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泰 国
泰国全称“泰王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南濒印度洋,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交界,东南与柬埔寨为邻,疆域沿克拉地峡向南延伸至马来半岛,与马来西亚相接,其狭窄部分居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全国总面积51.3万多平方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旱三季,年均气温24~30℃。
其国名是由泰族语而来,泰国人称自己国家为“盂泰”,在泰语中,“孟”表示“国家”,“泰”为“自由”之意。因此,泰国是“自由之地”、“自由之国”的意思。几百年来,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泰国在历史上还称暹罗,但早期泰族人民从来没有自称为暹罗人,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暹罗国,泰族与缅甸的掸族同种,“暹”字就是由“掸”字转音而来。暹罗本是孟泰的英译名。中国史书记载,14世纪中期,暹国和中部的罗斛国合并,称为暹罗。不过,早在6世纪,在柬埔寨的《昆瑟拿史话》一书中,暹罗这个名称就出现了。它用来称呼皮肤较黑的部族,出于梵文“棕色”一词。
1238年,在湄南河上游以素可泰为中心建立了泰国人第一个党中央集权王国———素可泰国,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1782年,查库里创立王朝,并自称为拉玛一世,建都曼谷,这就是今日泰国的由来。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由马来亚、沙巴、沙捞越3部分组成。马来西亚,简称大马(Malaysia)。马来西亚由13个州组成,共分为西马来西亚和东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全国总面积330257平方公里,气候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其国名由来说法不同。一是以古印度使用的达罗毗荼语中的马来语为语源的国名,该半岛由马来 (山)构成,此后,马来半岛这个称呼延续下来,现国名马来西亚是由马来半岛的地名和地名接尾词-ia(“……之国”)构成,其意为“马来半岛之国”、“山岳之国(山国)”。二是因为居住在马来地区和加里曼丹地区居民的马来人而命名的,意为“马来人之国”。 三是“马来”二字在马来语中是“黄金”的意思。马来半岛因盛产黄金,被称为黄金半岛,也即“黄金”之国。 四是源于希腊文,意为“黑色的土地”;也有人说它来源于中古时期的末罗瑜国。沙捞越是马来语言中意为下风之地,该地纬度低,太平洋及南海的海风不易刮到,往来船只常去避风,故名。
马来西亚作为马来群岛的同义词(词根相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被欧洲殖民主义者所采用,但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1960年左右的事。马来西亚在公元初建有羯荼、狼牙修等国。15世纪马剌加王国兴起,后相继遭受葡、荷、英、日侵占。
新加坡
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由新加坡岛等56个大小岛及7座礁滩组成。国名既是城市名又是岛名。新加坡共和国旧称为星嘉坡或星加坡(俗称星洲或星国), 新加坡是一个亚洲热带岛国,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动植物繁衍,体现了热带岛屿的特征。总面积为682.7平方公里。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
公元3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即马来语的“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唐书》称“萨庐都”,《宋史》称“柴历亭”,而后来有华人称新加坡为石叻,这些名字都是“Selat”(海峡)地对音。
7~12世纪,中国古代文献《岛夷志略》、《岛夷杂志》等称新加坡为“凌牙门”,得名于矗立在岌巴海峡入口处南边、形状极像龙牙的峭石。华侨称新加坡为“星岛亨”、“星洲”,比喻其岛小如星星,而“星”又与马来语名称singapore的第一个音相同。在马来语中,“新加”是“狮子”,“坡”是“岛”的意思,新加坡即为狮子城。也有人认为,当时岛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个狮子族,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便以此作为地名,后变为国家名称。
11~13世纪时,新加坡是一个被称为“淡马锡”或“单马锡”的贸易中心。单马锡是马来名称的音译,意为“海城”,也有说是“湖泊”的意思;还有的说是来源于爪畦语,意思是“锡”。据说,新加坡主要的山脉武吉智马山曾产有少量的锡,而且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最早的海洋图《航海图》(由明代航海家郑和绘制)中把武吉智马山亦称作单马锡;另一种说法为“海口”或“海上之城”指其地临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由古称单马锡改为现在的称源于传说。据《马来纪年》记载: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槃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只头黑、胸白身红的怪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王子认为这是吉祥之地,决定在此建立一个城市,命名为“僧伽补罗”(梵文),意为“狮子城”。后来又以城市名作为整个国家的名称。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岛,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据他记载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
8世纪时,新加坡属室利佛逝王朝。 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42~1945年,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统治。1959年6月,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1963年9月,同马来亚、沙捞越和巴沙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泰 国
