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珍珠滩)呼伦贝尔、兴安印象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儿时的记 忆中,就有了人们对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好描述。

    810日清晨,我怀着难以言状的心情,登上北京飞往海拉尔的班机。经过一小时五十分钟的飞行,在即将到达海拉尔机场的低空,我透过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草原景象,让我惊叹不已。只见碧绿的草原上,数条九曲十八弯的河流在草原上静静地流淌,星罗棋布的牛羊在悠然自得地觅食,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真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

    一、鄂温克拾零

    810日下午,我们一行乘车前往呼伦贝尔市南边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参观。驱车行驶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鄂温克旗所在地。先是参观了鄂温克旗博物馆。博物馆门前矗立着鄂温克族民族英雄海兰察骑马征战的铜雕像。博物馆的三个展厅,展出了鄂温克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使我们对鄂温克民族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一民族虽然人口不算多,但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就涌现出了众多的民族英雄。在抗击外来侵略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有众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了博物馆,开车走了不到一小时,来到了鄂温克旗草原的旅游观光点。

    我们所站的坡下,流淌着一条蜿蜒的河流,河边还长着一片片的小树林,在绿色大草原的衬托下,显得那么的美丽动人。大家抑制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纷纷拿起相机拍照留念。呼伦贝尔地区的淡水资源非常丰富,占全区淡水资源的72%,境内有260多条河流。难怪见到那么多蜿蜒曲折的河流。

    坡顶上有一个敖包堆。据说此敖包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传唱了几十年的歌曲《十五的月亮》的词曲,就是在这个敖包山下创作的。电影《敖包相会》也是在这里拍摄的。可见这一处敖包山的历史多么悠久。怪不得来到鄂温克旗草原的人们都要来这里看看。

    鄂温克民族也是个好客的民族,对远方来的客人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欢迎招待。客人们一下车,年轻的小伙子、美丽的姑娘们就给客人们用银碗敬上醇香的美酒和洁白的哈达,伴随着美丽动听的民族歌曲,向客人们表达最诚挚的欢迎。

    晚餐准备了丰盛的民族食品,有奶茶、炒米、奶制品、手扒肉、羊头肉、血肠、羊杂碎等。席间,伴随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姑娘小伙子们又为客人们演唱多个民族歌曲,并再次为每位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把晚宴气氛推向高潮。

    太阳落山后,数不清的星星出现在天空。这在内地大城市是见不到的。在点点星光的映照下,又为客人们举办了热烈的篝火晚会。一簇簇篝火熊熊燃起,驱散了草原入秋的寒气。客人们围着篝火,伴随着美丽动听的乐曲,一会儿跳起鄂温克民族的舞蹈,一会儿跳起安代舞,一会又跳起交际舞,欢快热烈的场面难以言表。

    鄂温克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人口十二万多,共由二十多个民族组成。其中鄂温克族人口一万两千多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金、银、铁等。计划建设四大电厂,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电能,变资源优势为能源优势。这些年鄂温克旗的经济发展迅速,去年人均GDP12千元。在今后的几年,新建电厂投产后,将会有更大的提高。鄂温克族自治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天都有全国各地各方面的人到这里来。旅游业将形成一大产业,大有发展前途。目前在修的一条公路即将通车,届时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小镇莫尔道嘎

    11日早餐后,我们乘汽车前往呼伦贝尔市东北方向的大兴安岭林区小镇莫尔道嘎。汽车行驶2个多小时后,开始进入林区。进入林区的路到莫尔道嘎有110公里的路程,全是沙石土路。路比较窄,对面来车会车都比较困难。路的两边都是茫茫林海,越走树林越密。这里的林木以松树和白桦树为主,共同混合生长。据说松树和白桦树共同混合生长不易发生病虫害。行驶途中不时遇到运木材的大小汽车。沿路有好几处护林管理站,提示人们护林防火的牌子走一段就能见到。林区的护林防火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夏季还好,冬春季是极易发生火灾的季节。

