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摘要】 探寻地方志人物传的写作技法,是提高志书人物篇编写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史记》和部分地方志为例,介绍了八种人物传撰写方法:一、以事写人法,二、侧面写人法,三、对比映衬法,四、逆境表现法,五、外貌表现法,六、语言表现法,七、心理表现法,八、行动表现法。
【关键词】 地方志 人物传 写作 技法
人物传是史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史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史书来看,《史记》全书130篇,人物传就占到70篇。在旧志书中人物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往往人物传成为志书主体,明清旧志人物传约占全志篇幅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
新志改变了旧志重人文,轻自然、经济的做法,但不可矫枉过正。在强调以人为本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今天,如何撰写志书人物传,是第二轮修志值得重视的问题。章学诚说,人物志是“志中之髓”。一部志书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篇的成功与否。
人物传撰写涉及到编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入志标准、时间段限、资料收集、体裁形式、撰写方法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史记》和部分地方志为例,仅就后者作一些研究探讨,共归纳出八种人物传撰写方法,以就教于方志专家及同仁。
一、以事写人法。以事写人法也可称为典型事例法,是选取人物一生最典型的二三事,来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是史志写人的常用手法和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
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司马迁主要写了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三件大事。钜鹿之战写其勇,鸿门之宴写其失,垓下之围写其悲。司马迁正是抓住了项羽兴败存亡的三件大事,生动、淋漓地展示了悲剧英雄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反映了项羽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
又如1997年版《涟水县志·人物篇·朱洪滨传》也是采用以事写人的手法写成的。主要写了朱洪滨一生中的三件事,来表现他三个方面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写的是他主动为八路军筹款筹粮,发动群众支援前线,表现他澎湃的抗日激情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第二件事写他活捉土匪苏贡田的经过,突出他沉着机智、勇敢善战;第三件事写他负伤后坚持不下火线,继续与敌人战斗,只到最后一息,体现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以事写人,就是让事实说话,事因人生,人以事现。写事的目的,全在为表现人物服务。
二、侧面写人法。侧面写人法又叫间接写人法,即不是直接描绘主人公,而是通过描绘与主人公有关的事物,用事物或别人的意见看法行动等,由侧面烘托,刻画人物。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描写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与细柳军地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军纪严明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1997年版《涟水县志·人物篇·王培坤传》有这样一段描述:王培坤“被民兵一枪击中胸部,当即毙命。尸体被匪徒抬回时码,埋在盐河西岸。涟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天,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拥到王匪坟前,挖出棺木,拖出尸骨,放火焚烧。”在传文的初稿中还有这样的记述:“村民平时发誓,常说:‘我要是说话不算话,就让我碰见王培坤!’;幼儿哭闹时,母亲只要说一声:‘王培坤来了!’吓得小孩立即乖乖听话。”这些侧面描写,生动地反映出土匪汉奸王培坤的残暴性格和凶恶形象。
侧面写人法应配合对人物的正面描述。侧面描写过多,人物形象不丰满。侧面写人法要选择好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事物。
三、对比映衬法。对比映衬法是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比较,来衬托其中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出高低、大小、好坏、多少。写人也是如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出先进和落后、高尚与卑贱,优秀和不良。
司马迁十分善于运用对比写人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地对比。《李广列传》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把李蔡与李广相互比较:“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两相比较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表现出来了。读了这样具有感染力的文字,读者自然会禁不住为李广扼腕叹息。
采用对比映衬法写人,要注意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对比时要合情合理,不可故意拔高或贬低,把好的捧上天,把差的贬入地,让人难以置信。
四、逆境表现法。逆境表现法是通过描述人物在不顺利境遇中的表现,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莎士比亚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逆境是人物品格的试金石,人物的性格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充分体现。
如《史记·屈原列传》就是通过描述屈原屡遭贬谪和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的人生逆境,凸显出他坚持真理、上下求索、宁死不屈、敢于抗争的坚强人格,从而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再如清光绪元年版《安东县志·徐有功传》也是很好的例证。传文通过对唐大理寺司刑少卿徐有功一生中三次被判死刑的逆境记述,从而表现了他敢于为民请命、敢于秉公执法的大无畏精神。
采用逆境写人法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夸张失实。
五、外貌表现法。外貌表现法也可称为肖像表现法,是指描摹人物的面容、神情、体态、手姿、服饰等外部形态,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从《史记》对樊哙的描写可见一斑:“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嗔目,是瞪眼;目眦,是眼眶裂开。瞪着眼怒视项王,连眼眶都要裂开了。英雄的气概,飞扬的神采,跃然纸上。《新晃县志·人物篇·姚大榜传》,在写到他的“奸诈”、“多疑”时,用“平常身着长袍,轻言细语”,行劫时却“身换短装,脚系草鞋、腰别双枪”,晚间睡觉也要在“脚趾间夹一截短香”等外貌和细节的记述,使人物个性得以突出。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人物的个性,不仅表现在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中,也表现在人物的外貌中。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境遇以及内心世界,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六、语言表现法。语言表现法是指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志书中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和独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何月下追韩信一节,作者描写刘邦听闻“丞相何亡”之后,这样写道: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刘邦一向无礼,喜欢骂人,喜也骂,怒也骂,平白无故也骂。这些骂人语言,非常个性化,与刘邦的“无赖”性格十分吻合。
