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随着崂山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离我们远去,村民变成了居民,村庄变成了社区,农村变成了城区,以前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编修村志成为抢救那一段难忘的岁月的当务之急。崂山区村志要记述什么内容.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崂山区村志类目参考》已设计出千余条类目。篇目设计是村志编纂的灵魂,一部村志的优劣,在它的篇目设计中已初见端倪。这好比建设一座大厦,大厦的优劣,在设计师的图纸中,已初见雏形。因此,村志编纂应该注重在篇目设计上下功夫。套用一句老话叫作:磨刀不误砍柴功。村志篇目的设计决定着村志价值的高下,体现村志主编的智慧和目标构想,编纂者的理念和对村庄特色、时代特征的诠释和理解,是收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分工写作的依据。在修志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宏观控制、调节和指导作用,是编纂的规划蓝图与行动指南。篇目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不仅影响村志编纂进度,更影响到编纂质量。村志篇目设计,要在“小、精、全”上做文章,充分体现农村味、农民味、乡土味。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反映写志断限内王山口村自然和社会的基本面貌,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为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服务。
二、设计原则
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横是指按照事物的性质分类记述,叫分类。纵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叫分期。横向,门类齐全,该有的一个不能缺;纵向,从头到尾、从古至今、从发端到现在。横排为主,先横后纵,即先分类后分期。归属得当,分类得法,排列科学,先后有序;点面结合,宏微相织;具备个性,特色鲜明;各体并用,有机结合;执简驭繁,精拟标题。
三、设计依据
编修村志要追溯至建置之始,事物发端。其期限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这期间,全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农业市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科技、农业信息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崂山区农村发生的变化更为明显。所以篇目设计不仅要归属得当,标题鲜明,排列有序,更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四、排列原则
村志排列顺序是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村志一般设地理环境、建制、人口变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民兵兵役、村民委员会、农业、副业、工业、教育卫生、精神文明建设、人物、村民生活、习俗、方言谚语等。
五、设计要领
1、全。即从横向方面力求做到:门类齐全,尽其所有,无所不包,使其成为村民工作的“百科全书”。同时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能包罗万象,又能全而不泛;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简而不遗;既能兼收并蓄又无混淆。在实际操作时采取“详独略同”的方法,即对有特点的东西详记,对有共性的东西简记、少记或不记。比如,各类教育、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等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和重点工作,应重点记述;而各行各业都存在的一般性的共性的东西如教育系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则不予记述;将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渗透其中,党团和群众组织、国防教育等内容简略记述。同时,用齐用足各种体裁,并做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细。即从纵向方面记述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力求做到:详细、具体,不断线。本篇目设篇、章、节、目四级,个别处在目以下设置了子目。纵向写细,但细到保持所记之事的完整性。好处是:一是便于各承编部门搜集资料时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二是便于分工到人。篇目越细,分工就越明晰,就越能增强编纂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修志工作的效率。但应注意细到不要割裂所记之事的完整性。三是便于修志人员熟悉、了解各方面业务,为村志的总纂打下基础。
3、严。严谨、科学。一是分类合理,归属得当。二是各篇、目、子目、细目设置关系明确,篇幅安排比例适当,既突出重点和特色,又增大涵盖面。各篇、目、子目、细目相互之间具有排他性,力求不重复、少交叉、不缺项。三是排列科学,合乎逻辑,先后有序。四是标题制作准确、精炼、质朴、易懂。
4、特。即特色鲜明。没有特色的村志就没有光彩,就算不上是一部佳志良志。一是有地方特色。注重挖掘本地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与外地的不同之处,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二是有时代特色。即记述时代的事物,代表时代的观点,反映时代的特征。
