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民俗风情)呼和浩特地区民俗
  • 满洲老屋与新城官房

        满洲老屋,是满族入关前居住的房子,一般是三间或五间,草顶土墙,坐北朝南,大多数东边开门,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进门是厨房,为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卐”型火炕,称为“卐”字炕,又叫“万字炕”、“蔓杖炕”、“转圈炕”、“拐子炕”等,满语称“土瓦”。满族尚右,故西墙供祖,在墙上设祖宗板子,上有神刀、神箭、祖宗匣子,内藏祖宗画像、雕像、家谱等。西炕上不住人,南炕睡长辈,北炕睡晚辈,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有的满族居室还有“火池”,加强取暖。

        屋子的窗户分上、下两扇,用高丽纸糊在外面,高丽纸上喷以盐水、酥油,可以御风雨。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屋侧,高过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烟囱多以完木之自然中虚者为之,久而碎裂,则护之以泥,或藤缚之上,人呼为摩歌郎”。(《柳边纪略》)谓除用空心木外,还有的用坯或砖砌烟囱。俗云:“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是对满洲老屋建筑特点的简洁概括。

        除正房以外,还有仓房(城里称为“偏厦”)、马架子(窝棚),大户人家一般建有东、西厢房,同石墙、门楼组成四合院。

        满洲老屋是满族文化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产物,和远古时满族先民所居的“穴居”,以及女真时期半地穴式的“纳葛里”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入关后,满族受汉文化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其居室的建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城官房的建构,即是这种历史文化交融的印记。

        早在10世纪末年康熙中叶时,满族人民就已移入呼和浩特。乾隆中叶起,即准许驻防官兵携带家口,以后八旗官兵便定居下来并在1739年建成了“绥远城”,即新城。据统计,当时居住在新城的满族士兵与家属共1.5万多人。新城满族原按旗居住,一家一户都是同一式样的“三分三”(宅院宽为三分三厘)的老官房。“老官房”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小瓦房。一个兵丁住两间,一明一暗,中间隔扇。一进屋门为外屋,有一间半大,吃饭、睡觉、会客,全在此屋。外屋,西墙上设有祖宗板,上供祖宗牌位与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包,主人家隶属哪个旗,就贴哪个旗的颜色,有的人家炕上摆炕箱(东北地区称“炕琴”),是专放备用衣被的。进隔扇的里屋只有半间大,是家中姑娘、媳妇们回避生人的地方。一般大屋居左,小屋居右,内外有别,里外屋全是倒炕(即南炕)。后来受当地汉俗影响,有的人家把倒炕拆掉,改成了顺山火炕(西炕),炕沿下专设地炉子取暖。

        老官房的瓦房院都有小门楼,磨砖对缝,十分讲究。进了大门,便是影壁,影壁将街门与屋门隔开,唯恐跑了“风水”。影壁正中设有土地爷神龛,里面供有泥塑土地爷像,影壁右面靠后地方(即小院的东南方)插着高大的“神竿”———“索伦杆”。杆下有石,杆上挂锡斗。原以之祭神鸦、神鹊,安放猪肉,后则变为正月十五挂红灯使用了。

        另外,老官房院内有砖砌甬道,进大门左行,顺着甬道直通屋门。早先家家院内都种植葡萄树,夹或养植花木盆景。正房与厢房之间也有甬道,可绕到正房屋后上茅厕。

        新城满族小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美观坚固,小巧玲珑,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既可看到满族老屋陈旧的影子,也可看到汉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风貌。

    麻纸窗·玻璃窗·活动窗

      明清至20世纪初,呼和浩特地区民居多用麻纸糊窗户。最常用的是山西浑源县出品的大麻纸。这种纸拉力强,收缩性大,厚实匀称,价钱又便宜。糊上麻纸的窗户,经得起风吹日晒,不容易损坏。因此,几百年来一直是塞外居民最常用的。一般家庭,往往在过春节前打扫家时,将旧麻纸撕掉,糊上一屋新麻纸,再在大大小小的窗眼上贴上龙凤、花卉、人物、走兽等各种红色剪窗花,或民间艺人木印水粉窗花,整个居室立刻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以后,在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中,如果麻纸窗有损坏的,就个别补修一下即可。富有之家,往往在入冬前就换一回新麻纸,年前再换一次。