    沿路见到一处山上一大片白花花的白桦树只有树干矗立山上,全都死了。很好奇,就问开车的刘师傅是什么原因。刘师傅讲,这样的地方就是发生过火灾的地方,树全死了,再长成森林可得几十年的时间。啊,多么可惜呀。可见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呀。天灾难防,人为的火灾还是可以防的。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是多么的重要啊。

    中午1230分,我们到达了莫尔道嘎镇。这个镇属额尔古纳市管辖。这里现在共有两万多人口,8000多户人家。人口多时到过三万多。莫尔道嘎镇地处大兴安岭林区深处,周围群山环抱,山上全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一片葱绿。空气极为清新,能见度非常高,有天然网吧之称。这里由于盛产木材,到处可见住户们用木板建的院落围墙,还有很多全用木材搭建的房屋。部分居民仍以木材为燃料取暖烧饭,木材的消耗量很大。

    小镇的商业不很发达,主要集中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长不足两公里的街和东西走向的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而且多以小门小户个体经营为主。街上只有一家大一点的市场,里面也都是租摊位的商户在那里经营。倒是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都有,水果、蔬菜、服装鞋帽、肉类水产、熟食饮料等等,满足人们一般的生活需要不成问题。沿街还有很多小商小贩,卖些林区特产,有松果、松仁、蘑菇、木耳、金莲花、笃斯,以及叫不上名来的野果等,还有鹿鞭、鹿茸等。鹿产品还有专门的小卖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管局就坐落在小镇上,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不仅供区内的生产生活需要,还销往各地。由于过去过度采伐,可采林面积越来越少,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这几年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实行限采限伐,减少木材产量,让森林休养生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实施的“天保工程”,每年要花费几十个亿,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林业战线的职工常年生活工作在深山老林,条件非常艰苦。这里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冬季最低可达负47摄氏度,年平均气温负5摄氏度。为国家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原始森林是什么样?以前只是通过图片,电视上见过,这次终于能身临其境了。13日下午,我们乘车到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公园刚建立几年,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主要由明亮针叶林和阔叶林、樟子松林组成。我被原始森林的美景所深深的吸引。樟子松林个个挺拔高大,树龄很多都达120年。树干有20多厘米粗,笔直向上生长,高达2530米,蔚为壮观,是极好的木材。还见到两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松,其中一棵多年前遭到过雷击火烧过,但并未烧死,继续生长。因此人们给起名叫寿松。另一棵因一个枝杈上的树结长得象一枚巨大的古代铜钱,起名叫摇钱树。这两棵树的树干胸径都在40厘米以上,几十米高,让人看后叹为观止。据说绕着这两棵古松走一圈,摸一摸,就会交好运,发大财。因此,到这里来的人都要试一试。明亮针叶林是这里最多的树种,其间生长着很多白桦树,互相交错,非常茂密。森林的地面充满着厚厚的腐殖质,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保持湿润。脚踩上去就如同踩在厚厚的地毯上,非常宣乎。落下的树种也极易发芽生长。各种植物、菌类也极易在这里生长。象越桔,也叫红豆,各种蘑菇,最有名的是这里所特有的白蘑。现在由于采的人多,已不易看到,吃起来味道极好。还有香草,可制作香料,可食用的野菜等等。很多植物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如以越桔为原料生产的红豆酒、万山利口,以笃斯为原料生产的饮料,以野玫瑰花为原料生产的野玫瑰酒等等,口感都非常好,也很畅销。还有经加工,包装精美的蘑菇、木耳、野玫瑰花、金莲花、黄花菜、黄芪等等,形成林区特产系列产品。森林中的动物也极丰富,有棕熊、野猪、狼、狍子、鹿、鹰、蛇、野鸡、野兔、飞龙等等。这些年实施禁猎,动物逐渐多起来了。林区的降水比较丰富,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来片云就能下点雨。我们就赶上了。在到达森林公园中部,大约往里开车走了100多公里的激流河大桥上观光时,天空还是只有几片云彩,在阳光下拍照激流河美景。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几片云逐渐连在一起,越来越黑。我们赶紧上车,还没走出几百米,雨就下起来了,而且还挺大。雨中还夹着黄豆粒大的冰雹。大约下了半个小时就停了。这里的天气真可谓瞬息万变。由于降水丰富,这里的林木生长得非常好。据说往里走还有更好看的真正的原始森林。

