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五期
  • (专题研究)走西口漫谈
  •   走西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移民活动。这次移民活动有三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鼓励口里人到口外“农垦”;二是口里诸地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急需外出谋生;三是西口外有着穷苦人理想的生存环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最主要的是第三个条件,它是促使口里人迁徙的核心因素。因此,当时口里人十分向往口外,称西口外是“咸盐堆成山,山药大如碗,银元宝用簸箕撮,羊肉吃不完”。这话未免有些夸张,但着实点出了西口外的魅力所在。

      那么,走西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统计数据,也确实不好统计。于是,有些学者便从口里人口的减少和口外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增长的规律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上的评估。据《河曲县志》载:民国八年(1919)河曲县总人口为12万人,到1949年仅剩8.6万人;陕西省府谷县麻地沟村民在民国初年有1.5万多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剩1000多人。按照人口增减规律来考虑,如此锐减,只有三种可能,即战争、灾异、移民,而其间又无大的战事或疫病流行。这些人口,除了“走西口”之外再找不到更好的解释。而与此相反,西口外的人口却成倍地增长。据统计,民国元年,内蒙古共有240.32万人,民国38年,即1949年人口达608.10万人,到21世纪初,全区有23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2万人,汉族1833万人,余为其他民族人口。那么这1833万人中,有多少是走西口者的后裔呢?据有些学者估算,最低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即有近1000万人,快占到全区总人口的“半壁江山”。

      这种估算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可以说,在西口外移民的“烙印”随处都在。如在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上千个村屯的名称与山西、陕西省的州、县、村、社的名称有关,如定襄窑、偏关卜、榆林镇等。而在鄂尔多斯地区,则是以走西口者本人或本族姓氏为名的村屯,如李家坡、冯家渠、徐家梁等,这种名称比比皆是。这支浩瀚的大军,在起初走西口时,大部分是“打工仔”,穷苦人居多,但也有很多匠人、艺人等。穷苦人来到西口外,培育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匠人来到西口外,如铁匠、木匠、柳匠等,把口里的先进技艺带到口外,加速了西口外由游牧文化向半农半牧,以及农耕文化的转变;而艺人来到西口外,则把口里、口外的民间文化相互交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二人台、爬山歌等艺术。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走西

     口这段历史,虽然说不上波澜壮阔,但也确实历尽艰险、先苦后甜、曲折发展。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自然多有表现,但就目前笔者所看到的资料中,反映最多的是走西口时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走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到了西口外四处闯荡的艰难历程。 

      离别故土是最让人动情的,特别是当初走西口时都是青年男子出走,女的在家守候,走后境况如何、何时回来、还能否团聚等等都是变数,因而这种难舍难分之情均属常人之理,文学艺术在表现时,将爱情、别情和生活的苦情熔于一炉,把走西口者的感人气氛渲染张扬到了极致:“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我止不住泪蛋蛋流”、“叫一声妹妹你不要哭,哭的哥哥我心难活”。这种真实感人的词语,再加上凄楚的乐调,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触动。接着就是往去走的艰辛,其中有一首作品诉说的就是“紧七慢八”走西口的路途经历:“头一天住古城走了四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三个省。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啥也没弄懂。第三天乌拉素要了些烂朴布,坐在那个房檐下补了补烂单裤。第四天翻坝梁我两眼泪汪汪,想起那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第五天沙蒿塔拣了个烂瓜钵,拿起来啃了两口打凉又解乏。第六天珊瑚湾我碰了个鞑老板,说了两句蒙古话吃了两个酸酪酐。第七天那到了长牙店我住店没店钱,叫一声长牙嫂子你可怜一可怜。”这首民谣说的是河曲人陆路走西口的情景,虽然它没有过多的感情铺垫,但却把走西口的路程记述得十分真实、清楚,其字里行间也充满了走西口者的艰辛与无奈。另—首讲的是到口外后在生产生活上的情景:“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到口外,数不尽,艰难种种: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二鬼抽筋;上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在沙梁,锄糜子,腰酸腿疼;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大青山,背大炭,压断背筋;走后营,拉骆驼,自问充军。翻坝梁,刮怪风,两眼难睁;小川河,耍一水,拔断儿根;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铺竹芨,盖星宿,难耐天明;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沙篙塔,碰土匪,险乎送命……”。

