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被称“三大价值”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同步,开始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纂修。也恰好,由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部署,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逐渐明确文物分类和保护法规。最后编纂的全国和地方的《文物图集》和《文物志》,就有了统一的“以类相从”体例,从大类分,包括不可遗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又分六小类:一、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包括战场、纪念室、纪念馆、纪念壁、纪念碑、纪念塔、纪念亭、纪念树、名人故居、陵园、烈士墓等。二、石窟寺,包括石窟、摩崖造像等。三、古建筑及纪念建筑,包括古阙、殿堂、寺庙、城楼、长城、烽火台、亭榭、塔、桥梁、递铺、驿站、炮台、仓库、园林、住宅等。四、古石刻及其他,包括壁画、碑碣、石像、神道象生、石室、石壁浮雕、重大铸铁器、塑像等。五、古遗址,包括古居址、城池、战场、马场、货场、窑址、码头、河道、滩头、堡垒、驿道、滩途等。六、古墓葬,包括单墓、墓群、宫廷墓等。又分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县保单位,同类同级又以时代为序编号,如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
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中,位于广州三元里的平英团遗址为第1号,广西桂平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起义遗址为第二号……
石窟寺中,位于山西大同建于北魏的云岗石窟为第1号,甘肃敦煌建于北魏至元的莫高窟为第2号……
古建筑及纪念建筑中,位于河南登村,建于东汉的太室阙为第1号,同在登封也建于东汉的少室阙为第2号……
石刻及其他中,位于陕西西安包括汉至近代的碑林为第1号,云南曲靖,树于东晋的爨宝子碑为第2号……
古遗址中,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猿人头骨发现址为第1号,山西襄汾也属旧石器时代的丁村遗址为第2号……
古墓葬中,位于陕西黄陵的黄帝陵为第1号,山东曲阜属于东周时期的孔林为第2号,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为第3号……
移动文物分馆藏文物和民藏文物两种。馆藏文物分国家级和省级,又各分三等,都包括几十类,也以类别和以时为序编号。
志书篇目讲“事以类从”,就应以这些设计名称和顺序。但因未必都学过文物分类基本知识,或不曾参与普查,故不少志书中文物篇目设置并不科学得体。不仅在体式上与国家规定不一致,而且不便于反映其“三大价值”。如不可移动文物,因分类名称就能说明有历史价值,说明文字便能反映价值高低,读者相应便要进行深度思考研究,得出今又如何用之结论。但有些移动文物,只凭类别和序号,就不能反映其历史价值,必有较详尽的文字说明。至于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这些道理,因为不容易只从照片或图画发觉。如都是古陶器和古瓷器,以及古币出自不同时代的,就有由各种因素构成的不同文化内涵,必通过文字予以反映。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因在明代后期和清代以“阳明文化”称世,故1998年版《修文县志》不仅具有“阳明文化”特色,相应在文物记述上,以“阳明文化”遗物为多,在反映“三大价值”上确有优长。
“阳明文化”即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他本名王守仁,明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字伯安,弘治进士。正德时巡抚南赣,平大帽山诸贼,平定王宸濠之乱。曾筑室于贵州修文县北的东洞中,也称“阳明洞天”。他被称“阳明先生”,其学以良知良能为主,主旨曰心即理。盖本象山之说而疏通证明之者,曰“知行合一”,曰“致良知”,则其独创之说,故被称“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卒赠“新建侯”,谥“文成”。
关于文物的“三大价值”,可从照片与文字反映。
护封即阳明洞外景照,连其内共百帧照片,属“阳明文化”的共10帧都是文物照:王阳明手植柏树、阳明洞、王阳明铜像、王文成公祠大门、王文成公祠正殿、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蒋中正题“知行合一”。一般古树名木不属文物,但王阳明手植柏树有历史价值,也属文物。还有三潮水石碑、三潮水畔古建和石刻。其历史价值在其后志文中自有反映,从建筑看,也能粗略地估计其科学和艺术价值,蒋中正题“知行合一”,因为“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其内涵颇深,外延涉及文化、教育乃至经济,还有军事,所以其历史与科学价值非同一般。因为书法就是艺术中的一种,所以也有艺术价值。