    激流河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水量充沛,清澈见底。我们所在的激流河大桥到与俄罗斯交界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只有27公里。

    激流河大桥始建于1972年,是一座战备路大桥。当时因中苏边界紧张而建。现在是通往俄罗斯的通道,也是一处景观极美的旅游胜地。

    森林公园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真是名不虚传。莫尔道嘎的北边还驻守着一个边防团。我们有幸还到那里看望了驻守的人民子弟兵。这个团是内蒙古军区所属六个边防团中驻守在最北边的一个团,守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460多公里的边防线。我们到达团部营区时,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

    营区的管理井井有条,卫生干净。各种仓储室、办公间、宿舍,物品摆放都十分的整洁。被褥叠得见棱见角,任何一样物品的摆放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可见部队的管理是多么的严格和有序。为满足部队的生活需要,营区内建有种植各种蔬菜的温室大棚,里面种植的黄瓜、南瓜、茄子、香菜等等,硕果累累。还建有菜窖,储存下的蔬菜供冬、春季食用。还建有一个猪舍,饲养着大小30头瘦肉型猪。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几十年未见到的战士冬季执勤时穿的毡靴,俗称毡疙瘩。这是一种用纯羊毛压制的靴子,极为保暖,冬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北边的边防线上执勤,只有穿这种毡靴,才能保证战士的脚不被冻伤。

    三、根河掠影

    814日上午,我们离开海拉尔,前往根河市。根河也是一个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小镇。根河市林业局就坐落于小镇。镇里有一座人造板厂。我们参观了人造板生产流水线。人造板的生产是以林场生产剩余的枝杈、废料为原料,加工成锯末,在加入辅料而制成。密度不同,有低密度板、中密度板、高密度板之分。不同的密度板适合制作不同的家具,也用于建筑装饰。这个企业共有这样的厂六个,八条生产线,年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

    在根河不远的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我们看到一片红顶白墙的新建民居,还以为是房地产开发商建的商品房小区,其实不是。这片民居是政府投资为鄂温克族的一支以狩猎为生的深山鄂温克族人修建的移民小区。2003年,国家为改善长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以狩猎为生的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出于保护生态的目的,决定实施移民。让这部分群众走出山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在这里还建了一座展示鄂温克民族这一支狩猎民族的博物馆,详尽地介绍和展示了这支狩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目前这支鄂温克族狩猎民族人口200多人,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中,饲养麋鹿,俗称四不象。麋鹿的鹿角是极好的药材。他们靠出售鹿角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的生活,也采集一些林中的植物、菌类,除自己食用外,也出售一些。生活一直比较艰苦,也很独特。生活用品中,有很多是用桦树皮制作的,还用桦树皮制作狩猎用的小船,可乘坐2人。口弦琴是鄂温克人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现在会弹拨的人已不多。

    四、边贸小城满洲里

    815日下午,我们从海拉尔市出发,前往满洲里。

    去满洲里的路还算好走,路程300公里,全是柏油路。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由于这里近二、三年都干旱,因此,现在草都开始变黄了,而且长得也不高。

    在接近满洲里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湖泊。我们先到了这里。这就是有名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达赖湖,面积2600平方公里。她就像一颗镶嵌在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往。站在达赖湖边放眼望去,就如同站在大海边,湖水连天,看不到对面。湖岸边鹅卵石和细沙组成的湖滩,就如同海滩一样,真如身临大海边一样。我们乘游艇在湖上绕了一圈,就如同在大海上行舟,感觉极佳。达赖湖的湖面虽大,但水并不很深,平均不足十米。这几年的连续干旱,水面下降很多。达赖湖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湖中生长着一种白鱼。此鱼属达赖湖所特有,离水即死。因此,无法人工饲养繁殖。吃起来味道极佳。由于这几年过度捕捞,目前,鱼已很少,而且捕上的也都是不大的小鱼。据说以前鱼多的时候捕到的都是500800克一条的,长度有35厘米左右。而现在只能捕到长不足20厘米,重也就100克左右的。

