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通辽这地儿,当年出胡子。老通辽人一提起胡子来会谈虎变色,都会说那胡子可是唐僧师徒上了戏台,哪个都是个带了仙气儿的角儿。那么,现实中的年轻人会问,老通辽的土匪怎么就叫成胡子了?他咋就没叫眉毛呢?这胡子又在通辽这块土地上留下过什么故事?什么传奇?什么让人忘不了的轶闻呢?笔者虽说是略知一二,但也想鸡零狗碎地说上几句,因通辽起胡子的上个世纪初到这个世纪初,已是近百年了,尤其是一股股胡子的马队隐入历史的烟云深处后,这档子事就压根儿没有人在纸上提一提。故,笔者才“焚香净手”、“正襟危坐”、“秉笔直书”、来填补这“空白”。
一、胡名·胡帅
话说“胡子”这俩字,当初并非土匪的代名词儿。这词儿出在戏园子里。据说早些个年,戏园子里也有闹鬼的时候。你比如,在台上演悬梁自尽的竟会突然被三尺素帛绕住在戏台上飘升而起;演借尸还魂的还来的竟是鬼气森森,连观众都吓得大叫着逃散而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戏就没法演了。怎么办?驱鬼!!!挑唱武戏的演员,而且是强壮不失精血的(指没结过婚,没在身上留下什么刀枪伤的)男子挂上胡子(这行当里叫“髯口”),领头的演员挂上红胡子,一个个黑了灯后胡子甩得都炸开了,像传说中打鬼的钟馗似的,在锣鼓家什一齐爆响狂擂的助威下,刀枪锤斧地、跟斗把式地,吼喝哄叫地,一阵旋风儿似的整个儿扫荡到大门口,也就算是驱鬼驱邪了。您说也怪,红胡子一挂,锣鼓家什一砸,后来再开了戏,竟能演得场场太平了。说来肯定是迷信,可目前尚未有高人解释这“驱鬼现象”。后来,这戏园子里的做法,让观众席里的有心人学了去。这伙子人为了保护自己,多是在月黑风高夜,画上戏台上的脸谱(有的也就是在脸上胡乱抹些油彩,花脸老虎似的),再戴上红胡子,或闯进依权仗势,残酷压迫、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府内,或冲入为虎作怅,鱼肉良善的差役吏胥、恶霸老财的家中,挥起了除暴安良的大刀,一阵“咔嚓”、“咔嚓”走了人,溅上血的胡子被抛在了尸体旁……没被人认住,这伙子人转天走在街上依然笑嘻嘻的是良民一个,若被人认住,也就共饮上一碗什么鸡血酒聚伙成帮上了山。这伙子人因那溅血的胡子也就被人们称为“胡子”。最初大东北的胡子有让人敬畏的一面,那就是多为“绿林好汉”。后来,“胡子”才渐渐成为“土匪”的代名词。而通辽有城伊始,或再说远了点,有人家出现之时,就没有人把胡子叫成“土匪”,总是认为胡子有除暴安良,镇邪驱鬼的一面,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和“胡帅”有关喽!
话说“一代枭雄”、“东北王”、“大东北最后一个骑士”、“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张作霖,他还有一个当年深入人心的称呼,那就是“胡帅”。那么,如何解释呢?“胡子中的将帅”?“长大胡子的元帅”、“胡子一样的将帅”?都不是,他是“胡子出身的大元帅”!这位大东北近百年来最有名气的“张大帅”最初还真是不折不扣的胡子出身。翻开中国的史书,当官无非三条路,一进考场二花钱,第三就是占山为王当土匪,折腾得满朝文武不得安宁,再受皇帝招安当官。这最后一条路似乎曲折了点,凶险了点,但张作霖竟从这胡子起事,一下子成了顶极人物的大元帅!这真是一条瘦驴腿换俩肥老母猪后鞘,也不算亏了吧?他是典型的因穷而怒,因怒而凶,因凶而匪,因匪而官,因官而敢问鼎中原的草莽英雄。要说这张大帅,在没有通辽城的时候他就光临这块土地了。就设下了专管农垦事务的“三畲堂”,有地多达二十二万亩。他招佃立屯,移民兴农,很有一番“事业”可干,以至后来给通辽城建警察所,“两林(张作霖、汤玉麟)不和大战于莫力庙”,在通辽车站闹出假大饼子事件,等等等等。他是同一个小小的通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通辽的老百姓心理,他是有故事,有传奇,“精悍之色显于眉宇”,让人宾服,让人效仿的超级“大胡子头儿”!“胡帅”在这儿叫得最响。老通辽当年可有些个人认为,要想成就一翻事业,那就得去当胡子,一是来钱快,二是容易实现梦想,三是成了如此绿林杀手就可以对吓得发抖的小官小吏们吆五喝六,那才解气哩!于是乎,当年在通辽,就有“学习张作霖”的“群众活动”在民间“持续多年”地“开展”着。当爹的调教儿子,当哥的带上兄弟,当老婆的鼓动丈夫,干什么?学胡帅、成大事,先去当胡子。当年有这么个故事,说是小两口洞房花烛夜,老婆婆把一方什么东西扔进了红绡帐里,连撇嘴带咂牙花子地甩下这么两句话:
“从今儿起,一贴大闺女身子,你可是小伙子变成了老爷们儿,当老爷们儿可不能就炕头上这点能耐,闯得出,打不死,你成了胡帅那样的人,走不出去,倒也死不了,那就蹲在街上去卖疙瘩白(元白菜)……”
小两口打开那东西外面包裹的黄绫子,眼儿都直了,是一张毛笔画的像,是“目炯炯有光”,“虽出身武弁,恂雅一儒生”的张作霖!胡帅哟!!!
