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苏尼特右旗,秦汉时期为上谷代郡之北境,后汉时乌桓鲜卑居之。晋为拓拔氏地,隋唐为突厥所居。辽为抚州,金属西京路。元朝归兴和路,始建行政区划,苏尼特部落为皇家直属部落。16世纪初,达延汗复振,统辖蒙古,苏尼特部属其子图鲁博鲁特传至库克其图墨尔根台吉,号所部为苏尼特。属于察哈尔万户。清统一漠南后,清崇德七年(1639年),尔衮素塞率部自喀尔喀来归,编为苏尼特左右两翼。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设旗建置,成为苏尼特右旗。民国28年(1939年)9月1日,以德王为首的“蒙疆政府联合会”改组为“蒙疆自治政府”。右翼苏尼特旗属于“蒙疆联合会自治政府”。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苏尼特右旗属中共锡盟盟委所辖。苏尼特右旗总面积26700平方公里。畜牧业是该旗传统产业。
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2001年3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嘎林达尔。
旗志上限一般1642年,个别内容据实追溯,下限1949年。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设编、章、节、目四个层次。由图片、概述、17编、60章212节组成。字数1067千。志书比较客观地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苏尼特右旗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蒙文《苏尼特右旗》(1642~1949),2003年荣获了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优秀奖。笔者在本文中将评介该志书一些优秀的编纂方法。
一、志书名称规范。
中国编纂志书的传统历来已久。元代编修的《大元一统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编修的全国性的汉文志书。清朝是中国古代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自顺治起,即仿效前朝功令下昭修志,康熙、雍正先后开馆编修《明史》和《清一统志》,命督抚各修省志,府州县亦修志,以备采择。雍正还颁发了各省府州县要60年一修志书的法令。在全国,仅流传下来的政区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就有90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编修的志书和旧志书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轮修志工作(简称第二轮修志工作)称之为续志工作。续的是古志?还是新志?续志的时间概念不清楚。所以,不论社会主义第一轮修志(简称第一轮修志)还是第二轮修志,命名志书名称时不要用续或续编之类的词。志书名称应在具体地点或具体专业名称的后面加“志”字,然后括注志书上限和下限的具体时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的第一届新志书盟市志11.5部、旗县志 85部、专业志27部。其中,只有蒙文《苏尼特右旗志》在志书名称后面括注了志书上限与下限的具体时间。书名严谨、规范、科学。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轮修志中属首创。可喜可贺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的两部第二轮志书《武川县志》(续编1987~1997)和《鄂伦春旗志》(1989~1999),在志书名称后面都括注了志书上限和下限具体时间。笔者在这里衷心希望修志同仁铭记:志书的书名是志书的眼睛。同时,建议专业志的书名后面也应括注志书上限和下限的具体时间。这样,不仅方便读志、用志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志书“存史、资政、教化、交流”的作用 。
二、用蒙古文准确地记述畜牧业。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和该民族的自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拉伯半岛大部分是沙漠。所以,在阿拉伯语中,有关骆驼的词汇非常多。作为乘骑的和运输用的骆驼都有专门的叫法。日本是岛国,四周环绕大海。故在日本语里有关鱼的词特别多。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在蒙古语中,有关畜牧业的词汇特别丰富。至今有些字词,进行汉译时,非常困难。甚至极少一部分字词无法汉译。在苏尼特右旗的经济中,畜牧业生产占据着主导地位。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发挥了用蒙古文记述畜牧业的优势,用词准确、词汇丰富。例如第六编第六章中,用专用词记述了一百多个畜牧印记。记载马的颜色时举出了30多种颜色。根据骆峰的形状叫的骆驼名称就有30种。这里没有翻译误差导致的不准确,可谓原汁原味。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旗志记述有些事情时,采用了相关的谚语。在当地民间,有给客人或长者敬鲜奶的习俗。敬时,敬者用右手端盛有鲜奶的碗,左手扶助碗,手指不能进碗里。旗志记述该习俗的同时,记述谚语(汉语大意“在你牛奶里没有伸进手,在你畜群中没有挥动 套马干”)。
三、突出了马文化。
