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提要:地方志资料分类,到目前只是从形式上、形态上和内容的类别方面进行了划分和研究。实践中,就资料内容而言,除这些划分的方法类别之外,还有必要根据资料的特性,进行横向划分,使之对资料的认识向更深一步发展,对于当今的地方志编修,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从地方志资料分类现状、地方志资料内容横向划分概念的产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资料 分类 应用 探讨
地方志系科学的资料性著述,资料是志书的生命。自地方志产生以来直至社会主义第二轮修志的今天,一些方志专家,曾做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对于地方志之资料的认识,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止境,目前关于地方志资料的认识,仍有待于继续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方面发展。
一、地方志资料分类现状
自修志以来,地方志工作者对资料的认识、分类、鉴别、整理等一直非常重视,对地方志资料及其研究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成果:㈠从形式上划分:分为书籍、报刊、图表、文献、档案、实物、图片、图纸、调查、统计报告等。㈡从形态上划分:①文字资料(档案、报刊、书籍等);②实物资料(文物、图片、碑刻等);③口碑资料(回忆、采访、调查等)。㈢从内容上划分:
二、地方志资料内容横向划分概念的产生
上述这些对资料的划分,只是从资料的形式、形态、内容的类别上进行了划分。笔者在长期修志实践中,感觉和体会到将资料认识、剖析到这个层次似乎还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地方志工作的需要。那就是将资料在内容上除纵向的分类外,再进行一次横向的划分。也就是说把地方志的一切资料,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社会的、人文的,还是文字的、实物的、口碑的资料等,总结归纳,划分成三个类别:㈠事物性资料:事物,指事情、事物。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所做的一切事情,即一切活动;二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东西。事物性资料是指事物状态或变化方面的事物形成的资料。《列子·黄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陆机《漏刻赋》:“妙万物而为基。”也专指外物、环境。与“我”相对。《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张守节正义:“物者,外境也。”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与我皆无尽也。”引申为事件之称。总而言之,事物性资料充满在各个历史时期和自然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和现存的一切现象和变化。㈡综合性资料:综合性是指把各方面的不同类别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综合性资料是某事物职能、性质,综合某一事物的特点或职能,以及一些事物发生的原因、背景等。㈢理论性资料: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理论性资料是关于事物重要性、重要意义、作用及对事物的一些评价等的资料。上述三部分资料,从一个方面来说,构成了地方志资料的总和,可以将全部资料包含在内。各类之间既截然不同,又能独立成类,各类资料又都有本身所固有的特定性。
三、地方志资料内容横向划分的应用及其意义
关于地方志性质的定义,到目前各种说法不下30种。2004年10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了专门的地方志性质研讨会,又有许多方志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主要集中在“地方志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上是无疑的。一部志书,事物性、综合性、理论性各类资料的成分占据什么样的比例,是志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理论性和综合性资料使用较多(必须是使用得当),著述性就强些,但过多了就会导致空泛;反之,理论性文字过少,著述性就相对削弱,以至成为资料汇编。是否能编纂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类资料的搭配和所占比例上。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资料便不成为志书。进一步划分和明确资料内容横向类别,其主要意义在于如何使用这些资料上,把握资料性、著述性的尺度,操作起来明确清晰,一目了然。不容易发生大的偏颇,使之志书走样。
一是理论性资料的使用。理论性资料的使用与所谓的“著述性”密切相关,可以分析利弊、展望未来。所谓著述性或学术性的强弱,就是融入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的多少,加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的多少。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提出,首轮修志著述性、学术性不强,主要原因就是过分强调资料性,片面理解述而不论,提出“述而有作”、“述而精作”的观点。(当然著述性、学术性也不仅仅表现在论上,还有对资料的取舍、考证、编排等)这里且把有论的文字,就归结为理论性资料。
