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续志还记不记民俗?该不该记各种已属热门话题的流弊恶风?如认为该记,那么应用什么方法为好?本文提供笔者与同事的思路与实践方法,虽自以为并非“姑妄言之”,然而可能引起一番含大葱生姜味道的争议,虽然辣,但有益健康。
一
数年前,曾见同仁撰文与议论,表示续志中不必再设风俗篇章,理由很简单:风俗统属历史旧文化。笔者认为有理,但有一些不确定的想法。至2002年初,收到《河北地方志》编辑部关于民俗文化研究或资料征稿函,通过撰写应征稿,更再三思考,终于明确民俗文化与各类事物同,当代也在运动,也在变化或发展。有的未明显变化,有的则明显大变,也有的骤然生变。有的演化产生质变,更有许多新俗萌生或形成。总之,民俗文化与世永存。1993年,笔者曾在《河北地方志》某期发文,题为《民情习俗贵在深化记述层次》。观点是不能只记民俗表象,还要表述为什么形成,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沉浮。又予如此反思,于是得出这样结论:续志仍要记风俗,因为志当代,在理论与操作方法上应有创新。
那么为什么出现续志不再志风俗构想呢?就是因为风俗是积淀已久的历史事物,缺乏辩证思维功夫,用一个“旧”字划了句号。旧风俗在当代的运动当然也习而不察。在已出通志中,多是记旧之又旧之俗,少见或不见抗战胜利后或新中国民俗。经如此反思,续志开始,也应该与记述其他各类事物一样,在总结上届经验前提下,解放思想,探求新是。笔者主要有三条构想:
(一)、要分清生活水平与生活习俗之区别。据阅过较多新方志的专家谈,上部书中将生活水平混记入生活习俗的并不很少。在笔者看过的已出续志中,仍存在这个弊端。生活水平与习俗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一回事。反映生活水平是物质形态;反映生活习俗是意识形态。生活水平指衣食住行等的好坏优劣;生活习俗指衣食住行等的方式特色。生活水平之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质量优劣的前提;生活习俗则每件都属生活质量的某种反映。如现在小汽车已进入部分居民家庭,举家乘车外出,旅游观光,无疑说明生活水平提高。在结婚礼仪中,无论城乡,也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新人都要乘披彩小汽车,这就是民俗。小汽车可能是借的、租的,也有的犯“公车私用”错误,用了公款买的民不许用的“官车”。
(二)、条目设置不能与上部同,要围绕“变”字。上部书中记民俗,篇目都按民俗大类分10余节,每节再按小类分若干目,用子目记具体事物。民俗是积淀很久的意识形态表现,在较短断限中不会类类件件都有明显变化。如依上部那样套续,也算“横不缺项”,但一定有些项言之无物。应围绕“变”字,设数条或节:显变俗、质变俗、难变俗、复苏俗、萌生与新成俗。其下分目具体记述。
(三)、要力求精深,体现功能。民俗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虽都有变化,但有轻重大小之别。如不分轻重大小统统记入,一定是费力不小但效果不佳。为说明桩桩件件事物原委,进行衔接贯通,一定出现与上部书所记大量重复,把蛛丝马迹之变也淹没了。应该选取能充分反映时代、地方特点,并体现功能的典型事例,“解剖麻雀”,取举一反三、一叶知秋之效。关于“解剖”方法又有两种:一是通过直叙或寓议于叙,表述民俗事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反映为什么变和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难变,新俗为什么能形成。一定要反映人民群众对其褒贬的舆论感情。二是要讲求语言文字生动有趣。在这个问题上,民俗事物确具个性,大多很有生活趣味,趣味性也是能延续不衰的原因。如记得呆板,就达不到真实可信程度,也展示不出俗文化底蕴。
为较具体的说明如上构想,再就一些具体事例进行谩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加之旧时执著迷信老天爷与各种神的人大多故去,当代从总体看,供神的人已经不多。但在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地方表现仍较浓重。我们枣强,有商代少师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率民制裘之传说。纣王宠妃妲己,系狐狸精所变,便于八月十五将比干杀害。自古以来,大营皮匠有中秋节供祭比干的习俗。当代仍有许多家庭供奉陶制比干像。90年代初,镇政府投巨资建了比干庙,还请来道士举办开光典礼。而后时常有皮毛从业人员入内跪拜,还以发大财者为多。他们明知发财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技术、市场,但仍要向最先为民造福之官表示虔诚。位于县境东边缘的旧县村,有董仲舒石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姓把保护室仍称“董子祠”。因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论“元气”,是用人体比作天下,用人心或大脑比喻皇帝,用元气运行比喻皇帝治理天下,给百姓布施恩惠。实际是中医经络学,所以传说董仲舒也是神医。那一带各村,包括景县、故城一些村庄的妇女,为给家人医病,至今仍常年有的到石像前跪拜。明知摆放的点心、水果是老鼠享用,但她们以“心诚则灵”而自安。也求医问药,病好了,也有“董子爷”之恩。如没治好,就又有解释,总能自圆其说。如这两例典型,具有研究价值,虽然这些人并非宗教徒,只是平民,但其思想观念有历史沿袭下来的迷信意识。