      这些记述确实真实感人,更是我们研究走西口的宝贵资料。但笔者认为,文学艺术反映生活毕竟是有限的,走西口历经300年,经过了开拓创业、苦斗图存和逐渐发展三个阶段,而更长的阶段则是不仅男人走西口,而且女人也走,直至全家走、全户走、整村走,这才形成了浩大的走西口潮,而我们的文学艺术在这方面却反映的不多。

      伴随着走西口的移民史,催生出了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二人台。“没有走西口,就没有二人台”,这是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定论。然而,若没有二人台,特别是二人台中的最有代表的剧目《走西口》,那么走西口这段移民史也不会如此著名、流传甚广。

      二人台起初叫小曲儿坐唱、打坐腔、唱玩艺儿、打玩艺儿,属于民间百姓聊以自娱的原始的艺术形态。 随着走西口的兴起,晋陕冀宁等地的人民来到西口外,同时把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也带到了塞外,在广袤草原的哺育下,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至于“二人台”这个名字,直到1951年绥远省民间艺人学习会期间,绥远省政府副主席杨植霖以省政府的名义作《二人台翻身》的报告,才正式把这个艺术叫二人台,二人台这个名称也才响亮于华夏大地。

      二人台是一个集民歌演唱、舞蹈表演、曲艺说唱、牌子曲演奏、戏曲表演五位一体的独具风格的综合性艺术。有西、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晋陕冀宁五省区;东路二人台则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中心,同时流行于冀北、晋北等地。西、东路二人台的流行地域覆盖90多个旗县,1500多万人口。二人台属于地方戏曲,为了演出方便,节目一般是两个人,即一生一旦或者一丑一旦,因此便有了二人台的叫法。这种戏曲主要反映农村的生活,半个小时之内一个节目,没有复杂的戏剧冲突,演员表演时可自由发挥。其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集戏、曲、歌、舞、乐于一身,深受人民的欢迎;贴近群众,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诙谐、风趣、喜剧风格,且以男女调情逗闹为多。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很多,达100多种,如《走西口》、《打金钱》、《打樱桃》、《压糕面》、《探病》、《顶灯》、《五哥放羊》、《小寡妇上坟》、《水刮西包头》、《种洋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兄妹开荒》、《刘胡兰》、《红色娘子军》、《莜面飘香》、《人民公仆牛玉儒》等。这种剧目,因道具简单,演员数量少,受场地、环境等制约因素较少,因而很受农村、牧区等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二人台艺术影响的不断扩大,引起了诸多关于二人台究竟归属哪里的争论。笔者认为,争论仍可进行,但必须立场公允、视野宽广。其中,有一点必须承认:没有走西口,就没有二人台,二人台是走西口的派生物。在此基础上再看二人台的归属才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因此,笔者十分赞同中国二人台研究专家邢野的胸襟,他说:“倘若我们能够站在比万里长城还长,比阴山还高,比土默川平原还宽广,比毛乌素沙漠还浩瀚的立场”来看,“不能武断地说二人台是谁的,是哪一个省的……它是晋陕冀宁走西口人在塞外这块热土上共同培育起来的民间艺术,它五位一体的艺术特点,正是这种文化积淀折射出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二人台艺术源于走西口这段历史,而二人台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就是《走西口》。因此,谈及走西口,必须要讲述《走西口》。

      《走西口》这出传统剧目,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现有十几种脚本,但目前广为流传的是1953年由绥远省戏曲改革审定委员会会同艺人改编的《走西口》。剧中人物有两个:孙玉莲和太春。背景由两人出场自我介绍。“家住在太原,爹爹孙朋安。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叫孙玉莲。玉莲一十六岁整,刚和太春配成婚……”;“咸丰整五年(1855年),山西遭年限”、“太春去借粮,一颗也没借上”、“二姑舅捎来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西口,恐怕玉莲不依从”。剧情从此引出,反映山西大旱灾后,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就以“送、别、走”为主要内容,围绕“不走不行走不行”和“欲留不住留不住”这条主线层层展开,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走西口离别时的真情绝唱。

