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文化博览)“香格里拉”释
  •     近年来,国内曾掀起了一股“香格里拉”热,这反映了当代人觉醒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理走向。 
        “香格里拉”究竟何意,兹不揣谫陋,谈一谈自己的解释。“香格里拉”一词源于梵语,是近代西方人对原来梵语语音的一种讹读,其正确的读音应该是“xam  ba  la”。汉语注“香巴拉”;蒙古语注为“珊姆巴拉”(sham-ba-la)。“香巴”为安乐义,“拉”为持有义,佛教名词。一般借喻为“人间净土”,也有人当作“世外桃源”之义套用。 
        梵语是印度最古老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在古代和中世纪常常是知识分子上层所使用的书面语言,印度很大部分古典宗教和哲学著作都是用这种语言写作的。 
        梵语“香巴拉”,是指印度佛教晚期密教神话的理想国。印度佛教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大约在公元八、九世纪在佛教中取得主导地位。密教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等等相结合的一种形态,亦称坦多罗教。“坦多罗”一词是“传播拯救的知识”之意。密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礼、俗信为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手式和身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可以“即身成佛”。 
        在十一世纪初,西亚的突厥系伊斯兰军侵入印度次大陆之后,印度的佛教(密教)徒和印度教徒结合,为反对伊斯兰军的侵略组成了时轮教,并制作了很多《时轮经》,但是这些经典都被伊斯兰军所焚毁,我国西藏有译本留存。“时轮”的意思是“时间终极的存在”,他们譬喻现实的存在像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只有信仰浩渺无际的宇宙的本初存在或启蒙人类蒙昧的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界中获得解脱。时轮教的教义是佛教和印度教的混合物。他们还竭力宣传“香巴拉”理想国思想,认为“香巴拉”是菩萨、罗汉聚居的圣地,那里收藏着“密教”最高深的经典,重要的《无上部密经》都自此国传出。时轮教更是绘声绘色地宣扬:“香巴拉”是一个神秘的王国。那里是最高时轮金刚法的发源地,又是梵文学的渊薮。其域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周围有雪山环抱,中间平地上有座大城,城内有王宫、佛教徒修法的时轮金刚坛城等,该城为理想的君主苏堪德拉王所建。此国内鸾鸟自歌,凤凰起舞;凤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俗自从,无忧无虑,无病无老。这样一个安乐、幽美的王国一度被伊斯兰军所消灭,但根据佛教“正因正果”的道理,将来佛教必然要复兴,正法必然要重现,“香巴拉”一定会新生。这是佛教徒对幻灭的现实在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这种思想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喇嘛教徒都有着深厚的影响。最终时轮教改变了佛教的性质,使之成为纯然一神论的宗教,随着伊斯兰军的节节胜利,该教遂终于寥落,渐而从印度地平线上消失。 
        风雨飘摇,斗转星移,九百个春秋已经过去。当年时轮教用浓笔重彩渲染得斑斓绚丽的这座“安乐园”的幻景,至今仍为人们所注,它究竟在哪里? 