二是综合性资料的使用。从笔者接触到的首轮和第二轮志书看,普遍存在着综合性资料使用过多现象。如《内丘县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县委党校的叙述:“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县委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职能是:培训和轮训乡镇和县直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提高其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对年轻和优秀的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各部门培养意识形态领域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加强壮大理论队伍;对干部进行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并为党委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然后写到:“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始建于1956年10月,受县委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2年恢复。2000年,设校长(县委副书记兼)、第一副校长(组织部长兼)、常务副校长、副校长,下设办公室、教研室、教务处、总务处,分别具体负责学校日常行政、理论研究、教学事务、后勤工作。人员编制16人。1985—2000年,开办各种中专班、专修班、函授本科班共8期,累计招生1089人。”从上述文字中不难看出,关于党校的性质、功能、业务范围、意义等记述的非常详尽,党校的定义这方面的资料占了主要地位,综合性资料占据比重过大。而事物性资料又过少,只是看出了县委党校是干什么的,而没有记述清楚这个县委党校干了些什么。该书1340页,洋洋200余万言。应该说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但不是工具书,不是用来查词条或名词解释的。一地一个部门,应该做些什么不重要,这是大范围的定义,还不见得是你那里的情况,你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才是地方志应该记述的主要内容。因此这段综合性叙述资料应该大大压缩甚至删掉不要。类似的情况表现在社会主义首轮修志和第二轮修志上相当普遍,主要表象在介绍机构上、专业志名称的解释上、事物的性质功能解说上等,几乎出现在各个章节或者部分。
三是事物性资料的使用。事物性资料的使用是地方志的主体,资料性著述理论的建立,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一定要坚定地方志是事物性资料著述的信念。在搜集资料、编写初稿、总纂定稿等各个环节都要把事物性资料著述放在首位,才能编纂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此外,将地方志资料横向划分成为理论性、综合性、事物性三类资料,还可以归纳出各类资料在志书中的特征:1.理论性资料主要使用在概述、无题序等较高层次上;综合性资料主要使用在中层次上;事物性资料主要使用在节、目最低层次上。2.事物性资料主要来自最广泛的所有各种各类资料上;综合性资料主要来源于教科书或文件书籍中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定义中;理论性资料主要是作者提炼加工的资料。3.根据志书的特点,理论性资料和综合性资料应各占10%左右,事物性资料应占80%左右。4.除编纂时掌握使用这一理论概念外,还可以用这一观点分析、衡量一部志书的著述性、资料性、科学性状况,分析其成败得失、质量高低。因此,将地方志资料划分成横向三类的概念,并运用到修志实践中,是有一定意义的。
(作者: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责编:姚思泰
提要:地方志资料分类,到目前只是从形式上、形态上和内容的类别方面进行了划分和研究。实践中,就资料内容而言,除这些划分的方法类别之外,还有必要根据资料的特性,进行横向划分,使之对资料的认识向更深一步发展,对于当今的地方志编修,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从地方志资料分类现状、地方志资料内容横向划分概念的产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资料 分类 应用 探讨
地方志系科学的资料性著述,资料是志书的生命。自地方志产生以来直至社会主义第二轮修志的今天,一些方志专家,曾做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对于地方志之资料的认识,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止境,目前关于地方志资料的认识,仍有待于继续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方面发展。
一、地方志资料分类现状
自修志以来,地方志工作者对资料的认识、分类、鉴别、整理等一直非常重视,对地方志资料及其研究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成果:㈠从形式上划分:分为书籍、报刊、图表、文献、档案、实物、图片、图纸、调查、统计报告等。㈡从形态上划分:①文字资料(档案、报刊、书籍等);②实物资料(文物、图片、碑刻等);③口碑资料(回忆、采访、调查等)。㈢从内容上划分:
二、地方志资料内容横向划分概念的产生
上述这些对资料的划分,只是从资料的形式、形态、内容的类别上进行了划分。笔者在长期修志实践中,感觉和体会到将资料认识、剖析到这个层次似乎还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地方志工作的需要。那就是将资料在内容上除纵向的分类外,再进行一次横向的划分。也就是说把地方志的一切资料,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社会的、人文的,还是文字的、实物的、口碑的资料等,总结归纳,划分成三个类别:㈠事物性资料:事物,指事情、事物。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所做的一切事情,即一切活动;二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东西。事物性资料是指事物状态或变化方面的事物形成的资料。《列子·黄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陆机《漏刻赋》:“妙万物而为基。”也专指外物、环境。与“我”相对。《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张守节正义:“物者,外境也。”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与我皆无尽也。”引申为事件之称。总而言之,事物性资料充满在各个历史时期和自然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和现存的一切现象和变化。㈡综合性资料:综合性是指把各方面的不同类别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综合性资料是某事物职能、性质,综合某一事物的特点或职能,以及一些事物发生的原因、背景等。㈢理论性资料: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理论性资料是关于事物重要性、重要意义、作用及对事物的一些评价等的资料。上述三部分资料,从一个方面来说,构成了地方志资料的总和,可以将全部资料包含在内。各类之间既截然不同,又能独立成类,各类资料又都有本身所固有的特定性。