      剧情在“留”与“走”的矛盾中一步步展开,当太春决意把动身的消息告诉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地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怀抱上梳头匣,给哥哥梳梳头。”清朝男子都留有长辫,这是特有的服饰民俗,从妻子给丈夫梳头开始,推出了送行话别的重头戏,先是离家后“要”哥哥做什么,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始嘱咐: “走路要走大路”、“歇息要平地息”、“坐船要坐船舱”、“住店要住大店”、 “吃饭要吃熟”、“睡觉要当炕睡”……凡是一个做妻子应该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是那样的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临到分别的最后一刻,则是嘱咐哥哥“不要”做什么:“一不要抽大烟,二不要贪耍钱”、“哥哥西口外行,不要贪‘花红’。恐怕你变了心,忘了妹妹的好恩情”……

      通过叮嘱的全部内容,难分难舍的全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纯朴多情、惜惜相依的青年夫妇形象。最后太春终于与玉莲分手了,当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头来看”时,“望见玉莲小妹妹,还在房上站。”这真挚、素淡的粗线条勾勒,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了美的境界。

      《走西口》剧情至此就结束了,至于玉莲在剧终时唱得“但愿他平安无事,秋后早回来”,太春走后是否回来了,他在西口外究竟情况如何,都没有交待。因此说,《走西口》只演出了走西口这段历史的开头,大戏还应该在后面。

      走西口这段历史纷繁复杂,那么作为文学艺术的反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仅就二人台《走西口》这个剧目也有很多脚本。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十分欣赏二人台,并欣然题诗:“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玉蝶百花开”。《走西口》剧目也呈百花盛开之势。上一篇谈了比较正宗的《走西口》,下面再谈三个有代表性的《走西口》。

      一是传统剧目《走西口》,它与正宗《走西口》相比,不仅拓展了内容,而且还增加了人物,由原来的两个人,增加到六人,多了玉莲父母、二姑舅和货郎。内容主要加了两点,一是成婚前的情况,玉莲爱上了太春,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达不到婚姻自由的目的,便得了相思病,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最后她的父母没办法了,声明谁能治好就把玉莲许配给谁。这时太春来了,一进门玉莲的病就好了三分,刚一把脉,便好了七分,没吃药病就好了,最后两人结了婚。二是太春走后的情况,他与二姑舅到了归化城(今呼市),住了三年,因“买卖做得好”,让二姑舅回去给玉莲带了封信,说他要戴荷包,于是又引出了玉莲绣荷包的戏来。笔者认为,这种扩展很有意义,它更全面地记录了历史,有创新的理念。

      二是老舍写的《新走西口》,背景是1960年的太原,人物是孙玉莲和她的儿子继春及继春之妻周雨香。主写太春走西口“一去不回还”,玉莲把她俩的儿子继春抚养长大,继春要去支援包钢建设,母妻俩进行送别,但这次用老舍的话说是“化凄楚为欢快,以见时代的变化”,进入新社会,社会发展,环境改变,今非昔比,反映的是新时代的走西口情结。这属于“旧瓶装新酒”式的创新,有时代感,但仍用旧模式。

            三是近日在电视上看到的由山西省等部门联合创作的新编京剧《走西口》,讲述清代晋商经营“晋德裕”的老板常雨桥发现与自己共创基业的二掌柜为弥补亏损,在“晋德裕”卖出的胡麻油中掺假的事实后,坚持以诚为本,将以双倍价钱收回的掺假油付之一炬。挽回声誉之后,他又大胆开拓北疆,打开了对俄贸易的通道。此剧的重大创新是,用京剧的形式反映走西口的历史,并出现了女人走西口的形象。而剧在反映走西口途中货物遭抢、兄弟失散,最后克服各种困难,又回到故里实现了大团圆,表现出了晋商儒学的理念。(待续)

                                (作者:内蒙古乌海市档案史志局)