笔者文章写到这儿,说上一句,老通辽当年出胡子,有其思想根源,是谁有如此大的魅力将新婚之夜的男人之心勾走了?有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胡服·胡言
“胡服”,并非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的“胡服”。“胡言”,也并非是一派胡言的“胡言”。笔者这一段是借了两个词,想说一说当年老通辽胡子的装束和他们的黑话罢了。不过,还得先说说当年老通辽胡子的“基本情况”。
这老通辽历史上到底出了多少胡子,无从知晓。据笔者所知,在“史前”通辽这地儿就有“郎少志脚踏生死两门,大旗下聚起疯狼一群”的关于“胡子”的故事(注:这是当年通辽流传的两句评书词。郎少志实姓“母”,叫“母勺子”,后因当胡子多有不顺,受人指点,改姓“狼”,说书人取谐音,称其“郎少志”。他曾“保护”过通辽一带的七镇九屯二十七窝棚,另有俩围子。张作霖对其有“狼勺子心眼儿不坏”的肯定之语。他和手下的十九个兄弟在通辽设镇的一九一四年被人用毒酒所害)。到了小日本战败投降的一九四五年,大小绺子的胡子蜂拥而起,名气大的有郭宝山、王圣国、金龙、白龙、满天红、三省、生字、金字、六字、杆字、北来好、打一面、占北侠、野狼、九江、老好、双山、北海、陈黑子等三十多股,小绺子十几人,大绺子七、八百人,小小的通辽地面上当时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活动着数千人之多的胡子,所以,笔者才能从如此规模上谈胡子装束的“特色”呢!顺便说一句,而此时的胡子已无早期的“绿林好汉”色彩,完全成了各霸一方,烧杀奸抢,胡作非为之徒。后来,这类胡子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股股地消灭掉,如敖门格日勒,就是上面提到的金龙,被我军在窑营子抓获后,人民政府在今露天市场之处召开万人宣判大会对其处以极刑。又如陈玉廷,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陈黑子在辽宁的法库县被我军击毙。
回过头来说上两句“胡服”,老通辽当年的胡子,装束是“损”了点,没有关内土匪的讲究,没有什么丝绸裤褂、皮鞋礼帽、墨镜和怀表等等,就拿冬季的装束来说,都是叠裆大棉裤,大皮袄、脚上是皮靴靴,头上是大耳朵狗皮帽儿,腰上三大件是枪支、匕首、烟袋锅。个别的胡子头儿还有条“永远”藏在帽子里的小辫子。据说此等“辫胡”是其中最凶残的,都是些小辫儿一掖玩命的主儿。这类胡子多有叫起劲儿来,在自己小腿肚子上嗖地骗下一条子肉,塞进嘴里面不改色地嚼得血顺着嘴角往下流,还会开玩笑说“没盐晶”,向人家要酱缸里的咸香瓜蛋儿就着吃的“亡命徒”。
说起“胡言”,看过京剧《智取威虎山》的都知道杨子荣进山后对答如流的一段土匪黑话。老通辽的胡子当年的“胡言”,也就是“黑话”发展到了圈外的人一句也听不懂的程度,下面笔者不加思考地就能给您列出半篇子来。
“线头”(情报人员)、“爬子”(小胡子)、“地蹦子”(当地的小胡子)、“穿帐子的”(挡路的零星小胡子)、“卡线”(拦路抢劫)、“打窑”(抢劫固定的地方)、“威武窑”(警察局)、“快窑”(监狱)、“哑巴窑”(刑场)、“响窑”(有武装的被抢劫点)、“蹽杆子”(逃跑)、“合杆”(两绺予以上的胡子聚在一起)、“擦勒”、“擦掉”(处死圈外的人)、“抠勒”、“抠掉”(处死圈内的人)、“放黑枪”(暗杀)、“压班”(休息)、“爬了风”(潜伏躲避)、“茬口”(势力很大的主儿)、“上材料”(准备子弹)、“传箭”(下通知)、“吐了”(阵亡)、“贴了金”(受伤)、“大瓢把子”(胡子头儿)、“上哏”(吃饭)、“张三”(狼)、“秧子”(人质、肉票)……