      结实是麻纸的最大优点,但因它厚实,不易透光,麻纸窗采光较差,屋子里较暗,所以在民国年间,有些人家,往往改用连四纸(连史纸)、南粉连纸(连四纸的一种)来糊窗户。因为连四纸、南粉连纸洁白细薄,糊上窗户特别美观,阳光容易透过去。可是连四、南粉连纸是竹料纸,很脆,风稍稍大一点,就容易被吹破,所以,最终也未能将麻纸取代。人们只在节日佳庆时,将麻纸换成连四、南粉连纸。富有之家,则在夏、秋之际糊用连四、南粉连纸,而春、冬之际则仍然多用麻纸。麻纸窗户,直到解放初,仍十分普遍。后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纸窗”渐渐为“玻璃窗”所取代。许多旧式土平房的小眼麻纸窗户,渐渐换成了大框玻璃窗户。60年代玻璃一度供不应求,到70年代,玻璃的亮堂、美观、结实、省事等优点,普遍为群众所接受。近年来,郊区不少居民,把“大玻璃窗”换成了“满面玻璃墙”,整个正房的前墙,全部装上了玻璃。城里一些富有的人家,受国外尤其是日本榻榻米推拉门的影响,开始安装铝合金大框的“活动窗”。这是“满面玻璃”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将“满面玻璃”装成推拉式的,大框改用铝合金,既结实,又美观。有的装上进口茶色玻璃,则更是“锦上添花”了。使玻璃获得了崭新的生命。

    呼和浩特人用玻璃的历史很早,《爬山歌》中就有“半扇玻璃云遮月”之记载,二人台《借冠子》中也有“安玻璃眊人”的戏语。不过“半扇玻璃”都弥足珍贵,则说明有它的人家不是寻常百姓家,一般群众用它不起。今天则是家家都安玻璃窗了。“麻纸窗”、“玻璃窗”、“活动窗”的演变实际是不同时代的缩影,透过它们,可以看出新旧社会地对比,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

  • (民俗风情)呼和浩特地区民俗
  • 满洲老屋与新城官房

        满洲老屋,是满族入关前居住的房子,一般是三间或五间,草顶土墙,坐北朝南,大多数东边开门,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进门是厨房,为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卐”型火炕,称为“卐”字炕,又叫“万字炕”、“蔓杖炕”、“转圈炕”、“拐子炕”等,满语称“土瓦”。满族尚右,故西墙供祖,在墙上设祖宗板子,上有神刀、神箭、祖宗匣子,内藏祖宗画像、雕像、家谱等。西炕上不住人,南炕睡长辈,北炕睡晚辈,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有的满族居室还有“火池”,加强取暖。

        屋子的窗户分上、下两扇,用高丽纸糊在外面,高丽纸上喷以盐水、酥油,可以御风雨。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屋侧,高过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烟囱多以完木之自然中虚者为之,久而碎裂,则护之以泥,或藤缚之上,人呼为摩歌郎”。(《柳边纪略》)谓除用空心木外,还有的用坯或砖砌烟囱。俗云:“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是对满洲老屋建筑特点的简洁概括。

        除正房以外,还有仓房(城里称为“偏厦”)、马架子(窝棚),大户人家一般建有东、西厢房,同石墙、门楼组成四合院。

        满洲老屋是满族文化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产物,和远古时满族先民所居的“穴居”,以及女真时期半地穴式的“纳葛里”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入关后,满族受汉文化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其居室的建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城官房的建构,即是这种历史文化交融的印记。

        早在10世纪末年康熙中叶时,满族人民就已移入呼和浩特。乾隆中叶起,即准许驻防官兵携带家口,以后八旗官兵便定居下来并在1739年建成了“绥远城”,即新城。据统计,当时居住在新城的满族士兵与家属共1.5万多人。新城满族原按旗居住,一家一户都是同一式样的“三分三”(宅院宽为三分三厘)的老官房。“老官房”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小瓦房。一个兵丁住两间,一明一暗,中间隔扇。一进屋门为外屋,有一间半大,吃饭、睡觉、会客,全在此屋。外屋,西墙上设有祖宗板,上供祖宗牌位与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包,主人家隶属哪个旗,就贴哪个旗的颜色,有的人家炕上摆炕箱(东北地区称“炕琴”),是专放备用衣被的。进隔扇的里屋只有半间大,是家中姑娘、媳妇们回避生人的地方。一般大屋居左,小屋居右,内外有别,里外屋全是倒炕(即南炕)。后来受当地汉俗影响,有的人家把倒炕拆掉,改成了顺山火炕(西炕),炕沿下专设地炉子取暖。

