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一期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兴安盟 〔Hinɡɡɑn Menɡ〕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大兴安岭中段东麓,西北与蒙古国交界。盟行政公署驻乌兰浩特市。
      “兴安岭”这一地名的含义和来历,人们通常解释为:“兴安”是满语,意为“丘陵”,“岭”是汉语。其主要依据清代历史学家屠奇的考证,即:“中国呼为兴安岭。兴安,国语(清朝时指满语为国语)丘陵也。”①但在1990年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呼伦贝尔盟分册”和1997年出版的《中国山水资源大辞典》上则说:“‘兴安岭’为满语的汉字译名,是满语‘金阿林’之讹,‘阿林’满语为‘山’,金阿林含‘东金山’之义。”其与日文版《满洲地名考》一书中所记载的相同。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有疑问,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引玉。
      一、说:“兴安”是满语,意为“丘陵”,“岭”是汉语。这就意味着“兴安岭”的含义即“丘陵岭”的意思。就像阴山山脉中的“乌拉山”一样,意为“山山”,其蒙古语全名为“穆纳乌拉”,“乌拉”意为“山”,因取其通名“乌拉”,并在其后加了汉语通名“山”而遂称“乌拉山”。“兴安岭”一名,蒙古语称之为“ ”或“ ”,而在《蒙汉辞典》上把 “ ”(hinɡɡɑn)解释为“山梁”,把“ ”(dɑbɑɑ)解释为“岭”。这种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在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中只由两个通名重叠并用构成的地名,是不符合地名命名、更名规律的。我们知道,通名是用来指明地方的类型,为地定类,专名是用来指明同类中的个体,和通名合起来为地定位的。因此,可以断定:“兴安岭”中的“兴安”绝非通名“丘陵”之意,而是专名,像一个形容词。
      二、说:“‘兴安岭’为满语的汉字译名,……。”是正确的。因为在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当中,往往会出现把地名的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情况。但是,把“兴安岭”说成是“满语‘金阿林’之讹,……。”有误。“阿林”是满语,意为“山”,“金”则是汉语,“金”在满语里叫“爱新”,故“金山”用纯满语应当称“爱新阿林”(ɑisin ɑlin)而不是“金阿林”。所谓 “东金山”,是相对于西边的阿尔泰山而言的,因蒙古语地名“阿尔泰乌拉”(又称“阿尔泰山”),意即“金山”,故俗称“西金山”。
      三、地名具有音、形、义。关于“兴安岭”的满文书写形式,最近,笔者从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语语法》书中查到其满文书写形式为:“ ,读作:hinɡɡɑn  dɑbɑɡɑn。”但在《蒙汉满文三合便览》中却只查到:蒙古语“ ”,汉语译作“山岭”,满语译作“ ”。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来分析,汉译名“兴安岭”中的“岭”,应该是满语“ ”(dɑbɑɡɑn)一词的意译,而专名“兴安”则是满语中某一个词的音译。在杨光浴的《应用地名学》一书中说道:“兴安岭(满语,意极寒处),则是北国风光的真实写照。”元代称“兴安岭”为“哈剌温山”,亦称“合剌温只敦”。纳古单夫在《兴安岭》一文中说:“‘合剌温’,古蒙古语的含义为‘被繁茂的树木所笼罩的阴暗的地方’,‘只敦’古蒙古语的含义为‘山脊’,总意为‘阴森森的山岭’”。②由此看来,“兴安”一词,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有关。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24℃,极端低气温达-50℃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阴冷”,“寒冷”之类的词,经查,在《蒙汉满文三合便览》中有汉语“阴冷”一词,满语译作 “ ”,而没有写作“ ”,二者是有区别的。“ ”的书面语读音为“sinɡkeyen”,而“ ”的书面语读音则为“sinɡɡiyen”,其在口语中也可读作“sinɡɡien ”。“ (sinɡkeyen)”中的“sinɡ”音,尚无对音汉字,但在口语中“s”辅音可发“x”辅音,即:“sinɡ”变为“xinɡ”,才有汉字可对译,即对译成“兴”字,与“keyen”(克彦)合起来为“Xinɡkeyen”,可谐音对译为“兴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汉字译名本应译作“兴安达巴罕”,而译成“兴安岭”,而“兴安”是满语“  ”(xinɡkeyen)的谐音,意为“阴冷”,“岭”是满语“ ”(dɑbɑɡɑn)的意译词,“兴安岭”意即“阴冷的山岭”。因北方连绵的山岭被茂密的森林所笼罩形成阴冷阴冷的气候而得名。
      “兴安盟”成立于1946年2月,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属东蒙自治政府。1946年5月撤销东蒙自治政府,成立兴安省,兴安盟改属省。1947年5月1日撤销兴安省,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驻王爷庙街,兴安盟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1953年撤销兴安盟,其行政区域许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行政公暑。1954年撤销兴安盟,划归呼伦贝尔盟。1969年扎赉特旗划归黑龙江省,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复设兴安盟,同年增设乌兰浩特市。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5.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0.54万人。现辖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共计2市3旗1县。
