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鄂伦春自治旗志》续志(1989~1999) 林坤主编。张继勋、孟松林作序。编委会主任孟松林。《鄂伦春自治旗志》始修于1999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7月第一版, 在版书号ISBN 7—204—05581—0/K·383。全书7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浙江新雅印刷有限公司印制。定价190元。
志书设35卷157章。卷一建置,设4章;卷二自然环境,设5章;卷三人口,设3章;卷四民族,设4章;卷五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设8章;卷六政权,设2章;卷七政协,设3章;卷八群众团体,设4章;卷九人民武装,设2章;卷十政法,设4章;卷十一民政,设8章;卷十二人事劳动,设7章;卷十三经济综述,设6章;卷十四农业,设2章;卷十五畜牧业,设6章;卷十六林业,设3章;卷十七水利,设3章;卷十八乡镇企业,设5章;卷十九工业,设3章;卷二十交通,设2章;卷二十一邮电,设2章;卷二十二旅游,设4章;卷二十三城乡建设,设6章;卷二十四商贸,设8章;卷二十五粮食,设6章;卷二十六财政,设7章;卷二十七税务,设2章;卷二十八金融,设4章;卷二十九经济管理,设9章;卷三十教育,设7章;卷三十一科学,设4章;卷三十二文化,设3章;卷三十三体育,设4章;卷三十四卫生,设8章;卷三十五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殿以大事记、附录、编纂始末、编后记。
据文献记载,居住在旗境内的鄂伦春人,最初活动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达涅威尔河的黑龙江北岸。迁移到南岸后,分别游猎在阿里河、多布库尔河、托河流域。清朝在其游猎的地区设路,即以阿里河为中心游猎的鄂伦春人为阿里路;以多布库尔河为中心游猎的鄂伦春人为多布库尔路。后来两路合为一路。以托河为中心游猎的鄂伦春人为托河路。这种游猎范围一直没有变。后虽定居,仍然在传统的游猎范围内狩猎。即,阿里、多布库尔路的鄂伦春族,游猎于奎勒河及其支流库都奇、小奎勒河、沃勒河、查巴奇等处,定居在乌鲁布铁;游猎于多布库尔河及其支流翠风、大杨气、小杨气、十八站以西等地,定居在朝阳;甘河及其支流克一河、吉文河、英阿河以南、莫力格、奇格拉尼等地者,定居在讷尔克气。后因铁路占用该地而迁往乌鲁布铁。过去托河路的鄂伦春族,游猎于大兴安岭东西两麓。西有根河、海拉尔河、扎敦河、库鲁都尔河、乌尔旗汉河;东有诺敏河、讷门河、托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集中于岭东。诺敏河流域的鄂伦春人定居在龙头;讷门河和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定居在木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定居在小二沟南屯的鄂伦春人仍定居这里。游猎于古里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从民国时期逐渐迁移到本旗境内。这部分人定居在多布库尔河西岸,虽定居点称古里,但实际上他们已离开古里河。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旗鄂伦春族总人口数1 858人,其中男性893人,女性965人,分布在全旗各乡镇及部分驻在企业辖区内。旗首府阿里河镇鄂伦春人口722人;四个猎区乡镇中,诺敏镇127人,甘奎乡(乌鲁布铁镇)330人,古里乡193人,托扎敏乡253人;其他乡镇中,大杨树镇144人,吉文镇32人,甘河镇24人,克一里河镇11人,宜里乡12人,大杨树煤矿3人,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共7人。鄂伦春族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 803人,农业人口17人,其他38人。据旗公安局统计,1999年全旗鄂伦春族总人口数2 221人,615户。6岁及6岁以上总人口1 475人(男性697人,女性778人),其中:大学本科16人(男性7人,女性9人);大学专科48人(男性22人,女性26人);中专文化程度41人(男性16人,女性25人);高中文化154人(男性64人,女性90人);初中文化529人(男性258人,女性271人);小学文化574人(男性292人,女性282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13人(男性38人,女性75人)。1989年1999年,为发展猎区经济、加快鄂伦春族猎民脱贫致富步伐,自治旗先后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做出各项决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关于加强农业和农猎区工作的规定》、《关于加快猎区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为猎区经济发展、猎民脱贫致富提供政策保证。当时,猎业经济萎缩,野生动物锐减,旗委及时提出转变单一的传统狩猎生产方式,走多种经营之路的发展思路。1990年,在全旗7个猎民村兴办集体农场,开荒种地,解决猎民生产门路问题。旗政府投入资金332.14万元,为集体农场购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派农牧系统科技人员深入猎区举办农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旗乡两级党政干部与猎民促膝谈心,宣传猎业经济的局限性,农业经济的优越性及转产的重要意义。在旗委、旗政府的引导、扶持下猎民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增强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尝到农业生产的甜头,掌握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到 1993年,全旗已有猎民集体农业场、家庭联户农场21个,开垦荒地23 300亩,播种2 026亩,收获粮食1 654吨,猎民人均纯收入达985元。1996年1月,自治旗召开禁猎动员大会,在全旗颁布《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和实施细则,鄂伦春民族彻底告别祖辈从事的传统猎业,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走上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之路。为增加猎民收入,猎区乡镇政府在抓好猎民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拓展多种经济渠道。托扎敏乡政府主动与吉文林业局协商,解决猎民生产问题,吉文林业局每年提供1 000亩抚育伐场地,猎民从事木材生产,在农闲时搞副业生产,每年为猎民增加上千元收入。同时,乡政府鼓励猎民发展庭院经济,1999年,为每户猎民栽培本耳段1 000段。古里乡一部分猎民在种地闲暇,养羊、采集蕨菜出售,增加收入。诺敏镇猎民村兴办乡村企业,有酒厂、砖厂、山野菜加工厂,1999年收入5万元。乌鲁布铁镇领导与三个猎民村村主任一起探讨富村强民的路子,为集体农场投资200万元购买农业机构,解决部分贫困户没有耕地的问题。1999年,全旗鄂伦春族猎民人均纯收达到2 401元。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鄂伦春族猎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提高。据旗统计局1989年猎民住户(10户)抽样调查,猎民全年总收入3.48万元,人均收入536.57元,纯收入440.26元。家庭耐用物品每百户拥有自行车30辆,缝纫机10台,黑白电视机10台,收录机50台,大型家具100件,收音机10台。1999年,全旗鄂伦春族猎民全年总收入334.8万元,人均收入2 400元;全旗有猎民户248户,有彩色电视机141台,黑白电视机30台,电冰箱(柜)13台,摩托车13辆,电话34部,影碟机15台。猎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3万元,人均99.13元,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1989年增长395.15%;医疗保健支出1.34万元,人均95.9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万元,人均143.16元。1999年,食品消费支出9.2万元,人均660.36元,人均食品消费比1989年增长233.17元,年均增长12.79%;衣着消费支出2.6万元,人均186.25元,比1989年增长143.21%,年均增长19.01%,年均增长1.76%;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0.19万元,人均13.51元。全旗7个猎民村中达到小康村标准,许多猎民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十星户”。