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文化博览)回族交际中的特殊词语及其文化含义
  •     回族,其最初的基本成员为外来移民。早在唐朝,就有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来到中国。他们主要是经商或传播伊斯兰教。元朝建立前后,又有一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随西征的蒙古军队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各民族杂居相处。在元朝的官方文书里,统称之为“回回”。由于回回成员的来源不同,来到中国后,又吸收了本土一些民族,如汉族、维吾尔族、契丹族、蒙古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成员,他们各操自己原来的语言,因此,在元朝,回回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回回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单一的民族共同体之前,指的是“伊斯兰教的”或“穆斯林”。到了元末明初,回回逐渐统一使用汉语和汉字,并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回回便逐渐形成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独特的民族共同体。回族后来即为回回民族的通称。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习俗。伊斯兰教已成为回族的民族宗教,同时也是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的基本因素。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回族遍布于全国各地,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他们以清真寺为核心,以宗教为纽带,保持着回族内部的联系与交往。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渭南人胡登洲为了保持和发展伊斯兰教育和宗教文化,首创了“经堂教育”,后扩及各地。“经堂教育”由阿訇担任教师,以讲解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经文原文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法为基本内容。在讲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体,即著名的“经堂语”。它以汉语为基础,创造和创新了一批词语,并且大量使用音译词和意译词。这种“经堂语”,不仅满足了回族群众参加宗教活动与表情达意的特殊交际需要,而且体现了回族诸多方面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获得了一种认同感,一种令回族人感到极为亲切的感情色彩。 
        因此,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状态下的各地回族,在使用汉语时,一方面,与当地汉族使用的方言(口语)基本一致,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又保有和创新了一批反映民族文化的特殊词语,显示出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所具有的共同性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语言特点上我们未能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的回民口语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顾及其它地区回民口语的一些特殊词语。呼和浩特市区的回族大批是在清康熙年间从陕西、甘肃、宁夏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迁来当时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的,并建造了清真寺。乾隆年间又有一批回民从天山南北护送香妃入京后返归途中奏请皇帝恩准留居于现在的呼和浩特。先住在城东南的八拜村,称为“回回营”,后又迁入归化城北门外居住,并重修了清真寺,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即今旧城回民区)。呼和浩特市回族口语颇具特色。有些特殊词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甚至在全国的回族中通行,有的则只在呼和浩特市或其邻近地区的回民中使用。回族交际中的特殊词语,其构成成分比较复杂。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吸收了一部分阿拉伯词语和波斯词语 
