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志鉴论坛)二轮志编纂浅议
  • 《根河市志(1996200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届新方志编纂的通知》(内政办字[2003]38号)文件下发后,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辛勤努力,于20075月率先在全区出版发行。回顾编纂过程,结合编纂二轮志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为了客观准确地再现一个地区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各层次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新的结构形式,运用新观点、新材料,赋予志书新的内容,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修与时代相称的新志书,准确反映时代的创新特色。

    (一)注重资料性。资料是地方志的生命,是考察地方志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在编纂过程中,要从全面反映地情出发,注意门类设置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具体记述对象的选择上,注重选择有利于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资料。广泛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各种表现形式,如实记录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重点数据等,从而加强本轮志记述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

    (二)注重时代性。第二轮志记载年限,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传统的封闭型社会逐步打破,现代的开放型社会模式初步形成,新行业、新门类不断涌现,发展中的新问题也不断暴露,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志书必须全方位展现这些发展变化,切实突出时代特点:一是通篇贯穿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提炼有助于反映社会生活,能够体现时代变化的历史资料,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进程作为贯穿整个篇目体系的主线,在不同结构层次增设新内容,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济环境与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等章节;二是充分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成果。本轮志书不仅要记述十几年中政治、经济发展过程,而且要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加大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分量,描述教科文体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轨迹,通过展现人们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民风民俗、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进而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深层变化的时代特征。

    (三)注重通俗性。根据地方志编纂行文为记述体、语体文的要求,积极运用现代汉语著述文体,力戒官话、假话、套话或评论性、总结性语言,努力做到“述而不论”,坚持按照事物发展演变过程和特点如实表述,让事实来说话。根据社会各阶层的阅读习惯,行文力求通俗易懂,努力突出志书的社会服务功能,让志书从比较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去,成为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案头书,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真正将志书打造成为一部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家乡的通俗性读物。

    二、第二轮地方志编纂操作程序必须规范。

    《根河市志(19962005年)》作为呼伦贝尔市二轮地方志首批出版的志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各行各业鼎力相助,上级领导专家的热情指导和全体编辑人员的辛勤劳作。而所有这些综合因素相互促进的成果,使志书得以提前出版发行。

    (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志书编纂的根本前提

    中共根河市委、市人民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力度,把修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动员各方面力量,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市志编纂任务。在各方面困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做到领导、机构、人员、工作条件和经费五到位。真正体现了“党委重视、政府主持”的工作格局。可以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效组织是根河市志编纂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二)各部门、各行业的鼎力支持是资料来源的重要基础

    本次修志得到了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大森工企业、电业系统以及其它条管部门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组织精兵强将积极撰稿,对第二轮根河市志编纂这个系统工程的提前竣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由于各部门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使初稿资料比较全面,内容比较丰富,质量明显提高,为进一步补充修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上级领导和专家的业务指导与审核是志书规范的关键环节

    本次地方志编纂工作采取呼伦贝尔市地方志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两级管理部门审核制度。根河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深入贯彻上级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寻求专家的支持与指导,通过落实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仅纠正了我们的一些错误想法和做法,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修志方向,避免多走弯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编纂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拓宽了编修志书的视野,使第二轮根河市志在总体设计、分类排列、内容归属、层次结构、地方特点、志书体例等各方面得到极大丰富和完善,促进志书顺利通过了两级审核。

    (四)编辑人员的辛勤劳作是提高质量的可靠保障

    本轮修志打破了第一轮修志聘请外地专家帮助编修的惯例。由主编亲自挂帅,切实担负起了总体设计、编审指导和总纂加工三大职责。采取以主编为主体,副主编和编辑人员分工协作的工作体制。在编修中,编纂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论证志稿,多次与供稿人核对数据和文字,基本做到了字斟句酌。编纂人员数次下去核对资料,辛勤劳作可以换来丰硕的成果。由于编纂人员以志书为己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了“史官”的职责,从而提高了志书质量,为尽快出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二轮志编纂浅议
  • 《根河市志(1996200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届新方志编纂的通知》(内政办字[2003]38号)文件下发后,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辛勤努力,于20075月率先在全区出版发行。回顾编纂过程,结合编纂二轮志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为了客观准确地再现一个地区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各层次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新的结构形式,运用新观点、新材料,赋予志书新的内容,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修与时代相称的新志书,准确反映时代的创新特色。