另外,老通辽当年的胡子黑话也有用蒙古语穿连的时候,此乃通辽这蒙汉杂居地区的特产,就是以蒙古语为主,关键的词用的是黑话,对外人更有些保密性。再有就是因为通辽这地儿处于交通要塞,胡子的黑话词汇十分丰富,一个大东北,无论是那儿来的绺子,没有搭不上调儿,对不上话的。笔者当年插队当知青时曾走访过一个老胡子头,他对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那几句土匪黑话很不以为然:
“那是几句套话,谁唠嗑那么唠呀!让他再整出几句来?不过人家那是“样板戏”,我成份太高(指出身不好),再说多了又是屁眼子上拔罐子,找嘬屎(死)了(当时为文革时期)……我告诉你,现在的通辽话里还有胡子嗑儿(黑话)里的词儿呢。蹽杆子啦!啥意思?通辽人都明白,跑了呗!张三是啥?狼呀……”
三、胡情·胡泪
老通辽建城之初时的胡子并非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胡子那样穷凶极恶,而是多有仗义的一面,如胡规中有“五清六律”,“七不抢八不夺”。笔者仅举几个“不夺”就颇具人情味,如盲、哑、疯、瘫、僧、道、尼不夺,娶迎亲不夺,送葬不夺,搬家不夺,鳏寡孤独不夺,郎中不夺等等。又如,讲求劫富不劫贫,保贞节烈妇,不奸淫妇女,不扰乱学堂寺院,不破坏义仓善社等等。人圈子的人要在关帝庙发誓焚香,替天行道,杀赃官,敛贪财等等,违规者干愿受严惩杀戮……这一些,都很有绿林好汉的特色。也就是说并非很多后来者想象的那样,胡子都是青面獠牙、血盆大口的。笔者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几个胡子大热天地“借”了一少妇一罐绿豆汤喝了,后听说其家有白发老婆婆生命垂危等着喝呢!都后悔不已,便出钱又找人家熬了一桶绿豆汤飞马送到那老妇人家,见人已咽气,更是后悔不已,发誓此生此世再不喝绿豆汤了,遂扔下三块银光光的大洋策马而去。又如,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有些老通辽的胡子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记得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十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与蒙古自治军大举进攻通辽。老通辽的胡子“天下好”、“东胜”、“东海”、“老好”、“春文武”、“震东洋”等等,同仇敌忾,不容日军铁甲车通过。还有胡子“老来好”、“全局胜”等更讲抗敌的策略,“深愤敌忾,诈降于蒙逆营中,分得枪马甚多,拐逃远扬,以解蒙逆实力”。这一戏剧性举动搞得蒙古自治军产生了一片混乱,连救他日本主子铁甲车的能力也丧失尽了。笔者还听说,当年有个胡子出身、外号叫“小天师”的人,背着把大铡刀参加了大刀队袭击马道尹府日军司令部的战斗,竟有把小鬼子掼在石桌上砍成三截儿的举动……
文章写到最后,笔者再给您讲—个上大学时搞社会调查,同一个老胡子头儿邂逅荒村的故事,以结了这关于胡子的文章。这故事收入笔者的一部文集中,不妨将其摘录下来——
话说这胡咧咧,也有收获。就有那么一天,在一个四面是沙坨子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屯子里,笔者结识了一个老汉。那老汉老得喘气都费劲儿,走上几步浑身直颤,一身破破烂烂,整个儿一个老乞丐形象。笔者见他拎着小半土瓦罐水从井台旁往回走,就好心地去帮他,顺便闲聊,吓了一跳:
“老爷子,多大岁数啦?咋还自己打水吃?”笔者说着打量着这位风一吹就可能倒下去的老汉。
“我这个老棺材瓤子得靠自己哟!没人啦!九娘也埋了他妈拉巴子小半年了……”老人并不看笔者,唉呀唉地慢慢往回走。
“九娘”是谁?笔者对这个称呼突然来了兴趣,觉得很新奇,跟着进了老汉的院子,见老汉坐在了一个破马槽子上,想问“九娘”的事,可又不好意思直问,便还是问了这么一句:“老爷子,今年多大岁数啦?”