    离开达赖湖行车不长时间,就进入了满洲里市区。看到这座城市与近日见到的几座城镇确有不同之处。街道两侧的楼房各式各样,受俄罗斯的影响,有不少建筑带有异国情调,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满洲里是以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早年就是中国的一个内陆口岸。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满洲里已成为拥有近十万人口,中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口岸。在原只有铁路口岸,发展到开通公路口岸,规模越来越大,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常年在这里经商的国人和俄罗斯人有几万。边贸生意非常红火。酒店宾馆生意极好。尤其到夏季,更是爆满,房间都定不上。在餐饮、酒店业打工的俄罗斯姑娘、小伙子挺多。酒店业为招揽生意,在客人们就餐中,演出由中国和俄罗斯艺术团体表演的歌舞。这样的地方生意格外的好,座位不提前订,根本没有。餐厅打工的俄罗斯姑娘们,有在门外身穿民族服装列队迎宾的,有在门口迎宾的,有在席间服务上菜、倒酒水的。这在内地极少见到,至少我在北京没见到过。这也是一种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边境国门边上建立的中俄互市贸易区,是中俄边贸活动的中心。这里中俄双方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在两个国际贸易大厅里,可以见到国内商人组织的国内大量的服装、日用工业品、小商品和俄罗斯那边进来的工艺品、小商品。

    中俄两国交界的41号界碑处,两国在铁路线上各建有一座火车通行的国门,象征各自国家的领土权威。在界碑中国这一边向俄罗斯那边望去,可以看到不远的地方,大约200米左右,俄罗斯边防军战士手牵着警犬,肩背自动步枪在铁路上走动。不远处还设有高五至六米的木制瞭望塔,塔上也有执勤的边防军战士。我国这边的边防武警战士看起来比较轻松,不时还回答游客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俄罗斯那边除了能见到几名执勤的边防军战士外,看不到其他人,也见不到游客。而我们这边却游客川流不息,一片生机。在俄罗斯那边看见一座规模不算大的未完工的三层楼房,大概也是用于边贸活动吧,不象住宅,据说已停建好几年了,成了烂尾楼。原来烂尾楼不仅国内有,外国也有。我国这边修建了一个小广场,还建有一座金属雕塑,周围建有弧形的七块围绕雕塑排开的浮雕,分为七个主题,介绍满洲里海关历史,让人们了解满洲里海关的今昔。

    五、神奇的阿尔山

    816日上午,我们告别满洲里,途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经过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行程近500公里,到达兴安盟所属新兴城市阿尔山市。这段路多数是在草原自然形成的沙石路上行驶。我们几次停下车来观看大草原的美景。站在草原上,如同置身大海,四周天草一色,让你领略到大草原的广袤和神奇。不是身临其境则难有如此的感受。

    阿尔山市是一座建市只有六年的县级市,市区人口才6000多,加上周围林场职工家属也不过五六万人。阿尔山的神奇,就是因为这里有神泉圣水。说起神泉圣水,有一段神奇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北方部落的一名首领,喜好狩猎。一天,射到一只鹿,但只是射伤了。受伤的鹿向前奋力奔跑,这个首领在后边追赶。在追到一处有山有水的林中,却不见了鹿。仔细寻找,发现这只受伤的鹿在一处泉水边用泉水舔自己的伤口,不久伤口就痊愈了。这位首领感到很神奇。此事慢慢传开,于是人们有不舒服时,或是有病,就到这里来喝喝泉水,洗洗澡,病就好了。

    阿尔山的泉水能保健治病是久负盛名的。据说早先都是周围的牧民或慕名远道而来的、身患某种疾病的人来这里喝水洗浴。泉水周围遍布沼泽,泉眼很多,而且温度不同。最早在泉眼上建立棚房是日伪时期的日本侵略者,只有他们才能在此享受。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从此,神泉圣水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手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立了条件比较简陋的疗养院。