      乌兰浩特市〔Ulɑɑn  Hot  sh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是兴安盟行政公署驻地。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驻兴安北大路。原地名叫“王爷庙”,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科尔沁右翼前旗郡王鄂其尔在此建家庙,因俗称王爷庙而得名。1946年始设王爷庙街公署,“街”为行政区域通名,相当于镇级建制,同年将街公署改为街政府,属科尔沁右翼前旗。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街隆重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议,至5月1日上午,举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暨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议闭幕典礼。乌兰夫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5月30日,乌兰夫、哈丰阿发布《内蒙古自治政府公告》(第一号),宣布:“一、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二、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会旗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旗;三、内蒙古自治政府所在地暂设兴安盟王爷庙街。”③12月1日,乌兰夫、哈丰阿发布《内蒙古自治政府公告》(第四号),宣布:“王爷庙街升格为市改名为乌兰浩特。”④因此,便有了“乌兰浩特市”这一行政区域名称,“乌兰”是蒙古语形容词,原意为“红色”,在此寓意“红色政权”;而“浩特”和“市”都是通名,因此就出现了通名重用的情况。“浩特”是蒙古语,为我国北方蒙古民族用来称谓“城、市、城市、牧村”等意的通名,“市”是我国城市的通名。“浩特”一词,在此指行政区划的“市”,而“市”也指“城市”,因此,“乌兰浩特”,应解释为“红色的城市”,而不能解释为“红色的城”或“红城”之意。
      对于地名中通名重用后,如何用蒙文译写的问题,如“呼和浩特市”、“乌兰浩特市”之类的行政区域地名,早在1981年至1983年全区地名普查期间,曾展开激烈的争论,有的人主张:除了把通名已专名化的“浩特”音译外,还应把行政区域通名“市”进行意译,即:“呼和浩特市”译成“
     ”(Hoh hot hot),“乌兰浩特市”译成“ ”( Ulɑɑn hot hot),从而在一条蒙译地名中重复出现了两个“ ”(hot + hot浩特 + 浩特,意为“市市”); 也有的人认为: 只把专名音译,而把通名“市”省略不译,即“呼和浩特市” 译成“ ”(Hoh hot),“乌兰浩特市”译成“ ”(Ulɑɑn  Hot)。后者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蒙译名称,在全区通行。但人们仍然认为,“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名称是有区别的,1947年命名的蒙古语“ ”(Ulɑɑn hot)是指行政区划建制“市”,而蒙古语“ ”(Hoh hot)是指归化城,是有城墙的聚落地名。此外,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驻“王爷庙街”,而不是驻“王爷庙”,是将“王爷庙街”改为“乌兰浩特市”,而不是将“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市”。
      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驻张家口。1953年5月乌兰浩特市升为地级市,由自治区直辖。1954年5月乌兰浩特改为县级市,改属呼伦贝尔盟。1964年7月撤销乌兰浩特市,并入科尔沁右翼前旗。1980年复设乌兰浩特市(县级)。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772平方公里,总人口285968人。名胜古迹有成吉思汗庙、罕山公园等。
      阿尔山市〔Arxɑɑn  sh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西与蒙古国交界。“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圣水”。原属科尔沁右翼前旗,1949年建阿尔山林矿局,1954年设努图克,1956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复镇,1996年撤镇设市。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7409平方公里,总人口50182人。境内有伊尔施的天池、石塘林、杜鹃湖(松叶湖、鹿鸣湖)等风景区。建有阿尔山矿泉疗养院。
