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是人类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摄取必须知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将其应用于图书馆建设,与此同时,我国也加紧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随着全国电子图书馆建设的加快,它对西部图书馆建设将是一场大的革命。
一、网络信息和现代化图书馆现状
国外。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信息业的发展程度,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与利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投巨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现代化图书馆。
1988年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数百万美元,执行一项“水星”电子图书馆计划(Electronic Library The Mercury Pro-ject)。该计划选择了两个优秀大学做实验。即卡内基·梅农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1991年,已初步完成第一个实验模型。在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工作站都能访问图书馆的联机目录和全文数据库;同时也可访问校外的信息库或电子图书馆。
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耗资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创始”(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计划。该项目的目标是“使收集,存储和组织数字化信息的技术手段得到极大地进步,使人们可以极好的方式和用户见面,通过网络查询、检索和处理数字化信息”。这是一个21世纪图书馆的原型。
国内。随着中国信息服务业逐渐地普及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信息网络的发展就成为促进中国信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对信息网络的建设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诸如:公用电话网络,专用电话网络,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络,全国数字数据网络,卫星数字通信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综合性计算机网络,电信业的市场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包括对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的影响。
发展中的中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既是网络应用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促进了网络应用的发展。今年网络发展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金”工程
“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是推进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程。“金桥”工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该网将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相联,并与各省市自治区、500个中心城市、12000个大中型企业、100个计划单列的重要企业集团,以及如三峡工程等重点工程联接。将成为沟通政府、企业、及人民之间信息桥梁。“金关”工程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外贸系统的电子联网、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全国性的“信用卡”和“现金卡”两个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金卡专用网。
2、NCFC网上的资源共享
作为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NCFC为多种网络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在NCFC网上,较大的资源共享性应用主要是:
(1)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
着重发展国家级自然科研机构中和几所重点大学中的图书馆之间的公共检索服务、网上联合编目、网上馆际互借管理以及其它共同关心的信息服务。
(2)科学数据库系统
国家级自然科研机构科学数据库基本上属于基础科学领域,面向广大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主要包括几个科学数值数据库和几个文献数据库。总数据量约6.3GB。
(3)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库系统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库系统,可提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CAI课件,适用于课堂演示,课下复习与练习,实验模拟;并有探索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4)科技软件共享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实用的科技软件复用和共享并且充分开放的系统。能够适应多种系统平台、具有不同的共享级别、适用多种应用需求、提供多种分类检索方法。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兼提供软件开发工具的共享。
(5)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
该应用研究的目标主要达到在NCFC环境下提供中西文电子邮件服务、多媒体邮件服务、多功能接口和集合服务、应用程序接口,使之适用于目前流行的大多数汉字系统。
此外,NCFC上还有大量的由用户自己组织的多种大大小小的网络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邮件往来等等。
中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后加快了信息时代在中国的进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将在普及、提高两个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我们讲“普及”就是进入90年代,信息成为社会的需求热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加强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将普及实现自动化以满足这种需求。例如:国家教委规划本世纪末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加强了所属公共或专业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我们说:“提高”主要指的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如:以中关村“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为中心的北京地区;广州、深圳、珠海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将发展高度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并通过电话或CHINAPAC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系统联成一片。这些地区的图书馆还将向电子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或Virtual library)发展。
二、我国西部区图书馆馆藏特色化建设
在我国已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我国图书情报界将网络化与特色化作为学科研究的重点,在这种氛围下,研究我国西部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西北5省区的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省区的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以及内蒙古和广西及3个“入西”的自治州(湘西自治州、鄂西自治州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我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西北与内蒙古有广袤的草原和沙漠,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西部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以及绝大多数自治县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西部就占有51个,占92.7%。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计为16607.91万人,西部就有14527.57万人,占87.5%。可以说,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家园。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自己的居住环境,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的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如蒙、藏民族等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使西部地区的文献也带上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献特色。如我国内蒙古、西藏地区就拥有独特的蒙医、藏医文献,藏传佛教经典和中国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大量反映雪域高原、蒙古草原的风光、习俗、地理、风情、旅游、沿革、人物等情况的地方文献。敦煌学、丝绸之路、走西口研究、西北民族宗教、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文物考古研究、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文献都带有西北地区的文献特色。西部各少数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献。“民族文献表述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我国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约25个,如若包括已经消亡的民族文字和兼用两种以上构字法的民族文字,则其种类更多,约50至60种”。