土葬立墓之俗予以改革,比破除迷信还难。1958年“大跃进”,为建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和“大兵团作战”方田,有个口号是“死人给活人让路,祖先给子孙造福”。几乎平了所有坟墓。但风头刚过又都堆敛起来。60年代的“四清”和“文革”,又有平坟之举,又是白辛苦一场。近几年,为保护耕地,便于农机作业,在大力推行火葬制同时,又用行政命令平所有坟墓。公告、讲话、新闻中都是强调“一刀切”。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坦诚地对主管领导人讲,几千年的民俗好比“滚刀肉”,莫说一刀,多刀也切不成,必须文火炖。结果是:有的乡村没予理睬,有的只是应付一下官的视察与记者镜头,而后报纸上便有平掉几万座坟,扩大耕地千亩的报导!未几,又是“一刀切”命令,也只是开开会而已。如实记入这个典型,当有资治功能。
有些民俗传延至当代,已呈现明显弊端。如本为喜庆的燃放爆竹,总趋势是噪音竞赛,其污染程度已成公害。常常是“无边弹屑萧萧下,不尽炮声滚滚来。”又如婚事大操大办风愈演愈烈。2000年1月2日,某公司老板为其公司5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县领导成员都到场表示祝贺。同时在大街上,有特从北京开到的40余部彩车示庆,各类花炮满天飞,使交通受阻,人们头晕目眩耳鸣。而后又有上百桌大宴。据传这场集体婚礼共耗资70万元!
打麻将等,其源是一种如下棋的游戏俗,而后出现了赌博风。至当代,笔者有一个破例想法,即一分为二,不能统以赌博而论。一方面,常备麻将的家庭多得很,无论男女老幼坐在一起搓搓玩玩的场面比比皆是,甚至树荫下、胡同里也有,这就是固有的游戏性民俗。另一方面,那似乎交战,弄个你死我活的赌博窝点也不少,确为恶风。在表述中应予分清。
在《汉书·地理志》中,有一段讲风与俗并不全同,有人归结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笔者理解“上”是指官场与大富阶层,“下”则是平民百姓。许多年中的“不正之风”,已演化为流弊恶风,已相当严重了。这种风之变是不能回避的。
在非畜牧区,养狗为看家守户,狗又是一种宠物,所以“打狗看主人”。抗战前,因为兵痞盗匪四起,我们这一带,养狗户达十之五六。抗战开始后,为八路军、游击队等抗日人员活动,群众忍痛灭宠。胜利后,养狗户逐渐增多。至六七十年代,又有“打狗运动”,因一只狗所耗粮食能顶两口人的口粮指标,人不果腹焉能顾狗?80年代起,养狗风俗大起,枣强县大营镇、新屯乡一带,因从事皮毛业,家家富足,几乎家家养狗。
某年,一次民俗入志学习班上,笔者提到养狗已成俗。不料被讲课专家叽笑,言“人所共知那属畜牧业,与民俗何干?”
世纪之交,在某些家庭,狗之地位高之又高,取“洋名字”,穿可体毛衣,用洗浴液给狗洗澡,吃特制的食品。一位老先生,进某家串门,正遇同龄友之子,怀抱洋狗亲昵。见老伯进,于是抓着狗爪示礼:“爷爷请坐!”“爷爷”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刚刚落座便起身要走,于是又“爷爷再见!”老先生回到家,自觉啼笑皆非,便赋“打油”一首:昂首挺胸大富有,拥抱他那“巴罗欧”。同吃同住同穿戴,父母亲友不如狗!这虽属趣闻,但足能说明这类民俗在某些方面已演化为无度的奢侈,属于“意有所示则书” (徐无党语),应该记入。至于专家所谈属畜牧业,应该是记养狗场或大户的品种数量、饲养方法与经济效益。
中秋节吃月饼之俗,80年代起大盛,将近中秋节,街市出售月饼的摊点接二连三,超市柜台上更是琳琅满目。农村还有加工户,许多家庭加工数十公斤。但2001年中秋节,此俗却发生骤变。原因是南京一家举国知名的食品企业,用上年存下的馅制作,被党中央电视台曝光。一家违法,株连同业,整个月饼市场萧条下来,街头摊点顿时寥寥无几,顾客对超市中各具风味的名牌也不屑一顾。人们预料,2002年月饼市场仍会冷落,因为人们心有余悸。很可能有人又将上年未抛售出去的月饼馅,包装一番,重演那家公司丑剧。从民俗学角度记入这件事,恰有资治、教化功能,对强化市场管理是有价值的。
当代有些事物已成新俗,有的初露端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件举国上下乃至海外同胞与朋友,绝大多数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即1984年起,每年春节除夕,都看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节目,并连年纷纷品评节目是否新鲜,是否生动感人。历史上有过举国上下共同参与同一文化活动的情况么?而这10余年来却年年有,岁岁出新。无疑这是一件最大新俗。也为此,赵忠祥和倪萍,逐渐被赵本山、宋丹丹扮演的人单相思!遗憾的是,在笔者看过的其他县(市)志中,都未记这件新且大的民俗。编入大事记也理所当然么。续志中记还不算迟,已有新的色彩可容。还有聊大天,即聊天下大事,各地都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聊斋”,聊民众众,大聊特聊,也已是当代一件内涵丰富,外延广远的新俗。