        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是回族先民所使用的语言。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的。他的根本经典是《古兰经》(或称《可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国家立法、道德规范和思想学说等的基础。在我国,《古兰经》也是伊斯兰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条律。伊斯兰教涵盖了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观念、婚丧嫁娶、各种节日及禁忌等,是回族群众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核。《古兰经》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回族在统一使用汉语文后,在宗教活动中,例如在阿甸讲授经典、诵经、礼拜等宗教活动中,常常都会出现一些阿拉伯词语,也会有一些波斯词语。这些阿拉伯词语和波斯词语有的便在口耳相传中沿袭了下来,融入到汉语(方言)词汇系统里。这些词语,不仅作为“经堂语”出现在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活跃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表现了回族所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举例如下: 
        1.阿布代斯:阿布代斯为波斯语ābddist的音译,汉语称为“小净”,伊斯兰教净礼之一。即按宗教要求清洗身体的有关部位。回族在诵经、礼拜、参加宗教活动之前都要洗小净,即在举意之后按程序洗净有关各部位。呼和浩特市回族叫“洗阿布代斯”。小净之后出现呕吐、出血、昏晕等,均为坏小净,必须重洗。 
        2.阿合来提:阿合来提为阿拉伯语ahletit的音译,意指“后世”、“来世”。伊斯兰教信奉前世和后世。认为人死后都要回到后世去。现世是短暂的,只有后世永存。告诫人们为了来世的幸福,现世要多行善事。 
        3.阿訇:阿訇为波斯语akhund的音译,曾译作“阿宏”、“阿衡”等。原义指“有知识的人”、“教师”。现为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主要是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古兰经的教职人员;也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4.安拉:安拉为阿拉伯语Allah的音译,又作“阿剌”、“阿拉乎”等。是回族穆斯林对所信仰的真主的阿拉伯语称谓。信仰真主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校心。伊斯兰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安拉”无形象、无方位、无所不在,是宇宙永恒唯一的主宰。除安拉外,再无其他神灵。穆斯林口中常念:“安拉至大”、“真主保佑”。 
        5.邦克:邦克为阿拉伯语baηk的音译,意为“召唤”、“提醒”,即唤礼。穆斯林每日要做5次礼拜,每次礼拜前都必须念邦克,以召唤人们礼拜。 
        6.都阿:都阿为阿拉伯语du’ā的音译,意指“祈求”、“祈祷”,又引申为“祈福”、“祝愿”。穆斯林经常向真主做“都阿”。都阿是穆斯林接近主、用心灵与主沟通的方式。包括向主求福、请求宽恕等。穆民常向亲友说:“我给你做个好都阿”。 
        7.懂亚:懂亚为阿拉伯语donkyat的音译,意指“现世”、“世界”。伊斯兰教特指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与“后世”相对。穆民常说:“眨眼的懂亚,永久的后世”。现世短暂,要节制贪欲,多做善事,以修后世。 
        8.多兹海:多兹海为阿拉伯语dozakh的音译,又作“多格海”,指“火狱”。穆斯林认为,罪孽深重的人死后将进火狱接受惩罚。俗语:“多兹海的炉条,永遭煎熬”。 
        9.盖德尔晚夕:盖得尔为阿拉伯语gaider的音译,表“前定”之意。“晚夕”为汉语成分。“盖德尔晚夕”意为古兰降示的“高贵之夜”。穆斯林斋月进行到第27天,穆斯林群众要参加“盖德尔晚夕”的宗教活动。因此夜为古兰降示“大赦之夜”。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这是真主宽恕众生、解救亡灵的日子。为此,所有穆斯林彻夜不眠,举行礼拜、讲经和济施活动。 
        10.古兰经:古兰为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又作“可兰”。“经”为汉语成分。《古兰经》(或《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也是伊斯兰国家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在我国,《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条律。 
        11.古尔邦:古尔邦为阿拉伯语idal-Qurbān的音译,又叫“库尔班节”、“尔旦节”、“宰牲节”、“忠孝节”等,具有宰牲献祭的特色,是伊斯兰教最重大的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要宰牲(牛、羊、骆驼等)献礼,以怀念安拉(真主)的恩惠。把宰牲的肉分成3份:一份自家食用,一份用于教门(如“过乜贴”等),一份济贫舍散和馈赠亲友。不得出卖。呼和浩特市回族口语中常称为“尔旦节”。这一天清晨,男性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此后请阿訇到家中举行宰牲仪式;还要游坟纪念亡人,施舍穷人等。节日期间,人们喜气洋洋,亲友间互相拜访、互送油香、馓子等民族食品,互相道喜。 
        12.哈吉:哈吉为阿拉伯语hajjit的音译,原指“出发”、“朝圣”;现为对朝觐过圣地麦加的伊斯兰教徒的一种荣誉称号。呼和浩特市区的回族称呼这类人常在“哈吉”前加上其姓氏,如马哈吉、白哈吉等。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信徒如条件允许(如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一生最少要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 
