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强盗政治与名士风流——两晋历史三题
  •     二、分封制度与“八王之乱” 
        曹魏代汉,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刘协都许昌始,至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用了三十年;司马氏代魏,从魏文帝登基、司马懿辅政始,到司马炎取得帝位,(公元265年)用了四十五年,可谓处心积虑,瓜熟蒂落。西晋政权存在了不到六十年(公元265~313年),比较稳定的是晋武帝在位的三十五年。司马炎最大的功绩是消灭吴国,完成了北方短暂的统一;最大的失误是听信儿媳贾氏的鬼话,把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又分封了一批宗室子弟为王,成为他死后傻子当国、恶妇秉政、诸王作乱、骨肉相残的历史荒诞剧的作者。 
        说道“八王之乱”,有必要简单讨论一下分封制的由来及其危害。编纂《晋书》的史官(以下简称史官)把作乱的八位宗王专门立传,于卷首发表了一番议论:“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国维城。……洎乎周室,封建亲贤,并为列国”。意思是说,自古帝王君临天下,都想巩固统治基础,扩大势力范围。怎么办呢?办法就是“广树藩屏”,即象周文王时把王爵土地及其人民分赐给宗室子孙和有功之臣,形成许多小的王国,代天子治理天下。可惜事与愿违,作茧自缚,没过多久,诸侯就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周王室成了徒有虚名的空架子,靠各国进贡维持生活。秦始皇称帝,吸取周朝亡国的教训,废除分封诸王的旧制,改行郡县制,由朝廷委任官吏管理地方。这一伟大的创举,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绵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史官却认为秦王朝这样做导致“枝叶微弱,宗祜孤危,内无社稷之臣,外缺藩维之助。陈、项一呼,海内沸腾。……事不师古,二世而亡。”刘邦错误地总结亡秦的教训,登基之始,大封宗室功臣,结果是养虎遗患,先是彭越等功臣叛乱,韩信也因功高震主被杀。接下来是吴楚七国之乱,差点颠覆朝廷。史官则把祸乱的原因归结为“矫枉过直,……土地封疆,踰越往古”。即分赐给诸王侯的土地太大了,不合古制,所以才出现以下犯上的事情。按照这样的逻辑,史官认为曹魏政权的短命也是由于不封诸王,“魏武(曹操)忘经国之宏规,行忌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宗室子弟不能建国称王,号令臣民),徒分茅社(封地),实传虚爵,(虽然给了宗室子弟王公之称谓,但不给分治一方的实权)本根无可庇荫,遂乃三叶(三代)而亡。”说道西晋广立藩王,史官称之为“思改覆车,复隆盘石”,对于后来发生的内乱,史官归咎于朝廷用人不当:“然而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授职任命违背常规),政令不恒(政令多变),赏罚斯滥。……机权失于上,祸乱作于下。”所言不无道理。但史官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分封制度本身的弊端,反而荒唐地吹嘘说:“夫为国之有藩屏,犹济川之有舟揖,安危成败,义实相资。舟揖且完,波涛不足以称其险,藩屏式固,祸乱何以成其阶!”把分封制比喻为庄园的篱笆,渡河的舟船。于是得出结论:“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孔子主张“法先王”,把西周的典章制度奉为圭臬,裂土分疆、诸侯林立的分封制度在以儒术治国的封建社会很少受到质疑,尽管在实践中反复证明其不可行,但在理论上没人敢公开予以批判。汉文帝时晁错主张削藩,身遭横祸;贾谊建议限制诸侯权力,忧愤而死。直到唐代柳宗元写了《封建论》,才第一次拨乱反正,一扫思想界千年迷雾。柳宗元认为,上古爵位世袭,非圣人之意,而是大势所趋。周朝封建诸侯,“裂土而瓜分之”,势如车轮,以天子为轴心,周环辐辏,自以为完善,不料诸侯强盛之后,尾大不掉,周天子“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关于秦、汉兴亡得失,柳宗元作了精辟的分析:“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秦王朝“不数载而天下大坏”的原因是“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徭役繁重,刑罚残酷,耗尽天下资财),然而“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所以说“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遵遁)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朝廷被诸侯叛乱弄得疲惫不堪)。当时虽然党中央政权受到严重威胁,但“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成功),亦以明矣。”寥寥数语,切中要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得失优劣,确然定案,无可置疑。 
