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庄子为名与实的关系下了经典的定义:“名者实之宾”。实为主,名为从,名称用以区别事物,名誉用来彰显善行;名必须副实,誉不可过行。所谓循名责实,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然而世人多贵耳而贱目,重名不重实,轻信人言,迷惑于表象,使欺世盗名之徒大行其道。“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有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下令)于国中曰:‘无此道而服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庄子·田子方》)穿儒服者未必有儒术,有儒术者未必穿儒服,这原本是个浅显的道理,贵为一国之君的鲁哀公竟然不懂。其实,只要稍为认真一下,就像鲁哀公对冒名者治罪,齐湣王改合奏为独奏那样,那些充数的滥竽立即原形毕露,逃之夭夭。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而现实生活中的鲁哀公大有人在,名不副实的专家学者名流大师更是比比皆是,车载斗量,可是如庄周这样的智者在哪里?
生与死,是人生最为严肃的哲学问题。爱生恶死,乃人之常情,所以古代先哲谈生者多,论死者少。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他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可见孔子不愿讨论生死问题,是怕影响孝道的实施。《墨子》一书有“明鬼”篇,论证人死为鬼,探讨的是人死了以后的事,并非对生死问题本身的思考。对这个问题最为关注的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把生与死这对矛盾关系用数字概率表示,饶有趣味。婴儿孕育期满,从娘肚子里出来,这叫做生;新生儿从幼而长、长而壮、壮而衰、衰而老、老而死,死后入土为安,这叫做死。所以说“出生入死”。然而世有不测之险,人有旦夕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顺当当完成生命的历程。用概率来推测,一个人出生后,寿终正寝的因素有三成,中道夭折的因素有三成,因行为不当自蹈死地的因素也是三成。余下的一成是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人生步入死地的危险有六成,活下去地把握只有三成,加上不确定因素,也只有十分之四的希望,可见保全性命是人生第一要务。为什么死地多于生地呢?是由于过度追求生活的享受。用老子的话说是“以其生生之厚”,反而偏离了正常的生命轨道,由乐生而害生,“动之死地”。正所谓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所以老子认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古代帝王居九五之尊,极人间之乐,而长寿者寥寥,主要原因是生活条件过于优越,求生之欲过于强烈。前者是纵情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神耗体劳,元气透支而早死;后者是贪生怕死,妄求长生,食铅吞汞,中毒而亡。历史证明,贪生者丧生,忘生者得生。古谚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说,这样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怎能健康长寿?所谓“无以生为者”,就是气定神闲,坦坦荡荡,视富贵如浮云,委功名如粪土,乐天知命,尊道贵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珍惜生命,才可能有完整而充实的人生。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善始方能善终,正确地对待生命,就是正确地对待死亡。庄子把生和死看成是昼和夜,昼夜交替,一往一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生即意味着死,死即是新的生。由于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庄子·大宗师》)庄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茫然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臣室,而我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从世俗的观念看,庄子简直不近人情;从哲学与道的高度观察,庄子是何等彻悟明达,令人钦佩!说道人情,庄子与惠子有一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生与死的真谛至此已经说尽,无以复加。当然,这样深刻的认识源于道的思想。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老庄看来,这是道德的缺失,人性的退化。“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齐物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人都自以为是,以异己者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出处同上)焉有定论,谁能正之?“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我胜,我果是也?而若果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吾使谁正之?使同乎若者证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出处同上)人间的是非都是相对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当利益冲突时,双方的是非正好相反。谁为评判?大自然化育万物,对万物一视同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庄子·大宗师》、《礼记》)有私对于无私,就是道德的缺失。所以,要接近道,就得远离是非之地,淡化是非之心。列子从老商学乘风之术,“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列子·仲尼》)“弱内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动物们无不服从这一法则,并无是非之争。鹰捕蛇、蛇食鼠……谁是谁非?人憎恶蛇鼠,是因为蛇有时伤人,鼠窃食粮食;对自然而言,动物的一切行为均出于生存的本能,本无所谓善恶是非;人为的道德标准对于自然而言是不成立的,合乎天道的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
列子从心不敢念是非到心更念是非再到心无是非,最后达到是非利害判断的出发点无彼无我,浑然为一,这是精神入道的几个过程。首先是改变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不固执己见,不妄议他人。第二层次是摒弃世俗的陈见陋习,以大胸怀、大眼光看待事物,判断是非,这样就脱离了偏见与狭隘,接近于客观真实。第三境界是由于弃伪得真,是非利害之心烟消云散,神与道接,故能口不言利害,心不念是非。最高境界是神与道合,物我为一,我与自然万物同是同非,同利同害。达到这样的境界,人就变得“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出处同上)洞察天地宇宙,“而理无所隐矣”。这样的人就能无誉无毁,无祸无福,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与山川草木、鸟兽鱼虫和谐相处。
