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笔者最近又一次学习了《清史稿》的《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等几个部分,发现《清史稿》中对归绥道的设置时间和归绥道的名称以及驻地存在着表述不大一致的现象。
一、《清史稿》对归绥道的表述
1、归绥道的设置时间。《清史稿》中的《地理志·七》山西一节的简述中说:“雍正元年置归化厅……,六年升蒲、泽二州并为府,置归绥道,乾隆四年……”。在归化城直隶厅一目的简述中说:“乾隆元年增协理同判二,增绥远厅,六年置归绥道。”此两处一说雍正六年置归绥道,一说乾隆六年置归绥道,二者相差13年(1728年到1741年),哪个说法准确。
2、对归绥道名称的表述。《清史稿》高宗纪(乾隆帝纪)中说:“六年二月(庚申)增设山西归化城分巡道”,又说“十一年冬十月(甲戍)叙定加山西归绥道兵备衔,稽查靖远营①”。此两处一说归化城分巡道,一说定归绥道兵备衔。去掉“分巡”和“兵备”之后,那么就成了归化城道和归绥道之别了。这里归化城道和归
绥道是什么关系?是表述方法,还是将归化城道改为了归绥道。
3、归绥道的驻地究竟在哪个城。《清史稿》高宗纪(乾隆帝纪)中说:“二十七年三月(丙辰)移山西归绥道驻绥远城”。《职官志·三》中也说:“山西归绥道兼关务、驿站及蒙旗事,驻绥远,初定为满缺,后参用汉人”。此两处都说归绥道移和驻绥远城。一是归绥道是否移和驻过绥远城?二是移驻绥远城前驻什么地方?
三是什么时间又移归化城,或者未曾离开过归化城。
二、后人对归绥道的说法
《绥远通志稿·卷一·中》“县局疆域沿革”的“归绥县”中说:“雍正元年设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初驻西河,隶山西省之朔平府。乾隆初增设协理同判二员,一驻城,一驻昆都仑。六年设归绥道于城。”
《清一统志》中说:“盖最初设归化城理事同知,在雍正元年。逮乾隆初,始筑绥远城为防军驻所,并设绥远城理事同知及五路协理通判,六年设归绥道。”
《呼和浩特千年大事》中说:“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于归化城设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5月,原《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关防,启用《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关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月,清廷命山西归绥道驻归化城”。
《呼和浩特市志》中说:“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8月,于归化城设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又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3月,山西归绥道移驻绥远城。”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中说:“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在归化城设置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中说:“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省在归化城设立归绥道……。归绥道的全称为:分巡归绥等处地方兵备道。职权范围为:总理旗民蒙古事务,管辖6厅,监督税务。即处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旗(8旗)民(汉民)蒙古之间的交涉,刑讼事务,直接管辖6厅(归、绥、托、和、清、萨),并监督负责征收上述地区牲畜等交易贩运税的归化城总税局税务。”