    突泉县〔Tuquɑn  xiɑn〕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县人民政府驻突泉镇。原名“醴泉县”,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兴安盟分册”(第172页)载:“清光绪33年(1907年)试办镇,因此地泉水甘甜适口,故得名“醴泉镇。”杜安阁在《“卜同博洛格”—突泉》一文中说:“1907年经奉天总督呈报清廷,1910年批复,始设县治。那时县城北十余里,突涌一泉,蒙语称其为‘卜同博洛格’,译成汉语,即为‘莽泉’。‘莽泉’水味甘冽,因此,誉其为‘醴泉。’”④此为“醴泉”一名的来历和含义,但不知蒙古语 “卜同博洛格”的蒙古文字的形体究竟是怎么书写的,故而难以判断出其含义即指“莽泉”。‘莽’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mǎng,释为(1)密生的草;(2)<书>大;(3)姓。
      “突泉”一名的来历及含义,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兴安盟分册”和《突泉县地名志》上均无记载。《突泉县地名志》第13页上说:“1959年突泉县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合并,为纪念突泉的名称,又重新称为突泉镇至今。”为什么要“纪念突泉的名称呢?没有说。按以上所述的“醴泉”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地名,那么“突泉呢?《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228页上载:“《满洲地名考》:‘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县以泉名。”经查地图,今突泉镇南的鱼场西北方确有一泉水。但“醴泉”的位置在“县城北十余里,突涌一泉……。”而“突泉”的位置则在“县城南三里”并非“突涌一泉”,而是“一处突出的山麓”。该地原为清代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王的辖地,蒙古语地名较多,不知“突泉”像“醴泉”一样是否还有蒙古语地名之称。
      宣统元年(1909年),析科尔沁右翼中旗地设醴泉县,驻醴泉镇,属洮南府。1914年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为而更名突泉县。1915年撤销突泉县,设突泉设治局。1924年撤销突泉设治局,复设突泉县。1937年因忌讳“突泉”的“突”字,以醴泉县在伪满洲国内无重名为由,将突泉县更名为醴泉县。1945年复名突泉县,改属辽北省。1947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49年改属兴安盟。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撤销突泉县划入科尔沁右翼中旗,1962年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分治,复设突泉县,驻突泉镇。1969年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盟。1980年复归兴安盟。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4800平方公里,总人口308193人。
      扎赉特旗〔Jɑruud  q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旗人民政府驻音德尔镇。(“音德尔”系蒙古语,意为“台阶”。因地形特征得名。)
      “扎赉特”系蒙古部名,旗以部名。元代为辽王封地。明初设兀良哈朵颜卫,洪熙年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博尔吉古特·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领其部族由呼伦贝尔来到嫩江流域游牧,号称嫩江科尔沁部。其十六世孙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绰尔河流域,号称扎赉特部。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扎赉特旗,扎萨克驻图卜绅察汉坡,属哲里木盟。1914年改属黑龙江省,并析地设大赉、泰赉2县。1932年伪满将其改属兴安南分省,驻巴颜哈喇。1936年迁驻音德尔镇。1946年撤销兴安南分省,设兴安盟,随属。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复设兴安盟,复属之。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11837平方公里,总人口394446人。
      科尔沁右翼前旗〔Horqin  yòuyì  qiánq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旗人民政府驻大坝沟。“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 “科尔沁”系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蒙古部名。明末,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科尔沁右翼前旗。康熙初设哲里木盟,随属。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旗内双流镇(今吉林省洮南市)设洮南府,属盛京,并析旗地设府辖靖安、开通二县。1932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兴安南分省,随属分省,更名为西科前旗,驻王爷庙。1947年析出王爷庙,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辖乌兰浩特市。1947年索伦旗(又称“喜吉嘎尔旗”)并入。1952年2月撤销科尔沁右翼后旗,其部分行政区域并入。1953年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58年乌兰浩特市并入。1969年改属吉林省白城专区,1979年复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盟。1980年设兴安盟,随属。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19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59152人。