生于斯,长于斯的西部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带有西部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献特色。这3个特色是我国西部图书馆的显著特色。
每一个西部地区的图书馆,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所承担的任务,本馆的馆藏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特色化馆藏建设。以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新组建的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图书馆,都以改革地区贫困落后面貌,坚持科技兴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为本地区本校教育学科研服务,培养四有人才服务为主要目标,建设能满足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特色馆藏。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主要课题书刊资料的采购方面,这几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均在100万册以上,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140万册,加上并入的内蒙古教育学院图书馆藏书12万册,150万册,体现了“人无我有”的馆藏特色。就是与其它馆相比,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效果上均有自己的特色。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在防治沙漠,草原建设,畜牧兽医,森林培育等方面的图书不仅内容全,数量多,而且管理科学,服务热情,有力的支持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做好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特别做好蒙古学研究服务。凡蒙古学研究院需要的图书都热情服务,满足需要,图书馆没有的,想方设法去购藏。发挥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献特色的服务功能。
三、建立图书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西部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长处在于西部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条件。这是建设特色数据库的文献基础。但在建立特色数据库方面,西部图书馆不仅技术滞后,而且人才、资金也严重短缺,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可以分4步来进行:(1)要为建库的特色文献编制出书目索引;(2)收集建库用的特色文献原文;(3)在经费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建库用的特色文献电子化、数字化,有网站的可以上网提供远程咨询服务;(4)可与有关光盘公司、数字化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特色文献数据库。
建立特色数据库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多方筹措经费,多方合作,方有望完成。对西部图书馆而言,建立特色数据库应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态度,目前应当把精力放在建立特色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上,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上库。
建立特色数据库有助于资源共享,有助于西部图书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符合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的。但建设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建立特色数据库,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队伍,因此队伍建设也十分重要。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图书馆在开发与利用特色文献资源方面,将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事厅)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是人类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摄取必须知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将其应用于图书馆建设,与此同时,我国也加紧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随着全国电子图书馆建设的加快,它对西部图书馆建设将是一场大的革命。
一、网络信息和现代化图书馆现状
国外。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信息业的发展程度,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与利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投巨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现代化图书馆。
1988年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数百万美元,执行一项“水星”电子图书馆计划(Electronic Library The Mercury Pro-ject)。该计划选择了两个优秀大学做实验。即卡内基·梅农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1991年,已初步完成第一个实验模型。在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工作站都能访问图书馆的联机目录和全文数据库;同时也可访问校外的信息库或电子图书馆。
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耗资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创始”(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计划。该项目的目标是“使收集,存储和组织数字化信息的技术手段得到极大地进步,使人们可以极好的方式和用户见面,通过网络查询、检索和处理数字化信息”。这是一个21世纪图书馆的原型。
国内。随着中国信息服务业逐渐地普及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信息网络的发展就成为促进中国信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对信息网络的建设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诸如:公用电话网络,专用电话网络,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络,全国数字数据网络,卫星数字通信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综合性计算机网络,电信业的市场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包括对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的影响。
发展中的中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既是网络应用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促进了网络应用的发展。今年网络发展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金”工程
“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是推进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程。“金桥”工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该网将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相联,并与各省市自治区、500个中心城市、12000个大中型企业、100个计划单列的重要企业集团,以及如三峡工程等重点工程联接。将成为沟通政府、企业、及人民之间信息桥梁。“金关”工程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外贸系统的电子联网、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金卡”工程,即电子货币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全国性的“信用卡”和“现金卡”两个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金卡专用网。
2、NCFC网上的资源共享
作为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NCFC为多种网络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在NCFC网上,较大的资源共享性应用主要是:
(1)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
着重发展国家级自然科研机构中和几所重点大学中的图书馆之间的公共检索服务、网上联合编目、网上馆际互借管理以及其它共同关心的信息服务。
(2)科学数据库系统
国家级自然科研机构科学数据库基本上属于基础科学领域,面向广大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主要包括几个科学数值数据库和几个文献数据库。总数据量约6.3GB。
