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学术探讨)蒙古族唐古特氏人群中有西夏遗民
  •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和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包括鄂托克前旗)唐古特氏人分部的地域,考证蒙古族的“唐古特”姓氏中,既有古老的蒙古氏族,也有西夏国的遗民,并溯源究根,叙述“唐古特”氏的几个来源以及演变过程,阐明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相互融化,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据《蒙古源流》记载,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九子分封鄂尔多斯时云:“于是九罕析产也,……拜桑忽尔,癸未年生,居右翼之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唐古特二部”。①实系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唐古特四个集团,是鄂托克旗蒙古族族源的核心。其中“唐古特”是以异国名字命名的蒙古族部落或氏族名称,后演变为蒙古姓氏。

    《部族词典》注释:“唐古特,亦作唐兀惕、唐古忒、唐兀歹等。元代蒙古人称党项人及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和唐兀惕”。②这说明,蒙古姓氏中的“唐古特”是以西夏国的国名命名的。这是为什么呢?

    蒙古族的历史,与人类发展史一样,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蒙古姓氏经历了分合交叉,形成氏族联盟。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四十八部、七十二姓,收服三十五异姓宗族,继而征服了十二异国,在蒙古实行“万户”、“千户”、“百户”军事组织,形成新的氏族联盟。明朝即北元时期,尤其巴图蒙克达延汗时期及其子孙时代,蒙古被分为左右翼、诸国(兀鲁斯)、诸鄂托克(),宗族血缘关系被地域性割据代替,出现了明显的姓氏分部地域。蒙古族中的“唐古特”氏,这时已在文献资料中出现了。

    溯源究根,鄂托克旗蒙古族“唐古特”氏的来源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蒙古之名已成为尊贵的同义词,很多外部族吹嘘自己为蒙古人,其中就有唐古特部。据《史集》记载,由于蒙古之名成为尊贵的同义词,“于是各有某种名字和专称的[各种]突厥部落,如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蛮、唐兀特等,为了自我吹嘘其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尽管在古代他们并不承认这个名字。”③

    二是西夏王朝灭亡后,蒙古统治者将一部分西夏臣民分封给也遂夫人所有。《蒙古秘史》载:“亥年成吉思汗升天矣。升天后,与也遂妃以极多唐兀惕百姓矣”。④[]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载:“唐兀惕的一部分人民则分给皇后也遂”。⑤[]田清波所著《鄂尔多斯志》·《鄂尔多斯蒙古部名考》解释到:“唐古都特、唐古特,二者可能指的是同一个部。正如名字本身所指的那样,这个部来源于西夏。萨囊·彻辰原文叙述鄂尔多斯各部在公·毕里克图的儿子——九个王子之间分配时与urad一起出现,我们早已读过这一段。如上所述,鄂托克旗有三个乌拉特合拉(也正是在鄂托克旗我收集到唐古特部名)。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这一部的部分人被送给也遂皇后作奴隶,皇后在皇帝最后一次出征中陪伴着皇帝。……也许正是这一事件才可解释为什么现代蒙古人中有西夏人。”⑥所以鄂托克旗“唐古特”氏蒙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西夏遗民。

    三是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达尔扈特人的—支中有唐古特氏人。他们自称:是黄河两岸古代蒙古部落之一,是西夏国的臣民。西夏被蒙古灭之后,唐古特氏蒙古人归属大蒙古,故称他们为唐古特部。归属后的他们承担了传送蒙古军令的任务(即吹军号),到了明、清时期,他们的义务只剩下保护成吉思汗的金号和祭祀成吉思汗金号。⑦他们叫布日耶沁(号手)唐古特,现聚居于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公乌素嘎查一带。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有一顶宫帐,内供奉着用文冠木制作的两管布日耶(即大号)。相传这是成吉思汗的军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陵查干苏鲁克大奠之日,布日耶沁唐古特人聚集在宫帐之前,举行盛大的祭祀成吉思汗军号活动。1956年,将两管大号送往伊金霍洛新建的成吉思汗陵统一祭奠。

    鄂托克旗的唐古特氏人有好几个分支。除上述布日耶沁唐古特人外,还有五百户沙日唐古特、沙日音高林(有人说沙日音高林就是萨拉乌苏河)唐古特、乌尔都(南部)唐古特、上唐古特、下唐古特等。今鄂托克旗查布苏木、阿尔巴斯苏木一带的唐古特人,大部分属五百户沙日唐古特的后裔。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一带的唐古特人,也许是沙日音高林唐古特。

    随着社会的沿革及发展,或多民族杂居,或蒙古族与其他民族联姻,或者称呼之便,现代蒙古人取汉姓简称本姓氏者已不少。唐古特氏也不例外,他们取“唐”字为姓。所以现代蒙古族的“唐”姓就是“唐古特”氏演变过来的。

    在社会发展,人口繁衍,尤其是长期战争及朝代变换中,吸收他族人众,蒙古族由少变多,实现融化,构成由单一变混杂。于是,当今蒙古族的“唐”氏或“唐古特”氏,都不是纯粹的蒙古血统,也不是纯粹的党项(西夏)血统。也很难考证唐古特氏的哪一支是蒙古血统,哪一支是西夏遗民。唐古特氏西夏遗民早与蒙古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谁也离不开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参考资料:

    ①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卷六,第34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0月第一版。

    ②转引自乌瑞阳海·赵·阿拉坦格日乐《蒙古姓氏录》第205页。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月第一版。

    ③《史集》第1卷第一分册,第166页。

    ④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第27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5月第一版。

    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克昭盟档案馆编《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第6162页。

