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方言中,多吸收有蒙语词语,尤其是作为方言词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有相当多的是蒙语。另外过去“二人台”的唱词中,也时常夹杂着蒙语,本地称之为“风搅雪”。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而笔者又专注于地方语言研究,所以深以不懂蒙语为憾。因此,对历代典籍及相关书籍中关于蒙语词语的零星记载也就特别留心和感兴趣,见则仔细摘录,日积月累,与现在日常生活相关的词语记录竟达几十条。虽然这些写在书面上的蒙语词因为记音差异或时代久远及语音的演变,与现代蒙语有了很大的差别,但其中相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不仅可以释疑解惑,对学习蒙语也是大有裨益的。现不揣谫陋,检出数条,妄加考证,望识者正之。
板 升
在包头,经常会见到一些以板升命名的村庄。板升是蒙古语,汉语“房舍”的意思。明朝后期,中原的汉族人民,大量迁徙到俺答汗(即阿勒坦汗,也作阿拉坦汗)统治的土默特地区,在这里修筑房舍,开垦荒地,建立村落,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向阿勒坦汗等领主交纳租税。当地蒙古族将这些汉族百姓称为“板升”。“板升”实际是汉语百姓的转音。现存蒙文《阿拉坦汗传》中的板升,发音为“白兴”,与百姓的发音非常接近。《明史·鞑靼传》曰:“时富(丘富)等在敌,招集亡命,居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板升,华言屋也。”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中”也说:“〔嘉靖〕四十四年,〔赵〕全与李自馨、张彦文、刘天麟僭称俺答为皇帝,驱我汉人修大板升城,创起长朝殿九重,期五月既望日上梁。焚楮赞呼万岁如汉天子礼。会天怒,大风从西南起,栋折,击主谋宋艮儿等八人。〔俺〕答弗敢居。”当时这些越边墙而来的汉族百姓,各自发挥特长,从事各种手工业,围绕其专业形成的村落,蒙古族往往就以该专业命名。如蒙圪气,银匠;朱尔圪庆,亦曰竹拉沁,画匠;此老气,石匠;察素齐,造纸匠;毕克齐;掌文书者;忽拉格气,捕快;什报气,驯鹰人。等等。
之后,因为村落中多是固定的房屋,所以蒙古族就用板升来指称房舍和村落,于是在土默特地区,就有了众多以板升或板命名的村庄。现存者如板升图,有房子;板升气,造房子的人;捣拉板升,七间房;公积板,公爷的房子;黑麻尔板,像鼻梁的房子。在呼和浩特地区,更有攸攸板、麻花儿板、黑炭板升、羊盖板升、圪老板升等村名。
腾格里
蒙古民族是一个对天极为崇拜的民族。宋赵珙《蒙鞑备录》曰:“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而宋彭大雅《黑鞑事略》则说蒙古人“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底福荫。彼所欲为之事,则曰天教恁地;人所已为之事,则曰天识著。无一事不归之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元史》也说:“北陲之俗,敬天而畏鬼。”
天,蒙古语作腾格里,也写作吞格利。清张鹏翮《奉使俄罗斯行程录》:“蒙古称天山曰吞格利。”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天字音说》:“天者,国语曰阿卜喀,蒙古语曰腾格里,古作撑里,亦曰祁连。”它是由古匈奴语演变而来的。《汉书·霍去病传》:“去病至祁连山。”唐颜师古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汉书·匈奴传上》:“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鲜卑人也把天呼作“祁连”。《魏书·尔朱荣传》:“祁连池,魏言天池也。”蒙古语腾格里,与匈奴语的撑犁或祁连音极相近,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蒙古人名有腾格勒、腾格尔,沙漠有腾格里等,都取义于天。
