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四期
  • (志鉴论坛)关于续修城市志的几点构想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自治区)辖市的领域也历经变化。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后,一些市的郊区和县(旗、市)又纷纷划为市区,市区的外延与管辖范围逐渐扩大;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周边的开发区建设也异常迅速,这些开发区也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范围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加强,改变了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局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然而,如何续修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志,却是摆在我们修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正确地分析续修城市志时所存在的矛盾,探索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续修城市志要把握好记述空间
        在首轮修志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市地方志办公室依据当时的方志理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各自不同的编写方法,完成了第一届修志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这是值得续志时借鉴的。
        随着续修志书的开展,有两种观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一,认为城市志应只记述城市市辖区(市区、郊区)的内容,不应记述旗、县的内容;其二,认为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后,市和县已经合为一体,应全面记述市辖区(市区、郊区)和旗、县的一切内容。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激,没有用全新的观点对全新的事物去进行再认识。而要解决好这一对矛盾,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全面审视各类事物不同的方面,有重点地记述事物的主流,以求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应力求作到:
        1.要努力把握好城市市区与旗、县的关系,重点记述市区的内容,而对所辖旗、县内容的记述应有侧重。应体现出市区在一个地区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位,展示出现代都市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作用、主题作用和示范导向作用,体现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作为全方位辐射的时代特点。要正确分析城市市区与旗、县各自的优势,挖掘出各旗、县多彩的闪光点,突出其地方特色。
        2.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和适当突破“越界不书”的原则。完整、系统地记述那些跨市(地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跨国的工商企业、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产品出口等经济贸易活动以及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国外友好城市的内容,全面反映我国新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实施成就的整体面貌。
        3.根据城市志的自身特点,谋篇布局。在篇目设计时要高屋建瓴,统观全局,即讲究市辖区与旗、县的记述层次、比例关系,又应强化市辖区与旗、县内容记述中的横向比较。以求作到续修城市志即重点突出,又全面系统。
        二、续修城市志要全面记述改革开放
        江泽民同志曾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列为中国20世纪中的三大巨变。续修城市志能够记述这百年三大巨变之一在某个地区内的表现,这是历史赋予修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与责任。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各个方面,开放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和合作,甚至包括加强和发展国内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和协作。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
        1.经济体制改革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包括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个体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情况等。(2)国有企业改革。包括产权改革、权责改革、重组改造、再就业工程等。(3)分配制度改革。包括分配结构、分配方式等。(4)市场机制改革。包括宏观调空体系、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工商物价管理改革、金融政权市场的改革与监管等。(5)农牧业(林业)、水利事业改革。包括农村(牧区、林区)基本政策的制定、农牧业(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林业)税费改革、农牧业(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林业)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的推广、农牧业(林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与扶持保护体系、减轻农民(牧民)负担等。(6)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包括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扶贫帮困”工程的实施、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生活状况等。
        2.政治体制改革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民主制度建设。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2)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包括法律体系的建立、司法改革与执法队伍建设、人权保护、纪律检查、干部监察、违纪违规事件的查处等。(3)党政机构改革。包括机构精简与人员分流、政企分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公务员制度、干部公开选举、政府工作程序与公务员行为规范等。
        3.文化体制改革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教科文卫体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体制与机构改革。包括政(事)企分开、职能转变、教育制度改革与试点、医疗制度改革与试点、机构精简、人员分流、工作程序与行为规范等。(2)文化基础工程。包括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结构层次与质量、科技知识普及等。(3)文化经济政策与文化环境营造。包括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文化生活素质、各种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商品活动等。
        4.在改革的前提下,开放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对外经济贸易制度的改革。(2)对外经济技术与合作以及国内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包括各种经贸洽谈活动、技术、贸易交流、经济论坛、文化论坛、商品交流、文化旅游等。(3)开发区(保税区)的建设。(4)招商引资。(5)投资环境建设与管理。(6)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续修城市志要系统记述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都与全党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全党的重要工作,特别是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决议》之后,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成为全局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也是新时期客观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时代特点。所以,系统地记述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广大群众的英雄事迹、拼搏精神、职业美德和良好风尚来突出反映全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及公民素质的提高。
        在首轮修志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普遍显得薄弱,因此在续志中,应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记述。
        1.在设置篇目时,除在有关的篇章中收录部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外,还应专门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称“思想道德建设”)篇,以此来弥补首论修志中的不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称“思想道德建设”)篇内,可分别再设有关章节:(1)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2)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民主法制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3)创优活动。包括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卫生城市、卫生乡村(镇)、卫生社区以及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军警民共建活动等内容。(4)文明(社会)新风。包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移风易俗、爱岗敬业、评选英模、文明公约等内容。(5)党风党纪教育与反腐倡廉。(6)文明服务。包括“学雷锋”活动、“五个一”活动、“三下乡”活动、义务宣传日活动等内容。(7)  “十佳”人物。包括“十佳”少年、“十佳”青年、“十佳”公民、“十佳”企业家、“十佳”民警、“十佳”检察官、“十佳”法官等内容。