5、清。即主线明确,层次清晰,领属科学,经纬合理,粗细得当,简繁适宜,一目了然。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综合运用,以志为主体的体裁。总体结构方面,要有概述。宏观叙述一村之总情,编年系事要有大事记,反映一村发展变化脉络。设置篇目应包括以下内容: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姓氏宗族、村庄建设、村庄管理与服务、政治、经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生活、人物和附录等章。
6、内容要反映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反映农村新涌现的或变化大的事物。一是在“社会”篇,对新村建设要浓墨重彩地记述,以反映崂山区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二是在“经济”篇对农业的记述,要记清楚农业发展、发达、消失的细节,反映崂山区农村农业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反映崂山区农村不同寻常的变化。三是在“教育”章对所志村支持教育的做法要详细记述,这是农村致富的重要体现。
7、要突出崂山区农村的特点。崂山区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有被村庄反哺的特点,又有支援村庄发展的功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所没有的。篇目设计时一定要突出来。在记述新村建设中要把村庄规划作为重要内容来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崂山区农村的特点。作为普通的农村是没有上述特点的。《王山口村志》,其篇目为:概述、大事记、境域、人口、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卫生、村风民俗、人物、荣誉、附录和编后记。
8、要抓住主体。改革开放后,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篇目设计不仅要归属得当,标题简明,排列有序,更要充分记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包括背景、过程、内容、效果和存在问题,把记述改革和记述农村的发展结合起来。
六、篇目创新
1.要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即对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重大举措,重大变革,可以单独开创新篇。如设立“海上王山口”章。对各个部类里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门类、新发展、新表现,可以增加其内涵和外延,让各个部类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时代风貌。遵照最新的科学分类学理论和方针进行合理的整合、增减,或归并、或升格等做法,打破村志篇目一潭死水的局面,达到突出时代特征、展示地方特色的目的。
2.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打造出独树一帜的精品村志,同时以“志”为载体亮出村庄品牌。《王山口村志》从分析村情入手,着重做大做强“海洋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三张“村庄名片”,系统记述其发展史以及安排表格和插图等,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全景式展现这几张“名片”的魅力。
3.外在写实与内在写精。一部村志如果仅是机械的记载,而缺乏人的活动,则既不科学也不可读。如《王山口村志》既收录领导人物,又关注普通人物。收录在外知名人士、烈士、英模人物,并集中收录先进人物、中级技术人员名单。在重要历史性事件中“以事系人”,如村办企业改革的起步、居民小区项目的论证、系列良种的培育等,客观记载这些人物的历史性贡献。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者活动、时尚新风等有关章节中展现人的精神面貌。
4.秉笔直书,优劣兼记。在反映成绩的同时,也反映存在的问题,且主要从解决的角度去反映,如禁黄和虾池投毒案件的查办等,将报喜与报忧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志设人物传记逝世的本籍人物和客籍人物,设人物表记烈士、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以事系人”,将记人与记事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加村志的灵气,有效地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此外,还安排珍贵的彩色插图,如王山口行政区划图、王山口地势图、王山口规划图、王山口风貌等,将图记与文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编修村志,要使社会变迁得以文本留存,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施政得失也得以客观体现。修志工作在体制上是村志办主持,党政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对于具体的取舍和把握应该由村志办权衡。村志办既是村两委下属的组成部门,同时也是村情研究的专门机构,其工作成果不仅对领导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客观陈述得失是责任所在,当然如何具体实施则与编纂者的理论水平和政治勇气密切相关。30年来,王山口村在改革中前进,取得了市文明村等令人瞩目的成绩。发展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既有可喜成果,又有决策失误;既有勤政廉政、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又有的重大案例。这些情况为社会所共知,村志中也不应避讳,在相关章节中应有记述。对客观存在的、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记录。如“村主任信箱”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矛盾”的调解与处理,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等。