        13.哈拉母:哈拉母为阿拉伯语haram的音译,意指“教法禁止的”、“不正当的”、“非法的”。含有震慑的、无可抗拒的意味。如食用猪肉、自死物及动物血液、酒及赌博、偷盗、奸淫、占卜等,对穆斯林都是哈拉母。 
        14.虎夫滩:虎夫滩为波斯语hofultan的音译,指“宵礼”。伊斯兰教规定,教徒每天要做5次礼拜,即晨礼、响礼、哺礼、昏礼及宵礼。宵礼在天黑至破晓前进行。故又引申为“夜晚”,表示时间。 
        15.易不里厮:易不里厮为阿拉伯语iblis的音译,又作“易不劣厮”,指“魔鬼”、“恶魔”。易不里厮原属于“精灵”一类,是真主用烈火创造的。因不服从真主的意旨,被贬逐出天园。该词后来又引申指“坏人”、“心肠狠毒的人”;也可指“不受欢迎的人”。如说:“他是个易不里厮”。 
        16.伊玛目:伊玛目为阿拉伯语imam的音译,意为“教长”、“表率”。一般用于称呼清真寺的教长、长老。 
        17.色俩目:色俩目为阿拉伯语seliam的音译。原义为“和平”、“平安”、“安宁”,后作为见面时相互问候、致意的一种通用“祝安词”,相似于汉语的“您好”。道别时也可互致“色俩目”。致“色俩目”被认为是对他人表示尊重和亲切,也有利于团结友爱,化解矛盾。不论在天南地北,也不管彼此是否相识,回族间只要互道“色俩目”,就会一见如故,亲如兄弟。如有误会,可利用适当机会互道“色俩目”,即可一笑泯恩仇。回族致“色俩目”有严格的规矩。在某些场合(如赤体沐浴、颂经、礼拜等)不说“色俩目”。遇见其他兄弟民族,可握手问候,也不说“色俩目”。 
        此外,在回族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词语里,有一些可能因代久远,在口耳相传中发生了讹变,现在已难以确定他来源。从语音形式和构词形式上看,不像是汉语,而与伯语或波斯语的音译词语十分相似。例如: 
        (1)多斯提:本义指“朋友”;后引申指“教友”。穆民相见,彼此常称“多斯提”。如“我们是多斯提。” 
        (2)伊玛尼:指“信仰”。如回族常说:“伊玛尼是回回的根本。” 
        (3)伊扎布:又作“伊萨布”,意为“确认”、“誓言”;后又引申指“结婚证书”。回族结婚,必须由阿訇主持仪式,在公开征得男女双方确认自愿结合的口实后,由阿訇宣读伊扎布。一般叫“写伊扎布”。 
        (4)迈勒尼:指“魔鬼”、“被诅咒的”。如说:“这个迈勒尼,啥坏事都敢干。” 
        (5)主麻:指伊斯兰聚礼日。原义为“礼拜五”。回族每星期五晌礼时在清真寺里举行集体礼拜,故称礼拜五为主麻日。 
        二、有一部分自造词语 
        所谓自造词语,是指利用汉语原有的构词材料构成的词。既用以意译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伊斯兰教经文,也用以表示回族所特定的含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举例如下: 
        1.慈悯:由慈悲怜悯而恩赐、给予。如说:“我们大家平安快乐,这是真主的慈悯。” 
        2.大净:伊斯兰教的净礼之一。是阿拉伯语“乌苏里”(AI—Ghusl)的意译。即按宗教要求洗净全身。穆斯林凡参加隆重的宗教活动或出远门、参加婚葬礼前,都要洗大净。如房事、妇女月经之后和产后也要洗大净。平时非上述情况,如超过七天,也需重洗大净。大净不同于一般沐浴,必须按宗教礼仪和程序沐浴全身。 
        3.代净:一种特殊的沐浴方式。穆民在特殊情况下,如在旅途没有条件(水)洗小净,或因病不能用水等情况,凭着信仰,两手打在洁净的土、石、砂上,然后摸脸、摸手连胳肘。这种宗教上的摹拟沐浴的动作,即为代净。 
        4.封斋:伊斯兰教的五功(即念功、补功、斋功、课功、朝功)之一。伊斯兰教规定,男满12岁,女满9岁,必须在伊斯兰历每年九月封斋一个月。即每天于东方发白前进食,直至日落后再进食,白天严禁饮食,以保持身心洁净,并戒房事,不许有非礼行为等,称为“封斋”,即斋功,也就是斋戒。有些地方称作“把斋”。据认为,斋功最重要,也最难。人们通过斋戒来表示自己意志的坚定和对安拉的虔诚。 
        5.感赞:即“感激赞颂”。专用于对安拉的感激和赞颂。 
        6.举意:指“立意”,即确定意图,明确做某种事情的出发点或目的。例如回民在洗小净前,都要在“举意”之后才按程序进行。 
        7.开斋: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戒持续一个月。九月的第二十九日,日暮时“嘹月”,如见新月,即于次日开斋,举行开斋节,恢复平时的饮食生活。届时,清真寺里阿訇按时主持会礼;男人们沐浴更衣,前往参加;并按家庭人口出散“开斋捐”,向穷人出散“乜贴”;礼拜会到坟地游坟,为亡人祈祷。妇女们则忙着制作各种精美的清真食品。街巷里一派节日的气氛。 
        8.口唤:指“承诺”、“认可”、“指令”。回族非常重视口唤。没有得到对方的承诺、认可或指令,不能随意去做关涉对方的事情,否则,将受到严重的责难。如果两人积怨很深,发狠说:“临无常(去世),也不给你口唤”,意指“至终也不给了结”。这是一句很决绝的话,也是一种很重的责难。 
        9.埋体:意为“遗体”、“亡人”。伊斯兰教规定,亡人用“可凡”(白布)包裹实行土葬,故称之为埋体。 
        10.亡人:指已经亡故(去世、辞世)的人。各民族都有自己体现传统禁忌文化的禁忌语。回族禁忌使用“死”、“杀”、“猪”等词语。故不说“死人”、“死尸”等。 
        11.舍散:也叫“出散”,即“施舍”。指自愿以财或物的形式帮助贫穷或有困难的人。是回民喜做的一种善举。 
        12.小净:即“阿布代斯”。请见“阿布代斯”条。 
        13.乡老:穆斯林教友间的互称;电可指清真寺里管事的人。前面常可加姓氏。如:“这事你可去问张乡老”。 
