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中国
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意即党中央之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1912年成立民国时,定名为中华,全称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至此中国才真正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在研究此经时,对其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说:“中国,京师也”。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则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蒙古
蒙古全称“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
其“蒙古”一名由来说法不同,一说意思是“我们的火”。因为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每至一地,大家共炊同煮,并推选一名有经验的长者当炊头儿掌管此事,故有此称。另一说解释为“银”或“永恒之意”。还有一说是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原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蒙语写作Mohroa,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蒙古”意为“勇悍无畏”。
其实,“蒙古”一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称蒙兀室韦,为民族名。自唐以后,汉语文献中所用的蒙瓦、萌古、蒙兀、萌骨、蒙古里、萌古斯、萌古子、盲骨子等多种名称,都是“蒙古”的同名异译。直接称为蒙古一词,始见于无名氏《炀王江上录》,这是女真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唐朝末年,蒙兀所属的北狄室韦诸部落之一的塔塔儿部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中原人称“塔塔儿”为“鞑靼”,这些室韦部落也自称“鞑靼”。至元忽必烈时“鞑靼”一词遂由“蒙古”取而代之。在很长时间里,蒙古族各部落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13世纪初年,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最终统一大漠南北各部,并借统治部族的族名,统称作蒙古人。其国名是由这一民族名称转来的。
朝鲜
朝鲜全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包括附近3300多个大小岛屿。公元前7世纪,朝鲜这个名称曾在史籍上出现过,但未见其具体解释。后来,朝鲜的《东国舆地胜览》又记载:朝鲜“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朝鲜的箕氏王朝和其后的卫氏王朝(公元前194年建立),都采用朝鲜这个名称。中国《史记》、《汉书》中都曾记载:“武王封箕子于朝鲜。”
在公元1世纪初,高句丽、百济、新罗3个国家在半岛上逐渐形成鼎足之势,于是开始了长达600年之久的“三国时代”。7世纪中叶,新罗王朝统一了朝鲜半岛。918年,高句丽王朝代替了新罗王朝,改国号为“高丽”,系山高水丽之意。当时,因中朝两国帝王间存在着封建宗藩关系,夺得高丽政权的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报改国号并提出两个方案,供朝廷抉择,其一为“朝鲜”,另一个是“和宁”。朱元璋采纳了“朝鲜”这个称谓。自此,“朝鲜”国号取代了“高丽”国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国,废除朝鲜向清廷朝贡的宗藩关系。
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自1910~1945年,“朝鲜”与“韩国”的两种称谓混用,并无特别政治含义。1945年8月,北部独立。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责编:姚思泰
中国
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意即党中央之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1912年成立民国时,定名为中华,全称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至此中国才真正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在研究此经时,对其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说:“中国,京师也”。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则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蒙古
蒙古全称“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
其“蒙古”一名由来说法不同,一说意思是“我们的火”。因为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每至一地,大家共炊同煮,并推选一名有经验的长者当炊头儿掌管此事,故有此称。另一说解释为“银”或“永恒之意”。还有一说是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原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蒙语写作Mohroa,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蒙古”意为“勇悍无畏”。
其实,“蒙古”一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称蒙兀室韦,为民族名。自唐以后,汉语文献中所用的蒙瓦、萌古、蒙兀、萌骨、蒙古里、萌古斯、萌古子、盲骨子等多种名称,都是“蒙古”的同名异译。直接称为蒙古一词,始见于无名氏《炀王江上录》,这是女真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唐朝末年,蒙兀所属的北狄室韦诸部落之一的塔塔儿部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中原人称“塔塔儿”为“鞑靼”,这些室韦部落也自称“鞑靼”。至元忽必烈时“鞑靼”一词遂由“蒙古”取而代之。在很长时间里,蒙古族各部落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13世纪初年,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最终统一大漠南北各部,并借统治部族的族名,统称作蒙古人。其国名是由这一民族名称转来的。
朝鲜
朝鲜全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包括附近3300多个大小岛屿。公元前7世纪,朝鲜这个名称曾在史籍上出现过,但未见其具体解释。后来,朝鲜的《东国舆地胜览》又记载:朝鲜“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朝鲜的箕氏王朝和其后的卫氏王朝(公元前194年建立),都采用朝鲜这个名称。中国《史记》、《汉书》中都曾记载:“武王封箕子于朝鲜。”
在公元1世纪初,高句丽、百济、新罗3个国家在半岛上逐渐形成鼎足之势,于是开始了长达600年之久的“三国时代”。7世纪中叶,新罗王朝统一了朝鲜半岛。918年,高句丽王朝代替了新罗王朝,改国号为“高丽”,系山高水丽之意。当时,因中朝两国帝王间存在着封建宗藩关系,夺得高丽政权的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报改国号并提出两个方案,供朝廷抉择,其一为“朝鲜”,另一个是“和宁”。朱元璋采纳了“朝鲜”这个称谓。自此,“朝鲜”国号取代了“高丽”国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国,废除朝鲜向清廷朝贡的宗藩关系。
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自1910~1945年,“朝鲜”与“韩国”的两种称谓混用,并无特别政治含义。1945年8月,北部独立。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责编:姚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