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专稿)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与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
  •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旧式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又是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外延最简洁、最鲜明的概括,更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2008119,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高度肯定老科学家沙产业理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变成了现实。为了加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钱老沙产业理论的理解,用创新思维看待西部的沙漠、草原,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特约郝诚之研究员撰写学习体会文章,请读者一阅。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抓好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生态历史学家罗炳良先生在《生态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一文的结论是中肯的:在中外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昌盛与衰亡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史知识》2008年第2期第17页之援引)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安全底线。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可靠的物质文明、精神和政治文明。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人类与环境友好,相依互补,共生共荣。
      地球上的沙漠,除了几千年至五百年前形成的被以色列人称为上帝给的沙漠以外,还有不少是人类自造的沙漠。以人类为优势物种并不断繁衍扩张以来,地球已经进入被某些地质学家称为人类世的新时期。草原和沙漠首先成为人类向自然索取地对象,成为人类征服自然这一错误观念的练兵场。自然界饱受人类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巨大扭曲。它们被迫自卫,对人类实施应有的报复。气候恶化、耕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活贫困化接踵而来。人类在饱经大自然的惩罚以后,正在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是文明的回归,也是文明的进步。
      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认为,新世纪的口号应该是换一种思维看自然环境、建生态文明,重点包括沙漠化的防治、利用。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市场观念,变自然界的生物链、食物链为效益链、价值链。通过尊重规律,寓防治于开发之中,善待自然,造福人类,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的平衡系统。
      钱学森先生作为有全球眼光、人本思想、系统观念、未来设计的战略科学家,很早就介入了应对地球四大危机之一生态危机的思考,并做出了巨大的理论建树。20世纪60年代,他利用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东风航天城所在地)搞国防科研的机会,业余考察了巴丹吉林沙漠。80年代,他应《内蒙古日报》之约,专题研究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对内蒙古草原进行历史反思和科学利用的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19847月,他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构想——《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为人类创新生态文明指出了极具时代感的科学方向。
      钱学森先生倡导的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是科学开发地球沙区的优势资源,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是创建新的阳光产业、节水农业、扶贫工程、知识经济。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通俗表达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钱老所以要强调防沙治沙也是沙产业,但沙产业比防沙治沙难得多,是因为沙上长草就延伸出草产业,沙上长树就延伸出林产业。沙产业强调的绿化——转化——产业化,就是要治用结合,以用促治,以治保用,减少破坏源,变沙漠为绿洲。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向沙漠要效益。科学发展沙产业必须坚持六条标准:一、太阳能的转化效益;二、知识密集的程度;三、与市场接轨;四、保护环境;五、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六、良性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赢。
      钱学森先生的生态文明创新理论,强调用新的科学成果来综合利用、合理开发、深度加工沙生动植物,让生物转化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钱学森先生深刻分析了我国沙区农业气象资料、土地资源特征,指出沙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也具独特自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他认为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品的产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资源就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钱老要求我们既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因地制宜,适树适种;又要面向市场,科学经营,通过生产终极产品,争取最大效益;并坚持良性循环,确保发展后劲。既不是搞传统的工业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也不是搞西方的城市化,置沙区、草原农牧民的贫困于不顾。认清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贫困化,坚持既见沙漠又见人,努力做到三个双赢: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互补,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用科学技术解决农牧民的富裕问题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所以是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造福老百姓、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的理论,是因为它的指向表现在五方面:一是战略的前瞻性;二是科学的整体性;三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文化的关联性;四是节约再生、高效和谐、运作平稳、人境兼顾、后劲可靠的可持续性;五是变以色列高投入、高产出贵族农业,为中国式的工农联手、城乡一体、用得起、推得开平民农业,突出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它的特征可概括为四个字:。即:围绕一个字,走节约再生的循环经济之路;突出一个字,走草畜工贸四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型生态经济之路;强调一个字,走新型的涉农的工业化的集约经营之路;追求一个字,走技术创新、成果集群、系统祸合、利用综合、文化衔接、效益迭加的知识经济之路。一言以蔽之,它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建设和谐、实现小康的首选之路和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既是大江大河大沙漠的源头,也是我国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的富集带。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乳东供的物质保障靠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也靠它。