        老官房的瓦房院都有小门楼,磨砖对缝,十分讲究。进了大门,便是影壁,影壁将街门与屋门隔开,唯恐跑了“风水”。影壁正中设有土地爷神龛,里面供有泥塑土地爷像,影壁右面靠后地方(即小院的东南方)插着高大的“神竿”———“索伦杆”。杆下有石,杆上挂锡斗。原以之祭神鸦、神鹊,安放猪肉,后则变为正月十五挂红灯使用了。

        另外,老官房院内有砖砌甬道,进大门左行,顺着甬道直通屋门。早先家家院内都种植葡萄树,夹或养植花木盆景。正房与厢房之间也有甬道,可绕到正房屋后上茅厕。

        新城满族小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美观坚固,小巧玲珑,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既可看到满族老屋陈旧的影子,也可看到汉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风貌。

    麻纸窗·玻璃窗·活动窗

      明清至20世纪初,呼和浩特地区民居多用麻纸糊窗户。最常用的是山西浑源县出品的大麻纸。这种纸拉力强,收缩性大,厚实匀称,价钱又便宜。糊上麻纸的窗户,经得起风吹日晒,不容易损坏。因此,几百年来一直是塞外居民最常用的。一般家庭,往往在过春节前打扫家时,将旧麻纸撕掉,糊上一屋新麻纸,再在大大小小的窗眼上贴上龙凤、花卉、人物、走兽等各种红色剪窗花,或民间艺人木印水粉窗花,整个居室立刻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以后,在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中,如果麻纸窗有损坏的,就个别补修一下即可。富有之家,往往在入冬前就换一回新麻纸,年前再换一次。

      结实是麻纸的最大优点,但因它厚实,不易透光,麻纸窗采光较差,屋子里较暗,所以在民国年间,有些人家,往往改用连四纸(连史纸)、南粉连纸(连四纸的一种)来糊窗户。因为连四纸、南粉连纸洁白细薄,糊上窗户特别美观,阳光容易透过去。可是连四、南粉连纸是竹料纸,很脆,风稍稍大一点,就容易被吹破,所以,最终也未能将麻纸取代。人们只在节日佳庆时,将麻纸换成连四、南粉连纸。富有之家,则在夏、秋之际糊用连四、南粉连纸,而春、冬之际则仍然多用麻纸。麻纸窗户,直到解放初,仍十分普遍。后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纸窗”渐渐为“玻璃窗”所取代。许多旧式土平房的小眼麻纸窗户,渐渐换成了大框玻璃窗户。60年代玻璃一度供不应求,到70年代,玻璃的亮堂、美观、结实、省事等优点,普遍为群众所接受。近年来,郊区不少居民,把“大玻璃窗”换成了“满面玻璃墙”,整个正房的前墙,全部装上了玻璃。城里一些富有的人家,受国外尤其是日本榻榻米推拉门的影响,开始安装铝合金大框的“活动窗”。这是“满面玻璃”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将“满面玻璃”装成推拉式的,大框改用铝合金,既结实,又美观。有的装上进口茶色玻璃,则更是“锦上添花”了。使玻璃获得了崭新的生命。

    呼和浩特人用玻璃的历史很早,《爬山歌》中就有“半扇玻璃云遮月”之记载,二人台《借冠子》中也有“安玻璃眊人”的戏语。不过“半扇玻璃”都弥足珍贵,则说明有它的人家不是寻常百姓家,一般群众用它不起。今天则是家家都安玻璃窗了。“麻纸窗”、“玻璃窗”、“活动窗”的演变实际是不同时代的缩影,透过它们,可以看出新旧社会地对比,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