        “八王之乱”是西汉吴楚七国之乱的翻版,而惨烈程度犹有过之。在闹剧开演之前,先将主要剧中人物按出场次序介绍于下: 
        汝南王  司马亮 
        楚  王  司马玮 
        赵  王  司马伦 
        齐  王  司马冏 
        长沙王  司马乂 
        成都王  司马颙 
        东海王  司马越 
        如果说分封诸王是西晋政权动乱的根源,那么司马炎选错接班人和辅政大臣则是引起政变的导火索。司马炎临死前委托岳丈杨骏和汝南王亮共同辅政,杨骏以外戚显贵,此人专权怙势,平庸无能而又刚愎自用,他矫诏(私自纂改诏令)将司马亮排斥在外,大权独揽,结党营私,把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他的两个兄弟杨珧、杨济倒有些才识,屡次规劝,杨骏不听,“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于是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惠帝之妻贾南风与宦官董猛、中郎孟观、李肇等密谋,发动政变,请汝南王亮、楚王玮出兵,里应外合,消灭杨骏势力。楚王玮要求入朝,杨骏应允,欲趁玮入朝对他加以控制,以防其变。楚王玮一到洛阳,贾皇后等立即让惠帝下诏,废除杨竣职权,同时宣布宫廷内外戒严。杨骏得知消息,不知所措,召众官商议。有人建议烧宫室、集甲兵、拥太子、入宫逮捕贾后等人。杨骏仍犹豫不决,为乱兵所杀。杨骏肆行无道,其败亡实属自取。然而虎去狼来,贾后代之而预政弄权,比杨骏更加骄奢淫逸,“八王之乱”就是由她一手引发的。贾后,晋丞相贾充之女。贾充当年曾帮助司马昭刺杀高贵乡公,被司马昭视为心腹之臣,司马炎当太子,贾充也为之说过话,因此成为西晋建国的元勋,位居三公宠极人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将女儿贾南风嫁给晋武帝太子司马衷作太子妃,太子即位,贾南风便成为皇后。一个酒囊饭袋的皇帝和一个凶神恶煞的皇后居中司命,一帮虎视眈眈的公子王孙外专方面,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从此拉开序幕。这个女人体貌青黑,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而心肠恶毒,曾亲手杀死多人,又因妒嫉而用戟投刺孕妇,婴儿当场堕地。司马炎闻讯大怒,要废掉这个悍妇。偏偏有一群佞人从旁劝解营救,晋武帝念其父贾充有恩于己,才饶恕了她。当了皇后之后,贾氏“暴戾日甚”,一面与族兄贾模、养子贾谧、从舅郭彰等分掌朝廷,狼狈为奸,一面与太医令程据等淫乱宫帏,丑行闻于朝野。她先假借淮南王亮、楚王玮除掉政敌杨骏,然后密令楚王玮诛灭当政的司马亮和卫瓘,再以滥杀大臣的罪名害死楚王玮,接着又废掉愍怀太子(非己生)。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位飞扬跋扈,穷凶极恶的妇人自以为有恃无恐,可以“专制天下,威服内外”,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她得意忘形的时候,赵王伦率兵入宫,一杯毒酒结束了她丑恶的一生。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晋武帝的叔父,是朝中重臣,居侍中之职。“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亮为宗师,……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后来出任镇南大将军,封汝南王。晋武帝临终,欲召亮回朝辅政,被杨骏截留诏书,亮不得入朝奔丧。杨骏被诛,诏以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这时楚王玮也因诛杨骏有功而留居朝中,此人年轻气盛,好大喜功,拥兵自重。司马亮欲夺其兵权,司马玮怀恨,贾后借刀杀人,唆使玮杀亮。玮诬称亮与卫瓘有废立之谋,率兵包围司马亮府第,此时司马亮自以为无罪,不肯下令反抗,结果为乱兵所害。 
        楚王司马玮是晋武帝第五个儿子,武帝崩,入朝为卫将军,性情暴戾,好立威刑。司马亮与卫瓘商议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省得在朝生事。司马玮亲信的僚属公孙宏、岐盛,人品不端,亮、瓘准备将二人治罪以绝后患。二人听到消息,便诈称受楚王之命,到贾后那里告亮、瓘的状,说他俩排除异己,有废立之心。贾后正想收拾这几位王爷,便以此为由,让惠帝下诏废免去亮、瓘职务。司马玮明知事有蹊跷,乐得公报私仇,于是率兵捕杀了二公。与此同时,贾后已设下一箭双雕之计,命殿中将军王宫打着皇家卫队的旗幡到司马玮府前,当众宣告楚王矫诏。楚王的卫兵闻言,一哄而散,这位不可一世的将军顷刻变成孤家寡人,被朝廷以图谋不轨罪问斩,时年二十一岁。临刑前,司马玮从怀中取出诏令,哭着对监刑官说:“奉诏行事,原以为是有功之臣,而今却成了罪名!我受此大冤,请你为我申诉!”事已至此,谁能救得了他呢? 