在十三世纪,蒙古人和马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马是蒙古人的歌儿,是蒙古人的翅膀。作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有丰富多彩的马文化。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多种原因,马在草原上减少了许多,甚至有灭绝的危险。马文化也在严重地萎缩。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详细记述了放马、养马、驯马、马的性格、马奶酒等。还将赛马、马术、快马,设置成单独的章节。旨在拯救畏缩着的马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草原上的赛马是一项群众体育运动。它不仅考验骑手驾驭马、和马的协调能力,也考验骑手的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及心理素质。赛马有利于锻炼人的毅志力,提高人的心智。有一个杂志上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改变,以前在儿童中存在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现象,被现在的“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现象所代替。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不正常。因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旗志记载、传播了健康的马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尊重历史,秉笔直书。
公元1368年,以元惠宗为首的蒙古族贵族被迫撤到蒙古草原,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关于他们回到蒙古草原后的政权,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明朝的地方政权,将那时期的蒙古历史称为“明朝蒙古历史”或“元朝灭亡以后的蒙古历史”;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北元政权,和当时的明朝是并列存在的两个政权。它们时和时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这一史实被很多人认可。也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北元当时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专家丹巴撰写出版了《北元兴衰史》。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采用北元政权这一准确的历史观点,记述了当时一些事情。在第三编第四章中设置“北元时期苏尼特部”。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的第一轮志书中尚属第一例。
德穆楚克栋鲁普是苏尼特右旗甚至是内蒙古历史上风云人物(简称德王)。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客观记述了旗和德王有关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在“人物”和“大事记”中,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德王的政治活动。在图片中刊登了德王或和德王有关的照片,并作到了“述而不议”。
五、大力宣传民族传统饮食文化。
1959年初夏,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视察时,曾谈起各地修县志之事,并指出应增加方言志、风俗志和食品志,如红安的绿豆丸子、黄州的豆腐、麻城的肉糕、蕲春的油姜、浠水的鱼片、广济的酥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轮修志计划中,没有食品志。在已出版的盟市旗县志的民俗中零散地记述了饮食。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和欧洲一些地区。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从蒙古族饮食文化等多种角度探讨研究蒙古人得以赫赫一世的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些国家兴起了研究学习“蒙古热”。蒙古族饮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在第七编畜产品和第八编手工业及第十二编民俗之中,分别记述饮食、饮食文化。苏尼特右旗牧民把风干的牛肉干倒碎之后,装进加工了的牛膀胱,放在阴凉地方储存。这就是牛肉松(一头牛的加工了的膀胱能装一头牛的肉松)。这种食品既卫生又方便。在当地,冬季、春季有喝骨髓茶的民俗。就是把牛的有骨髓的骨头和茶叶放在一起熬成的。蒙古族历来把喝肉汤看作比吃肉重要。因有些媒体误导,现在很多人一听蒙餐主要想到的是手扒肉。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非常详细地记述了当地的民间饮食、饮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六、在志书体裁“图”方面的创新———绘图。
蒙文《苏尼特右旗》(1642~1949),上限1642年,下限1949年。当时,苏尼特右旗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不发达。记录当时情况的文字、图片资料非常少。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采用绘图的方法,辅助了志文。全书有8页100多幅图。绘图者那日苏是搞美术的。他对民俗有一定的理解。他绘图时,或参考其他文字、图片资料,或走访知情人,或根据实物。描绘了内容丰富、逼真的图片。采用绘图的方法,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尚属第一例,就全国而言,为数也不多。
