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怀念王铎)忆王老
  •   孜孜手脑勤,立德亦立言。我是王老的网球弟子,在他卸任之后离休的岁月中,或在家中,或网球场、或在党委大院内,经常晤面、交谈,余向以革命前辈、师长尊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自治区人大参加起草“自治条例”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党委汇报和请示有关起草中遇到的重大事宜及进度等问题。记得当时书记中经常由王铎同志出面听取、指示和定夺有关问题。自然近距离地聆听他的谈话,接触就多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起草小组在常委会会议室听他对条例的总体设想和总纲部分应注意有关问题的谈话。归来对笔记稍加整理润色,就顺畅成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政策、权利与义务一清二楚,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的根据。当时我感到王老有水平、有见地、有经验,对内蒙古的过去与现在很了解,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指导起草条例。他解决中国复杂的民族问题,胸有成竹,了如指掌,知之甚深,表现出非凡的专家气度!
      王老离休后不久,我们《世纪行》系列丛书就请他出任顾问,撰写总序,出席相关会议,他不仅一一答应,并认真地参加研究、推敲和定夺有关问题,且劳心劳力写出序文,为内蒙古的革命前贤、烈士贾力更、李裕智等立传做了十分有益有意义的工作。
      他离休即日,响应党中央“老同志离休后要写点回忆录”的号召,动笔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五十春秋》。那时我还在自治区出版局工作岗位上,他定稿后我很快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推出并予发行。当王老的回忆录一切就绪时,他在呼市宾馆(政府招待所)二楼雅间自带国酒宴请我与石玉祥等人,以示酬谢,王老斟酒真是四壁生辉啊!当然,这一时段接触、交谈、讨论有关问题,就对王老了解更多、更具体些了。
      王老逝世后,我又约请内蒙古日报社副刊编辑李世琦搜集资料,访问知情者,历时半年多,写出《王铎的故事》一书,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供应了精神食粮,对我们世纪行丛书系列出版发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上述断断续续接触、交谈、聆听他的讲话,王老留给我的印象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面广,智慧深邃,深沉虑事,态度稳健,做事缜密周到,尤通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富有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二是有良好的修养,廉洁奉公,勤政垂范。无论工作上和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不贪图物质享受,保持了延安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青壮强战士,老来堪称师。
      王铎原名王振铎,二十世纪初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就读东北大学,是时参加过“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反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显示了一个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的大智大勇。诗云:
      东北农村少年游,
      勤奋读书度春秋。
      国事艰危民潮涌,
      当仁愤然立潮头。
      王铎入校后在大学专攻边疆政治专业,他学习优良,品德高尚,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之际,在同学知己蒙古族孔飞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誓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有道是:
      欣作入关万里行,
      东大学府炼锦心。
      卢沟事变风雨桥,
      舍生随党逐征尘。
      
      抗日烽火漫疆场,
      英姿运笔如剑芒。
      誉满边疆凭胆识,
      文韬武略慨而慷。
      王铎在东大边疆系选修蒙古语课。学生时期与孔飞一行赴西蒙苏尼特、百灵庙等地考察,自此他与内蒙古各族人民结下割舍不断的情缘,源远流长的友谊,直至离休老终此域。
      “九•一八”后,参加了抗日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民族生死搏斗。延安时期,主要从事党的民族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工作。离开延安后一直在内蒙古地区工作、战斗、生活。歌咏道:
      风雨关山路几程,
      辗转抵达延安城;
      追求真理何辛劳,
      茫茫夜空见大星。
      
      东洋利令挑战云,
      神舟奸孽溃不军;
      抗日继而解放篇,
      竭力草原效赤心。
      1938年8月王铎怀着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渴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增长知识,坚定信念,磨炼意志,在革命大熔炉里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第一次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聆听诸位革命家的声音和目睹毛泽东的丰采,心理十分高兴且有终身的归宿之感!
      1939、1940年带着延安的泥土香,披着马列主义的光辉,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第二次来到内蒙古。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秋风草黄的好风光与日子里,匹马单行,志大胆豪,风尘仆仆进王爷府,走蒙古包,访贫问苦,历时数月,行程万里,踏遍鄂尔多斯高原七旗县,深入调查研究,回到延安将心得体会写成报告,受到党中央的赞许。诗歌唱出:
      曾为考察入莽原,
      不畏劳顿万险难;
      调研西蒙七旗县,
      体味民情吃野餐。
      “文革”中王铎被拉下马批斗、隔离、囚禁六年之久,肉体受到严重摧残,精神遭到不堪折磨。在处境非常恶劣,情况十分复杂,风云变幻莫测之际,仍坚持党性立场,实事求是为本,不以己悲乐观大度,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度过狂风天暗,迎来朝阳满环宇!放歌尾声:
      牛棚蒙冤独沉吟,
      真理乖谬大交锋;
      逆境岂忘忧国事,
      本经奉道识真金。
      
      朔野生活兴倍酣,
      草原风情任君看;
      兴安松柏是化身,
      复出滋味更甜甘。
      
      八旬乘机赴远程,
      探亲调研彼国情;
      长风破浪平生志,
      白宫不及天安门!
      
