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读完国防工业出版社精心推出的,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钱学森书信》十卷本之后,面对老科学家直抒胸臆、遒劲俊逸、行云流水、亲笔书写的3000多封信,我们被其中对少数民族的高度关切和厚重挚爱深深地震撼了。
原以为这套10卷本的书信集,主要是科学家之间地对话,关注的领域是艰深的抽象思维王国。没想到有一大半是我们能读懂的平凡人的交流,范围包括科学、艺术、经济、文化、生态、人才等等。通信人除了党中央领导、两院院士,还有基层科技人员、教师、编辑、记者、大学生等。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这位享誉世界、赫赫有名的中国大科学家,拥有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大经济的崭新视角,关注西部边疆,情系草原大漠。不但志在强国,而且心在富民,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未来给予了那么多关怀,倾注了那么多心血,真是血浓于水。
从拜读书信我们知道,钱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与蒙古族包头市长乌杰、内蒙古日报记者巴拉吉尼玛亲切讨论哲学、人才问题,与藏族的平措旺杰平等对话,出谋划策;还与达斡尔族经济专家额尔敦布和同志坦诚交流,情同手足,充满温馨,等等。
钱老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钱老认为“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潜力所在”, 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地区、沙漠地区、高原地区的“开发要有新思路”。(第8卷P350)钱老
作为钱老知识密集型产业、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试验之地、示范之地,钱老1984年以来用40多封书信,对内蒙古的战略规划、持续发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西部地位、科研试点,给予了十分具体的科学指导。直到94岁高龄,还在北京家中亲切接见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蒙古族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认真听取汇报,当面给予肯定。
早在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钱老参加我国火箭、导弹发射试验,在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边的东风航天城基地工作过。他业余调查周边环境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为此他向党中央提过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建议。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有过如下批示:“钱学森同志和宋老(指宋平同志)提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2002年12月,钱老在给内蒙古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和夏日同志的信中指出:“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现在,钱老在书信中阐述的沙产业、草产业思想,已在内蒙古开花结果,通过写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十一五”规划,还将指导长远的发展。钱老2007年3月给《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题词:“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在‘两弹一星’事业上做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和草产业上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和草产业上继续做贡献,并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国去!”
说心理话,读完《钱学森书信》后,除了突出感到钱老在众多领域的杰出理论贡献和直言不讳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以外,就其在少数民族情怀方面,我们也感受多多,受益多多。老科学家关于尊重少数民族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友爱的思想,关于发扬光大各兄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关于西部地区开发要有新思路的思想,关于开发青藏高原、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最先进的“高原乐土”的思想,关于利用好草原抓好草产业的思想,关于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的思想,关于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的思想,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以及联系群众、联系基层,关心边疆、关心少数民族、关心国家大事、关心21世纪发展的远大追求和崇高思想境界,都给我们以强烈的鞭策和极大地鼓舞与激励,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宣传,坚决践行。
总而言之,《钱学森书信》十卷本,真实地记载和体现了钱老的理论、思想、品格、作风和思想境界,是一部指导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典巨著和思想宝库。我们生活、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同志,一定不负老科学家的深情厚望,决心把钱老书信中的科学教诲与实践紧密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西部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色家园而努力奋斗。
(作者:夏日 全国政协原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原副主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
郝诚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
读完国防工业出版社精心推出的,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钱学森书信》十卷本之后,面对老科学家直抒胸臆、遒劲俊逸、行云流水、亲笔书写的3000多封信,我们被其中对少数民族的高度关切和厚重挚爱深深地震撼了。
原以为这套10卷本的书信集,主要是科学家之间地对话,关注的领域是艰深的抽象思维王国。没想到有一大半是我们能读懂的平凡人的交流,范围包括科学、艺术、经济、文化、生态、人才等等。通信人除了党中央领导、两院院士,还有基层科技人员、教师、编辑、记者、大学生等。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这位享誉世界、赫赫有名的中国大科学家,拥有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大经济的崭新视角,关注西部边疆,情系草原大漠。不但志在强国,而且心在富民,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未来给予了那么多关怀,倾注了那么多心血,真是血浓于水。
从拜读书信我们知道,钱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与蒙古族包头市长乌杰、内蒙古日报记者巴拉吉尼玛亲切讨论哲学、人才问题,与藏族的平措旺杰平等对话,出谋划策;还与达斡尔族经济专家额尔敦布和同志坦诚交流,情同手足,充满温馨,等等。
钱老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钱老认为“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潜力所在”, 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地区、沙漠地区、高原地区的“开发要有新思路”。(第8卷P350)钱老
作为钱老知识密集型产业、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试验之地、示范之地,钱老1984年以来用40多封书信,对内蒙古的战略规划、持续发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西部地位、科研试点,给予了十分具体的科学指导。直到94岁高龄,还在北京家中亲切接见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蒙古族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认真听取汇报,当面给予肯定。
早在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钱老参加我国火箭、导弹发射试验,在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边的东风航天城基地工作过。他业余调查周边环境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为此他向党中央提过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建议。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有过如下批示:“钱学森同志和宋老(指宋平同志)提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2002年12月,钱老在给内蒙古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和夏日同志的信中指出:“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现在,钱老在书信中阐述的沙产业、草产业思想,已在内蒙古开花结果,通过写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十一五”规划,还将指导长远的发展。钱老2007年3月给《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题词:“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在‘两弹一星’事业上做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和草产业上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和草产业上继续做贡献,并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国去!”
说心理话,读完《钱学森书信》后,除了突出感到钱老在众多领域的杰出理论贡献和直言不讳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以外,就其在少数民族情怀方面,我们也感受多多,受益多多。老科学家关于尊重少数民族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友爱的思想,关于发扬光大各兄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关于西部地区开发要有新思路的思想,关于开发青藏高原、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最先进的“高原乐土”的思想,关于利用好草原抓好草产业的思想,关于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的思想,关于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的思想,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以及联系群众、联系基层,关心边疆、关心少数民族、关心国家大事、关心21世纪发展的远大追求和崇高思想境界,都给我们以强烈的鞭策和极大地鼓舞与激励,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宣传,坚决践行。
总而言之,《钱学森书信》十卷本,真实地记载和体现了钱老的理论、思想、品格、作风和思想境界,是一部指导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典巨著和思想宝库。我们生活、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同志,一定不负老科学家的深情厚望,决心把钱老书信中的科学教诲与实践紧密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西部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色家园而努力奋斗。
(作者:夏日 全国政协原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原副主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
郝诚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