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二期
  • (编纂研究)突出地方特色 保证志书质量———纂写《呼和浩特新城区军事志》的几点体会
  •  

    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突出地方特色不仅是保证志书质量的需要,更是编修名志、佳志,出精品志书的必备因素。毛泽东同志早在50多年前就讲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邓小平同志强调:“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方志学家把它称作为“官修”的“国情书”、“地情书”。由此可见,在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使之成为当地军事“一方之全史”。最近,在纂写《呼和浩特新城区军事志》的实践中,就突出地域特色的问题作了一些尝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一、紧紧抓住军事驻防城的地域特点集中写

    呼和浩特新城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证实,位于区境东北部大青山南麓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遗址,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新城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林胡是这个地带的原始居住民族。华夏民族到达这个地带是战国时期。据《史记》载: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在阴山南麓设置了“云中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仍设“云中郡”。以后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元,沿袭旧制,也在这里设郡或州。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阿拉坦汗建成“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城”。清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归化城管理,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设归化城将军,并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归化城东北五里许建筑一座八旗官兵驻扎的军事驻防城。军事驻防城建立,可见呼和浩特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突出军事驻防城这一地区特色写好这一段军事历史非常必要。

    1、突出写好军事驻防城的建城和发展历史。

    绥远城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十二月开始商议建筑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十月初四:建归化城东北五里许绥远城,定名;中经二年准备,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月动工兴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六月建筑完毕;历时两年另四个月。

    绥远城的建城目的主要在于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也有其经济方面的原因。雍正末年,准噶尔部又在额尔德尼战役中失败,向清政府提出议和,从漠北撤回之军士需要屯住之处。清朝政府为了镇守边疆,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在内外蒙各修筑了一座军事驻防城,内蒙是绥远城,外蒙是鄂尔昆城。这样就增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军事力量,战时,可应急边防,自卫反击;平时,可以控制地方叛乱。现今仍然保存在“将军衙署”影壁上的石刻“屏藩朔漠”四个大字,就是建城目的佐证。“屏藩朔漠”就是保卫北疆的意思,说明这里的地理位置像屏风一样起到护卫内地的作用。绥远城建成后,新、旧两城连为犄角,声势相援,便于呼应。故绥远城被视为“阴山为屏,黑河为带,东控北平(北京),西连甘(肃)新(疆),南为山西之门户,北扼蒙古之咽喉之四冲要域。”兴建绥远城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目的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商人可以在恰克图进行边境贸易,加之国内旅蒙商的开拓,就逐渐形成了以张家口(东口)和归化城(西口)为集散地,再经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直至恰克图的陆上国际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初兴起的一条国际商路。这条商路对中国内地、蒙古和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清政府为了保证这条商路畅通无阻,保证旅蒙商人组织的车帮和骆驼队的安全,也急需建筑一座新城。为了突出建城这段独有的军事历史,在“概述”中,不惜花笔墨集中纂写了绥远城的建城意义和军事地位;在“军事设施”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的建城时间、规模、城垣结构和将军衙署(又称将军府)、左右司衙门、校场、马场等内部设施建筑情况;在“军事机构”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的军事组织机构、将军级别、人员编制、管辖范围及清王朝共钦命的61位将军的情况;在“驻军”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驻军编制、兵员来源和兵营、训练、后勤保障等情况;在“兵役制度”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地区的八旗兵制、蒙古兵制和绿营兵制;在“战事”一章中集中纂写了清代绥远城官兵赴山东、山西、河南等地防堵太平天国起义军、捻军和赴天津抵抗英、法侵略军的一些战事。从而使边防军事城的地区特色得到充分地展现。