        除掉杨骏,汝南王和楚王之后,贾后成为真正的独裁者。接下来她又与宦官合谋废掉太子,除去最后一个隐患。就在她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时,朝野早已群情愤怨,诸王中只有赵王伦谄事贾后。太子旧部谋废贾后,迎太子复位。他们对赵王伦亲信孙秀说:“中宫(指贾后)凶妒无道,危及社稷,朝中大臣将起事讨伐,到时祸必相及,你应早作打算。”孙秀恐惧,向赵王伦建议率先起兵废贾后,诛除其党羽。司马伦以为有理,准备发动政变。孙秀自忖太子复位,决不会重用贾后一党的人,于是又对司马伦说:“太子刚直,知道我们是贾后党羽,必然加罪于你我。不如稍缓动手,贾后必加害太子,那时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讨伐贾后,不仅可以免祸,还是社稷功臣。”如此妙计,司马伦自然言听计从。孙秀故意泄露一点太子复位图谋的消息,促使贾谧等人杀害太子。贾谧怕太子东山再起,果然派人将太子害死。司马伦、孙秀见时机已到,乃假托圣旨,威胁利诱,使禁卫军各部将领归顺,与齐王司马冏合兵,发动兵变,将贾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猖獗一时的中宫势力顷刻烟消云散,作恶多端的贾南风落得个千古骂名,真是报应不爽。旧恶方除,新凶更炽。赵王伦一朝得势,便效法当年的司马懿自封为大都督、相国、侍中,朝政大权尽归于己。虽然登上权力的顶峰,无奈不学无术,庸劣无能,一切计谋皆出于奸诈狡猾的孙秀,朝政实际掌握在孙秀手中。这个刀笔小吏一旦得志,“遂恣其奸谋,多杀忠良,以逞私欲。”此时的西晋朝廷充斥城狐社鼠,纲记大坏。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对司马伦、孙秀作威作福深为不满,孙秀命齐王冏出镇许昌,并废除淮南王护军之职。司马允大怒,起兵征讨,兵败被杀。伦、秀更加肆无忌惮,通过装神弄鬼、妄托符瑞、逼迫晋惠帝退位,司马伦便顺理成章地黄袍加身,做了君主。为了收买人心,这位新皇帝大施隆恩,让就读的太学生们全部到官衙任职,郡县令长一律封侯,身边亲信皆给高官,甚至连奴隶仆役也赐予爵位。“每朝会,貂蝉(冠冕上的装饰,用貂尾做成,代表贵族身份)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狗尾续貂”的成语由此而来。二人用爵位和金钱收买了趋炎附势之徒,失去的却是人心。他们的倒行逆施不仅令朝臣齿冷,更激怒了掌握重兵的藩王。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联合起兵犯阙,伦、秀万分惶恐,一面派兵迎战,一面在家祀鬼求神,请道士到军中妖言惑众。这样自欺欺人的小伎俩当然不会奏效,孙秀被乱兵所杀,那些狐群狗党无一幸免。赵王伦只好把罪责推到孙秀身上,表示愿意迎惠帝复位,自己告老还乡。三王派甲士把惠帝从金镛(幽禁惠帝之所)迎了出来,同时把司马伦父子关了进去,演出了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胜利者会百官于朝堂,一致认为赵王伦罪不容赦。短命的皇帝席不暇暖,就沦为阶下囚,一杯毒酒命赴黄泉。临死前还在怨恨地说:“孙秀误我!”然而悔之何及! 