《呼市郊区自然状况与政区沿革》一文之(二)政区沿革之一中说:为了严密地统治各族人民,清廷在此设立三套行政组织,采取“旗、厅并存”的制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对蒙古族人民设置特别旗组织;对汉、回人民采取道、厅各行政组织,先后设置归化厅、归绥道;对满族驻防军和其家属编为八旗军行政军事组织。
《扎达海河及其两岸的发展与变迁》一文的(三)(四)中说:雍正元年(1723年),便由山西巡抚给派来两员管理归化城汉族商、民的同知。在杨家巷西口扎达海河对岸,修建了同知办公的“二府衙门”。乾隆六年,山西巡抚在归化城同知和七个协理通判之上成立了山西省归绥道。
在雍正元年设置管理汉族人民的归化城同知厅时,从各种迹象来看,对扩大后的归化城是以扎达海河为界。把城内和“南头起”视为土默特两个都统的管辖区。所以,尽管扎达海河南岸和东岸以及归化城城周有好多宽敞的地方,可新设的“二府衙门”(归化城厅)和“巡检衙门”却都盖在扎达海河西岸。乾隆六年,设置归绥道时,扎达海河北岸的太平召一带,只剩下一块两面临河的危险的三角地带。“道台衙门”就修建在那里。西辕门外边是后沙滩,东辕门外是扎达海河。为便于抵达西顺城街,“道台衙门”前也搭起一座桥——官桥。
三、笔者对归绥道设置时间、名称的理解
关于归绥道的设置时间、名称和驻地,笔者虽然知之不多,研究不深,占有资料有限,但从已有的资料分析论证以为:
1、归绥道的设置时间,不会是雍正六年,因为雍正六年还没建绥远城,就是说那时只有“归”,还设有“绥”,所以雍正六年不会有归绥组合的道的名称。《清史稿》说雍正六年有归绥道,一种可能是将蒲、泽二洲并为府,挤出编制和人员设置归绥道:二种可能是将乾隆六年误为雍正六年;三种可能《清史稿》被盗版。但这种可能很小,因为我已和另个版本核对过,无误。
2、归绥道的名称,在笔者所看过《清史稿》的几个部分内,在同一书,同一时间,两处讲归绥道,一处讲归化城分巡道,笔者翻阅一些资料后以为:此时的名称应为归绥道,不会是归化城道。高宗纪所说的归化城……道,一种可能是皇帝身边的记事官用了梗概词,即设在归化城的道;二种可能是原奏请者写的就是归化城道;三种可能是皇帝原则同意设道,但具体经办衙门正式批文时用了归绥道,没有用归化城道。笔者觉的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因为五年后的高宗纪用了归绥道,也没有讲到更改道的名称,直接用了归绥道证明前边用的归化城分巡道是泛指。
3、有关“分巡”和“兵备”名称问题。我们知道厅与府、州、县不等同,加什么职责,加什么衔。据《历代职官表》“司道”解释②道有守道、巡道、兵备、水利、屯田等。这些名称按职责变化而变化。归绥道如果未加别的职责,他就是归绥道。
4、归绥道驻归化城还是驻绥远城这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清史稿》说:归绥道移驻绥远城,另一处说归绥道驻绥远城。因为牵扯到归绥道的成立时间和他的名称问题,想通过他的驻地证实一些问题,做点旁证,看来收效很小。归绥道的驻地后人们编史修志时几乎都说驻归化城西河,(今呼市一中校址)。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俄国人考查归化城和绥远城时的日记中说:(见《蒙古与蒙古人·第二卷》)他到归化城③的第一天晚上就向当地的“道台”投送了名片并去访晤了“二府”和“土默特嘎兰达”。证明“道台衙门”当时在归化城。该人也进过新城,他的印象绥远城是坐大兵营而已,除将军衙门外,全是简陋的小房子,住着旗兵,有十来家铺子和外地官吏来住的客房。归绥道未住在绥远城。
笔者曾拜读过一篇《清史稿·地理志序·校勘一则》的文章,该文指出《清史稿·地理志》所说:“改归化城土默特入山西”一事有误,有以讹传讹之嫌。对此笔者不敢枉加,但联想到前述之意,总觉得《清史稿》对归绥道的表述也有不大一致的现象。这只是一家之言,望专家、学者指正。
注释:
①靖远营。系清绿营兵一个营的名称。驻归化城的靖远营,原由山西杀虎口的协管辖。乾隆十一年(1746年),划给归绥道道员管辖;
②《历代职官表》司道解释摘要。……各道皆正四品。分守、分巡或掌粮储·盐法,分见漕运、盐政表。或兼河务、关税,分见关、差二表。道员:山西四人。冀宁道、河东道、雁平道、归绥道;
③俄人到归化城。实系指同治七年(1868年)为防宁夏回军入侵,而修的土围子,将二府衙门等均包括在土围之内。俄人驻在这个土围子内,不是住三娘子城内。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事厅)