5.主体与附属。一部村志是多种信息载体的集成,如果说大事记、各篇纵横构成它的主体,那么各种附录、彩页就构成它的附属成分。主体与附录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关系,附录中能补充各篇所不能容纳的资料,同时由于附录集中体现了村情亮点,相对独立,往往成为查阅率较高的部分。《王山口村志》附录部分收录王山口村规民约、社区规划等。彩页的存史和宣传功能过去往往被忽视,或者因条件限制而淡化,村志在志首设置地图与彩页,精选反映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代表性照片,进行分类编排,使之成为与全书有机统一而又完整系统的图文版文献。
6.篇目设计要有精品意识。《王山口村志》篇目,创设“王山口文明”章和“感动人物”节,为该村创造的“文明创建经验”和涌现出的“市、区感动人物王奎海”设置出存放位置。在篇目设计时,不但要坚持科学与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归类,还要注意篇目的门类齐全,达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的要求,以能全面系统反映村情为标准。《王山口村志》篇目经过五易其稿,达到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例完备,设立的9篇涵盖了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突出了特色。“精确”,即要求篇目设计时,不但门类要齐全,而且归属要得当,排列要有序;村志篇、章、节、目的标题要揭示主题,概括内容,做到用词要达意,用字要简洁,符合志体语言。因此,既要惜墨如金,反复推敲标题,起画龙点睛作用,又要能让读者望题生义,全面系统反映村情和地方特色。
7.在附录中设置,媒体刊载资料,媒体采访录、村、企、村民住宅电话号码、社区通讯网络图四个目,既反映改革开放的新事物,又为社区建立多媒体村志奠定基础。在“卫生医疗”章中,设置民间治疗,探病礼仪两个目。目的是贴近居民的生活,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村志为其直接服务的内容。
8.在村民生活章设置“购物、拾草、拉呱、乘凉、晒太阳”五节,用于反映特定时代的村民生活,体现乡村气息。在人物篇中设置“村中英杰 在外名流 创新人物”三节,既能解决村小,可入志人物少的矛盾,又能为村在各个层面树立学习榜样。
9.记录荣誉,要因村而异,对荣誉多的村庄,设立荣誉篇,集中记录荣誉,对荣誉少的村庄,则将荣誉分记于相关章节,以避免集中记录荣誉的尴尬。
七、突出特色
1.采用提级升格法,科学规范与灵活变通。在拟订类目时,对“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迟我早,人劣我优”的事物,从它事物中独立出来,单设篇或章,并在其篇、章题前冠加村名,如“王山口文明” 篇、“囤山茶业”篇、“黄泥崖樱桃”章、“常家小青竹”章等,用升格法,浓墨重彩彰显地方特色。
2.采用“详独略同”法,编写时,在有关篇或章节中浓墨重彩详细记载那些具有村庄特点的事物。一村特有的事物只是少数,大量的是共有事物,因此,村志各篇如何写好各村共有的事物,是记载和突出村庄特点的关键。其方法是:第一,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共性中的个性,着力记述。第二,记述各村共有事物在该地是怎样发展的。第三,相同的内容略记或不记。第四,写具体事实,不用无具体内容的笼统记述。
八、注意问题
1.要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在篇目中恰当地“排座次”。一是以新制度、新事物、新举措设立篇章节,二是以新名称设立篇章节,三是按新事物在当地的新顺序设立篇章节。使诸多新事物不但在村志的篇目中排上了“座次”,而且成为村志篇目设计创新的闪光点。
2.要科学归属章节标题,搞明白各级标题的涵义,如民谣,谣谚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应在“文艺”章内设节,如将其在“方言”章内设民谣,谣谚节,将会被人话作笑柄。
3.要突出村庄基本面貌和特点,又能处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村志中起到统领全局、纲举目张的作用。一是突出村庄总貌,由表及里、由总到分记述。二是突出时代特征,将“社会新风”升格为章,以醒目标题进行编排,彰显了移风易俗这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二是突出特殊时期特征,恰如其分反映“文革”时期出现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红卫兵”这些特定组织。
综上所述,篇目是一部村志的基本框架,即规定了村志的记述内容,村志篇目设计既要遵循志书篇目设计的一般规则,又要体现村志的特色。村志和市志、区志、街道志都是综合性的志书。村志除了与市志、区志、街道志具有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等共性外,还有局部性、差异性等个性,因此在篇目设计时应注意突出个性。要从村情实际出发,寻找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根据《崂山区村志类目参考》所列类目,结合所志村实际,设计出具有村情特征和时代个性化气息的好篇目,而不是脱离村情实际去寻找框架、体式和体裁。篇目形成后,既要按篇目编纂,又要不断修改、调整篇目,使之不断优化,直到付梓出版。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读者喜爱好村志。
附:王山口村志类目
扉页
村志编纂委员会及人员