敖 包
敖包,也叫鄂博、脑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石堆。敖包最初是蒙古民族作为指示道路里程、方向和境界的标志,通常以自然形成的标志性物体比如山川、河流来代替。所以有些作为界限的山河,也叫鄂博。清龚自珍《蒙古台卡志序》曰:“鄂博:以山为鄂博,以河为鄂博,以垒为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在一些辽阔地域,因为无物体可以凭借,就人工用石头堆积。《清史稿·兵志八》说:“鄂博者,华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垒为鄂博,以山河为鄂博。”垒,就是垒砌的石堆。近人吴国栋《绥远游记》说:“蒙古为一广漠无垠之平原,旅行其中,往往方向莫辨。路途迷失,惟向恼包行之,知某恼包在某方位,去某地若干。故恼包为旅行家之南针。”由于敖包往往居于“神山”、“圣水”旁边,而且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后来逐渐演变成蒙古民族祭祀山神和路神及祖先的地方。敖包在蒙古族游牧居住的地方随处可见,有的是单独的,有的则是敖包群。牧民们外出远行,凡遇见敖包,都要下马祭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以求吉祥。这样天长日久,敖包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了。清钱良择《出塞纪略》记呼和浩特北山所见曰:“有乱石堆,高数十丈,其上器械如林,有枪、刀、弓、矢、钢叉、方天戟、盔甲、旌旗,旗上或画佛,或画虎,或画大龟,或写番经,凡蒙古人过此者必携一物置其上,叩首而后敢行,闻归化城守土之官,春秋必以牲牢致祭,不知其何神也。”其实说的就是敖包。
包头地区,多有以脑包或敖包为地名者。如哈业脑包,蒙古语义为两个石堆;白云鄂博,富饶的神山;柴敖包,垃圾堆。其他还有西脑包、大脑包、脑包梁、五里脑包、高家脑包、黑脑包、敖包湾等。歌曲《敖包相会》更是广为人知。
淖 尔
淖儿也作诺尔、恼儿、脑儿等,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湖、水泊。《元史·地理志》:“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北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焕,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元史语解》卷五地理门:“鄂端诺尔,鄂端,星也;诺尔,池也。卷六三作火敦脑儿,泽名。”元代人多称湖为海或海子,元周伯琦《近光集》所收扈从诗咏察罕脑儿云:“凉亭临白海,行内壮黄图。”注曰,察罕脑儿,“犹汉言白海。”可证淖尔之义。
包头地名,以淖尔命名者甚多。如圐圙淖,义为水泡子;土黑麻淖,低洼的湖;明沙淖,沙海子。其他如柳树淖儿、白灵淖儿、马莲淖儿、大西淖儿等。
乌 素
乌素,亦作兀速、乌苏、乌逊等,是蒙古语译音,义为水。《元史·张荣传》:“庚辰八月,至西域莫兰河,不能涉。太祖召问济河之策,荣请造舟。太祖复问:‘舟卒难成,济师当在何时?’荣请以一月为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济河。太祖嘉其能而赏其功,赐名兀速赤。”《元史语解》卷二二人名门曰:“乌苏齐,乌苏,水也。齐,司事人也。卷一百五十一作兀速赤。”则所谓兀速赤,是指能够制服水的人。又《卢龙塞略》卷一九:“水曰兀孙,一曰五素。”