        齐王冏因惠帝反正(恢复帝位),讨贼有功,成为第四个登场的辅政大臣。他没有吸取赵王伦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独断专行。他毁坏庐舍,大起宅第,广建宫室,安插亲信,自置属官,坐受百官朝拜,直接对大臣发号施令,俨然天子。而且“沈于酒色,不入朝见”。一位叫李含的翊军救尉,跑到河间王颙那里,诈称受惠帝密诏,要求颙起兵讨冏。司马颙自有他的打算,他估计长沙王乂势力不及齐王冏,就传檄让长沙王带兵入朝讨伐齐王,待齐王打败长沙王,他与成都王颖合兵,以为长沙王报仇为名灭了齐王,然后拥颖为帝,自己做宰相。出乎意料的是长沙王与齐王血战三日,结果齐王兵败被杀,司马乂成了新的功臣。颙计划失败,便暗中指使侍中冯荪,中书令卞粹与河南尹李含联合攻击长沙王,没有成功;又派刺客行刺,也被发觉而未果。司马颙计穷,便孤注一掷,与成都王合兵讨伐长沙王。双方苦战两个多月,成都王的军队屡败,长沙王在洛阳久战,城中乏粮,而将士同心,皆愿效死。二王久攻不下,正欲撤兵,在朝中任职的东海王越怕长沙王威胁自己的地位,派禁卫军逮捕了司马乂,用残忍的手段将其害死,时年二十八。 
        此后,政权落入成都王颖之手。他坐镇邺都,遥控朝廷,“恃功骄奢,百度驰废,甚于冏时”。长沙王被杀,河间王迫使惠帝废掉太子,立颖为皇太弟,任丞相。长沙王旧部起兵拥惠帝征讨成都王,四方响应,因将帅无能而兵败,惠帝又成了司马颖的俘虏。安北将军王浚联合乌丸(桓)的军队袭击邺都,颖逃至洛阳。河间王见颖大势已去,遂废除其爵位,令其归藩(封国),不久被捕,自缢而亡。接下来是河间王与东海王之间的战争,司马颙兵败,被南阳王派人刺杀于车中。至此,八王中有七位死于非命,司马越“硕果仅存”。鉴于前车,他入朝执政第一件事就是诛除异己,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怀帝的舅舅王延,接着免除殿中禁卫军将领的职务,换成自己的亲信;侍郎高韬说了几句忧国的话,他以讪谤时政的罪名将其除死。然而越是杀人,越是心不能安,总是疑神疑鬼,怕人寻仇。此时西晋政权气数已尽,北方各族纷纷造反,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天下大乱,朝廷风雨飘摇。司马越自知祸在旦夕,忧惧而死。羯族军阀石勒痛恨这位藩王乱国误民,派兵截下司马越的灵柩,对众人说:“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告天地。”这就是乱臣贼子的下场。 
        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给我们诸多启示,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生动的反面教材。它昭告后人:邦以德兴,国以法治。阴谋诡计可得逞于一时,不能取信于天下。作为君主,不能恃兵为强,要持身以正,近贤远恶,否则必然失去人心,亡国丧身。纵观历代,外戚当国、后宫预政,武夫掌权,乃治国之大忌,三者有其一,则国运不昌;而西晋政权是三祸并伏,其败亡短命是必然的结果。晋武帝教子无方,委国于竖子,贻误天下苍生,导致社稷倾危,生灵涂炭,子孙凋零,令人扼腕感叹。至于分封宗室的教训,前面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史海钩沉)强盗政治与名士风流——两晋历史三题
  •     二、分封制度与“八王之乱” 
        曹魏代汉,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刘协都许昌始,至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用了三十年;司马氏代魏,从魏文帝登基、司马懿辅政始,到司马炎取得帝位,(公元265年)用了四十五年,可谓处心积虑,瓜熟蒂落。西晋政权存在了不到六十年(公元265~313年),比较稳定的是晋武帝在位的三十五年。司马炎最大的功绩是消灭吴国,完成了北方短暂的统一;最大的失误是听信儿媳贾氏的鬼话,把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又分封了一批宗室子弟为王,成为他死后傻子当国、恶妇秉政、诸王作乱、骨肉相残的历史荒诞剧的作者。 
