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四期
  • (文化天地)让昭君文化唱响全国走向世界——内蒙古弘扬昭君文化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和效应
  •     1998年底以来,我们在挖掘研究民族优秀文化中,认真学习吸收总结一些史学专家、学者,研究评价王昭君出塞和亲的重大历史作用的经验,赋予了王昭君“昭君文化”的科学定论,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在筹备成立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进一步系统总结出内蒙古独具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成果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及时注册了“昭君文化”品牌,这些做法先后得到国家、党中央有关部门和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的首肯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来的具体实践,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成果逐步成为呼和浩特地区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提高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加快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并且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和效应,成为呼和浩特及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2001年11月该课题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重大创新成果奖。2002年11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型文集走向新世纪《光辉的历程》入选文集评审一等奖。昭君文化节被国家确认为全国100个民间艺术节之一。2003年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奖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昭君文化重要课题成果和弘扬昭君文化报国宣言作为重点项目收入我国首部《中华爱国国典》。2005年11月昭君文化节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之一,且名列第二位。去年,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决策,昭君文化和草原文化一样是建设文化大区的最有意义最光辉的亮点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还在于不仅昭君文化本身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弘扬昭君文化对中华先进文化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草原文化起到融合性的巨大作用,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具有特殊性的无价载体。
        昭君文化的提出及其重大政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围绕着这位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团结、统一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从我国西汉至今漫长的岁月中,昭君文学、戏剧、诗词等专著相继问世,这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是罕见的。回顾和研究王昭君以及与此相关的史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涉及各种学术领域的“昭君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毫不夸张地说:昭君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无法计算的无形资产,弘扬昭君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关于王昭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这些却一直在纯学术圈子里打转,其结果是脱离了群众,远离了服务现实,使真正的昭君精神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扬,更谈不上为实现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了。后来我们不断总结研究历史经验,把研究王昭君与为现实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着“行德善,为公益”不断探索美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使他们更深刻认识到“和平、统一、稳定、友善、团结、和睦、繁荣发展”才是昭君出塞单于和亲精神的内涵。离开了这些内涵,研究王昭君便会走偏方向,于是我们对研究昭君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使昭君研究更加理论化。1998年12月,很早就钟情王昭君研究的市政协委员、党中央党校科研部特邀研究员、市劳动模范,张茂林主办“歌颂昭君增强团结”的书画名人笔会,提出“填补昭君文化缺项”。当时,我们立刻意识到“昭君文化”提法很好,寓意非常新颖,充满灵气,听起来十分亲切悦耳,情系古今,爱洒人间,不仅易于人们接受,而且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和要求。长期以来在研究昭君和评价昭君的历史上,“昭君文化”还是第一次被提出,它具有深刻丰富的政治内涵。接着,张茂林又提出“弘扬昭君文化的力度愈大,愈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愈有利于内蒙古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些内容更进一步说明了昭君文化所含盖的和平统一、团结、稳定、进步、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1999年3月,张茂林弘扬昭君文化,不断为增强民族团结默默奉献的事迹,在自治区和国家级数十家报纸杂志上刊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于是便把写谈两千多年的王昭君提升到“昭君文化”的理论高度。有关王昭君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昭君文化节的产生及取得的成果
        我们深感弘扬昭君文化的重大政治影响和重要作用,借内蒙古党委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机会,正式提出了在内蒙古弘扬昭君文化,并及时给自治区领导、国家和党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写信、汇报反映,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自治区领导刘明祖、乌云其木格、千奋勇、彭翠峰、张国民、贾才等同志先后作出指示,加以肯定、鼓励和支持。后来,布赫、刘云山、田聪明等同志看到材料后也对弘扬昭君文化问题作出批示和指示,进一步予以肯定和认可。在受到鼓励和支持的情况下,我门一方面很快将信件和领导同志批示复印转给当时任市委书记的、市长柳秀等领导那里,书记当即批示市委宣传部领导:遵照内蒙古党委张国民部长的指示精神,抓好落实,做好工作,与党委宣传部经常保持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又经请示自治区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核准,着手筹备成立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后来又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弘扬昭君文化”的概念和各级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并进行具体操作,根据昭君文化的科学定位,首先将1998年前每年一次的“昭君庙会”从1999年开始改为“昭君文化节暨呼和浩特第六届昭君庙会”,2000年7月正式命名为“中国·呼和浩特第二届昭君文化节”。