      科尔沁右翼中旗〔Horqin  yòuyì  Zhōnɡq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旗人民政府驻白音胡硕镇。“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科尔沁”系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蒙古部名。明末,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亦称“土谢图王旗”),驻白音胡硕。宣统元年(1909年)析旗地设醴泉县(今突泉县),划归洮南府。1946年改属兴安盟,驻高力板镇。1953撤消兴安盟,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突泉县并入,驻突泉镇。1962年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迁驻白音胡硕镇。1969年划归辽宁省,1979年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复设兴安盟,随属。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1561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848人。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王龙耿的《兴安盟的由来及沿革》一文,载汉文版《内蒙古地名》刊物,1981年第2期;
      ②见《草原春秋》第一辑,1987年,内蒙古日报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合编;
      ③见郝维民主编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史》1991年6月第一版,1993年3月第二次印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见《草原春秋》第一辑,1987年,内蒙古日报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合编;
      ⑤2006年7月7日下午,民政厅组织厅机关党员干部到“乌兰夫纪念馆”参观学习,笔者在该馆内,据照片上的“公告”原文抄录。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兴安盟 〔Hinɡɡɑn Menɡ〕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大兴安岭中段东麓,西北与蒙古国交界。盟行政公署驻乌兰浩特市。
      “兴安岭”这一地名的含义和来历,人们通常解释为:“兴安”是满语,意为“丘陵”,“岭”是汉语。其主要依据清代历史学家屠奇的考证,即:“中国呼为兴安岭。兴安,国语(清朝时指满语为国语)丘陵也。”①但在1990年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呼伦贝尔盟分册”和1997年出版的《中国山水资源大辞典》上则说:“‘兴安岭’为满语的汉字译名,是满语‘金阿林’之讹,‘阿林’满语为‘山’,金阿林含‘东金山’之义。”其与日文版《满洲地名考》一书中所记载的相同。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有疑问,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引玉。
      一、说:“兴安”是满语,意为“丘陵”,“岭”是汉语。这就意味着“兴安岭”的含义即“丘陵岭”的意思。就像阴山山脉中的“乌拉山”一样,意为“山山”,其蒙古语全名为“穆纳乌拉”,“乌拉”意为“山”,因取其通名“乌拉”,并在其后加了汉语通名“山”而遂称“乌拉山”。“兴安岭”一名,蒙古语称之为“ ”或“ ”,而在《蒙汉辞典》上把 “ ”(hinɡɡɑn)解释为“山梁”,把“ ”(dɑbɑɑ)解释为“岭”。这种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在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中只由两个通名重叠并用构成的地名,是不符合地名命名、更名规律的。我们知道,通名是用来指明地方的类型,为地定类,专名是用来指明同类中的个体,和通名合起来为地定位的。因此,可以断定:“兴安岭”中的“兴安”绝非通名“丘陵”之意,而是专名,像一个形容词。
      二、说:“‘兴安岭’为满语的汉字译名,……。”是正确的。因为在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当中,往往会出现把地名的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情况。但是,把“兴安岭”说成是“满语‘金阿林’之讹,……。”有误。“阿林”是满语,意为“山”,“金”则是汉语,“金”在满语里叫“爱新”,故“金山”用纯满语应当称“爱新阿林”(ɑisin ɑlin)而不是“金阿林”。所谓 “东金山”,是相对于西边的阿尔泰山而言的,因蒙古语地名“阿尔泰乌拉”(又称“阿尔泰山”),意即“金山”,故俗称“西金山”。
