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尼泊尔
尼泊尔全称“尼泊尔王国”,是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国境线全长
1、源于对圣人“尼”的纪念。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尼的大圣人,曾在这个国家的巴格马提河与毗湿奴马提河的汇合处苦修。国王们都遵照这位圣人的教诲来治理国家。据公认的系谱记录,这个国家曾受到圣人“尼”的维护,所以叫作“尼泊尔”。“泊尔”为“保护”或“抢救”的意思。
2、源于版图方位。在尼泊尔语里,“尼”的意思是“中间的”,“泊”的意思是“国家”,“尼泊”的意思就是“中间的国家”。因其地处印度和中国两国的中间,故被称为“尼泊尔”。
3、源于尼瓦尔语(尼泊尔的一种重要方言)。“尼”是“山谷”,“泊尔”是“国家”,“尼泊尔”就是“丛山之中的国家”。
4、源于梵文。由梵语的“尼泊莱亚”(即山脚下的住所)演变而来。尼泊尔意即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国家”,因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
5、源于中国的藏语。在藏语里,“尼”为“家”,“泊尔”为“羊毛”的意思。因其盛产羊毛织品,所以被称为“羊毛之家”,即“尼泊尔”。西藏人把神住的圣洞或圣地也称作“尼”。相传,尼泊尔这个国家是大梵天和大自在天神的家,故尼泊尔又有“羊毛之国”和“众神之乡”的意思。
尼泊尔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建国,其名称最早载于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文献中。12世纪,尼泊尔先后建有基兰底王朝、利却哈维王朝、苏里雅瓦尔西王朝和塔库里王朝。13~18世纪,建立了马拉王朝。18世纪中叶,以廓尔喀地区为发祥地的廓尔喀王朝强盛起来,并于1768年统一了整个尼泊尔,建立沙阿王朝。1814年,英国入侵尼泊尔。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独立。
不丹
不丹全称“不丹王国”,别称:神龙之国(不丹人自称“竺域”,意为“龙”)、森林之国、花卉之国 、云中国度。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旺河从城市穿过。总面积4.65万平方公里。不丹族占总人口50%,尼泊尔族占35%。不丹语“宗卡”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不丹王国旧称布鲁克巴或布鲁克部。“不丹”一称源于梵文,9世纪之前,这里一直由印度裔的特普族人居住,从那时便有梵语地名———不丹,该名是由梵语的“西藏”和“末端”组合而成的地名,意为“西藏的边陲”。后来,藏人从北方移入建立新的王国后继承古名,仍以不丹为国名,一直沿用至今。
不丹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竺域”。“竺”原意为龙,故不丹人还称自己生息繁衍的土地为“神龙之国”。在每年的五六月间,印度洋上的季风,饱含着水汽,沿孟加拉湾上溯,当它进入不丹南北并列的8条河谷后,向北的去路被喜马拉雅山的雪峰阻隔,刹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像千条蛟龙回到大海,似万丈飞瀑跌入深潭,“神龙之国”便由此得名。不丹人极为崇敬传说中的动物———龙,不丹国旗的党中央,就是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
7世纪时,不丹是吐蕃帝国的一部分。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2世纪后,藏传佛教噶举派逐渐成为执掌世俗权力的教派。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侵入。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1972年,第4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继承王位。1985年,不丹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尼泊尔
尼泊尔全称“尼泊尔王国”,是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国境线全长
1、源于对圣人“尼”的纪念。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尼的大圣人,曾在这个国家的巴格马提河与毗湿奴马提河的汇合处苦修。国王们都遵照这位圣人的教诲来治理国家。据公认的系谱记录,这个国家曾受到圣人“尼”的维护,所以叫作“尼泊尔”。“泊尔”为“保护”或“抢救”的意思。
2、源于版图方位。在尼泊尔语里,“尼”的意思是“中间的”,“泊”的意思是“国家”,“尼泊”的意思就是“中间的国家”。因其地处印度和中国两国的中间,故被称为“尼泊尔”。
3、源于尼瓦尔语(尼泊尔的一种重要方言)。“尼”是“山谷”,“泊尔”是“国家”,“尼泊尔”就是“丛山之中的国家”。
4、源于梵文。由梵语的“尼泊莱亚”(即山脚下的住所)演变而来。尼泊尔意即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国家”,因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
5、源于中国的藏语。在藏语里,“尼”为“家”,“泊尔”为“羊毛”的意思。因其盛产羊毛织品,所以被称为“羊毛之家”,即“尼泊尔”。西藏人把神住的圣洞或圣地也称作“尼”。相传,尼泊尔这个国家是大梵天和大自在天神的家,故尼泊尔又有“羊毛之国”和“众神之乡”的意思。
尼泊尔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建国,其名称最早载于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文献中。12世纪,尼泊尔先后建有基兰底王朝、利却哈维王朝、苏里雅瓦尔西王朝和塔库里王朝。13~18世纪,建立了马拉王朝。18世纪中叶,以廓尔喀地区为发祥地的廓尔喀王朝强盛起来,并于1768年统一了整个尼泊尔,建立沙阿王朝。1814年,英国入侵尼泊尔。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独立。
不丹
不丹全称“不丹王国”,别称:神龙之国(不丹人自称“竺域”,意为“龙”)、森林之国、花卉之国 、云中国度。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旺河从城市穿过。总面积4.65万平方公里。不丹族占总人口50%,尼泊尔族占35%。不丹语“宗卡”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不丹王国旧称布鲁克巴或布鲁克部。“不丹”一称源于梵文,9世纪之前,这里一直由印度裔的特普族人居住,从那时便有梵语地名———不丹,该名是由梵语的“西藏”和“末端”组合而成的地名,意为“西藏的边陲”。后来,藏人从北方移入建立新的王国后继承古名,仍以不丹为国名,一直沿用至今。
不丹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竺域”。“竺”原意为龙,故不丹人还称自己生息繁衍的土地为“神龙之国”。在每年的五六月间,印度洋上的季风,饱含着水汽,沿孟加拉湾上溯,当它进入不丹南北并列的8条河谷后,向北的去路被喜马拉雅山的雪峰阻隔,刹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像千条蛟龙回到大海,似万丈飞瀑跌入深潭,“神龙之国”便由此得名。不丹人极为崇敬传说中的动物———龙,不丹国旗的党中央,就是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
7世纪时,不丹是吐蕃帝国的一部分。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2世纪后,藏传佛教噶举派逐渐成为执掌世俗权力的教派。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侵入。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1972年,第4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继承王位。1985年,不丹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