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蒙古族传统智力竞技有很多,这些都是蒙古族精神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蒙古族民间智力竞技主要有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羊拐游戏等。
(一)吉日格:蒙古族传统游戏棋。“吉日格”为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指:“用插入法连接有间隔的东西”,是一种棋类对弈游戏方式的泛称。它是蒙古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传统游戏之一。考古学家们不仅在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中发现了吉日格棋盘图案,而且在蒙古国境内的古代蒙古帝国首都哈剌和林城万安宫遗址内发现了此类棋盘图案。据研究,吉日格这一竞技游戏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蒙古人当中流传着很多不同种类吉日格游戏,据游戏方式的不同,总体上可分为“宝根·吉日格”和“吉日格胡·吉日格”两大类。
宝根·吉日格:蒙古语称鹿为“宝格”,“宝根·吉日格”即指鹿棋,亦称鹿连儿。宝根·吉日格还可细分为“哈拉金·宝格”、“叶赫·宝格”、“江格尔·吉日格”等130多种类别。其中,“哈拉金·宝格”,又称廿四鹿棋,是在蒙古人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其棋盘成正方形,纵横线各五条,斜线六条,交叉成二十五个棋点。在中心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称“乌拉”。两座山,一个成尖顶形,一个成平顶形,棋盘画有十字线,也构成几个交叉点。由两人对弈,甲方执二子,称作鹿;乙方执廿四子,称作狗(蒙古语称“脑亥”)。游戏开始前,乙方先在棋盘内层的交叉点上布好八只狗,成正方形,余十六子备用;甲方将二鹿放置在中心纵线与两座山的交叉点上。鹿子按直线先走,跳过一只便可吃掉一只。若有两只狗并列挡路,则无法通过,只能向空白点移动。乙方不可先动棋盘上的棋子,而要尽量用备用十六子将甲方的鹿子围困。鹿子被狗子围困,无空白点可走,就算被吃掉。两鹿子双双被吃,乙方则胜。与此相反,若狗子被鹿子一一跳过、吃掉,甲方则胜。
吉日格胡·吉日格:还可细分为“乌苏·吉日格”、“毕力格·吉日格”、“玛拉盖·吉日格”等几十种类别。如:毕力格·吉日格就是其中一项颇有趣味的玩法。玩时先在一个圆圈内画出两个90度交叉的十字,将其划分为等面积的八个扇形,形成九个棋点。游戏只可由两人参与,甲乙双方各执3个棋子对弈,先将棋子摆放在一条线上的获胜。游戏者,你进我挡,趣味无穷。
(二)蒙古象棋:蒙古语称“沙塔尔”。它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民间传统游戏,蒙古人往往要在那达慕大会时与体育竞技比赛一同举行蒙古象棋比赛,是老少皆喜爱的棋类游戏。据研究,蒙古象棋最初是公元2~4世纪间产生于印度,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蒙古地区,经蒙古人的改良成为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棋类游戏。此后,又经过蒙古人的早期西征传到欧洲各地。现在的国际象棋就与蒙古象棋一脉相承。其棋盘样式和棋子布局、走法等都极为相似。传统蒙古象棋棋盘样式以不分黑白的64个方格组成,两方各16个棋子,一方执白、黄等亮色棋子,另一方执黑、红等暗色棋子。材质而言,棋盘通常绘画于绸缎或木制棋盒、棋桌等上面;而棋子则有木质的、金银质的、兽骨质的、玉石质的等诸多不同种类。普通家庭则常用檀香木、杏木根等坚硬的木料制造。蒙古象棋的棋子有诺颜(国王)、别尔斯(王后)各一个,杭盖(车)、特莫(骆驼)、茂日(马)各两个,可温(儿子)各八个。蒙古象棋的走法与国际象棋的走法略同,只是细小的规则上有所差别。具体走法为:诺颜可朝八个方向随便行进于整个棋盘之上,但一次只可走一格;杭盖左右横线通行无阻;特莫只可顺斜线行进,不可横行;别尔斯可顺横竖两条线通行,又可顺两道斜线通行,具有茂日和特莫的双重能力;茂日跳日字,但无中国象棋中马的拌腿限制;可温一次只能顺竖线前行一格,惟有在吃对方棋子时才能顺斜线前行一格,而且不能朝旁边或后方的格子行走。然而可温与中国象棋中的卒子有所不同的一点是,它走到棋盘地对面底线时,不但不会变得力量微薄,反而这时可温还可以等待下一步的回头,回头的瞬间可以变成任何一种棋盘中的棋子,如别尔斯、杭盖等。因为,它本身名字的意思就是儿子,儿子长大了就有了超群的力量,这也正是蒙古人的人生哲学在竞技游戏上的体现。蒙古语称“将”诺颜(即将或帅)为“夏剌”。在用不同的棋子将诺颜时用一些与此匹配的夏剌语(即将帅语)。其中,用别尔斯和杭盖将诺颜时说“夏格”,用茂日将时说“曲热”,用特莫将时说“图格”,用可温将时说“舒德”或“曲德”。另外,玩者在运用各种棋子及走法时往往都要配以优美的短诗歌,使游戏气氛更加活跃。
