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在当年“九·一八”后老通辽的整整八十天里:
──为什么尘烟飞扔的土道上,难民如蝗,涌向这座小城?
──为什么焚烧的纸钱是方的,中间还有一个圆圆的窟窿?
──为什么一个连长有“你辱我一城之地,我辱你一国之旗”之举?
──为什么当吹打起老通辽流传的《破阵将军乐》时,兵勇们步趋锵锵,回顾频频,清泪潇潇?
七十载春花秋月,七十载阴晴昏晓,笔者大墨淋漓,著就“悲情”,相信会有已进入耄耄之年的亲历者道出这样一句:
“好!应该让现今居于通辽的后人知道!”
老通辽的悲情“九·一八”
续 维 国
时逢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笔者亦有愤懑,至今那个被日本侵华战犯们阴魂迷住的拘挛儿毛子小泉首相还在参拜什么靖国神社。他是硬装着不知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巨大的灾难,真他妈是闫王爷抠起了判官屁股——鬼迷新(心)窍啦!
当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冲击波遍及神舟大地,仅我故乡刚刚建城二十年的小小通辽,也是悲情处处,处处悲情,让至今尚在的老通辽人提起来那是“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啊……那个让中国人想起来心头就流血的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日本关东军炸铁轨,找借口,举事端,攻沈阳。当时沈阳北大营的王以哲奉“力持镇静,不准抵抗”的严令,仓皇退走。仅一日,长春和沈阳两城同时被日军占领。翻阅当时的报纸,蒋介石还在振振有词地“演说对日步骤” ──“暂忍痛含愤待国际公理判断,如至最后地步已有最后决心”云云。人民进入了亡国之初的水深火热之中,惨剧四处上演,悲情八方蔓延,老通辽人在惴栗中目睹着永远不会遗忘的一切……
一、滚滚悲情大流徙
战事一出,各种传闻及谣言四起:
──小日本子有妖术,“嗐”上那么一声,庙里的泥胎也会掉胳膊断腿儿……
──小日本子是秦始皇赶到海里求长生不老仙药的五百童男女,时下回来是
洗百世陈冤,报千年老仇,以留万世舒心……
──小日本子屠城开始了,沈阳城尸横遍野,血流得都他妈了巴子的没了脚面子……
──当兵的中国人都跑光了,蒋介石不要这块国土了……
──蒙古草地无人烟,小日本儿看不上,不占那疙瘩儿……
别的不说,也就是这后面的一条,使许多难民把地处内蒙古的通辽小城也作为了大流徙的选择地之一。尘烟飞扬的土道上,难民如蝗,步颠儿的、骑驴的、推独轮车的、赶大车的、骑日本造“富士山”自行车的,挑担的、拄杖的、背的、抱的、扯拉着的,等等等等,一幅触目惊心、滚滚如潮的“难民流徙图”。老通辽人每每忆起来就说,那个惨劲儿哟,早晨起来的小公鸡闹嗓子,啼(提)都没法啼(提)啦!
惨景一:十几辆逃难的大车到了通辽城外停下,下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看都是阔绰人家的衣着,其中有人一呼,多人回应:
“老祖宗们,先人们,沈阳城难留,国将不国啦!来到这蒙古地儿通辽,就要进城了,住下来,再给你们盖家庙供奉吧……”
接下来的是“呜呜呜呜”地一阵哭泣声。他们是抱着祖宗牌位,背着家谱逃难而来的。这就是后来落地生根小城通辽东郊,“文革”后又出过两个官样人物的“沈阳籍”赵氏家族。
惨景二:几房姨太太停车后又咬又挠地撕打起来,各自怀抱的首饰珍宝匣子被难民哄抢。一个个披头散发,面带伤痕地坐在道旁嚎啕大哭,一哭一句,一啼一念,哭其共同的丈夫被日本鬼子用东洋刀挑死在沈阳城的大街上,骂共同的仇家小日本儿该千刀万剐,应该死了也被剁成饺子馅儿或炸成丸子喂张三(狼)……
惨景三:一对神经失常的疯癫小夫妻在难民中手舞足蹈,疯言疯语,让人躲避。男的蓬头垢面,还戴着个斯文眼镜,背上用绳子绑着个新白布缝的口袋,里面装的竟是一个被战火烧焦、长不盈尺的婴儿。女的泪痕纵横,怀抱着个大车店里的榆木疙瘩枕头,还连拍带哄地叫着“宝儿”。他们说是找人看风水,进城前“安葬”自己的儿子……
惨景四:也确实有人按着通辽小城当年“外丧不得入,故者(死人)要止步”的规矩,在老鸹窝粪筐似的挂满枝头的老榆树下“安葬”已故之人,儿孙们哭叫着“老太爷”,下葬的棺材却是刻有“聊斋”字样和兰花图案的书箱子。据说,老太爷生前还是一身前清臣民的打扮。日本鬼子进了沈阳城像发现了老怪物似的,将其百般侮辱后又吊起来当了靶子。书箱里是吊他又因全身太重坠下被狼狗吃掉,仅剩下的一块血淋淋的头皮及半尺长的一条花白小辫子,装饰辫梢儿的一对儿小绿玉珠儿被血渍包成紫红……
惨景五:难民进了城,到处可见。凡有难民之处,必有一群人围着。有送开水和苞米面大饼子等吃食的;有听他们哭诉亲人惨死,日本人攻城之疯狂的……那“诉苦”超过“文革”中诉苦会的十万倍,国恨家仇,恨血悲泪啊!时不时围观者要怒吼一声“打倒王八犊子狗娘的小日本儿”。有一长衫男子盘坐在同乡居对面的地上(据说其后人曾几次来通辽小城在北市场说过书),一把破二胡,伴着他嘶嘶哑哑的嗓子,唱了这么一段新编的小调儿,听得在场者哀哀不己:
