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二期
  • (珍珠滩)新疆见闻
  •  

     

            新疆之旅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达坂城风电厂

     

           2007610,从乌鲁木齐乘车向东南行进30多千米,便满眼是一排排耸立着的白色风机,不知究竟有多少台,也无法数得清,只听导游介绍,汽车经过风电厂大约需18分钟,这就是达坂城风力发电厂———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达坂城风电厂建在天山山脉间一个比较开阔的戈壁缓坡地带,风力资源比较充沛。在我们的视线内,除个别待修停转外,其余风机都在缓缓地匀速转动,为新疆地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环保型电力能源。

           走过达坂城,不禁令我们想起王洛宾先生曾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这首著名歌曲,感觉到这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特别是那些勤劳勇敢的建设者创业者更令人敬佩。

     

    二、盐湖风光

     

          走出达坂城风电厂,再向前数十千米,从车的右首方向望去,只见山下灰茫茫一片,导游告诉我们说,那就是盐湖。湖面看上去不是很宽阔,阳光照射下的湖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像笼在上面的轻纱。湖边一座座白色的“小山”,银光闪闪,那就是开采出来的原盐,旁边还有采掘的大型机械,一辆辆汽车将原盐又运送到加工厂房车间。

     

    三、灼热的火焰山

     

          去了新疆吐鲁番,不能不看火焰山,去亲身体验一下《西游记》里描述的所谓八百里火焰山的灼热。

          走近山前,光是那红里间白、绵延起伏的山形山貌,就让人感到山体似火在燃烧,加上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又无一丝风尘,尽管我们打着遮阳伞,喝着冰凉的纯净水,但却挡不住难奈的酷热,似乎身体周围有火烘烤着。所以,只在火焰山前停留拍照后,就急忙走进地宫。从地宫模型展览大厅出来之后,又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温度计,其直经约1米的圆柱体温度计在一个圆形大平台上矗立着,足有30米高,红色水银柱上升到55℃,即当时的地表温度。难怪称之为火焰山,真是名不虚传。

     

    四、诱人的葡萄沟

     

           离开灼热的火焰山,我们又钻进了国家5A级景区葡萄沟,漫步在挂着一串串葡萄的绿色长廊,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心情格外舒畅。

           葡萄沟是火焰山中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1千米,这里简直是葡萄的世界,就连行人车辆过往的地方,大都在葡萄架下。路旁不时有潺潺的流水,滋润着葡萄的根蔓,带来无限的生机。就在这个满是葡萄的沟谷里,聚居着6000多维吾尔族居民,他们世代相传,不断培植葡萄新品种,据说已有500多个品种,年产量可达300多吨。这么多的葡萄,除当年销售部分新鲜的之外,大部分都加工成葡萄干。因此,这里到处可见用于加工葡萄干的车间。说是车间,其实就是四周垒成“花墙”的房间,利用热空气的流通将葡萄自然烘干。

     

    五、有趣的维吾尔族家访

     

          在葡萄沟,我们一行10人在导游的引导下,特意到一个维吾尔族家里访问。一进院门,一位青年男主人就迎出来,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他右手托在胸前,躬着腰向我们道了一声“亚克西”。我们应邀坐在了与正房对面的一个平台上,一溜长桌一字排开,上面摆满了各个品种的葡萄干,供我们品尝。

          这时,一位高大而略显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从正房走出来,先坐在凳子上躬下身洗了洗手,然后站起来往前走了走,向我们边鞠躬边用僵硬的汉语说:“欢迎你们来做客!”说罢又走向凳子坐下。迎接我们的那位青年男主人向我们介绍:“这是我的爸爸,今年86岁,我的妈妈在家里,我们兄弟姐妹12人。”他指着身边的兄弟姐妹一一介绍。啊!我们不禁惊叹,好大一个家啊!