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农村牧区6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人口虽占全国的近3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东部地区的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不但阻碍着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钱学森先生在给党中央领导的信中说:我国对西部的开发,一五计划和小三线建设时已搞过两次大的建设,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对西部地区民族经济的带动,所以农牧民弟兄仍然贫穷落后。他提出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有新的思路起点一定要高,让少数民族兄弟与汉族一样,享受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200212月,内蒙古成立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钱学森先生破格担任名誉顾问。他在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领导的信中说: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20015月他在给笔者和内蒙古政协常委、民营企业家赵永亮的信中说,要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要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内蒙古党委书记储波高度重视钱老的建议,在笔者执笔的《钱学森与西部开发》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看后很受启发和教益,办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重视应用系统工程的观念来指导生产建设与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体现的,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在有限的沙产业开发区内,实现生态好转、生活好转、环境好转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核心是为沙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任务光荣而艰巨。200811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高度肯定了老科学家的两大科学建树:一是系统工程理论;二是沙产业理论。总书记说:前不久,我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孙承斌、李斌《深情的关怀    倾心的交谈——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纪实》,《人民日报》2008120第一版)总书记强调的三点,就是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的两个三。即三生统一(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三统一)、三效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兼顾)。

      十五以来,内蒙古的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重视下,在主管部门林业厅、农牧业厅、科技厅等的支持下,已经发生了八大变化:一、由专家试点到农牧民实践;二、由农牧民个体经营到龙头企业带动;三、由资源简单转化到产业链延伸;四、从小基地示范到大集团加盟;五、从产品营销到名牌打造;六、从名不见经传到企业家军团出现及民营企业家挡大梁;七、从实物运营到资本运营及国际财团直接融资;八、从分散活动到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防沙治沙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作用,以组织化保证产业化。
      在宣传践行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科学思想方面,内蒙古也实现了八个全国率先:一、率先把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二、率先把大力发展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写进了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三、率先利用国际互联网注册并开通了《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站》;四、率先编印了一套三本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实践丛书》;五、率先举办了《钱学森与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图片展》;六、率先提出了以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小康概念;七、率先培育总结着鄂尔多斯生态小康模式;八、率先把科学发展沙产业写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国西部试点地区,健康、有序发展沙产业的指标体系正在日益完善,长效机制正在日益明确。如过去国家林业部以森林覆盖率为主要依据提出的南学榆林,北学赤峰,在当时是正确的也起过很大作用,但现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照,尚有不足。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存共赢的生态文明的新指标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提出学习和推广鄂尔多斯生态小康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尔多斯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虽付出了代价,但也摸清了规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地民间流传的一首总结鄂尔多斯50年生态文明演变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禁牧轮牧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工农联手闯市场。鄂尔多斯市领导同志在“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讲演时,深有感触地说:“5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明白了人要吃饭,羊要吃草。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钱学森理论指导的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不解决沙区、牧区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以产业带动就业,彻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就是一句空话。”2001年鄂尔多斯市的沙化面积曾占全市面积的70%2007年,植被覆盖度已达75%,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的增加值达11.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就此增加891元,开始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宋平同志20047月实地考察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产业示范区后高兴地说,植被恢复到这个样子,看了实在使人高兴。原来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事,现在实现了。恢复到这个水平,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证明找对了办法。宋老强调要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效益,要有一些有经济效益的东西。(见刘恕主编《宋平关于发展沙产业的论述》铅印本第50—51页)
      作为中国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构思之地、试验之地、示范之地,24年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走在探索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钱学森先生为此十分欣慰。他20073月给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站题词指出: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在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继续做贡献,并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国去!让我们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119讲话精神为动力,加大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与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
