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花样翻新的满族面食
呼和浩特满族以面为食,主要原料是麦子、玉米、高梁、小米、糜子米等。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繁多。有烤者、蒸者、炒者,或制以糖,或以椒盐,或做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
满族称面制品为“饽饽”。“饽饽”的种类名目繁多,有萨其玛、芙蓉糕、绿豆糕、五花糕、卷切糕、凉糕、凤糕、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马蹄酥、肉末烧饼、小酥合、豌豆黄、牛舌饼、苏叶饼、波罗叶饼、打糕、馓糕、淋浆糕、豆渣糕等,不但品种齐全,而且制作精美,风味独特,闻名于世,故有“满点(糕点)汉莱”之称。
满族的汤食主要有“酸汤子”。“酸汤子”又名酸浆子、臭米子、渣子、酸渣子等,是一种保健汤食。其制法是:用稍微发酵后的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手工器具将它挤成筷子粗细的面条,直接甩入已烧开的汤锅中,熟后即可饮食。由于玉米面稍微发酵,吃起来略带酸味,比较爽口,同时也有助消化、去胃火等功用,故此颇受满人的喜爱。
满族面食的最大特点是:粘、凉。这与满族的生活条件、生产特点有关。粘食耐饿又便于携带,适合于游猎、出征时食用,故此曾作八旗兵的军粮。凉食不烫嘴,便于在行军前快速食用,大热天尤对胃口,所以也受到满族群众的欢迎。
呼和浩特地区以多民族杂居共处为特点,虽然满族大多数聚居在新城,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融,饮食文化也自然而然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满族饮食,尤其面食,也不断地花样翻新,深深地打上了地区的烙印。满族和其它民族喜食的面食、肉食、菜肴、佐料相互借鉴,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具有浓郁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和地区文化特色。
如呼和浩特四季饮食中,春季喜吃“豆芽菜卷饼”;入夏后喜食“糊沓子”(一种以嫩葫芦擦丝,和上白面摊成的软饼);夏至时喜吃凉面,佐料多用香油、蒜拌酱;每逢六月六,则食“西葫芦烩羊肉”,副食喜吃“粉面碗托儿”、蒜拌凉菜;秋季喜食“羊肉茄子”、羊肉熬稍子的“搁锅面”、“炸酱面”、“吊粉皮”、“拌凉菜”;冬季喜食“烩酸菜、猪肉炖粉条”,主食为“白面豆包”。
在风味小吃中,则有“肉夹焙子”(内夹马肉)、“羊油麻花”、“甜窝窝”等。
平民菜肴“和子饭”
盛产莜面的呼和浩特地区,平民百姓爱吃“和子饭”。
“和子饭”亦称混混饭,属稀饭类,是稀粥的新种。按熬稀粥的方法,把小米放在水中,再放入大小适中的山药(马铃薯)块一同去煮。将熟时,再把莜面均匀地撒向山药稀粥锅内,边撒边搅,勿使结成干面疙瘩,连续不断搅动,直到看不见干面的痕迹,再熬稍许,闻到莜面香味,即已制成。
“和子饭”常被用来做早饭。特别是市郊的农家,早晨更爱吃“和子饭”,从清末至本世纪50年代,一直是塞北群众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和子饭”为什么流行范围那么广,那么受当地群众欢迎呢?一者,因为其所需的原料只有小米、山药(马铃薯)、莜面、水,这些原料都是当地所产,价格便宜;二者,“和子饭”经群众长期食用,证明其营养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健康。从今天的营养学角度分析,小米中含有大量维生素,莜面中铁、铜的含量都相当丰富,山药(马铃薯)中含有大量淀粉、锌等营养成分,因而很符合当代医学的营养要求;三者,“和子饭”稠稀适度,不加调味品,吃起来清淡、香甜,无论吃荤、吃素的人,都会刺激胃口,增加食欲;四者,如果劳动者早晨吃了带咸味的食物,特别是农民,到了田里劳动,就要干渴,远离家庭劳动,饮水不便,容易上火,而吃了“和子饭”,半天不觉得干渴;五者,“和子饭”因有莜面在内,十分顶饥。综此五大优点,“和子饭”才在莜面产区长盛不衰。为了增加“和子饭”的顶饥功效,人们常常爱将“和子饭”中的山药(马铃薯)拌上炒面(莜面加温炒熟)吃用,称为“和子饭拌炒面”。六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用“和子饭”的人才日见减少。但普通农民及从小食用莜面的群众,仍然喜欢吃“和子饭”。