    2、突出写好军事驻防城驻军与其它区域驻军的不同特点

    由于清代绥远城驻军民族构成、编制任务等方面与其它区域驻军的不同,因此在兵役制度、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也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把这些不同点写好,对于体现地区特色举足轻重。比如,绥远城驻军兵役制度实行的是与绿营军不同的八旗兵制和蒙古兵制。八旗制实为带有强迫色彩的世袭兵制,“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凡年满1660岁之八旗壮丁有服兵役义务,毎三年比丁一次,凡16岁以上壮丁或身高五尺者均要编入佐领丁册,遇有缺出,则以弓射成绩优异者,优先选补。八旗壮丁一旦由丁补为兵,便终身服兵役,成为食饷当差的现役军人,直至60岁除缺为止。蒙古兵制则适龄壮丁除喇嘛、庙丁和随丁外,凡60岁以下,18岁以上的人一律编入丁册,以备服兵役。三年比丁一次,届时凡“男15岁以上,比丁之年,父兄为加官帽,以杆五尺量其身,是谓成丁,乃编入户籍,充当旗差”。其中部分服现役,余为预备兵。比如在军事训练上,绥远城驻军十分重视炮、骑兵和攻城及防御的训练。炮兵毎半年在哈拉沁沟口一带演练子母炮10天,需火药5329144钱,炸药524784厘,火绳2262丈,铅弹124800个。攻城训练中,从本城骑兵中挑选300名精兵演习攀登云梯,另从本城步兵中挑选200名精壮的前锋兵兼习长矛等。如在军器装备上除常规武器外,还配置子母炮、铜锅、梅针箭、撒袋等。

    3、突出写好建城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如发生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放垦事件。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的代表在帝国主义刺刀的威逼下,与帝国主义缔结了“辛丑条约”,按照这个条约,国家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清政府为了缓和人民对它的反抗情结,一方面打出实行“新政”的旗号,企图继续进行政治欺骗;另一方面加紧对全国人民的经济搜刮。清廷采纳山西巡抚岑春煊奏折,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春天,贻谷佩着钦差大印绕道太原与山西巡抚岑春煊会商之后,到内蒙古地方放垦。贻谷放垦,一方面对已垦土地进行清丈,向垦民追缴押荒银,一方面设立公司,土地统一由垦务公司经营。公司名义上由官商合办,实际上官股很少,所谓商股大部分是贻谷等官员们的化名。公司职员由垦务局职员兼任,公司先向垦局交出押荒银两,然后领取整批田地,再零碎卖放给各个垦长,一转手之间,就可得到几十万两的利润。垦务公司除了丈放土地以外,还经营放贷。征收蒙旗土地方面,还有所谓报效地,即是逢着庆典勒令各族划地放垦报效国家。总之,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仅内蒙古西部地区共垦丈土地七百五十七万一千三百余亩,搜括到的押荒银二百七十二万七千六百余两。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清朝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放垦所得到的巨大利益。再如绥远城将军保德勾结归化城理事同知普喜等一伙贪污官吏,侵呑粮饷,私自开发乌拉山,盗卖林木,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重大贪污要案也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事件的记述对于强化地区特色非同小可。

    二、紧紧围绕大青山“三老区”史实展开写

    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归绥。民国27年(193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一二零师抽调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师直一个骑兵连组成大青山支队,与第二战区总动委会游击第四支队、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一起进驻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在这里,历经千辛万苦与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8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198182号文件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小井、保合少、毫沁营3个乡的74个自然村定为革命根据地乡,即通常所说的山老区。山老区的确立,形成了该地区又一特色。

    1、在志书主体部分突出写好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

    为了让读者对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志书对大青山抗日支队的建立、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大青山抗日支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深情、大青山抗日支队的主要战事,在“概述”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在战事一章中,不仅记述了“防守归绥阻击战”、“蜈蚣坝伏击战”、“反顽战斗”、“夺马战斗”、“界台村遭遇战”的战斗经过,还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的7年中,大青山抗日支队共毙伤日、伪、顽、匪军3999名,俘虏1533名;激获马2908匹,各种枪弹、手榴弹17万余枚;毁敌汽车27辆、铁路28里的辉煌战果都作了记述。特别是在“驻军政治工作”、“驻军军事训练”、“驻军后勤保障”章节中,对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忆苦思甜教育、立功创模活动、新式整训、大练兵运动、战役战斗间隙训练、大生产运动、老区群众踊跃支前等一一作了记述。从而加深读者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2、在附录中加重大青山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斗争事迹的记述