                                                       本文责编:姚思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题研究)走西口漫谈
  •   走西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移民活动。这次移民活动有三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鼓励口里人到口外“农垦”;二是口里诸地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急需外出谋生;三是西口外有着穷苦人理想的生存环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最主要的是第三个条件,它是促使口里人迁徙的核心因素。因此,当时口里人十分向往口外,称西口外是“咸盐堆成山,山药大如碗,银元宝用簸箕撮,羊肉吃不完”。这话未免有些夸张,但着实点出了西口外的魅力所在。

      那么,走西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统计数据,也确实不好统计。于是,有些学者便从口里人口的减少和口外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增长的规律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上的评估。据《河曲县志》载:民国八年(1919)河曲县总人口为12万人,到1949年仅剩8.6万人;陕西省府谷县麻地沟村民在民国初年有1.5万多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剩1000多人。按照人口增减规律来考虑,如此锐减,只有三种可能,即战争、灾异、移民,而其间又无大的战事或疫病流行。这些人口,除了“走西口”之外再找不到更好的解释。而与此相反,西口外的人口却成倍地增长。据统计,民国元年,内蒙古共有240.32万人,民国38年,即1949年人口达608.10万人,到21世纪初,全区有23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2万人,汉族1833万人,余为其他民族人口。那么这1833万人中,有多少是走西口者的后裔呢?据有些学者估算,最低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即有近1000万人,快占到全区总人口的“半壁江山”。

      这种估算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可以说,在西口外移民的“烙印”随处都在。如在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上千个村屯的名称与山西、陕西省的州、县、村、社的名称有关,如定襄窑、偏关卜、榆林镇等。而在鄂尔多斯地区,则是以走西口者本人或本族姓氏为名的村屯,如李家坡、冯家渠、徐家梁等,这种名称比比皆是。这支浩瀚的大军,在起初走西口时,大部分是“打工仔”,穷苦人居多,但也有很多匠人、艺人等。穷苦人来到西口外,培育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匠人来到西口外,如铁匠、木匠、柳匠等,把口里的先进技艺带到口外,加速了西口外由游牧文化向半农半牧,以及农耕文化的转变;而艺人来到西口外,则把口里、口外的民间文化相互交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二人台、爬山歌等艺术。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走西

     口这段历史,虽然说不上波澜壮阔,但也确实历尽艰险、先苦后甜、曲折发展。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自然多有表现,但就目前笔者所看到的资料中,反映最多的是走西口时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走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到了西口外四处闯荡的艰难历程。 

      离别故土是最让人动情的,特别是当初走西口时都是青年男子出走,女的在家守候,走后境况如何、何时回来、还能否团聚等等都是变数,因而这种难舍难分之情均属常人之理,文学艺术在表现时,将爱情、别情和生活的苦情熔于一炉,把走西口者的感人气氛渲染张扬到了极致:“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我止不住泪蛋蛋流”、“叫一声妹妹你不要哭,哭的哥哥我心难活”。这种真实感人的词语,再加上凄楚的乐调,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触动。接着就是往去走的艰辛,其中有一首作品诉说的就是“紧七慢八”走西口的路途经历:“头一天住古城走了四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三个省。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啥也没弄懂。第三天乌拉素要了些烂朴布,坐在那个房檐下补了补烂单裤。第四天翻坝梁我两眼泪汪汪,想起那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第五天沙蒿塔拣了个烂瓜钵,拿起来啃了两口打凉又解乏。第六天珊瑚湾我碰了个鞑老板,说了两句蒙古话吃了两个酸酪酐。第七天那到了长牙店我住店没店钱,叫一声长牙嫂子你可怜一可怜。”这首民谣说的是河曲人陆路走西口的情景,虽然它没有过多的感情铺垫,但却把走西口的路程记述得十分真实、清楚,其字里行间也充满了走西口者的艰辛与无奈。另—首讲的是到口外后在生产生活上的情景:“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到口外,数不尽,艰难种种: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二鬼抽筋;上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在沙梁,锄糜子,腰酸腿疼;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大青山,背大炭,压断背筋;走后营,拉骆驼,自问充军。翻坝梁,刮怪风,两眼难睁;小川河,耍一水,拔断儿根;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铺竹芨,盖星宿,难耐天明;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沙篙塔,碰土匪,险乎送命……”。