总之,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资料丰富、翔实。参考利用了蒙文、汉文、日文大量资料。在图片中,有两张黑白照片比较特殊。一个是丹麦游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身着苏尼特服饰的小媳妇”,另一个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人拍摄的“王爷那达慕一角”。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 用独特的一些编纂方法,突出了民族特点、地方特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苏尼特右旗,秦汉时期为上谷代郡之北境,后汉时乌桓鲜卑居之。晋为拓拔氏地,隋唐为突厥所居。辽为抚州,金属西京路。元朝归兴和路,始建行政区划,苏尼特部落为皇家直属部落。16世纪初,达延汗复振,统辖蒙古,苏尼特部属其子图鲁博鲁特传至库克其图墨尔根台吉,号所部为苏尼特。属于察哈尔万户。清统一漠南后,清崇德七年(1639年),尔衮素塞率部自喀尔喀来归,编为苏尼特左右两翼。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设旗建置,成为苏尼特右旗。民国28年(1939年)9月1日,以德王为首的“蒙疆政府联合会”改组为“蒙疆自治政府”。右翼苏尼特旗属于“蒙疆联合会自治政府”。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苏尼特右旗属中共锡盟盟委所辖。苏尼特右旗总面积26700平方公里。畜牧业是该旗传统产业。
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2001年3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嘎林达尔。
旗志上限一般1642年,个别内容据实追溯,下限1949年。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设编、章、节、目四个层次。由图片、概述、17编、60章212节组成。字数1067千。志书比较客观地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苏尼特右旗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蒙文《苏尼特右旗》(1642~1949),2003年荣获了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优秀奖。笔者在本文中将评介该志书一些优秀的编纂方法。
一、志书名称规范。
中国编纂志书的传统历来已久。元代编修的《大元一统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编修的全国性的汉文志书。清朝是中国古代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自顺治起,即仿效前朝功令下昭修志,康熙、雍正先后开馆编修《明史》和《清一统志》,命督抚各修省志,府州县亦修志,以备采择。雍正还颁发了各省府州县要60年一修志书的法令。在全国,仅流传下来的政区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就有90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编修的志书和旧志书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轮修志工作(简称第二轮修志工作)称之为续志工作。续的是古志?还是新志?续志的时间概念不清楚。所以,不论社会主义第一轮修志(简称第一轮修志)还是第二轮修志,命名志书名称时不要用续或续编之类的词。志书名称应在具体地点或具体专业名称的后面加“志”字,然后括注志书上限和下限的具体时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的第一届新志书盟市志11.5部、旗县志 85部、专业志27部。其中,只有蒙文《苏尼特右旗志》在志书名称后面括注了志书上限与下限的具体时间。书名严谨、规范、科学。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轮修志中属首创。可喜可贺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的两部第二轮志书《武川县志》(续编1987~1997)和《鄂伦春旗志》(1989~1999),在志书名称后面都括注了志书上限和下限具体时间。笔者在这里衷心希望修志同仁铭记:志书的书名是志书的眼睛。同时,建议专业志的书名后面也应括注志书上限和下限的具体时间。这样,不仅方便读志、用志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志书“存史、资政、教化、交流”的作用 。
二、用蒙古文准确地记述畜牧业。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和该民族的自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拉伯半岛大部分是沙漠。所以,在阿拉伯语中,有关骆驼的词汇非常多。作为乘骑的和运输用的骆驼都有专门的叫法。日本是岛国,四周环绕大海。故在日本语里有关鱼的词特别多。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在蒙古语中,有关畜牧业的词汇特别丰富。至今有些字词,进行汉译时,非常困难。甚至极少一部分字词无法汉译。在苏尼特右旗的经济中,畜牧业生产占据着主导地位。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发挥了用蒙古文记述畜牧业的优势,用词准确、词汇丰富。例如第六编第六章中,用专用词记述了一百多个畜牧印记。记载马的颜色时举出了30多种颜色。根据骆峰的形状叫的骆驼名称就有30种。这里没有翻译误差导致的不准确,可谓原汁原味。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旗志记述有些事情时,采用了相关的谚语。在当地民间,有给客人或长者敬鲜奶的习俗。敬时,敬者用右手端盛有鲜奶的碗,左手扶助碗,手指不能进碗里。旗志记述该习俗的同时,记述谚语(汉语大意“在你牛奶里没有伸进手,在你畜群中没有挥动 套马干”)。
三、突出了马文化。
