘的……。”它的使用范围大致应同于“呔”。
(三)咿、口依、咦、噫
1.“咿”、“口依”均为衬词,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句式或语言环境、习惯区别使用,以将唱词衬托得更加活泼。如①“咿呼呀呼咳呼咳” ②“口依么呀嘚口外嘚口外”③“啊口依呀——”。
2.“咦”、“噫”以感叹的成分为重,但也有区别。“咦”的发声短促,“噫”的发声拖长。如:①“咦!看你,溅了我一身泥。”②“噫——这还了得!”③“噫吁兮——”。
(四)嘞、了、啦
这三个字的使用应注意它们之间细微的语音差别以及分别用于问句、反诘句、陈述句之中。如:①“你今儿个这是怎么嘞?”②“我怎么啦?”③“我去了一趟。”
(五)哪、呐、呢
此三字“哪”、“呢”多用于疑问句。如:①“你去哪圪呀?” ②“这该怎么办呢?”“呐”有无奈和感叹的因素。③“他这么干,就是告诉你要钱呐!”
(六)其他诸如此类的字、词还有很多、很多组。如:“哦、呃、嗯、噢”,“哈、呵、嗬”,“嘛、么、吗”,“啊呀、哎哟、嗳唷”等等。凡此种种,都是需要细心体悉,精心驾驭的。君不见,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描写孔乙己三次付给咸亨酒店老板酒钱的动作,就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第一次是“掏”出,第二次是“拍”出,最后一次则是“摸”出。三个不同的字便将主人公三种不同境况,三种不同心绪活灵活现地烘托了出来。读者阅读至此,真有一种身临其境,亲眼看见的感觉。我以为,这种独具匠心的上下求索精神,是应该注入到今天二人台剧本的整合、编纂工作实践之中的。
综上所述,二人台剧(曲)目中的词、字与其他剧(曲)及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每一个词、字都有着不完全相同情感、情绪的蕴涵和不完全等同程度的展露。准确选用就将能够把是时、是人、是地的情感色彩、环境氛围烘托出来,再现出来,使之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