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档案工作)浅谈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之设想
  •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业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项事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档案工作从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方式向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方向转变。因此,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档案编研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认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应进行创新建设,亟待解决现阶段档案编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档案编研的整体水平。

    一、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档案编研工作水平不高,创新建设也刻不容缓。就县级编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观念守旧。

    编研工作力度不够,新形势下,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整理保管好档案,达到不积压则行,至于编研搞不搞无所谓。尤其是基层单位按档案升级达标要求搞点编研,但升级结束了编研工作也就告一段落,根本就没有延续下来,更谈不上深层次加工。在用人上过分考虑政治素质,而不兼顾文化素质,还有不少档案人员观念保守,安于现状,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开发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重藏轻用”的观念没有彻底根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笼头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新形势给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严重挑战;编制紧张、专职编研人员少、大多数档案人员兼任。难以承受越来越重的编研任务,这成为制约编研工作发展的一大阻力。致使有些单位编研工作出现了滑坡现象,无法使编研工作搞活,做大、做强。

    更重要的是1、没有认识到中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开创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摆在档案编研人员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2、没有认识到新载体、新门类档案的产生,给档案的编研增添了新的内容。  电子文件是档案管理中的新生事物,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它有许多特性。为此,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更新观念、积极采用新技术手段,来管理好电子档案,探索并把握电子档案文件,更好地为开发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编研手段落后,新的编研技术不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档案编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就目前情况看,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馆()藏结构的单调、贴近经济不紧,立意选题不新,研究少,汇编多。尤其档案馆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馆内阅览,服务仍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档案馆虽然编制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利用者上门使用,没有通过一定的编研加工形式,或在较大的范围内予以公布。  因此,使用范围少,利用效率低,所以没有把编研工作提高到突出的位置,重保管而不重编研、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仍然是分散、缺乏统一性,经过加工的公开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还不足以把开放的档案转变为图书形式在社会广为传播。这样使得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单一、透明度低、编研手段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要。

    近年来,档案界开展编研工作的研讨,概括起来讲,就是我们应该把档案编研工作看作是档案馆()研究、加工、输出档案信息,广泛地向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者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的一项专门性的研究工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这种通过档案信息的采集、分栏、加工、综合制成的档案信息半成品,向社会提供服务,使利用者直接获取信息,缩短收集信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深层、多层和综合开发的编研工作形式,应该是引导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和主要工作途径,只有把档案承载的信息从静态转化为动态,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档案的价值、档案服务的效应、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打破过去传统的编研手段,使新的编研技术得以应用。

    二、档案编研创新的几点方法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懈竭的动力”。针对目前档案编研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档案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开创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局面。

    ()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快捷地影响着各个领域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整个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也将变的更为活跃。因此,新世纪的档案编研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以高度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去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创新的意识,还有信息意识和开发信息的意识,只有档案意识,社会重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档案工作者其实也是信息工作者、开发信息服务者。在信息社会里,为了优质高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这就是做好编研工作的根本所在。

    ()超前控制,发挥时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对馆()藏管理档案资料进行编研的,这些档案已保存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历史价值会与日俱增,但时效性相对差了,如何增强时效性呢?要超前控制,不能坐等档案进馆()。尤其档案馆的档案主要来自各档案室,在档案室阶段,档案实体已完全形成,其形式、内容都已固定,只不过保存地点不同,我们完全可以对那些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但尚未进馆的档案加以开发、编纂,这是我们编研工作的延伸,这样有利于弥补馆内档案滞后性,增强时效性,发挥档案信息的现实作用。

    ()扩大视野,发展横向联合

    档案编研工作发展横向联合,对于开展编研工作来说有诸多好处:一是增强了编研人员的力量,共同来完成某些编研项目,减轻了档案部门的编研压力。编研力量的加强,又能提高编研工作的时效性,避免信息滞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联合编研有助于编研成果的专业科学性,扩大编研成果编研的广泛性,全面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水平。二是突破“档案”二字的限制,与档案性质相似的图书、文物、资源等,相互开发,发挥系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破“闭馆自守”的局面,开拓视野,拓宽路子。长期以来,馆际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交流,使编研出来的不少成果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实,档案内容信息开发可谓多种多样,题多面广,如果能够加强馆际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横向联合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