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昭君文化”又蕴含了更为全新的时代精神,弘扬昭君文化,发挥区域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形势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市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历史良机,顺应时代要求和呼唤,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昭君文化节,而且一届比一届规模大,影响一届比一届深远。弘扬昭君文化,远远超出了文化节活动的内涵。1999年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和呼和浩特第六届昭君庙会”,只是在昭君墓范围,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开始显现出以后昭君文化在各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光明的前景。2000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昭君文化节开始大放经济异彩,呼和浩特市各地区,各部门达成了13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项目包括:科技生物、基础设施、计算机与信息产业、种植业、建筑材料、医药、资源开发、机械、文化娱乐等,引进资金额达到3.05亿元。2001年举办的第三届昭君文化节共精选了农牧业、生态建设项目等六大类65项经济类合作洽谈项目,供国内外客商选择洽谈,此届昭君文化节结出了项目总投资22亿元的硕果。特别是2002年8月举办的为期15天的第四届昭君文化节,由于呼市认真总结经验,效果更是好于前三届,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效果。文化节中28项文化、经贸活动全面开花,其中经贸洽谈共达成签约项目55项,项目总投资30.32亿元,协议引资21.9亿元,8个面向全国的大型专业性展会现场成交额达2.7亿元。参加文化节的区外和国外人士说:我们更加崇敬和热爱王昭君,因为王昭君是和平安宁、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灯塔:我们更加崇尚“昭君文化”,因为昭君文化是新的理论升华,是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创新精神,昭君文化是内蒙古的,也是全国的,全世界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昭君文化为内蒙古的进一步建设带来了无限商机。昭君烟、昭君酒、昭君大酒店、昭君花园、昭君服饰等一大批以昭君命名的品牌,依托“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应运而生,形成了内蒙古独有的系列品牌。此届文化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和友人参加,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蒙古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友好人士和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宁夏等省市区的10多个友好城市的代表团参加了文化节,8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汇聚青城,带来了和平的声音,带来了世界各民族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呼声。2003年因为非典的原因,昭君文化节停办了一届。2004年8月6日至15日呼和浩特第五届昭君文化节和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内蒙古党委、政府和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同时举办,使昭君文化节又迈向了新台阶。昭君文化为首府城市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增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昭君文化节名副其实的成为呼和浩特和内蒙古走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平台和名片,昭君文化节逐渐成为呼和浩特和内蒙古对外宣传的一块金字招牌。此届昭君文化节和草原文化节更是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惊人之举,整个文化节的27个经济技术重点项目共引资金44亿元,协议引资约为22亿元。同时拉动了交通、餐饮、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使昭君文化加快了产业代进程,文化财富转变成了民族财富。
        弘扬昭君文化是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永恒的宣传主题。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和实施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整个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提高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使昭君形象得到理论和历史性的升华,更重要的是通过弘扬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内蒙古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地对外影响,是促进自治区开发旅游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从写昭君到弘扬“昭君文化”,从举行“昭君庙会”到举办“昭君文化节”,这是王昭君“出塞和亲”史上的历史转折点,是名流千古,载入史册的大事,是今后弘扬民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永恒宣传主题。在第四届昭君文化节举办之前,我们编辑的《昭君文化是这样“响”起来的》一书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真实地详细记录和总结了近年来弘扬昭君文化的实践活动,成为由二千年前“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到二千年后的今天弘扬昭君文化的一部具有史实性价值的珍贵资料。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昭君文化是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国际性区域间的纷争仍不断发生,世界仍不太平。发生纷争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民族问题却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扮演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仅受到中华各族人民的极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在世界历史上,那一个民族内部不团结,或那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彼此互相敌对,其后果必然招致本民族自身的削弱或受到外国、外族的欺凌。因此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昭君文化已成为社会政治、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经济技术合作、文化艺术交流等领域永久不衰的宣传主题。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弘扬昭君文化对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从突,增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新世界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目前弘扬昭君文化又融入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以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最大光荣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昭君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的和平、文明使者,成为国际间促进各国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繁荣的桥梁而倍受世人的关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天地)让昭君文化唱响全国走向世界——内蒙古弘扬昭君文化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和效应