    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8年军民并肩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诸如“不惧酷刑、保护伤员”、“舍生忘死、掩护八路军”、“视死如归、服务游击队”、“苦难岁月、鱼水情深”等抗日根据地各族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援人民子弟兵的英雄事迹,为此,也发生了日寇疯狂屠杀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惨案。在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就先后发生了小井“六、二二”惨案、“厚和惨案”等。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支援子弟兵打击日寇的事迹可歌可泣,生动感人,弃而不记,实属可惜,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战事”一章中记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或战斗过程,单独列出一章又感到单薄。最后,把它作为“战事”一章的附录,以“抗日战争初期绥远民众的抗日斗争”、“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小井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各族人民群众抗日斗争事迹”、“惨案”五个题目加以记述,既丰富了志书内容,又不失志书体例的要求,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历史图片的选择上择优挑选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图片

    照片在志书中具有其它载体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强军事志的真实性、资料性、版面的生动活泼和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军事志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在新城区军事志图片的搜集中,始终注意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图片的搜集。从193810月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图片的搜集工作十分困难,但是还是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搜集到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作战、学习、训练、开荒生产等方面的照片。其中“骑兵支队在休整”、“蒙古抗日游击队指战员”、“大青山支队兵工修械所”、“煮野菜充饥”、“骑兵支队在战斗”、“大青山人民做的军衣”、“绥蒙抗战画报”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的战斗生活风貌,既具有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搜集到了一幅原武汉军区姚喆(曾任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副司令员在70年代到大青山革命老区看望山老区乡亲们的一幅照片,更为志书增添了色彩。

    三、紧紧遵循首府城市的军事功能重点写

    呼和浩特市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是内蒙古、呼市大部党、政、军机关的驻地,地域广,人口多,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军事志还必须注意把握住首府城市军事功能的特点进行纂写。

    1、突出军政军民民族团结,重点写好双拥共建工作

    自绥远和平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11绥远省军区机关由集宁迁至绥远,军区所属部队大多数都驻在新城区。随着时代的推移,先后有30多个团以上单位驻在新城区。部队的兵营、靶场、招待所、征兵办、国防教育中心、加油站、看守所等军事设施也都建在新城区。新城区是部队和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接触最多行政区之一。几十年来,在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军政军民团结共建、密切协同,在呼市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充分体现军政、军民、民族团结奋斗的地区特色,在“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政治工作”一节中,把民族政策教育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纂写了新城区驻军针对自身特点经常性地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纂写了部队和个人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情况。在“群众工作”一节中,纂写了驻区部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自觉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和创建双拥城的情况。在“双拥共建”一节中纂写部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在“后备力量建设”一章中集中纂写了党管武装的光荣传统,努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积极为民兵、预备役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在“国防动员”一章中纂写地方政府组织领导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工作,协调计委、经委、公安、财政、民政、建设、交通、邮电、商务、卫生、工青妇等各部门支持国防建设的情况。使军政军民团结的和谐氛围得到充分的展现。

    2、突出民兵工作,重点写好城市民兵组织调整改革

    新城区的民兵组织建设与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27年(1938年),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后,小井地区就组建了民兵武工队、支前组织等。在艰难的岁月里,小井地区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八路军血肉相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配合大青山八路军、游击队站岗、放哨;担任交通员、救护转移伤病员;运送、加工部队给养等,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民兵工作又先后经历了贯彻落实《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大办民兵师”、民兵工作“三落实”等几个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中民兵工作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兵工作的光荣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特别是1990年后,为适应未来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需要,对城市民兵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成为城市民兵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城区军事志的纂写中,注意紧紧抓住这一亮点工作,对新城区实行的“四个转移”、“一个分开”(城市民兵组织布局向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转移;专业技术分队向高科技密集的企业转移;农村民兵组织向乡镇企业转移;农村民兵向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村镇转移;为方便快速集结和逐行作战任务,实行民兵组织和预备役连队分开编组)进行了重点的纂写。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民兵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也显现出城市民兵工作的地区特色。

    3、突出城市战备工作,重点写好人防和交通战备工作

    呼和浩特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的前哨,197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一类人民防空城市。由于新城区在呼市的重要地理位置,人防、交通战备工作十分重要,也是纂写军事志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在“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两节中,不仅纂写了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工作的开展历程,同时详细纂写了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的组织与任务、人防和交通工程建设、主要人防和交通战备工程、人防和交通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以及空袭警报网络的建设情况等。使首府城市的人防、交通战备功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作者:内蒙古军区军志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编纂研究)突出地方特色 保证志书质量———纂写《呼和浩特新城区军事志》的几点体会
  •  