      病室如田奋力耕,
      《五十春秋》见精神;
      沉思世事歌战士,
      留在人间是正声!
      王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晚年抱病扶案,翻阅资料,查阅档案,找人座谈,笔耕不辍,所撰几十万字的《五十春秋》一书,为内蒙古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留下宝贵资料,在党政军界和民族部门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生既平生亮,死复永不朽!
    (作者:原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局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怀念王铎)忆王老
  •   孜孜手脑勤,立德亦立言。我是王老的网球弟子,在他卸任之后离休的岁月中,或在家中,或网球场、或在党委大院内,经常晤面、交谈,余向以革命前辈、师长尊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自治区人大参加起草“自治条例”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党委汇报和请示有关起草中遇到的重大事宜及进度等问题。记得当时书记中经常由王铎同志出面听取、指示和定夺有关问题。自然近距离地聆听他的谈话,接触就多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起草小组在常委会会议室听他对条例的总体设想和总纲部分应注意有关问题的谈话。归来对笔记稍加整理润色,就顺畅成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政策、权利与义务一清二楚,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的根据。当时我感到王老有水平、有见地、有经验,对内蒙古的过去与现在很了解,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指导起草条例。他解决中国复杂的民族问题,胸有成竹,了如指掌,知之甚深,表现出非凡的专家气度!
      王老离休后不久,我们《世纪行》系列丛书就请他出任顾问,撰写总序,出席相关会议,他不仅一一答应,并认真地参加研究、推敲和定夺有关问题,且劳心劳力写出序文,为内蒙古的革命前贤、烈士贾力更、李裕智等立传做了十分有益有意义的工作。
      他离休即日,响应党中央“老同志离休后要写点回忆录”的号召,动笔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五十春秋》。那时我还在自治区出版局工作岗位上,他定稿后我很快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推出并予发行。当王老的回忆录一切就绪时,他在呼市宾馆(政府招待所)二楼雅间自带国酒宴请我与石玉祥等人,以示酬谢,王老斟酒真是四壁生辉啊!当然,这一时段接触、交谈、讨论有关问题,就对王老了解更多、更具体些了。
      王老逝世后,我又约请内蒙古日报社副刊编辑李世琦搜集资料,访问知情者,历时半年多,写出《王铎的故事》一书,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供应了精神食粮,对我们世纪行丛书系列出版发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上述断断续续接触、交谈、聆听他的讲话,王老留给我的印象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面广,智慧深邃,深沉虑事,态度稳健,做事缜密周到,尤通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富有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二是有良好的修养,廉洁奉公,勤政垂范。无论工作上和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不贪图物质享受,保持了延安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青壮强战士,老来堪称师。
      王铎原名王振铎,二十世纪初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就读东北大学,是时参加过“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反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显示了一个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的大智大勇。诗云:
      东北农村少年游,
      勤奋读书度春秋。
      国事艰危民潮涌,
      当仁愤然立潮头。
      王铎入校后在大学专攻边疆政治专业,他学习优良,品德高尚,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之际,在同学知己蒙古族孔飞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誓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有道是:
      欣作入关万里行,
      东大学府炼锦心。
      卢沟事变风雨桥,
      舍生随党逐征尘。
      
      抗日烽火漫疆场,
      英姿运笔如剑芒。
      誉满边疆凭胆识,
      文韬武略慨而慷。
      王铎在东大边疆系选修蒙古语课。学生时期与孔飞一行赴西蒙苏尼特、百灵庙等地考察,自此他与内蒙古各族人民结下割舍不断的情缘,源远流长的友谊,直至离休老终此域。
      “九•一八”后,参加了抗日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民族生死搏斗。延安时期,主要从事党的民族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工作。离开延安后一直在内蒙古地区工作、战斗、生活。歌咏道:
      风雨关山路几程,
      辗转抵达延安城;
      追求真理何辛劳,
      茫茫夜空见大星。
      
      东洋利令挑战云,
      神舟奸孽溃不军;
      抗日继而解放篇,
      竭力草原效赤心。
      1938年8月王铎怀着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渴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增长知识,坚定信念,磨炼意志,在革命大熔炉里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第一次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聆听诸位革命家的声音和目睹毛泽东的丰采,心理十分高兴且有终身的归宿之感!
      1939、1940年带着延安的泥土香,披着马列主义的光辉,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第二次来到内蒙古。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秋风草黄的好风光与日子里,匹马单行,志大胆豪,风尘仆仆进王爷府,走蒙古包,访贫问苦,历时数月,行程万里,踏遍鄂尔多斯高原七旗县,深入调查研究,回到延安将心得体会写成报告,受到党中央的赞许。诗歌唱出:
      曾为考察入莽原,
      不畏劳顿万险难;
      调研西蒙七旗县,
      体味民情吃野餐。
      “文革”中王铎被拉下马批斗、隔离、囚禁六年之久,肉体受到严重摧残,精神遭到不堪折磨。在处境非常恶劣,情况十分复杂,风云变幻莫测之际,仍坚持党性立场,实事求是为本,不以己悲乐观大度,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度过狂风天暗,迎来朝阳满环宇!放歌尾声:
      牛棚蒙冤独沉吟,
      真理乖谬大交锋;
      逆境岂忘忧国事,
      本经奉道识真金。
      
      朔野生活兴倍酣,
      草原风情任君看;
      兴安松柏是化身,
      复出滋味更甜甘。
      
      八旬乘机赴远程,
      探亲调研彼国情;
      长风破浪平生志,
      白宫不及天安门!
      
      病室如田奋力耕,
      《五十春秋》见精神;
      沉思世事歌战士,
      留在人间是正声!
      王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晚年抱病扶案,翻阅资料,查阅档案,找人座谈,笔耕不辍,所撰几十万字的《五十春秋》一书,为内蒙古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留下宝贵资料,在党政军界和民族部门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生既平生亮,死复永不朽!
    (作者:原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局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