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一绝——酸饭
酸饭,《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中的全称为“土默川酸饭”,流行于土默川东南部一带。呼和浩特地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盛产黄米。用黄米制的黄酒,具有补气、健胃、补肾等功用;用黄米作的醋,味道香甜,甘美,且不易发霉。而用黄米制成的土默川酸饭,特别是刚出锅的“活捉酸粥”,那才叫美、那才叫绝呢!
当地农民一般将黄米放入陶罐中,加温水浸泡置锅渠(锅台与炕接触的地方)中发酵,溢酸甜味后将米捞出,即得酸米。然后将酸米做焖饭(或捞饭)、稠粥、稀粥。方法是:将酸米放入开水锅中略煮片刻,舀出米汤,熬干焖饭;或将半熟的米捞出,放入笼屉蒸熟。不舀米汤可熬到成粥,稀粥则少放酸米。熬煮时放入山药蛋可做成带蛋焖饭、带蛋粥。粥里还可以加入窝瓜、西葫芦等瓜片,米粒酸中带甜,山药蛋沙松可口,瓜片甜中夹酸。以山药丝做的汤菜佐饭,以胡麻盐、辣酱、咸菜就粥,或在粥里撒上白糖,做焖饭时加入牛奶,都因喜好不同而有所不同。酸饭具有开胃、消食、去暑等特点,系地方风味小吃之一,尤以酸粥较之酸米饭更酸更美,闻之即流口水。
酸饭不是想象中的米饭拌醋,更不是发馊的饭,而是经过发酵后特殊加工而成的农家饭,既酸又甜,绵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山药吃法一百种
山药,学名马铃薯,又名山药蛋、土豆、地蛋、洋芋等。山药性喜冷凉高燥,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疏松肥活的砂质土为佳。块茎粮菜兼作,也作淀粉、酒精的原料。山药最早产于南美洲,以后在欧洲大陆也广泛种植,我国南北方各地均有栽培。呼和浩特地区地处内陆中温地带,西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雨热同季,在植物生长的季节,昼夜温差较大,对块茎的养份积累很有利;加之大青山谷地和土默川平原的砂质土地较多,很适宜栽培山药。
山药营养价值极高,被视为“第二面包”和“地下苹果”。山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小麦、水稻和玉米。500克鲜山药能产生425千卡热量,是胡萝卜的2倍,圆菜的3倍,黄瓜的6倍。以2500克山药折合500克粮食计算,它的热量高于所有的谷类作物。如果每人每天食用200~300克山药,就能满足人体对Vc的全部需要,因而是“食疗”的上乘选品。山药更是一种主要蔬菜,大青山南北和土默川地区的广大农村,不仅把山药当作粮食,而且把山药作为常年必备的主要菜蔬。
塞外人说,山药有一百种吃法,但实际上何止一百种。“一百种”只不过是一种大体的概括而已。它可以蒸着吃,煮着吃,烩着吃,煎着吃;也可以烤着吃,炒着吃,烹着吃,燉着吃;还可以涮着吃,烫着吃,溜着吃。无论与酸、甜、苦、辣、咸什么相配,均可做得美味可口。如果想吃粉条,可以经过粉碎加工,将淀粉澄出来,晾干成粉,再加工成粗细随意的粉条食用。要想蒸,吃法也有好多种,可以蒸山药片、山药块、山药条吃;也可以以山药作馅,蒸山药包子、山药饺子吃;还可以蒸“山药鱼鱼”、“山药饨饨”、“山药丸丸”、“山药莜面精棍儿”、“黑老鸹衔(含)柴”等。如果用山药淀粉做皮,包成饺子,熟后饺皮透明,可看清楚里面的饺馅,美其名曰:玻璃饺子。燉着吃,可以单独燉山药吃,也可以同猪、羊、牛以及其他的肉和骨头一锅燉着吃,还可以把山药同肉和粉条、豆腐、胡萝卜等一锅燉着吃。烩着吃的方法,可以把生山药同猪、羊、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条、豆腐等烩成一锅大烩菜来吃,也可以把山药过油煎熟后,再归入大烩菜锅内,做成“过油山药大烩菜”来吃。近年来山药新吃法“干炸土豆片”、“过油肉土豆片”、“土豆豆腐鱼烩菜”已是各类饭馆中常见的佳肴,受到普遍的欢迎。
