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五期
  • (志鉴论坛)方志评论存在问题举要
  •    提要:文章认为,方志评论意义重大,而目前方志评论存在溢美、以点代面、离题、妄下定论、就志论志、空评空论、画蛇添足和重篇目轻正文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方志评论   以点代面   妄下定论   空评空论

      

      方志评论是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为: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方志编纂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方志编纂;有助于阐释和宣传方志作品,使之更好地推上社会,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方志理论,为方志学科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的新方志评论于1984年随着第一批志书的出版而开始,至今历经25年。其间,《中国地方志》及各省(市、区)方志刊物相继开设了方志评论专栏,为新方志评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园地。大量评论文章的涌现,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向前发展。纵观25年的方志评论,收效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方志评论是在方志理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问题也是难免的。笔者拜读了近10年来方志刊物刊载的数十篇方志评论文章,发现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是赞颂有余,批评不足。修志开始之时,我们倡导秉笔直书,大家公认这是修志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属地方志工作范畴的方志评论也应遵循这一要求。进行方志评论,详述其优点,充分肯定成绩,无可非议。但如果褒其无度,或只褒不贬,就脱离了评论的宗旨,评论的作用、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翻开评论文章,其标题诸如特色的上乘之作、一部地方志书的范本、垂世的历史巨著等等,“帽子”未免戴得过高。其评论用语也过于“铺张”,溢美之言唯恐不尽,如篇目设置科学合理、资料翔实丰富、地方特色突出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上确实存在“名人效应”现象,而评论文章能够刊载在省(市、区)以上方志刊物的,其作者一般都是一些较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当然不乏一般方志工作者),因此,在编纂工作中仿效者也肯定不乏其人。这些志书果真像评论者所评的上乘之作、范本、历史巨著,那仿而效之无可非议。如果是言非其实,言过其辞,那仿效结果就不言而明了。再者,评论的目的之一是给编纂者起到借鉴作用,只讲成功,不言不足,编纂者很难有较多的借鉴。

            二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地方志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称,其体例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内容涉及一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此,衡量一部志书质量如何,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一的。从志书评论的情况看,评论者采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某评论者在评论一部省志时,主标题冠以“一部匠心独运的佳志”,副标题却为“《××省志·总述》评析”,主标题定位为“一部佳志”,副标题指明评论的却仅限于总述。总述只是一部省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从字数角度衡量,它只是省志极小的一部分,它的优劣很难代表整部省志。仅从总述部分就将该志定为佳志,未免有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之嫌。一部省志一般在几千万到一亿多字,要求评论者对其通读是强人所难,但作为评论者,在拟定标题时应该多思考。县志篇幅相对较少,对其评论,基本通读应该不是很难的事,但实际操作时,评论者往往采取抽阅其中一个或几个部分就对该志下整体性定论,这是不科学的,严格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评论者只有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即志书的形式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评论才更具科学、合理,才能更有说服力。如果对志书的阅读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那所作的评论难免会呈空中楼阁。

            三是评此述彼,偏离对象。志书评论,其对象无疑是志书,评论者纵有千言万语都要围绕志书进行,否则就会离题。实际工作中,有的评论者却不这样认为,评论离题现象时有发生,洋洋洒洒的数千字评论文章,介绍地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特点、风景名胜等等就占了一大半,阅后不知是地情介绍文章还是志书评论文章。如某评论文章中有一段这样记述:“××山距××县城20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不仅气势雄伟,风光秀丽,而且山上有古代冰川遗迹、现代冰川及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被誉为‘冰川博物馆’、‘高山植物园’……。”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名为评论,实则以很大的篇幅介绍志书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编纂思路,涉及志书评论的文字寥寥无几,给人以偷梁换柱之感。

            四是妄下定论,误导编者。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是在继承旧方志理论精华的基础上,随着新方志的兴起而兴起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方志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很多理论问题还处于百家争鸣状态,还无权威定论,因此,我们对志书的评论也应少下断言,慎下定论。有的评论者则不然,言辄“范本”、“名志”、“成功之举”、“优秀之作”,特别是对一些尝试之举不惜笔墨大加肯定,全力推崇。就以创新来说,它毕竟只是一种尝试,创新的志书并不等于名志、佳志、良志,这是基本常识。如将改革开放内容“升格”集中记述,可说是第二轮修志的一种尝试,对这种设置方式是否可取,目前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将改革开放内容“升格”集中记述,是体现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点的成功之举;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如此设置割裂了事物的完整性,破坏了事物的统属关系,不宜采用。孰是孰非,很难定论。地方志刊物是肩负着指导地方志工作开展的专业刊物,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所载评论文章应该说都有一定的分量,如果在其刊载的评论文章过早过多地作定论,对编篆者产生误导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五是就志论志,缺乏比较。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待事物。志书评论也不例外,不要就一部志书而孤立地评论一部志书,要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评论,如将所评志书与前志作比较,与其他地区志书做比较,与史书做比较,与其他地情书做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知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就志论志、孤芳自赏的多,而进行比较评论的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志书评论的一个缺憾。