包头地区以乌素命名的蒙古语地名,如乌素图,指有水的地方;毛乌素,不好的水;赛乌素,或曰赛音乌素,好水,等等。
忽 洞
忽洞,也作胡同、呼都格,是蒙古语译音,井的意思。而查蒙古语注释书,其中关于井的写法,还有多种。如《至元译语》地理门:井作“忽都”;《华夷译语》地理门:井作“古都黑”;《武备志》引《蓟门防御考》:井作“忽洞”,等等。
塞外地处荒漠,水源奇缺,井或泉水(蒙古语曰布拉格、宝力格等)在日常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许多蒙古语地名,往往是井的名称。如公忽洞,深井;腮忽洞,好井;毛忽洞,亦曰毛呼都格,臭水井;兰忽洞,亦曰乌兰呼都格,红泥井;捣拉忽洞,七眼井;忽洞图,有井的地方;伊克尔忽洞,大井;乌克忽洞,饮牛井;哈业胡同,两眼井。等等。
巴特尔 巴图
巴特尔和巴图是蒙古族最常见的人名,其意为英雄、好汉。在史籍中有多种写法。
宋彭大雅《黑鞑事略》曰:“有过则杀之,谓之按答奚,不杀则罚充八都鲁军。”八都鲁,原注:“犹汉之死士。”《元史·兵志》曰:“又名忠勇之士曰霸都鲁,勇敢无敌之士曰拔突。”《元文类·马祖常太师太平王燕帖木儿碑》:“八都儿者,华言猛士也。”《元朝秘史》清李文田注曰:“今国朝有勇号之锡,名曰巴图尔,又称巴图鲁,解云好汉子。”说明此词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发音非常相近。
包头老城区旧马王庙前有古建筑曰西阁,其中供一大戟,传说为宋将杨七郎所用,其实是清同治年间修筑包头城的大同总兵马升的故物,其上有文曰:“记名简放提督军门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地方统辖雁门三关总镇都督府冠勇巴图鲁马”,所谓巴图鲁,就是清政府赐于镇压西北回民起义有功的马升的勇号。
毕克齐
毕克齐是土默特左旗地名,俗称“毕斜气”,其西北有村名大毕斜气,西约7公里有王毕斜气。据《土默特旗志》说,毕斜气是蒙古语,书吏、书手的意思。书手究为何义,语焉不详。
实际上毕斜气是个蒙古语记音词,在史书上有多种写法。
一写作必彻彻。彭大雅《黑鞑事略》宋徐霆疏:“鞑人无相之称,即只称之曰必彻彻,必彻彻汉语令史也,使之主行文书尔。”又曰:“霆见其自上至下,只称小名,即不曾有姓,亦无官名称,如管文书则曰必彻彻。”
又写作必阇赤。《元史》卷七四《祭祀志》宗庙:“世祖元年秋七月丁丑,设神位于中书省,用登歌乐,遣必阇赤致祭焉。必阇赤,译言典书记者。”卷九九《兵志宿卫·四怯薛》:“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阇赤。”必阇赤的发音与毕斜气极为相近。
也写作笔且齐、笔写记。《元史语解》卷八职官门:“笔且齐,写字人也,卷三作必阇赤。”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一三:“元时,丞相谓之大必阇赤,必阇赤字音疑即今笔写记,盖主文字之称,故以为丞相之称。”
与毕斜气音同者,则写作笔写气。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笔写气,是写汉字书手。”《土默特旗志》关于书手的释义,就来源于此。
由此可知,毕斜气的意义多与文书工作沾边。清梁章钜《称谓录·笔帖式古称》说:“案汉称令史,至元称笔且齐,辽称南院郎君、南院掾史,又称敞史,皆今之笔帖式也。”土左旗的这些毕斜气地名,可能与明代阿拉坦汗统治时期居住过掌管文书的人有关。
倒 喇
倒喇在包头方言中是聊天的意思,如说闲倒喇、瞎倒喇了半天等。其实倒喇是个蒙古语借词,其本义为唱。
明汤显祖《牡丹亭》中宾白多杂有蒙古语词,其剧四十七出老旦白:“倒喇!倒喇!”丑白:“怎说?”贴白:“要娘娘唱个曲儿。”又《雍熙乐府》卷三:“他道倒喇是歌一曲。”均说明倒喇是唱的意思。《元史语解》卷一六人名门:“道拉实,歌唱人也。”道拉与倒喇音同。
