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 乌海市
阿拉善盟[Alxaa Méng]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27.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05万人。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盟行政公署驻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系突厥语,意为“骏马”;又一说“阿拉善”亦作“阿拉山”,均为“贺兰山”的转音,“贺兰”系匈奴一部落名。西夏时,设黑水镇燕军司(今额济纳旗哈拉浩特古城)和白马强镇军司(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盐池附近)。元代,设亦集乃路、兀刺海路,今阿拉善左、右二旗地为兀剌海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明为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阿拉善和硕特旗。雍正九年(1731年)迁至额济纳河流域。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额济纳士尔扈特旗,直属理藩院。1912年改属宁夏护军使。1928年改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50年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划归甘肃省,更名为额济纳旗自治区。1951年阿拉善和硕特旗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自治区。1953年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州。1954年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划归甘肃省,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区,同年更名为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撤销自治州、自治旗建制,设巴彦淖尔盟,驻巴彦浩特。1958年迁驻巴彦高勒。1961年析阿拉善旗为阿拉善左、右2旗。1969年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将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善盟,1980年5月1日正式成立阿拉善盟,盟名从山名,驻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阿拉善台地。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总面积约7.8万多平方公里,其间有大小湖泊500多个。有贺兰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雅布赖山自境东北向西南插入。贺兰山有天然次生林。黄河流经东缘。额济纳河纵贯西部,河两岸有梭梭林、红柳林、胡杨沙枣混交林。嘎顺淖尔为自治区七大湖泊之一。有著名的吉兰泰盐池,号称“吉盐”。盛产苁蓉、麻黄、黄芪、甘草、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有鹿、獐、天鹅、猞猁等野生动物。为全国骆驼和白绒山羊育种生产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盐、煤而著称。境内有东风航天城。古迹有古岩画群,还有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延遗址、黑城子古城遗址和清代延福寺。有乌达至吉兰泰铁路支线。218、312、315等省道经此。
阿拉善左旗[Alxaa Zuŏqí]简称阿左旗。在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属阿拉善盟。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总人口160971人。旗人民政府驻巴彦浩特镇。“阿拉善”系突厥语,意为“骏马”;又一说“阿拉善”亦作“阿拉山”,均为“贺兰山”的转音,“贺兰”系匈奴一部落名。明为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朝赐贺兰山以西地域为和罗理部族牧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阿拉善和硕特旗,直属理藩院,受宁夏将军节制,驻定远城(今巴彦浩特),旗名始此。“阿拉善”为地域名,“和硕特”为部落名。1912年后属宁夏护军使,后改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26年析设磴口县。1929年改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51年撤销旗,设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同年划归甘肃省,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区。1954年更名为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撤销自治州,设阿拉善旗,属巴彦淖尔盟。1961年析设阿拉善左、右2旗,本旗为左旗,今名始此。1969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9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设阿拉善盟,随属。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境内有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多西北风,风速3~4米,风大沙多。贺兰山巍峨险峻,犹如天然屏障,对调节气候,防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起着一定的特殊作用。矿产资源有煤、盐、硝、碱、水晶石、铜。有阿拉善双峰骆驼、阿拉善白绒细毛羊等良种,是自治区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土特产有鹿茸、麝香、锁阳等。古迹有清代阿拉善王府、延福寺、广宗寺(俗称“南寺”)、福因寺(俗称“北寺”)等。有乌日斯旅游区,为全国最高标准的摩托车赛场。有乌达至吉兰泰铁路支线。218、312省道经此。