春节贴春联,以前在我们较贫穷县份并未成俗。近些年也已成俗。倒贴“福”字据说源于山西,近些年在河北,也家家“福”到(倒)了。打电话拜年,还有通过电视台点播节目,表示对结婚、开业、乔迁、升学者的祝贺已成明显民俗。广大农村,一向称父母为爹娘,而当代儿童都是称爸爸妈妈。
如前所议,结婚必用小汽车已成俗。在丧事民俗中也出现新意,送“亡灵”去“望乡台”,一向是用纸糊制车、马、牛、轿,现在有的以“现代化设备”取而代之,是用泡沫塑料等制成的摩托车、小轿车和整套家用电器。当代人已不相信“瑶池故有青鸾舞”,也明知死者不能再享小康福,但已有人出了这鲜招儿,村民都感有趣,便不得不花一大笔钱定制,入乡随俗也是传统意识。
一些纯而又纯的文俗,曾被统统贬为“封建”,有的近些年复苏。如拙作《修谱之俗能开拓创新》(见《河北地方志》2002年第二期)所议,修新谱之俗在全国已具一定热度。再如交际礼仪活动各种帖式重新出现,有的已广泛应用。虽然旧婚书已不具法律效力,但人们还要工笔书写那“敬求金诺”与“仰答玉音”,自有欣喜之感。讲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故有文明,旧帖式复苏应肯定其积极成分。
续志志风俗,搜集资料的方法不能与其他内容等同。靠某部门一定搞不好甚至弄不成。应该采用邀集读者朋友座谈的方法,集思广益,写出的稿子再征求大家的补充修正意见。如此三番五次便能编好。
二
续志该不该与能不能充分反映当代各种流弊恶风,是志界一个相当为难的课题。
首先,必须解决对当代事物特点的全面认识问题,搞清楚为什么出现种种流弊恶风。不能因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持“不提也罢”的态度:也不该缩手缩脚,只来个“蜻蜓点水”。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猪狗也跟着享福了。因为“垃圾围城”,里面也有糕点、水果、肉、蛋、奶,结果是老鼠也胖了,苍蝇也壮了!当然,这是出自感性认识的笑谈。予以升华,我们的理性认识是:综观我国历史,凡在改革力度较大,社会相对开放,经济相对发展的时期,时弊歪风也较突出,予以揭露嘲讽也往往特别流行。当代,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深入,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提高,社会环境宽松,民主空气渐浓,人们有言志抒怀的自由逸情;另一方面是新旧体制虽在更替但尚多并存,经济成分与其结构以及管理模式,使人们的就业途径与物质所得日益多样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也发生一些摩擦冲突。也就是说,故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在建立之中,社会还未能把许多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物质生活现象纳入规范轨道,对一些钻体制变革空子的失范行为,尚难以有效制止,以致久有的一些不正之风,演化为流弊恶风。虽然人们无不认为当代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也最有前途的时代,但又夹杂着种种困惑、迷茫甚至焦虑、激愤。正是这样的社会条件,产生众多嘲讽风弊语言文字,并广为流传。
在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岁月中,广大百姓对流弊恶风是敢怒不敢言的。比如20世纪30年代初,有一支小品味的联唱歌曲,名《茶馆小调》,表现小茶馆里客满座,“有的谈天,有的吵,有的苦恼,有的笑;有的谈国事呀,有的就发牢骚。”可胆小的老板却是:“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国事的意见,千万少发表。谈起了国事容易发牢骚啊,引起了麻烦你我都糟糕……”他要求各位“喝完了茶就回家去睡一个蒙头觉。”再如,1958年起20年内,莫说国事,连个人生活琐事,人们也不敢在公众场合谈吐己见。上部《枣强县志》中记反右派运动,就是“积极分子”们,与同事闲聊,取得“引蛇出洞”的“经验”,推而广之,以致扩大化。以后的几场运动,也都是抓人的口舌把柄,并越抓越狠。所以人们在应付“革命”之余便睡“蒙头觉”。
至当代,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多多,可“老鼠也胖了,苍蝇也壮了”,人们当然很看不惯。但不再睡“蒙头觉”,而是大骂“老鼠”和“苍蝇”,也怨恨一些“懒猫”等,说它们不但不逮“老鼠”,还跟“老鼠”交了朋友。各地方都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聊斋”,众多聊民天天聊,围绕某件事反复聊,就聊成大量给流弊恶风写真的嘲讽谣。如“猫和老鼠一条炕,一觉睡到大天亮。又一块进那桑拿浴,天天都有风流事。”“你造假,我装傻,便宜就是咱们俩。他们来查你甭怕,自有我去说句话。”1998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鲁文编著),将各种流弊恶风分为50篇,共20万言,或俗或雅,都是聊的产物。这种艺术化,也是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还有,我们收听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时,也常听到拟人化的广播词,印象就深刻,也便于宣传。鉴于这类情况,考虑“该不该”问题,也就容易肯定了,这类专著都出版了,地方志有什么道理予以回避呢?续志中比较充分地反映各种流弊恶风,正是反映复杂化多样化的现实,体现社会发展规律之所需。