元代,有一种专门从事说唱艺术的人,蒙古语称为“倒喇赤”,至明代,汉族人称之为倒剌小厮。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都下贵珰家作剧,所用童子名倒剌小厮者,先有敲水盏一戏,甚为无谓。”或称为捣喇小子。《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内臣斜局的营生,他只喜《蓝关记》,捣喇小子胡歌野调,那里晓的大关目,悲欢离合。”也叫倒儠匠。明沈榜《宛署杂记》卷一七民风二方言也说:“弹唱人曰倒儠匠。”
倒喇的主要形式是说唱结合。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高梁桥》说:“口到喇者,掐拨数唱,谐杂以诨焉,鸣哀如诉也。”如诉,就是说类同诉说。所以倒喇这个词被汉语吸收后,就成了聊天、闲谈的替代词。清刘璋《斩鬼传》第一回:“黄口小儿,争来平地打筋斗;白发老者,闲坐阳坡胡捣喇。”又第三回:“酽脸鬼走进茶庵,只见两个闲汉在那里捣喇闲话。”其中的捣喇,就纯是聊天的意思,没有唱的意思,但其本源,则如上所述,是来自于蒙古语。
察 罕
包头地名,多有以厂汉命名者,如厂汉以力更、厂汉此老、白音厂汉等;也有以查干命名者,如查干淖儿、查干脑包等。其中的厂汉或查干,是蒙古语,白色的意思,史籍中,多写作察罕。
《元史》卷一三七《察罕传》:“又语及科举并前古帝王赐姓命氏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国人谓白为察罕,故名察罕。”《元史语解》:“察罕,白色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昔剌者,黄也,亦作失剌;忽兰者,红也。”
可见,厂汉或查干,都是察罕的转音。至于那些地名,厂汉以力更,义为白色的梁;厂汉此老,则是白石头;白音厂汉,富饶的碱湖;查干淖儿,白碱湖;查干脑包,白石堆。
赛 音
赛音,或简称为赛、腮,是个我们经常接触的蒙古语,义为好。比如到牧区碰到牧民,他们会非常热情地用蒙古语向你说“赛音白努”或“赛白努”,是问好的意思。此外,地名有赛音道、赛乌素(好水)、腮忽洞(好井)等。
赛音在史籍中的汉字写法,最早见的是杀因。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见其物则欲,谓之撒花;予之,则曰捺杀因,鞑语好也;不予,则曰冒乌,鞑语不好也。撒花者,汉语觅也。”
也写作赛因。如《元史·睿宗传》:“凤翔既下,有降人李昌国者言:‘金主迁汴,所恃者黄河、潼关之险尔。若出宝鸡、入汉中,不一月可达唐邓,金人闻之,宁不谓我师从天而下乎?’拖雷然之,言于太宗。太宗大喜,语诸王大臣曰:‘昔太祖尝有志此举,今拖雷能言之,真赛因也。’赛因,犹华言‘大好’云。”
而以赛音的写法最为常见。明《郎潜纪闻三笔》卷五有裨实用之国语条收蒙古语:“赛音,好也。”
与赛音相关的,还有一个赛罕。《元史语解》卷十六:“赛罕巴图尔,赛罕,好也;巴图尔,勇也。”又卷十九:“赛罕,美好也。”包头有公园名赛罕塔拉,即是美丽草原的意思。
毛
毛这个音的字,在蒙古语中是不好的意思。
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记其音为“冒乌”:“见其物则欲,谓之撒花;予之,则曰捺杀因,鞑语好也;不予,则曰冒乌,鞑语不好也。”
《元史语解》记其音作“茂”。如卷七地理门:“茂诺海,茂,恶劣也;诺海,犬也。”明《郎潜纪闻三笔》卷五有裨实用之国语条收蒙古语:“茂,不善也。”
包头蒙古语地名,多有以毛命名者,如毛其来,丑脸;毛忽洞,臭水井。至于著名的沙漠毛乌素,是不好的水的意思。
讨 来
蒙古语,谓兔为讨来。元赵孟頫《兔》诗:“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骨孝。”自注:“讨来,国朝语,谓兔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也说:“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脱来者,兔也。亦作讨来。”