      这些记述确实真实感人,更是我们研究走西口的宝贵资料。但笔者认为,文学艺术反映生活毕竟是有限的,走西口历经300年,经过了开拓创业、苦斗图存和逐渐发展三个阶段,而更长的阶段则是不仅男人走西口,而且女人也走,直至全家走、全户走、整村走,这才形成了浩大的走西口潮,而我们的文学艺术在这方面却反映的不多。

      伴随着走西口的移民史,催生出了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二人台。“没有走西口,就没有二人台”,这是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定论。然而,若没有二人台,特别是二人台中的最有代表的剧目《走西口》,那么走西口这段移民史也不会如此著名、流传甚广。

      二人台起初叫小曲儿坐唱、打坐腔、唱玩艺儿、打玩艺儿,属于民间百姓聊以自娱的原始的艺术形态。 随着走西口的兴起,晋陕冀宁等地的人民来到西口外,同时把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也带到了塞外,在广袤草原的哺育下,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至于“二人台”这个名字,直到1951年绥远省民间艺人学习会期间,绥远省政府副主席杨植霖以省政府的名义作《二人台翻身》的报告,才正式把这个艺术叫二人台,二人台这个名称也才响亮于华夏大地。

      二人台是一个集民歌演唱、舞蹈表演、曲艺说唱、牌子曲演奏、戏曲表演五位一体的独具风格的综合性艺术。有西、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晋陕冀宁五省区;东路二人台则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中心,同时流行于冀北、晋北等地。西、东路二人台的流行地域覆盖90多个旗县,1500多万人口。二人台属于地方戏曲,为了演出方便,节目一般是两个人,即一生一旦或者一丑一旦,因此便有了二人台的叫法。这种戏曲主要反映农村的生活,半个小时之内一个节目,没有复杂的戏剧冲突,演员表演时可自由发挥。其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集戏、曲、歌、舞、乐于一身,深受人民的欢迎;贴近群众,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诙谐、风趣、喜剧风格,且以男女调情逗闹为多。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很多,达100多种,如《走西口》、《打金钱》、《打樱桃》、《压糕面》、《探病》、《顶灯》、《五哥放羊》、《小寡妇上坟》、《水刮西包头》、《种洋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兄妹开荒》、《刘胡兰》、《红色娘子军》、《莜面飘香》、《人民公仆牛玉儒》等。这种剧目,因道具简单,演员数量少,受场地、环境等制约因素较少,因而很受农村、牧区等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二人台艺术影响的不断扩大,引起了诸多关于二人台究竟归属哪里的争论。笔者认为,争论仍可进行,但必须立场公允、视野宽广。其中,有一点必须承认:没有走西口,就没有二人台,二人台是走西口的派生物。在此基础上再看二人台的归属才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因此,笔者十分赞同中国二人台研究专家邢野的胸襟,他说:“倘若我们能够站在比万里长城还长,比阴山还高,比土默川平原还宽广,比毛乌素沙漠还浩瀚的立场”来看,“不能武断地说二人台是谁的,是哪一个省的……它是晋陕冀宁走西口人在塞外这块热土上共同培育起来的民间艺术,它五位一体的艺术特点,正是这种文化积淀折射出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二人台艺术源于走西口这段历史,而二人台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就是《走西口》。因此,谈及走西口,必须要讲述《走西口》。

      《走西口》这出传统剧目,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现有十几种脚本,但目前广为流传的是1953年由绥远省戏曲改革审定委员会会同艺人改编的《走西口》。剧中人物有两个:孙玉莲和太春。背景由两人出场自我介绍。“家住在太原,爹爹孙朋安。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叫孙玉莲。玉莲一十六岁整,刚和太春配成婚……”;“咸丰整五年(1855年),山西遭年限”、“太春去借粮,一颗也没借上”、“二姑舅捎来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西口,恐怕玉莲不依从”。剧情从此引出,反映山西大旱灾后,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就以“送、别、走”为主要内容,围绕“不走不行走不行”和“欲留不住留不住”这条主线层层展开,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走西口离别时的真情绝唱。