关于能不能,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充分地表述流弊恶风,在搞清楚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态度,应该破一破格,不用一般化总结体语言文字,而引录百姓广为流传的嘲讽谣。章学诚曾论,城者之讴,舆人之诵,童竖之谣,时俗之谚入志,恰有真实美、简洁美、质朴美。嘲讽谣虽不属“讴诵”,但也具“三美”是无疑的。再者,因为这类谣广为流传,自然而然就是一种社会舆论,向有“人言可畏”与“舆论可畏”之说,在一定意义上,“可畏”就因为具有警示成分,而警示恰恰是资治与教化的一种特殊有效手段,于此可以得出结论:“舆论可畏,恰如警钟。予以入志,功在长鸣。”艺术化舆论正是能使人铭记于心的“警世通言”,不正是长鸣之效吗?老同志们都记得当年那位“李有才”,其“板话”就是土地改革时期百姓们聊的产物。既有歌颂土地改革那场大变革成果的,也不乏嘲讽乘虚而入歪风邪气的。同理,从存史功能讲,可用古谣简而言之:“上山下乡问渔樵,若知民意听民谣。”
再谈难的问题,就难在两点上:一是应该见事见人,可真难下笔。如果举个事例,隐其姓名,也未必能说明属“风”,虽然当代读者自会领会有举一反三之效,但未来读者未必都能如此推论。二是以其种类列出几目,但文字上都是“比较严重”“相当普遍”之类。如此空空如也,蜻蜓点水,就不如不分目,在篇标题之下只写八个字:“各种流弊恶风皆有”。可如此“惜墨如金”,也就分文不值了!史学家范文澜曾自题一联,也是先生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们就应该如此,用百姓艺术化嘲讽,恰是解决这个难题,不写空话的好方法。再从深层次讲,撰史修志一定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写人民群众之做之想之盼,反映人民群众的心态感情,也正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说话。再一点,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毛泽东主席讲思想是行动的内因,嘲讽是思想表现,给予正确引导,可以转化为积极力量。也正如宋代史学家徐无党所论,这属“意有所示”,继之就可能属“后有所因”,当然“则书”。
从两个例子,看具体写法吧:
关于吃喝风,如:“口中没有味儿,开个现场会儿;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要想多喝酒,下乡走一走。”“四菜一汤,四盆一缸;表虚内实,糊弄党中央。”“年年月月几乎天天有客临宾馆;大大小小基本官官免费解大馋。”群众希望:“人来请,拒门外,讲明利,说清害。怨你傻,民不怪,正党风,请自爱。”
关于买官卖官弊,如“不跑不送,永远别动;只跑不送,原地待命;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要致富,提干部,光研究,不宣布,谁钱多,谁算数。”“买与卖虽只十字之差,小到大却需万元付出。”
凡此种种,字里行间当然有艺术渲染成分,但谁敢说这不是实情呢?你溜他溜,众人都溜,甚至拍手叫好,正说明它具有真实美、质朴美,溜到人的心坎儿里了!关于这类内容的篇章归属,当然也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关于分散,即在凡涉及流弊恶风的记述中,引录这类民谣,原汁原味儿,具直观性,有佐证文字记述之效。关于集中,一向文化篇都设艺文录,这类当然也是那个宅门的成员。但我们县,续志中的文化篇,远不如上部书所记丰富多彩,基本上是平平淡淡。如将这类排进去,就好比一片生机并不盎然的土地上,只凸起一个大土丘,杂草丛生,却也簇拥着一朵朵使人爱看的野花。按方言说,它显得“疙楞”,即与其他内容不相干,通篇很不协调。再者,此类并分不清产自何地,有外来货,的确不宜入文化篇。不妨再较细分析一下流弊恶风与民俗的关系,风与俗并不尽同,“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风弊与嘲讽谣,显然是“上之所化”引发“下之所化”。再者,通常说的“俗谣”,也可说“谣俗”。就前说看,既有通俗易懂之意,也可作由俗而生之解。就后说讲,人皆顺口而溜,也是一种俗象。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人都会高声喊唱“溜溜山歌”之类,就是一种民俗。鉴于如此分析,置入风俗篇更为得体。在我们编撰的风俗篇中,第五条是“萌生与新成俗”,包括若干件。殿后的是“聊大天”俗,写不同身份、阅历者,各就不同内容,从不同视角,带不同心态感情大聊特聊的概况,嘲讽时弊恶风是其中较重要的内容。第六条便是“流弊恶风”,如前举例那样排列多种。如此能够说明,既然是“上之所化”引发“下之所化”,就用“下之所化”反映“上之所化”。使“聊大天”与“流弊恶风”为邻,如此前后贯通,后者排列的内容对前者的记述以充实与深化。如此正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逻辑关系。