  •     1998年底以来,我们在挖掘研究民族优秀文化中,认真学习吸收总结一些史学专家、学者,研究评价王昭君出塞和亲的重大历史作用的经验,赋予了王昭君“昭君文化”的科学定论,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在筹备成立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进一步系统总结出内蒙古独具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成果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及时注册了“昭君文化”品牌,这些做法先后得到国家、党中央有关部门和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的首肯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来的具体实践,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成果逐步成为呼和浩特地区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提高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加快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并且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和效应,成为呼和浩特及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2001年11月该课题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重大创新成果奖。2002年11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型文集走向新世纪《光辉的历程》入选文集评审一等奖。昭君文化节被国家确认为全国100个民间艺术节之一。2003年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奖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昭君文化重要课题成果和弘扬昭君文化报国宣言作为重点项目收入我国首部《中华爱国国典》。2005年11月昭君文化节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之一,且名列第二位。去年,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决策,昭君文化和草原文化一样是建设文化大区的最有意义最光辉的亮点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还在于不仅昭君文化本身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弘扬昭君文化对中华先进文化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草原文化起到融合性的巨大作用,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具有特殊性的无价载体。
        昭君文化的提出及其重大政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围绕着这位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团结、统一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从我国西汉至今漫长的岁月中,昭君文学、戏剧、诗词等专著相继问世,这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是罕见的。回顾和研究王昭君以及与此相关的史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涉及各种学术领域的“昭君文化”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毫不夸张地说:昭君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无法计算的无形资产,弘扬昭君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关于王昭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这些却一直在纯学术圈子里打转,其结果是脱离了群众,远离了服务现实,使真正的昭君精神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扬,更谈不上为实现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了。后来我们不断总结研究历史经验,把研究王昭君与为现实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着“行德善,为公益”不断探索美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使他们更深刻认识到“和平、统一、稳定、友善、团结、和睦、繁荣发展”才是昭君出塞单于和亲精神的内涵。离开了这些内涵,研究王昭君便会走偏方向,于是我们对研究昭君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使昭君研究更加理论化。1998年12月,很早就钟情王昭君研究的市政协委员、党中央党校科研部特邀研究员、市劳动模范,张茂林主办“歌颂昭君增强团结”的书画名人笔会,提出“填补昭君文化缺项”。当时,我们立刻意识到“昭君文化”提法很好,寓意非常新颖,充满灵气,听起来十分亲切悦耳,情系古今,爱洒人间,不仅易于人们接受,而且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和要求。长期以来在研究昭君和评价昭君的历史上,“昭君文化”还是第一次被提出,它具有深刻丰富的政治内涵。接着,张茂林又提出“弘扬昭君文化的力度愈大,愈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愈有利于内蒙古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些内容更进一步说明了昭君文化所含盖的和平统一、团结、稳定、进步、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1999年3月,张茂林弘扬昭君文化,不断为增强民族团结默默奉献的事迹,在自治区和国家级数十家报纸杂志上刊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于是便把写谈两千多年的王昭君提升到“昭君文化”的理论高度。有关王昭君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昭君文化节的产生及取得的成果
        我们深感弘扬昭君文化的重大政治影响和重要作用,借内蒙古党委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机会,正式提出了在内蒙古弘扬昭君文化,并及时给自治区领导、国家和党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写信、汇报反映,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自治区领导刘明祖、乌云其木格、千奋勇、彭翠峰、张国民、贾才等同志先后作出指示,加以肯定、鼓励和支持。后来,布赫、刘云山、田聪明等同志看到材料后也对弘扬昭君文化问题作出批示和指示,进一步予以肯定和认可。在受到鼓励和支持的情况下,我门一方面很快将信件和领导同志批示复印转给当时任市委书记的、市长柳秀等领导那里,书记当即批示市委宣传部领导:遵照内蒙古党委张国民部长的指示精神,抓好落实,做好工作,与党委宣传部经常保持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又经请示自治区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核准,着手筹备成立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后来又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弘扬昭君文化”的概念和各级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并进行具体操作,根据昭君文化的科学定位,首先将1998年前每年一次的“昭君庙会”从1999年开始改为“昭君文化节暨呼和浩特第六届昭君庙会”,2000年7月正式命名为“中国·呼和浩特第二届昭君文化节”。