“提起‘九·一八’,小鬼子开了炸,
攻打沈阳城就像他妈拍黄瓜,
哎哎哟哟,咱们的兵爷们儿去了哪儿?咿儿哟……
提起‘九·一八’,两眼是泪哗哗,
逃难的百姓们就像他妈羊拉,
历历拉拉,家破人亡咱们该去哪儿?咿儿哟……”
二、熊熊悲情大焚烧
话说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四天,一伙东北军的散兵四十余人游荡着进入通辽,说是要祭奠一个战死的副团长和弟兄们。这消息一时传遍小城通辽,各个商家及社会其它阶层送来供焚烧用的黄纸及纸钱等多得堆积如山。悲愤之心怀于小城民众之胸。
入夜,露重月失,在今天老火车站的广场处,兵勇们焚烧纸钱、黄纸,燃起熊熊烈火,吸引了小城众多的观看者。五尺男儿们,放声大哭这仗打得窝囊,恸叫死去弟兄的一个个名字。一名呼叫出,就有无数纸钱抛向黑黑的夜空;一阵凄厉的呼喊,又是满天纸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当一个识字的账房先生又代写又代把祭文“之乎者也”地摇着头念罢,万千纸钱又被同时抛向高空。兵勇们在火前跪下来,齐刷刷地磕头告慰英灵,倾刻间又有如潮水、如雪片般的纸钱漫天起舞。显然,许多观看者也是带着纸钱而来参加祭奠之事,哭声若雷,震撼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碗碗的老酒倒进火里祭奠战死者,顿然间火势窜起一丈多高,久久难熄……
也就在这万众失声之时,有人认出了一个扮成商家老板的日本特务(据说叫西丸伊山),于是,所有的愤怨都对着这个刺探东北军兄弟进通辽意图的小鬼子来了。有个营长从众人包围中把这个小鬼子薅了出来。他把小鬼子摁在火前,一手拔出枪,用枪口顶住了他的脑门儿。再看那小鬼子身上只剩下一个裤衩了,那伪装商家老板的衣裤都被剥光了,丢进火里。人跪在地上瑟瑟地发抖。回过头说这个营长,有个每逢开枪时嘴里总要哒哒有声的习惯。他用枪顶住那小鬼子的脑门儿,发泄似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嘴里一阵“哒哒”,只见那小鬼子草包似的一歪脖子真的咽了气,嘴边还呕出一口绿水来。围观者皆说小鬼子是吓破了胆而死。那营长早就没有子弹了,拿的是一把空枪。静默片刻,人群中突然有人猛地大吼出这样一声:
“撒纸钱烧啊!小日本儿必亡,送他们都这样回老家——”
吼声中,因火势腾腾的大焚烧使空气发生了变化,一个旋风拔地骤然而起,直冲九霄云上,搅起了满地纸钱和灰蝶。这纸钱和灰蝶飘于高天久久,又在人们的惊呼中缓缓下落……小城通辽的策划者们看来是有准备而来的,纸钱和灰蝶随夜风飘满小城的街道。不过,当年参加这撒纸钱的老通辽人都记得,后来撒的和在火中焚烧的纸钱都是方的,中间一个圆圆的洞,就是小日本儿的一面膏药旗,四角有四个盖在上面的字:
──“日本必亡”。
三、急急悲情大倾泄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略者就开始采用“以华治华”的阴险伎俩,制造民族分裂,以求吞并内蒙古。也就是在“九·一八”事变的前一天夜晚,他们唆使豢养多年的蒙奸甘珠尔扎布会同通辽莫力庙的小活佛阿旺图布旦联络盘踞在通辽一带的胡子天红、高山等土匪团伙,在一个叫欧里的小火车站,拼凑了所谓的“内蒙古自治军”第三军,以搞自治为名,还蒙蔽和欺骗了奉天东北蒙旗师范的一些学生前来参加,目的只有一个,企图配合日军占领内蒙古东部的大片土地。日本关东军还给他们派了个叫和田劲的军事顾问。这家伙是个(退伍的中尉)从事特务活动的日本浪人。他有只形影不离的大狼狗,可他最见不得那狗撒尿,狗一尿他就想尿,有人叫他“和田尿”。据老通辽人回忆,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十五天(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三日),这伙“自治军”打着小日本儿的膏药旗来替其主子攻打通辽城了。为了造声势,和田劲带着十几个浪人流氓搞了个火车头,乘坐着轰轰烈烈地开进了通辽火车站,上面还有他那条叫“支那人”的狼狗。这伙乌合之众先攻天庆东烧锅(今教印厂址),被里面一阵乱枪打得缩了头儿。据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家伙那红如草莓、艳似桃花,状如蒜头的酒糟大鼻子被一颗院里飞来的流弹给彻底“根治”成烤地瓜了。于是乎,这伙“自治军”又兵分南北两路,嚎叫着攻进了城内,而且还在“汇昌信”商号(今天上人间娱乐城址)门前“胜利会师”了一阵子。十字路口上,那条狼狗来了尿,和田劲一见也成了“支那人”,来了尿,浪人流氓们跟着都来了尿。剩下的人以为日本式的会师就是这么个形式,让狗率领着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撒尿。于是,高喊着“有尿儿小子抻出来,没尿儿小子坐蜡台”,几百人当街哗哗地打着酒嗝儿,称雄世界似的掏出来尿了一阵子,以示这小城被“有种”的“占领了”。