(作者单位:河北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续志还记不记民俗?该不该记各种已属热门话题的流弊恶风?如认为该记,那么应用什么方法为好?本文提供笔者与同事的思路与实践方法,虽自以为并非“姑妄言之”,然而可能引起一番含大葱生姜味道的争议,虽然辣,但有益健康。
一
数年前,曾见同仁撰文与议论,表示续志中不必再设风俗篇章,理由很简单:风俗统属历史旧文化。笔者认为有理,但有一些不确定的想法。至2002年初,收到《河北地方志》编辑部关于民俗文化研究或资料征稿函,通过撰写应征稿,更再三思考,终于明确民俗文化与各类事物同,当代也在运动,也在变化或发展。有的未明显变化,有的则明显大变,也有的骤然生变。有的演化产生质变,更有许多新俗萌生或形成。总之,民俗文化与世永存。1993年,笔者曾在《河北地方志》某期发文,题为《民情习俗贵在深化记述层次》。观点是不能只记民俗表象,还要表述为什么形成,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沉浮。又予如此反思,于是得出这样结论:续志仍要记风俗,因为志当代,在理论与操作方法上应有创新。
那么为什么出现续志不再志风俗构想呢?就是因为风俗是积淀已久的历史事物,缺乏辩证思维功夫,用一个“旧”字划了句号。旧风俗在当代的运动当然也习而不察。在已出通志中,多是记旧之又旧之俗,少见或不见抗战胜利后或新中国民俗。经如此反思,续志开始,也应该与记述其他各类事物一样,在总结上届经验前提下,解放思想,探求新是。笔者主要有三条构想:
(一)、要分清生活水平与生活习俗之区别。据阅过较多新方志的专家谈,上部书中将生活水平混记入生活习俗的并不很少。在笔者看过的已出续志中,仍存在这个弊端。生活水平与习俗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一回事。反映生活水平是物质形态;反映生活习俗是意识形态。生活水平指衣食住行等的好坏优劣;生活习俗指衣食住行等的方式特色。生活水平之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质量优劣的前提;生活习俗则每件都属生活质量的某种反映。如现在小汽车已进入部分居民家庭,举家乘车外出,旅游观光,无疑说明生活水平提高。在结婚礼仪中,无论城乡,也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新人都要乘披彩小汽车,这就是民俗。小汽车可能是借的、租的,也有的犯“公车私用”错误,用了公款买的民不许用的“官车”。
(二)、条目设置不能与上部同,要围绕“变”字。上部书中记民俗,篇目都按民俗大类分10余节,每节再按小类分若干目,用子目记具体事物。民俗是积淀很久的意识形态表现,在较短断限中不会类类件件都有明显变化。如依上部那样套续,也算“横不缺项”,但一定有些项言之无物。应围绕“变”字,设数条或节:显变俗、质变俗、难变俗、复苏俗、萌生与新成俗。其下分目具体记述。
(三)、要力求精深,体现功能。民俗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虽都有变化,但有轻重大小之别。如不分轻重大小统统记入,一定是费力不小但效果不佳。为说明桩桩件件事物原委,进行衔接贯通,一定出现与上部书所记大量重复,把蛛丝马迹之变也淹没了。应该选取能充分反映时代、地方特点,并体现功能的典型事例,“解剖麻雀”,取举一反三、一叶知秋之效。关于“解剖”方法又有两种:一是通过直叙或寓议于叙,表述民俗事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反映为什么变和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难变,新俗为什么能形成。一定要反映人民群众对其褒贬的舆论感情。二是要讲求语言文字生动有趣。在这个问题上,民俗事物确具个性,大多很有生活趣味,趣味性也是能延续不衰的原因。如记得呆板,就达不到真实可信程度,也展示不出俗文化底蕴。
为较具体的说明如上构想,再就一些具体事例进行谩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加之旧时执著迷信老天爷与各种神的人大多故去,当代从总体看,供神的人已经不多。但在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地方表现仍较浓重。我们枣强,有商代少师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率民制裘之传说。纣王宠妃妲己,系狐狸精所变,便于八月十五将比干杀害。自古以来,大营皮匠有中秋节供祭比干的习俗。当代仍有许多家庭供奉陶制比干像。90年代初,镇政府投巨资建了比干庙,还请来道士举办开光典礼。而后时常有皮毛从业人员入内跪拜,还以发大财者为多。他们明知发财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技术、市场,但仍要向最先为民造福之官表示虔诚。位于县境东边缘的旧县村,有董仲舒石像,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姓把保护室仍称“董子祠”。因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论“元气”,是用人体比作天下,用人心或大脑比喻皇帝,用元气运行比喻皇帝治理天下,给百姓布施恩惠。实际是中医经络学,所以传说董仲舒也是神医。那一带各村,包括景县、故城一些村庄的妇女,为给家人医病,至今仍常年有的到石像前跪拜。明知摆放的点心、水果是老鼠享用,但她们以“心诚则灵”而自安。也求医问药,病好了,也有“董子爷”之恩。如没治好,就又有解释,总能自圆其说。如这两例典型,具有研究价值,虽然这些人并非宗教徒,只是平民,但其思想观念有历史沿袭下来的迷信意识。