阿尔斯楞
蒙古族民歌,有《阿尔斯楞的眼睛》,其中的阿尔斯楞,是雄狮的意思。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阿尔斯兰者,师子也。”《元朝秘史》卷十一:“太祖命忽必来征合儿鲁兀惕种,其主阿儿斯兰即投降了。”清李文田注:“阿儿斯兰,狮子也。盖取狮子之义以为名。《辽史语解》:‘阿尔斯兰,狮子也。’”阿尔斯楞当是阿尔斯兰的转音。
伊 克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译音无定字》:“《李成梁传》前称大委正,后称一克灰正,亦是一人。蒙古语大为伊克,亦曰一克。委灰音相似也。”原注:“《王崇古传》俺答妻一克哈屯,盖其大妻也。《元史》作也可,《兵志》作也可怯薛,谓第一怯薛也。”由此可知,鄂尔多斯之旧称伊克昭,伊克为大,昭与召同,庙的意思,合而言之,义为大庙。大庙指的就是著名的王爱召。
抹嘞盖
包头方言中,有一个蒙古语借词抹嘞盖,指帽子。许多人以为这是个模仿蒙古语的戏谑语,因为帽子本来就是抹掉再盖上的。但实际上蒙古语帽子的发音就是抹嘞盖。清昭梿《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曰:“合围后,自乌图里处虞卒脱帽以鞭擎之,高声传呼玛尔噶口号。按玛尔噶者,蒙古语帽也。”玛尔噶与抹嘞盖的发音极为相近,可证抹嘞盖为蒙古语说之不谬。
阿勒坦
明季,土默特部落首领阿勒坦汗(又作俺答汗)在消灭兀良哈,多次征讨瓦剌,并与明王朝进行数年征战之后,称雄于漠南,建立了明朝的属国“大明金国”。所谓“金国”,得名于阿勒坦本人的名字,阿勒坦,蒙古语为金的意思。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曰:“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珍宝,如按弹者,金也。亦作阿勒坛。”《元朝秘史》卷十三:“至是太祖得了兀都剌儿等城,于回回王过夏的阿勒坦豁儿桓山岭处过夏了。”清李文田注此句甚详,曰:“案:阿勒坦豁儿者,今黄河源,称为阿勒坦郭勒,对音字也……《新疆赋注》曰:罗布淖尔潜行千五百里,东南至巴彦哈剌岭之麓,为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伏流始出,其地有巨石高数丈,岸壁皆土,作黄赤色,壁上有天池,流水百道,皆黄金色,东南流注为阿勒坦郭勒。又东北流三百里,有泉数百泓,错列如星,为鄂敦塔拉,即星宿海。阿勒坦郭勒入其中,挟诸泉东北流,是为黄河。《西域传补注》曰:蒙古语谓黄金为阿勒坦,故名其地曰阿勒坦也。罗布淖尔伏流涌出,喷为百道,皆黄金色,东南流,为阿勒坦河。”毋烦赘言,阿勒坦为黄金之义,于此注明白可知。
哈 屯
哈屯,蒙古语为皇妃、夫人等显贵者专称。《元史语解》卷一公主门:“伊埒哈屯,伊埒,明显也;哈屯,王妃之称。”《元朝秘史》卷一李文田注:“哈屯即《唐书》之‘可敦’,译云夫人也。”
哈屯在史籍中多写作哈敦。
《元史·太祖纪》:“播里从者因盗去马靷,别里古台执之。播里怒斫别里古台,伤其背。左右欲斗,别里古台止之,曰:‘汝等欲即复仇乎?我伤幸未甚,姑待之。’不听,各持马乳橦疾斗,夺忽儿真、火里真二哈敦以归。薛彻别吉遣使请和,因令二哈敦还。”《卢龙塞略》卷一:“官家娘子曰哈敦。”
哈敦这个蒙古语,可能与突厥语称皇后的可贺敦或可敦为同一来源。
称可贺敦者,如《北史·突厥传》:“土门遂自号伊利可汗,犹古之单于也,号其妻为可贺敦,亦犹古之阏氏也。”阏氏为古匈奴皇后及诸王妻子尊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张守节正义:“阏,于连反,又音燕。氏音支。单于嫡妻号,若皇后。”
称可敦者,如《新唐书·突厥传》:“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辽史语解》:“可敦,突厥皇后之称。”