“多大?哈!说出来吓死你,我可是皇上的生日哟!同年、同月、同日,同不同时辰不知道,用现在的阳历,那是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啊……”
就这么一句话,说得笔者心神一震。这老汉和毛主席同岁啊!于是,院子里,黑黑的小屋里,没完没了地唠起嗑儿来。笔者发现这老汉并非凡人,是几十年前东三省闻名的胡子头儿“响膛儿马子”。后来谜一样地失踪了,今天却被笔者给发现了。发现其实也是老汉创造了条件。这老汉认为,“我现在八十有六了,活也活够了,政府来找,我就去,反正九娘也没了。啥他妈也不怕了”。从老汉口里,笔者知道,他年轻时也有“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二三十年代就在通辽起手,拉起了一帮子人,干过杀富济贫的事,打过日本人,也打过国民党,但更多的是土匪间的混战,最远打到了新疆,最得志的时候有夫人九个,因为第一夫人小名叫“宫娘”,所以,后来都排成了“娘”,也是为了让小爬子们好叫,让他们天天开口叫“娘”嘛!在新疆的一场与土匪的恶战中,因窝儿里争斗失利,他的人马被人家打散了,剩下孤伶伶的一个人。当他一人摸进当地的土匪头子大麻脸儿萨勒伯的屋里,把萨勒伯绑了个死猪模样拴在了马后时,正想上马,左耳后枪伤作痛,一阵头昏栽倒了,醒来后那宅院一片死寂。他回头看了看马后人还在,一股复仇的怒火涌上心头。他翻身上马,冲出院子,打得马儿狂奔起来,从黑夜一直跑到了大天亮。当他从通身是汗的马上跳下时,发现萨勒伯被拖得只剩下绑在绳子一头儿的两只手。他想了想那满脸的大麻子肯定也撒落了一路,说不定这麻子籽儿撒下会长出什么样的麻子花来,便在大戈壁上仰天大笑,只觉得深仇大恨已除。笑够了,他忽然觉得那绑手的绳子打的节儿不对,就蹲下来解,越解越不对,都解开才发现是一双女人的手,而在一只手上竟有他为自己最爱的夫人纹的两个字——“九娘”。他知道上当了。他疯狂了,翻身再次上马,还想找萨勒伯去,非捕死他不可,一口血吐出,他从马上又栽下来……整整三年,他怀揣着九娘干枯如柴的两只手走回了东北,后来又隐居到了通辽。九娘就这样天天地陪着他,在炕头上。半年前,他把九娘“安葬”在小炕洞里。他捏算自己活不过今年,决定“火葬”,死前一把火烧房子,他永远不离这九娘……
老汉讲了如此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也发出了总结一生的感慨:
“唉,空怀着志气啊!不上道儿,不识救国书,难酬报国志啊!那年红军到了陕北时,我就在新疆,投过去,能是这个德兴吗?后来,没了九娘,我悔得差点去见阎王爷哟!是我中了救萨勒伯的人的调包计了,亲手拖死了我的……九娘;没了九娘,我啥也干不了啦!这许多年来,一直守着那双干柴一样、像酱缸里咸菜一样色的手,守着我的九,九,九……娘……”老汉昏花的两眼里不知何时浑浊的泪水已经充盈了,像刚刚从破土井里打上来的水。听着老汉的讲述,笔者也动了情,想不到这个当年叱咤风云的胡子头,也会有这样的情,这样的泪,真可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更想不到这老汉在人生的暮年将尽时是这样的坦荡,这样痛快地和自己这个毛头小伙子说出了许多很可能深埋沙下的话。老汉也不让笔者白来,奉送了一支通辽地区流传近百年,据说狼勺子都会唱,张大帅也能哼哼几句,今已行将失传的“胡子歌”——
“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
五大三粗的汉子最懂得恩和仇。
刀下马上轻生死,
偷香纳妾也有个风流。
人生在世九十九,
不求高官厚禄啊——
只求一句这个爷们儿够朋友……
(作者: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 教授)
通辽这地儿,当年出胡子。老通辽人一提起胡子来会谈虎变色,都会说那胡子可是唐僧师徒上了戏台,哪个都是个带了仙气儿的角儿。那么,现实中的年轻人会问,老通辽的土匪怎么就叫成胡子了?他咋就没叫眉毛呢?这胡子又在通辽这块土地上留下过什么故事?什么传奇?什么让人忘不了的轶闻呢?笔者虽说是略知一二,但也想鸡零狗碎地说上几句,因通辽起胡子的上个世纪初到这个世纪初,已是近百年了,尤其是一股股胡子的马队隐入历史的烟云深处后,这档子事就压根儿没有人在纸上提一提。故,笔者才“焚香净手”、“正襟危坐”、“秉笔直书”、来填补这“空白”。