笔者最近又一次学习了《清史稿》的《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等几个部分,发现《清史稿》中对归绥道的设置时间和归绥道的名称以及驻地存在着表述不大一致的现象。
一、《清史稿》对归绥道的表述
1、归绥道的设置时间。《清史稿》中的《地理志·七》山西一节的简述中说:“雍正元年置归化厅……,六年升蒲、泽二州并为府,置归绥道,乾隆四年……”。在归化城直隶厅一目的简述中说:“乾隆元年增协理同判二,增绥远厅,六年置归绥道。”此两处一说雍正六年置归绥道,一说乾隆六年置归绥道,二者相差13年(1728年到1741年),哪个说法准确。
2、对归绥道名称的表述。《清史稿》高宗纪(乾隆帝纪)中说:“六年二月(庚申)增设山西归化城分巡道”,又说“十一年冬十月(甲戍)叙定加山西归绥道兵备衔,稽查靖远营①”。此两处一说归化城分巡道,一说定归绥道兵备衔。去掉“分巡”和“兵备”之后,那么就成了归化城道和归绥道之别了。这里归化城道和归
绥道是什么关系?是表述方法,还是将归化城道改为了归绥道。
3、归绥道的驻地究竟在哪个城。《清史稿》高宗纪(乾隆帝纪)中说:“二十七年三月(丙辰)移山西归绥道驻绥远城”。《职官志·三》中也说:“山西归绥道兼关务、驿站及蒙旗事,驻绥远,初定为满缺,后参用汉人”。此两处都说归绥道移和驻绥远城。一是归绥道是否移和驻过绥远城?二是移驻绥远城前驻什么地方?
三是什么时间又移归化城,或者未曾离开过归化城。
二、后人对归绥道的说法
《绥远通志稿·卷一·中》“县局疆域沿革”的“归绥县”中说:“雍正元年设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初驻西河,隶山西省之朔平府。乾隆初增设协理同判二员,一驻城,一驻昆都仑。六年设归绥道于城。”
《清一统志》中说:“盖最初设归化城理事同知,在雍正元年。逮乾隆初,始筑绥远城为防军驻所,并设绥远城理事同知及五路协理通判,六年设归绥道。”
《呼和浩特千年大事》中说:“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于归化城设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5月,原《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关防,启用《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关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月,清廷命山西归绥道驻归化城”。
《呼和浩特市志》中说:“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8月,于归化城设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又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3月,山西归绥道移驻绥远城。”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中说:“清乾隆六年(1741年)8月,在归化城设置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中说:“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省在归化城设立归绥道……。归绥道的全称为:分巡归绥等处地方兵备道。职权范围为:总理旗民蒙古事务,管辖6厅,监督税务。即处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旗(8旗)民(汉民)蒙古之间的交涉,刑讼事务,直接管辖6厅(归、绥、托、和、清、萨),并监督负责征收上述地区牲畜等交易贩运税的归化城总税局税务。”
《呼市郊区自然状况与政区沿革》一文之(二)政区沿革之一中说:为了严密地统治各族人民,清廷在此设立三套行政组织,采取“旗、厅并存”的制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对蒙古族人民设置特别旗组织;对汉、回人民采取道、厅各行政组织,先后设置归化厅、归绥道;对满族驻防军和其家属编为八旗军行政军事组织。