    阿尔山泉水之所以神奇,是因为水中含有丰富的各种矿物质和放射性元素氡。各个泉眼的温度不同,低的4摄氏度,高的达48摄氏度。不同温度的泉水可治不同的病。

    现在阿尔山的疗养条件可是今非昔比了。海神集团投资7600万元建成了中国温泉博物馆和配套的神泉宾馆,二星级。人们来这里疗养享受的是星级饭店的服务。进入洗温泉的环境如同走进了南国的热带公园。各种南方热带植物比比皆是,蜿蜒曲折的玛瑙石铺就的小路将各个温泉池相连。每个泉池旁都立有一块小说明牌,告诉人们这个泉水池的温度、含有的矿物质元素、能治什么病等。让人一目了然。象胃病、肾病、关节病、妇女病、肝病、皮肤病、神经官能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设有专门的洗浴池。人们感到神奇的是,泉眼与泉眼相隔不到三四米,温度就相差很大,几十年不变。这里还建有一个温泉游泳池,水温保持25摄氏度。人们在治病洗浴时还可以游泳,既洗了温泉治了病,又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多得。

    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优质的矿泉水。城边有个五里泉,终年涌出大量的泉水。几年前在这里建了一座水厂,生产瓶装阿尔山牌矿泉水。涌出的水极清洁,直接灌装即可,喝起来口感极佳。无论多么凉的水,喝下去绝不闹肚子。每天清晨,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这里取水。

    阿尔山的神泉美,阿尔山的森林、自然环境更美。阿尔山地区属丘陵地貌,山不算高,但很多。山上布满森林。现在建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叫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刚建立不久,未开发的景点还很多。这个森林公园与前面提到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有明显的不同是,这个公园有几座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火山口里还有大量的水,形成独特的火山口天池。据勘查,火山口天池这里共有七个。目前只是开发出一个,正在开发的一个,其余五个还都保持着原始形成状态,游人们还不能见到。现在开发出的这个天池是一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从山下往上爬,经过修建的426级台阶,到达山顶,就见到一池水,标高海拔1332米。水有多深,谁也说不清。另一个正在开发的天池起名为驼峰岭天池。这个天池与前面的天池不同的是,人们上到山顶,还得往下走十多米,才能到达池边。这个天池面积比前一个大二到三倍,形状象一只鞋底,池水碧蓝。说是三百年前才形成的,是一座活火山。这里天池的水有个特点,旱天不干,雨天不溢,见不到出水口,更见不到进水口,水总是那么多。

    这里还有一处极为奇特的、在世界地质学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的火山岩地貌和龟背火山岩地貌景区。这个景区宽十公里,长二十公里。有一处景点人们起名叫石塘林。只见翻腾起伏的火山岩石块的堆积,绵延二十公里,呈黑色。可见当时火山喷发时的巨大威力。这种地貌的形成是因火山喷发时,岩浆的流动,将前边已冷却凝固的岩浆冲破,形成新的凝固层,又被涌动的岩浆流冲破,就这样不断凝固,不断被冲破,翻腾前进而形成的。火山喷发停止后,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成百上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有些岩石缝隙中长出了松树,有的树干已有二十多厘米粗,上百年的历史。其间还长着一种变异松。它不是直干往上长,而是分杈往两边长,形成个扇面,酷似孔雀开屏。因此,人们给这种松树起名为孔雀松。有的地方什么也不长,就像发生在昨天。真是妙不可言。我们还看到一处更为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就是龟背火山岩地貌。在平坦的火山岩上,可以看到直径大约两米左右的一圈一圈的火山岩,酷似龟背上的花纹,因此而起名为龟背火山岩。它的形成,据说是涌动的岩浆在向上涌动过程中,冷却形成的。目前对这种活山岩的研究还很少。据说对龟背火山岩地貌只是见过记载,未见过实际的地貌,而这里却静静地躺了成百上千年才被人发现。已经引起地质学家的浓厚兴趣。相信在这里会掀起一个火山岩地貌研究的热潮。这里是火山学家的乐园,她传达着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完全可以用地质公园来命名。这里的地貌真是太奇妙了,奇妙得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阿尔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神水资源可见是多么的丰富啊,具备巨大的潜力。把旅游文章做大,把圣水文章做大,美丽动人的旅游新城巨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富饶的牧区山甸草原