        说道“八王之乱”,有必要简单讨论一下分封制的由来及其危害。编纂《晋书》的史官(以下简称史官)把作乱的八位宗王专门立传,于卷首发表了一番议论:“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国维城。……洎乎周室,封建亲贤,并为列国”。意思是说,自古帝王君临天下,都想巩固统治基础,扩大势力范围。怎么办呢?办法就是“广树藩屏”,即象周文王时把王爵土地及其人民分赐给宗室子孙和有功之臣,形成许多小的王国,代天子治理天下。可惜事与愿违,作茧自缚,没过多久,诸侯就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周王室成了徒有虚名的空架子,靠各国进贡维持生活。秦始皇称帝,吸取周朝亡国的教训,废除分封诸王的旧制,改行郡县制,由朝廷委任官吏管理地方。这一伟大的创举,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绵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史官却认为秦王朝这样做导致“枝叶微弱,宗祜孤危,内无社稷之臣,外缺藩维之助。陈、项一呼,海内沸腾。……事不师古,二世而亡。”刘邦错误地总结亡秦的教训,登基之始,大封宗室功臣,结果是养虎遗患,先是彭越等功臣叛乱,韩信也因功高震主被杀。接下来是吴楚七国之乱,差点颠覆朝廷。史官则把祸乱的原因归结为“矫枉过直,……土地封疆,踰越往古”。即分赐给诸王侯的土地太大了,不合古制,所以才出现以下犯上的事情。按照这样的逻辑,史官认为曹魏政权的短命也是由于不封诸王,“魏武(曹操)忘经国之宏规,行忌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宗室子弟不能建国称王,号令臣民),徒分茅社(封地),实传虚爵,(虽然给了宗室子弟王公之称谓,但不给分治一方的实权)本根无可庇荫,遂乃三叶(三代)而亡。”说道西晋广立藩王,史官称之为“思改覆车,复隆盘石”,对于后来发生的内乱,史官归咎于朝廷用人不当:“然而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授职任命违背常规),政令不恒(政令多变),赏罚斯滥。……机权失于上,祸乱作于下。”所言不无道理。但史官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分封制度本身的弊端,反而荒唐地吹嘘说:“夫为国之有藩屏,犹济川之有舟揖,安危成败,义实相资。舟揖且完,波涛不足以称其险,藩屏式固,祸乱何以成其阶!”把分封制比喻为庄园的篱笆,渡河的舟船。于是得出结论:“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孔子主张“法先王”,把西周的典章制度奉为圭臬,裂土分疆、诸侯林立的分封制度在以儒术治国的封建社会很少受到质疑,尽管在实践中反复证明其不可行,但在理论上没人敢公开予以批判。汉文帝时晁错主张削藩,身遭横祸;贾谊建议限制诸侯权力,忧愤而死。直到唐代柳宗元写了《封建论》,才第一次拨乱反正,一扫思想界千年迷雾。柳宗元认为,上古爵位世袭,非圣人之意,而是大势所趋。周朝封建诸侯,“裂土而瓜分之”,势如车轮,以天子为轴心,周环辐辏,自以为完善,不料诸侯强盛之后,尾大不掉,周天子“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关于秦、汉兴亡得失,柳宗元作了精辟的分析:“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秦王朝“不数载而天下大坏”的原因是“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徭役繁重,刑罚残酷,耗尽天下资财),然而“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所以说“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遵遁)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朝廷被诸侯叛乱弄得疲惫不堪)。当时虽然党中央政权受到严重威胁,但“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成功),亦以明矣。”寥寥数语,切中要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得失优劣,确然定案,无可置疑。 
        “八王之乱”是西汉吴楚七国之乱的翻版,而惨烈程度犹有过之。在闹剧开演之前,先将主要剧中人物按出场次序介绍于下: 
        汝南王  司马亮 
        楚  王  司马玮 
        赵  王  司马伦 
        齐  王  司马冏 
        长沙王  司马乂 
        成都王  司马颙 