土葬立墓之俗予以改革,比破除迷信还难。1958年“大跃进”,为建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和“大兵团作战”方田,有个口号是“死人给活人让路,祖先给子孙造福”。几乎平了所有坟墓。但风头刚过又都堆敛起来。60年代的“四清”和“文革”,又有平坟之举,又是白辛苦一场。近几年,为保护耕地,便于农机作业,在大力推行火葬制同时,又用行政命令平所有坟墓。公告、讲话、新闻中都是强调“一刀切”。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坦诚地对主管领导人讲,几千年的民俗好比“滚刀肉”,莫说一刀,多刀也切不成,必须文火炖。结果是:有的乡村没予理睬,有的只是应付一下官的视察与记者镜头,而后报纸上便有平掉几万座坟,扩大耕地千亩的报导!未几,又是“一刀切”命令,也只是开开会而已。如实记入这个典型,当有资治功能。
有些民俗传延至当代,已呈现明显弊端。如本为喜庆的燃放爆竹,总趋势是噪音竞赛,其污染程度已成公害。常常是“无边弹屑萧萧下,不尽炮声滚滚来。”又如婚事大操大办风愈演愈烈。2000年1月2日,某公司老板为其公司5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县领导成员都到场表示祝贺。同时在大街上,有特从北京开到的40余部彩车示庆,各类花炮满天飞,使交通受阻,人们头晕目眩耳鸣。而后又有上百桌大宴。据传这场集体婚礼共耗资70万元!
打麻将等,其源是一种如下棋的游戏俗,而后出现了赌博风。至当代,笔者有一个破例想法,即一分为二,不能统以赌博而论。一方面,常备麻将的家庭多得很,无论男女老幼坐在一起搓搓玩玩的场面比比皆是,甚至树荫下、胡同里也有,这就是固有的游戏性民俗。另一方面,那似乎交战,弄个你死我活的赌博窝点也不少,确为恶风。在表述中应予分清。
在《汉书·地理志》中,有一段讲风与俗并不全同,有人归结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笔者理解“上”是指官场与大富阶层,“下”则是平民百姓。许多年中的“不正之风”,已演化为流弊恶风,已相当严重了。这种风之变是不能回避的。
在非畜牧区,养狗为看家守户,狗又是一种宠物,所以“打狗看主人”。抗战前,因为兵痞盗匪四起,我们这一带,养狗户达十之五六。抗战开始后,为八路军、游击队等抗日人员活动,群众忍痛灭宠。胜利后,养狗户逐渐增多。至六七十年代,又有“打狗运动”,因一只狗所耗粮食能顶两口人的口粮指标,人不果腹焉能顾狗?80年代起,养狗风俗大起,枣强县大营镇、新屯乡一带,因从事皮毛业,家家富足,几乎家家养狗。
某年,一次民俗入志学习班上,笔者提到养狗已成俗。不料被讲课专家叽笑,言“人所共知那属畜牧业,与民俗何干?”
世纪之交,在某些家庭,狗之地位高之又高,取“洋名字”,穿可体毛衣,用洗浴液给狗洗澡,吃特制的食品。一位老先生,进某家串门,正遇同龄友之子,怀抱洋狗亲昵。见老伯进,于是抓着狗爪示礼:“爷爷请坐!”“爷爷”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刚刚落座便起身要走,于是又“爷爷再见!”老先生回到家,自觉啼笑皆非,便赋“打油”一首:昂首挺胸大富有,拥抱他那“巴罗欧”。同吃同住同穿戴,父母亲友不如狗!这虽属趣闻,但足能说明这类民俗在某些方面已演化为无度的奢侈,属于“意有所示则书” (徐无党语),应该记入。至于专家所谈属畜牧业,应该是记养狗场或大户的品种数量、饲养方法与经济效益。
中秋节吃月饼之俗,80年代起大盛,将近中秋节,街市出售月饼的摊点接二连三,超市柜台上更是琳琅满目。农村还有加工户,许多家庭加工数十公斤。但2001年中秋节,此俗却发生骤变。原因是南京一家举国知名的食品企业,用上年存下的馅制作,被党中央电视台曝光。一家违法,株连同业,整个月饼市场萧条下来,街头摊点顿时寥寥无几,顾客对超市中各具风味的名牌也不屑一顾。人们预料,2002年月饼市场仍会冷落,因为人们心有余悸。很可能有人又将上年未抛售出去的月饼馅,包装一番,重演那家公司丑剧。从民俗学角度记入这件事,恰有资治、教化功能,对强化市场管理是有价值的。
当代有些事物已成新俗,有的初露端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件举国上下乃至海外同胞与朋友,绝大多数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即1984年起,每年春节除夕,都看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大联欢节目,并连年纷纷品评节目是否新鲜,是否生动感人。历史上有过举国上下共同参与同一文化活动的情况么?而这10余年来却年年有,岁岁出新。无疑这是一件最大新俗。也为此,赵忠祥和倪萍,逐渐被赵本山、宋丹丹扮演的人单相思!遗憾的是,在笔者看过的其他县(市)志中,都未记这件新且大的民俗。编入大事记也理所当然么。续志中记还不算迟,已有新的色彩可容。还有聊大天,即聊天下大事,各地都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聊斋”,聊民众众,大聊特聊,也已是当代一件内涵丰富,外延广远的新俗。