猎民们全部住上砖瓦结构宽敞明亮的房屋,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到农闲季节、节假日,生活富裕起来的猎民积极参加旗里举办的篝火节和乡镇开展的多种文体活动,他们跳民族舞、广场舞、交际舞,扭秧歌,比枪法、比腕力,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继《鄂伦春自治旗志》出版后,续修的《鄂伦春自治旗志》(1989~1999)又付梓面世。这是鄂伦春自治旗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鄂伦春民族文化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也是为建旗5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续修的《鄂伦春自治旗志》,从内容上,以翔实的资料,记述自治旗各族人民在历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树立求真务实的竞争意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从形式上,作为续志,本书既注重独立性,又保持连续性,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方面,均予以志述,特别是对改革开放11年来,该旗发生的重大变化作重点志述。续志真实地再现各族人民携手并进所取得丰硕成果,为鄂伦春人民自立自强所建立的业绩树立不可磨灭的丰碑。这部续志,是对鄂伦春族子孙后代进行爱家乡、爱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好教材,是客观反映人们了解家乡变化发展,为家乡做贡献的指南,是有志于投资开发建设鄂伦春族的国内外人士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满洲里市志》 夏恩训主编。郎立兴作序。编委会主任郎立兴。《满洲里市志》始修于1986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087—2/K·299,责任编辑荣竹林、李杰。全书16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科技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228元。
志书设37卷181章。卷一建制,设3章;卷二自然环境,设8章;卷三人口,设4章;卷四民族·宗教,设3章;卷五党派,设3章;卷六政权·政协,设3章;卷七群众团体,设4章;卷八外事,设7章;卷九人事·劳动,设3章;卷十民政,设5章;卷十一公安司法,设4章;卷十二军事,设6章;卷十三国民经济综述,设4章;卷十四工业,设7章;卷十五乡镇企业,设4章;卷十六渔业,设4章;卷十七农业,设6章;卷十八副业,设5章;卷十九畜牧业,设5章;卷二十水利·林业,设2章;卷二十一流通产业,设10章;卷二十二旅游,设4章;卷二十三交通,设3章;卷二十四邮电,设4章;卷二十五城建·环保,设6章;卷二十六财政·税务,设2章;卷二十七金融,设8章;卷二十八综合管理,设10章;卷二十九教育,设8章;卷三十科学技术,设9章;卷三十一文化艺术,设7章;卷三十二新闻·档案·史志,设4章;卷三十三卫生,设8章;卷三十四体育,设6章;卷三十五人物·荣誉,设2章;卷三十六大事记;卷三十七附录。冠以概述,殿以编纂始末。
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1987年,满洲里口岸根据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地方口岸管理机构职责范围暂行规定》的指示,着手口岸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88年,首先在铁路交接所简化进出口货物票据单证的传递程序。初步拟定十八里联合办公现场的工作和规范,对口岸运量实行月报分析制度。1993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制和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满洲里口岸的实际与检查检验和联运部分共同协商,先后制定实施《满洲里铁路、公路口岸货物、车辆及人员进出境有关规定》、《满洲里十八里口岸管理办法(试行)》、《铁路口岸进境货物监管清单传递管理办法》、《铁路口岸出口货物量化管理试行办法》。1994年,进一步建立健全口岸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并实施《口岸滞留货物变卖程序及结算办法》、《中俄旅游者出境携带商品实行集中联合查验的办法》、《关于收取口岸管理费的规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立法通过,成为地方行政法规)等。
1995年,制定并实施《关于口岸站滞留出口货车征收罚款规定的实施细则》、《铁路口岸联检联运报关联合办公楼管理规定》,建立口岸统一收费稽查审核制度,涉外部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登记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口岸外事系统工作人员廉政自律十不准》和文明服务用语、忌用语。1996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口岸办和市政府对满洲里口岸出入境人员、货物及车辆实行口径统一收费的要求,制定统一收费动作程序和《满洲里口岸统一收费办法(试行)》。在政务方面:1987年,满洲里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国务院口岸办《关于开展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的意见》精神,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自建促共建,以共建带自建,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争创文明口岸。1988年初,口岸各单位从总体上制定1988~1990年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7月与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联合开展 “为口岸争荣誉”竞赛活动。8月,口岸外事系统被中共呼伦贝尔盟委、呼伦贝尔盟公署命名为1987年度全盟精神文明先进系统。1989年,进一步深入开展“为口岸争荣誉”竞赛评比活动,以廉政建设为活动中心,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增大廉政建设的透明度。1990年,按照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与市精神文明办对口开展“为口岸争荣誉”竞赛评比活动。1991年5月,自治区口岸领导小组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对满洲里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活动给予表彰。6月,在首次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办公室授予“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口岸”称号。同年6月,口岸外事系统党委成立,加强对党建和共建工作的领导,与口岸委联合制定《1991~1995年满洲里口岸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年规划》,成立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我为口岸做奉献”主题活动。1992年初,口岸党委、口岸外事系统党委会同市精神文明办依据五年规划,在“为口岸做奉献”活动中,重点加强组织领导,抓基层、抓环节、抓连结点。5月,满洲里口岸被自治区口岸领导小组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共建活动重点是按照五年规划要求对前两年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阶段性总结,表彰先进。同年11月,在第二次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表彰大会上,满洲里口岸办被授予“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称号。1994年,深入持久开展“为口岸做奉献”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市“十佳文明窗口”和创“三优”竞赛评比活动。1995年,以积极创造良好口岸开放环境为重点,开展“我为口岸做奉献,我为口岸添光彩”主题教育,加强口岸环境建设。1996年,制定《满洲里口岸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施方案》,增补3个新的共建成员单位,与各共建单位签订共建责任状,确定共建责任区和责任人,量化分解共建活动内容,以“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环境”为内容,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我为口岸做奉献,我为口岸添光彩”主题教育,并与全市开展的“凝聚力工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10月,在第三次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总结交流会上,满洲里又一次获得国家口岸办授予的“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荣誉称号。