          随着欢快的乐曲,两位小姑娘开始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一位十一二岁,一位八九岁,舞姿是那样优美,小姑娘是那样可爱。接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分别为我们表演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而后,我们其中的几位与维吾尔族青年男女共同表演了一个游戏式舞蹈:青年男子向青年女子求婚。我们那种拙劣的舞姿模仿,引得在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与友好。

     

     六、清凉的坎儿井

     

          与灼热的火焰山相比,坎儿井确是一个清凉的好去处。从酷热的地面走到坎儿井的沟洞里,顿时感到全身十分凉爽,就像刚刚吃了一块雪糕一样。清凌凌的水悄无声息地流动着,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并在“坎儿井”碑旁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是国家4A级景区。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一种灌溉工程,就是先在山坡上到田地里挖成一连串的井,再把井底挖通,连成暗沟,把山坡上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汇集起来,用于灌溉田地。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属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为16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古代的新疆人民正是凭着勤劳和智慧,靠着一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开凿了宏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养育着一代又一代。

      

    七、结构奇异的苏公塔

     

           从清凉的坎儿井上来,我们又乘车去参观伊斯兰教圣地苏公塔。顶着似火的骄阳,我们走过宽阔的广场,拾级而上,到了苏公塔近旁。该塔建于1778年,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纪念父亲额敏和卓而兴建的。这座塔自下而上浑圆一体,高约20多米,至少用9种不同的砖纹结构砌成,横的、竖的、斜的,形成异样的花纹,真是独具匠心。紧靠塔的左侧是四层楼式的礼拜寺,内设高大宽敞的党中央大厅,周边是用廊柱隔开的一间间内室。据说,每逢举行较大的朝拜圣事时,由于前来朝圣的穆斯林甚众,厅堂里能容纳1000多人,其余的在厅堂外的平台上、台阶上,甚至广场上,熙来攘往,因此,苏公塔被称为东方小麦加。塔的右侧和背面,是排列有序的墓冢,全用白泥土抹成拱顶,几座较大的独立的墓冢的台龛前还留存着燃过的香灰。

     

    八、构筑奇特的交河故城

     

           离开苏公塔,我们又参观了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河故城。走进展览大厅,导游指点着沙盘模型,介绍了交河故城的构造及其历史。交河故城坐落在一个较高的狭长的土洲上,一条小河从土洲一端分开,恰好从土洲两侧流经,并在土洲另一端交汇,故名交河故城。6世纪时,高昌曾在这里建立郡城。交河故城的大规模建筑始于西汉时期,这是一座军事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发生过多次战争。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其构筑的奇特在故城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的遗迹,据说主要是唐代及其后的建筑。交河故城北靠30米高的悬崖,没有城墙,自成天险,城内分几个区,分布着寺庙、民居、佛塔。故城的房屋都是用泥土建造,不用砖石,也极少用木料。元末明初时,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这座城也就荒废了。但因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土质十分坚硬,所以,成为全国保存最好的故城之一。

     

    九、苍翠的天山  神奇的天池

     

           611,从乌鲁木齐乘车向北经米泉市、阜康市,再向东行进,便到了天山北麓,沿着天山背面弯曲的山路一直上到半山的停车场,再乘坐电动缆车,直达天池的北畔。

           一到天山北麓,满眼都是绿色,树木葱茏,禾苗茁壮,清清的溪水环绕在田间和林旁。上山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树木,有榆、杨、松、柏等,河水奔腾不息,有时可见小小的瀑流。山坡上长满各种花草,像碧绿的地毯上撒下了璀璨的珍珠。沟谷间还零星地分布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民居———蒙古包,供游人参观浏览。坐在电动缆车上看,一片片塔松云杉、一道道如茵的岗坡、一条条涌动的涧流从眼底缓缓划过。此时,不禁想起作家碧野笔下的著名散文《天山景物记》,原先读过后那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今天终于真正得到了验证。

           站在天池北畔,一汪湛蓝的湖水尽在眼前,传说这就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并梳妆沐浴的地方,故天池又名瑶池,周围是雄伟突兀的博格达雪峰,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雪线下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云杉和如茵的绿坡,湖面海拔1980米,长3.4千米,宽1.5千米,月牙形,面积为4.9平方千米,水最深处为105米。湛蓝的天池被雪峰、林木、绿茵环抱其中,显得格外幽深。

           在紧靠天池的边沿有一棵古树,粗杆虬枝,上面系着许多红色绸带,被称为“定海神针”,据说这棵古树具有稳定天池、防止泛滥的功能,这就为天池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十、繁华的国际大巴扎

     

           611下午,我们慕名到了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走进新疆日用商品的大市场。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肤色的人汇聚在一起。一幢幢楼顶装饰有新疆男子帽子似的商贸大楼连缀成一个大环流市场,在这个大市场内,人们日常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齐备,各种品牌的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土特产品更引人注目、备受青睐。如形似盘状的白面大饼———馕,泡在羊肉汤里,吃起来格外香醇可口;地道的新疆羊肉串,串起的肉块一尺多长,一次吃上两根足以让你解馋;各个品种的葡萄干一应俱全,任你挑选。羊绒羊毛制品如披肩、衣衫等,款式新颖,花色多样;各种皮毛加工的护腰、护膝,是北方高寒地区人们所喜爱的佳品。