春节贴春联,以前在我们较贫穷县份并未成俗。近些年也已成俗。倒贴“福”字据说源于山西,近些年在河北,也家家“福”到(倒)了。打电话拜年,还有通过电视台点播节目,表示对结婚、开业、乔迁、升学者的祝贺已成明显民俗。广大农村,一向称父母为爹娘,而当代儿童都是称爸爸妈妈。
如前所议,结婚必用小汽车已成俗。在丧事民俗中也出现新意,送“亡灵”去“望乡台”,一向是用纸糊制车、马、牛、轿,现在有的以“现代化设备”取而代之,是用泡沫塑料等制成的摩托车、小轿车和整套家用电器。当代人已不相信“瑶池故有青鸾舞”,也明知死者不能再享小康福,但已有人出了这鲜招儿,村民都感有趣,便不得不花一大笔钱定制,入乡随俗也是传统意识。
一些纯而又纯的文俗,曾被统统贬为“封建”,有的近些年复苏。如拙作《修谱之俗能开拓创新》(见《河北地方志》2002年第二期)所议,修新谱之俗在全国已具一定热度。再如交际礼仪活动各种帖式重新出现,有的已广泛应用。虽然旧婚书已不具法律效力,但人们还要工笔书写那“敬求金诺”与“仰答玉音”,自有欣喜之感。讲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故有文明,旧帖式复苏应肯定其积极成分。
续志志风俗,搜集资料的方法不能与其他内容等同。靠某部门一定搞不好甚至弄不成。应该采用邀集读者朋友座谈的方法,集思广益,写出的稿子再征求大家的补充修正意见。如此三番五次便能编好。
二
续志该不该与能不能充分反映当代各种流弊恶风,是志界一个相当为难的课题。
首先,必须解决对当代事物特点的全面认识问题,搞清楚为什么出现种种流弊恶风。不能因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持“不提也罢”的态度:也不该缩手缩脚,只来个“蜻蜓点水”。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猪狗也跟着享福了。因为“垃圾围城”,里面也有糕点、水果、肉、蛋、奶,结果是老鼠也胖了,苍蝇也壮了!当然,这是出自感性认识的笑谈。予以升华,我们的理性认识是:综观我国历史,凡在改革力度较大,社会相对开放,经济相对发展的时期,时弊歪风也较突出,予以揭露嘲讽也往往特别流行。当代,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深入,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提高,社会环境宽松,民主空气渐浓,人们有言志抒怀的自由逸情;另一方面是新旧体制虽在更替但尚多并存,经济成分与其结构以及管理模式,使人们的就业途径与物质所得日益多样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也发生一些摩擦冲突。也就是说,故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在建立之中,社会还未能把许多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物质生活现象纳入规范轨道,对一些钻体制变革空子的失范行为,尚难以有效制止,以致久有的一些不正之风,演化为流弊恶风。虽然人们无不认为当代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也最有前途的时代,但又夹杂着种种困惑、迷茫甚至焦虑、激愤。正是这样的社会条件,产生众多嘲讽风弊语言文字,并广为流传。
在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岁月中,广大百姓对流弊恶风是敢怒不敢言的。比如20世纪30年代初,有一支小品味的联唱歌曲,名《茶馆小调》,表现小茶馆里客满座,“有的谈天,有的吵,有的苦恼,有的笑;有的谈国事呀,有的就发牢骚。”可胆小的老板却是:“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国事的意见,千万少发表。谈起了国事容易发牢骚啊,引起了麻烦你我都糟糕……”他要求各位“喝完了茶就回家去睡一个蒙头觉。”再如,1958年起20年内,莫说国事,连个人生活琐事,人们也不敢在公众场合谈吐己见。上部《枣强县志》中记反右派运动,就是“积极分子”们,与同事闲聊,取得“引蛇出洞”的“经验”,推而广之,以致扩大化。以后的几场运动,也都是抓人的口舌把柄,并越抓越狠。所以人们在应付“革命”之余便睡“蒙头觉”。
至当代,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多多,可“老鼠也胖了,苍蝇也壮了”,人们当然很看不惯。但不再睡“蒙头觉”,而是大骂“老鼠”和“苍蝇”,也怨恨一些“懒猫”等,说它们不但不逮“老鼠”,还跟“老鼠”交了朋友。各地方都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聊斋”,众多聊民天天聊,围绕某件事反复聊,就聊成大量给流弊恶风写真的嘲讽谣。如“猫和老鼠一条炕,一觉睡到大天亮。又一块进那桑拿浴,天天都有风流事。”“你造假,我装傻,便宜就是咱们俩。他们来查你甭怕,自有我去说句话。”1998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鲁文编著),将各种流弊恶风分为50篇,共20万言,或俗或雅,都是聊的产物。这种艺术化,也是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还有,我们收听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时,也常听到拟人化的广播词,印象就深刻,也便于宣传。鉴于这类情况,考虑“该不该”问题,也就容易肯定了,这类专著都出版了,地方志有什么道理予以回避呢?续志中比较充分地反映各种流弊恶风,正是反映复杂化多样化的现实,体现社会发展规律之所需。