更有几个恶棍,破门而入,把尿撒进商铺卖酒的坛子里,说这是“庆功老酒全城一齐喝”……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竟遇上了满带悲情,满带愤恨,自“九·一八”事变后一个个心中感到最他妈窝囊的东北军。这伙军人目睹了同胞被日寇惨杀,血流飘杵的场面,在无法逆转的不抵抗撤退中也进了通辽,为首的是一个叫崔兴武的旅长,所以,人们称其部队为“崔旅”。这个崔旅长从火车站(今石油库址)方向开进来,听说城里有了一伙子打日本旗,齐刷刷掏出来撒尿“辱城”以示占了通辽的队伍,勃然大怒:“要真在战场上过招儿,小鬼子也是太监穿小裤衩儿,没他妈啥可鼓包突出的地方,可还真在这儿出了跟着他们跑的二鬼子,蹲着放屁崩倒了茅楼子(厕所)后墙,也真斜了门了,打!给我往死里打!,打得他拉出泡稀屎冒凉风来!(传说人咽气时的排泄都是凉的)”
“崔旅”摆开阵,在交通门北,南大街十字路口处(今税务大楼西南街口)架起了机关枪,顺着南大街(今明仁大街)向东“突突”起来,打得“自治军”连滚带爬,狼狈逃窜。就在马市街(今东方影剧院门前)至东门里县立中学门前的(今施介医院址)一段街上尸体狼籍,足有二百多个“自治军”被打死。接着,“崔旅”又一阵穷追猛打,把“自治军”一直追到了李马贩围子(今油化厂址)一带的小树林子里。也就是这一路,东北军的“崔旅”真乃疾风扫落叶般地“悲情大倾泻”,又把近百个“自治军”送上了黄泉鬼域。据说“崔旅”中有个黑铁塔似的连长一把滴血的大砍刀,把二十几个“自治军”逼到了墙旮旯子,连打日本旗儿的也没跑掉。这其中竟有两个是白俄罗斯人,还有六个日本浪人。他命这伙子人齐刷刷地跪下来,把嘴张开,又大吼着自己的一群兵过来,一对一地站过去说:
“他们光天化日之下拿尿糟蹋通辽街,也忒他妈犊子了啦!今儿个你们都给我掏出来!站着让他们领教领教!哼!这伙子二鬼子狗熊兵!预备──掏!尿!!!
“哗——”千古难逢的壮观场面,顺着鼻子画眉毛,笔者就别描竖(述)啦!惟独提提那举日本旗的。那人满脸满嘴的尿又流又淌的样子就甭说了,单说那旗儿也被高高窜起的一注凶猛浑黄,奇臊无比,温热如汤的老爷们儿尿给浇得滴滴嗒嗒的,雨打了似的。谁浇的?耍大刀的黑铁塔连长呗!真有种!!!你辱我一城之地,我辱你一国之旗,解气!!!用今天和赵本山演小品的那个高秀敏的一句台词说:“他可是个纯爷们儿呀!”
“崔旅”急急地悲情大倾泄了一阵子走了。
到了下午,花子房的叫花子们上了街,把满街“自治军”的死尸连衣服带鞋帽是扒了个溜溜光光,据说,还扒出个没咽气的来,有个叫花子顺手把扒下的袜子给他塞进了新蓄下媚日仁丹胡子的嘴里:
“快见你们那尿臊味的日本爹去吧──”
那么,他们的“日本爹”顾问和田劲呢?这小子也算命大,逃回了沈阳。他给关东军汇报说:“自治军都完蛋了!都是土匪,非讨伐不可!害得我的‘支那人’被‘崔旅兵’浇了满头尿液跑没了影儿……”
也就是这个和田劲,两天之后的十月十五日,还真游说来了五架日军的飞机,轰炸了老通辽的火车站,行李房被炸塌了,有十四个人倒在了血泊中,他又欠下了通辽人民一笔血债。
再说那通辽小城,在“崔旅”的悲情大倾泄之后,一辆辆大马车来了,把光屁溜溜的尸体像扔死狗似的扔上了车,直拉到铁路南的南沙垞子里去了。街面上传着“崔旅”的兵勇们是怎么打这些二鬼子的事。人们说好多兵勇是满脸泪流地大吼着要“报国难仇”开的枪,枪管都打红了,“九·一八”事变后的这几天,他们心理憋屈啊!
四、潇潇悲情大撤离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军队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座座城市都被轻而易举地攻陷,东北行将进入全面沦陷的地步,大批的难民开始入山海关逃往关内。两个月后,日本侵略者调兵遣将要占领“蒙古草地上的城”通辽了。黑云压城,山雨欲来。一座通辽城进入有史以来的悲情之中。男儿发誓捐躯为国慷慨赴死,女子暗下保贞洁以死相拼之决心,满街满巷都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氛。
十一月二十四日,日军司令官松井点起了侵占通辽城的战火,铁血硝烟的岁月开始了,刀戈锵然的晨夕出现了……从这一天起,一直到十二月九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四次腥风血雨的争夺战。十一月二十四日,结集在舍伯吐一带的日军及蒙伪军在松井的指挥下像万千只疯狼一样嚎叫着向通辽城扑来,被辽北蒙边骑兵第一路军司令李海山指挥的部队阻击在路上,四天四夜,直杀得天昏地暗,日军和蒙伪军伤亡200余人,退回舍伯吐。战场上,有个叫青戈尔的战士在弹尽身陷绝境之时,接住一只被炸上天的日本鬼子的血淋淋的大腿,飞起一抡,将敌酋捕打下马来……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连续两战,在侵略者以舍伯吐为据点,筹备粮草,准备二战通辽之时,李海山的部队不给敌人喘息之机,突然从天而降,激战三昼夜,把伤亡十分惨重的侵略者赶出了舍伯吐。松井面对着中国军队在东北的一个个败局,心中犯了猜疑,为什么在通辽屡战屡败?他咆哮着问一位蒙伪军头领:
“难道小小的通辽城,历史写成书也不会读三分钟,会是‘神的土地’?”