泰国全称“泰王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南濒印度洋,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交界,东南与柬埔寨为邻,疆域沿克拉地峡向南延伸至马来半岛,与马来西亚相接,其狭窄部分居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全国总面积51.3万多平方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旱三季,年均气温24~30℃。
其国名是由泰族语而来,泰国人称自己国家为“盂泰”,在泰语中,“孟”表示“国家”,“泰”为“自由”之意。因此,泰国是“自由之地”、“自由之国”的意思。几百年来,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泰国在历史上还称暹罗,但早期泰族人民从来没有自称为暹罗人,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暹罗国,泰族与缅甸的掸族同种,“暹”字就是由“掸”字转音而来。暹罗本是孟泰的英译名。中国史书记载,14世纪中期,暹国和中部的罗斛国合并,称为暹罗。不过,早在6世纪,在柬埔寨的《昆瑟拿史话》一书中,暹罗这个名称就出现了。它用来称呼皮肤较黑的部族,出于梵文“棕色”一词。
1238年,在湄南河上游以素可泰为中心建立了泰国人第一个党中央集权王国———素可泰国,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1782年,查库里创立王朝,并自称为拉玛一世,建都曼谷,这就是今日泰国的由来。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由马来亚、沙巴、沙捞越3部分组成。马来西亚,简称大马(Malaysia)。马来西亚由13个州组成,共分为西马来西亚和东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全国总面积330257平方公里,气候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其国名由来说法不同。一是以古印度使用的达罗毗荼语中的马来语为语源的国名,该半岛由马来 (山)构成,此后,马来半岛这个称呼延续下来,现国名马来西亚是由马来半岛的地名和地名接尾词-ia(“……之国”)构成,其意为“马来半岛之国”、“山岳之国(山国)”。二是因为居住在马来地区和加里曼丹地区居民的马来人而命名的,意为“马来人之国”。 三是“马来”二字在马来语中是“黄金”的意思。马来半岛因盛产黄金,被称为黄金半岛,也即“黄金”之国。 四是源于希腊文,意为“黑色的土地”;也有人说它来源于中古时期的末罗瑜国。沙捞越是马来语言中意为下风之地,该地纬度低,太平洋及南海的海风不易刮到,往来船只常去避风,故名。
马来西亚作为马来群岛的同义词(词根相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被欧洲殖民主义者所采用,但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1960年左右的事。马来西亚在公元初建有羯荼、狼牙修等国。15世纪马剌加王国兴起,后相继遭受葡、荷、英、日侵占。
新加坡
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由新加坡岛等56个大小岛及7座礁滩组成。国名既是城市名又是岛名。新加坡共和国旧称为星嘉坡或星加坡(俗称星洲或星国), 新加坡是一个亚洲热带岛国,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动植物繁衍,体现了热带岛屿的特征。总面积为682.7平方公里。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
公元3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即马来语的“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唐书》称“萨庐都”,《宋史》称“柴历亭”,而后来有华人称新加坡为石叻,这些名字都是“Selat”(海峡)地对音。
7~12世纪,中国古代文献《岛夷志略》、《岛夷杂志》等称新加坡为“凌牙门”,得名于矗立在岌巴海峡入口处南边、形状极像龙牙的峭石。华侨称新加坡为“星岛亨”、“星洲”,比喻其岛小如星星,而“星”又与马来语名称singapore的第一个音相同。在马来语中,“新加”是“狮子”,“坡”是“岛”的意思,新加坡即为狮子城。也有人认为,当时岛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个狮子族,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便以此作为地名,后变为国家名称。
11~13世纪时,新加坡是一个被称为“淡马锡”或“单马锡”的贸易中心。单马锡是马来名称的音译,意为“海城”,也有说是“湖泊”的意思;还有的说是来源于爪畦语,意思是“锡”。据说,新加坡主要的山脉武吉智马山曾产有少量的锡,而且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最早的海洋图《航海图》(由明代航海家郑和绘制)中把武吉智马山亦称作单马锡;另一种说法为“海口”或“海上之城”指其地临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由古称单马锡改为现在的称源于传说。据《马来纪年》记载: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槃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只头黑、胸白身红的怪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王子认为这是吉祥之地,决定在此建立一个城市,命名为“僧伽补罗”(梵文),意为“狮子城”。后来又以城市名作为整个国家的名称。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岛,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据他记载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
8世纪时,新加坡属室利佛逝王朝。 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42~1945年,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统治。1959年6月,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1963年9月,同马来亚、沙捞越和巴沙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