也有写作可汗敦者。明苏汉英《吕真人黄粱梦境记》剧十四出:“自家北国夷人是也,春来无事,走马边城,遇着南朝一阵俊俏妇人,骑着几匹马,就赶得俺灵魂都没有了,还不得着。把都们!再与俺快些赶去,掳得来做个可汗敦,重重赏你。”
哈屯或哈敦,与可贺敦及可敦音极相近,意义完全相同,显然属于同源词。但治明朝土默特史者,记忠顺妇人三娘子名字时,多曰本名钟金哈屯,谬误之甚矣。因为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命名以夫人。阿勒坦汗有妻三人,其正妻曰一克哈屯,即蒙古语大妻之义。忠顺夫人为其第三哈屯,故汉译称三娘子。
台 吉
研究明代土默特史料,多见有台吉之名。如阿勒坦汗的儿子里,史书中记名者有黄台吉、铁背台吉、宾兔台吉、把林台吉、打郎台吉、沙赤星台吉、儿逊台吉等。台吉之称,按照《辞海》的解释,为古时蒙古贵族的称号,源出于汉语的太子,之后借用转写为台吉。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曰:“台吉,是王子家子孙。”清钱良择《出塞纪略》:“台吉者,译言诸王也。明隆庆间,蒙古俺答部犯边,其子名曰铁背台吉,其弟之子曰黄台吉,然则台吉之为称也旧矣。”即如阿勒坦汗之长子黄台吉(钱良择误作阿勒坦汗弟之子),本名辛爱,黄台吉云云,实际上是皇太子的谐音,与清太宗皇太极的命名寓意相同。《清史稿·太宗纪一》:“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汉称储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黄台吉’,音并暗合。”
台吉在成吉思汗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通称。伯希和《蒙古侵略时代之突厥斯坦评注》曰:“至若蒙古文之‘台吉’的原名,有时指的是太子,质言之,储君。可是这个名称在蒙古时代变为亲王之号,终又变为有封地的贵人之称,如近代之太子或皇太子是已。有时指的是太师,这个太师官号,就是中世纪真正中国的三公,位置很高,然无实职。”
到清代,则沿用其台吉之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之封赠蒙古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一二等台吉,许以一子袭职外,余子概为四品。”但清末土默特地区的蒙古台吉,大多名存实亡,逐渐没落,实际上已没有实质的爵位,但作为贵族,还是享有封地以及其他特权的,因此仍属于蒙古上层。
脑 亥
包头乡间习俗,为了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多取轻贱之名,如不值钱、狗不吃、蛆女子等。还有叫毛脑亥的,则是借用蒙古语,毛为不好,脑亥是狗,合而言之,就是赖狗子的意思。
脑亥在史籍中有努害、脑害、奴孩、那害等写法。而以写作诺海者为多。
《元史语解》卷七地理门:“茂诺海,茂,恶劣也;诺海,犬也。”明岷峨山人《译语》:“谓犬曰那(读作上声)害,有数种,善追杀狐兔,亦善伺夜,偷袭哨探者长病之。”明《郎潜纪闻三笔》卷五有裨实用之国语条收蒙古语:“诺海,犬也。”
负责驯狗的人,蒙古语叫奴海赤。明无名氏《唐李靖阴山破虏》剧一:“大小番兵听吾将令,人人英勇,个个争先……石保赤高拿着铁爪苍鹰,奴海赤双牵着金铃细犬。”也叫诺海齐。《元史语解》卷一六人名门:“诺海齐,司狗人也,卷三十四作那海察。”
契丹语称狗,其音与诺海极为相近,曰捏褐。《辽史语解》:“捏褐耐,犬首也。”《契丹国志》卷二七《岁时杂记·中秋》:“八月八日,国主杀白犬于寝帐前七步,埋其头,露其嘴。后七日,移寝帐于埋狗头上。北呼此节为捏褐妳。汉人译云:‘捏褐是狗,妳是头。’”诺海与捏褐,显然是同源词。
(作者单位:包头市志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