那蒙伪军头目吓得哆里哆嗦地说:“是不是神的土地我可不知。早年间,还没建通辽城的时候,白音太来有人在这地儿拾到过一把龙凤相环的银背铜镜,许多人疑是当年康熙爷在这儿扎皇城时的那伙子人遗落的,后来人们就叫这地方‘陶料’(通辽),没通辽城的时候,这个地名也都有了,这儿是‘有镜子的土地’。‘陶料’(通辽)蒙古语的意思是‘镜子’,照妖镜的镜……”
松井一听,“叭嘎”一声吼,嘴巴子掴过去了。十二月九日,铺天盖地的日军和蒙伪军大举进犯通辽。松井调集了大量的装甲车、坦克和飞机来参战,通辽城成了战火中的热点,战争中的焦点,生与死的相交点。两天两夜的恶战使双方都伤亡十分惨重。为保卫通辽城,李海山的队伍仍然在抗日的烽火中,在御敌生死一搏的血海中山一样地屹立着。敌人一次次冲锋后扔下的几百具尸体满布战地。电线杆子上挂的炸起又飞落的人肠子在硝烟中滴着血悠荡着,大街上弥漫着战争中特有的焦煳味,持枪的勇士们自十一日二十四日以来都半个月没合眼了,个个两眼红红地闪着血光,身上是弹打火燎的痕迹和血渍。他们等待着又一场恶战的来临。松井面对着李海山这块几次三番难啃动的骨头只好暂时罢手另谋破城之计。没想到通辽城内被战争的残酷吓得魂不守舍的绅士们纠集在了一起,风风火火,东跑西颠,吁吁喘喘,活动各界民众,宣传清兵历史上攻破扬州的屠城之劫,宣传八国联军进北京的火烧圆明园,宣传日本人攻破沈阳的杀戮无辜,怕日本人攻进来有屠城之举,四方呼吁停战,到处叫喊“草民要平安”,“贱命也要保全”,见了满身战尘的李海山,撅屁股带作揖,下跪紧叩头,呼啦啦大街上跪下一片,撕心裂肺一声喊:
“李司令官,李司令官,草民贱命,也该顾全,沈阳、长春,也难胜东洋人破城一战,停战是上策,您可千万千万啊……”
有两个满脸出油汗的秃头绅士甚至连滚带爬,泪流淋淋地喊着“休兵安民,当务之急”,把头重重地磕在了李海山的脚面子上了。据老通辽人回忆,当时还有人动员了近百名妇女,牵着孩子来见李海山。孩子个个用小手举着自己出生百天时父母给挂在脖上的“长命锁”,奶声奶气地叫着“给兵爷爷看百岁锁”。这一幕的导演者之用意,李海山一见便看透了。他面对着这场面,百感于心,想到蒋介石为保一隅之安都拱手交出了大东北,这百姓们舍小城也是想保一条小命啊!可就是想到这些,他还是哀其不怒,怒其不争,噙着泪水,长啸于街后才下了大撤离的命令……
大撤离实为一个悲壮无比,撼动人心的仪式。
──十里长街,兵勇们撤退前祭奠为保卫通辽城而战死的弟兄,整装列队,横贯小城东西。通辽城的商会捐来二十二口巨缸满盛着老酒,一字排列在大街上,缸肚上都贴有白纸黑字,连在一起是:
“半月孤城殊死抗日血花溅,千秋劲节以身殉国众英雄。”
每个缸旁站着一个手持十八磅大锤的兵勇,一声酹酒祭英灵开始,在军号声声低鸣中,二十二把大锤砰然破缸,遍地老酒流淌,成溪成河,汩汩有声,众多将士哀声低沉,沉若虎啸,夺人心神……
──按李海山的要求,将士们应像凯旋似的大撤离,祭奠英灵之后,不得再动容,面对整个大东北的行将沦陷,要显示出一支威武之师的尊严来。可是,当商会请来的民间鼓手班子吹打起老通辽流传的《破阵将军乐》时,兵勇们开始撤离通辽城,个个是步趋锵锵,回顾频频,清泪潇潇,有地把自己的下唇咬得都沥沥血流而出,多有国破山河依旧,愧对江东父老的悲情……
——李海山的队伍,步履整齐地走出了战云硝烟多日不去的通辽,一路上枪戳刀砍,剖开冻土,又掩埋了二十六具战士遗体,其中还有七个因伤势严重,不愿拖累李海山司令,开枪自杀的热血男儿。李海山泪已枯干,嘶哑着嗓子在筑起的一座巨大的英雄碑墓前告诉弟兄们:
“这座坟是坟不叫坟,也不叫陵,更不叫墓,我总想着他们还活着。活着时,他们对得起通辽的父老乡亲!他们的血像海一样不会流完的,他们的骨头像山一样不会糟烂的,撤出通辽城的活人可以走,战死的弟兄去哪儿啊?去哪儿啊?可他们也得有呆的地方啊?这坟用上我李海山的名儿,这坟是个永远不死的屯子,就叫‘海山窝堡’,明年再战通辽,我死了也进这通辽第一个为死人,为英雄们立的窝堡啊……”
大地狂风,枯朽欲折。寒鸦啼叫,雪飞高天。一队雄师陡然泪作,似倾盆大雨。一阵枪声震耳欲聋,激荡着悲情漫溢的山河。十二月九日,日寇的铁蹄以这一天为始,开始了对通辽城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践踏蹂躏,老通辽的悲情“九·一八”时至此刻整整八十天,一块“亡国奴”的巨石,山一样地又压在了每一个人的胸间……
……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后,谁人还记得老通辽“九·一八”期间的悲情滚滚“大流徙”、熊熊“大焚烧”、急急“大倾泄”、潇潇“大撤离”呢?笔者在纪念打赢了一场战争时把它提起,意在引起以史为鉴,警钟长鸣,铭心刻骨的沉思……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在当年“九·一八”后老通辽的整整八十天里:
──为什么尘烟飞扔的土道上,难民如蝗,涌向这座小城?