关于文字记述,首先表现在有关篇、章关于“阳明文化”的记述中,能充分说明如上照片和其他没照片文物的历史价值。
大事记的体例是分编年体的《大事记年》和纪事年末体的《大事记述》两部分。在《大事记年》中自然有重要文物,但编年体不能写其历史价值。《大事记述》共37篇,其中第7篇是《张学良被囚阳明洞》:“……张学良被囚期间,潜心研究《明史》,并作大量笔记,还把自己读《明史》的心得寄蒋介石,但蒋介石视若无睹,从不复信。”
从笔者存的另一份资料《张学良与十一个秘密囚禁地》中,能说明其中三个在贵州,之七是修文阳明洞:“1938年末,张学良被转到贫瘠、落后、多山的贵州省,首先囚禁在修文县的阳明洞。人说贵州天无三目睛,阴沉沉,雾茫茫的时候较多,张学良不太适应,加之几年的辗转幽囚,面容消瘦,头发脱落已成秃顶,显极其苍老。在此,他开始研究《明史》。1941年5月,因患急性阑尾炎而离开这里。”随在贵阳医治,愈后便转到第八个囚禁地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尔后第九个是开阳县刘育乡。
如果将来有题为《张学良被囚禁在贵州》的电视剧或电影,从这两个自然段仿佛就看到了一些场景与张学良、赵四小姐、蒋介石和名为“卫士”实为监守的兵等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是什么表情,便是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
第十篇是《王阳明在龙场》,分无题综述和《谪居龙场》、《阳明文化》、《阳明教育》、《阳明遗址》、《纪念建筑》、《王门后学》等五章。于此也可以看出是反映有关“阳明文化”文物“三大价值”的重心所在。
再者,讲科学价值就是科学研究价值,是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所得是一种知识形态,其目的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从这个道理出发,历史知识和艺术知识又会转化为新的历史事物和艺术事物,本身又是科学研究地对象,相应又出现新的知识形态,也有新的“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目的。因为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所以说反映历代文化遗存的文物,入志“三大价值”也是无穷的。这就能说明其的深远性,在编撰中一定要注意使其得到反映。
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从一些志文中就能看出其“三大价值”。如无题综述是王阳明简历,言明正德元年(1506)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五年调充江西庐陵知县。其后写他潜心研究学问:“在居夷处困的艰难岁月中,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否定宋代朱熹将心和理判然为二的说法,即把知和行分开的思想。”显然这段是将科学价值寓于写史之中,即反映王阳明在围绕“四书”之《大学》中的“格物致和”论而进行研究。第二章《谪居龙场》中又有“……他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并潜心研究程(颢、颐)朱(熹)理学,沉坐默想,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一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第二章《阳明文化》,含龙场悟道、龙场遗文、在黔诗作、阳明书法等四节。无疑本身是反映历史价值,龙场悟道则反映科学价值,龙场遗文、在黔诗作和阳明书法均有文化艺术价值。
第四章《阳明遗迹与纪念建筑》,有的就是照片中文物价值的说明,还附阳明纪念建筑撰书部分诗文。
第二十篇《文化》,其中第八章《文物 名胜》,第一节《文物》中的客座私祝屏条、培养元气匾、将军午餐桌等三件与王阳明有关,如张学良被囚阳明洞期间,到河边钓鱼常到农民李家进午餐,有时还与放牛娃坐在草地上谈天,久之与李家感情很深。转囚后,李家珍藏着那张竹制餐桌。与他无关的是三件陪葬品,再就是革命文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和红军长征路过的标语,还有革命公墓、烈士纪念碑。
第二节《名胜风光》,与“阳明文化”有关的是阳明洞(含王文成公祠、阿陋轩、君子亭)玩易窝,文字颇长,用具体事说明王阳明所处的历史,与哲学研究和教育、艺术活动。更是对照片内涵的说明。无关的是天生桥、六广七峡、多缤洞、回水绿色石林、高枧石林、岩鹰山湖等。