一、胡名·胡帅
话说“胡子”这俩字,当初并非土匪的代名词儿。这词儿出在戏园子里。据说早些个年,戏园子里也有闹鬼的时候。你比如,在台上演悬梁自尽的竟会突然被三尺素帛绕住在戏台上飘升而起;演借尸还魂的还来的竟是鬼气森森,连观众都吓得大叫着逃散而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戏就没法演了。怎么办?驱鬼!!!挑唱武戏的演员,而且是强壮不失精血的(指没结过婚,没在身上留下什么刀枪伤的)男子挂上胡子(这行当里叫“髯口”),领头的演员挂上红胡子,一个个黑了灯后胡子甩得都炸开了,像传说中打鬼的钟馗似的,在锣鼓家什一齐爆响狂擂的助威下,刀枪锤斧地、跟斗把式地,吼喝哄叫地,一阵旋风儿似的整个儿扫荡到大门口,也就算是驱鬼驱邪了。您说也怪,红胡子一挂,锣鼓家什一砸,后来再开了戏,竟能演得场场太平了。说来肯定是迷信,可目前尚未有高人解释这“驱鬼现象”。后来,这戏园子里的做法,让观众席里的有心人学了去。这伙子人为了保护自己,多是在月黑风高夜,画上戏台上的脸谱(有的也就是在脸上胡乱抹些油彩,花脸老虎似的),再戴上红胡子,或闯进依权仗势,残酷压迫、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府内,或冲入为虎作怅,鱼肉良善的差役吏胥、恶霸老财的家中,挥起了除暴安良的大刀,一阵“咔嚓”、“咔嚓”走了人,溅上血的胡子被抛在了尸体旁……没被人认住,这伙子人转天走在街上依然笑嘻嘻的是良民一个,若被人认住,也就共饮上一碗什么鸡血酒聚伙成帮上了山。这伙子人因那溅血的胡子也就被人们称为“胡子”。最初大东北的胡子有让人敬畏的一面,那就是多为“绿林好汉”。后来,“胡子”才渐渐成为“土匪”的代名词。而通辽有城伊始,或再说远了点,有人家出现之时,就没有人把胡子叫成“土匪”,总是认为胡子有除暴安良,镇邪驱鬼的一面,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和“胡帅”有关喽!
话说“一代枭雄”、“东北王”、“大东北最后一个骑士”、“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张作霖,他还有一个当年深入人心的称呼,那就是“胡帅”。那么,如何解释呢?“胡子中的将帅”?“长大胡子的元帅”、“胡子一样的将帅”?都不是,他是“胡子出身的大元帅”!这位大东北近百年来最有名气的“张大帅”最初还真是不折不扣的胡子出身。翻开中国的史书,当官无非三条路,一进考场二花钱,第三就是占山为王当土匪,折腾得满朝文武不得安宁,再受皇帝招安当官。这最后一条路似乎曲折了点,凶险了点,但张作霖竟从这胡子起事,一下子成了顶极人物的大元帅!这真是一条瘦驴腿换俩肥老母猪后鞘,也不算亏了吧?他是典型的因穷而怒,因怒而凶,因凶而匪,因匪而官,因官而敢问鼎中原的草莽英雄。要说这张大帅,在没有通辽城的时候他就光临这块土地了。就设下了专管农垦事务的“三畲堂”,有地多达二十二万亩。他招佃立屯,移民兴农,很有一番“事业”可干,以至后来给通辽城建警察所,“两林(张作霖、汤玉麟)不和大战于莫力庙”,在通辽车站闹出假大饼子事件,等等等等。他是同一个小小的通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通辽的老百姓心理,他是有故事,有传奇,“精悍之色显于眉宇”,让人宾服,让人效仿的超级“大胡子头儿”!“胡帅”在这儿叫得最响。老通辽当年可有些个人认为,要想成就一翻事业,那就得去当胡子,一是来钱快,二是容易实现梦想,三是成了如此绿林杀手就可以对吓得发抖的小官小吏们吆五喝六,那才解气哩!于是乎,当年在通辽,就有“学习张作霖”的“群众活动”在民间“持续多年”地“开展”着。当爹的调教儿子,当哥的带上兄弟,当老婆的鼓动丈夫,干什么?学胡帅、成大事,先去当胡子。当年有这么个故事,说是小两口洞房花烛夜,老婆婆把一方什么东西扔进了红绡帐里,连撇嘴带咂牙花子地甩下这么两句话:
“从今儿起,一贴大闺女身子,你可是小伙子变成了老爷们儿,当老爷们儿可不能就炕头上这点能耐,闯得出,打不死,你成了胡帅那样的人,走不出去,倒也死不了,那就蹲在街上去卖疙瘩白(元白菜)……”
小两口打开那东西外面包裹的黄绫子,眼儿都直了,是一张毛笔画的像,是“目炯炯有光”,“虽出身武弁,恂雅一儒生”的张作霖!胡帅哟!!!