风味小吃——头脑
湖北荆州等地,每逢农历正月初一,都要饮“头脑酒”。而古丰州滩上的群众,则喜欢吃塞北风味小吃——头脑。这种“头脑”属于“头脑饭”。“头脑酒”、“头脑饭”,一在南、一在北,二者不谋而合,给人许多文化的联想。
“头脑”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其制法是:先用白面、牛羊猪肉等包成饺子,然后以山药(马铃薯)、豆腐等切成块丁,放在清水锅中,入调料、油盐一同煮沸,饺子漂起沉下即可食用。届时,连汤带饺子、山药丁、豆腐丁等一并进食。这种风味小吃不仅制作方便,随意性强,适合乘兴制作,即刻而成;而且有稀有稠,有滋有味,汤暖适口,老少咸宜,造价不高,却不显粗淡,故此,深受塞北人的欢迎。不仅正月初一爱吃,其他时间也爱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佳肴。特别是当人们过年过节,连续进食肥厚食物之后,吃一顿“头脑”,顿觉清香鲜美,食欲大增,成为调节膏梁肥腻食品的最佳佐餐。
为何将这种风味小吃叫“头脑”?有人推测说,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吃一顿“头脑”,就是他们的上等美餐,“头脑”在这里就是一种比喻,就是如头、似脑、上等、极好的意思。也有人分析,认为头脑的汤,洁白清香,其中的饺子、山药丁、豆腐等,也是白色食品,三样东西也都是“圆头杏脑”的,取其形貌之似,故此名为“头脑”。
据民俗专家考证,过去呼和浩特旧城有两家馆子(饭店),依山西太原著名中医傅山先生的养生秘方制成的“头脑”却与此不同。这种“头脑”的制法是:夜晚时,把黄酒的酒糟泡在井拔凉水里淘,最后酿成一种白胶般的乳汁,里面加上鲜嫩的山药肉、长山药(马铃薯)丝、鲜藕,放上调料后一道煮熟,然后分别盛在小豆青碗里出售。据说这种“头脑”有清胃败火的功效,慈禧太后特喜食用,已经属于“御膳”、“药膳”的范畴。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
花样翻新的满族面食
呼和浩特满族以面为食,主要原料是麦子、玉米、高梁、小米、糜子米等。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繁多。有烤者、蒸者、炒者,或制以糖,或以椒盐,或做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
满族称面制品为“饽饽”。“饽饽”的种类名目繁多,有萨其玛、芙蓉糕、绿豆糕、五花糕、卷切糕、凉糕、凤糕、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马蹄酥、肉末烧饼、小酥合、豌豆黄、牛舌饼、苏叶饼、波罗叶饼、打糕、馓糕、淋浆糕、豆渣糕等,不但品种齐全,而且制作精美,风味独特,闻名于世,故有“满点(糕点)汉莱”之称。
满族的汤食主要有“酸汤子”。“酸汤子”又名酸浆子、臭米子、渣子、酸渣子等,是一种保健汤食。其制法是:用稍微发酵后的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手工器具将它挤成筷子粗细的面条,直接甩入已烧开的汤锅中,熟后即可饮食。由于玉米面稍微发酵,吃起来略带酸味,比较爽口,同时也有助消化、去胃火等功用,故此颇受满人的喜爱。
满族面食的最大特点是:粘、凉。这与满族的生活条件、生产特点有关。粘食耐饿又便于携带,适合于游猎、出征时食用,故此曾作八旗兵的军粮。凉食不烫嘴,便于在行军前快速食用,大热天尤对胃口,所以也受到满族群众的欢迎。
呼和浩特地区以多民族杂居共处为特点,虽然满族大多数聚居在新城,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融,饮食文化也自然而然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满族饮食,尤其面食,也不断地花样翻新,深深地打上了地区的烙印。满族和其它民族喜食的面食、肉食、菜肴、佐料相互借鉴,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具有浓郁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和地区文化特色。