           一个下午,我们大概只转了市场的一小部分,据说,如果把市场大致转一圈,至少也得两天时间,因此,称之为国际大巴扎,真是名副其实。

     

    十一、精彩的高空走钢丝和民族歌舞

     

           在二道桥歌舞大剧院,我们观看了精彩的高空走钢丝和民族歌舞表演。下午8点前,我们进入大剧院。大剧院是露天的,较为宽阔的长方形场地东半部摆着一排排桌椅,为观众席,东侧高高的圆塔下是宽敞的舞台;西半部是专供游客观众自选食物的地方。场党中央上空是架在南北5层楼顶的钢丝。8点半,我们分享了新疆民族特色的丰富的自助晚宴,品尝着烤全羊等肉食和各种面食、奶食。9点太阳才坠落,夜幕刚降临,柔和的灯光又照亮夜空。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艺术家阿迪力首先在北楼顶端亮相,向下面的观众招手示意。他手持长长的竹竿,双脚稳稳地走在钢丝上,不仅向前走,而且倒退着走,蒙上眼睛走,双脚套上铜钹走,并故意作出失足的样子骑在钢丝上,令所有的观众为之心惊,更惊险的是在高空钢丝上竟双脚离开钢丝座椅子,高超的表演技艺博得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悠扬悦耳的乐曲,拉开了歌舞晚会的序幕,一队维吾尔族姑娘翩翩起舞,漂亮的服饰、优美的舞姿,一下子吸引了观众。哈萨克族姑娘们在冬不拉欢快曲调的伴奏下,舞步轻盈,似行云,如流水。蒙古族小伙子嘹亮粗犷的歌声,把人们带到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幸福安康的天堂。晚会还特邀吉尔吉斯斯坦青年女歌手表演了歌曲,清脆婉转的歌声、摇滚动感的身姿,展示出异国文化特有的风情。

     

      (作者:内蒙古商都县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新疆见闻
  •  

     

            新疆之旅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达坂城风电厂

     

           2007610,从乌鲁木齐乘车向东南行进30多千米,便满眼是一排排耸立着的白色风机,不知究竟有多少台,也无法数得清,只听导游介绍,汽车经过风电厂大约需18分钟,这就是达坂城风力发电厂———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达坂城风电厂建在天山山脉间一个比较开阔的戈壁缓坡地带,风力资源比较充沛。在我们的视线内,除个别待修停转外,其余风机都在缓缓地匀速转动,为新疆地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环保型电力能源。

           走过达坂城,不禁令我们想起王洛宾先生曾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这首著名歌曲,感觉到这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特别是那些勤劳勇敢的建设者创业者更令人敬佩。

     

    二、盐湖风光

     

          走出达坂城风电厂,再向前数十千米,从车的右首方向望去,只见山下灰茫茫一片,导游告诉我们说,那就是盐湖。湖面看上去不是很宽阔,阳光照射下的湖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像笼在上面的轻纱。湖边一座座白色的“小山”,银光闪闪,那就是开采出来的原盐,旁边还有采掘的大型机械,一辆辆汽车将原盐又运送到加工厂房车间。

     

    三、灼热的火焰山

     

          去了新疆吐鲁番,不能不看火焰山,去亲身体验一下《西游记》里描述的所谓八百里火焰山的灼热。

          走近山前,光是那红里间白、绵延起伏的山形山貌,就让人感到山体似火在燃烧,加上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又无一丝风尘,尽管我们打着遮阳伞,喝着冰凉的纯净水,但却挡不住难奈的酷热,似乎身体周围有火烘烤着。所以,只在火焰山前停留拍照后,就急忙走进地宫。从地宫模型展览大厅出来之后,又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温度计,其直经约1米的圆柱体温度计在一个圆形大平台上矗立着,足有30米高,红色水银柱上升到55℃,即当时的地表温度。难怪称之为火焰山,真是名不虚传。

     

    四、诱人的葡萄沟

     

           离开灼热的火焰山,我们又钻进了国家5A级景区葡萄沟,漫步在挂着一串串葡萄的绿色长廊,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心情格外舒畅。