      六是空评空论,不举依据。志书评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但要说出是什么,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评论才有说服力。一些评论文章,诸如语言朴实、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等褒语用了许多,但依据是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该志与其他志书有什么独特之处等很少或甚至不加以说明,即便是举例,也不过是以点代面,如此说其然、而不道其所以然的评论没有太强的可信度。如某评论者在说明某志书地方特点突出时,以该部分设了几章几节几目和字数占全书的百分比来作依据,未免过于苍白。

      七是画蛇添足,赘言连篇。虽说文无章法,但无论什么文章都有它一般性的要求,如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材料取舍等必须具有科学性。从抽阅的评论文章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的画蛇添足问题。如记述了新的内容;记述了新的地情;记述了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该志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存实的原则;该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该志以横排竖写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本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等等。这些语句,有的是不言而明,有的是共性或需要共同遵守的一般性要求,何需评论者重复。惜字如金、文约事丰是志书编纂的要求,方志评论更应如此。

      八是重评篇目,轻论正文。篇目与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都十分重要。也许是评论正文花费时间和精力比篇目多的缘故,很多评论者偏向于评论篇目。翻阅评论文章,诸如体例严谨、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等有关篇目的语句要比有关正文的多,如此倚轻倚重的评论岂不本末倒置。

      方志评论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方志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方志评论者,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方志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更加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志书评论工作中。20089月,为建立地方志书质量标准体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正式印发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的观点和体例、记述的内容和方法、资料的运用和行文规范,以及版式和封面等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志书评论从此也就有章可循,这将对今后志书评论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方志评论存在问题举要
  •    提要:文章认为,方志评论意义重大,而目前方志评论存在溢美、以点代面、离题、妄下定论、就志论志、空评空论、画蛇添足和重篇目轻正文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方志评论   以点代面   妄下定论   空评空论

      

      方志评论是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为: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方志编纂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方志编纂;有助于阐释和宣传方志作品,使之更好地推上社会,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方志理论,为方志学科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的新方志评论于1984年随着第一批志书的出版而开始,至今历经25年。其间,《中国地方志》及各省(市、区)方志刊物相继开设了方志评论专栏,为新方志评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园地。大量评论文章的涌现,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向前发展。纵观25年的方志评论,收效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方志评论是在方志理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问题也是难免的。笔者拜读了近10年来方志刊物刊载的数十篇方志评论文章,发现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是赞颂有余,批评不足。修志开始之时,我们倡导秉笔直书,大家公认这是修志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属地方志工作范畴的方志评论也应遵循这一要求。进行方志评论,详述其优点,充分肯定成绩,无可非议。但如果褒其无度,或只褒不贬,就脱离了评论的宗旨,评论的作用、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翻开评论文章,其标题诸如特色的上乘之作、一部地方志书的范本、垂世的历史巨著等等,“帽子”未免戴得过高。其评论用语也过于“铺张”,溢美之言唯恐不尽,如篇目设置科学合理、资料翔实丰富、地方特色突出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上确实存在“名人效应”现象,而评论文章能够刊载在省(市、区)以上方志刊物的,其作者一般都是一些较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当然不乏一般方志工作者),因此,在编纂工作中仿效者也肯定不乏其人。这些志书果真像评论者所评的上乘之作、范本、历史巨著,那仿而效之无可非议。如果是言非其实,言过其辞,那仿效结果就不言而明了。再者,评论的目的之一是给编纂者起到借鉴作用,只讲成功,不言不足,编纂者很难有较多的借鉴。