地方志中也有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成功范例,清光绪元年版《安东县志·徐有功传》写徐有功因为民申冤,被判死刑弃市,后虽幸免于死,但被免了职,重新雇用后,他深有感触地对其的亲属这样说道:“今身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说辞,以求苟免。”寥寥数言,把徐有功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言为心声”,恰当地运用人物语言,能够逼真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或性格的某些侧面。
七、心理表现法。心理表现法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史记》写项羽乌江自刎时有一段心理描写: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笑曰的“笑”,不是绝望的凄然之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之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英雄之勇。自惭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一心理活动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更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人物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直接描写式。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二、独白式。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可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八、行动表现法。行动表现法是通过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行为举动,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是志书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看1988年卷《利津年鉴》对医生杨桂美的行动描写:“杨桂美一天到晚,背着红药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周围各村巡回出诊,方圆几十里,不管白天黑夜,寒风酷暑,从不间断。”文中通过“背”、“骑”、“巡回出诊”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杨桂美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又如1995年版《灌南县志·周法乾传》有这样一段描写:“还有一天,一个老人经过王马庄,周法乾说:‘我给你掏掏耳朵。’老人不知所云,周法乾举起枪来,对准老人的耳朵,打了个对过穿。”撰写者通过“举”、“对准”、“打”一连串三个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周法乾这个土匪的心狠手毒。
人物行动的描写,要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服务,要注意典型性和生动性。
人物传撰写可以采用以上八种方法中的一种,也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撰写者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可生搬硬套。需要声明的是:撰写人物传,绝不是仅有这八种方式,一定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希望方志界同仁,一起来探讨,共同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作者:江苏省涟水县地方志办公室)
【摘要】 探寻地方志人物传的写作技法,是提高志书人物篇编写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史记》和部分地方志为例,介绍了八种人物传撰写方法:一、以事写人法,二、侧面写人法,三、对比映衬法,四、逆境表现法,五、外貌表现法,六、语言表现法,七、心理表现法,八、行动表现法。
【关键词】 地方志 人物传 写作 技法
人物传是史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史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史书来看,《史记》全书130篇,人物传就占到70篇。在旧志书中人物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往往人物传成为志书主体,明清旧志人物传约占全志篇幅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
新志改变了旧志重人文,轻自然、经济的做法,但不可矫枉过正。在强调以人为本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今天,如何撰写志书人物传,是第二轮修志值得重视的问题。章学诚说,人物志是“志中之髓”。一部志书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篇的成功与否。
人物传撰写涉及到编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入志标准、时间段限、资料收集、体裁形式、撰写方法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史记》和部分地方志为例,仅就后者作一些研究探讨,共归纳出八种人物传撰写方法,以就教于方志专家及同仁。
一、以事写人法。以事写人法也可称为典型事例法,是选取人物一生最典型的二三事,来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是史志写人的常用手法和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
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司马迁主要写了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三件大事。钜鹿之战写其勇,鸿门之宴写其失,垓下之围写其悲。司马迁正是抓住了项羽兴败存亡的三件大事,生动、淋漓地展示了悲剧英雄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反映了项羽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
又如1997年版《涟水县志·人物篇·朱洪滨传》也是采用以事写人的手法写成的。主要写了朱洪滨一生中的三件事,来表现他三个方面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写的是他主动为八路军筹款筹粮,发动群众支援前线,表现他澎湃的抗日激情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第二件事写他活捉土匪苏贡田的经过,突出他沉着机智、勇敢善战;第三件事写他负伤后坚持不下火线,继续与敌人战斗,只到最后一息,体现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以事写人,就是让事实说话,事因人生,人以事现。写事的目的,全在为表现人物服务。
二、侧面写人法。侧面写人法又叫间接写人法,即不是直接描绘主人公,而是通过描绘与主人公有关的事物,用事物或别人的意见看法行动等,由侧面烘托,刻画人物。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描写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与细柳军地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军纪严明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1997年版《涟水县志·人物篇·王培坤传》有这样一段描述:王培坤“被民兵一枪击中胸部,当即毙命。尸体被匪徒抬回时码,埋在盐河西岸。涟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天,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拥到王匪坟前,挖出棺木,拖出尸骨,放火焚烧。”在传文的初稿中还有这样的记述:“村民平时发誓,常说:‘我要是说话不算话,就让我碰见王培坤!’;幼儿哭闹时,母亲只要说一声:‘王培坤来了!’吓得小孩立即乖乖听话。”这些侧面描写,生动地反映出土匪汉奸王培坤的残暴性格和凶恶形象。