《满洲里市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是满洲里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满洲里市志》不仅翔实地记述满洲里在历史上遭到帝国主义国家所蒙受的灾难;也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满洲里市自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更浓墨重彩地抒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满洲里市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的前进轨迹与成就。这部市志明古详今,立足当代,内容周备,可谓满洲里市地方百科全书,为国内、国际所关注这座口岸城市的人士提供客观、翔实而权威的资料。可以激发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进取精神,从而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大门竖起成功与胜利的丰碑。
《根河市志》 刘广营主编。李润枝、李灿良作序。编委会主任李灿良。《根河市志》始修于1996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678—7/K·145,责任编辑占柱。全书13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大16开本。由长春新华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37篇66章。第一编建置,设3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编人口,设4章;第四编民族,设5章;第五编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设2章;第六编政权,设2章;第七编政协,设3章;第八编群众团体,设4章;第九编公安司法,设4章;第十编民政,设6章;第十一编劳动人事,设8章;第十二编军事,设5章;第十三编经济综述,设4章;第十四编林业,设7章;第十五编工业,设2章;第十六编农牧水利,设5章;第十七编乡镇企业,设4章;第十八编猎副业,设2章;第十九编商业,设5章;第二十编供销合作,设3章;第二十一编粮食,设5章;第二十二编交通,设2章;第二十三编邮电,设3章;第二十四编城建环保,设6章;第二十五编财经,设4章;第二十六编税务,设3章;第二十七编金融,设6章;第二十八编综合管理,设12章;第二十九编教育,设8章;第三十编科学技术,设4章;第三十一编文化,设8章;第三十二编广播电视,设5章;第三十三编档案史志,设2章;第三十四编体育,设4章;第三十五编卫生,设6章;第三十六编人物,设2章;第三十七大事记。冠以概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腹地,位于呼伦贝尔盟北部,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北部的旗市之一。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根河市是呼伦贝尔市设制最晚、开发较晚的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被世人赞誉为“绿色宝库”。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林海中熠熠闪光。50年代初,国家投资进行森林资源开发。自1953年筹建根河林业局起,到1961年原额尔古纳旗政府迁驻根河镇时,辖区内已建起根河、好里堡、得耳布尔、金河、牛耳河5个镇。到1966年建立额尔古纳左旗时,全旗已辖5镇1乡。至1995年,全市辖3个办事处和6镇1乡。即好里堡镇、牛耳河镇、阿龙山镇、得耳布尔镇、金河镇、满归镇和敖鲁古雅鄂温克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河市自然、经济和社的发展形成六个特点和三大优势。一是高纬度、气候寒冷。根河市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122°55′,北纬50°20′~52°30′,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境内气候寒冷湿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平均为70天,最短年份只有24天。气温年、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5.3℃,极端最低气温–49°,年较差47.4℃,日较差20℃,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均气温最低的旗市。结冻期210天以上,境内遍布永冻层,个别地段3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资源是根河市的主体资源,森林覆盖率75%,居自治区之首。野生动植物种类聚多,经济价值大。三是属典型的国有林区,国有林业企业覆盖面广。自50年代开始进行森林资源开发,形成以国有林业生产为主的林区经济。1995年,全市林业人口12.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2%;国有林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比重中占90%以上。辖区内有内蒙古大兴安岭业管理局(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所辖的5个林业局(根河、金河、得耳布尔、阿龙山、满归)和1个电业局(内蒙古大兴安岭电业局),还有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所辖的2个铁路车务段、1个铁路工务段。四是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电力中心。1964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管局在根河镇建立企业自备电厂——根河发电厂,至1973年已达到装机总容量2.4万千瓦,至1993年,达到装机总容量7.4万千瓦,以根河为电源点,向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供电。其输电线路南抵乌尔旗汉,东接阿里河、北达敖鲁古雅,西至莫尔道嘎,地跨四旗市,是呼伦贝尔盟三大供电系统之一。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呼盟占有重要位置。1995年,在全自治区89个旗县市经济综合实和评价及排序中列居第六位,居呼伦贝尔盟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居呼伦贝尔盟各旗市第二位(仅低于牙克石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第二位(仅低于额尔古纳市)。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1995年为74 46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8%,其总量居呼伦贝尔盟各族市第一位。地方财政收入5 208万元,居呼伦贝尔盟各旗市第4位。“八五”时期(1991——1995)全市实现财政收2.25亿元,上解财政资金1.13亿元。六是城镇人口多。根河市由新兴的小城镇群组成,199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97.4%,农业人口只有4 527人,占总人口的2.6%。随着呼伦贝尔盟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根河市的优势也日益显示出来。一是资源优势。全市森林面积150万公顷,天然林占99%以上。主要以针叶乔木群落构成大片纯林。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其次为杨、柳等。活立木蓄积量为15 272万立方米。草场面积856 192.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86%。有常见植物149种,种类最多的禾本科、豆科、菊科和莎草科植物均属饲养家畜的饲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种为繁多,其中药用植物366种,分属75科,有利用价值的近100种,有“天然药库”之称。野生浆果分布广、储量大、无化学污染,是酿造业的上乘原料,有8科20属30种,仅越桔、笃斯越桔年储量达6亿公斤以上。有各种天然菌类114种,分属18科58属,其中食用和药用菌达87种。深山密林中的野生动物,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三类珍稀动物,如白鹤、马鹿、棕熊、雪兔等22种;经济动物猞猁、赤狐、狍子、野猪等20多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铅、锌、银、磁铁、石灰石、珍珠岩等。