序
凡例
村庄位置图
一、现地图
二、历史地图
照片
一、历史照片:村容村貌照片、劳动和生活照片、民风民俗照片、文物古迹照片。
二、新照片:村志碑照片、村容村貌村民生产和生活照片、 社会风俗照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境域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村名渊源
第二章 隶属沿革
第三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土壤植被
第三节 海域
第四节 河流
第五节 气候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特产
第三节 动物
第四节 植物
第五节 景观
第五章 自然灾害
第二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姓氏
第二节 性别
第三节 年龄
第四节 文化
第五节 职业
第三章 人口繁衍
第一节 谱系
第二节 人口
第四章 人口变动
第五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三节 家族
第六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政策
第二节 晚婚
第三节 生育
第三篇 政治
第一章 中共黄泥崖组织
第一节 组织沿革
第二节 组织生活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四节 工作制度
第二章 村政
第一节 组织沿革
第二节 村政管理
第三节 居委会
第四节 治安保卫
第五节 人民调解
第三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农会
第二节 儿童团
第三节 共青团
第四节 妇代会
第五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
第六节 红卫兵
第七节 少先队
第八节 工会
第四章 王山口文明
第一节 道德教育
第二节 文明创建
第三节 文明考核
第四节 感动人物
第五章 兵事 法制
第一节 兵役
第二节 驻军
第三节 战事
第四节 地方武装
第七章 兵事 法制
第一节 兵役
第二节 驻军
第三节 战事
第四节 地方武装
第四篇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农业机具
第二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役畜驯养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章 林果业
第一节 林
第二节 果
第三节 茶
第四章 海上王山口
第一节 海洋捕捞
第二节 水产养殖
第三节 渔港码头
第四节 加工储藏
第五节 休闲赶海
第五章 工商业
第一节 工业
第二节 商业
第三节 旅游业
第四节 工商企业典范
第六章 王山口大馒头
第一节 生产工艺
第二节 馒头文化
第三节 典型选介
第四节 市场营销
第七章 王山口农家宴
第一节 佳肴巧食
第二节 民俗套餐
第八章 能源 交通 通讯
第一节 能源
第二节 交通
第三节 通讯
第九章 经济管理
第一节 土地管理
第二节 生产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四节 经济收入
第十章 赋税 金融 物价
第一节 赋税
第二节 金融
第三节 物价
第五篇 教体文卫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私塾
第二节 幼儿
第三节 小学
第四节 中学
第五节 大学
第六节 成教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体育设施
第二节 体育活动
第三节 民间游戏
第三章 文艺
第一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第一节 文艺活动
第二节 文艺演出
第三节 图书室
第四节 档案室
第五节 儿童玩具
第七节 手工艺品
第八节 面艺
第九节 谚语 歇后语 民谣
第十节 民间传说
第四章 卫生医疗
第一节 爱国卫生
第二节 环卫管理
第三节 保健医疗
第四节 医疗保障
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民间治疗
第七节 探病礼仪
第六篇 社会
第一章 村民生活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衣饰
第三节 饮食
第四节 住房
第五节 房屋租买
第六节 街道
第七节 宅基地管理
第八节 公共设施
第九节 土地征用
第十节 用具
第十一节 购物
第十二节 拾草
第十三节 拉呱
第十四节 乘凉
第十五节 晒太阳
第二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抗灾扶贫
第二节 五保低保
第三节 社会救助
第三章 民政优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拥军优属
第三节 优抚安置
第四节 殡葬改革
第五节 节日慰问
第七篇 村风民俗
第一章 婚丧礼俗
第一节 嫁娶
第二节 喜庆
第三节 丧葬
第四节 称谓
第二章 行俗
第一节 择日
第二节 行具
第三节 迎送
第三章 迷信 陋习
第一节 占验
第二节 巫术
第三节 供神
第四节 陋习
第五节 禁忌
第四章 节庆
第一节 传统节日
第二节 新兴节日
第五章 宗教
第六章 方言
第一节 腔调
第二节 语汇
第三节 方言赏析
第七章 社会新风
第一节 家庭和睦
第二节 致敬礼节
第三节 家教与家规
第四节 社会友爱
第五节 文明建设
第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第二章 人物简介
第三章 职称 学历
第四章 劳模 先进
第五章 海外侨胞
第六章 村中英杰 在外名流 创新人物
第九篇 荣誉
第一章 集体荣誉
第二章 家庭荣誉
第三章 个人荣誉
附录
一、政府为村所发文件
二、村规民约
三、村发展规划
四、媒体刊发资料
五、媒体采访录
六、物候奇观
七、村志碑文
八、村、企、村民家庭住宅电话号码
九、社区通讯网络图。
编后记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教委宿舍4号楼东2单元3楼东户)