      剧情在“留”与“走”的矛盾中一步步展开,当太春决意把动身的消息告诉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地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怀抱上梳头匣,给哥哥梳梳头。”清朝男子都留有长辫,这是特有的服饰民俗,从妻子给丈夫梳头开始,推出了送行话别的重头戏,先是离家后“要”哥哥做什么,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始嘱咐: “走路要走大路”、“歇息要平地息”、“坐船要坐船舱”、“住店要住大店”、 “吃饭要吃熟”、“睡觉要当炕睡”……凡是一个做妻子应该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是那样的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临到分别的最后一刻,则是嘱咐哥哥“不要”做什么:“一不要抽大烟,二不要贪耍钱”、“哥哥西口外行,不要贪‘花红’。恐怕你变了心,忘了妹妹的好恩情”……

      通过叮嘱的全部内容,难分难舍的全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纯朴多情、惜惜相依的青年夫妇形象。最后太春终于与玉莲分手了,当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头来看”时,“望见玉莲小妹妹,还在房上站。”这真挚、素淡的粗线条勾勒,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了美的境界。

      《走西口》剧情至此就结束了,至于玉莲在剧终时唱得“但愿他平安无事,秋后早回来”,太春走后是否回来了,他在西口外究竟情况如何,都没有交待。因此说,《走西口》只演出了走西口这段历史的开头,大戏还应该在后面。

      走西口这段历史纷繁复杂,那么作为文学艺术的反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仅就二人台《走西口》这个剧目也有很多脚本。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十分欣赏二人台,并欣然题诗:“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玉蝶百花开”。《走西口》剧目也呈百花盛开之势。上一篇谈了比较正宗的《走西口》,下面再谈三个有代表性的《走西口》。

      一是传统剧目《走西口》,它与正宗《走西口》相比,不仅拓展了内容,而且还增加了人物,由原来的两个人,增加到六人,多了玉莲父母、二姑舅和货郎。内容主要加了两点,一是成婚前的情况,玉莲爱上了太春,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达不到婚姻自由的目的,便得了相思病,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最后她的父母没办法了,声明谁能治好就把玉莲许配给谁。这时太春来了,一进门玉莲的病就好了三分,刚一把脉,便好了七分,没吃药病就好了,最后两人结了婚。二是太春走后的情况,他与二姑舅到了归化城(今呼市),住了三年,因“买卖做得好”,让二姑舅回去给玉莲带了封信,说他要戴荷包,于是又引出了玉莲绣荷包的戏来。笔者认为,这种扩展很有意义,它更全面地记录了历史,有创新的理念。

      二是老舍写的《新走西口》,背景是1960年的太原,人物是孙玉莲和她的儿子继春及继春之妻周雨香。主写太春走西口“一去不回还”,玉莲把她俩的儿子继春抚养长大,继春要去支援包钢建设,母妻俩进行送别,但这次用老舍的话说是“化凄楚为欢快,以见时代的变化”,进入新社会,社会发展,环境改变,今非昔比,反映的是新时代的走西口情结。这属于“旧瓶装新酒”式的创新,有时代感,但仍用旧模式。

            三是近日在电视上看到的由山西省等部门联合创作的新编京剧《走西口》,讲述清代晋商经营“晋德裕”的老板常雨桥发现与自己共创基业的二掌柜为弥补亏损,在“晋德裕”卖出的胡麻油中掺假的事实后,坚持以诚为本,将以双倍价钱收回的掺假油付之一炬。挽回声誉之后,他又大胆开拓北疆,打开了对俄贸易的通道。此剧的重大创新是,用京剧的形式反映走西口的历史,并出现了女人走西口的形象。而剧在反映走西口途中货物遭抢、兄弟失散,最后克服各种困难,又回到故里实现了大团圆,表现出了晋商儒学的理念。(待续)

                                (作者:内蒙古乌海市档案史志局)

                                                       本文责编:姚思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