已开采利用的有石灰石、白云石、冰洲岩、珍珠岩等。根河市旅游资源丰富,除有大兴安岭浩瀚林海自然景观外,还有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以独特的生产方式构成的人文景观。根河市经过近30年的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均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驻根河市的各大企业技术设备、人才相对完备,地方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间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地、林、铁、电通力合作,打破行业界限,主动接受辐射,相互支持,求得共同发展。三是政策优势。随着呼伦贝尔盟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根河市的发展。根河市是资源富集地区,发展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是本市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同时,根河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这些政策,使根河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自觉性。
《根河市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实记述根河市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体现出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这部乡土教材将会激励根河人民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让这块绿色宝地呈现出更加光辉夺目的迷人风采。
《包头铝厂志》续志(1988—1990) 史九宽总编。编委会主任史九宽。《包头铝厂志》续志199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LSBNT—204—01601—7/K。121,全书28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北京朝阳新华图片社印制,印数1—1 000册。
志书设10篇37章:第一篇概述;第二篇机构沿革,设2章;第三篇基本建设,设2章;第四篇生产发展与技术进步,设4章;第五篇企业管理,设6章;第六篇党群工作,设9章;第七篇教育事业,设5章;第八篇医疗卫生与行政福利事业,设2章;第九篇集体企业,设7章;第十篇大事记。殿以附录,修志机构及编撰人员。
1988~1990年,铝厂引入竞争机制,优选企业经营者。以“三保一挂” (即保上交利润3 500万元,保自筹技术改造资金2 000万元,保二期投资工程1990年达产,归还贷款4 100万元;工资总额与利税总额挂钩,挂钩系数为1﹕0.7。)
为内容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冶金工业厅鉴订承包经营合同,承包期为三年。三年来,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生产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生活得到相应改善。在完成对上承包的基础上,包铝在企业内部也推行承包经营制。根据各分厂、处室的特点,分别采取工资总额与内部利润挂钩浮动、联产计奖、定额计奖、安全累进奖、费用包干、模拟利润包干、目标责任承包经营等10余种形式对下进行承包,并签订内部承包经营全同。1988年,合同覆盖率为75%。1989年,在认真总结上年承包经验的基础上,厂部与各分厂、处签订二年承包合同。合同覆盖率为97.4%。1990年,根据两年承包的实际和市场疲软等具体情况,分别调整部分指标。合同覆盖率达到100%。为适应承包经营的需要,包铝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1989年初,推行内部银行结算制,完善三级核算,强化资金管理。同年4月10日,铝厂成立企业公司,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安置438名待业青年。为筹集部分建房资金,缓解职工住房难的问题,1990年9月,铝厂开始推行 “以息抵租”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制度改革。1988年2月10日,包头铝厂扩建工程建成投产,经过一年多的试生产,于1989年11月27日—29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对包铝进行验收。扩建工程投产以来,至1990年底,累计生产铝锭6 4755吨。实现利润3 283万元,税金4 737万元,利税总额为8 020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扩建工程1990年达产。但是,由于电力、原料、资金等外部条件尚不具备,企业无法组织生产。到1990年底,仅有90台电解槽启动投产,尚有42台电解槽未能通电启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包铝的企业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企业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在1987年首批进入自治区先进企业的基础上,包铝把1989年晋升国家二级企业作为奋斗目标,广泛开展“抓管理、上等级”活动。对照国家二级企业标准,找差距、订措施、抓整改、抓成果。从1988年开始,经过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工作;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配备20台(套)微机,用于企业管理工作,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示,把企业的各项工作纳入标准化轨道,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加强和改善。1989年,计量、档案管理晋升为国家二级单位;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被自治区评为二级节能先进单位;质量、设备、安全管理分别被自治区评为“质量管理奖企业”,“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成为自治区第一个进入会计工作达标和国家三级会计单位。鉴于外部条件不具备这一实际情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决定,包铝晋升国家二级企业只考核一期各项指标。据此,经过自检,各项升级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企业标准。1990年3月20日申请国家验收。同年5月通过晋升国家二级企业检查组考评验收;9月份经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国务院生产委员会核准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此后,包铝加快创建国家一级企业的步伐。1990年,设备管理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单位,国家考核的四大指标均已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同年11月18日,能源管理正式通过省级节能升(定)级验收小组鉴定,同意推荐晋升国家二级节能企业;同年9月,标准化工作经内蒙、包头市评审组考核确认,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包铝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988年至1990年共投入2 445.48万元实际完成工作2 172.46万元,超额8.6%完成年承包任务。3年来,共开展9个科研项目。1988年,完成铝电解槽添加锂镁复合盐新技术推广工作。1990年,完成阳极糊掺试验、锂盐阳极糊、新涂料配方和135KA电解槽优化工艺条件、62KA电解槽自动打壳下料试验以及重熔用铝锭采用国际标准。
在包头铝厂进入第二轮承包的头一年,《包头铝厂志》(续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记录3年来包铝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的历史。因此,这部志书既是浓缩的资料库、数据库和信息库,也是一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它不仅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对当今和后世也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鄂伦春自治旗志》续志(1989~1999) 林坤主编。张继勋、孟松林作序。编委会主任孟松林。《鄂伦春自治旗志》始修于1999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7月第一版, 在版书号ISBN 7—204—05581—0/K·383。全书7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浙江新雅印刷有限公司印制。定价190元。