阿拉善右旗[Alxaa Yòuqí]简称阿右旗。在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属阿拉善盟。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75226平方公里,总人口25907人。旗人民政府驻额肯呼都格镇。“阿拉善”系突厥语,意为“骏马”;又一说“阿拉善”亦作“阿拉山”,均为“贺兰山”的转音,“贺兰”系匈奴一部落名。明为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朝赐贺兰山以西地域为和罗理部族牧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阿拉善和硕特旗,直属理藩院,受宁夏将军节制,驻定远城(今巴彦浩特),旗名始此。“阿拉善”为地域名,“和硕特”为部落名。1912年后属宁夏护军使,后改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26年析设磴口县。1929年改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51年撤销旗,设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同年划归甘肃省,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区。1954年更名为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撤销自治州,设阿拉善旗,属巴彦淖尔盟。1961年析设阿拉善左、右2旗,本旗为右旗,今名始此,驻雅布赖,1965年迁驻额肯呼都格镇,至今。1969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9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设阿拉善盟,随属。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境内有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植被稀疏,以灌木、半灌木为主。有苁蓉、甘草、麻黄等药材。矿藏有盐、碱、煤、硝、冰洲石等。长山煤矿等均已开采。有骆驼、羊等。有地毯、皮毛制品等厂。有雅布赖盐池、巴音诺日芒硝湖,以盛产盐、硝为主。古迹有古岩画群,还有特布希庙、库热图庙、巴丹吉林庙等古迹。316、317省道经此。
额济纳旗[Ejin Qí]在自治区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属阿拉善盟。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114606平方公里,总人口23622人。旗人民政府驻达来呼布镇。“额济纳” 系元代“亦集乃(路)”的转音,为西夏党项族语,意为“黑水”,因蒙古语的书面语读音《Ejene》,与“亦集乃”的汉字读音近似而得名“额济纳”。故今“额济纳旗”的专名“额济纳”,按其蒙古语口语标准读音拼写作“ Ejin”,意为“主人”,即“主人的旗”。西夏时,设黑水镇燕军司(今该旗境内的哈拉浩特古城,哈拉浩特,意为“黑城”)。元代,设亦集乃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清初蒙古土尔扈特部迁此驻牧。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受陕甘总督节制,因土尔扈特部地处额济纳高勒流域,故名。“土尔扈特”这个部族名称,是“有岗哨”的意思,因当时是给皇宫担任夜间卫兵的禁卫军,故名。1912年后属宁夏护军使,1929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后改特别旗,直属党中央行政院蒙藏院。1949年改属甘肃省酒泉专署。1950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52年更名为额济纳自治区。1954年划归甘肃省。1955年更名为额济纳自治旗,1956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更名为额济纳旗,属巴彦淖尔盟。1969年划归甘肃省。1979年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0年设阿拉善盟,随属。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马鬃山交界带。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多低山丘陵,中部为高原盆地。额济纳河纵贯境中部,是我国西部的一条主要的南北通道。植被稀疏,有梭梭、胡杨、红柳、沙枣等。有巴丹吉林沙漠和苏伯淖尔(又称东居延海)、嘎顺诺尔(又称西居延海)等内陆湖泊。有野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土特产有苁蓉、锁阳、甘草。古迹有岩画群和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黑城子遗址、居延遗址。境内有策克口岸和东风航天城,通铁路。312、315省道经此。