侧面写人法应配合对人物的正面描述。侧面描写过多,人物形象不丰满。侧面写人法要选择好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事物。
三、对比映衬法。对比映衬法是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比较,来衬托其中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出高低、大小、好坏、多少。写人也是如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出先进和落后、高尚与卑贱,优秀和不良。
司马迁十分善于运用对比写人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地对比。《李广列传》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把李蔡与李广相互比较:“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两相比较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表现出来了。读了这样具有感染力的文字,读者自然会禁不住为李广扼腕叹息。
采用对比映衬法写人,要注意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对比时要合情合理,不可故意拔高或贬低,把好的捧上天,把差的贬入地,让人难以置信。
四、逆境表现法。逆境表现法是通过描述人物在不顺利境遇中的表现,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莎士比亚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逆境是人物品格的试金石,人物的性格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充分体现。
如《史记·屈原列传》就是通过描述屈原屡遭贬谪和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的人生逆境,凸显出他坚持真理、上下求索、宁死不屈、敢于抗争的坚强人格,从而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再如清光绪元年版《安东县志·徐有功传》也是很好的例证。传文通过对唐大理寺司刑少卿徐有功一生中三次被判死刑的逆境记述,从而表现了他敢于为民请命、敢于秉公执法的大无畏精神。
采用逆境写人法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夸张失实。
五、外貌表现法。外貌表现法也可称为肖像表现法,是指描摹人物的面容、神情、体态、手姿、服饰等外部形态,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从《史记》对樊哙的描写可见一斑:“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嗔目,是瞪眼;目眦,是眼眶裂开。瞪着眼怒视项王,连眼眶都要裂开了。英雄的气概,飞扬的神采,跃然纸上。《新晃县志·人物篇·姚大榜传》,在写到他的“奸诈”、“多疑”时,用“平常身着长袍,轻言细语”,行劫时却“身换短装,脚系草鞋、腰别双枪”,晚间睡觉也要在“脚趾间夹一截短香”等外貌和细节的记述,使人物个性得以突出。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人物的个性,不仅表现在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中,也表现在人物的外貌中。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境遇以及内心世界,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六、语言表现法。语言表现法是指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志书中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和独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何月下追韩信一节,作者描写刘邦听闻“丞相何亡”之后,这样写道: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刘邦一向无礼,喜欢骂人,喜也骂,怒也骂,平白无故也骂。这些骂人语言,非常个性化,与刘邦的“无赖”性格十分吻合。
地方志中也有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成功范例,清光绪元年版《安东县志·徐有功传》写徐有功因为民申冤,被判死刑弃市,后虽幸免于死,但被免了职,重新雇用后,他深有感触地对其的亲属这样说道:“今身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说辞,以求苟免。”寥寥数言,把徐有功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言为心声”,恰当地运用人物语言,能够逼真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或性格的某些侧面。
七、心理表现法。心理表现法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史记》写项羽乌江自刎时有一段心理描写: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笑曰的“笑”,不是绝望的凄然之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之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英雄之勇。自惭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一心理活动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更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人物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直接描写式。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二、独白式。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可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八、行动表现法。行动表现法是通过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行为举动,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是志书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看1988年卷《利津年鉴》对医生杨桂美的行动描写:“杨桂美一天到晚,背着红药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周围各村巡回出诊,方圆几十里,不管白天黑夜,寒风酷暑,从不间断。”文中通过“背”、“骑”、“巡回出诊”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杨桂美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又如1995年版《灌南县志·周法乾传》有这样一段描写:“还有一天,一个老人经过王马庄,周法乾说:‘我给你掏掏耳朵。’老人不知所云,周法乾举起枪来,对准老人的耳朵,打了个对过穿。”撰写者通过“举”、“对准”、“打”一连串三个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周法乾这个土匪的心狠手毒。
人物行动的描写,要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服务,要注意典型性和生动性。
人物传撰写可以采用以上八种方法中的一种,也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撰写者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可生搬硬套。需要声明的是:撰写人物传,绝不是仅有这八种方式,一定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希望方志界同仁,一起来探讨,共同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作者:江苏省涟水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