志书设35卷157章。卷一建置,设4章;卷二自然环境,设5章;卷三人口,设3章;卷四民族,设4章;卷五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设8章;卷六政权,设2章;卷七政协,设3章;卷八群众团体,设4章;卷九人民武装,设2章;卷十政法,设4章;卷十一民政,设8章;卷十二人事劳动,设7章;卷十三经济综述,设6章;卷十四农业,设2章;卷十五畜牧业,设6章;卷十六林业,设3章;卷十七水利,设3章;卷十八乡镇企业,设5章;卷十九工业,设3章;卷二十交通,设2章;卷二十一邮电,设2章;卷二十二旅游,设4章;卷二十三城乡建设,设6章;卷二十四商贸,设8章;卷二十五粮食,设6章;卷二十六财政,设7章;卷二十七税务,设2章;卷二十八金融,设4章;卷二十九经济管理,设9章;卷三十教育,设7章;卷三十一科学,设4章;卷三十二文化,设3章;卷三十三体育,设4章;卷三十四卫生,设8章;卷三十五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殿以大事记、附录、编纂始末、编后记。
据文献记载,居住在旗境内的鄂伦春人,最初活动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达涅威尔河的黑龙江北岸。迁移到南岸后,分别游猎在阿里河、多布库尔河、托河流域。清朝在其游猎的地区设路,即以阿里河为中心游猎的鄂伦春人为阿里路;以多布库尔河为中心游猎的鄂伦春人为多布库尔路。后来两路合为一路。以托河为中心游猎的鄂伦春人为托河路。这种游猎范围一直没有变。后虽定居,仍然在传统的游猎范围内狩猎。即,阿里、多布库尔路的鄂伦春族,游猎于奎勒河及其支流库都奇、小奎勒河、沃勒河、查巴奇等处,定居在乌鲁布铁;游猎于多布库尔河及其支流翠风、大杨气、小杨气、十八站以西等地,定居在朝阳;甘河及其支流克一河、吉文河、英阿河以南、莫力格、奇格拉尼等地者,定居在讷尔克气。后因铁路占用该地而迁往乌鲁布铁。过去托河路的鄂伦春族,游猎于大兴安岭东西两麓。西有根河、海拉尔河、扎敦河、库鲁都尔河、乌尔旗汉河;东有诺敏河、讷门河、托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集中于岭东。诺敏河流域的鄂伦春人定居在龙头;讷门河和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定居在木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定居在小二沟南屯的鄂伦春人仍定居这里。游猎于古里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从民国时期逐渐迁移到本旗境内。这部分人定居在多布库尔河西岸,虽定居点称古里,但实际上他们已离开古里河。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旗鄂伦春族总人口数1 858人,其中男性893人,女性965人,分布在全旗各乡镇及部分驻在企业辖区内。旗首府阿里河镇鄂伦春人口722人;四个猎区乡镇中,诺敏镇127人,甘奎乡(乌鲁布铁镇)330人,古里乡193人,托扎敏乡253人;其他乡镇中,大杨树镇144人,吉文镇32人,甘河镇24人,克一里河镇11人,宜里乡12人,大杨树煤矿3人,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共7人。鄂伦春族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 803人,农业人口17人,其他38人。据旗公安局统计,1999年全旗鄂伦春族总人口数2 221人,615户。6岁及6岁以上总人口1 475人(男性697人,女性778人),其中:大学本科16人(男性7人,女性9人);大学专科48人(男性22人,女性26人);中专文化程度41人(男性16人,女性25人);高中文化154人(男性64人,女性90人);初中文化529人(男性258人,女性271人);小学文化574人(男性292人,女性282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13人(男性38人,女性75人)。1989年1999年,为发展猎区经济、加快鄂伦春族猎民脱贫致富步伐,自治旗先后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做出各项决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关于加强农业和农猎区工作的规定》、《关于加快猎区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为猎区经济发展、猎民脱贫致富提供政策保证。当时,猎业经济萎缩,野生动物锐减,旗委及时提出转变单一的传统狩猎生产方式,走多种经营之路的发展思路。1990年,在全旗7个猎民村兴办集体农场,开荒种地,解决猎民生产门路问题。旗政府投入资金332.14万元,为集体农场购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派农牧系统科技人员深入猎区举办农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旗乡两级党政干部与猎民促膝谈心,宣传猎业经济的局限性,农业经济的优越性及转产的重要意义。在旗委、旗政府的引导、扶持下猎民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增强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尝到农业生产的甜头,掌握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到 1993年,全旗已有猎民集体农业场、家庭联户农场21个,开垦荒地23 300亩,播种2 026亩,收获粮食1 654吨,猎民人均纯收入达985元。1996年1月,自治旗召开禁猎动员大会,在全旗颁布《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和实施细则,鄂伦春民族彻底告别祖辈从事的传统猎业,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走上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之路。为增加猎民收入,猎区乡镇政府在抓好猎民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拓展多种经济渠道。托扎敏乡政府主动与吉文林业局协商,解决猎民生产问题,吉文林业局每年提供1 000亩抚育伐场地,猎民从事木材生产,在农闲时搞副业生产,每年为猎民增加上千元收入。同时,乡政府鼓励猎民发展庭院经济,1999年,为每户猎民栽培本耳段1 000段。古里乡一部分猎民在种地闲暇,养羊、采集蕨菜出售,增加收入。诺敏镇猎民村兴办乡村企业,有酒厂、砖厂、山野菜加工厂,1999年收入5万元。乌鲁布铁镇领导与三个猎民村村主任一起探讨富村强民的路子,为集体农场投资200万元购买农业机构,解决部分贫困户没有耕地的问题。1999年,全旗鄂伦春族猎民人均纯收达到2 401元。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鄂伦春族猎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提高。据旗统计局1989年猎民住户(10户)抽样调查,猎民全年总收入3.48万元,人均收入536.57元,纯收入440.26元。家庭耐用物品每百户拥有自行车30辆,缝纫机10台,黑白电视机10台,收录机50台,大型家具100件,收音机10台。1999年,全旗鄂伦春族猎民全年总收入334.8万元,人均收入2 400元;全旗有猎民户248户,有彩色电视机141台,黑白电视机30台,电冰箱(柜)13台,摩托车13辆,电话34部,影碟机15台。猎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3万元,人均99.13元,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1989年增长395.15%;医疗保健支出1.34万元,人均95.9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万元,人均143.16元。1999年,食品消费支出9.2万元,人均660.36元,人均食品消费比1989年增长233.17元,年均增长12.79%;衣着消费支出2.6万元,人均186.25元,比1989年增长143.21%,年均增长19.01%,年均增长1.76%;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0.19万元,人均13.51元。全旗7个猎民村中达到小康村标准,许多猎民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十星户”。猎民们全部住上砖瓦结构宽敞明亮的房屋,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到农闲季节、节假日,生活富裕起来的猎民积极参加旗里举办的篝火节和乡镇开展的多种文体活动,他们跳民族舞、广场舞、交际舞,扭秧歌,比枪法、比腕力,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继《鄂伦春自治旗志》出版后,续修的《鄂伦春自治旗志》(1989~1999)又付梓面世。