        东海王  司马越 
        如果说分封诸王是西晋政权动乱的根源,那么司马炎选错接班人和辅政大臣则是引起政变的导火索。司马炎临死前委托岳丈杨骏和汝南王亮共同辅政,杨骏以外戚显贵,此人专权怙势,平庸无能而又刚愎自用,他矫诏(私自纂改诏令)将司马亮排斥在外,大权独揽,结党营私,把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他的两个兄弟杨珧、杨济倒有些才识,屡次规劝,杨骏不听,“多树亲党,皆领禁兵,于是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惠帝之妻贾南风与宦官董猛、中郎孟观、李肇等密谋,发动政变,请汝南王亮、楚王玮出兵,里应外合,消灭杨骏势力。楚王玮要求入朝,杨骏应允,欲趁玮入朝对他加以控制,以防其变。楚王玮一到洛阳,贾皇后等立即让惠帝下诏,废除杨竣职权,同时宣布宫廷内外戒严。杨骏得知消息,不知所措,召众官商议。有人建议烧宫室、集甲兵、拥太子、入宫逮捕贾后等人。杨骏仍犹豫不决,为乱兵所杀。杨骏肆行无道,其败亡实属自取。然而虎去狼来,贾后代之而预政弄权,比杨骏更加骄奢淫逸,“八王之乱”就是由她一手引发的。贾后,晋丞相贾充之女。贾充当年曾帮助司马昭刺杀高贵乡公,被司马昭视为心腹之臣,司马炎当太子,贾充也为之说过话,因此成为西晋建国的元勋,位居三公宠极人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将女儿贾南风嫁给晋武帝太子司马衷作太子妃,太子即位,贾南风便成为皇后。一个酒囊饭袋的皇帝和一个凶神恶煞的皇后居中司命,一帮虎视眈眈的公子王孙外专方面,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从此拉开序幕。这个女人体貌青黑,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而心肠恶毒,曾亲手杀死多人,又因妒嫉而用戟投刺孕妇,婴儿当场堕地。司马炎闻讯大怒,要废掉这个悍妇。偏偏有一群佞人从旁劝解营救,晋武帝念其父贾充有恩于己,才饶恕了她。当了皇后之后,贾氏“暴戾日甚”,一面与族兄贾模、养子贾谧、从舅郭彰等分掌朝廷,狼狈为奸,一面与太医令程据等淫乱宫帏,丑行闻于朝野。她先假借淮南王亮、楚王玮除掉政敌杨骏,然后密令楚王玮诛灭当政的司马亮和卫瓘,再以滥杀大臣的罪名害死楚王玮,接着又废掉愍怀太子(非己生)。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位飞扬跋扈,穷凶极恶的妇人自以为有恃无恐,可以“专制天下,威服内外”,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她得意忘形的时候,赵王伦率兵入宫,一杯毒酒结束了她丑恶的一生。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晋武帝的叔父,是朝中重臣,居侍中之职。“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亮为宗师,……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后来出任镇南大将军,封汝南王。晋武帝临终,欲召亮回朝辅政,被杨骏截留诏书,亮不得入朝奔丧。杨骏被诛,诏以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这时楚王玮也因诛杨骏有功而留居朝中,此人年轻气盛,好大喜功,拥兵自重。司马亮欲夺其兵权,司马玮怀恨,贾后借刀杀人,唆使玮杀亮。玮诬称亮与卫瓘有废立之谋,率兵包围司马亮府第,此时司马亮自以为无罪,不肯下令反抗,结果为乱兵所害。 
        楚王司马玮是晋武帝第五个儿子,武帝崩,入朝为卫将军,性情暴戾,好立威刑。司马亮与卫瓘商议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省得在朝生事。司马玮亲信的僚属公孙宏、岐盛,人品不端,亮、瓘准备将二人治罪以绝后患。二人听到消息,便诈称受楚王之命,到贾后那里告亮、瓘的状,说他俩排除异己,有废立之心。贾后正想收拾这几位王爷,便以此为由,让惠帝下诏废免去亮、瓘职务。司马玮明知事有蹊跷,乐得公报私仇,于是率兵捕杀了二公。与此同时,贾后已设下一箭双雕之计,命殿中将军王宫打着皇家卫队的旗幡到司马玮府前,当众宣告楚王矫诏。楚王的卫兵闻言,一哄而散,这位不可一世的将军顷刻变成孤家寡人,被朝廷以图谋不轨罪问斩,时年二十一岁。临刑前,司马玮从怀中取出诏令,哭着对监刑官说:“奉诏行事,原以为是有功之臣,而今却成了罪名!我受此大冤,请你为我申诉!”事已至此,谁能救得了他呢? 