乌海市[Wūhǎi Shì]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黄河两岸。2004年底,总面积0.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91万人。辖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市人民政府驻海勃湾区海北大街。“乌海”一名,始见于1975年,是以乌达、海勃湾这两个地名的首字命名的。原为鄂托克、阿拉善2旗地。1930年设沃野设治局。1955年设伊克昭盟桌子山矿区,1958年划归鄂托克旗,1959年改属伊克昭盟,1961年7月撤销桌子山矿区,设海勃湾市(县级),属伊克昭盟。黄河以西属阿拉善旗,1958年析阿拉善旗,设乌达镇,1961年7月撤销乌达镇,设乌达市(县级),属巴彦淖尔盟。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乌达、海勃湾2市,合并设立乌海市(地级),1976年1月10日,正式成立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黄河两岸,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有桌子山、甘德尔山、五虎山。山区海拔1 500~1 800米;丘陵分布在乌仁都喜乌拉(又名桌子山)西麓和五虎山东北麓的部分地区,海拔1 100~1 400米。矿产储藏量丰富,有“塞上煤都”之称。黄河通水运,石嘴山渡口,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相传,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剽骑南征西夏时,就是从今乌海市南缘的石嘴山渡口横渡黄河,长驱直入兴庆府(今银川市)的。乌海市是自治区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冶金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有桌子山岩画、乌伦木山《六字真言》刻石、拉僧庙等古遗址。包兰铁路、110、109国道经此。
海勃湾区[Hɑirbin Tohɑi Qū]乌海市辖区。市人民政府驻地。区人民政府驻海勃湾区新华大街。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529平方公里,总人口198010人。“海勃湾”一名始见于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时命名的站名,是由藏蒙混合语地名“海若布陶亥”演变而来。“海勃”系藏语“海若布”的转音,意为“雄狮”;“陶亥”系蒙古语,原意为“肘”,在此指“河湾”,合意为“雄狮之河湾”。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有一位名叫约勒道日玛的人,当时是著名的巧铁匠,曾为成吉思汗制作弓剑和甲胄而名扬四方。他有一子,名海若布,生的犹如雄狮一般英武、剽悍。因他的牧地在河湾处,久而久之,蒙古族牧民遂称其牧地为“海若布陶亥”了。该地原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辖地,1955年析设桌子山矿区办事处,属伊克昭盟。1958年更名为桌子山矿区。1961年撤销桌子山矿区,设海勃湾市(县级),属属伊克昭盟。1975年撤销海勃湾市后,改称海勃湾办事处,属乌海市。1979年12月将海勃湾办事处更名为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部。地形呈东高西低,有骆驼山、千里山、甘德尔山等,平均海拔为1,700米。盛产煤和石灰石。沿黄河地带为小型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主产蔬菜和粮食。包兰铁路经此并设乌海站。110国道经此。
乌达区[Ud Qū]乌海市辖区。在市境西部,东临黄河。2004年底,总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2912人。区人民政府驻巴音赛大街。“乌达”系蒙古语,意为“柳树”。因该地长有柳树而得名。原为阿拉善旗地,1958年析设乌达镇,直属巴彦淖尔盟。1961年撤销乌达镇,设乌达市(县级),属巴彦淖尔盟。1975年撤销乌达市后,改称乌达办事处,属乌海市。1979年将乌达办事处更名为乌达区。是自治区煤炭工业基地,乌达矿务局驻此。包兰铁路经此并设乌海西站,有乌达至吉兰泰铁路支线。110国道经此。
海南区[Hǎinán Qū]乌海市辖区。在市境南部,黄河东岸。截至2004年底,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总人口95112人。区人民政府驻巴音乌苏。因在海勃湾区之南,故名。原为海勃湾市辖地,1976年析设拉僧庙办事处。1979年更名为海南区。该区系山地、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有乌仁都喜乌拉,又名桌子山,海拔2149.4米,为乌海市的最高点。还有甘德尔山、白石架山、额热克图乌拉等山。原为工业区。有桌子山水泥厂、海勃湾矿务局所属老石旦煤矿、公乌素煤矿、公乌素露天煤矿等企业。古迹有拉僧庙、拉僧仲庙遗址。在拉僧庙附近还有一处自流不息的山泉景致,日出水约10,000吨,值得观赏。此外,在石嘴山黄河渡口东岸,濒临黄河而立的乌伦木山巅上,有一高154㎜,宽182㎜的石壁,呈铁青色,平滑广泽,上镌有六个藏式梵文字,这在《宗教词典》中称“六字真言”,即指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故称乌伦木山“六字真言”刻石,盖因人们为了祈求依赖佛的力量,顺利到达黄河彼岸的愿望而雕刻于此的。境内有海勃湾至拉僧庙铁路支线、拉僧庙至公乌素铁路专运线。109、 110国道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