第九章《古迹》,第一节《摩崖》,包括阳明洞摩崖(含38段各具历史、科学、艺术特色的文字,大小不等,字体各异,均完好无损。玩易窝摩崖,即阳明玩易窝。佛洞山摩崖,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题刻。花榔摩崖,其中有“三多桥”系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蘷人祖典书,“休息洞”系民国年间同属北二区乡绅共建,石壁上有“……民国十三年,南北战争,乱军土匪挨户劫掠,以民作畜取价。愚乃洞居,然而天地有缺,洞崖岂能随心。故约桑梓,各募零资,共建斯壁。虽洞非五色,亦足以作桃源之用。嗟呼!沧桑二十载……”
第二节《碑碣》,包括《建阳明祠于龙场记》碑刻、王文成公祠门额门联、何陋轩碑壁、《君子亭记》碑刻、《修文龙冈书院讲堂题额后跋》碑刻、《重修王文成公祠记》碑刻、《瘗旅文》碑刻、“阳明玩易窝”碑刻等,碑文均反映王阳明事迹或其思想。其他是:康熙圣谕碑、“三潮水”碑刻、三潮水五言诗碑刻、三人坟碑刻、禁盗碑刻、六广指路碑刻、《重修学宫记》碑刻、重(补)修学宫碑刻、高脚仓禁杀耕牛碑刻、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刻、唐淑人墓碑、蓝母叶太君墓碑等,有的能说明历史事实,有的只是刻制时间和题文人。
第三节《古桥梁》,包括索桥(建于明代),蜈蚣桥(建于明成化五年),附:蜈蚣桥彝文译文和万历二十年的《重修十桥记》。秀水桥,(建于明成化五年),附:建十桥记。还有阳明桥、扎佐西门桥、枫香桥、永济桥等,都有较细的文字,说明其价值。
第四节《古庙》,共7座,其中王文成公祠,“见第十七篇《王阳明在龙场》第四章第二节。”即本文前述。其他部有较细的文字说明,其中学宫附有《重修学宫碑文》,佛洞山寺附有《佛洞山碑文》。
第五节《古墓》,包括陈升三墓、“三人坟”、贾登联墓、贾琦墓、温如珍墓、理疑和尚墓、海池和尚墓、吕中和墓、赵德合衣冠冢。其中“三人坟”是“明正德四年(1509)秋月三日,有自京都赴往之吏目携一子一仆过龙场,投宿土苗家。翌日,三人相继死于蜈蚣坡,龙场驿丞王阳明前往掩埋,并撰《瘗旅文》”致祭。……”附:“三人坟”前碑文。
第六节《古泉》,包括9个,都有简略文字说明其价值。
第七节《古遗址》,包括六广驿址和高仓古堡两处,各有较细文字说明。
如上记述中,多数能把文物在历代遭受自然、战争和人为破坏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受保护的情况如实记来,如有的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能反映历史厄运,也能反映当代幸运。
“金无足赤”,笔者认为在篇目设置上不太规范,即没按本文开始所述《文物图集》和《文物志》分大类和小类的方法。如第九章所记七种古迹,正是不可移动文物,第八章第二节《名胜风光》所记各单位中也可能有不可移动文物。合为一章题为《文物 胜迹》为好。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被称“三大价值”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同步,开始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纂修。也恰好,由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部署,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逐渐明确文物分类和保护法规。最后编纂的全国和地方的《文物图集》和《文物志》,就有了统一的“以类相从”体例,从大类分,包括不可遗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又分六小类:一、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包括战场、纪念室、纪念馆、纪念壁、纪念碑、纪念塔、纪念亭、纪念树、名人故居、陵园、烈士墓等。二、石窟寺,包括石窟、摩崖造像等。三、古建筑及纪念建筑,包括古阙、殿堂、寺庙、城楼、长城、烽火台、亭榭、塔、桥梁、递铺、驿站、炮台、仓库、园林、住宅等。四、古石刻及其他,包括壁画、碑碣、石像、神道象生、石室、石壁浮雕、重大铸铁器、塑像等。五、古遗址,包括古居址、城池、战场、马场、货场、窑址、码头、河道、滩头、堡垒、驿道、滩途等。六、古墓葬,包括单墓、墓群、宫廷墓等。又分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县保单位,同类同级又以时代为序编号,如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
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中,位于广州三元里的平英团遗址为第1号,广西桂平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起义遗址为第二号……
石窟寺中,位于山西大同建于北魏的云岗石窟为第1号,甘肃敦煌建于北魏至元的莫高窟为第2号……
古建筑及纪念建筑中,位于河南登村,建于东汉的太室阙为第1号,同在登封也建于东汉的少室阙为第2号……
石刻及其他中,位于陕西西安包括汉至近代的碑林为第1号,云南曲靖,树于东晋的爨宝子碑为第2号……
古遗址中,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猿人头骨发现址为第1号,山西襄汾也属旧石器时代的丁村遗址为第2号……