(三)帕尔吉:蒙古族传统竞技游戏。帕尔吉游戏的器具由棋盘、棋子、帕尔吉、木碗等组成。棋盘的中心是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同其四面的四个长方形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十字图形。中间的正方形内为空白,而四边延伸的长方形则被划分成若干个小方格。小方格的数量具游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小方格内部还标有表示路程的符号。棋盘通常绘制在正方形白布或白纸上面。玩帕尔吉的人需要每人准备一两块石子或小木块,用以代替棋子。而且,各自选用的棋子要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蒙古人称这种棋子为茂日,意为参赛的马匹,可谓蒙古赛马比赛的一个缩影。帕尔吉是在贻贝中灌入铅或其它金属制成的一面凸,一面凹的投撒用具,相当于骰子。木碗用来装帕尔吉、掷撒帕尔吉。民间流传帕尔吉这个名字就是有帕尔吉在木碗里甩动时发出的“帕帕”声演变面来的。玩帕尔吉的人数没有具体跟制,可两人游戏,也可多人参与。基本规则是,投撒帕尔吉,观其正反两面的个数确定棋子是否上棋盘以及行动路线、移动步数等。棋子在棋盘上顺时针方向行进,不得后退,中途如不被对手吃掉,转一整圈后可安全回到自家门前,获得一个棋子奖励。棋盘上各方棋子的多少是胜负的标准。帕尔吉游戏的胜负既与步法有关,也与帕尔吉撒出的好坏运气相关。考验人的智力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偶然性,游戏色彩较浓。蒙古人玩帕尔吉的历史虽然非常悠久,但从未将其运用于赌博。
(四)羊拐游戏:蒙古族民间传统竞技游戏之一。蒙古语称羊拐为“沙盖”、“沙嘎”“沙阿”等。据研究“沙盖”这个名字源于古代蒙古语种的“其嘎”一词,意为“特别”或“特别好看”。这大概是因为羊拐形状有别于羊的其它骨头形状的缘故吧。羊拐游戏的玩法有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表现生产生活特点的游戏。如用羊拐赛马、赛驼、射击等。第二类为,测试事物征兆的游戏。如幸运之一、四宝、十二生肖等。第三类为,测试智慧与灵敏性的游戏。如金龟、弹击羊拐、赛千等等。蒙古人对羊拐的几个不同面都有不同的称呼,面积较大的凸面称“浩尼”,意为绵羊面,凹面称“伊玛”,意为山羊面;长条形的、面积较小的凸面称“茂日”,意为马面,凹面称“特莫”,意为骆驼面。羊拐游戏中,赛马是蒙古族比较常玩的一种,特别是儿童极为喜爱。可两人玩,也可多人游戏。游戏时,参与的玩者先把数十个羊拐茂日面(马面)朝上,挨个儿摆放成一条长线,表示赛马的跑道,长线的一端代表起点,另一端用羊拐磊一“敖包”代表终点。尔后,玩者各选一个漂亮的羊拐作为自己的赛马,并排列于起跑线处,有些“赛马还被涂上艳丽的颜色。除此以外,开赛前还要选出四个漂亮的羊拐作为比赛用的筛子。玩者们首先要轮流掷撒羊拐筛子,谁撒出的山羊(伊玛面)多,谁先走。这一环节被称为“伊玛—哈依胡”,意思是“撤出山羊来”。接下来开始进入正式比赛,按照“伊玛—哈依胡”环节中排出的次序,玩者们轮流掷撒羊拐筛子,掷出几个马面来,就让自己的“赛马”顺跑道前进几步。最先到达“敖包”者则为冠军,以此类推赛出所有人的比赛名次。整个赛况激烈而有序,仿佛到达了那达慕赛场,可谓毡房中的男儿三技,毡垫上的蒙古赛马。
主要参考书目:
阿·朋斯格著,蒙古象棋与蒙古文化(蒙文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哈·丹碧扎拉桑主编,蒙古民俗学(蒙文版),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邢莉著,游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马学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纳·达楞古日布著,内蒙古岩画艺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哈斯巴特尔编绘,蒙古族传统文化图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特木尔、阿拉塔编著,蒙古族传统游戏(蒙文版),民族出版社,2002年。
(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系教授)