新山药快要成熟了,从地里刨回一筐,同青嫩的整玉米、新番瓜糊上一锅。大家围坐在一起,随意挑选,饱餐一顿,没有一点腻感,谓之“尝鲜”,那是何等的解馋!炎热盛夏,蒸一笼薄薄的莜面窝窝和细细的莜面鱼鱼(条),再和(蒸)上一些山药片片或山药荐荐(条),在用油、盐、醋、酱油、辣椒调制成的“冷盐汤”内再加适量的煮豆角、烧茄子、生黄瓜丝等,调(拌)着莜面山药吃,诱惑得您吃了一碗还想吃,那才叫痛快!这就难怪呼和浩特人要把山药当作“三件宝”之一了。
家家会做大烩菜
呼和浩特地区,家家会做“大烩菜”。“大烩菜”顾名思义,是一种用“烩制”方法做出的菜肴,因为它所用原料极其广泛,当地土特产所有的荤、素菜肴几乎无所不包,颇有“大度能容”的气慨,故塞外人亲切地称之为“大烩菜”。
但此处“大烩菜”之“烩”,与规范烹饪学所说的“烩”并不全同。一般烹饪学所指的“烩”有两种:其一是炒菜后加少量的水和芡粉;其二是把主食与荤菜、素菜混在一起加水煮。第一种“烩菜”如“烩虾仁”、“烩什锦”等;第二种“烩菜”如“烩饭”、“烩饼”、“烩火烧”等。而呼和浩特地区的“大烩菜”,最常见的是荤油烩素菜。做时,将山药(马铃薯)、萝卜、葫芦等素菜,用滚热的荤油(多用猪、羊油)焦过花椒面、干姜面后,及时“揽炒”少许,加上咸盐、酱油,再重新搅拌几次,添上适量的水去煮。煮至八成熟时,再将粉条放在表面,以水覆盖为度。熟后,即将所有的“大烩菜”的料,重新搅拌,令其充分混和在一起。这样,喷香可口的“大烩菜”就做好了。
“大烩菜”受到普遍欢迎的原因,首先是由呼和浩特地区的寒冷气候促成的。塞外每年只有夏季前后四个多月比较热,其他时间,就是春、秋二季,也仍然较冷,烤火期较长。冬季最冷天气,旧时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现在暖和了,也往往在零下20多摄氏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吃炒菜,很快就会冷却,吃进肚里很不舒服。而“大烩菜”却是盛在碗里,吃在碗里,吃一碗盛一碗,总能吃到热菜,不易得胃病。据说如今中小餐馆的“砂锅烩菜”特受进餐者的青睐,与塞外寒冷的气候很有关系。
其次,与呼和浩特地区盛产山药、莜面也有关系。内蒙古西部区所产的山药,淀粉含量特高,好吃,尤其是梁地山药,吃“大烩菜”更“糊”。“大烩菜”里山药是主菜,想吃“大烩菜”非它不可,这更为吃“大烩菜”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同时,“大烩菜”、“调莜面”配合食用,既好吃,又好消化,还有营养,是塞外群众喜爱食用的家常便饭。
再次,“大烩菜”可荤、可素,制作方便,无论有多少种菜,都可一次性制成,不像炒菜那样,几等几样,十分麻烦。同时“大烩菜”吃起来,最大的优点是不腻口,别有一种香味,这也是它在日常菜肴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之“大烩菜”的原料,一般都经济便宜,不用花太多的钱,所以,无论过去、现在,最受普通劳动人民的喜爱。
从饮食卫生的角度讲,“大烩菜”采取分餐吃用的方法,也比较卫生。因此,可以预料,今后仍会有广阔的前景。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