    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突出地方特色不仅是保证志书质量的需要,更是编修名志、佳志,出精品志书的必备因素。毛泽东同志早在50多年前就讲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邓小平同志强调:“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方志学家把它称作为“官修”的“国情书”、“地情书”。由此可见,在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使之成为当地军事“一方之全史”。最近,在纂写《呼和浩特新城区军事志》的实践中,就突出地域特色的问题作了一些尝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一、紧紧抓住军事驻防城的地域特点集中写

    呼和浩特新城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证实,位于区境东北部大青山南麓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遗址,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新城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林胡是这个地带的原始居住民族。华夏民族到达这个地带是战国时期。据《史记》载: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在阴山南麓设置了“云中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仍设“云中郡”。以后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元,沿袭旧制,也在这里设郡或州。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阿拉坦汗建成“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城”。清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归化城管理,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设归化城将军,并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归化城东北五里许建筑一座八旗官兵驻扎的军事驻防城。军事驻防城建立,可见呼和浩特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突出军事驻防城这一地区特色写好这一段军事历史非常必要。

    1、突出写好军事驻防城的建城和发展历史。

    绥远城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十二月开始商议建筑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十月初四:建归化城东北五里许绥远城,定名;中经二年准备,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月动工兴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六月建筑完毕;历时两年另四个月。

    绥远城的建城目的主要在于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也有其经济方面的原因。雍正末年,准噶尔部又在额尔德尼战役中失败,向清政府提出议和,从漠北撤回之军士需要屯住之处。清朝政府为了镇守边疆,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在内外蒙各修筑了一座军事驻防城,内蒙是绥远城,外蒙是鄂尔昆城。这样就增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军事力量,战时,可应急边防,自卫反击;平时,可以控制地方叛乱。现今仍然保存在“将军衙署”影壁上的石刻“屏藩朔漠”四个大字,就是建城目的佐证。“屏藩朔漠”就是保卫北疆的意思,说明这里的地理位置像屏风一样起到护卫内地的作用。绥远城建成后,新、旧两城连为犄角,声势相援,便于呼应。故绥远城被视为“阴山为屏,黑河为带,东控北平(北京),西连甘(肃)新(疆),南为山西之门户,北扼蒙古之咽喉之四冲要域。”兴建绥远城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目的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商人可以在恰克图进行边境贸易,加之国内旅蒙商的开拓,就逐渐形成了以张家口(东口)和归化城(西口)为集散地,再经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直至恰克图的陆上国际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初兴起的一条国际商路。这条商路对中国内地、蒙古和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清政府为了保证这条商路畅通无阻,保证旅蒙商人组织的车帮和骆驼队的安全,也急需建筑一座新城。为了突出建城这段独有的军事历史,在“概述”中,不惜花笔墨集中纂写了绥远城的建城意义和军事地位;在“军事设施”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的建城时间、规模、城垣结构和将军衙署(又称将军府)、左右司衙门、校场、马场等内部设施建筑情况;在“军事机构”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的军事组织机构、将军级别、人员编制、管辖范围及清王朝共钦命的61位将军的情况;在“驻军”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驻军编制、兵员来源和兵营、训练、后勤保障等情况;在“兵役制度”一章中集中纂写了绥远城地区的八旗兵制、蒙古兵制和绿营兵制;在“战事”一章中集中纂写了清代绥远城官兵赴山东、山西、河南等地防堵太平天国起义军、捻军和赴天津抵抗英、法侵略军的一些战事。从而使边防军事城的地区特色得到充分地展现。