  •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旧式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又是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外延最简洁、最鲜明的概括,更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2008119,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高度肯定老科学家沙产业理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变成了现实。为了加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钱老沙产业理论的理解,用创新思维看待西部的沙漠、草原,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特约郝诚之研究员撰写学习体会文章,请读者一阅。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抓好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生态历史学家罗炳良先生在《生态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一文的结论是中肯的:在中外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昌盛与衰亡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史知识》2008年第2期第17页之援引)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安全底线。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可靠的物质文明、精神和政治文明。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人类与环境友好,相依互补,共生共荣。
      地球上的沙漠,除了几千年至五百年前形成的被以色列人称为上帝给的沙漠以外,还有不少是人类自造的沙漠。以人类为优势物种并不断繁衍扩张以来,地球已经进入被某些地质学家称为人类世的新时期。草原和沙漠首先成为人类向自然索取地对象,成为人类征服自然这一错误观念的练兵场。自然界饱受人类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巨大扭曲。它们被迫自卫,对人类实施应有的报复。气候恶化、耕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活贫困化接踵而来。人类在饱经大自然的惩罚以后,正在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是文明的回归,也是文明的进步。
      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认为,新世纪的口号应该是换一种思维看自然环境、建生态文明,重点包括沙漠化的防治、利用。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市场观念,变自然界的生物链、食物链为效益链、价值链。通过尊重规律,寓防治于开发之中,善待自然,造福人类,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的平衡系统。
      钱学森先生作为有全球眼光、人本思想、系统观念、未来设计的战略科学家,很早就介入了应对地球四大危机之一生态危机的思考,并做出了巨大的理论建树。20世纪60年代,他利用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东风航天城所在地)搞国防科研的机会,业余考察了巴丹吉林沙漠。80年代,他应《内蒙古日报》之约,专题研究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对内蒙古草原进行历史反思和科学利用的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19847月,他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构想——《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为人类创新生态文明指出了极具时代感的科学方向。
      钱学森先生倡导的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是科学开发地球沙区的优势资源,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是创建新的阳光产业、节水农业、扶贫工程、知识经济。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通俗表达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钱老所以要强调防沙治沙也是沙产业,但沙产业比防沙治沙难得多,是因为沙上长草就延伸出草产业,沙上长树就延伸出林产业。沙产业强调的绿化——转化——产业化,就是要治用结合,以用促治,以治保用,减少破坏源,变沙漠为绿洲。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向沙漠要效益。科学发展沙产业必须坚持六条标准:一、太阳能的转化效益;二、知识密集的程度;三、与市场接轨;四、保护环境;五、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六、良性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赢。
      钱学森先生的生态文明创新理论,强调用新的科学成果来综合利用、合理开发、深度加工沙生动植物,让生物转化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钱学森先生深刻分析了我国沙区农业气象资料、土地资源特征,指出沙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也具独特自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他认为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品的产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资源就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钱老要求我们既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因地制宜,适树适种;又要面向市场,科学经营,通过生产终极产品,争取最大效益;并坚持良性循环,确保发展后劲。既不是搞传统的工业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也不是搞西方的城市化,置沙区、草原农牧民的贫困于不顾。认清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贫困化,坚持既见沙漠又见人,努力做到三个双赢: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互补,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用科学技术解决农牧民的富裕问题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所以是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造福老百姓、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的理论,是因为它的指向表现在五方面:一是战略的前瞻性;二是科学的整体性;三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文化的关联性;四是节约再生、高效和谐、运作平稳、人境兼顾、后劲可靠的可持续性;五是变以色列高投入、高产出贵族农业,为中国式的工农联手、城乡一体、用得起、推得开平民农业,突出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它的特征可概括为四个字:。即:围绕一个字,走节约再生的循环经济之路;突出一个字,走草畜工贸四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型生态经济之路;强调一个字,走新型的涉农的工业化的集约经营之路;追求一个字,走技术创新、成果集群、系统祸合、利用综合、文化衔接、效益迭加的知识经济之路。一言以蔽之,它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建设和谐、实现小康的首选之路和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既是大江大河大沙漠的源头,也是我国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的富集带。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乳东供的物质保障靠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也靠它。