古墓葬中,位于陕西黄陵的黄帝陵为第1号,山东曲阜属于东周时期的孔林为第2号,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为第3号……
移动文物分馆藏文物和民藏文物两种。馆藏文物分国家级和省级,又各分三等,都包括几十类,也以类别和以时为序编号。
志书篇目讲“事以类从”,就应以这些设计名称和顺序。但因未必都学过文物分类基本知识,或不曾参与普查,故不少志书中文物篇目设置并不科学得体。不仅在体式上与国家规定不一致,而且不便于反映其“三大价值”。如不可移动文物,因分类名称就能说明有历史价值,说明文字便能反映价值高低,读者相应便要进行深度思考研究,得出今又如何用之结论。但有些移动文物,只凭类别和序号,就不能反映其历史价值,必有较详尽的文字说明。至于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这些道理,因为不容易只从照片或图画发觉。如都是古陶器和古瓷器,以及古币出自不同时代的,就有由各种因素构成的不同文化内涵,必通过文字予以反映。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因在明代后期和清代以“阳明文化”称世,故1998年版《修文县志》不仅具有“阳明文化”特色,相应在文物记述上,以“阳明文化”遗物为多,在反映“三大价值”上确有优长。
“阳明文化”即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他本名王守仁,明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字伯安,弘治进士。正德时巡抚南赣,平大帽山诸贼,平定王宸濠之乱。曾筑室于贵州修文县北的东洞中,也称“阳明洞天”。他被称“阳明先生”,其学以良知良能为主,主旨曰心即理。盖本象山之说而疏通证明之者,曰“知行合一”,曰“致良知”,则其独创之说,故被称“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卒赠“新建侯”,谥“文成”。
关于文物的“三大价值”,可从照片与文字反映。
护封即阳明洞外景照,连其内共百帧照片,属“阳明文化”的共10帧都是文物照:王阳明手植柏树、阳明洞、王阳明铜像、王文成公祠大门、王文成公祠正殿、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蒋中正题“知行合一”。一般古树名木不属文物,但王阳明手植柏树有历史价值,也属文物。还有三潮水石碑、三潮水畔古建和石刻。其历史价值在其后志文中自有反映,从建筑看,也能粗略地估计其科学和艺术价值,蒋中正题“知行合一”,因为“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其内涵颇深,外延涉及文化、教育乃至经济,还有军事,所以其历史与科学价值非同一般。因为书法就是艺术中的一种,所以也有艺术价值。
关于文字记述,首先表现在有关篇、章关于“阳明文化”的记述中,能充分说明如上照片和其他没照片文物的历史价值。
大事记的体例是分编年体的《大事记年》和纪事年末体的《大事记述》两部分。在《大事记年》中自然有重要文物,但编年体不能写其历史价值。《大事记述》共37篇,其中第7篇是《张学良被囚阳明洞》:“……张学良被囚期间,潜心研究《明史》,并作大量笔记,还把自己读《明史》的心得寄蒋介石,但蒋介石视若无睹,从不复信。”
从笔者存的另一份资料《张学良与十一个秘密囚禁地》中,能说明其中三个在贵州,之七是修文阳明洞:“1938年末,张学良被转到贫瘠、落后、多山的贵州省,首先囚禁在修文县的阳明洞。人说贵州天无三目睛,阴沉沉,雾茫茫的时候较多,张学良不太适应,加之几年的辗转幽囚,面容消瘦,头发脱落已成秃顶,显极其苍老。在此,他开始研究《明史》。1941年5月,因患急性阑尾炎而离开这里。”随在贵阳医治,愈后便转到第八个囚禁地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尔后第九个是开阳县刘育乡。
如果将来有题为《张学良被囚禁在贵州》的电视剧或电影,从这两个自然段仿佛就看到了一些场景与张学良、赵四小姐、蒋介石和名为“卫士”实为监守的兵等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是什么表情,便是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
第十篇是《王阳明在龙场》,分无题综述和《谪居龙场》、《阳明文化》、《阳明教育》、《阳明遗址》、《纪念建筑》、《王门后学》等五章。于此也可以看出是反映有关“阳明文化”文物“三大价值”的重心所在。
再者,讲科学价值就是科学研究价值,是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所得是一种知识形态,其目的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从这个道理出发,历史知识和艺术知识又会转化为新的历史事物和艺术事物,本身又是科学研究地对象,相应又出现新的知识形态,也有新的“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目的。因为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所以说反映历代文化遗存的文物,入志“三大价值”也是无穷的。这就能说明其的深远性,在编撰中一定要注意使其得到反映。