    ⑦《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一辑,参见伊·巴图达赖:《黄河布热沁·唐古特与成吉思汗的金号》。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学术探讨)蒙古族唐古特氏人群中有西夏遗民
  •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和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包括鄂托克前旗)唐古特氏人分部的地域,考证蒙古族的“唐古特”姓氏中,既有古老的蒙古氏族,也有西夏国的遗民,并溯源究根,叙述“唐古特”氏的几个来源以及演变过程,阐明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相互融化,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据《蒙古源流》记载,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九子分封鄂尔多斯时云:“于是九罕析产也,……拜桑忽尔,癸未年生,居右翼之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唐古特二部”。①实系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唐古特四个集团,是鄂托克旗蒙古族族源的核心。其中“唐古特”是以异国名字命名的蒙古族部落或氏族名称,后演变为蒙古姓氏。

    《部族词典》注释:“唐古特,亦作唐兀惕、唐古忒、唐兀歹等。元代蒙古人称党项人及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和唐兀惕”。②这说明,蒙古姓氏中的“唐古特”是以西夏国的国名命名的。这是为什么呢?

    蒙古族的历史,与人类发展史一样,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蒙古姓氏经历了分合交叉,形成氏族联盟。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四十八部、七十二姓,收服三十五异姓宗族,继而征服了十二异国,在蒙古实行“万户”、“千户”、“百户”军事组织,形成新的氏族联盟。明朝即北元时期,尤其巴图蒙克达延汗时期及其子孙时代,蒙古被分为左右翼、诸国(兀鲁斯)、诸鄂托克(),宗族血缘关系被地域性割据代替,出现了明显的姓氏分部地域。蒙古族中的“唐古特”氏,这时已在文献资料中出现了。

    溯源究根,鄂托克旗蒙古族“唐古特”氏的来源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蒙古之名已成为尊贵的同义词,很多外部族吹嘘自己为蒙古人,其中就有唐古特部。据《史集》记载,由于蒙古之名成为尊贵的同义词,“于是各有某种名字和专称的[各种]突厥部落,如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蛮、唐兀特等,为了自我吹嘘其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尽管在古代他们并不承认这个名字。”③

    二是西夏王朝灭亡后,蒙古统治者将一部分西夏臣民分封给也遂夫人所有。《蒙古秘史》载:“亥年成吉思汗升天矣。升天后,与也遂妃以极多唐兀惕百姓矣”。④[]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载:“唐兀惕的一部分人民则分给皇后也遂”。⑤[]田清波所著《鄂尔多斯志》·《鄂尔多斯蒙古部名考》解释到:“唐古都特、唐古特,二者可能指的是同一个部。正如名字本身所指的那样,这个部来源于西夏。萨囊·彻辰原文叙述鄂尔多斯各部在公·毕里克图的儿子——九个王子之间分配时与urad一起出现,我们早已读过这一段。如上所述,鄂托克旗有三个乌拉特合拉(也正是在鄂托克旗我收集到唐古特部名)。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这一部的部分人被送给也遂皇后作奴隶,皇后在皇帝最后一次出征中陪伴着皇帝。……也许正是这一事件才可解释为什么现代蒙古人中有西夏人。”⑥所以鄂托克旗“唐古特”氏蒙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西夏遗民。

    三是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达尔扈特人的—支中有唐古特氏人。他们自称:是黄河两岸古代蒙古部落之一,是西夏国的臣民。西夏被蒙古灭之后,唐古特氏蒙古人归属大蒙古,故称他们为唐古特部。归属后的他们承担了传送蒙古军令的任务(即吹军号),到了明、清时期,他们的义务只剩下保护成吉思汗的金号和祭祀成吉思汗金号。⑦他们叫布日耶沁(号手)唐古特,现聚居于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公乌素嘎查一带。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有一顶宫帐,内供奉着用文冠木制作的两管布日耶(即大号)。相传这是成吉思汗的军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陵查干苏鲁克大奠之日,布日耶沁唐古特人聚集在宫帐之前,举行盛大的祭祀成吉思汗军号活动。1956年,将两管大号送往伊金霍洛新建的成吉思汗陵统一祭奠。

    鄂托克旗的唐古特氏人有好几个分支。除上述布日耶沁唐古特人外,还有五百户沙日唐古特、沙日音高林(有人说沙日音高林就是萨拉乌苏河)唐古特、乌尔都(南部)唐古特、上唐古特、下唐古特等。今鄂托克旗查布苏木、阿尔巴斯苏木一带的唐古特人,大部分属五百户沙日唐古特的后裔。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一带的唐古特人,也许是沙日音高林唐古特。

    随着社会的沿革及发展,或多民族杂居,或蒙古族与其他民族联姻,或者称呼之便,现代蒙古人取汉姓简称本姓氏者已不少。唐古特氏也不例外,他们取“唐”字为姓。所以现代蒙古族的“唐”姓就是“唐古特”氏演变过来的。

    在社会发展,人口繁衍,尤其是长期战争及朝代变换中,吸收他族人众,蒙古族由少变多,实现融化,构成由单一变混杂。于是,当今蒙古族的“唐”氏或“唐古特”氏,都不是纯粹的蒙古血统,也不是纯粹的党项(西夏)血统。也很难考证唐古特氏的哪一支是蒙古血统,哪一支是西夏遗民。唐古特氏西夏遗民早与蒙古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谁也离不开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参考资料:

    ①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卷六,第34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0月第一版。

    ②转引自乌瑞阳海·赵·阿拉坦格日乐《蒙古姓氏录》第205页。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月第一版。

    ③《史集》第1卷第一分册,第166页。

    ④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第278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5月第一版。

    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克昭盟档案馆编《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第6162页。

    ⑦《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一辑,参见伊·巴图达赖:《黄河布热沁·唐古特与成吉思汗的金号》。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