           葡萄沟是火焰山中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1千米,这里简直是葡萄的世界,就连行人车辆过往的地方,大都在葡萄架下。路旁不时有潺潺的流水,滋润着葡萄的根蔓,带来无限的生机。就在这个满是葡萄的沟谷里,聚居着6000多维吾尔族居民,他们世代相传,不断培植葡萄新品种,据说已有500多个品种,年产量可达300多吨。这么多的葡萄,除当年销售部分新鲜的之外,大部分都加工成葡萄干。因此,这里到处可见用于加工葡萄干的车间。说是车间,其实就是四周垒成“花墙”的房间,利用热空气的流通将葡萄自然烘干。

     

    五、有趣的维吾尔族家访

     

          在葡萄沟,我们一行10人在导游的引导下,特意到一个维吾尔族家里访问。一进院门,一位青年男主人就迎出来,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他右手托在胸前,躬着腰向我们道了一声“亚克西”。我们应邀坐在了与正房对面的一个平台上,一溜长桌一字排开,上面摆满了各个品种的葡萄干,供我们品尝。

          这时,一位高大而略显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从正房走出来,先坐在凳子上躬下身洗了洗手,然后站起来往前走了走,向我们边鞠躬边用僵硬的汉语说:“欢迎你们来做客!”说罢又走向凳子坐下。迎接我们的那位青年男主人向我们介绍:“这是我的爸爸,今年86岁,我的妈妈在家里,我们兄弟姐妹12人。”他指着身边的兄弟姐妹一一介绍。啊!我们不禁惊叹,好大一个家啊!

          随着欢快的乐曲,两位小姑娘开始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一位十一二岁,一位八九岁,舞姿是那样优美,小姑娘是那样可爱。接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分别为我们表演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而后,我们其中的几位与维吾尔族青年男女共同表演了一个游戏式舞蹈:青年男子向青年女子求婚。我们那种拙劣的舞姿模仿,引得在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与友好。

     

     六、清凉的坎儿井

     

          与灼热的火焰山相比,坎儿井确是一个清凉的好去处。从酷热的地面走到坎儿井的沟洞里,顿时感到全身十分凉爽,就像刚刚吃了一块雪糕一样。清凌凌的水悄无声息地流动着,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并在“坎儿井”碑旁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是国家4A级景区。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一种灌溉工程,就是先在山坡上到田地里挖成一连串的井,再把井底挖通,连成暗沟,把山坡上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汇集起来,用于灌溉田地。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属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为16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古代的新疆人民正是凭着勤劳和智慧,靠着一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开凿了宏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养育着一代又一代。

      

    七、结构奇异的苏公塔

     

           从清凉的坎儿井上来,我们又乘车去参观伊斯兰教圣地苏公塔。顶着似火的骄阳,我们走过宽阔的广场,拾级而上,到了苏公塔近旁。该塔建于1778年,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纪念父亲额敏和卓而兴建的。这座塔自下而上浑圆一体,高约20多米,至少用9种不同的砖纹结构砌成,横的、竖的、斜的,形成异样的花纹,真是独具匠心。紧靠塔的左侧是四层楼式的礼拜寺,内设高大宽敞的党中央大厅,周边是用廊柱隔开的一间间内室。据说,每逢举行较大的朝拜圣事时,由于前来朝圣的穆斯林甚众,厅堂里能容纳1000多人,其余的在厅堂外的平台上、台阶上,甚至广场上,熙来攘往,因此,苏公塔被称为东方小麦加。塔的右侧和背面,是排列有序的墓冢,全用白泥土抹成拱顶,几座较大的独立的墓冢的台龛前还留存着燃过的香灰。

     

    八、构筑奇特的交河故城

     

           离开苏公塔,我们又参观了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河故城。走进展览大厅,导游指点着沙盘模型,介绍了交河故城的构造及其历史。交河故城坐落在一个较高的狭长的土洲上,一条小河从土洲一端分开,恰好从土洲两侧流经,并在土洲另一端交汇,故名交河故城。6世纪时,高昌曾在这里建立郡城。交河故城的大规模建筑始于西汉时期,这是一座军事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发生过多次战争。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其构筑的奇特在故城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的遗迹,据说主要是唐代及其后的建筑。交河故城北靠30米高的悬崖,没有城墙,自成天险,城内分几个区,分布着寺庙、民居、佛塔。故城的房屋都是用泥土建造,不用砖石,也极少用木料。元末明初时,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这座城也就荒废了。但因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土质十分坚硬,所以,成为全国保存最好的故城之一。

