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一期
  • (志鉴论坛)史志服务现实的几点思考
  • 中共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史志事业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发挥人才优势、资料优势、编研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摆在史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人云:天道之盛衰,地道之丰薄,人道之得失,皆寓史志。古往今来,“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至今,史志承续传载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史志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工作”。温家宝总理签署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的编史修志活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史志工作者共同努力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到20世纪末取得辉煌成果。编史修志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人们的思想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对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地方领导通过读史用志,加深对国情、地情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些客商搜集地方史志资料,作为市场开发、项目投资的决策依据;一些社会人士之间有关地界之争,房地产权之争,史料史实之争,迁民来源之争等,都从地方史志中找到解决的线索或办法。

    我国上一轮编史修志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思想观念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还不够明确,编纂重点不够突出,“重存史、轻服务”的旧观念仍然存在;在服务对象上,范围不够广泛,极少深入社会和民间,旧时那种小圈子编史修志,局限于封建官吏读史用志的封闭状态的影响还存在;在服务方式上,持续性、多样性注意不够,编史修志上轮结束之日应是本轮开始之时,而有些地方却出现“散摊子、拆班子”现象;在服务手段上,主要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成果形式比较单一,现代办公和编纂手段使用不多;在服务能力上,对国情、地情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不够,史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闭门修史、脱离现实”,“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仍然存在,适应市场经济搞活的办法不多,整体服务能力不强。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新一轮编史修志工作中改进和完善。那么,史志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特点,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我认为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服务思想。编史修志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惠及后人的千秋伟业。史志为现实服务,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以第二届地方志书和党史正本编撰为重点,加强史志理论研究、资政研究、人物研究和史志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推进史志部门自身建设,努力开创史志工作新局面。编研成果应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突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体内容。既要有历史的眼光、现实的眼光,还要有未来的眼光,结合发展规划研究历史和现状,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统一起来,通古而知今,鉴往而知来。

    第二,拓展服务对象。地方史志作为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载体,载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多方面信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既是“官”书,也是民书,能为社会各界所用。编史修志服务现实,就是要不断探索史志成果转化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努力使史志成果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要资政,而且要资工、资农、资商、资文、资军,既准确地传承历史,又生动地影响现实。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产品宣传、旅游开发提供史料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党员干部教育提供精神食粮,为科学研究积存历史资料,为文艺创作提供线索素材,为对外友好交流提供文化载体,让史志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优化服务方式。按照史志服务现实的要求,持续开展地情资料的征集、整理、储存、检索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地方党史、方志、年鉴等地情书的编研工作,持续开展地情信息宣传应用工作,把历史的思考、理论的思考和现实的思考结合起来,打造史志研究宣传品牌。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开展一些重大活动,如国情地情的调查活动,战略规划的编制活动,建国建党周年的庆祝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英模人物的教育活动,党代会、人代会等政治活动,招商引资、经贸洽谈、项目申报等经济活动,文化节、读书会等文化活动,不断发挥史志的作用和功能。特别在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中,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力求深入实际,全面准确地把握地情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地方史志的魅力,并将其纳入和谐文化的范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辉添彩。

    第四,创新服务手段。新一轮编史修志活动处在信息网络时代。要利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编纂出版电子版(包括光盘版、网络版)史志书,推动史志服务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史志书光盘版和纸型版比较,表现出明显优势:一是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二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效果好;三是检索准确,查询快捷,操作方便;四是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出版周期,增加经济效益;五是技术成熟,可存贮,可上网,便于开发利用史志资源。建立以光盘为龙头、以网络为桥梁的各级地情库,与政府门户网联通,将史志信息传进千家万户,进行全天候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随时补充新资料,反映新情况,记录新事物,使史志真正成为动态的、全面的、权威的、新颖的地情信息载体和为现实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使史志部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情资源存储中心和开发利用中心。

    第五,提高服务能力。史志为现实服务,关键在人。要采取鼓励自学、组织培养、工作压担、实践锻炼、外出考察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史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史志工作队伍。同时,史志部门领导要带头加强学习和研究,为把本部门建成学习型、研究型、和谐型、服务型机关而做出表率。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办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大开门办史志力度,争取社会各方面协作与支持,形成为现实服务的整体合力。