(3)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库系统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库系统,可提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CAI课件,适用于课堂演示,课下复习与练习,实验模拟;并有探索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4)科技软件共享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实用的科技软件复用和共享并且充分开放的系统。能够适应多种系统平台、具有不同的共享级别、适用多种应用需求、提供多种分类检索方法。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兼提供软件开发工具的共享。
(5)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
该应用研究的目标主要达到在NCFC环境下提供中西文电子邮件服务、多媒体邮件服务、多功能接口和集合服务、应用程序接口,使之适用于目前流行的大多数汉字系统。
此外,NCFC上还有大量的由用户自己组织的多种大大小小的网络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邮件往来等等。
中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后加快了信息时代在中国的进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将在普及、提高两个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我们讲“普及”就是进入90年代,信息成为社会的需求热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加强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将普及实现自动化以满足这种需求。例如:国家教委规划本世纪末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加强了所属公共或专业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我们说:“提高”主要指的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地区(如:以中关村“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为中心的北京地区;广州、深圳、珠海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将发展高度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并通过电话或CHINAPAC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系统联成一片。这些地区的图书馆还将向电子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或Virtual library)发展。
二、我国西部区图书馆馆藏特色化建设
在我国已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我国图书情报界将网络化与特色化作为学科研究的重点,在这种氛围下,研究我国西部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西北5省区的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省区的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以及内蒙古和广西及3个“入西”的自治州(湘西自治州、鄂西自治州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我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西北与内蒙古有广袤的草原和沙漠,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西部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以及绝大多数自治县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西部就占有51个,占92.7%。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计为16607.91万人,西部就有14527.57万人,占87.5%。可以说,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家园。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自己的居住环境,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的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如蒙、藏民族等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使西部地区的文献也带上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献特色。如我国内蒙古、西藏地区就拥有独特的蒙医、藏医文献,藏传佛教经典和中国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大量反映雪域高原、蒙古草原的风光、习俗、地理、风情、旅游、沿革、人物等情况的地方文献。敦煌学、丝绸之路、走西口研究、西北民族宗教、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文物考古研究、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文献都带有西北地区的文献特色。西部各少数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献。“民族文献表述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我国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约25个,如若包括已经消亡的民族文字和兼用两种以上构字法的民族文字,则其种类更多,约50至60种”。
生于斯,长于斯的西部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带有西部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献特色。这3个特色是我国西部图书馆的显著特色。
每一个西部地区的图书馆,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所承担的任务,本馆的馆藏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特色化馆藏建设。以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新组建的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图书馆,都以改革地区贫困落后面貌,坚持科技兴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为本地区本校教育学科研服务,培养四有人才服务为主要目标,建设能满足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特色馆藏。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主要课题书刊资料的采购方面,这几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均在100万册以上,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140万册,加上并入的内蒙古教育学院图书馆藏书12万册,150万册,体现了“人无我有”的馆藏特色。就是与其它馆相比,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效果上均有自己的特色。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在防治沙漠,草原建设,畜牧兽医,森林培育等方面的图书不仅内容全,数量多,而且管理科学,服务热情,有力的支持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做好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特别做好蒙古学研究服务。凡蒙古学研究院需要的图书都热情服务,满足需要,图书馆没有的,想方设法去购藏。发挥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献特色的服务功能。
三、建立图书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西部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长处在于西部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条件。这是建设特色数据库的文献基础。但在建立特色数据库方面,西部图书馆不仅技术滞后,而且人才、资金也严重短缺,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可以分4步来进行:(1)要为建库的特色文献编制出书目索引;(2)收集建库用的特色文献原文;(3)在经费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建库用的特色文献电子化、数字化,有网站的可以上网提供远程咨询服务;(4)可与有关光盘公司、数字化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特色文献数据库。
建立特色数据库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多方筹措经费,多方合作,方有望完成。对西部图书馆而言,建立特色数据库应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态度,目前应当把精力放在建立特色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上,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上库。
建立特色数据库有助于资源共享,有助于西部图书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符合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的。但建设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建立特色数据库,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队伍,因此队伍建设也十分重要。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图书馆在开发与利用特色文献资源方面,将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事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