蒙古族传统智力竞技有很多,这些都是蒙古族精神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蒙古族民间智力竞技主要有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羊拐游戏等。
(一)吉日格:蒙古族传统游戏棋。“吉日格”为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指:“用插入法连接有间隔的东西”,是一种棋类对弈游戏方式的泛称。它是蒙古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传统游戏之一。考古学家们不仅在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中发现了吉日格棋盘图案,而且在蒙古国境内的古代蒙古帝国首都哈剌和林城万安宫遗址内发现了此类棋盘图案。据研究,吉日格这一竞技游戏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蒙古人当中流传着很多不同种类吉日格游戏,据游戏方式的不同,总体上可分为“宝根·吉日格”和“吉日格胡·吉日格”两大类。
宝根·吉日格:蒙古语称鹿为“宝格”,“宝根·吉日格”即指鹿棋,亦称鹿连儿。宝根·吉日格还可细分为“哈拉金·宝格”、“叶赫·宝格”、“江格尔·吉日格”等130多种类别。其中,“哈拉金·宝格”,又称廿四鹿棋,是在蒙古人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其棋盘成正方形,纵横线各五条,斜线六条,交叉成二十五个棋点。在中心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称“乌拉”。两座山,一个成尖顶形,一个成平顶形,棋盘画有十字线,也构成几个交叉点。由两人对弈,甲方执二子,称作鹿;乙方执廿四子,称作狗(蒙古语称“脑亥”)。游戏开始前,乙方先在棋盘内层的交叉点上布好八只狗,成正方形,余十六子备用;甲方将二鹿放置在中心纵线与两座山的交叉点上。鹿子按直线先走,跳过一只便可吃掉一只。若有两只狗并列挡路,则无法通过,只能向空白点移动。乙方不可先动棋盘上的棋子,而要尽量用备用十六子将甲方的鹿子围困。鹿子被狗子围困,无空白点可走,就算被吃掉。两鹿子双双被吃,乙方则胜。与此相反,若狗子被鹿子一一跳过、吃掉,甲方则胜。
吉日格胡·吉日格:还可细分为“乌苏·吉日格”、“毕力格·吉日格”、“玛拉盖·吉日格”等几十种类别。如:毕力格·吉日格就是其中一项颇有趣味的玩法。玩时先在一个圆圈内画出两个90度交叉的十字,将其划分为等面积的八个扇形,形成九个棋点。游戏只可由两人参与,甲乙双方各执3个棋子对弈,先将棋子摆放在一条线上的获胜。游戏者,你进我挡,趣味无穷。
(二)蒙古象棋:蒙古语称“沙塔尔”。它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民间传统游戏,蒙古人往往要在那达慕大会时与体育竞技比赛一同举行蒙古象棋比赛,是老少皆喜爱的棋类游戏。据研究,蒙古象棋最初是公元2~4世纪间产生于印度,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蒙古地区,经蒙古人的改良成为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棋类游戏。此后,又经过蒙古人的早期西征传到欧洲各地。现在的国际象棋就与蒙古象棋一脉相承。其棋盘样式和棋子布局、走法等都极为相似。传统蒙古象棋棋盘样式以不分黑白的64个方格组成,两方各16个棋子,一方执白、黄等亮色棋子,另一方执黑、红等暗色棋子。材质而言,棋盘通常绘画于绸缎或木制棋盒、棋桌等上面;而棋子则有木质的、金银质的、兽骨质的、玉石质的等诸多不同种类。普通家庭则常用檀香木、杏木根等坚硬的木料制造。蒙古象棋的棋子有诺颜(国王)、别尔斯(王后)各一个,杭盖(车)、特莫(骆驼)、茂日(马)各两个,可温(儿子)各八个。蒙古象棋的走法与国际象棋的走法略同,只是细小的规则上有所差别。具体走法为:诺颜可朝八个方向随便行进于整个棋盘之上,但一次只可走一格;杭盖左右横线通行无阻;特莫只可顺斜线行进,不可横行;别尔斯可顺横竖两条线通行,又可顺两道斜线通行,具有茂日和特莫的双重能力;茂日跳日字,但无中国象棋中马的拌腿限制;可温一次只能顺竖线前行一格,惟有在吃对方棋子时才能顺斜线前行一格,而且不能朝旁边或后方的格子行走。然而可温与中国象棋中的卒子有所不同的一点是,它走到棋盘地对面底线时,不但不会变得力量微薄,反而这时可温还可以等待下一步的回头,回头的瞬间可以变成任何一种棋盘中的棋子,如别尔斯、杭盖等。因为,它本身名字的意思就是儿子,儿子长大了就有了超群的力量,这也正是蒙古人的人生哲学在竞技游戏上的体现。蒙古语称“将”诺颜(即将或帅)为“夏剌”。在用不同的棋子将诺颜时用一些与此匹配的夏剌语(即将帅语)。其中,用别尔斯和杭盖将诺颜时说“夏格”,用茂日将时说“曲热”,用特莫将时说“图格”,用可温将时说“舒德”或“曲德”。另外,玩者在运用各种棋子及走法时往往都要配以优美的短诗歌,使游戏气氛更加活跃。