        14.斋月:伊斯兰教进行斋戒的月份。阿拉伯语叫“莱麦丹月”。伊斯兰教历(希吉拉历)每年九月为斋月。届时穆斯林将进行斋戒。从封斋到开斋,时间持续一个月。斋月是伊斯兰教最尊贵、最神圣的月份,其间有较多盛大隆重的宗
    教活动。 
        15.真主:伊斯兰教所信仰的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阿拉伯语称“安拉”(请见“安拉”条)。汉语里,“真主”一词源于“真一清净,主宰一切”。回族常简称为“主”。常说:“真主保佑!”“感谢主的慈悯。” 
        三、有一部分改变了汉语原义的词语 
        所谓“改变了汉语原义的词语”,具体指两个部分。(1)借用汉语原有词语表示新的意义;(2)采用并凸现汉语多义词中的某个非常用意义。具有上述词义特点的词语,均视为改变了汉语原义的词语。其作用在于准确翻译伊斯兰教经文的原义,表达回族文化的特殊内涵。举例如下: 
        1.归真:原指回到本真(如“返璞归真”)。现指人亡故后灵魂离开躯体,返归真主,即“去世”。伊斯兰教认为,人去世后灵魂要返回到真主那里。在回族口语里,如说“老马已经归真了”,即老马已经去世,灵魂已回到了真主那里。 
        2.计较:原指“计算比较”或“争辩”、“较量”;也可指“打算”、“商议”。这里多指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伊斯兰教义和道德准则。 
        3.瞭月:原指晾望月亮。这里专指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一日头天傍晚,穆斯林(过去通常由伊斯兰教最高人士率众在清真寺宜礼塔上或高处)仰首翘望西方天空,静静等待那细细的弯月出现。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就宜告斋月开始(即“封斋”)。斋月的结束时间(即“开斋”)也以当天新月的出现为准。—这种宗教活动,即为“晾月”。有些地方的回族称为“见月”。 
        4.清真:“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李白诗句:“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原是对创作而言,指“自然”、“质朴”。唐代以后,“清真”开始与宗教挂钩。因宗教都自称“清道”,又主张“清净无为”,故喜用“清真”一词。明代中叶以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义,成为穆籍林的专用语,用以称颂真主安拉“清净无染”、“无所始终”;“至尊独一”、“世长存”。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寒教知识的寺院为清真寺。“清真”也指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事物,如清真食品、清真饭馆等。 
        5.天命:原为迷信所指的上天的意旨或为上天主宰的人的命运;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称自己的意旨亦为“天命”。在伊斯兰教中,“天命”专指真主的意旨或命令。认为天命是由真主制定的、穆斯林必须遵行的命令。遵行天命是一切穆斯林功修的首要任务。 
        6.天仙:原为传说中天上的仙女;后又多用来比喻美女。在伊斯兰教中,“天仙”专指为真主役使的特定的天使。信仰天仙(天使)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天仙是真主用“光”创造的妙体,只听命于真主,各司其职。“天仙”没有男女之分,不饮不食,不为凡人所见,是真主意旨的传送者。 
        7.无常:具有三个意义:①变化不定(反复无常);②迷信指勾魂的鬼(无常把他的魂勾走了);③婉辞,指人死亡(“一旦无常万事休”)。在现代汉语里,“无常”表“人死亡”的意义并不常用,只是偶尔用于书面语中,是对“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但在回族口语里,“无常”指“人死亡”则是常用义。回族禁忌使用“死”,故以“无常”指代。如说:“临无常,心理也可明白哩。” 
        8.先知:原义指对事物了解或认识得比一般人早,也可指称对事物了解或认识得比一般人早的人。这里用以指称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是伊斯兰信士对穆罕默德的专称。 
        9.新月:原指农历月初的弯月。这里专指伊斯兰教的标记——弯弯的月牙。清真寺塔尖上,都有这种标志。伊斯兰教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规定时间那天天空中弯月的出现为准。 
        四、有一部分逆序词 
        所谓逆序词,是指将汉语合成词的构词语素颠倒、词的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的词。这类词,其基本意义和原形相同,但其意味和感情色彩却有所不同。举例如下: 
        1.习学:是“学习”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学习”基本相同。例:每个穆斯林都应习学尔林(尔林:知识)。 
        2.求祈:是“祈求”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祈求”基本相同。例:求祈主的慈悯。 
        3.争竞:是“竞争”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竞争”基本相同。例:现在生意上争竞可厉害啦。 
        4.恕饶:是“饶恕”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饶恕”基本相同。例:主啊,恕饶我们吧! 