随着崂山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离我们远去,村民变成了居民,村庄变成了社区,农村变成了城区,以前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编修村志成为抢救那一段难忘的岁月的当务之急。崂山区村志要记述什么内容.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崂山区村志类目参考》已设计出千余条类目。篇目设计是村志编纂的灵魂,一部村志的优劣,在它的篇目设计中已初见端倪。这好比建设一座大厦,大厦的优劣,在设计师的图纸中,已初见雏形。因此,村志编纂应该注重在篇目设计上下功夫。套用一句老话叫作:磨刀不误砍柴功。村志篇目的设计决定着村志价值的高下,体现村志主编的智慧和目标构想,编纂者的理念和对村庄特色、时代特征的诠释和理解,是收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分工写作的依据。在修志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宏观控制、调节和指导作用,是编纂的规划蓝图与行动指南。篇目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不仅影响村志编纂进度,更影响到编纂质量。村志篇目设计,要在“小、精、全”上做文章,充分体现农村味、农民味、乡土味。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反映写志断限内王山口村自然和社会的基本面貌,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为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服务。
二、设计原则
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横是指按照事物的性质分类记述,叫分类。纵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叫分期。横向,门类齐全,该有的一个不能缺;纵向,从头到尾、从古至今、从发端到现在。横排为主,先横后纵,即先分类后分期。归属得当,分类得法,排列科学,先后有序;点面结合,宏微相织;具备个性,特色鲜明;各体并用,有机结合;执简驭繁,精拟标题。
三、设计依据
编修村志要追溯至建置之始,事物发端。其期限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这期间,全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农业市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科技、农业信息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崂山区农村发生的变化更为明显。所以篇目设计不仅要归属得当,标题鲜明,排列有序,更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四、排列原则
村志排列顺序是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村志一般设地理环境、建制、人口变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民兵兵役、村民委员会、农业、副业、工业、教育卫生、精神文明建设、人物、村民生活、习俗、方言谚语等。
五、设计要领
1、全。即从横向方面力求做到:门类齐全,尽其所有,无所不包,使其成为村民工作的“百科全书”。同时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能包罗万象,又能全而不泛;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简而不遗;既能兼收并蓄又无混淆。在实际操作时采取“详独略同”的方法,即对有特点的东西详记,对有共性的东西简记、少记或不记。比如,各类教育、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等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和重点工作,应重点记述;而各行各业都存在的一般性的共性的东西如教育系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则不予记述;将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渗透其中,党团和群众组织、国防教育等内容简略记述。同时,用齐用足各种体裁,并做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细。即从纵向方面记述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力求做到:详细、具体,不断线。本篇目设篇、章、节、目四级,个别处在目以下设置了子目。纵向写细,但细到保持所记之事的完整性。好处是:一是便于各承编部门搜集资料时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二是便于分工到人。篇目越细,分工就越明晰,就越能增强编纂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修志工作的效率。但应注意细到不要割裂所记之事的完整性。三是便于修志人员熟悉、了解各方面业务,为村志的总纂打下基础。
3、严。严谨、科学。一是分类合理,归属得当。二是各篇、目、子目、细目设置关系明确,篇幅安排比例适当,既突出重点和特色,又增大涵盖面。各篇、目、子目、细目相互之间具有排他性,力求不重复、少交叉、不缺项。三是排列科学,合乎逻辑,先后有序。四是标题制作准确、精炼、质朴、易懂。
4、特。即特色鲜明。没有特色的村志就没有光彩,就算不上是一部佳志良志。一是有地方特色。注重挖掘本地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与外地的不同之处,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二是有时代特色。即记述时代的事物,代表时代的观点,反映时代的特征。