关于能不能,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充分地表述流弊恶风,在搞清楚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态度,应该破一破格,不用一般化总结体语言文字,而引录百姓广为流传的嘲讽谣。章学诚曾论,城者之讴,舆人之诵,童竖之谣,时俗之谚入志,恰有真实美、简洁美、质朴美。嘲讽谣虽不属“讴诵”,但也具“三美”是无疑的。再者,因为这类谣广为流传,自然而然就是一种社会舆论,向有“人言可畏”与“舆论可畏”之说,在一定意义上,“可畏”就因为具有警示成分,而警示恰恰是资治与教化的一种特殊有效手段,于此可以得出结论:“舆论可畏,恰如警钟。予以入志,功在长鸣。”艺术化舆论正是能使人铭记于心的“警世通言”,不正是长鸣之效吗?老同志们都记得当年那位“李有才”,其“板话”就是土地改革时期百姓们聊的产物。既有歌颂土地改革那场大变革成果的,也不乏嘲讽乘虚而入歪风邪气的。同理,从存史功能讲,可用古谣简而言之:“上山下乡问渔樵,若知民意听民谣。”
再谈难的问题,就难在两点上:一是应该见事见人,可真难下笔。如果举个事例,隐其姓名,也未必能说明属“风”,虽然当代读者自会领会有举一反三之效,但未来读者未必都能如此推论。二是以其种类列出几目,但文字上都是“比较严重”“相当普遍”之类。如此空空如也,蜻蜓点水,就不如不分目,在篇标题之下只写八个字:“各种流弊恶风皆有”。可如此“惜墨如金”,也就分文不值了!史学家范文澜曾自题一联,也是先生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们就应该如此,用百姓艺术化嘲讽,恰是解决这个难题,不写空话的好方法。再从深层次讲,撰史修志一定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写人民群众之做之想之盼,反映人民群众的心态感情,也正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说话。再一点,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毛泽东主席讲思想是行动的内因,嘲讽是思想表现,给予正确引导,可以转化为积极力量。也正如宋代史学家徐无党所论,这属“意有所示”,继之就可能属“后有所因”,当然“则书”。
从两个例子,看具体写法吧:
关于吃喝风,如:“口中没有味儿,开个现场会儿;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要想多喝酒,下乡走一走。”“四菜一汤,四盆一缸;表虚内实,糊弄党中央。”“年年月月几乎天天有客临宾馆;大大小小基本官官免费解大馋。”群众希望:“人来请,拒门外,讲明利,说清害。怨你傻,民不怪,正党风,请自爱。”
关于买官卖官弊,如“不跑不送,永远别动;只跑不送,原地待命;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要致富,提干部,光研究,不宣布,谁钱多,谁算数。”“买与卖虽只十字之差,小到大却需万元付出。”
凡此种种,字里行间当然有艺术渲染成分,但谁敢说这不是实情呢?你溜他溜,众人都溜,甚至拍手叫好,正说明它具有真实美、质朴美,溜到人的心坎儿里了!关于这类内容的篇章归属,当然也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关于分散,即在凡涉及流弊恶风的记述中,引录这类民谣,原汁原味儿,具直观性,有佐证文字记述之效。关于集中,一向文化篇都设艺文录,这类当然也是那个宅门的成员。但我们县,续志中的文化篇,远不如上部书所记丰富多彩,基本上是平平淡淡。如将这类排进去,就好比一片生机并不盎然的土地上,只凸起一个大土丘,杂草丛生,却也簇拥着一朵朵使人爱看的野花。按方言说,它显得“疙楞”,即与其他内容不相干,通篇很不协调。再者,此类并分不清产自何地,有外来货,的确不宜入文化篇。不妨再较细分析一下流弊恶风与民俗的关系,风与俗并不尽同,“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风弊与嘲讽谣,显然是“上之所化”引发“下之所化”。再者,通常说的“俗谣”,也可说“谣俗”。就前说看,既有通俗易懂之意,也可作由俗而生之解。就后说讲,人皆顺口而溜,也是一种俗象。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人都会高声喊唱“溜溜山歌”之类,就是一种民俗。鉴于如此分析,置入风俗篇更为得体。在我们编撰的风俗篇中,第五条是“萌生与新成俗”,包括若干件。殿后的是“聊大天”俗,写不同身份、阅历者,各就不同内容,从不同视角,带不同心态感情大聊特聊的概况,嘲讽时弊恶风是其中较重要的内容。第六条便是“流弊恶风”,如前举例那样排列多种。如此能够说明,既然是“上之所化”引发“下之所化”,就用“下之所化”反映“上之所化”。使“聊大天”与“流弊恶风”为邻,如此前后贯通,后者排列的内容对前者的记述以充实与深化。如此正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逻辑关系。
(作者单位:河北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