        据佛教学者的研究,“香巴拉”是有所指的,在印度密教后期的弘法中心,可能是注入阿拉伯海的雅库沙尔德斯北面的一个地方或者印度境外的其他一个地方。也有学者进一步考证,“香巴拉”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金氏国,东与吐蕃国接壤,北与于阗国相邻,西靠三波诃国。此地在公元后以邬仗那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闻名。佛教流行后曾一度为大乘最盛之区,在后期密教时期,以空行女之国,传播时轮教义。佛典《八十四成就者传》称此国分两部,一部名谓“香巴拉”。 
        通过上述记载考索,推测“香巴拉”的地理位置在于帕米尔以南克什米尔。不过佛教(密教)徒把它描绘成一种空想的、虚无缥渺的、脱离现实的境地。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杜尔克姆(1858—1917)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所说那样“宗教反映的是理想化了的社会现实,宗教中的神和天国,不过是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象征。”

    (作者:内蒙古宗教团体服务中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博览)“香格里拉”释
  •     近年来,国内曾掀起了一股“香格里拉”热,这反映了当代人觉醒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理走向。 
        “香格里拉”究竟何意,兹不揣谫陋,谈一谈自己的解释。“香格里拉”一词源于梵语,是近代西方人对原来梵语语音的一种讹读,其正确的读音应该是“xam  ba  la”。汉语注“香巴拉”;蒙古语注为“珊姆巴拉”(sham-ba-la)。“香巴”为安乐义,“拉”为持有义,佛教名词。一般借喻为“人间净土”,也有人当作“世外桃源”之义套用。 
        梵语是印度最古老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在古代和中世纪常常是知识分子上层所使用的书面语言,印度很大部分古典宗教和哲学著作都是用这种语言写作的。 
        梵语“香巴拉”,是指印度佛教晚期密教神话的理想国。印度佛教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大约在公元八、九世纪在佛教中取得主导地位。密教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等等相结合的一种形态,亦称坦多罗教。“坦多罗”一词是“传播拯救的知识”之意。密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礼、俗信为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印契(手式和身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可以“即身成佛”。 
        在十一世纪初,西亚的突厥系伊斯兰军侵入印度次大陆之后,印度的佛教(密教)徒和印度教徒结合,为反对伊斯兰军的侵略组成了时轮教,并制作了很多《时轮经》,但是这些经典都被伊斯兰军所焚毁,我国西藏有译本留存。“时轮”的意思是“时间终极的存在”,他们譬喻现实的存在像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只有信仰浩渺无际的宇宙的本初存在或启蒙人类蒙昧的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界中获得解脱。时轮教的教义是佛教和印度教的混合物。他们还竭力宣传“香巴拉”理想国思想,认为“香巴拉”是菩萨、罗汉聚居的圣地,那里收藏着“密教”最高深的经典,重要的《无上部密经》都自此国传出。时轮教更是绘声绘色地宣扬:“香巴拉”是一个神秘的王国。那里是最高时轮金刚法的发源地,又是梵文学的渊薮。其域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周围有雪山环抱,中间平地上有座大城,城内有王宫、佛教徒修法的时轮金刚坛城等,该城为理想的君主苏堪德拉王所建。此国内鸾鸟自歌,凤凰起舞;凤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俗自从,无忧无虑,无病无老。这样一个安乐、幽美的王国一度被伊斯兰军所消灭,但根据佛教“正因正果”的道理,将来佛教必然要复兴,正法必然要重现,“香巴拉”一定会新生。这是佛教徒对幻灭的现实在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这种思想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喇嘛教徒都有着深厚的影响。最终时轮教改变了佛教的性质,使之成为纯然一神论的宗教,随着伊斯兰军的节节胜利,该教遂终于寥落,渐而从印度地平线上消失。 
        风雨飘摇,斗转星移,九百个春秋已经过去。当年时轮教用浓笔重彩渲染得斑斓绚丽的这座“安乐园”的幻景,至今仍为人们所注,它究竟在哪里? 
        据佛教学者的研究,“香巴拉”是有所指的,在印度密教后期的弘法中心,可能是注入阿拉伯海的雅库沙尔德斯北面的一个地方或者印度境外的其他一个地方。也有学者进一步考证,“香巴拉”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金氏国,东与吐蕃国接壤,北与于阗国相邻,西靠三波诃国。此地在公元后以邬仗那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闻名。佛教流行后曾一度为大乘最盛之区,在后期密教时期,以空行女之国,传播时轮教义。佛典《八十四成就者传》称此国分两部,一部名谓“香巴拉”。 
        通过上述记载考索,推测“香巴拉”的地理位置在于帕米尔以南克什米尔。不过佛教(密教)徒把它描绘成一种空想的、虚无缥渺的、脱离现实的境地。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杜尔克姆(1858—1917)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所说那样“宗教反映的是理想化了的社会现实,宗教中的神和天国,不过是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象征。”

    (作者:内蒙古宗教团体服务中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