      三、地名具有音、形、义。关于“兴安岭”的满文书写形式,最近,笔者从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语语法》书中查到其满文书写形式为:“ ,读作:hinɡɡɑn  dɑbɑɡɑn。”但在《蒙汉满文三合便览》中却只查到:蒙古语“ ”,汉语译作“山岭”,满语译作“ ”。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来分析,汉译名“兴安岭”中的“岭”,应该是满语“ ”(dɑbɑɡɑn)一词的意译,而专名“兴安”则是满语中某一个词的音译。在杨光浴的《应用地名学》一书中说道:“兴安岭(满语,意极寒处),则是北国风光的真实写照。”元代称“兴安岭”为“哈剌温山”,亦称“合剌温只敦”。纳古单夫在《兴安岭》一文中说:“‘合剌温’,古蒙古语的含义为‘被繁茂的树木所笼罩的阴暗的地方’,‘只敦’古蒙古语的含义为‘山脊’,总意为‘阴森森的山岭’”。②由此看来,“兴安”一词,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有关。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24℃,极端低气温达-50℃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阴冷”,“寒冷”之类的词,经查,在《蒙汉满文三合便览》中有汉语“阴冷”一词,满语译作 “ ”,而没有写作“ ”,二者是有区别的。“ ”的书面语读音为“sinɡkeyen”,而“ ”的书面语读音则为“sinɡɡiyen”,其在口语中也可读作“sinɡɡien ”。“ (sinɡkeyen)”中的“sinɡ”音,尚无对音汉字,但在口语中“s”辅音可发“x”辅音,即:“sinɡ”变为“xinɡ”,才有汉字可对译,即对译成“兴”字,与“keyen”(克彦)合起来为“Xinɡkeyen”,可谐音对译为“兴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汉字译名本应译作“兴安达巴罕”,而译成“兴安岭”,而“兴安”是满语“  ”(xinɡkeyen)的谐音,意为“阴冷”,“岭”是满语“ ”(dɑbɑɡɑn)的意译词,“兴安岭”意即“阴冷的山岭”。因北方连绵的山岭被茂密的森林所笼罩形成阴冷阴冷的气候而得名。
      “兴安盟”成立于1946年2月,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属东蒙自治政府。1946年5月撤销东蒙自治政府,成立兴安省,兴安盟改属省。1947年5月1日撤销兴安省,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驻王爷庙街,兴安盟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1953年撤销兴安盟,其行政区域许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行政公暑。1954年撤销兴安盟,划归呼伦贝尔盟。1969年扎赉特旗划归黑龙江省,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归吉林省,1979年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复设兴安盟,同年增设乌兰浩特市。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5.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0.54万人。现辖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共计2市3旗1县。
      乌兰浩特市〔Ulɑɑn  Hot  sh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是兴安盟行政公署驻地。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驻兴安北大路。原地名叫“王爷庙”,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科尔沁右翼前旗郡王鄂其尔在此建家庙,因俗称王爷庙而得名。1946年始设王爷庙街公署,“街”为行政区域通名,相当于镇级建制,同年将街公署改为街政府,属科尔沁右翼前旗。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街隆重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议,至5月1日上午,举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暨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议闭幕典礼。乌兰夫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5月30日,乌兰夫、哈丰阿发布《内蒙古自治政府公告》(第一号),宣布:“一、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二、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会旗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旗;三、内蒙古自治政府所在地暂设兴安盟王爷庙街。”③12月1日,乌兰夫、哈丰阿发布《内蒙古自治政府公告》(第四号),宣布:“王爷庙街升格为市改名为乌兰浩特。”④因此,便有了“乌兰浩特市”这一行政区域名称,“乌兰”是蒙古语形容词,原意为“红色”,在此寓意“红色政权”;而“浩特”和“市”都是通名,因此就出现了通名重用的情况。“浩特”是蒙古语,为我国北方蒙古民族用来称谓“城、市、城市、牧村”等意的通名,“市”是我国城市的通名。“浩特”一词,在此指行政区划的“市”,而“市”也指“城市”,因此,“乌兰浩特”,应解释为“红色的城市”,而不能解释为“红色的城”或“红城”之意。
      对于地名中通名重用后,如何用蒙文译写的问题,如“呼和浩特市”、“乌兰浩特市”之类的行政区域地名,早在1981年至1983年全区地名普查期间,曾展开激烈的争论,有的人主张:除了把通名已专名化的“浩特”音译外,还应把行政区域通名“市”进行意译,即:“呼和浩特市”译成“