      四、续修城市志应充分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地方志是反映某一行政区域客观情况的载体,从其客观性出发,它必然要真实反映时代,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方志书,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如果一部志书缺少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记述,那它的各观性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其发展规律。
        续修城市志的上限一般应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时(1978年),截至续修城市志的下限(2005年),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此时期正处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入大变革、大发展、大变化的崭新阶段,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新现象不断涌现,形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诸如经商热、炒股热、上网热、企业改制热、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三农”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还有腐败问题、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欺诈问题、制假贩假问题、黄赌毒问题、迷信问题等等。
        以上这些热点,有些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亮点,但大多是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长期困扰党和各级政府暂时难以解决的难点,带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其中不少是阴暗的、负面的、敏感的。这些热点在首届志书编纂时,有的还没有发生,有的虽已发生但还没有形成热点,所以首届志书没有记述或很少记述,而在新一轮志书编修时,这些热点纷至沓来,如何充分反映这些热点问题,就成了续修志书的历史必然。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编志书中缺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记述,社会发展的脉络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
        1.记述社会热点问题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应当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带来的并非只是恐惧,而且也是一种真正的挑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辨证的看,问题是带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导,问题是教人进行创造的最好老师,看到问题就是看到了出路,碰到问题就是遇到了机会。应当看到,社会热点问题不仅是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有时还能折射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2.在记述社会热点问题上,要立足与整个历史发展历程,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清理历史脉络,把握住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与体现事物本质的关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述而不作”的原则,系统地记述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后人留下经验和教训,做到“其问直,其事核,不溢美,不隐恶。”存真求实,寓著于述、以述为主,著述结合。
        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否认它的存在属于幼稚,回避它的存在属于怯懦,正视它的存在才是最客观的。能否科学、客观、准确地记述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提高续修志书质量和学术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衡量续修城市志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关于续修城市志的几点构想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自治区)辖市的领域也历经变化。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后,一些市的郊区和县(旗、市)又纷纷划为市区,市区的外延与管辖范围逐渐扩大;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周边的开发区建设也异常迅速,这些开发区也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范围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加强,改变了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局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然而,如何续修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志,却是摆在我们修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正确地分析续修城市志时所存在的矛盾,探索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续修城市志要把握好记述空间
        在首轮修志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市地方志办公室依据当时的方志理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各自不同的编写方法,完成了第一届修志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这是值得续志时借鉴的。
        随着续修志书的开展,有两种观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一,认为城市志应只记述城市市辖区(市区、郊区)的内容,不应记述旗、县的内容;其二,认为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后,市和县已经合为一体,应全面记述市辖区(市区、郊区)和旗、县的一切内容。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激,没有用全新的观点对全新的事物去进行再认识。而要解决好这一对矛盾,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全面审视各类事物不同的方面,有重点地记述事物的主流,以求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应力求作到:
        1.要努力把握好城市市区与旗、县的关系,重点记述市区的内容,而对所辖旗、县内容的记述应有侧重。应体现出市区在一个地区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位,展示出现代都市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作用、主题作用和示范导向作用,体现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作为全方位辐射的时代特点。要正确分析城市市区与旗、县各自的优势,挖掘出各旗、县多彩的闪光点,突出其地方特色。
        2.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和适当突破“越界不书”的原则。完整、系统地记述那些跨市(地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跨国的工商企业、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产品出口等经济贸易活动以及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国外友好城市的内容,全面反映我国新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实施成就的整体面貌。
        3.根据城市志的自身特点,谋篇布局。在篇目设计时要高屋建瓴,统观全局,即讲究市辖区与旗、县的记述层次、比例关系,又应强化市辖区与旗、县内容记述中的横向比较。以求作到续修城市志即重点突出,又全面系统。
        二、续修城市志要全面记述改革开放
        江泽民同志曾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列为中国20世纪中的三大巨变。续修城市志能够记述这百年三大巨变之一在某个地区内的表现,这是历史赋予修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与责任。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各个方面,开放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和合作,甚至包括加强和发展国内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和协作。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