            二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地方志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称,其体例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内容涉及一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此,衡量一部志书质量如何,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一的。从志书评论的情况看,评论者采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某评论者在评论一部省志时,主标题冠以“一部匠心独运的佳志”,副标题却为“《××省志·总述》评析”,主标题定位为“一部佳志”,副标题指明评论的却仅限于总述。总述只是一部省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从字数角度衡量,它只是省志极小的一部分,它的优劣很难代表整部省志。仅从总述部分就将该志定为佳志,未免有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之嫌。一部省志一般在几千万到一亿多字,要求评论者对其通读是强人所难,但作为评论者,在拟定标题时应该多思考。县志篇幅相对较少,对其评论,基本通读应该不是很难的事,但实际操作时,评论者往往采取抽阅其中一个或几个部分就对该志下整体性定论,这是不科学的,严格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评论者只有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即志书的形式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评论才更具科学、合理,才能更有说服力。如果对志书的阅读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那所作的评论难免会呈空中楼阁。

            三是评此述彼,偏离对象。志书评论,其对象无疑是志书,评论者纵有千言万语都要围绕志书进行,否则就会离题。实际工作中,有的评论者却不这样认为,评论离题现象时有发生,洋洋洒洒的数千字评论文章,介绍地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特点、风景名胜等等就占了一大半,阅后不知是地情介绍文章还是志书评论文章。如某评论文章中有一段这样记述:“××山距××县城20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不仅气势雄伟,风光秀丽,而且山上有古代冰川遗迹、现代冰川及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被誉为‘冰川博物馆’、‘高山植物园’……。”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名为评论,实则以很大的篇幅介绍志书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编纂思路,涉及志书评论的文字寥寥无几,给人以偷梁换柱之感。

            四是妄下定论,误导编者。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是在继承旧方志理论精华的基础上,随着新方志的兴起而兴起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方志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很多理论问题还处于百家争鸣状态,还无权威定论,因此,我们对志书的评论也应少下断言,慎下定论。有的评论者则不然,言辄“范本”、“名志”、“成功之举”、“优秀之作”,特别是对一些尝试之举不惜笔墨大加肯定,全力推崇。就以创新来说,它毕竟只是一种尝试,创新的志书并不等于名志、佳志、良志,这是基本常识。如将改革开放内容“升格”集中记述,可说是第二轮修志的一种尝试,对这种设置方式是否可取,目前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将改革开放内容“升格”集中记述,是体现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点的成功之举;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如此设置割裂了事物的完整性,破坏了事物的统属关系,不宜采用。孰是孰非,很难定论。地方志刊物是肩负着指导地方志工作开展的专业刊物,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所载评论文章应该说都有一定的分量,如果在其刊载的评论文章过早过多地作定论,对编篆者产生误导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五是就志论志,缺乏比较。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待事物。志书评论也不例外,不要就一部志书而孤立地评论一部志书,要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评论,如将所评志书与前志作比较,与其他地区志书做比较,与史书做比较,与其他地情书做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知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就志论志、孤芳自赏的多,而进行比较评论的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志书评论的一个缺憾。

      六是空评空论,不举依据。志书评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但要说出是什么,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评论才有说服力。一些评论文章,诸如语言朴实、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等褒语用了许多,但依据是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该志与其他志书有什么独特之处等很少或甚至不加以说明,即便是举例,也不过是以点代面,如此说其然、而不道其所以然的评论没有太强的可信度。如某评论者在说明某志书地方特点突出时,以该部分设了几章几节几目和字数占全书的百分比来作依据,未免过于苍白。

      七是画蛇添足,赘言连篇。虽说文无章法,但无论什么文章都有它一般性的要求,如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材料取舍等必须具有科学性。从抽阅的评论文章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的画蛇添足问题。如记述了新的内容;记述了新的地情;记述了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该志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存实的原则;该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该志以横排竖写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本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等等。这些语句,有的是不言而明,有的是共性或需要共同遵守的一般性要求,何需评论者重复。惜字如金、文约事丰是志书编纂的要求,方志评论更应如此。

      八是重评篇目,轻论正文。篇目与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都十分重要。也许是评论正文花费时间和精力比篇目多的缘故,很多评论者偏向于评论篇目。翻阅评论文章,诸如体例严谨、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等有关篇目的语句要比有关正文的多,如此倚轻倚重的评论岂不本末倒置。

      方志评论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方志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方志评论者,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方志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更加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志书评论工作中。20089月,为建立地方志书质量标准体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正式印发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的观点和体例、记述的内容和方法、资料的运用和行文规范,以及版式和封面等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志书评论从此也就有章可循,这将对今后志书评论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