相反相成是老子的重要观点,也是道家修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事物是由矛盾的双方构成的,从静的方面看,相反的事物互因对立面而成立;从动的方面看,正向的运动是通过反向的作用而实现的。比如:跳高必先向下用力,向前奔跑必向后用力,没有后座力,子弹就射不远。物理运动如此,社会现象也不例外。老子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侯王自谓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所以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始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这是先益而后损之。另一种情况是先损而后益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能为天下溪,则“常德不离”;能为天下式,则“常德不忒”;能为天下谷,则“常德乃足”。知雄守雌就是具备强者的心志,而以弱者自居;知白守黑,就是既修身养德,又不自命清高,有含污纳垢的雅量;知荣守辱,就是自尊自爱而不自我炫耀,能屈能伸。“常德”就是有道之人应具备的品质,就是效天法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众人以一孔之见为高明,以一得之功为夸耀,以一技之长而自骄,不免狭隘与浅陋。哲人反其道而行之:不囿于己见,所以广博;不自以为是,所以卓越;不夸耀,所以能建功立业;不自大,所以成为领袖。这些是效法自然“为而不恃,生而不有,功成而不居”的品德。根据相反相成的法则,“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二章、第二十二章、第七章、第三十四章)这些反映天道的天德,是老子尊奉的法则。他反复强调这一点,就是教导君王戒骄戒奢,造福天下而不居功自傲,藏富于民而不与民争利。老予以江海形容圣人之德:江海甘处卑下,不择细流,吸纳百川,终成汪洋,这是反者道之动的例证。老予以水比喻道的作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藏污纳垢而自清。激则崩岸摧崖,静则为天下公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名,入于无间。”(《老子》第四十三章)这是弱者道之用的例证。实因于虚,有生于无,欲实先虚,欲有先无,损之而益。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悟出此道的人,才是人生竞技场上真正的赢家。反过来说,还有相成相反,即“益之而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 人皆有所好,有好色者,有好货者,有好名者,有好势者……。嗜之越深,陷之越深,轻则损名损财,重则殃身殒命。声色犬马,珠宝珍奇,功名利禄,使世人迷之若狂,求之不舍,恋之不去;财唯恐不多,禄唯恐不厚,官唯恐不高,名唯恐不盛,身心沉溺于此,欲使德丧,利令智昏,不知危之将临,祸之必至。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一旦身败名裂,苦心经营的一切,化为乌有,噬脐莫悔,为后人笑。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
庄子为名与实的关系下了经典的定义:“名者实之宾”。实为主,名为从,名称用以区别事物,名誉用来彰显善行;名必须副实,誉不可过行。所谓循名责实,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然而世人多贵耳而贱目,重名不重实,轻信人言,迷惑于表象,使欺世盗名之徒大行其道。“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有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下令)于国中曰:‘无此道而服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庄子·田子方》)穿儒服者未必有儒术,有儒术者未必穿儒服,这原本是个浅显的道理,贵为一国之君的鲁哀公竟然不懂。其实,只要稍为认真一下,就像鲁哀公对冒名者治罪,齐湣王改合奏为独奏那样,那些充数的滥竽立即原形毕露,逃之夭夭。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而现实生活中的鲁哀公大有人在,名不副实的专家学者名流大师更是比比皆是,车载斗量,可是如庄周这样的智者在哪里?
生与死,是人生最为严肃的哲学问题。爱生恶死,乃人之常情,所以古代先哲谈生者多,论死者少。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他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可见孔子不愿讨论生死问题,是怕影响孝道的实施。《墨子》一书有“明鬼”篇,论证人死为鬼,探讨的是人死了以后的事,并非对生死问题本身的思考。对这个问题最为关注的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把生与死这对矛盾关系用数字概率表示,饶有趣味。婴儿孕育期满,从娘肚子里出来,这叫做生;新生儿从幼而长、长而壮、壮而衰、衰而老、老而死,死后入土为安,这叫做死。所以说“出生入死”。然而世有不测之险,人有旦夕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顺当当完成生命的历程。用概率来推测,一个人出生后,寿终正寝的因素有三成,中道夭折的因素有三成,因行为不当自蹈死地的因素也是三成。余下的一成是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人生步入死地的危险有六成,活下去地把握只有三成,加上不确定因素,也只有十分之四的希望,可见保全性命是人生第一要务。为什么死地多于生地呢?是由于过度追求生活的享受。用老子的话说是“以其生生之厚”,反而偏离了正常的生命轨道,由乐生而害生,“动之死地”。正所谓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所以老子认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古代帝王居九五之尊,极人间之乐,而长寿者寥寥,主要原因是生活条件过于优越,求生之欲过于强烈。前者是纵情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神耗体劳,元气透支而早死;后者是贪生怕死,妄求长生,食铅吞汞,中毒而亡。历史证明,贪生者丧生,忘生者得生。古谚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说,这样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怎能健康长寿?所谓“无以生为者”,就是气定神闲,坦坦荡荡,视富贵如浮云,委功名如粪土,乐天知命,尊道贵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珍惜生命,才可能有完整而充实的人生。