    2、突出写好军事驻防城驻军与其它区域驻军的不同特点

    由于清代绥远城驻军民族构成、编制任务等方面与其它区域驻军的不同,因此在兵役制度、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也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把这些不同点写好,对于体现地区特色举足轻重。比如,绥远城驻军兵役制度实行的是与绿营军不同的八旗兵制和蒙古兵制。八旗制实为带有强迫色彩的世袭兵制,“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凡年满1660岁之八旗壮丁有服兵役义务,毎三年比丁一次,凡16岁以上壮丁或身高五尺者均要编入佐领丁册,遇有缺出,则以弓射成绩优异者,优先选补。八旗壮丁一旦由丁补为兵,便终身服兵役,成为食饷当差的现役军人,直至60岁除缺为止。蒙古兵制则适龄壮丁除喇嘛、庙丁和随丁外,凡60岁以下,18岁以上的人一律编入丁册,以备服兵役。三年比丁一次,届时凡“男15岁以上,比丁之年,父兄为加官帽,以杆五尺量其身,是谓成丁,乃编入户籍,充当旗差”。其中部分服现役,余为预备兵。比如在军事训练上,绥远城驻军十分重视炮、骑兵和攻城及防御的训练。炮兵毎半年在哈拉沁沟口一带演练子母炮10天,需火药5329144钱,炸药524784厘,火绳2262丈,铅弹124800个。攻城训练中,从本城骑兵中挑选300名精兵演习攀登云梯,另从本城步兵中挑选200名精壮的前锋兵兼习长矛等。如在军器装备上除常规武器外,还配置子母炮、铜锅、梅针箭、撒袋等。

    3、突出写好建城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如发生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放垦事件。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的代表在帝国主义刺刀的威逼下,与帝国主义缔结了“辛丑条约”,按照这个条约,国家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清政府为了缓和人民对它的反抗情结,一方面打出实行“新政”的旗号,企图继续进行政治欺骗;另一方面加紧对全国人民的经济搜刮。清廷采纳山西巡抚岑春煊奏折,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春天,贻谷佩着钦差大印绕道太原与山西巡抚岑春煊会商之后,到内蒙古地方放垦。贻谷放垦,一方面对已垦土地进行清丈,向垦民追缴押荒银,一方面设立公司,土地统一由垦务公司经营。公司名义上由官商合办,实际上官股很少,所谓商股大部分是贻谷等官员们的化名。公司职员由垦务局职员兼任,公司先向垦局交出押荒银两,然后领取整批田地,再零碎卖放给各个垦长,一转手之间,就可得到几十万两的利润。垦务公司除了丈放土地以外,还经营放贷。征收蒙旗土地方面,还有所谓报效地,即是逢着庆典勒令各族划地放垦报效国家。总之,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仅内蒙古西部地区共垦丈土地七百五十七万一千三百余亩,搜括到的押荒银二百七十二万七千六百余两。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清朝政府在内蒙古地区放垦所得到的巨大利益。再如绥远城将军保德勾结归化城理事同知普喜等一伙贪污官吏,侵呑粮饷,私自开发乌拉山,盗卖林木,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重大贪污要案也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事件的记述对于强化地区特色非同小可。

    二、紧紧围绕大青山“三老区”史实展开写

    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归绥。民国27年(193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一二零师抽调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师直一个骑兵连组成大青山支队,与第二战区总动委会游击第四支队、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一起进驻绥远,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在这里,历经千辛万苦与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8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政厅(198182号文件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小井、保合少、毫沁营3个乡的74个自然村定为革命根据地乡,即通常所说的山老区。山老区的确立,形成了该地区又一特色。

    1、在志书主体部分突出写好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

    为了让读者对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志书对大青山抗日支队的建立、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大青山抗日支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深情、大青山抗日支队的主要战事,在“概述”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在战事一章中,不仅记述了“防守归绥阻击战”、“蜈蚣坝伏击战”、“反顽战斗”、“夺马战斗”、“界台村遭遇战”的战斗经过,还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的7年中,大青山抗日支队共毙伤日、伪、顽、匪军3999名,俘虏1533名;激获马2908匹,各种枪弹、手榴弹17万余枚;毁敌汽车27辆、铁路28里的辉煌战果都作了记述。特别是在“驻军政治工作”、“驻军军事训练”、“驻军后勤保障”章节中,对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忆苦思甜教育、立功创模活动、新式整训、大练兵运动、战役战斗间隙训练、大生产运动、老区群众踊跃支前等一一作了记述。从而加深读者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2、在附录中加重大青山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斗争事迹的记述