如呼和浩特四季饮食中,春季喜吃“豆芽菜卷饼”;入夏后喜食“糊沓子”(一种以嫩葫芦擦丝,和上白面摊成的软饼);夏至时喜吃凉面,佐料多用香油、蒜拌酱;每逢六月六,则食“西葫芦烩羊肉”,副食喜吃“粉面碗托儿”、蒜拌凉菜;秋季喜食“羊肉茄子”、羊肉熬稍子的“搁锅面”、“炸酱面”、“吊粉皮”、“拌凉菜”;冬季喜食“烩酸菜、猪肉炖粉条”,主食为“白面豆包”。
在风味小吃中,则有“肉夹焙子”(内夹马肉)、“羊油麻花”、“甜窝窝”等。
平民菜肴“和子饭”
盛产莜面的呼和浩特地区,平民百姓爱吃“和子饭”。
“和子饭”亦称混混饭,属稀饭类,是稀粥的新种。按熬稀粥的方法,把小米放在水中,再放入大小适中的山药(马铃薯)块一同去煮。将熟时,再把莜面均匀地撒向山药稀粥锅内,边撒边搅,勿使结成干面疙瘩,连续不断搅动,直到看不见干面的痕迹,再熬稍许,闻到莜面香味,即已制成。
“和子饭”常被用来做早饭。特别是市郊的农家,早晨更爱吃“和子饭”,从清末至本世纪50年代,一直是塞北群众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和子饭”为什么流行范围那么广,那么受当地群众欢迎呢?一者,因为其所需的原料只有小米、山药(马铃薯)、莜面、水,这些原料都是当地所产,价格便宜;二者,“和子饭”经群众长期食用,证明其营养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健康。从今天的营养学角度分析,小米中含有大量维生素,莜面中铁、铜的含量都相当丰富,山药(马铃薯)中含有大量淀粉、锌等营养成分,因而很符合当代医学的营养要求;三者,“和子饭”稠稀适度,不加调味品,吃起来清淡、香甜,无论吃荤、吃素的人,都会刺激胃口,增加食欲;四者,如果劳动者早晨吃了带咸味的食物,特别是农民,到了田里劳动,就要干渴,远离家庭劳动,饮水不便,容易上火,而吃了“和子饭”,半天不觉得干渴;五者,“和子饭”因有莜面在内,十分顶饥。综此五大优点,“和子饭”才在莜面产区长盛不衰。为了增加“和子饭”的顶饥功效,人们常常爱将“和子饭”中的山药(马铃薯)拌上炒面(莜面加温炒熟)吃用,称为“和子饭拌炒面”。六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用“和子饭”的人才日见减少。但普通农民及从小食用莜面的群众,仍然喜欢吃“和子饭”。
风味小吃——头脑
湖北荆州等地,每逢农历正月初一,都要饮“头脑酒”。而古丰州滩上的群众,则喜欢吃塞北风味小吃——头脑。这种“头脑”属于“头脑饭”。“头脑酒”、“头脑饭”,一在南、一在北,二者不谋而合,给人许多文化的联想。
“头脑”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其制法是:先用白面、牛羊猪肉等包成饺子,然后以山药(马铃薯)、豆腐等切成块丁,放在清水锅中,入调料、油盐一同煮沸,饺子漂起沉下即可食用。届时,连汤带饺子、山药丁、豆腐丁等一并进食。这种风味小吃不仅制作方便,随意性强,适合乘兴制作,即刻而成;而且有稀有稠,有滋有味,汤暖适口,老少咸宜,造价不高,却不显粗淡,故此,深受塞北人的欢迎。不仅正月初一爱吃,其他时间也爱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佳肴。特别是当人们过年过节,连续进食肥厚食物之后,吃一顿“头脑”,顿觉清香鲜美,食欲大增,成为调节膏梁肥腻食品的最佳佐餐。
为何将这种风味小吃叫“头脑”?有人推测说,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吃一顿“头脑”,就是他们的上等美餐,“头脑”在这里就是一种比喻,就是如头、似脑、上等、极好的意思。也有人分析,认为头脑的汤,洁白清香,其中的饺子、山药丁、豆腐等,也是白色食品,三样东西也都是“圆头杏脑”的,取其形貌之似,故此名为“头脑”。
据民俗专家考证,过去呼和浩特旧城有两家馆子(饭店),依山西太原著名中医傅山先生的养生秘方制成的“头脑”却与此不同。这种“头脑”的制法是:夜晚时,把黄酒的酒糟泡在井拔凉水里淘,最后酿成一种白胶般的乳汁,里面加上鲜嫩的山药肉、长山药(马铃薯)丝、鲜藕,放上调料后一道煮熟,然后分别盛在小豆青碗里出售。据说这种“头脑”有清胃败火的功效,慈禧太后特喜食用,已经属于“御膳”、“药膳”的范畴。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