        除掉杨骏,汝南王和楚王之后,贾后成为真正的独裁者。接下来她又与宦官合谋废掉太子,除去最后一个隐患。就在她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时,朝野早已群情愤怨,诸王中只有赵王伦谄事贾后。太子旧部谋废贾后,迎太子复位。他们对赵王伦亲信孙秀说:“中宫(指贾后)凶妒无道,危及社稷,朝中大臣将起事讨伐,到时祸必相及,你应早作打算。”孙秀恐惧,向赵王伦建议率先起兵废贾后,诛除其党羽。司马伦以为有理,准备发动政变。孙秀自忖太子复位,决不会重用贾后一党的人,于是又对司马伦说:“太子刚直,知道我们是贾后党羽,必然加罪于你我。不如稍缓动手,贾后必加害太子,那时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讨伐贾后,不仅可以免祸,还是社稷功臣。”如此妙计,司马伦自然言听计从。孙秀故意泄露一点太子复位图谋的消息,促使贾谧等人杀害太子。贾谧怕太子东山再起,果然派人将太子害死。司马伦、孙秀见时机已到,乃假托圣旨,威胁利诱,使禁卫军各部将领归顺,与齐王司马冏合兵,发动兵变,将贾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猖獗一时的中宫势力顷刻烟消云散,作恶多端的贾南风落得个千古骂名,真是报应不爽。旧恶方除,新凶更炽。赵王伦一朝得势,便效法当年的司马懿自封为大都督、相国、侍中,朝政大权尽归于己。虽然登上权力的顶峰,无奈不学无术,庸劣无能,一切计谋皆出于奸诈狡猾的孙秀,朝政实际掌握在孙秀手中。这个刀笔小吏一旦得志,“遂恣其奸谋,多杀忠良,以逞私欲。”此时的西晋朝廷充斥城狐社鼠,纲记大坏。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对司马伦、孙秀作威作福深为不满,孙秀命齐王冏出镇许昌,并废除淮南王护军之职。司马允大怒,起兵征讨,兵败被杀。伦、秀更加肆无忌惮,通过装神弄鬼、妄托符瑞、逼迫晋惠帝退位,司马伦便顺理成章地黄袍加身,做了君主。为了收买人心,这位新皇帝大施隆恩,让就读的太学生们全部到官衙任职,郡县令长一律封侯,身边亲信皆给高官,甚至连奴隶仆役也赐予爵位。“每朝会,貂蝉(冠冕上的装饰,用貂尾做成,代表贵族身份)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狗尾续貂”的成语由此而来。二人用爵位和金钱收买了趋炎附势之徒,失去的却是人心。他们的倒行逆施不仅令朝臣齿冷,更激怒了掌握重兵的藩王。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联合起兵犯阙,伦、秀万分惶恐,一面派兵迎战,一面在家祀鬼求神,请道士到军中妖言惑众。这样自欺欺人的小伎俩当然不会奏效,孙秀被乱兵所杀,那些狐群狗党无一幸免。赵王伦只好把罪责推到孙秀身上,表示愿意迎惠帝复位,自己告老还乡。三王派甲士把惠帝从金镛(幽禁惠帝之所)迎了出来,同时把司马伦父子关了进去,演出了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胜利者会百官于朝堂,一致认为赵王伦罪不容赦。短命的皇帝席不暇暖,就沦为阶下囚,一杯毒酒命赴黄泉。临死前还在怨恨地说:“孙秀误我!”然而悔之何及! 
