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绥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始建于1925年,当时人们习惯地称为“女师”。
我于1932年考入该校,当时虚岁十六,是第八班的学生。第八班实际上就是第八届。那时在比较落后的绥远省,女子上学读到师范已属凤毛麟角,所以每年只招一个班,大约四十余人。考入“女师”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归绥(现呼和浩特)、包头、丰镇、凉城、萨拉齐、兴和以及雁北诸县官宦人家、开明绅士的千金。我是丰镇县一个普通农家的独生女,因受世代书香的邻
1932年的呼和浩特只有四所中等学校,即:绥远一中、“男师”、“女师”和私立的正风中学。另有应属大专的中山学院。“女师”坐落在归绥当时最繁华的旧城大南街北剪子巷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有三个教室,没有操场,体育活动就在教室前面的空地。虽然地方不大,但是篮球架、排球网一应俱全。其余房舍就是校长办公室、教导室、教师办公室、会计室、学生宿舍、厨房。虽然拥挤,但是宛如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在我四年求学的过程中,校长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李桃元先生。李先生是山西省阳高县人,为人谦和,非常敬业。由于那个时代重视同乡、同学这层关系,所以学校教职员工中阳高人占了一定比例,但主要科目的老师几乎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各名牌大学。学校的训育主任云秀桐是绥远省人(她应该是土默特旗蒙古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是百灵庙暴动后牺牲的云继先烈士的妻子。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从清华大学聘请的蒋恩钿①。近年来关于这位令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的故事经常见诸于报端。我在
我们当时开的课程除了国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外,还开烹饪和缝纫。李校长专门聘请了一位女老师,教我们学习烹饪和缝纫。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学习绣花、织毛衣,自有一番乐趣。我们还经常下厨房帮助大师傅做饭,既实践了烹饪课学的内容,又锻炼了自己。
“女师”学风严谨、纪律严明。除了家在归绥本市的同学星期六晚上可以回家,星期日下午按时返校外,其他同学都不准随便外出。节假日外出也要按时返校。记得有一年过中秋节,当时绥远省的风俗是晚上到大南街观灯,看各式各样的月饼。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那时,我们还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光顾热闹,忘了返校时间,回到学校之后,受到校长严厉批评,还说要扣我们的操行分数,把几个女孩子吓得哭哭啼啼,可是到学期结束,大家的操形成绩都是甲等。可见学校还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并不是无原则地惩罚学生。“女师”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学风严谨、纪律严明”的传统,我认为和当时校长以及全体教职员的教育理念分不开。他们禀承中华民族悠久、良好的教育传统,以身作则,处处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李桃元校长品德高尚,不殉私情,从来不做假公济私、有损教师形象和学校利益的事情。他自己的亲侄女考试未达到“女师”的分数线,坚决不开后门,最后让侄女上了私立的正风中学。当时学校规定,两门功课不及格补考,补考不及格留级。有一位同学补考不及格,她的父亲是李校长的老同学、好朋友,但是校长并没有因此而给她特殊照顾,还是让她留了一级。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一是开阔大家的视野,二是锻炼我们的口才,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李校长经常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还说:“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能可心者百无一二。”这些至理名言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教益,使我心胸更加豁达坦荡,在逆境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还有一位姓
当时“女师”的民主气氛似乎很浓,食堂由学生轮流管理。政府每个月发给学生四块现大洋。在那个年代,四块大洋应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我因从小家境贫寒,善于理财,每逢我管理伙食,总能花两块多钱就把伙食调剂得有滋有味,节省下一块多钱可以作为零用,深得同学们好评。“女师”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当时睡的都是土炕,每天晚上每个寝室发五斤煤。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一句略带揶揄的话:“女师范,每天烧炕五斤半。”
我在这个四合院里学习生活了三年之后,第四年,也就是一九三五年,学校搬迁到新城南街原农业学校旧址,也就是后来的呼和浩特市第三中学。这里校舍宽敞,大操场、图书馆、阅览室一应俱全。尤其那座二层小楼图书馆,里面有许多进步书籍,更成了我们课余的好去处。我如饥似渴地在那里读书,鲁迅、巴金、冰心和其他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的作品给了我丰富的营养。一九三四年,已经蜚声中外的著名作
我在“女师”读书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大约是1934年秋天,突然传来蒋介石和宋美龄要来绥远省的消息。作为学生,我们对“总裁”来绥的意图当然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忙乎着到飞机场接了整整一个星期,也未见二位的踪影。后来听说“总裁”怕坐飞机不安全,已经乘坐火车抵达归绥。几天后,蒋介石和宋美龄离开绥远时倒是坐飞机走的。政府组织我们“女师”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前往机场欢送。机场上,我们的英语老师蒋恩钿和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觉得七十年也是“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往事历历在目。值得欣慰的是,“女师”为绥远省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她们一直活跃在教育战线教书育人,为绥远省以及后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比如与我尚且有联系的杨灵桂(丰镇人,现年八十九岁)一直是呼和浩特市梁山街小学的优秀教师。我自己在职时,也是集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集宁市人大代表。李桃元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山西省人大代表,训育主任云秀桐是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有的人虽然脱离了教育战线,但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云布龙的母亲孟祯祥一直是乌兰察布盟粮食系统的优秀工作者。七班的薛凤英(丰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投身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也有的同学,比如和我同班的贾建秀(山西右玉人),抗战爆发后,立即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二十。欣逢太平盛世,回想起大都已经作
①蒋恩钿:根据《老照片》第五十三辑(2007年6月号)所载张沧江《忆康同壁母女》的说法,“蒋恩钿是老清华的毕业生,与钱钟书、曹禺、袁震(
(联系人:李尧,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9号院1-206)