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昭君文化”又蕴含了更为全新的时代精神,弘扬昭君文化,发挥区域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形势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市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历史良机,顺应时代要求和呼唤,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昭君文化节,而且一届比一届规模大,影响一届比一届深远。弘扬昭君文化,远远超出了文化节活动的内涵。1999年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和呼和浩特第六届昭君庙会”,只是在昭君墓范围,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开始显现出以后昭君文化在各领域、各方面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光明的前景。2000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昭君文化节开始大放经济异彩,呼和浩特市各地区,各部门达成了13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项目包括:科技生物、基础设施、计算机与信息产业、种植业、建筑材料、医药、资源开发、机械、文化娱乐等,引进资金额达到3.05亿元。2001年举办的第三届昭君文化节共精选了农牧业、生态建设项目等六大类65项经济类合作洽谈项目,供国内外客商选择洽谈,此届昭君文化节结出了项目总投资22亿元的硕果。特别是2002年8月举办的为期15天的第四届昭君文化节,由于呼市认真总结经验,效果更是好于前三届,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效果。文化节中28项文化、经贸活动全面开花,其中经贸洽谈共达成签约项目55项,项目总投资30.32亿元,协议引资21.9亿元,8个面向全国的大型专业性展会现场成交额达2.7亿元。参加文化节的区外和国外人士说:我们更加崇敬和热爱王昭君,因为王昭君是和平安宁、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灯塔:我们更加崇尚“昭君文化”,因为昭君文化是新的理论升华,是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创新精神,昭君文化是内蒙古的,也是全国的,全世界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昭君文化为内蒙古的进一步建设带来了无限商机。昭君烟、昭君酒、昭君大酒店、昭君花园、昭君服饰等一大批以昭君命名的品牌,依托“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应运而生,形成了内蒙古独有的系列品牌。此届文化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和友人参加,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蒙古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友好人士和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宁夏等省市区的10多个友好城市的代表团参加了文化节,8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汇聚青城,带来了和平的声音,带来了世界各民族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呼声。2003年因为非典的原因,昭君文化节停办了一届。2004年8月6日至15日呼和浩特第五届昭君文化节和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内蒙古党委、政府和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同时举办,使昭君文化节又迈向了新台阶。昭君文化为首府城市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增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昭君文化节名副其实的成为呼和浩特和内蒙古走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平台和名片,昭君文化节逐渐成为呼和浩特和内蒙古对外宣传的一块金字招牌。此届昭君文化节和草原文化节更是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惊人之举,整个文化节的27个经济技术重点项目共引资金44亿元,协议引资约为22亿元。同时拉动了交通、餐饮、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使昭君文化加快了产业代进程,文化财富转变成了民族财富。
        弘扬昭君文化是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永恒的宣传主题。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和实施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整个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提高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使昭君形象得到理论和历史性的升华,更重要的是通过弘扬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内蒙古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地对外影响,是促进自治区开发旅游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从写昭君到弘扬“昭君文化”,从举行“昭君庙会”到举办“昭君文化节”,这是王昭君“出塞和亲”史上的历史转折点,是名流千古,载入史册的大事,是今后弘扬民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永恒宣传主题。在第四届昭君文化节举办之前,我们编辑的《昭君文化是这样“响”起来的》一书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真实地详细记录和总结了近年来弘扬昭君文化的实践活动,成为由二千年前“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到二千年后的今天弘扬昭君文化的一部具有史实性价值的珍贵资料。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昭君文化是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国际性区域间的纷争仍不断发生,世界仍不太平。发生纷争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民族问题却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扮演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仅受到中华各族人民的极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在世界历史上,那一个民族内部不团结,或那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彼此互相敌对,其后果必然招致本民族自身的削弱或受到外国、外族的欺凌。因此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昭君文化已成为社会政治、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经济技术合作、文化艺术交流等领域永久不衰的宣传主题。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弘扬昭君文化对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从突,增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新世界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目前弘扬昭君文化又融入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以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最大光荣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昭君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的和平、文明使者,成为国际间促进各国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繁荣的桥梁而倍受世人的关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