笔者文章写到这儿,说上一句,老通辽当年出胡子,有其思想根源,是谁有如此大的魅力将新婚之夜的男人之心勾走了?有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胡服·胡言
“胡服”,并非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的“胡服”。“胡言”,也并非是一派胡言的“胡言”。笔者这一段是借了两个词,想说一说当年老通辽胡子的装束和他们的黑话罢了。不过,还得先说说当年老通辽胡子的“基本情况”。
这老通辽历史上到底出了多少胡子,无从知晓。据笔者所知,在“史前”通辽这地儿就有“郎少志脚踏生死两门,大旗下聚起疯狼一群”的关于“胡子”的故事(注:这是当年通辽流传的两句评书词。郎少志实姓“母”,叫“母勺子”,后因当胡子多有不顺,受人指点,改姓“狼”,说书人取谐音,称其“郎少志”。他曾“保护”过通辽一带的七镇九屯二十七窝棚,另有俩围子。张作霖对其有“狼勺子心眼儿不坏”的肯定之语。他和手下的十九个兄弟在通辽设镇的一九一四年被人用毒酒所害)。到了小日本战败投降的一九四五年,大小绺子的胡子蜂拥而起,名气大的有郭宝山、王圣国、金龙、白龙、满天红、三省、生字、金字、六字、杆字、北来好、打一面、占北侠、野狼、九江、老好、双山、北海、陈黑子等三十多股,小绺子十几人,大绺子七、八百人,小小的通辽地面上当时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活动着数千人之多的胡子,所以,笔者才能从如此规模上谈胡子装束的“特色”呢!顺便说一句,而此时的胡子已无早期的“绿林好汉”色彩,完全成了各霸一方,烧杀奸抢,胡作非为之徒。后来,这类胡子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股股地消灭掉,如敖门格日勒,就是上面提到的金龙,被我军在窑营子抓获后,人民政府在今露天市场之处召开万人宣判大会对其处以极刑。又如陈玉廷,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陈黑子在辽宁的法库县被我军击毙。
回过头来说上两句“胡服”,老通辽当年的胡子,装束是“损”了点,没有关内土匪的讲究,没有什么丝绸裤褂、皮鞋礼帽、墨镜和怀表等等,就拿冬季的装束来说,都是叠裆大棉裤,大皮袄、脚上是皮靴靴,头上是大耳朵狗皮帽儿,腰上三大件是枪支、匕首、烟袋锅。个别的胡子头儿还有条“永远”藏在帽子里的小辫子。据说此等“辫胡”是其中最凶残的,都是些小辫儿一掖玩命的主儿。这类胡子多有叫起劲儿来,在自己小腿肚子上嗖地骗下一条子肉,塞进嘴里面不改色地嚼得血顺着嘴角往下流,还会开玩笑说“没盐晶”,向人家要酱缸里的咸香瓜蛋儿就着吃的“亡命徒”。
说起“胡言”,看过京剧《智取威虎山》的都知道杨子荣进山后对答如流的一段土匪黑话。老通辽的胡子当年的“胡言”,也就是“黑话”发展到了圈外的人一句也听不懂的程度,下面笔者不加思考地就能给您列出半篇子来。
“线头”(情报人员)、“爬子”(小胡子)、“地蹦子”(当地的小胡子)、“穿帐子的”(挡路的零星小胡子)、“卡线”(拦路抢劫)、“打窑”(抢劫固定的地方)、“威武窑”(警察局)、“快窑”(监狱)、“哑巴窑”(刑场)、“响窑”(有武装的被抢劫点)、“蹽杆子”(逃跑)、“合杆”(两绺予以上的胡子聚在一起)、“擦勒”、“擦掉”(处死圈外的人)、“抠勒”、“抠掉”(处死圈内的人)、“放黑枪”(暗杀)、“压班”(休息)、“爬了风”(潜伏躲避)、“茬口”(势力很大的主儿)、“上材料”(准备子弹)、“传箭”(下通知)、“吐了”(阵亡)、“贴了金”(受伤)、“大瓢把子”(胡子头儿)、“上哏”(吃饭)、“张三”(狼)、“秧子”(人质、肉票)……