     ”(Hoh hot hot),“乌兰浩特市”译成“ ”( Ulɑɑn hot hot),从而在一条蒙译地名中重复出现了两个“ ”(hot + hot浩特 + 浩特,意为“市市”); 也有的人认为: 只把专名音译,而把通名“市”省略不译,即“呼和浩特市” 译成“ ”(Hoh hot),“乌兰浩特市”译成“ ”(Ulɑɑn  Hot)。后者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蒙译名称,在全区通行。但人们仍然认为,“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名称是有区别的,1947年命名的蒙古语“ ”(Ulɑɑn hot)是指行政区划建制“市”,而蒙古语“ ”(Hoh hot)是指归化城,是有城墙的聚落地名。此外,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驻“王爷庙街”,而不是驻“王爷庙”,是将“王爷庙街”改为“乌兰浩特市”,而不是将“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市”。
      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驻张家口。1953年5月乌兰浩特市升为地级市,由自治区直辖。1954年5月乌兰浩特改为县级市,改属呼伦贝尔盟。1964年7月撤销乌兰浩特市,并入科尔沁右翼前旗。1980年复设乌兰浩特市(县级)。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772平方公里,总人口285968人。名胜古迹有成吉思汗庙、罕山公园等。
      阿尔山市〔Arxɑɑn  sh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西与蒙古国交界。“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圣水”。原属科尔沁右翼前旗,1949年建阿尔山林矿局,1954年设努图克,1956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复镇,1996年撤镇设市。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7409平方公里,总人口50182人。境内有伊尔施的天池、石塘林、杜鹃湖(松叶湖、鹿鸣湖)等风景区。建有阿尔山矿泉疗养院。
    突泉县〔Tuquɑn  xiɑn〕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县人民政府驻突泉镇。原名“醴泉县”,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兴安盟分册”(第172页)载:“清光绪33年(1907年)试办镇,因此地泉水甘甜适口,故得名“醴泉镇。”杜安阁在《“卜同博洛格”—突泉》一文中说:“1907年经奉天总督呈报清廷,1910年批复,始设县治。那时县城北十余里,突涌一泉,蒙语称其为‘卜同博洛格’,译成汉语,即为‘莽泉’。‘莽泉’水味甘冽,因此,誉其为‘醴泉。’”④此为“醴泉”一名的来历和含义,但不知蒙古语 “卜同博洛格”的蒙古文字的形体究竟是怎么书写的,故而难以判断出其含义即指“莽泉”。‘莽’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mǎng,释为(1)密生的草;(2)<书>大;(3)姓。
      “突泉”一名的来历及含义,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名志》“兴安盟分册”和《突泉县地名志》上均无记载。《突泉县地名志》第13页上说:“1959年突泉县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合并,为纪念突泉的名称,又重新称为突泉镇至今。”为什么要“纪念突泉的名称呢?没有说。按以上所述的“醴泉”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地名,那么“突泉呢?《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228页上载:“《满洲地名考》:‘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县以泉名。”经查地图,今突泉镇南的鱼场西北方确有一泉水。但“醴泉”的位置在“县城北十余里,突涌一泉……。”而“突泉”的位置则在“县城南三里”并非“突涌一泉”,而是“一处突出的山麓”。该地原为清代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王的辖地,蒙古语地名较多,不知“突泉”像“醴泉”一样是否还有蒙古语地名之称。
      宣统元年(1909年),析科尔沁右翼中旗地设醴泉县,驻醴泉镇,属洮南府。1914年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为而更名突泉县。1915年撤销突泉县,设突泉设治局。1924年撤销突泉设治局,复设突泉县。1937年因忌讳“突泉”的“突”字,以醴泉县在伪满洲国内无重名为由,将突泉县更名为醴泉县。1945年复名突泉县,改属辽北省。1947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49年改属兴安盟。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撤销突泉县划入科尔沁右翼中旗,1962年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分治,复设突泉县,驻突泉镇。1969年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盟。1980年复归兴安盟。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4800平方公里,总人口308193人。
      扎赉特旗〔Jɑruud  q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旗人民政府驻音德尔镇。(“音德尔”系蒙古语,意为“台阶”。因地形特征得名。)