        齐王冏因惠帝反正(恢复帝位),讨贼有功,成为第四个登场的辅政大臣。他没有吸取赵王伦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独断专行。他毁坏庐舍,大起宅第,广建宫室,安插亲信,自置属官,坐受百官朝拜,直接对大臣发号施令,俨然天子。而且“沈于酒色,不入朝见”。一位叫李含的翊军救尉,跑到河间王颙那里,诈称受惠帝密诏,要求颙起兵讨冏。司马颙自有他的打算,他估计长沙王乂势力不及齐王冏,就传檄让长沙王带兵入朝讨伐齐王,待齐王打败长沙王,他与成都王颖合兵,以为长沙王报仇为名灭了齐王,然后拥颖为帝,自己做宰相。出乎意料的是长沙王与齐王血战三日,结果齐王兵败被杀,司马乂成了新的功臣。颙计划失败,便暗中指使侍中冯荪,中书令卞粹与河南尹李含联合攻击长沙王,没有成功;又派刺客行刺,也被发觉而未果。司马颙计穷,便孤注一掷,与成都王合兵讨伐长沙王。双方苦战两个多月,成都王的军队屡败,长沙王在洛阳久战,城中乏粮,而将士同心,皆愿效死。二王久攻不下,正欲撤兵,在朝中任职的东海王越怕长沙王威胁自己的地位,派禁卫军逮捕了司马乂,用残忍的手段将其害死,时年二十八。 
        此后,政权落入成都王颖之手。他坐镇邺都,遥控朝廷,“恃功骄奢,百度驰废,甚于冏时”。长沙王被杀,河间王迫使惠帝废掉太子,立颖为皇太弟,任丞相。长沙王旧部起兵拥惠帝征讨成都王,四方响应,因将帅无能而兵败,惠帝又成了司马颖的俘虏。安北将军王浚联合乌丸(桓)的军队袭击邺都,颖逃至洛阳。河间王见颖大势已去,遂废除其爵位,令其归藩(封国),不久被捕,自缢而亡。接下来是河间王与东海王之间的战争,司马颙兵败,被南阳王派人刺杀于车中。至此,八王中有七位死于非命,司马越“硕果仅存”。鉴于前车,他入朝执政第一件事就是诛除异己,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怀帝的舅舅王延,接着免除殿中禁卫军将领的职务,换成自己的亲信;侍郎高韬说了几句忧国的话,他以讪谤时政的罪名将其除死。然而越是杀人,越是心不能安,总是疑神疑鬼,怕人寻仇。此时西晋政权气数已尽,北方各族纷纷造反,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天下大乱,朝廷风雨飘摇。司马越自知祸在旦夕,忧惧而死。羯族军阀石勒痛恨这位藩王乱国误民,派兵截下司马越的灵柩,对众人说:“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告天地。”这就是乱臣贼子的下场。 
        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给我们诸多启示,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生动的反面教材。它昭告后人:邦以德兴,国以法治。阴谋诡计可得逞于一时,不能取信于天下。作为君主,不能恃兵为强,要持身以正,近贤远恶,否则必然失去人心,亡国丧身。纵观历代,外戚当国、后宫预政,武夫掌权,乃治国之大忌,三者有其一,则国运不昌;而西晋政权是三祸并伏,其败亡短命是必然的结果。晋武帝教子无方,委国于竖子,贻误天下苍生,导致社稷倾危,生灵涂炭,子孙凋零,令人扼腕感叹。至于分封宗室的教训,前面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