另外,老通辽当年的胡子黑话也有用蒙古语穿连的时候,此乃通辽这蒙汉杂居地区的特产,就是以蒙古语为主,关键的词用的是黑话,对外人更有些保密性。再有就是因为通辽这地儿处于交通要塞,胡子的黑话词汇十分丰富,一个大东北,无论是那儿来的绺子,没有搭不上调儿,对不上话的。笔者当年插队当知青时曾走访过一个老胡子头,他对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那几句土匪黑话很不以为然:
“那是几句套话,谁唠嗑那么唠呀!让他再整出几句来?不过人家那是“样板戏”,我成份太高(指出身不好),再说多了又是屁眼子上拔罐子,找嘬屎(死)了(当时为文革时期)……我告诉你,现在的通辽话里还有胡子嗑儿(黑话)里的词儿呢。蹽杆子啦!啥意思?通辽人都明白,跑了呗!张三是啥?狼呀……”
三、胡情·胡泪
老通辽建城之初时的胡子并非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胡子那样穷凶极恶,而是多有仗义的一面,如胡规中有“五清六律”,“七不抢八不夺”。笔者仅举几个“不夺”就颇具人情味,如盲、哑、疯、瘫、僧、道、尼不夺,娶迎亲不夺,送葬不夺,搬家不夺,鳏寡孤独不夺,郎中不夺等等。又如,讲求劫富不劫贫,保贞节烈妇,不奸淫妇女,不扰乱学堂寺院,不破坏义仓善社等等。人圈子的人要在关帝庙发誓焚香,替天行道,杀赃官,敛贪财等等,违规者干愿受严惩杀戮……这一些,都很有绿林好汉的特色。也就是说并非很多后来者想象的那样,胡子都是青面獠牙、血盆大口的。笔者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几个胡子大热天地“借”了一少妇一罐绿豆汤喝了,后听说其家有白发老婆婆生命垂危等着喝呢!都后悔不已,便出钱又找人家熬了一桶绿豆汤飞马送到那老妇人家,见人已咽气,更是后悔不已,发誓此生此世再不喝绿豆汤了,遂扔下三块银光光的大洋策马而去。又如,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有些老通辽的胡子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记得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十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与蒙古自治军大举进攻通辽。老通辽的胡子“天下好”、“东胜”、“东海”、“老好”、“春文武”、“震东洋”等等,同仇敌忾,不容日军铁甲车通过。还有胡子“老来好”、“全局胜”等更讲抗敌的策略,“深愤敌忾,诈降于蒙逆营中,分得枪马甚多,拐逃远扬,以解蒙逆实力”。这一戏剧性举动搞得蒙古自治军产生了一片混乱,连救他日本主子铁甲车的能力也丧失尽了。笔者还听说,当年有个胡子出身、外号叫“小天师”的人,背着把大铡刀参加了大刀队袭击马道尹府日军司令部的战斗,竟有把小鬼子掼在石桌上砍成三截儿的举动……
文章写到最后,笔者再给您讲—个上大学时搞社会调查,同一个老胡子头儿邂逅荒村的故事,以结了这关于胡子的文章。这故事收入笔者的一部文集中,不妨将其摘录下来——
话说这胡咧咧,也有收获。就有那么一天,在一个四面是沙坨子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屯子里,笔者结识了一个老汉。那老汉老得喘气都费劲儿,走上几步浑身直颤,一身破破烂烂,整个儿一个老乞丐形象。笔者见他拎着小半土瓦罐水从井台旁往回走,就好心地去帮他,顺便闲聊,吓了一跳:
“老爷子,多大岁数啦?咋还自己打水吃?”笔者说着打量着这位风一吹就可能倒下去的老汉。
“我这个老棺材瓤子得靠自己哟!没人啦!九娘也埋了他妈拉巴子小半年了……”老人并不看笔者,唉呀唉地慢慢往回走。
“九娘”是谁?笔者对这个称呼突然来了兴趣,觉得很新奇,跟着进了老汉的院子,见老汉坐在了一个破马槽子上,想问“九娘”的事,可又不好意思直问,便还是问了这么一句:“老爷子,今年多大岁数啦?”