《扎达海河及其两岸的发展与变迁》一文的(三)(四)中说:雍正元年(1723年),便由山西巡抚给派来两员管理归化城汉族商、民的同知。在杨家巷西口扎达海河对岸,修建了同知办公的“二府衙门”。乾隆六年,山西巡抚在归化城同知和七个协理通判之上成立了山西省归绥道。
在雍正元年设置管理汉族人民的归化城同知厅时,从各种迹象来看,对扩大后的归化城是以扎达海河为界。把城内和“南头起”视为土默特两个都统的管辖区。所以,尽管扎达海河南岸和东岸以及归化城城周有好多宽敞的地方,可新设的“二府衙门”(归化城厅)和“巡检衙门”却都盖在扎达海河西岸。乾隆六年,设置归绥道时,扎达海河北岸的太平召一带,只剩下一块两面临河的危险的三角地带。“道台衙门”就修建在那里。西辕门外边是后沙滩,东辕门外是扎达海河。为便于抵达西顺城街,“道台衙门”前也搭起一座桥——官桥。
三、笔者对归绥道设置时间、名称的理解
关于归绥道的设置时间、名称和驻地,笔者虽然知之不多,研究不深,占有资料有限,但从已有的资料分析论证以为:
1、归绥道的设置时间,不会是雍正六年,因为雍正六年还没建绥远城,就是说那时只有“归”,还设有“绥”,所以雍正六年不会有归绥组合的道的名称。《清史稿》说雍正六年有归绥道,一种可能是将蒲、泽二洲并为府,挤出编制和人员设置归绥道:二种可能是将乾隆六年误为雍正六年;三种可能《清史稿》被盗版。但这种可能很小,因为我已和另个版本核对过,无误。
2、归绥道的名称,在笔者所看过《清史稿》的几个部分内,在同一书,同一时间,两处讲归绥道,一处讲归化城分巡道,笔者翻阅一些资料后以为:此时的名称应为归绥道,不会是归化城道。高宗纪所说的归化城……道,一种可能是皇帝身边的记事官用了梗概词,即设在归化城的道;二种可能是原奏请者写的就是归化城道;三种可能是皇帝原则同意设道,但具体经办衙门正式批文时用了归绥道,没有用归化城道。笔者觉的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因为五年后的高宗纪用了归绥道,也没有讲到更改道的名称,直接用了归绥道证明前边用的归化城分巡道是泛指。
3、有关“分巡”和“兵备”名称问题。我们知道厅与府、州、县不等同,加什么职责,加什么衔。据《历代职官表》“司道”解释②道有守道、巡道、兵备、水利、屯田等。这些名称按职责变化而变化。归绥道如果未加别的职责,他就是归绥道。
4、归绥道驻归化城还是驻绥远城这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清史稿》说:归绥道移驻绥远城,另一处说归绥道驻绥远城。因为牵扯到归绥道的成立时间和他的名称问题,想通过他的驻地证实一些问题,做点旁证,看来收效很小。归绥道的驻地后人们编史修志时几乎都说驻归化城西河,(今呼市一中校址)。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俄国人考查归化城和绥远城时的日记中说:(见《蒙古与蒙古人·第二卷》)他到归化城③的第一天晚上就向当地的“道台”投送了名片并去访晤了“二府”和“土默特嘎兰达”。证明“道台衙门”当时在归化城。该人也进过新城,他的印象绥远城是坐大兵营而已,除将军衙门外,全是简陋的小房子,住着旗兵,有十来家铺子和外地官吏来住的客房。归绥道未住在绥远城。
笔者曾拜读过一篇《清史稿·地理志序·校勘一则》的文章,该文指出《清史稿·地理志》所说:“改归化城土默特入山西”一事有误,有以讹传讹之嫌。对此笔者不敢枉加,但联想到前述之意,总觉得《清史稿》对归绥道的表述也有不大一致的现象。这只是一家之言,望专家、学者指正。
注释:
①靖远营。系清绿营兵一个营的名称。驻归化城的靖远营,原由山西杀虎口的协管辖。乾隆十一年(1746年),划给归绥道道员管辖;
②《历代职官表》司道解释摘要。……各道皆正四品。分守、分巡或掌粮储·盐法,分见漕运、盐政表。或兼河务、关税,分见关、差二表。道员:山西四人。冀宁道、河东道、雁平道、归绥道;
③俄人到归化城。实系指同治七年(1868年)为防宁夏回军入侵,而修的土围子,将二府衙门等均包括在土围之内。俄人驻在这个土围子内,不是住三娘子城内。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事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