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从一些志文中就能看出其“三大价值”。如无题综述是王阳明简历,言明正德元年(1506)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五年调充江西庐陵知县。其后写他潜心研究学问:“在居夷处困的艰难岁月中,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否定宋代朱熹将心和理判然为二的说法,即把知和行分开的思想。”显然这段是将科学价值寓于写史之中,即反映王阳明在围绕“四书”之《大学》中的“格物致和”论而进行研究。第二章《谪居龙场》中又有“……他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并潜心研究程(颢、颐)朱(熹)理学,沉坐默想,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一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第二章《阳明文化》,含龙场悟道、龙场遗文、在黔诗作、阳明书法等四节。无疑本身是反映历史价值,龙场悟道则反映科学价值,龙场遗文、在黔诗作和阳明书法均有文化艺术价值。
第四章《阳明遗迹与纪念建筑》,有的就是照片中文物价值的说明,还附阳明纪念建筑撰书部分诗文。
第二十篇《文化》,其中第八章《文物 名胜》,第一节《文物》中的客座私祝屏条、培养元气匾、将军午餐桌等三件与王阳明有关,如张学良被囚阳明洞期间,到河边钓鱼常到农民李家进午餐,有时还与放牛娃坐在草地上谈天,久之与李家感情很深。转囚后,李家珍藏着那张竹制餐桌。与他无关的是三件陪葬品,再就是革命文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和红军长征路过的标语,还有革命公墓、烈士纪念碑。
第二节《名胜风光》,与“阳明文化”有关的是阳明洞(含王文成公祠、阿陋轩、君子亭)玩易窝,文字颇长,用具体事说明王阳明所处的历史,与哲学研究和教育、艺术活动。更是对照片内涵的说明。无关的是天生桥、六广七峡、多缤洞、回水绿色石林、高枧石林、岩鹰山湖等。
第九章《古迹》,第一节《摩崖》,包括阳明洞摩崖(含38段各具历史、科学、艺术特色的文字,大小不等,字体各异,均完好无损。玩易窝摩崖,即阳明玩易窝。佛洞山摩崖,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题刻。花榔摩崖,其中有“三多桥”系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蘷人祖典书,“休息洞”系民国年间同属北二区乡绅共建,石壁上有“……民国十三年,南北战争,乱军土匪挨户劫掠,以民作畜取价。愚乃洞居,然而天地有缺,洞崖岂能随心。故约桑梓,各募零资,共建斯壁。虽洞非五色,亦足以作桃源之用。嗟呼!沧桑二十载……”
第二节《碑碣》,包括《建阳明祠于龙场记》碑刻、王文成公祠门额门联、何陋轩碑壁、《君子亭记》碑刻、《修文龙冈书院讲堂题额后跋》碑刻、《重修王文成公祠记》碑刻、《瘗旅文》碑刻、“阳明玩易窝”碑刻等,碑文均反映王阳明事迹或其思想。其他是:康熙圣谕碑、“三潮水”碑刻、三潮水五言诗碑刻、三人坟碑刻、禁盗碑刻、六广指路碑刻、《重修学宫记》碑刻、重(补)修学宫碑刻、高脚仓禁杀耕牛碑刻、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刻、唐淑人墓碑、蓝母叶太君墓碑等,有的能说明历史事实,有的只是刻制时间和题文人。
第三节《古桥梁》,包括索桥(建于明代),蜈蚣桥(建于明成化五年),附:蜈蚣桥彝文译文和万历二十年的《重修十桥记》。秀水桥,(建于明成化五年),附:建十桥记。还有阳明桥、扎佐西门桥、枫香桥、永济桥等,都有较细的文字,说明其价值。
第四节《古庙》,共7座,其中王文成公祠,“见第十七篇《王阳明在龙场》第四章第二节。”即本文前述。其他部有较细的文字说明,其中学宫附有《重修学宫碑文》,佛洞山寺附有《佛洞山碑文》。
第五节《古墓》,包括陈升三墓、“三人坟”、贾登联墓、贾琦墓、温如珍墓、理疑和尚墓、海池和尚墓、吕中和墓、赵德合衣冠冢。其中“三人坟”是“明正德四年(1509)秋月三日,有自京都赴往之吏目携一子一仆过龙场,投宿土苗家。翌日,三人相继死于蜈蚣坡,龙场驿丞王阳明前往掩埋,并撰《瘗旅文》”致祭。……”附:“三人坟”前碑文。
第六节《古泉》,包括9个,都有简略文字说明其价值。
第七节《古遗址》,包括六广驿址和高仓古堡两处,各有较细文字说明。
如上记述中,多数能把文物在历代遭受自然、战争和人为破坏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受保护的情况如实记来,如有的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能反映历史厄运,也能反映当代幸运。
“金无足赤”,笔者认为在篇目设置上不太规范,即没按本文开始所述《文物图集》和《文物志》分大类和小类的方法。如第九章所记七种古迹,正是不可移动文物,第八章第二节《名胜风光》所记各单位中也可能有不可移动文物。合为一章题为《文物 胜迹》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