5、清。即主线明确,层次清晰,领属科学,经纬合理,粗细得当,简繁适宜,一目了然。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综合运用,以志为主体的体裁。总体结构方面,要有概述。宏观叙述一村之总情,编年系事要有大事记,反映一村发展变化脉络。设置篇目应包括以下内容: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姓氏宗族、村庄建设、村庄管理与服务、政治、经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生活、人物和附录等章。
6、内容要反映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反映农村新涌现的或变化大的事物。一是在“社会”篇,对新村建设要浓墨重彩地记述,以反映崂山区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二是在“经济”篇对农业的记述,要记清楚农业发展、发达、消失的细节,反映崂山区农村农业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反映崂山区农村不同寻常的变化。三是在“教育”章对所志村支持教育的做法要详细记述,这是农村致富的重要体现。
7、要突出崂山区农村的特点。崂山区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有被村庄反哺的特点,又有支援村庄发展的功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所没有的。篇目设计时一定要突出来。在记述新村建设中要把村庄规划作为重要内容来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崂山区农村的特点。作为普通的农村是没有上述特点的。《王山口村志》,其篇目为:概述、大事记、境域、人口、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卫生、村风民俗、人物、荣誉、附录和编后记。
8、要抓住主体。改革开放后,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篇目设计不仅要归属得当,标题简明,排列有序,更要充分记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包括背景、过程、内容、效果和存在问题,把记述改革和记述农村的发展结合起来。
六、篇目创新
1.要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即对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重大举措,重大变革,可以单独开创新篇。如设立“海上王山口”章。对各个部类里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门类、新发展、新表现,可以增加其内涵和外延,让各个部类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时代风貌。遵照最新的科学分类学理论和方针进行合理的整合、增减,或归并、或升格等做法,打破村志篇目一潭死水的局面,达到突出时代特征、展示地方特色的目的。
2.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打造出独树一帜的精品村志,同时以“志”为载体亮出村庄品牌。《王山口村志》从分析村情入手,着重做大做强“海洋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三张“村庄名片”,系统记述其发展史以及安排表格和插图等,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全景式展现这几张“名片”的魅力。
3.外在写实与内在写精。一部村志如果仅是机械的记载,而缺乏人的活动,则既不科学也不可读。如《王山口村志》既收录领导人物,又关注普通人物。收录在外知名人士、烈士、英模人物,并集中收录先进人物、中级技术人员名单。在重要历史性事件中“以事系人”,如村办企业改革的起步、居民小区项目的论证、系列良种的培育等,客观记载这些人物的历史性贡献。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者活动、时尚新风等有关章节中展现人的精神面貌。
4.秉笔直书,优劣兼记。在反映成绩的同时,也反映存在的问题,且主要从解决的角度去反映,如禁黄和虾池投毒案件的查办等,将报喜与报忧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志设人物传记逝世的本籍人物和客籍人物,设人物表记烈士、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以事系人”,将记人与记事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加村志的灵气,有效地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此外,还安排珍贵的彩色插图,如王山口行政区划图、王山口地势图、王山口规划图、王山口风貌等,将图记与文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编修村志,要使社会变迁得以文本留存,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施政得失也得以客观体现。修志工作在体制上是村志办主持,党政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对于具体的取舍和把握应该由村志办权衡。村志办既是村两委下属的组成部门,同时也是村情研究的专门机构,其工作成果不仅对领导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客观陈述得失是责任所在,当然如何具体实施则与编纂者的理论水平和政治勇气密切相关。30年来,王山口村在改革中前进,取得了市文明村等令人瞩目的成绩。发展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既有可喜成果,又有决策失误;既有勤政廉政、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又有的重大案例。这些情况为社会所共知,村志中也不应避讳,在相关章节中应有记述。对客观存在的、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记录。如“村主任信箱”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矛盾”的调解与处理,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等。