──为什么焚烧的纸钱是方的,中间还有一个圆圆的窟窿?
──为什么一个连长有“你辱我一城之地,我辱你一国之旗”之举?
──为什么当吹打起老通辽流传的《破阵将军乐》时,兵勇们步趋锵锵,回顾频频,清泪潇潇?
七十载春花秋月,七十载阴晴昏晓,笔者大墨淋漓,著就“悲情”,相信会有已进入耄耄之年的亲历者道出这样一句:
“好!应该让现今居于通辽的后人知道!”
老通辽的悲情“九·一八”
续 维 国
时逢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笔者亦有愤懑,至今那个被日本侵华战犯们阴魂迷住的拘挛儿毛子小泉首相还在参拜什么靖国神社。他是硬装着不知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巨大的灾难,真他妈是闫王爷抠起了判官屁股——鬼迷新(心)窍啦!
当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冲击波遍及神舟大地,仅我故乡刚刚建城二十年的小小通辽,也是悲情处处,处处悲情,让至今尚在的老通辽人提起来那是“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啊……那个让中国人想起来心头就流血的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日本关东军炸铁轨,找借口,举事端,攻沈阳。当时沈阳北大营的王以哲奉“力持镇静,不准抵抗”的严令,仓皇退走。仅一日,长春和沈阳两城同时被日军占领。翻阅当时的报纸,蒋介石还在振振有词地“演说对日步骤” ──“暂忍痛含愤待国际公理判断,如至最后地步已有最后决心”云云。人民进入了亡国之初的水深火热之中,惨剧四处上演,悲情八方蔓延,老通辽人在惴栗中目睹着永远不会遗忘的一切……
一、滚滚悲情大流徙
战事一出,各种传闻及谣言四起:
──小日本子有妖术,“嗐”上那么一声,庙里的泥胎也会掉胳膊断腿儿……
──小日本子是秦始皇赶到海里求长生不老仙药的五百童男女,时下回来是
洗百世陈冤,报千年老仇,以留万世舒心……
──小日本子屠城开始了,沈阳城尸横遍野,血流得都他妈了巴子的没了脚面子……
──当兵的中国人都跑光了,蒋介石不要这块国土了……
──蒙古草地无人烟,小日本儿看不上,不占那疙瘩儿……
别的不说,也就是这后面的一条,使许多难民把地处内蒙古的通辽小城也作为了大流徙的选择地之一。尘烟飞扬的土道上,难民如蝗,步颠儿的、骑驴的、推独轮车的、赶大车的、骑日本造“富士山”自行车的,挑担的、拄杖的、背的、抱的、扯拉着的,等等等等,一幅触目惊心、滚滚如潮的“难民流徙图”。老通辽人每每忆起来就说,那个惨劲儿哟,早晨起来的小公鸡闹嗓子,啼(提)都没法啼(提)啦!
惨景一:十几辆逃难的大车到了通辽城外停下,下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看都是阔绰人家的衣着,其中有人一呼,多人回应:
“老祖宗们,先人们,沈阳城难留,国将不国啦!来到这蒙古地儿通辽,就要进城了,住下来,再给你们盖家庙供奉吧……”
接下来的是“呜呜呜呜”地一阵哭泣声。他们是抱着祖宗牌位,背着家谱逃难而来的。这就是后来落地生根小城通辽东郊,“文革”后又出过两个官样人物的“沈阳籍”赵氏家族。
惨景二:几房姨太太停车后又咬又挠地撕打起来,各自怀抱的首饰珍宝匣子被难民哄抢。一个个披头散发,面带伤痕地坐在道旁嚎啕大哭,一哭一句,一啼一念,哭其共同的丈夫被日本鬼子用东洋刀挑死在沈阳城的大街上,骂共同的仇家小日本儿该千刀万剐,应该死了也被剁成饺子馅儿或炸成丸子喂张三(狼)……
惨景三:一对神经失常的疯癫小夫妻在难民中手舞足蹈,疯言疯语,让人躲避。男的蓬头垢面,还戴着个斯文眼镜,背上用绳子绑着个新白布缝的口袋,里面装的竟是一个被战火烧焦、长不盈尺的婴儿。女的泪痕纵横,怀抱着个大车店里的榆木疙瘩枕头,还连拍带哄地叫着“宝儿”。他们说是找人看风水,进城前“安葬”自己的儿子……
惨景四:也确实有人按着通辽小城当年“外丧不得入,故者(死人)要止步”的规矩,在老鸹窝粪筐似的挂满枝头的老榆树下“安葬”已故之人,儿孙们哭叫着“老太爷”,下葬的棺材却是刻有“聊斋”字样和兰花图案的书箱子。据说,老太爷生前还是一身前清臣民的打扮。日本鬼子进了沈阳城像发现了老怪物似的,将其百般侮辱后又吊起来当了靶子。书箱里是吊他又因全身太重坠下被狼狗吃掉,仅剩下的一块血淋淋的头皮及半尺长的一条花白小辫子,装饰辫梢儿的一对儿小绿玉珠儿被血渍包成紫红……
惨景五:难民进了城,到处可见。凡有难民之处,必有一群人围着。有送开水和苞米面大饼子等吃食的;有听他们哭诉亲人惨死,日本人攻城之疯狂的……那“诉苦”超过“文革”中诉苦会的十万倍,国恨家仇,恨血悲泪啊!时不时围观者要怒吼一声“打倒王八犊子狗娘的小日本儿”。有一长衫男子盘坐在同乡居对面的地上(据说其后人曾几次来通辽小城在北市场说过书),一把破二胡,伴着他嘶嘶哑哑的嗓子,唱了这么一段新编的小调儿,听得在场者哀哀不己:
“提起‘九·一八’,小鬼子开了炸,
攻打沈阳城就像他妈拍黄瓜,
哎哎哟哟,咱们的兵爷们儿去了哪儿?咿儿哟……