这是鄂伦春自治旗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鄂伦春民族文化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也是为建旗5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续修的《鄂伦春自治旗志》,从内容上,以翔实的资料,记述自治旗各族人民在历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树立求真务实的竞争意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从形式上,作为续志,本书既注重独立性,又保持连续性,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方面,均予以志述,特别是对改革开放11年来,该旗发生的重大变化作重点志述。续志真实地再现各族人民携手并进所取得丰硕成果,为鄂伦春人民自立自强所建立的业绩树立不可磨灭的丰碑。这部续志,是对鄂伦春族子孙后代进行爱家乡、爱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好教材,是客观反映人们了解家乡变化发展,为家乡做贡献的指南,是有志于投资开发建设鄂伦春族的国内外人士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满洲里市志》 夏恩训主编。郎立兴作序。编委会主任郎立兴。《满洲里市志》始修于1986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087—2/K·299,责任编辑荣竹林、李杰。全书16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科技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228元。
志书设37卷181章。卷一建制,设3章;卷二自然环境,设8章;卷三人口,设4章;卷四民族·宗教,设3章;卷五党派,设3章;卷六政权·政协,设3章;卷七群众团体,设4章;卷八外事,设7章;卷九人事·劳动,设3章;卷十民政,设5章;卷十一公安司法,设4章;卷十二军事,设6章;卷十三国民经济综述,设4章;卷十四工业,设7章;卷十五乡镇企业,设4章;卷十六渔业,设4章;卷十七农业,设6章;卷十八副业,设5章;卷十九畜牧业,设5章;卷二十水利·林业,设2章;卷二十一流通产业,设10章;卷二十二旅游,设4章;卷二十三交通,设3章;卷二十四邮电,设4章;卷二十五城建·环保,设6章;卷二十六财政·税务,设2章;卷二十七金融,设8章;卷二十八综合管理,设10章;卷二十九教育,设8章;卷三十科学技术,设9章;卷三十一文化艺术,设7章;卷三十二新闻·档案·史志,设4章;卷三十三卫生,设8章;卷三十四体育,设6章;卷三十五人物·荣誉,设2章;卷三十六大事记;卷三十七附录。冠以概述,殿以编纂始末。
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1987年,满洲里口岸根据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地方口岸管理机构职责范围暂行规定》的指示,着手口岸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88年,首先在铁路交接所简化进出口货物票据单证的传递程序。初步拟定十八里联合办公现场的工作和规范,对口岸运量实行月报分析制度。1993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制和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满洲里口岸的实际与检查检验和联运部分共同协商,先后制定实施《满洲里铁路、公路口岸货物、车辆及人员进出境有关规定》、《满洲里十八里口岸管理办法(试行)》、《铁路口岸进境货物监管清单传递管理办法》、《铁路口岸出口货物量化管理试行办法》。1994年,进一步建立健全口岸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并实施《口岸滞留货物变卖程序及结算办法》、《中俄旅游者出境携带商品实行集中联合查验的办法》、《关于收取口岸管理费的规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立法通过,成为地方行政法规)等。
1995年,制定并实施《关于口岸站滞留出口货车征收罚款规定的实施细则》、《铁路口岸联检联运报关联合办公楼管理规定》,建立口岸统一收费稽查审核制度,涉外部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登记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口岸外事系统工作人员廉政自律十不准》和文明服务用语、忌用语。1996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口岸办和市政府对满洲里口岸出入境人员、货物及车辆实行口径统一收费的要求,制定统一收费动作程序和《满洲里口岸统一收费办法(试行)》。在政务方面:1987年,满洲里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国务院口岸办《关于开展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的意见》精神,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自建促共建,以共建带自建,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争创文明口岸。1988年初,口岸各单位从总体上制定1988~1990年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7月与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联合开展 “为口岸争荣誉”竞赛活动。8月,口岸外事系统被中共呼伦贝尔盟委、呼伦贝尔盟公署命名为1987年度全盟精神文明先进系统。1989年,进一步深入开展“为口岸争荣誉”竞赛评比活动,以廉政建设为活动中心,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增大廉政建设的透明度。1990年,按照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与市精神文明办对口开展“为口岸争荣誉”竞赛评比活动。1991年5月,自治区口岸领导小组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对满洲里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活动给予表彰。6月,在首次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办公室授予“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口岸”称号。同年6月,口岸外事系统党委成立,加强对党建和共建工作的领导,与口岸委联合制定《1991~1995年满洲里口岸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年规划》,成立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我为口岸做奉献”主题活动。1992年初,口岸党委、口岸外事系统党委会同市精神文明办依据五年规划,在“为口岸做奉献”活动中,重点加强组织领导,抓基层、抓环节、抓连结点。5月,满洲里口岸被自治区口岸领导小组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共建活动重点是按照五年规划要求对前两年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阶段性总结,表彰先进。同年11月,在第二次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表彰大会上,满洲里口岸办被授予“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称号。1994年,深入持久开展“为口岸做奉献”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市“十佳文明窗口”和创“三优”竞赛评比活动。1995年,以积极创造良好口岸开放环境为重点,开展“我为口岸做奉献,我为口岸添光彩”主题教育,加强口岸环境建设。1996年,制定《满洲里口岸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施方案》,增补3个新的共建成员单位,与各共建单位签订共建责任状,确定共建责任区和责任人,量化分解共建活动内容,以“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环境”为内容,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我为口岸做奉献,我为口岸添光彩”主题教育,并与全市开展的“凝聚力工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10月,在第三次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总结交流会上,满洲里又一次获得国家口岸办授予的“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荣誉称号。