    (一)注重资料性。资料是地方志的生命,是考察地方志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在编纂过程中,要从全面反映地情出发,注意门类设置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具体记述对象的选择上,注重选择有利于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资料。广泛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各种表现形式,如实记录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重点数据等,从而加强本轮志记述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

    (二)注重时代性。第二轮志记载年限,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传统的封闭型社会逐步打破,现代的开放型社会模式初步形成,新行业、新门类不断涌现,发展中的新问题也不断暴露,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志书必须全方位展现这些发展变化,切实突出时代特点:一是通篇贯穿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提炼有助于反映社会生活,能够体现时代变化的历史资料,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进程作为贯穿整个篇目体系的主线,在不同结构层次增设新内容,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济环境与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等章节;二是充分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成果。本轮志书不仅要记述十几年中政治、经济发展过程,而且要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加大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分量,描述教科文体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轨迹,通过展现人们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民风民俗、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进而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深层变化的时代特征。

    (三)注重通俗性。根据地方志编纂行文为记述体、语体文的要求,积极运用现代汉语著述文体,力戒官话、假话、套话或评论性、总结性语言,努力做到“述而不论”,坚持按照事物发展演变过程和特点如实表述,让事实来说话。根据社会各阶层的阅读习惯,行文力求通俗易懂,努力突出志书的社会服务功能,让志书从比较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去,成为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案头书,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真正将志书打造成为一部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家乡的通俗性读物。

    二、第二轮地方志编纂操作程序必须规范。

    《根河市志(19962005年)》作为呼伦贝尔市二轮地方志首批出版的志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各行各业鼎力相助,上级领导专家的热情指导和全体编辑人员的辛勤劳作。而所有这些综合因素相互促进的成果,使志书得以提前出版发行。

    (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志书编纂的根本前提

    中共根河市委、市人民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力度,把修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动员各方面力量,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市志编纂任务。在各方面困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做到领导、机构、人员、工作条件和经费五到位。真正体现了“党委重视、政府主持”的工作格局。可以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效组织是根河市志编纂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二)各部门、各行业的鼎力支持是资料来源的重要基础

    本次修志得到了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大森工企业、电业系统以及其它条管部门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组织精兵强将积极撰稿,对第二轮根河市志编纂这个系统工程的提前竣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由于各部门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使初稿资料比较全面,内容比较丰富,质量明显提高,为进一步补充修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上级领导和专家的业务指导与审核是志书规范的关键环节

    本次地方志编纂工作采取呼伦贝尔市地方志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两级管理部门审核制度。根河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深入贯彻上级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寻求专家的支持与指导,通过落实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仅纠正了我们的一些错误想法和做法,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修志方向,避免多走弯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编纂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拓宽了编修志书的视野,使第二轮根河市志在总体设计、分类排列、内容归属、层次结构、地方特点、志书体例等各方面得到极大丰富和完善,促进志书顺利通过了两级审核。

    (四)编辑人员的辛勤劳作是提高质量的可靠保障

    本轮修志打破了第一轮修志聘请外地专家帮助编修的惯例。由主编亲自挂帅,切实担负起了总体设计、编审指导和总纂加工三大职责。采取以主编为主体,副主编和编辑人员分工协作的工作体制。在编修中,编纂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论证志稿,多次与供稿人核对数据和文字,基本做到了字斟句酌。编纂人员数次下去核对资料,辛勤劳作可以换来丰硕的成果。由于编纂人员以志书为己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了“史官”的职责,从而提高了志书质量,为尽快出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