提起‘九·一八’,两眼是泪哗哗,
逃难的百姓们就像他妈羊拉,
历历拉拉,家破人亡咱们该去哪儿?咿儿哟……”
二、熊熊悲情大焚烧
话说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四天,一伙东北军的散兵四十余人游荡着进入通辽,说是要祭奠一个战死的副团长和弟兄们。这消息一时传遍小城通辽,各个商家及社会其它阶层送来供焚烧用的黄纸及纸钱等多得堆积如山。悲愤之心怀于小城民众之胸。
入夜,露重月失,在今天老火车站的广场处,兵勇们焚烧纸钱、黄纸,燃起熊熊烈火,吸引了小城众多的观看者。五尺男儿们,放声大哭这仗打得窝囊,恸叫死去弟兄的一个个名字。一名呼叫出,就有无数纸钱抛向黑黑的夜空;一阵凄厉的呼喊,又是满天纸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当一个识字的账房先生又代写又代把祭文“之乎者也”地摇着头念罢,万千纸钱又被同时抛向高空。兵勇们在火前跪下来,齐刷刷地磕头告慰英灵,倾刻间又有如潮水、如雪片般的纸钱漫天起舞。显然,许多观看者也是带着纸钱而来参加祭奠之事,哭声若雷,震撼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碗碗的老酒倒进火里祭奠战死者,顿然间火势窜起一丈多高,久久难熄……
也就在这万众失声之时,有人认出了一个扮成商家老板的日本特务(据说叫西丸伊山),于是,所有的愤怨都对着这个刺探东北军兄弟进通辽意图的小鬼子来了。有个营长从众人包围中把这个小鬼子薅了出来。他把小鬼子摁在火前,一手拔出枪,用枪口顶住了他的脑门儿。再看那小鬼子身上只剩下一个裤衩了,那伪装商家老板的衣裤都被剥光了,丢进火里。人跪在地上瑟瑟地发抖。回过头说这个营长,有个每逢开枪时嘴里总要哒哒有声的习惯。他用枪顶住那小鬼子的脑门儿,发泄似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嘴里一阵“哒哒”,只见那小鬼子草包似的一歪脖子真的咽了气,嘴边还呕出一口绿水来。围观者皆说小鬼子是吓破了胆而死。那营长早就没有子弹了,拿的是一把空枪。静默片刻,人群中突然有人猛地大吼出这样一声:
“撒纸钱烧啊!小日本儿必亡,送他们都这样回老家——”
吼声中,因火势腾腾的大焚烧使空气发生了变化,一个旋风拔地骤然而起,直冲九霄云上,搅起了满地纸钱和灰蝶。这纸钱和灰蝶飘于高天久久,又在人们的惊呼中缓缓下落……小城通辽的策划者们看来是有准备而来的,纸钱和灰蝶随夜风飘满小城的街道。不过,当年参加这撒纸钱的老通辽人都记得,后来撒的和在火中焚烧的纸钱都是方的,中间一个圆圆的洞,就是小日本儿的一面膏药旗,四角有四个盖在上面的字:
──“日本必亡”。
三、急急悲情大倾泄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略者就开始采用“以华治华”的阴险伎俩,制造民族分裂,以求吞并内蒙古。也就是在“九·一八”事变的前一天夜晚,他们唆使豢养多年的蒙奸甘珠尔扎布会同通辽莫力庙的小活佛阿旺图布旦联络盘踞在通辽一带的胡子天红、高山等土匪团伙,在一个叫欧里的小火车站,拼凑了所谓的“内蒙古自治军”第三军,以搞自治为名,还蒙蔽和欺骗了奉天东北蒙旗师范的一些学生前来参加,目的只有一个,企图配合日军占领内蒙古东部的大片土地。日本关东军还给他们派了个叫和田劲的军事顾问。这家伙是个(退伍的中尉)从事特务活动的日本浪人。他有只形影不离的大狼狗,可他最见不得那狗撒尿,狗一尿他就想尿,有人叫他“和田尿”。据老通辽人回忆,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十五天(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三日),这伙“自治军”打着小日本儿的膏药旗来替其主子攻打通辽城了。为了造声势,和田劲带着十几个浪人流氓搞了个火车头,乘坐着轰轰烈烈地开进了通辽火车站,上面还有他那条叫“支那人”的狼狗。这伙乌合之众先攻天庆东烧锅(今教印厂址),被里面一阵乱枪打得缩了头儿。据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家伙那红如草莓、艳似桃花,状如蒜头的酒糟大鼻子被一颗院里飞来的流弹给彻底“根治”成烤地瓜了。于是乎,这伙“自治军”又兵分南北两路,嚎叫着攻进了城内,而且还在“汇昌信”商号(今天上人间娱乐城址)门前“胜利会师”了一阵子。十字路口上,那条狼狗来了尿,和田劲一见也成了“支那人”,来了尿,浪人流氓们跟着都来了尿。剩下的人以为日本式的会师就是这么个形式,让狗率领着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撒尿。于是,高喊着“有尿儿小子抻出来,没尿儿小子坐蜡台”,几百人当街哗哗地打着酒嗝儿,称雄世界似的掏出来尿了一阵子,以示这小城被“有种”的“占领了”。更有几个恶棍,破门而入,把尿撒进商铺卖酒的坛子里,说这是“庆功老酒全城一齐喝”……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竟遇上了满带悲情,满带愤恨,自“九·一八”事变后一个个心中感到最他妈窝囊的东北军。这伙军人目睹了同胞被日寇惨杀,血流飘杵的场面,在无法逆转的不抵抗撤退中也进了通辽,为首的是一个叫崔兴武的旅长,所以,人们称其部队为“崔旅”。这个崔旅长从火车站(今石油库址)方向开进来,听说城里有了一伙子打日本旗,齐刷刷掏出来撒尿“辱城”以示占了通辽的队伍,勃然大怒:“要真在战场上过招儿,小鬼子也是太监穿小裤衩儿,没他妈啥可鼓包突出的地方,可还真在这儿出了跟着他们跑的二鬼子,蹲着放屁崩倒了茅楼子(厕所)后墙,也真斜了门了,打!给我往死里打!,打得他拉出泡稀屎冒凉风来!(传说人咽气时的排泄都是凉的)”