三、地方志资料内容横向划分的应用及其意义
关于地方志性质的定义,到目前各种说法不下30种。2004年10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了专门的地方志性质研讨会,又有许多方志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主要集中在“地方志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上是无疑的。一部志书,事物性、综合性、理论性各类资料的成分占据什么样的比例,是志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理论性和综合性资料使用较多(必须是使用得当),著述性就强些,但过多了就会导致空泛;反之,理论性文字过少,著述性就相对削弱,以至成为资料汇编。是否能编纂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类资料的搭配和所占比例上。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资料便不成为志书。进一步划分和明确资料内容横向类别,其主要意义在于如何使用这些资料上,把握资料性、著述性的尺度,操作起来明确清晰,一目了然。不容易发生大的偏颇,使之志书走样。
一是理论性资料的使用。理论性资料的使用与所谓的“著述性”密切相关,可以分析利弊、展望未来。所谓著述性或学术性的强弱,就是融入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的多少,加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的多少。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提出,首轮修志著述性、学术性不强,主要原因就是过分强调资料性,片面理解述而不论,提出“述而有作”、“述而精作”的观点。(当然著述性、学术性也不仅仅表现在论上,还有对资料的取舍、考证、编排等)这里且把有论的文字,就归结为理论性资料。
二是综合性资料的使用。从笔者接触到的首轮和第二轮志书看,普遍存在着综合性资料使用过多现象。如《内丘县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县委党校的叙述:“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县委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职能是:培训和轮训乡镇和县直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提高其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对年轻和优秀的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各部门培养意识形态领域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加强壮大理论队伍;对干部进行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并为党委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然后写到:“中共内丘县委党校始建于1956年10月,受县委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2年恢复。2000年,设校长(县委副书记兼)、第一副校长(组织部长兼)、常务副校长、副校长,下设办公室、教研室、教务处、总务处,分别具体负责学校日常行政、理论研究、教学事务、后勤工作。人员编制16人。1985—2000年,开办各种中专班、专修班、函授本科班共8期,累计招生1089人。”从上述文字中不难看出,关于党校的性质、功能、业务范围、意义等记述的非常详尽,党校的定义这方面的资料占了主要地位,综合性资料占据比重过大。而事物性资料又过少,只是看出了县委党校是干什么的,而没有记述清楚这个县委党校干了些什么。该书1340页,洋洋200余万言。应该说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但不是工具书,不是用来查词条或名词解释的。一地一个部门,应该做些什么不重要,这是大范围的定义,还不见得是你那里的情况,你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才是地方志应该记述的主要内容。因此这段综合性叙述资料应该大大压缩甚至删掉不要。类似的情况表现在社会主义首轮修志和第二轮修志上相当普遍,主要表象在介绍机构上、专业志名称的解释上、事物的性质功能解说上等,几乎出现在各个章节或者部分。
三是事物性资料的使用。事物性资料的使用是地方志的主体,资料性著述理论的建立,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一定要坚定地方志是事物性资料著述的信念。在搜集资料、编写初稿、总纂定稿等各个环节都要把事物性资料著述放在首位,才能编纂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此外,将地方志资料横向划分成为理论性、综合性、事物性三类资料,还可以归纳出各类资料在志书中的特征:1.理论性资料主要使用在概述、无题序等较高层次上;综合性资料主要使用在中层次上;事物性资料主要使用在节、目最低层次上。2.事物性资料主要来自最广泛的所有各种各类资料上;综合性资料主要来源于教科书或文件书籍中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定义中;理论性资料主要是作者提炼加工的资料。3.根据志书的特点,理论性资料和综合性资料应各占10%左右,事物性资料应占80%左右。4.除编纂时掌握使用这一理论概念外,还可以用这一观点分析、衡量一部志书的著述性、资料性、科学性状况,分析其成败得失、质量高低。因此,将地方志资料划分成横向三类的概念,并运用到修志实践中,是有一定意义的。
(作者: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责编:姚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