      “扎赉特”系蒙古部名,旗以部名。元代为辽王封地。明初设兀良哈朵颜卫,洪熙年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博尔吉古特·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领其部族由呼伦贝尔来到嫩江流域游牧,号称嫩江科尔沁部。其十六世孙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绰尔河流域,号称扎赉特部。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扎赉特旗,扎萨克驻图卜绅察汉坡,属哲里木盟。1914年改属黑龙江省,并析地设大赉、泰赉2县。1932年伪满将其改属兴安南分省,驻巴颜哈喇。1936年迁驻音德尔镇。1946年撤销兴安南分省,设兴安盟,随属。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复设兴安盟,复属之。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11837平方公里,总人口394446人。
      科尔沁右翼前旗〔Horqin  yòuyì  qiánq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旗人民政府驻大坝沟。“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 “科尔沁”系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蒙古部名。明末,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科尔沁右翼前旗。康熙初设哲里木盟,随属。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旗内双流镇(今吉林省洮南市)设洮南府,属盛京,并析旗地设府辖靖安、开通二县。1932年撤销哲里木盟,设兴安南分省,随属分省,更名为西科前旗,驻王爷庙。1947年析出王爷庙,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辖乌兰浩特市。1947年索伦旗(又称“喜吉嘎尔旗”)并入。1952年2月撤销科尔沁右翼后旗,其部分行政区域并入。1953年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58年乌兰浩特市并入。1969年改属吉林省白城专区,1979年复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盟。1980年设兴安盟,随属。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19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59152人。
      科尔沁右翼中旗〔Horqin  yòuyì  Zhōnɡq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旗人民政府驻白音胡硕镇。“科尔沁”一名,元代译作“豁儿臣”、“豁儿赤”,明代译作“好儿趁”,清代译作“科尔沁”或“嫩江科尔沁”,系蒙古语(源于鲜卑语),其含义:据道润梯步先生所著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82页)中注释为:“原文为‘豁儿臣’,旁注为‘带弓箭的’。‘豁儿’一词译为‘弓矢’或‘弓箭’,故译为:‘弓箭手’。那珂通世先生译为‘箭筒士’,是为了和‘豁儿’的旁注‘箭筒’一致起来。也似可以。”据此,“科尔沁”一名,可意为“弓箭手”或“箭筒士”。我区出版的《地名志》上解释为“弓箭手”或“带弓箭”、“带弓箭的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区辞典》上解释为“弓箭卫队”。“科尔沁”系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人,蒙古部名。明末,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亦称“土谢图王旗”),驻白音胡硕。宣统元年(1909年)析旗地设醴泉县(今突泉县),划归洮南府。1946年改属兴安盟,驻高力板镇。1953撤消兴安盟,改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突泉县并入,驻突泉镇。1962年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迁驻白音胡硕镇。1969年划归辽宁省,1979年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复设兴安盟,随属。截至2005年底,总面积1561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848人。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王龙耿的《兴安盟的由来及沿革》一文,载汉文版《内蒙古地名》刊物,1981年第2期;
      ②见《草原春秋》第一辑,1987年,内蒙古日报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合编;
      ③见郝维民主编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史》1991年6月第一版,1993年3月第二次印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见《草原春秋》第一辑,1987年,内蒙古日报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合编;
      ⑤2006年7月7日下午,民政厅组织厅机关党员干部到“乌兰夫纪念馆”参观学习,笔者在该馆内,据照片上的“公告”原文抄录。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