“崔旅”摆开阵,在交通门北,南大街十字路口处(今税务大楼西南街口)架起了机关枪,顺着南大街(今明仁大街)向东“突突”起来,打得“自治军”连滚带爬,狼狈逃窜。就在马市街(今东方影剧院门前)至东门里县立中学门前的(今施介医院址)一段街上尸体狼籍,足有二百多个“自治军”被打死。接着,“崔旅”又一阵穷追猛打,把“自治军”一直追到了李马贩围子(今油化厂址)一带的小树林子里。也就是这一路,东北军的“崔旅”真乃疾风扫落叶般地“悲情大倾泻”,又把近百个“自治军”送上了黄泉鬼域。据说“崔旅”中有个黑铁塔似的连长一把滴血的大砍刀,把二十几个“自治军”逼到了墙旮旯子,连打日本旗儿的也没跑掉。这其中竟有两个是白俄罗斯人,还有六个日本浪人。他命这伙子人齐刷刷地跪下来,把嘴张开,又大吼着自己的一群兵过来,一对一地站过去说:
“他们光天化日之下拿尿糟蹋通辽街,也忒他妈犊子了啦!今儿个你们都给我掏出来!站着让他们领教领教!哼!这伙子二鬼子狗熊兵!预备──掏!尿!!!
“哗——”千古难逢的壮观场面,顺着鼻子画眉毛,笔者就别描竖(述)啦!惟独提提那举日本旗的。那人满脸满嘴的尿又流又淌的样子就甭说了,单说那旗儿也被高高窜起的一注凶猛浑黄,奇臊无比,温热如汤的老爷们儿尿给浇得滴滴嗒嗒的,雨打了似的。谁浇的?耍大刀的黑铁塔连长呗!真有种!!!你辱我一城之地,我辱你一国之旗,解气!!!用今天和赵本山演小品的那个高秀敏的一句台词说:“他可是个纯爷们儿呀!”
“崔旅”急急地悲情大倾泄了一阵子走了。
到了下午,花子房的叫花子们上了街,把满街“自治军”的死尸连衣服带鞋帽是扒了个溜溜光光,据说,还扒出个没咽气的来,有个叫花子顺手把扒下的袜子给他塞进了新蓄下媚日仁丹胡子的嘴里:
“快见你们那尿臊味的日本爹去吧──”
那么,他们的“日本爹”顾问和田劲呢?这小子也算命大,逃回了沈阳。他给关东军汇报说:“自治军都完蛋了!都是土匪,非讨伐不可!害得我的‘支那人’被‘崔旅兵’浇了满头尿液跑没了影儿……”
也就是这个和田劲,两天之后的十月十五日,还真游说来了五架日军的飞机,轰炸了老通辽的火车站,行李房被炸塌了,有十四个人倒在了血泊中,他又欠下了通辽人民一笔血债。
再说那通辽小城,在“崔旅”的悲情大倾泄之后,一辆辆大马车来了,把光屁溜溜的尸体像扔死狗似的扔上了车,直拉到铁路南的南沙垞子里去了。街面上传着“崔旅”的兵勇们是怎么打这些二鬼子的事。人们说好多兵勇是满脸泪流地大吼着要“报国难仇”开的枪,枪管都打红了,“九·一八”事变后的这几天,他们心理憋屈啊!
四、潇潇悲情大撤离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军队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座座城市都被轻而易举地攻陷,东北行将进入全面沦陷的地步,大批的难民开始入山海关逃往关内。两个月后,日本侵略者调兵遣将要占领“蒙古草地上的城”通辽了。黑云压城,山雨欲来。一座通辽城进入有史以来的悲情之中。男儿发誓捐躯为国慷慨赴死,女子暗下保贞洁以死相拼之决心,满街满巷都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氛。
十一月二十四日,日军司令官松井点起了侵占通辽城的战火,铁血硝烟的岁月开始了,刀戈锵然的晨夕出现了……从这一天起,一直到十二月九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四次腥风血雨的争夺战。十一月二十四日,结集在舍伯吐一带的日军及蒙伪军在松井的指挥下像万千只疯狼一样嚎叫着向通辽城扑来,被辽北蒙边骑兵第一路军司令李海山指挥的部队阻击在路上,四天四夜,直杀得天昏地暗,日军和蒙伪军伤亡200余人,退回舍伯吐。战场上,有个叫青戈尔的战士在弹尽身陷绝境之时,接住一只被炸上天的日本鬼子的血淋淋的大腿,飞起一抡,将敌酋捕打下马来……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连续两战,在侵略者以舍伯吐为据点,筹备粮草,准备二战通辽之时,李海山的部队不给敌人喘息之机,突然从天而降,激战三昼夜,把伤亡十分惨重的侵略者赶出了舍伯吐。松井面对着中国军队在东北的一个个败局,心中犯了猜疑,为什么在通辽屡战屡败?他咆哮着问一位蒙伪军头领:
“难道小小的通辽城,历史写成书也不会读三分钟,会是‘神的土地’?”