“多大?哈!说出来吓死你,我可是皇上的生日哟!同年、同月、同日,同不同时辰不知道,用现在的阳历,那是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啊……”
就这么一句话,说得笔者心神一震。这老汉和毛主席同岁啊!于是,院子里,黑黑的小屋里,没完没了地唠起嗑儿来。笔者发现这老汉并非凡人,是几十年前东三省闻名的胡子头儿“响膛儿马子”。后来谜一样地失踪了,今天却被笔者给发现了。发现其实也是老汉创造了条件。这老汉认为,“我现在八十有六了,活也活够了,政府来找,我就去,反正九娘也没了。啥他妈也不怕了”。从老汉口里,笔者知道,他年轻时也有“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二三十年代就在通辽起手,拉起了一帮子人,干过杀富济贫的事,打过日本人,也打过国民党,但更多的是土匪间的混战,最远打到了新疆,最得志的时候有夫人九个,因为第一夫人小名叫“宫娘”,所以,后来都排成了“娘”,也是为了让小爬子们好叫,让他们天天开口叫“娘”嘛!在新疆的一场与土匪的恶战中,因窝儿里争斗失利,他的人马被人家打散了,剩下孤伶伶的一个人。当他一人摸进当地的土匪头子大麻脸儿萨勒伯的屋里,把萨勒伯绑了个死猪模样拴在了马后时,正想上马,左耳后枪伤作痛,一阵头昏栽倒了,醒来后那宅院一片死寂。他回头看了看马后人还在,一股复仇的怒火涌上心头。他翻身上马,冲出院子,打得马儿狂奔起来,从黑夜一直跑到了大天亮。当他从通身是汗的马上跳下时,发现萨勒伯被拖得只剩下绑在绳子一头儿的两只手。他想了想那满脸的大麻子肯定也撒落了一路,说不定这麻子籽儿撒下会长出什么样的麻子花来,便在大戈壁上仰天大笑,只觉得深仇大恨已除。笑够了,他忽然觉得那绑手的绳子打的节儿不对,就蹲下来解,越解越不对,都解开才发现是一双女人的手,而在一只手上竟有他为自己最爱的夫人纹的两个字——“九娘”。他知道上当了。他疯狂了,翻身再次上马,还想找萨勒伯去,非捕死他不可,一口血吐出,他从马上又栽下来……整整三年,他怀揣着九娘干枯如柴的两只手走回了东北,后来又隐居到了通辽。九娘就这样天天地陪着他,在炕头上。半年前,他把九娘“安葬”在小炕洞里。他捏算自己活不过今年,决定“火葬”,死前一把火烧房子,他永远不离这九娘……
老汉讲了如此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也发出了总结一生的感慨:
“唉,空怀着志气啊!不上道儿,不识救国书,难酬报国志啊!那年红军到了陕北时,我就在新疆,投过去,能是这个德兴吗?后来,没了九娘,我悔得差点去见阎王爷哟!是我中了救萨勒伯的人的调包计了,亲手拖死了我的……九娘;没了九娘,我啥也干不了啦!这许多年来,一直守着那双干柴一样、像酱缸里咸菜一样色的手,守着我的九,九,九……娘……”老汉昏花的两眼里不知何时浑浊的泪水已经充盈了,像刚刚从破土井里打上来的水。听着老汉的讲述,笔者也动了情,想不到这个当年叱咤风云的胡子头,也会有这样的情,这样的泪,真可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更想不到这老汉在人生的暮年将尽时是这样的坦荡,这样痛快地和自己这个毛头小伙子说出了许多很可能深埋沙下的话。老汉也不让笔者白来,奉送了一支通辽地区流传近百年,据说狼勺子都会唱,张大帅也能哼哼几句,今已行将失传的“胡子歌”——
“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
五大三粗的汉子最懂得恩和仇。
刀下马上轻生死,
偷香纳妾也有个风流。
人生在世九十九,
不求高官厚禄啊——
只求一句这个爷们儿够朋友……
(作者: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