    总之,在编研工作中,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寻找新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在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的今天,我国档案编研工作水平将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档案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档案工作)浅谈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之设想
  •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业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各项事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档案工作从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方式向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方向转变。因此,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档案编研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认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应进行创新建设,亟待解决现阶段档案编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档案编研的整体水平。

    一、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档案编研工作水平不高,创新建设也刻不容缓。就县级编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观念守旧。

    编研工作力度不够,新形势下,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整理保管好档案,达到不积压则行,至于编研搞不搞无所谓。尤其是基层单位按档案升级达标要求搞点编研,但升级结束了编研工作也就告一段落,根本就没有延续下来,更谈不上深层次加工。在用人上过分考虑政治素质,而不兼顾文化素质,还有不少档案人员观念保守,安于现状,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开发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重藏轻用”的观念没有彻底根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笼头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新形势给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严重挑战;编制紧张、专职编研人员少、大多数档案人员兼任。难以承受越来越重的编研任务,这成为制约编研工作发展的一大阻力。致使有些单位编研工作出现了滑坡现象,无法使编研工作搞活,做大、做强。

    更重要的是1、没有认识到中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开创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摆在档案编研人员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2、没有认识到新载体、新门类档案的产生,给档案的编研增添了新的内容。  电子文件是档案管理中的新生事物,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它有许多特性。为此,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更新观念、积极采用新技术手段,来管理好电子档案,探索并把握电子档案文件,更好地为开发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编研手段落后,新的编研技术不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档案编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就目前情况看,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馆()藏结构的单调、贴近经济不紧,立意选题不新,研究少,汇编多。尤其档案馆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馆内阅览,服务仍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档案馆虽然编制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利用者上门使用,没有通过一定的编研加工形式,或在较大的范围内予以公布。  因此,使用范围少,利用效率低,所以没有把编研工作提高到突出的位置,重保管而不重编研、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仍然是分散、缺乏统一性,经过加工的公开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还不足以把开放的档案转变为图书形式在社会广为传播。这样使得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单一、透明度低、编研手段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要。

    近年来,档案界开展编研工作的研讨,概括起来讲,就是我们应该把档案编研工作看作是档案馆()研究、加工、输出档案信息,广泛地向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者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的一项专门性的研究工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这种通过档案信息的采集、分栏、加工、综合制成的档案信息半成品,向社会提供服务,使利用者直接获取信息,缩短收集信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深层、多层和综合开发的编研工作形式,应该是引导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和主要工作途径,只有把档案承载的信息从静态转化为动态,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档案的价值、档案服务的效应、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打破过去传统的编研手段,使新的编研技术得以应用。

    二、档案编研创新的几点方法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懈竭的动力”。针对目前档案编研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档案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开创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局面。

    ()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快捷地影响着各个领域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整个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也将变的更为活跃。因此,新世纪的档案编研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以高度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去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创新的意识,还有信息意识和开发信息的意识,只有档案意识,社会重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档案工作者其实也是信息工作者、开发信息服务者。在信息社会里,为了优质高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这就是做好编研工作的根本所在。

    ()超前控制,发挥时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对馆()藏管理档案资料进行编研的,这些档案已保存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历史价值会与日俱增,但时效性相对差了,如何增强时效性呢?要超前控制,不能坐等档案进馆()。尤其档案馆的档案主要来自各档案室,在档案室阶段,档案实体已完全形成,其形式、内容都已固定,只不过保存地点不同,我们完全可以对那些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但尚未进馆的档案加以开发、编纂,这是我们编研工作的延伸,这样有利于弥补馆内档案滞后性,增强时效性,发挥档案信息的现实作用。

    ()扩大视野,发展横向联合

    档案编研工作发展横向联合,对于开展编研工作来说有诸多好处:一是增强了编研人员的力量,共同来完成某些编研项目,减轻了档案部门的编研压力。编研力量的加强,又能提高编研工作的时效性,避免信息滞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联合编研有助于编研成果的专业科学性,扩大编研成果编研的广泛性,全面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水平。二是突破“档案”二字的限制,与档案性质相似的图书、文物、资源等,相互开发,发挥系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破“闭馆自守”的局面,开拓视野,拓宽路子。长期以来,馆际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交流,使编研出来的不少成果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实,档案内容信息开发可谓多种多样,题多面广,如果能够加强馆际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横向联合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

    总之,在编研工作中,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寻找新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在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的今天,我国档案编研工作水平将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档案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