那蒙伪军头目吓得哆里哆嗦地说:“是不是神的土地我可不知。早年间,还没建通辽城的时候,白音太来有人在这地儿拾到过一把龙凤相环的银背铜镜,许多人疑是当年康熙爷在这儿扎皇城时的那伙子人遗落的,后来人们就叫这地方‘陶料’(通辽),没通辽城的时候,这个地名也都有了,这儿是‘有镜子的土地’。‘陶料’(通辽)蒙古语的意思是‘镜子’,照妖镜的镜……”
松井一听,“叭嘎”一声吼,嘴巴子掴过去了。十二月九日,铺天盖地的日军和蒙伪军大举进犯通辽。松井调集了大量的装甲车、坦克和飞机来参战,通辽城成了战火中的热点,战争中的焦点,生与死的相交点。两天两夜的恶战使双方都伤亡十分惨重。为保卫通辽城,李海山的队伍仍然在抗日的烽火中,在御敌生死一搏的血海中山一样地屹立着。敌人一次次冲锋后扔下的几百具尸体满布战地。电线杆子上挂的炸起又飞落的人肠子在硝烟中滴着血悠荡着,大街上弥漫着战争中特有的焦煳味,持枪的勇士们自十一日二十四日以来都半个月没合眼了,个个两眼红红地闪着血光,身上是弹打火燎的痕迹和血渍。他们等待着又一场恶战的来临。松井面对着李海山这块几次三番难啃动的骨头只好暂时罢手另谋破城之计。没想到通辽城内被战争的残酷吓得魂不守舍的绅士们纠集在了一起,风风火火,东跑西颠,吁吁喘喘,活动各界民众,宣传清兵历史上攻破扬州的屠城之劫,宣传八国联军进北京的火烧圆明园,宣传日本人攻破沈阳的杀戮无辜,怕日本人攻进来有屠城之举,四方呼吁停战,到处叫喊“草民要平安”,“贱命也要保全”,见了满身战尘的李海山,撅屁股带作揖,下跪紧叩头,呼啦啦大街上跪下一片,撕心裂肺一声喊:
“李司令官,李司令官,草民贱命,也该顾全,沈阳、长春,也难胜东洋人破城一战,停战是上策,您可千万千万啊……”
有两个满脸出油汗的秃头绅士甚至连滚带爬,泪流淋淋地喊着“休兵安民,当务之急”,把头重重地磕在了李海山的脚面子上了。据老通辽人回忆,当时还有人动员了近百名妇女,牵着孩子来见李海山。孩子个个用小手举着自己出生百天时父母给挂在脖上的“长命锁”,奶声奶气地叫着“给兵爷爷看百岁锁”。这一幕的导演者之用意,李海山一见便看透了。他面对着这场面,百感于心,想到蒋介石为保一隅之安都拱手交出了大东北,这百姓们舍小城也是想保一条小命啊!可就是想到这些,他还是哀其不怒,怒其不争,噙着泪水,长啸于街后才下了大撤离的命令……
大撤离实为一个悲壮无比,撼动人心的仪式。
──十里长街,兵勇们撤退前祭奠为保卫通辽城而战死的弟兄,整装列队,横贯小城东西。通辽城的商会捐来二十二口巨缸满盛着老酒,一字排列在大街上,缸肚上都贴有白纸黑字,连在一起是:
“半月孤城殊死抗日血花溅,千秋劲节以身殉国众英雄。”
每个缸旁站着一个手持十八磅大锤的兵勇,一声酹酒祭英灵开始,在军号声声低鸣中,二十二把大锤砰然破缸,遍地老酒流淌,成溪成河,汩汩有声,众多将士哀声低沉,沉若虎啸,夺人心神……
──按李海山的要求,将士们应像凯旋似的大撤离,祭奠英灵之后,不得再动容,面对整个大东北的行将沦陷,要显示出一支威武之师的尊严来。可是,当商会请来的民间鼓手班子吹打起老通辽流传的《破阵将军乐》时,兵勇们开始撤离通辽城,个个是步趋锵锵,回顾频频,清泪潇潇,有地把自己的下唇咬得都沥沥血流而出,多有国破山河依旧,愧对江东父老的悲情……
——李海山的队伍,步履整齐地走出了战云硝烟多日不去的通辽,一路上枪戳刀砍,剖开冻土,又掩埋了二十六具战士遗体,其中还有七个因伤势严重,不愿拖累李海山司令,开枪自杀的热血男儿。李海山泪已枯干,嘶哑着嗓子在筑起的一座巨大的英雄碑墓前告诉弟兄们:
“这座坟是坟不叫坟,也不叫陵,更不叫墓,我总想着他们还活着。活着时,他们对得起通辽的父老乡亲!他们的血像海一样不会流完的,他们的骨头像山一样不会糟烂的,撤出通辽城的活人可以走,战死的弟兄去哪儿啊?去哪儿啊?可他们也得有呆的地方啊?这坟用上我李海山的名儿,这坟是个永远不死的屯子,就叫‘海山窝堡’,明年再战通辽,我死了也进这通辽第一个为死人,为英雄们立的窝堡啊……”
大地狂风,枯朽欲折。寒鸦啼叫,雪飞高天。一队雄师陡然泪作,似倾盆大雨。一阵枪声震耳欲聋,激荡着悲情漫溢的山河。十二月九日,日寇的铁蹄以这一天为始,开始了对通辽城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践踏蹂躏,老通辽的悲情“九·一八”时至此刻整整八十天,一块“亡国奴”的巨石,山一样地又压在了每一个人的胸间……
……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后,谁人还记得老通辽“九·一八”期间的悲情滚滚“大流徙”、熊熊“大焚烧”、急急“大倾泄”、潇潇“大撤离”呢?笔者在纪念打赢了一场战争时把它提起,意在引起以史为鉴,警钟长鸣,铭心刻骨的沉思……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