        1.经济体制改革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包括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个体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情况等。(2)国有企业改革。包括产权改革、权责改革、重组改造、再就业工程等。(3)分配制度改革。包括分配结构、分配方式等。(4)市场机制改革。包括宏观调空体系、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工商物价管理改革、金融政权市场的改革与监管等。(5)农牧业(林业)、水利事业改革。包括农村(牧区、林区)基本政策的制定、农牧业(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林业)税费改革、农牧业(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林业)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的推广、农牧业(林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与扶持保护体系、减轻农民(牧民)负担等。(6)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包括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扶贫帮困”工程的实施、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生活状况等。
        2.政治体制改革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民主制度建设。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2)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包括法律体系的建立、司法改革与执法队伍建设、人权保护、纪律检查、干部监察、违纪违规事件的查处等。(3)党政机构改革。包括机构精简与人员分流、政企分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公务员制度、干部公开选举、政府工作程序与公务员行为规范等。
        3.文化体制改革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教科文卫体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体制与机构改革。包括政(事)企分开、职能转变、教育制度改革与试点、医疗制度改革与试点、机构精简、人员分流、工作程序与行为规范等。(2)文化基础工程。包括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结构层次与质量、科技知识普及等。(3)文化经济政策与文化环境营造。包括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文化生活素质、各种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商品活动等。
        4.在改革的前提下,开放应重点记述如下几方面内容:(1)对外经济贸易制度的改革。(2)对外经济技术与合作以及国内多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包括各种经贸洽谈活动、技术、贸易交流、经济论坛、文化论坛、商品交流、文化旅游等。(3)开发区(保税区)的建设。(4)招商引资。(5)投资环境建设与管理。(6)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续修城市志要系统记述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都与全党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全党的重要工作,特别是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决议》之后,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成为全局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也是新时期客观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时代特点。所以,系统地记述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广大群众的英雄事迹、拼搏精神、职业美德和良好风尚来突出反映全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及公民素质的提高。
        在首轮修志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普遍显得薄弱,因此在续志中,应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记述。
        1.在设置篇目时,除在有关的篇章中收录部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外,还应专门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称“思想道德建设”)篇,以此来弥补首论修志中的不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称“思想道德建设”)篇内,可分别再设有关章节:(1)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2)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民主法制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3)创优活动。包括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卫生城市、卫生乡村(镇)、卫生社区以及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军警民共建活动等内容。(4)文明(社会)新风。包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移风易俗、爱岗敬业、评选英模、文明公约等内容。(5)党风党纪教育与反腐倡廉。(6)文明服务。包括“学雷锋”活动、“五个一”活动、“三下乡”活动、义务宣传日活动等内容。(7)  “十佳”人物。包括“十佳”少年、“十佳”青年、“十佳”公民、“十佳”企业家、“十佳”民警、“十佳”检察官、“十佳”法官等内容。
      四、续修城市志应充分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地方志是反映某一行政区域客观情况的载体,从其客观性出发,它必然要真实反映时代,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方志书,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如果一部志书缺少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记述,那它的各观性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其发展规律。
        续修城市志的上限一般应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时(1978年),截至续修城市志的下限(2005年),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此时期正处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入大变革、大发展、大变化的崭新阶段,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新现象不断涌现,形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诸如经商热、炒股热、上网热、企业改制热、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三农”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还有腐败问题、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欺诈问题、制假贩假问题、黄赌毒问题、迷信问题等等。
        以上这些热点,有些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亮点,但大多是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长期困扰党和各级政府暂时难以解决的难点,带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其中不少是阴暗的、负面的、敏感的。这些热点在首届志书编纂时,有的还没有发生,有的虽已发生但还没有形成热点,所以首届志书没有记述或很少记述,而在新一轮志书编修时,这些热点纷至沓来,如何充分反映这些热点问题,就成了续修志书的历史必然。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编志书中缺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记述,社会发展的脉络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
        1.记述社会热点问题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应当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带来的并非只是恐惧,而且也是一种真正的挑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辨证的看,问题是带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导,问题是教人进行创造的最好老师,看到问题就是看到了出路,碰到问题就是遇到了机会。应当看到,社会热点问题不仅是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有时还能折射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2.在记述社会热点问题上,要立足与整个历史发展历程,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清理历史脉络,把握住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与体现事物本质的关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述而不作”的原则,系统地记述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后人留下经验和教训,做到“其问直,其事核,不溢美,不隐恶。”存真求实,寓著于述、以述为主,著述结合。
        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否认它的存在属于幼稚,回避它的存在属于怯懦,正视它的存在才是最客观的。能否科学、客观、准确地记述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提高续修志书质量和学术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衡量续修城市志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