《满洲里市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是满洲里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满洲里市志》不仅翔实地记述满洲里在历史上遭到帝国主义国家所蒙受的灾难;也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满洲里市自1946年人民政权建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更浓墨重彩地抒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满洲里市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的前进轨迹与成就。这部市志明古详今,立足当代,内容周备,可谓满洲里市地方百科全书,为国内、国际所关注这座口岸城市的人士提供客观、翔实而权威的资料。可以激发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进取精神,从而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大门竖起成功与胜利的丰碑。
《根河市志》 刘广营主编。李润枝、李灿良作序。编委会主任李灿良。《根河市志》始修于1996年,1998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678—7/K·145,责任编辑占柱。全书13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大16开本。由长春新华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37篇66章。第一编建置,设3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编人口,设4章;第四编民族,设5章;第五编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设2章;第六编政权,设2章;第七编政协,设3章;第八编群众团体,设4章;第九编公安司法,设4章;第十编民政,设6章;第十一编劳动人事,设8章;第十二编军事,设5章;第十三编经济综述,设4章;第十四编林业,设7章;第十五编工业,设2章;第十六编农牧水利,设5章;第十七编乡镇企业,设4章;第十八编猎副业,设2章;第十九编商业,设5章;第二十编供销合作,设3章;第二十一编粮食,设5章;第二十二编交通,设2章;第二十三编邮电,设3章;第二十四编城建环保,设6章;第二十五编财经,设4章;第二十六编税务,设3章;第二十七编金融,设6章;第二十八编综合管理,设12章;第二十九编教育,设8章;第三十编科学技术,设4章;第三十一编文化,设8章;第三十二编广播电视,设5章;第三十三编档案史志,设2章;第三十四编体育,设4章;第三十五编卫生,设6章;第三十六编人物,设2章;第三十七大事记。冠以概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腹地,位于呼伦贝尔盟北部,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北部的旗市之一。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根河市是呼伦贝尔市设制最晚、开发较晚的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被世人赞誉为“绿色宝库”。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林海中熠熠闪光。50年代初,国家投资进行森林资源开发。自1953年筹建根河林业局起,到1961年原额尔古纳旗政府迁驻根河镇时,辖区内已建起根河、好里堡、得耳布尔、金河、牛耳河5个镇。到1966年建立额尔古纳左旗时,全旗已辖5镇1乡。至1995年,全市辖3个办事处和6镇1乡。即好里堡镇、牛耳河镇、阿龙山镇、得耳布尔镇、金河镇、满归镇和敖鲁古雅鄂温克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河市自然、经济和社的发展形成六个特点和三大优势。一是高纬度、气候寒冷。根河市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122°55′,北纬50°20′~52°30′,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境内气候寒冷湿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平均为70天,最短年份只有24天。气温年、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5.3℃,极端最低气温–49°,年较差47.4℃,日较差20℃,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均气温最低的旗市。结冻期210天以上,境内遍布永冻层,个别地段3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资源是根河市的主体资源,森林覆盖率75%,居自治区之首。野生动植物种类聚多,经济价值大。三是属典型的国有林区,国有林业企业覆盖面广。自50年代开始进行森林资源开发,形成以国有林业生产为主的林区经济。1995年,全市林业人口12.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2%;国有林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比重中占90%以上。辖区内有内蒙古大兴安岭业管理局(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所辖的5个林业局(根河、金河、得耳布尔、阿龙山、满归)和1个电业局(内蒙古大兴安岭电业局),还有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所辖的2个铁路车务段、1个铁路工务段。四是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电力中心。1964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管局在根河镇建立企业自备电厂——根河发电厂,至1973年已达到装机总容量2.4万千瓦,至1993年,达到装机总容量7.4万千瓦,以根河为电源点,向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供电。其输电线路南抵乌尔旗汉,东接阿里河、北达敖鲁古雅,西至莫尔道嘎,地跨四旗市,是呼伦贝尔盟三大供电系统之一。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呼盟占有重要位置。1995年,在全自治区89个旗县市经济综合实和评价及排序中列居第六位,居呼伦贝尔盟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居呼伦贝尔盟各旗市第二位(仅低于牙克石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第二位(仅低于额尔古纳市)。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1995年为74 46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8%,其总量居呼伦贝尔盟各族市第一位。地方财政收入5 208万元,居呼伦贝尔盟各旗市第4位。“八五”时期(1991——1995)全市实现财政收2.25亿元,上解财政资金1.13亿元。六是城镇人口多。根河市由新兴的小城镇群组成,199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97.4%,农业人口只有4 527人,占总人口的2.6%。随着呼伦贝尔盟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根河市的优势也日益显示出来。一是资源优势。全市森林面积150万公顷,天然林占99%以上。主要以针叶乔木群落构成大片纯林。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其次为杨、柳等。活立木蓄积量为15 272万立方米。草场面积856 192.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86%。有常见植物149种,种类最多的禾本科、豆科、菊科和莎草科植物均属饲养家畜的饲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种为繁多,其中药用植物366种,分属75科,有利用价值的近100种,有“天然药库”之称。野生浆果分布广、储量大、无化学污染,是酿造业的上乘原料,有8科20属30种,仅越桔、笃斯越桔年储量达6亿公斤以上。有各种天然菌类114种,分属18科58属,其中食用和药用菌达87种。深山密林中的野生动物,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三类珍稀动物,如白鹤、马鹿、棕熊、雪兔等22种;经济动物猞猁、赤狐、狍子、野猪等20多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铅、锌、银、磁铁、石灰石、珍珠岩等。