     

    九、苍翠的天山  神奇的天池

     

           611,从乌鲁木齐乘车向北经米泉市、阜康市,再向东行进,便到了天山北麓,沿着天山背面弯曲的山路一直上到半山的停车场,再乘坐电动缆车,直达天池的北畔。

           一到天山北麓,满眼都是绿色,树木葱茏,禾苗茁壮,清清的溪水环绕在田间和林旁。上山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树木,有榆、杨、松、柏等,河水奔腾不息,有时可见小小的瀑流。山坡上长满各种花草,像碧绿的地毯上撒下了璀璨的珍珠。沟谷间还零星地分布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民居———蒙古包,供游人参观浏览。坐在电动缆车上看,一片片塔松云杉、一道道如茵的岗坡、一条条涌动的涧流从眼底缓缓划过。此时,不禁想起作家碧野笔下的著名散文《天山景物记》,原先读过后那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今天终于真正得到了验证。

           站在天池北畔,一汪湛蓝的湖水尽在眼前,传说这就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并梳妆沐浴的地方,故天池又名瑶池,周围是雄伟突兀的博格达雪峰,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雪线下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云杉和如茵的绿坡,湖面海拔1980米,长3.4千米,宽1.5千米,月牙形,面积为4.9平方千米,水最深处为105米。湛蓝的天池被雪峰、林木、绿茵环抱其中,显得格外幽深。

           在紧靠天池的边沿有一棵古树,粗杆虬枝,上面系着许多红色绸带,被称为“定海神针”,据说这棵古树具有稳定天池、防止泛滥的功能,这就为天池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十、繁华的国际大巴扎

     

           611下午,我们慕名到了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走进新疆日用商品的大市场。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肤色的人汇聚在一起。一幢幢楼顶装饰有新疆男子帽子似的商贸大楼连缀成一个大环流市场,在这个大市场内,人们日常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齐备,各种品牌的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土特产品更引人注目、备受青睐。如形似盘状的白面大饼———馕,泡在羊肉汤里,吃起来格外香醇可口;地道的新疆羊肉串,串起的肉块一尺多长,一次吃上两根足以让你解馋;各个品种的葡萄干一应俱全,任你挑选。羊绒羊毛制品如披肩、衣衫等,款式新颖,花色多样;各种皮毛加工的护腰、护膝,是北方高寒地区人们所喜爱的佳品。

           一个下午,我们大概只转了市场的一小部分,据说,如果把市场大致转一圈,至少也得两天时间,因此,称之为国际大巴扎,真是名副其实。

     

    十一、精彩的高空走钢丝和民族歌舞

     

           在二道桥歌舞大剧院,我们观看了精彩的高空走钢丝和民族歌舞表演。下午8点前,我们进入大剧院。大剧院是露天的,较为宽阔的长方形场地东半部摆着一排排桌椅,为观众席,东侧高高的圆塔下是宽敞的舞台;西半部是专供游客观众自选食物的地方。场党中央上空是架在南北5层楼顶的钢丝。8点半,我们分享了新疆民族特色的丰富的自助晚宴,品尝着烤全羊等肉食和各种面食、奶食。9点太阳才坠落,夜幕刚降临,柔和的灯光又照亮夜空。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艺术家阿迪力首先在北楼顶端亮相,向下面的观众招手示意。他手持长长的竹竿,双脚稳稳地走在钢丝上,不仅向前走,而且倒退着走,蒙上眼睛走,双脚套上铜钹走,并故意作出失足的样子骑在钢丝上,令所有的观众为之心惊,更惊险的是在高空钢丝上竟双脚离开钢丝座椅子,高超的表演技艺博得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悠扬悦耳的乐曲,拉开了歌舞晚会的序幕,一队维吾尔族姑娘翩翩起舞,漂亮的服饰、优美的舞姿,一下子吸引了观众。哈萨克族姑娘们在冬不拉欢快曲调的伴奏下,舞步轻盈,似行云,如流水。蒙古族小伙子嘹亮粗犷的歌声,把人们带到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幸福安康的天堂。晚会还特邀吉尔吉斯斯坦青年女歌手表演了歌曲,清脆婉转的歌声、摇滚动感的身姿,展示出异国文化特有的风情。

     

      (作者:内蒙古商都县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