        上述各逆序词,虽然其基本意义没有改变,但其意味却有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时两个陌生的回民可以通过使用这类逆序词了解到对方的民族、宗教身份,增强彼此的感情。

    (作者:内蒙古大学中文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博览)回族交际中的特殊词语及其文化含义
  •     回族,其最初的基本成员为外来移民。早在唐朝,就有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来到中国。他们主要是经商或传播伊斯兰教。元朝建立前后,又有一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随西征的蒙古军队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各民族杂居相处。在元朝的官方文书里,统称之为“回回”。由于回回成员的来源不同,来到中国后,又吸收了本土一些民族,如汉族、维吾尔族、契丹族、蒙古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成员,他们各操自己原来的语言,因此,在元朝,回回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回回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单一的民族共同体之前,指的是“伊斯兰教的”或“穆斯林”。到了元末明初,回回逐渐统一使用汉语和汉字,并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回回便逐渐形成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独特的民族共同体。回族后来即为回回民族的通称。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习俗。伊斯兰教已成为回族的民族宗教,同时也是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的基本因素。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回族遍布于全国各地,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他们以清真寺为核心,以宗教为纽带,保持着回族内部的联系与交往。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渭南人胡登洲为了保持和发展伊斯兰教育和宗教文化,首创了“经堂教育”,后扩及各地。“经堂教育”由阿訇担任教师,以讲解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经文原文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法为基本内容。在讲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体,即著名的“经堂语”。它以汉语为基础,创造和创新了一批词语,并且大量使用音译词和意译词。这种“经堂语”,不仅满足了回族群众参加宗教活动与表情达意的特殊交际需要,而且体现了回族诸多方面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获得了一种认同感,一种令回族人感到极为亲切的感情色彩。 
        因此,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状态下的各地回族,在使用汉语时,一方面,与当地汉族使用的方言(口语)基本一致,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又保有和创新了一批反映民族文化的特殊词语,显示出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所具有的共同性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语言特点上我们未能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的回民口语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顾及其它地区回民口语的一些特殊词语。呼和浩特市区的回族大批是在清康熙年间从陕西、甘肃、宁夏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迁来当时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的,并建造了清真寺。乾隆年间又有一批回民从天山南北护送香妃入京后返归途中奏请皇帝恩准留居于现在的呼和浩特。先住在城东南的八拜村,称为“回回营”,后又迁入归化城北门外居住,并重修了清真寺,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即今旧城回民区)。呼和浩特市回族口语颇具特色。有些特殊词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甚至在全国的回族中通行,有的则只在呼和浩特市或其邻近地区的回民中使用。回族交际中的特殊词语,其构成成分比较复杂。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吸收了一部分阿拉伯词语和波斯词语 