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善始方能善终,正确地对待生命,就是正确地对待死亡。庄子把生和死看成是昼和夜,昼夜交替,一往一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生即意味着死,死即是新的生。由于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庄子·大宗师》)庄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茫然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臣室,而我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从世俗的观念看,庄子简直不近人情;从哲学与道的高度观察,庄子是何等彻悟明达,令人钦佩!说道人情,庄子与惠子有一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生与死的真谛至此已经说尽,无以复加。当然,这样深刻的认识源于道的思想。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老庄看来,这是道德的缺失,人性的退化。“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齐物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人都自以为是,以异己者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出处同上)焉有定论,谁能正之?“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我胜,我果是也?而若果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吾使谁正之?使同乎若者证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出处同上)人间的是非都是相对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当利益冲突时,双方的是非正好相反。谁为评判?大自然化育万物,对万物一视同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庄子·大宗师》、《礼记》)有私对于无私,就是道德的缺失。所以,要接近道,就得远离是非之地,淡化是非之心。列子从老商学乘风之术,“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列子·仲尼》)“弱内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动物们无不服从这一法则,并无是非之争。鹰捕蛇、蛇食鼠……谁是谁非?人憎恶蛇鼠,是因为蛇有时伤人,鼠窃食粮食;对自然而言,动物的一切行为均出于生存的本能,本无所谓善恶是非;人为的道德标准对于自然而言是不成立的,合乎天道的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
列子从心不敢念是非到心更念是非再到心无是非,最后达到是非利害判断的出发点无彼无我,浑然为一,这是精神入道的几个过程。首先是改变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不固执己见,不妄议他人。第二层次是摒弃世俗的陈见陋习,以大胸怀、大眼光看待事物,判断是非,这样就脱离了偏见与狭隘,接近于客观真实。第三境界是由于弃伪得真,是非利害之心烟消云散,神与道接,故能口不言利害,心不念是非。最高境界是神与道合,物我为一,我与自然万物同是同非,同利同害。达到这样的境界,人就变得“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出处同上)洞察天地宇宙,“而理无所隐矣”。这样的人就能无誉无毁,无祸无福,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与山川草木、鸟兽鱼虫和谐相处。
相反相成是老子的重要观点,也是道家修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事物是由矛盾的双方构成的,从静的方面看,相反的事物互因对立面而成立;从动的方面看,正向的运动是通过反向的作用而实现的。比如:跳高必先向下用力,向前奔跑必向后用力,没有后座力,子弹就射不远。物理运动如此,社会现象也不例外。老子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侯王自谓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所以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始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这是先益而后损之。另一种情况是先损而后益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能为天下溪,则“常德不离”;能为天下式,则“常德不忒”;能为天下谷,则“常德乃足”。知雄守雌就是具备强者的心志,而以弱者自居;知白守黑,就是既修身养德,又不自命清高,有含污纳垢的雅量;知荣守辱,就是自尊自爱而不自我炫耀,能屈能伸。“常德”就是有道之人应具备的品质,就是效天法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众人以一孔之见为高明,以一得之功为夸耀,以一技之长而自骄,不免狭隘与浅陋。哲人反其道而行之:不囿于己见,所以广博;不自以为是,所以卓越;不夸耀,所以能建功立业;不自大,所以成为领袖。这些是效法自然“为而不恃,生而不有,功成而不居”的品德。根据相反相成的法则,“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二章、第二十二章、第七章、第三十四章)这些反映天道的天德,是老子尊奉的法则。他反复强调这一点,就是教导君王戒骄戒奢,造福天下而不居功自傲,藏富于民而不与民争利。老予以江海形容圣人之德:江海甘处卑下,不择细流,吸纳百川,终成汪洋,这是反者道之动的例证。老予以水比喻道的作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藏污纳垢而自清。激则崩岸摧崖,静则为天下公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名,入于无间。”(《老子》第四十三章)这是弱者道之用的例证。实因于虚,有生于无,欲实先虚,欲有先无,损之而益。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悟出此道的人,才是人生竞技场上真正的赢家。反过来说,还有相成相反,即“益之而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 人皆有所好,有好色者,有好货者,有好名者,有好势者……。嗜之越深,陷之越深,轻则损名损财,重则殃身殒命。声色犬马,珠宝珍奇,功名利禄,使世人迷之若狂,求之不舍,恋之不去;财唯恐不多,禄唯恐不厚,官唯恐不高,名唯恐不盛,身心沉溺于此,欲使德丧,利令智昏,不知危之将临,祸之必至。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一旦身败名裂,苦心经营的一切,化为乌有,噬脐莫悔,为后人笑。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