已开采利用的有石灰石、白云石、冰洲岩、珍珠岩等。根河市旅游资源丰富,除有大兴安岭浩瀚林海自然景观外,还有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以独特的生产方式构成的人文景观。根河市经过近30年的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均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驻根河市的各大企业技术设备、人才相对完备,地方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间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地、林、铁、电通力合作,打破行业界限,主动接受辐射,相互支持,求得共同发展。三是政策优势。随着呼伦贝尔盟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根河市的发展。根河市是资源富集地区,发展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是本市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同时,根河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这些政策,使根河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自觉性。
《根河市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实记述根河市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体现出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这部乡土教材将会激励根河人民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让这块绿色宝地呈现出更加光辉夺目的迷人风采。
《包头铝厂志》续志(1988—1990) 史九宽总编。编委会主任史九宽。《包头铝厂志》续志199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LSBNT—204—01601—7/K。121,全书28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北京朝阳新华图片社印制,印数1—1 000册。
志书设10篇37章:第一篇概述;第二篇机构沿革,设2章;第三篇基本建设,设2章;第四篇生产发展与技术进步,设4章;第五篇企业管理,设6章;第六篇党群工作,设9章;第七篇教育事业,设5章;第八篇医疗卫生与行政福利事业,设2章;第九篇集体企业,设7章;第十篇大事记。殿以附录,修志机构及编撰人员。
1988~1990年,铝厂引入竞争机制,优选企业经营者。以“三保一挂” (即保上交利润3 500万元,保自筹技术改造资金2 000万元,保二期投资工程1990年达产,归还贷款4 100万元;工资总额与利税总额挂钩,挂钩系数为1﹕0.7。)
为内容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冶金工业厅鉴订承包经营合同,承包期为三年。三年来,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生产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生活得到相应改善。在完成对上承包的基础上,包铝在企业内部也推行承包经营制。根据各分厂、处室的特点,分别采取工资总额与内部利润挂钩浮动、联产计奖、定额计奖、安全累进奖、费用包干、模拟利润包干、目标责任承包经营等10余种形式对下进行承包,并签订内部承包经营全同。1988年,合同覆盖率为75%。1989年,在认真总结上年承包经验的基础上,厂部与各分厂、处签订二年承包合同。合同覆盖率为97.4%。1990年,根据两年承包的实际和市场疲软等具体情况,分别调整部分指标。合同覆盖率达到100%。为适应承包经营的需要,包铝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1989年初,推行内部银行结算制,完善三级核算,强化资金管理。同年4月10日,铝厂成立企业公司,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安置438名待业青年。为筹集部分建房资金,缓解职工住房难的问题,1990年9月,铝厂开始推行 “以息抵租”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制度改革。1988年2月10日,包头铝厂扩建工程建成投产,经过一年多的试生产,于1989年11月27日—29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对包铝进行验收。扩建工程投产以来,至1990年底,累计生产铝锭6 4755吨。实现利润3 283万元,税金4 737万元,利税总额为8 020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扩建工程1990年达产。但是,由于电力、原料、资金等外部条件尚不具备,企业无法组织生产。到1990年底,仅有90台电解槽启动投产,尚有42台电解槽未能通电启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包铝的企业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企业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在1987年首批进入自治区先进企业的基础上,包铝把1989年晋升国家二级企业作为奋斗目标,广泛开展“抓管理、上等级”活动。对照国家二级企业标准,找差距、订措施、抓整改、抓成果。从1988年开始,经过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工作;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配备20台(套)微机,用于企业管理工作,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示,把企业的各项工作纳入标准化轨道,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加强和改善。1989年,计量、档案管理晋升为国家二级单位;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被自治区评为二级节能先进单位;质量、设备、安全管理分别被自治区评为“质量管理奖企业”,“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成为自治区第一个进入会计工作达标和国家三级会计单位。鉴于外部条件不具备这一实际情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决定,包铝晋升国家二级企业只考核一期各项指标。据此,经过自检,各项升级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企业标准。1990年3月20日申请国家验收。同年5月通过晋升国家二级企业检查组考评验收;9月份经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国务院生产委员会核准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此后,包铝加快创建国家一级企业的步伐。1990年,设备管理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单位,国家考核的四大指标均已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同年11月18日,能源管理正式通过省级节能升(定)级验收小组鉴定,同意推荐晋升国家二级节能企业;同年9月,标准化工作经内蒙、包头市评审组考核确认,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包铝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988年至1990年共投入2 445.48万元实际完成工作2 172.46万元,超额8.6%完成年承包任务。3年来,共开展9个科研项目。1988年,完成铝电解槽添加锂镁复合盐新技术推广工作。1990年,完成阳极糊掺试验、锂盐阳极糊、新涂料配方和135KA电解槽优化工艺条件、62KA电解槽自动打壳下料试验以及重熔用铝锭采用国际标准。
在包头铝厂进入第二轮承包的头一年,《包头铝厂志》(续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记录3年来包铝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的历史。因此,这部志书既是浓缩的资料库、数据库和信息库,也是一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它不仅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对当今和后世也有借鉴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