(三)帕尔吉:蒙古族传统竞技游戏。帕尔吉游戏的器具由棋盘、棋子、帕尔吉、木碗等组成。棋盘的中心是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同其四面的四个长方形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十字图形。中间的正方形内为空白,而四边延伸的长方形则被划分成若干个小方格。小方格的数量具游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小方格内部还标有表示路程的符号。棋盘通常绘制在正方形白布或白纸上面。玩帕尔吉的人需要每人准备一两块石子或小木块,用以代替棋子。而且,各自选用的棋子要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蒙古人称这种棋子为茂日,意为参赛的马匹,可谓蒙古赛马比赛的一个缩影。帕尔吉是在贻贝中灌入铅或其它金属制成的一面凸,一面凹的投撒用具,相当于骰子。木碗用来装帕尔吉、掷撒帕尔吉。民间流传帕尔吉这个名字就是有帕尔吉在木碗里甩动时发出的“帕帕”声演变面来的。玩帕尔吉的人数没有具体跟制,可两人游戏,也可多人参与。基本规则是,投撒帕尔吉,观其正反两面的个数确定棋子是否上棋盘以及行动路线、移动步数等。棋子在棋盘上顺时针方向行进,不得后退,中途如不被对手吃掉,转一整圈后可安全回到自家门前,获得一个棋子奖励。棋盘上各方棋子的多少是胜负的标准。帕尔吉游戏的胜负既与步法有关,也与帕尔吉撒出的好坏运气相关。考验人的智力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偶然性,游戏色彩较浓。蒙古人玩帕尔吉的历史虽然非常悠久,但从未将其运用于赌博。
(四)羊拐游戏:蒙古族民间传统竞技游戏之一。蒙古语称羊拐为“沙盖”、“沙嘎”“沙阿”等。据研究“沙盖”这个名字源于古代蒙古语种的“其嘎”一词,意为“特别”或“特别好看”。这大概是因为羊拐形状有别于羊的其它骨头形状的缘故吧。羊拐游戏的玩法有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表现生产生活特点的游戏。如用羊拐赛马、赛驼、射击等。第二类为,测试事物征兆的游戏。如幸运之一、四宝、十二生肖等。第三类为,测试智慧与灵敏性的游戏。如金龟、弹击羊拐、赛千等等。蒙古人对羊拐的几个不同面都有不同的称呼,面积较大的凸面称“浩尼”,意为绵羊面,凹面称“伊玛”,意为山羊面;长条形的、面积较小的凸面称“茂日”,意为马面,凹面称“特莫”,意为骆驼面。羊拐游戏中,赛马是蒙古族比较常玩的一种,特别是儿童极为喜爱。可两人玩,也可多人游戏。游戏时,参与的玩者先把数十个羊拐茂日面(马面)朝上,挨个儿摆放成一条长线,表示赛马的跑道,长线的一端代表起点,另一端用羊拐磊一“敖包”代表终点。尔后,玩者各选一个漂亮的羊拐作为自己的赛马,并排列于起跑线处,有些“赛马还被涂上艳丽的颜色。除此以外,开赛前还要选出四个漂亮的羊拐作为比赛用的筛子。玩者们首先要轮流掷撒羊拐筛子,谁撒出的山羊(伊玛面)多,谁先走。这一环节被称为“伊玛—哈依胡”,意思是“撤出山羊来”。接下来开始进入正式比赛,按照“伊玛—哈依胡”环节中排出的次序,玩者们轮流掷撒羊拐筛子,掷出几个马面来,就让自己的“赛马”顺跑道前进几步。最先到达“敖包”者则为冠军,以此类推赛出所有人的比赛名次。整个赛况激烈而有序,仿佛到达了那达慕赛场,可谓毡房中的男儿三技,毡垫上的蒙古赛马。
主要参考书目:
阿·朋斯格著,蒙古象棋与蒙古文化(蒙文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哈·丹碧扎拉桑主编,蒙古民俗学(蒙文版),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邢莉著,游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马学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纳·达楞古日布著,内蒙古岩画艺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哈斯巴特尔编绘,蒙古族传统文化图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特木尔、阿拉塔编著,蒙古族传统游戏(蒙文版),民族出版社,2002年。
(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