在十三世纪,蒙古人和马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马是蒙古人的歌儿,是蒙古人的翅膀。作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有丰富多彩的马文化。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多种原因,马在草原上减少了许多,甚至有灭绝的危险。马文化也在严重地萎缩。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详细记述了放马、养马、驯马、马的性格、马奶酒等。还将赛马、马术、快马,设置成单独的章节。旨在拯救畏缩着的马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草原上的赛马是一项群众体育运动。它不仅考验骑手驾驭马、和马的协调能力,也考验骑手的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及心理素质。赛马有利于锻炼人的毅志力,提高人的心智。有一个杂志上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改变,以前在儿童中存在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现象,被现在的“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现象所代替。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不正常。因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旗志记载、传播了健康的马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尊重历史,秉笔直书。
公元1368年,以元惠宗为首的蒙古族贵族被迫撤到蒙古草原,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关于他们回到蒙古草原后的政权,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明朝的地方政权,将那时期的蒙古历史称为“明朝蒙古历史”或“元朝灭亡以后的蒙古历史”;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北元政权,和当时的明朝是并列存在的两个政权。它们时和时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这一史实被很多人认可。也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北元当时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专家丹巴撰写出版了《北元兴衰史》。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采用北元政权这一准确的历史观点,记述了当时一些事情。在第三编第四章中设置“北元时期苏尼特部”。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的第一轮志书中尚属第一例。
德穆楚克栋鲁普是苏尼特右旗甚至是内蒙古历史上风云人物(简称德王)。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客观记述了旗和德王有关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在“人物”和“大事记”中,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德王的政治活动。在图片中刊登了德王或和德王有关的照片,并作到了“述而不议”。
五、大力宣传民族传统饮食文化。
1959年初夏,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视察时,曾谈起各地修县志之事,并指出应增加方言志、风俗志和食品志,如红安的绿豆丸子、黄州的豆腐、麻城的肉糕、蕲春的油姜、浠水的鱼片、广济的酥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轮修志计划中,没有食品志。在已出版的盟市旗县志的民俗中零散地记述了饮食。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和欧洲一些地区。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从蒙古族饮食文化等多种角度探讨研究蒙古人得以赫赫一世的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些国家兴起了研究学习“蒙古热”。蒙古族饮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在第七编畜产品和第八编手工业及第十二编民俗之中,分别记述饮食、饮食文化。苏尼特右旗牧民把风干的牛肉干倒碎之后,装进加工了的牛膀胱,放在阴凉地方储存。这就是牛肉松(一头牛的加工了的膀胱能装一头牛的肉松)。这种食品既卫生又方便。在当地,冬季、春季有喝骨髓茶的民俗。就是把牛的有骨髓的骨头和茶叶放在一起熬成的。蒙古族历来把喝肉汤看作比吃肉重要。因有些媒体误导,现在很多人一听蒙餐主要想到的是手扒肉。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非常详细地记述了当地的民间饮食、饮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六、在志书体裁“图”方面的创新———绘图。
蒙文《苏尼特右旗》(1642~1949),上限1642年,下限1949年。当时,苏尼特右旗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不发达。记录当时情况的文字、图片资料非常少。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采用绘图的方法,辅助了志文。全书有8页100多幅图。绘图者那日苏是搞美术的。他对民俗有一定的理解。他绘图时,或参考其他文字、图片资料,或走访知情人,或根据实物。描绘了内容丰富、逼真的图片。采用绘图的方法,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尚属第一例,就全国而言,为数也不多。
总之,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资料丰富、翔实。参考利用了蒙文、汉文、日文大量资料。在图片中,有两张黑白照片比较特殊。一个是丹麦游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身着苏尼特服饰的小媳妇”,另一个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人拍摄的“王爷那达慕一角”。蒙文《苏尼特右旗志》(1642~1949), 用独特的一些编纂方法,突出了民族特点、地方特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