    (作者:湖北孝感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史志服务现实的几点思考
  • 中共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史志事业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发挥人才优势、资料优势、编研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摆在史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人云:天道之盛衰,地道之丰薄,人道之得失,皆寓史志。古往今来,“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至今,史志承续传载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史志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工作”。温家宝总理签署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的编史修志活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史志工作者共同努力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到20世纪末取得辉煌成果。编史修志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人们的思想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对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地方领导通过读史用志,加深对国情、地情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些客商搜集地方史志资料,作为市场开发、项目投资的决策依据;一些社会人士之间有关地界之争,房地产权之争,史料史实之争,迁民来源之争等,都从地方史志中找到解决的线索或办法。

    我国上一轮编史修志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思想观念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还不够明确,编纂重点不够突出,“重存史、轻服务”的旧观念仍然存在;在服务对象上,范围不够广泛,极少深入社会和民间,旧时那种小圈子编史修志,局限于封建官吏读史用志的封闭状态的影响还存在;在服务方式上,持续性、多样性注意不够,编史修志上轮结束之日应是本轮开始之时,而有些地方却出现“散摊子、拆班子”现象;在服务手段上,主要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成果形式比较单一,现代办公和编纂手段使用不多;在服务能力上,对国情、地情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不够,史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闭门修史、脱离现实”,“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仍然存在,适应市场经济搞活的办法不多,整体服务能力不强。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新一轮编史修志工作中改进和完善。那么,史志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特点,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我认为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服务思想。编史修志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惠及后人的千秋伟业。史志为现实服务,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以第二届地方志书和党史正本编撰为重点,加强史志理论研究、资政研究、人物研究和史志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推进史志部门自身建设,努力开创史志工作新局面。编研成果应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突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体内容。既要有历史的眼光、现实的眼光,还要有未来的眼光,结合发展规划研究历史和现状,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统一起来,通古而知今,鉴往而知来。

    第二,拓展服务对象。地方史志作为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载体,载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多方面信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既是“官”书,也是民书,能为社会各界所用。编史修志服务现实,就是要不断探索史志成果转化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努力使史志成果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要资政,而且要资工、资农、资商、资文、资军,既准确地传承历史,又生动地影响现实。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产品宣传、旅游开发提供史料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党员干部教育提供精神食粮,为科学研究积存历史资料,为文艺创作提供线索素材,为对外友好交流提供文化载体,让史志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优化服务方式。按照史志服务现实的要求,持续开展地情资料的征集、整理、储存、检索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地方党史、方志、年鉴等地情书的编研工作,持续开展地情信息宣传应用工作,把历史的思考、理论的思考和现实的思考结合起来,打造史志研究宣传品牌。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开展一些重大活动,如国情地情的调查活动,战略规划的编制活动,建国建党周年的庆祝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英模人物的教育活动,党代会、人代会等政治活动,招商引资、经贸洽谈、项目申报等经济活动,文化节、读书会等文化活动,不断发挥史志的作用和功能。特别在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中,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力求深入实际,全面准确地把握地情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地方史志的魅力,并将其纳入和谐文化的范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辉添彩。

    第四,创新服务手段。新一轮编史修志活动处在信息网络时代。要利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编纂出版电子版(包括光盘版、网络版)史志书,推动史志服务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史志书光盘版和纸型版比较,表现出明显优势:一是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二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效果好;三是检索准确,查询快捷,操作方便;四是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出版周期,增加经济效益;五是技术成熟,可存贮,可上网,便于开发利用史志资源。建立以光盘为龙头、以网络为桥梁的各级地情库,与政府门户网联通,将史志信息传进千家万户,进行全天候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随时补充新资料,反映新情况,记录新事物,使史志真正成为动态的、全面的、权威的、新颖的地情信息载体和为现实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使史志部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情资源存储中心和开发利用中心。

    第五,提高服务能力。史志为现实服务,关键在人。要采取鼓励自学、组织培养、工作压担、实践锻炼、外出考察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史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史志工作队伍。同时,史志部门领导要带头加强学习和研究,为把本部门建成学习型、研究型、和谐型、服务型机关而做出表率。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办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大开门办史志力度,争取社会各方面协作与支持,形成为现实服务的整体合力。

    (作者:湖北孝感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