        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是回族先民所使用的语言。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的。他的根本经典是《古兰经》(或称《可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国家立法、道德规范和思想学说等的基础。在我国,《古兰经》也是伊斯兰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条律。伊斯兰教涵盖了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观念、婚丧嫁娶、各种节日及禁忌等,是回族群众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核。《古兰经》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回族在统一使用汉语文后,在宗教活动中,例如在阿甸讲授经典、诵经、礼拜等宗教活动中,常常都会出现一些阿拉伯词语,也会有一些波斯词语。这些阿拉伯词语和波斯词语有的便在口耳相传中沿袭了下来,融入到汉语(方言)词汇系统里。这些词语,不仅作为“经堂语”出现在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活跃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表现了回族所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举例如下: 
        1.阿布代斯:阿布代斯为波斯语ābddist的音译,汉语称为“小净”,伊斯兰教净礼之一。即按宗教要求清洗身体的有关部位。回族在诵经、礼拜、参加宗教活动之前都要洗小净,即在举意之后按程序洗净有关各部位。呼和浩特市回族叫“洗阿布代斯”。小净之后出现呕吐、出血、昏晕等,均为坏小净,必须重洗。 
        2.阿合来提:阿合来提为阿拉伯语ahletit的音译,意指“后世”、“来世”。伊斯兰教信奉前世和后世。认为人死后都要回到后世去。现世是短暂的,只有后世永存。告诫人们为了来世的幸福,现世要多行善事。 
        3.阿訇:阿訇为波斯语akhund的音译,曾译作“阿宏”、“阿衡”等。原义指“有知识的人”、“教师”。现为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主要是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古兰经的教职人员;也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4.安拉:安拉为阿拉伯语Allah的音译,又作“阿剌”、“阿拉乎”等。是回族穆斯林对所信仰的真主的阿拉伯语称谓。信仰真主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校心。伊斯兰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安拉”无形象、无方位、无所不在,是宇宙永恒唯一的主宰。除安拉外,再无其他神灵。穆斯林口中常念:“安拉至大”、“真主保佑”。 
        5.邦克:邦克为阿拉伯语baηk的音译,意为“召唤”、“提醒”,即唤礼。穆斯林每日要做5次礼拜,每次礼拜前都必须念邦克,以召唤人们礼拜。 
        6.都阿:都阿为阿拉伯语du’ā的音译,意指“祈求”、“祈祷”,又引申为“祈福”、“祝愿”。穆斯林经常向真主做“都阿”。都阿是穆斯林接近主、用心灵与主沟通的方式。包括向主求福、请求宽恕等。穆民常向亲友说:“我给你做个好都阿”。 
        7.懂亚:懂亚为阿拉伯语donkyat的音译,意指“现世”、“世界”。伊斯兰教特指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与“后世”相对。穆民常说:“眨眼的懂亚,永久的后世”。现世短暂,要节制贪欲,多做善事,以修后世。 
        8.多兹海:多兹海为阿拉伯语dozakh的音译,又作“多格海”,指“火狱”。穆斯林认为,罪孽深重的人死后将进火狱接受惩罚。俗语:“多兹海的炉条,永遭煎熬”。 
        9.盖德尔晚夕:盖得尔为阿拉伯语gaider的音译,表“前定”之意。“晚夕”为汉语成分。“盖德尔晚夕”意为古兰降示的“高贵之夜”。穆斯林斋月进行到第27天,穆斯林群众要参加“盖德尔晚夕”的宗教活动。因此夜为古兰降示“大赦之夜”。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这是真主宽恕众生、解救亡灵的日子。为此,所有穆斯林彻夜不眠,举行礼拜、讲经和济施活动。 
        10.古兰经:古兰为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又作“可兰”。“经”为汉语成分。《古兰经》(或《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也是伊斯兰国家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在我国,《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条律。 
        11.古尔邦:古尔邦为阿拉伯语idal-Qurbān的音译,又叫“库尔班节”、“尔旦节”、“宰牲节”、“忠孝节”等,具有宰牲献祭的特色,是伊斯兰教最重大的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要宰牲(牛、羊、骆驼等)献礼,以怀念安拉(真主)的恩惠。把宰牲的肉分成3份:一份自家食用,一份用于教门(如“过乜贴”等),一份济贫舍散和馈赠亲友。不得出卖。呼和浩特市回族口语中常称为“尔旦节”。这一天清晨,男性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此后请阿訇到家中举行宰牲仪式;还要游坟纪念亡人,施舍穷人等。节日期间,人们喜气洋洋,亲友间互相拜访、互送油香、馓子等民族食品,互相道喜。 
        12.哈吉:哈吉为阿拉伯语hajjit的音译,原指“出发”、“朝圣”;现为对朝觐过圣地麦加的伊斯兰教徒的一种荣誉称号。呼和浩特市区的回族称呼这类人常在“哈吉”前加上其姓氏,如马哈吉、白哈吉等。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信徒如条件允许(如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一生最少要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 