5.主体与附属。一部村志是多种信息载体的集成,如果说大事记、各篇纵横构成它的主体,那么各种附录、彩页就构成它的附属成分。主体与附录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关系,附录中能补充各篇所不能容纳的资料,同时由于附录集中体现了村情亮点,相对独立,往往成为查阅率较高的部分。《王山口村志》附录部分收录王山口村规民约、社区规划等。彩页的存史和宣传功能过去往往被忽视,或者因条件限制而淡化,村志在志首设置地图与彩页,精选反映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代表性照片,进行分类编排,使之成为与全书有机统一而又完整系统的图文版文献。
6.篇目设计要有精品意识。《王山口村志》篇目,创设“王山口文明”章和“感动人物”节,为该村创造的“文明创建经验”和涌现出的“市、区感动人物王奎海”设置出存放位置。在篇目设计时,不但要坚持科学与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归类,还要注意篇目的门类齐全,达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的要求,以能全面系统反映村情为标准。《王山口村志》篇目经过五易其稿,达到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例完备,设立的9篇涵盖了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突出了特色。“精确”,即要求篇目设计时,不但门类要齐全,而且归属要得当,排列要有序;村志篇、章、节、目的标题要揭示主题,概括内容,做到用词要达意,用字要简洁,符合志体语言。因此,既要惜墨如金,反复推敲标题,起画龙点睛作用,又要能让读者望题生义,全面系统反映村情和地方特色。
7.在附录中设置,媒体刊载资料,媒体采访录、村、企、村民住宅电话号码、社区通讯网络图四个目,既反映改革开放的新事物,又为社区建立多媒体村志奠定基础。在“卫生医疗”章中,设置民间治疗,探病礼仪两个目。目的是贴近居民的生活,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村志为其直接服务的内容。
8.在村民生活章设置“购物、拾草、拉呱、乘凉、晒太阳”五节,用于反映特定时代的村民生活,体现乡村气息。在人物篇中设置“村中英杰 在外名流 创新人物”三节,既能解决村小,可入志人物少的矛盾,又能为村在各个层面树立学习榜样。
9.记录荣誉,要因村而异,对荣誉多的村庄,设立荣誉篇,集中记录荣誉,对荣誉少的村庄,则将荣誉分记于相关章节,以避免集中记录荣誉的尴尬。
七、突出特色
1.采用提级升格法,科学规范与灵活变通。在拟订类目时,对“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迟我早,人劣我优”的事物,从它事物中独立出来,单设篇或章,并在其篇、章题前冠加村名,如“王山口文明” 篇、“囤山茶业”篇、“黄泥崖樱桃”章、“常家小青竹”章等,用升格法,浓墨重彩彰显地方特色。
2.采用“详独略同”法,编写时,在有关篇或章节中浓墨重彩详细记载那些具有村庄特点的事物。一村特有的事物只是少数,大量的是共有事物,因此,村志各篇如何写好各村共有的事物,是记载和突出村庄特点的关键。其方法是:第一,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共性中的个性,着力记述。第二,记述各村共有事物在该地是怎样发展的。第三,相同的内容略记或不记。第四,写具体事实,不用无具体内容的笼统记述。
八、注意问题
1.要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在篇目中恰当地“排座次”。一是以新制度、新事物、新举措设立篇章节,二是以新名称设立篇章节,三是按新事物在当地的新顺序设立篇章节。使诸多新事物不但在村志的篇目中排上了“座次”,而且成为村志篇目设计创新的闪光点。
2.要科学归属章节标题,搞明白各级标题的涵义,如民谣,谣谚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应在“文艺”章内设节,如将其在“方言”章内设民谣,谣谚节,将会被人话作笑柄。
3.要突出村庄基本面貌和特点,又能处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村志中起到统领全局、纲举目张的作用。一是突出村庄总貌,由表及里、由总到分记述。二是突出时代特征,将“社会新风”升格为章,以醒目标题进行编排,彰显了移风易俗这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二是突出特殊时期特征,恰如其分反映“文革”时期出现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红卫兵”这些特定组织。
综上所述,篇目是一部村志的基本框架,即规定了村志的记述内容,村志篇目设计既要遵循志书篇目设计的一般规则,又要体现村志的特色。村志和市志、区志、街道志都是综合性的志书。村志除了与市志、区志、街道志具有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等共性外,还有局部性、差异性等个性,因此在篇目设计时应注意突出个性。要从村情实际出发,寻找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根据《崂山区村志类目参考》所列类目,结合所志村实际,设计出具有村情特征和时代个性化气息的好篇目,而不是脱离村情实际去寻找框架、体式和体裁。篇目形成后,既要按篇目编纂,又要不断修改、调整篇目,使之不断优化,直到付梓出版。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读者喜爱好村志。
附:王山口村志类目
扉页
村志编纂委员会及人员
序
凡例
村庄位置图
一、现地图
二、历史地图
照片
一、历史照片:村容村貌照片、劳动和生活照片、民风民俗照片、文物古迹照片。