    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8年军民并肩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诸如“不惧酷刑、保护伤员”、“舍生忘死、掩护八路军”、“视死如归、服务游击队”、“苦难岁月、鱼水情深”等抗日根据地各族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援人民子弟兵的英雄事迹,为此,也发生了日寇疯狂屠杀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惨案。在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就先后发生了小井“六、二二”惨案、“厚和惨案”等。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支援子弟兵打击日寇的事迹可歌可泣,生动感人,弃而不记,实属可惜,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战事”一章中记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或战斗过程,单独列出一章又感到单薄。最后,把它作为“战事”一章的附录,以“抗日战争初期绥远民众的抗日斗争”、“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小井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各族人民群众抗日斗争事迹”、“惨案”五个题目加以记述,既丰富了志书内容,又不失志书体例的要求,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历史图片的选择上择优挑选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图片

    照片在志书中具有其它载体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强军事志的真实性、资料性、版面的生动活泼和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军事志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在新城区军事志图片的搜集中,始终注意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图片的搜集。从193810月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图片的搜集工作十分困难,但是还是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搜集到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作战、学习、训练、开荒生产等方面的照片。其中“骑兵支队在休整”、“蒙古抗日游击队指战员”、“大青山支队兵工修械所”、“煮野菜充饥”、“骑兵支队在战斗”、“大青山人民做的军衣”、“绥蒙抗战画报”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的战斗生活风貌,既具有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搜集到了一幅原武汉军区姚喆(曾任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副司令员在70年代到大青山革命老区看望山老区乡亲们的一幅照片,更为志书增添了色彩。

    三、紧紧遵循首府城市的军事功能重点写

    呼和浩特市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是内蒙古、呼市大部党、政、军机关的驻地,地域广,人口多,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军事志还必须注意把握住首府城市军事功能的特点进行纂写。

    1、突出军政军民民族团结,重点写好双拥共建工作

    自绥远和平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11绥远省军区机关由集宁迁至绥远,军区所属部队大多数都驻在新城区。随着时代的推移,先后有30多个团以上单位驻在新城区。部队的兵营、靶场、招待所、征兵办、国防教育中心、加油站、看守所等军事设施也都建在新城区。新城区是部队和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接触最多行政区之一。几十年来,在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军政军民团结共建、密切协同,在呼市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充分体现军政、军民、民族团结奋斗的地区特色,在“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政治工作”一节中,把民族政策教育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纂写了新城区驻军针对自身特点经常性地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纂写了部队和个人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情况。在“群众工作”一节中,纂写了驻区部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自觉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和创建双拥城的情况。在“双拥共建”一节中纂写部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在“后备力量建设”一章中集中纂写了党管武装的光荣传统,努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积极为民兵、预备役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在“国防动员”一章中纂写地方政府组织领导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工作,协调计委、经委、公安、财政、民政、建设、交通、邮电、商务、卫生、工青妇等各部门支持国防建设的情况。使军政军民团结的和谐氛围得到充分的展现。

    2、突出民兵工作,重点写好城市民兵组织调整改革

    新城区的民兵组织建设与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27年(1938年),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后,小井地区就组建了民兵武工队、支前组织等。在艰难的岁月里,小井地区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八路军血肉相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配合大青山八路军、游击队站岗、放哨;担任交通员、救护转移伤病员;运送、加工部队给养等,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民兵工作又先后经历了贯彻落实《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大办民兵师”、民兵工作“三落实”等几个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中民兵工作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兵工作的光荣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特别是1990年后,为适应未来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需要,对城市民兵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成为城市民兵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城区军事志的纂写中,注意紧紧抓住这一亮点工作,对新城区实行的“四个转移”、“一个分开”(城市民兵组织布局向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转移;专业技术分队向高科技密集的企业转移;农村民兵组织向乡镇企业转移;农村民兵向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村镇转移;为方便快速集结和逐行作战任务,实行民兵组织和预备役连队分开编组)进行了重点的纂写。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民兵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也显现出城市民兵工作的地区特色。

    3、突出城市战备工作,重点写好人防和交通战备工作

    呼和浩特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的前哨,197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一类人民防空城市。由于新城区在呼市的重要地理位置,人防、交通战备工作十分重要,也是纂写军事志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在“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两节中,不仅纂写了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工作的开展历程,同时详细纂写了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的组织与任务、人防和交通工程建设、主要人防和交通战备工程、人防和交通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以及空袭警报网络的建设情况等。使首府城市的人防、交通战备功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作者:内蒙古军区军志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