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农村牧区6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人口虽占全国的近3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东部地区的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不但阻碍着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钱学森先生在给党中央领导的信中说:我国对西部的开发,一五计划和小三线建设时已搞过两次大的建设,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对西部地区民族经济的带动,所以农牧民弟兄仍然贫穷落后。他提出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有新的思路起点一定要高,让少数民族兄弟与汉族一样,享受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200212月,内蒙古成立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钱学森先生破格担任名誉顾问。他在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领导的信中说: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20015月他在给笔者和内蒙古政协常委、民营企业家赵永亮的信中说,要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要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内蒙古党委书记储波高度重视钱老的建议,在笔者执笔的《钱学森与西部开发》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看后很受启发和教益,办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重视应用系统工程的观念来指导生产建设与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体现的,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在有限的沙产业开发区内,实现生态好转、生活好转、环境好转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核心是为沙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任务光荣而艰巨。200811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高度肯定了老科学家的两大科学建树:一是系统工程理论;二是沙产业理论。总书记说:前不久,我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孙承斌、李斌《深情的关怀    倾心的交谈——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纪实》,《人民日报》2008120第一版)总书记强调的三点,就是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的两个三。即三生统一(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三统一)、三效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兼顾)。

      十五以来,内蒙古的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重视下,在主管部门林业厅、农牧业厅、科技厅等的支持下,已经发生了八大变化:一、由专家试点到农牧民实践;二、由农牧民个体经营到龙头企业带动;三、由资源简单转化到产业链延伸;四、从小基地示范到大集团加盟;五、从产品营销到名牌打造;六、从名不见经传到企业家军团出现及民营企业家挡大梁;七、从实物运营到资本运营及国际财团直接融资;八、从分散活动到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防沙治沙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作用,以组织化保证产业化。
      在宣传践行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科学思想方面,内蒙古也实现了八个全国率先:一、率先把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二、率先把大力发展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写进了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三、率先利用国际互联网注册并开通了《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站》;四、率先编印了一套三本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实践丛书》;五、率先举办了《钱学森与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图片展》;六、率先提出了以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小康概念;七、率先培育总结着鄂尔多斯生态小康模式;八、率先把科学发展沙产业写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国西部试点地区,健康、有序发展沙产业的指标体系正在日益完善,长效机制正在日益明确。如过去国家林业部以森林覆盖率为主要依据提出的南学榆林,北学赤峰,在当时是正确的也起过很大作用,但现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照,尚有不足。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存共赢的生态文明的新指标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提出学习和推广鄂尔多斯生态小康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鄂尔多斯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虽付出了代价,但也摸清了规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地民间流传的一首总结鄂尔多斯50年生态文明演变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禁牧轮牧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工农联手闯市场。鄂尔多斯市领导同志在“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讲演时,深有感触地说:“5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明白了人要吃饭,羊要吃草。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钱学森理论指导的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不解决沙区、牧区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以产业带动就业,彻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就是一句空话。”2001年鄂尔多斯市的沙化面积曾占全市面积的70%2007年,植被覆盖度已达75%,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的增加值达11.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就此增加891元,开始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宋平同志20047月实地考察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产业示范区后高兴地说,植被恢复到这个样子,看了实在使人高兴。原来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事,现在实现了。恢复到这个水平,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证明找对了办法。宋老强调要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效益,要有一些有经济效益的东西。(见刘恕主编《宋平关于发展沙产业的论述》铅印本第50—51页)
      作为中国沙产业理论的孕育之地、构思之地、试验之地、示范之地,24年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走在探索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钱学森先生为此十分欣慰。他20073月给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站题词指出: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在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继续做贡献,并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国去!让我们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119讲话精神为动力,加大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