二、新照片:村志碑照片、村容村貌村民生产和生活照片、 社会风俗照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境域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村名渊源
第二章 隶属沿革
第三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土壤植被
第三节 海域
第四节 河流
第五节 气候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特产
第三节 动物
第四节 植物
第五节 景观
第五章 自然灾害
第二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姓氏
第二节 性别
第三节 年龄
第四节 文化
第五节 职业
第三章 人口繁衍
第一节 谱系
第二节 人口
第四章 人口变动
第五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三节 家族
第六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政策
第二节 晚婚
第三节 生育
第三篇 政治
第一章 中共黄泥崖组织
第一节 组织沿革
第二节 组织生活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四节 工作制度
第二章 村政
第一节 组织沿革
第二节 村政管理
第三节 居委会
第四节 治安保卫
第五节 人民调解
第三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农会
第二节 儿童团
第三节 共青团
第四节 妇代会
第五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
第六节 红卫兵
第七节 少先队
第八节 工会
第四章 王山口文明
第一节 道德教育
第二节 文明创建
第三节 文明考核
第四节 感动人物
第五章 兵事 法制
第一节 兵役
第二节 驻军
第三节 战事
第四节 地方武装
第七章 兵事 法制
第一节 兵役
第二节 驻军
第三节 战事
第四节 地方武装
第四篇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农业机具
第二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役畜驯养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章 林果业
第一节 林
第二节 果
第三节 茶
第四章 海上王山口
第一节 海洋捕捞
第二节 水产养殖
第三节 渔港码头
第四节 加工储藏
第五节 休闲赶海
第五章 工商业
第一节 工业
第二节 商业
第三节 旅游业
第四节 工商企业典范
第六章 王山口大馒头
第一节 生产工艺
第二节 馒头文化
第三节 典型选介
第四节 市场营销
第七章 王山口农家宴
第一节 佳肴巧食
第二节 民俗套餐
第八章 能源 交通 通讯
第一节 能源
第二节 交通
第三节 通讯
第九章 经济管理
第一节 土地管理
第二节 生产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四节 经济收入
第十章 赋税 金融 物价
第一节 赋税
第二节 金融
第三节 物价
第五篇 教体文卫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私塾
第二节 幼儿
第三节 小学
第四节 中学
第五节 大学
第六节 成教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体育设施
第二节 体育活动
第三节 民间游戏
第三章 文艺
第一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第一节 文艺活动
第二节 文艺演出
第三节 图书室
第四节 档案室
第五节 儿童玩具
第七节 手工艺品
第八节 面艺
第九节 谚语 歇后语 民谣
第十节 民间传说
第四章 卫生医疗
第一节 爱国卫生
第二节 环卫管理
第三节 保健医疗
第四节 医疗保障
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民间治疗
第七节 探病礼仪
第六篇 社会
第一章 村民生活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衣饰
第三节 饮食
第四节 住房
第五节 房屋租买
第六节 街道
第七节 宅基地管理
第八节 公共设施
第九节 土地征用
第十节 用具
第十一节 购物
第十二节 拾草
第十三节 拉呱
第十四节 乘凉
第十五节 晒太阳
第二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抗灾扶贫
第二节 五保低保
第三节 社会救助
第三章 民政优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拥军优属
第三节 优抚安置
第四节 殡葬改革
第五节 节日慰问
第七篇 村风民俗
第一章 婚丧礼俗
第一节 嫁娶
第二节 喜庆
第三节 丧葬
第四节 称谓
第二章 行俗
第一节 择日
第二节 行具
第三节 迎送
第三章 迷信 陋习
第一节 占验
第二节 巫术
第三节 供神
第四节 陋习
第五节 禁忌
第四章 节庆
第一节 传统节日
第二节 新兴节日
第五章 宗教
第六章 方言
第一节 腔调
第二节 语汇
第三节 方言赏析
第七章 社会新风
第一节 家庭和睦
第二节 致敬礼节
第三节 家教与家规
第四节 社会友爱
第五节 文明建设
第八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第二章 人物简介
第三章 职称 学历
第四章 劳模 先进
第五章 海外侨胞
第六章 村中英杰 在外名流 创新人物
第九篇 荣誉
第一章 集体荣誉
第二章 家庭荣誉
第三章 个人荣誉
附录
一、政府为村所发文件
二、村规民约
三、村发展规划
四、媒体刊发资料
五、媒体采访录
六、物候奇观
七、村志碑文
八、村、企、村民家庭住宅电话号码
九、社区通讯网络图。
编后记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教委宿舍4号楼东2单元3楼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