        13.哈拉母:哈拉母为阿拉伯语haram的音译,意指“教法禁止的”、“不正当的”、“非法的”。含有震慑的、无可抗拒的意味。如食用猪肉、自死物及动物血液、酒及赌博、偷盗、奸淫、占卜等,对穆斯林都是哈拉母。 
        14.虎夫滩:虎夫滩为波斯语hofultan的音译,指“宵礼”。伊斯兰教规定,教徒每天要做5次礼拜,即晨礼、响礼、哺礼、昏礼及宵礼。宵礼在天黑至破晓前进行。故又引申为“夜晚”,表示时间。 
        15.易不里厮:易不里厮为阿拉伯语iblis的音译,又作“易不劣厮”,指“魔鬼”、“恶魔”。易不里厮原属于“精灵”一类,是真主用烈火创造的。因不服从真主的意旨,被贬逐出天园。该词后来又引申指“坏人”、“心肠狠毒的人”;也可指“不受欢迎的人”。如说:“他是个易不里厮”。 
        16.伊玛目:伊玛目为阿拉伯语imam的音译,意为“教长”、“表率”。一般用于称呼清真寺的教长、长老。 
        17.色俩目:色俩目为阿拉伯语seliam的音译。原义为“和平”、“平安”、“安宁”,后作为见面时相互问候、致意的一种通用“祝安词”,相似于汉语的“您好”。道别时也可互致“色俩目”。致“色俩目”被认为是对他人表示尊重和亲切,也有利于团结友爱,化解矛盾。不论在天南地北,也不管彼此是否相识,回族间只要互道“色俩目”,就会一见如故,亲如兄弟。如有误会,可利用适当机会互道“色俩目”,即可一笑泯恩仇。回族致“色俩目”有严格的规矩。在某些场合(如赤体沐浴、颂经、礼拜等)不说“色俩目”。遇见其他兄弟民族,可握手问候,也不说“色俩目”。 
        此外,在回族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词语里,有一些可能因代久远,在口耳相传中发生了讹变,现在已难以确定他来源。从语音形式和构词形式上看,不像是汉语,而与伯语或波斯语的音译词语十分相似。例如: 
        (1)多斯提:本义指“朋友”;后引申指“教友”。穆民相见,彼此常称“多斯提”。如“我们是多斯提。” 
        (2)伊玛尼:指“信仰”。如回族常说:“伊玛尼是回回的根本。” 
        (3)伊扎布:又作“伊萨布”,意为“确认”、“誓言”;后又引申指“结婚证书”。回族结婚,必须由阿訇主持仪式,在公开征得男女双方确认自愿结合的口实后,由阿訇宣读伊扎布。一般叫“写伊扎布”。 
        (4)迈勒尼:指“魔鬼”、“被诅咒的”。如说:“这个迈勒尼,啥坏事都敢干。” 
        (5)主麻:指伊斯兰聚礼日。原义为“礼拜五”。回族每星期五晌礼时在清真寺里举行集体礼拜,故称礼拜五为主麻日。 
        二、有一部分自造词语 
        所谓自造词语,是指利用汉语原有的构词材料构成的词。既用以意译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伊斯兰教经文,也用以表示回族所特定的含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举例如下: 
        1.慈悯:由慈悲怜悯而恩赐、给予。如说:“我们大家平安快乐,这是真主的慈悯。” 
        2.大净:伊斯兰教的净礼之一。是阿拉伯语“乌苏里”(AI—Ghusl)的意译。即按宗教要求洗净全身。穆斯林凡参加隆重的宗教活动或出远门、参加婚葬礼前,都要洗大净。如房事、妇女月经之后和产后也要洗大净。平时非上述情况,如超过七天,也需重洗大净。大净不同于一般沐浴,必须按宗教礼仪和程序沐浴全身。 
        3.代净:一种特殊的沐浴方式。穆民在特殊情况下,如在旅途没有条件(水)洗小净,或因病不能用水等情况,凭着信仰,两手打在洁净的土、石、砂上,然后摸脸、摸手连胳肘。这种宗教上的摹拟沐浴的动作,即为代净。 
        4.封斋:伊斯兰教的五功(即念功、补功、斋功、课功、朝功)之一。伊斯兰教规定,男满12岁,女满9岁,必须在伊斯兰历每年九月封斋一个月。即每天于东方发白前进食,直至日落后再进食,白天严禁饮食,以保持身心洁净,并戒房事,不许有非礼行为等,称为“封斋”,即斋功,也就是斋戒。有些地方称作“把斋”。据认为,斋功最重要,也最难。人们通过斋戒来表示自己意志的坚定和对安拉的虔诚。 
        5.感赞:即“感激赞颂”。专用于对安拉的感激和赞颂。 
        6.举意:指“立意”,即确定意图,明确做某种事情的出发点或目的。例如回民在洗小净前,都要在“举意”之后才按程序进行。 
        7.开斋: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戒持续一个月。九月的第二十九日,日暮时“嘹月”,如见新月,即于次日开斋,举行开斋节,恢复平时的饮食生活。届时,清真寺里阿訇按时主持会礼;男人们沐浴更衣,前往参加;并按家庭人口出散“开斋捐”,向穷人出散“乜贴”;礼拜会到坟地游坟,为亡人祈祷。妇女们则忙着制作各种精美的清真食品。街巷里一派节日的气氛。 
        8.口唤:指“承诺”、“认可”、“指令”。回族非常重视口唤。没有得到对方的承诺、认可或指令,不能随意去做关涉对方的事情,否则,将受到严重的责难。如果两人积怨很深,发狠说:“临无常(去世),也不给你口唤”,意指“至终也不给了结”。这是一句很决绝的话,也是一种很重的责难。 
        9.埋体:意为“遗体”、“亡人”。伊斯兰教规定,亡人用“可凡”(白布)包裹实行土葬,故称之为埋体。 
        10.亡人:指已经亡故(去世、辞世)的人。各民族都有自己体现传统禁忌文化的禁忌语。回族禁忌使用“死”、“杀”、“猪”等词语。故不说“死人”、“死尸”等。 
        11.舍散:也叫“出散”,即“施舍”。指自愿以财或物的形式帮助贫穷或有困难的人。是回民喜做的一种善举。 
        12.小净:即“阿布代斯”。请见“阿布代斯”条。 
        13.乡老:穆斯林教友间的互称;电可指清真寺里管事的人。前面常可加姓氏。如:“这事你可去问张乡老”。 
        14.斋月:伊斯兰教进行斋戒的月份。阿拉伯语叫“莱麦丹月”。伊斯兰教历(希吉拉历)每年九月为斋月。届时穆斯林将进行斋戒。从封斋到开斋,时间持续一个月。斋月是伊斯兰教最尊贵、最神圣的月份,其间有较多盛大隆重的宗