绥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始建于1925年,当时人们习惯地称为“女师”。
我于1932年考入该校,当时虚岁十六,是第八班的学生。第八班实际上就是第八届。那时在比较落后的绥远省,女子上学读到师范已属凤毛麟角,所以每年只招一个班,大约四十余人。考入“女师”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归绥(现呼和浩特)、包头、丰镇、凉城、萨拉齐、兴和以及雁北诸县官宦人家、开明绅士的千金。我是丰镇县一个普通农家的独生女,因受世代书香的邻
1932年的呼和浩特只有四所中等学校,即:绥远一中、“男师”、“女师”和私立的正风中学。另有应属大专的中山学院。“女师”坐落在归绥当时最繁华的旧城大南街北剪子巷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有三个教室,没有操场,体育活动就在教室前面的空地。虽然地方不大,但是篮球架、排球网一应俱全。其余房舍就是校长办公室、教导室、教师办公室、会计室、学生宿舍、厨房。虽然拥挤,但是宛如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在我四年求学的过程中,校长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李桃元先生。李先生是山西省阳高县人,为人谦和,非常敬业。由于那个时代重视同乡、同学这层关系,所以学校教职员工中阳高人占了一定比例,但主要科目的老师几乎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各名牌大学。学校的训育主任云秀桐是绥远省人(她应该是土默特旗蒙古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是百灵庙暴动后牺牲的云继先烈士的妻子。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从清华大学聘请的蒋恩钿①。近年来关于这位令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的故事经常见诸于报端。我在
我们当时开的课程除了国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外,还开烹饪和缝纫。李校长专门聘请了一位女老师,教我们学习烹饪和缝纫。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学习绣花、织毛衣,自有一番乐趣。我们还经常下厨房帮助大师傅做饭,既实践了烹饪课学的内容,又锻炼了自己。
“女师”学风严谨、纪律严明。除了家在归绥本市的同学星期六晚上可以回家,星期日下午按时返校外,其他同学都不准随便外出。节假日外出也要按时返校。记得有一年过中秋节,当时绥远省的风俗是晚上到大南街观灯,看各式各样的月饼。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那时,我们还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光顾热闹,忘了返校时间,回到学校之后,受到校长严厉批评,还说要扣我们的操行分数,把几个女孩子吓得哭哭啼啼,可是到学期结束,大家的操形成绩都是甲等。可见学校还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并不是无原则地惩罚学生。“女师”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学风严谨、纪律严明”的传统,我认为和当时校长以及全体教职员的教育理念分不开。他们禀承中华民族悠久、良好的教育传统,以身作则,处处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李桃元校长品德高尚,不殉私情,从来不做假公济私、有损教师形象和学校利益的事情。他自己的亲侄女考试未达到“女师”的分数线,坚决不开后门,最后让侄女上了私立的正风中学。当时学校规定,两门功课不及格补考,补考不及格留级。有一位同学补考不及格,她的父亲是李校长的老同学、好朋友,但是校长并没有因此而给她特殊照顾,还是让她留了一级。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一是开阔大家的视野,二是锻炼我们的口才,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李校长经常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还说:“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能可心者百无一二。”这些至理名言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教益,使我心胸更加豁达坦荡,在逆境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还有一位姓
当时“女师”的民主气氛似乎很浓,食堂由学生轮流管理。政府每个月发给学生四块现大洋。在那个年代,四块大洋应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我因从小家境贫寒,善于理财,每逢我管理伙食,总能花两块多钱就把伙食调剂得有滋有味,节省下一块多钱可以作为零用,深得同学们好评。“女师”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当时睡的都是土炕,每天晚上每个寝室发五斤煤。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一句略带揶揄的话:“女师范,每天烧炕五斤半。”
我在这个四合院里学习生活了三年之后,第四年,也就是一九三五年,学校搬迁到新城南街原农业学校旧址,也就是后来的呼和浩特市第三中学。这里校舍宽敞,大操场、图书馆、阅览室一应俱全。尤其那座二层小楼图书馆,里面有许多进步书籍,更成了我们课余的好去处。我如饥似渴地在那里读书,鲁迅、巴金、冰心和其他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的作品给了我丰富的营养。一九三四年,已经蜚声中外的著名作
我在“女师”读书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大约是1934年秋天,突然传来蒋介石和宋美龄要来绥远省的消息。作为学生,我们对“总裁”来绥的意图当然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忙乎着到飞机场接了整整一个星期,也未见二位的踪影。后来听说“总裁”怕坐飞机不安全,已经乘坐火车抵达归绥。几天后,蒋介石和宋美龄离开绥远时倒是坐飞机走的。政府组织我们“女师”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前往机场欢送。机场上,我们的英语老师蒋恩钿和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觉得七十年也是“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往事历历在目。值得欣慰的是,“女师”为绥远省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她们一直活跃在教育战线教书育人,为绥远省以及后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比如与我尚且有联系的杨灵桂(丰镇人,现年八十九岁)一直是呼和浩特市梁山街小学的优秀教师。我自己在职时,也是集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集宁市人大代表。李桃元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山西省人大代表,训育主任云秀桐是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有的人虽然脱离了教育战线,但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云布龙的母亲孟祯祥一直是乌兰察布盟粮食系统的优秀工作者。七班的薛凤英(丰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投身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也有的同学,比如和我同班的贾建秀(山西右玉人),抗战爆发后,立即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二十。欣逢太平盛世,回想起大都已经作
①蒋恩钿:根据《老照片》第五十三辑(2007年6月号)所载张沧江《忆康同壁母女》的说法,“蒋恩钿是老清华的毕业生,与钱钟书、曹禺、袁震(
(联系人:李尧,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9号院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