    教活动。 
        15.真主:伊斯兰教所信仰的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阿拉伯语称“安拉”(请见“安拉”条)。汉语里,“真主”一词源于“真一清净,主宰一切”。回族常简称为“主”。常说:“真主保佑!”“感谢主的慈悯。” 
        三、有一部分改变了汉语原义的词语 
        所谓“改变了汉语原义的词语”,具体指两个部分。(1)借用汉语原有词语表示新的意义;(2)采用并凸现汉语多义词中的某个非常用意义。具有上述词义特点的词语,均视为改变了汉语原义的词语。其作用在于准确翻译伊斯兰教经文的原义,表达回族文化的特殊内涵。举例如下: 
        1.归真:原指回到本真(如“返璞归真”)。现指人亡故后灵魂离开躯体,返归真主,即“去世”。伊斯兰教认为,人去世后灵魂要返回到真主那里。在回族口语里,如说“老马已经归真了”,即老马已经去世,灵魂已回到了真主那里。 
        2.计较:原指“计算比较”或“争辩”、“较量”;也可指“打算”、“商议”。这里多指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伊斯兰教义和道德准则。 
        3.瞭月:原指晾望月亮。这里专指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一日头天傍晚,穆斯林(过去通常由伊斯兰教最高人士率众在清真寺宜礼塔上或高处)仰首翘望西方天空,静静等待那细细的弯月出现。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就宜告斋月开始(即“封斋”)。斋月的结束时间(即“开斋”)也以当天新月的出现为准。—这种宗教活动,即为“晾月”。有些地方的回族称为“见月”。 
        4.清真:“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李白诗句:“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原是对创作而言,指“自然”、“质朴”。唐代以后,“清真”开始与宗教挂钩。因宗教都自称“清道”,又主张“清净无为”,故喜用“清真”一词。明代中叶以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义,成为穆籍林的专用语,用以称颂真主安拉“清净无染”、“无所始终”;“至尊独一”、“世长存”。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寒教知识的寺院为清真寺。“清真”也指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事物,如清真食品、清真饭馆等。 
        5.天命:原为迷信所指的上天的意旨或为上天主宰的人的命运;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称自己的意旨亦为“天命”。在伊斯兰教中,“天命”专指真主的意旨或命令。认为天命是由真主制定的、穆斯林必须遵行的命令。遵行天命是一切穆斯林功修的首要任务。 
        6.天仙:原为传说中天上的仙女;后又多用来比喻美女。在伊斯兰教中,“天仙”专指为真主役使的特定的天使。信仰天仙(天使)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天仙是真主用“光”创造的妙体,只听命于真主,各司其职。“天仙”没有男女之分,不饮不食,不为凡人所见,是真主意旨的传送者。 
        7.无常:具有三个意义:①变化不定(反复无常);②迷信指勾魂的鬼(无常把他的魂勾走了);③婉辞,指人死亡(“一旦无常万事休”)。在现代汉语里,“无常”表“人死亡”的意义并不常用,只是偶尔用于书面语中,是对“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但在回族口语里,“无常”指“人死亡”则是常用义。回族禁忌使用“死”,故以“无常”指代。如说:“临无常,心理也可明白哩。” 
        8.先知:原义指对事物了解或认识得比一般人早,也可指称对事物了解或认识得比一般人早的人。这里用以指称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是伊斯兰信士对穆罕默德的专称。 
        9.新月:原指农历月初的弯月。这里专指伊斯兰教的标记——弯弯的月牙。清真寺塔尖上,都有这种标志。伊斯兰教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规定时间那天天空中弯月的出现为准。 
        四、有一部分逆序词 
        所谓逆序词,是指将汉语合成词的构词语素颠倒、词的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的词。这类词,其基本意义和原形相同,但其意味和感情色彩却有所不同。举例如下: 
        1.习学:是“学习”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学习”基本相同。例:每个穆斯林都应习学尔林(尔林:知识)。 
        2.求祈:是“祈求”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祈求”基本相同。例:求祈主的慈悯。 
        3.争竞:是“竞争”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竞争”基本相同。例:现在生意上争竞可厉害啦。 
        4.恕饶:是“饶恕”的语素颠倒。其意义与“饶恕”基本相同。例:主啊,恕饶我们吧! 
        上述各逆序词,虽然其基本意义没有改变,但其意味却有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时两个陌生的回民可以通过使用这类逆序词了解到对方的民族、宗教身份,增强彼此的感情。

    (作者:内蒙古大学中文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