    818日早餐后,我们乘车离开美丽的阿尔山市,前往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山甸草原牧区。车队延通往锡林浩特的柏油路走了不长时间,向左一拐,下了沙石土路,逐渐进入牧区的山甸草原。这里之所以叫山甸草原,是因为这里的草原位于两山之间狭长的山沟里,宽度在一两公里左右,长度却是蜿蜒几十公里。这里过去遍布沼泽,如今连续干旱,水位下降,沼泽变成了草原。有些地方还开垦种上了小麦、油菜籽,但大部分是草原。因地处山沟的缘故,这里虽干旱,但地下水分还是比较多。因此,这里的草长得很茂盛,是我们走这一路见到的最好的草原。多数地方草高都在二十多厘米,有的地方草高达四十厘米,羊群在草原上觅食,只能见到羊的脊背。人站在草原上,膝盖以下没在草中。这个季节草原上大部分的花朵已开过,但仍可见到一些牧草绽放着粉色、黄色的花朵,姹紫嫣红,十分绚丽。牧民们的夏季放牧点星罗棋布,一片片的羊群、牛群象颗颗珍珠和玛瑙洒在浓密的草场上,显现出富饶草原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中午,我们到一户牧民家走访。这主人一家很能干,家中放养着1100多只羊,40多头牛,有吉普车、拖拉机。20046月被评为上年度的劳动模范。家里用风力发电机发电照明,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看电视,还装有电话。是典型的现代牧民家庭的缩影。为招待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主人早早杀了两只绵羊,煮好一大锅手扒肉,等着我们的到来。先是给客人们上奶茶、炒米、奶豆腐、酸奶、黄油等,等客人们品尝一会儿后,撤掉这些,接着用方形的托盘端上来煮好的脊背连着羊尾的羊背,主人拿刀片下薄薄的雪白的羊尾,每人一片,然后再给每人割取羊背上最好部位的肉食用。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吃煮熟的羊尾,以为很油腻,结果吃后感觉并不是那样,非但不觉得油腻,而且还挺香的。这是牧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还品尝了羊的其它部位的肉、血肠、肉肠等。这里的羊肉肥而不腻,无膻味,味道纯正。席间,主人带领着家人又给大家唱起了蒙古族歌曲,敬酒献哈达,气氛十分的热烈。我们这些人也情不自禁地纷纷唱起了各自拿手的歌曲,以示感谢。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草原牧民的纯朴,热情好客,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让人难以忘怀。

    (作者单位:内蒙古政府驻京办事处接待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呼伦贝尔、兴安印象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儿时的记 忆中,就有了人们对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好描述。

    810日清晨,我怀着难以言状的心情,登上北京飞往海拉尔的班机。经过一小时五十分钟的飞行,在即将到达海拉尔机场的低空,我透过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草原景象,让我惊叹不已。只见碧绿的草原上,数条九曲十八弯的河流在草原上静静地流淌,星罗棋布的牛羊在悠然自得地觅食,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真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

    一、鄂温克拾零

    810日下午,我们一行乘车前往呼伦贝尔市南边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参观。驱车行驶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鄂温克旗所在地。先是参观了鄂温克旗博物馆。博物馆门前矗立着鄂温克族民族英雄海兰察骑马征战的铜雕像。博物馆的三个展厅,展出了鄂温克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使我们对鄂温克民族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一民族虽然人口不算多,但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就涌现出了众多的民族英雄。在抗击外来侵略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有众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了博物馆,开车走了不到一小时,来到了鄂温克旗草原的旅游观光点。

    我们所站的坡下,流淌着一条蜿蜒的河流,河边还长着一片片的小树林,在绿色大草原的衬托下,显得那么的美丽动人。大家抑制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纷纷拿起相机拍照留念。呼伦贝尔地区的淡水资源非常丰富,占全区淡水资源的72%,境内有260多条河流。难怪见到那么多蜿蜒曲折的河流。

    坡顶上有一个敖包堆。据说此敖包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传唱了几十年的歌曲《十五的月亮》的词曲,就是在这个敖包山下创作的。电影《敖包相会》也是在这里拍摄的。可见这一处敖包山的历史多么悠久。怪不得来到鄂温克旗草原的人们都要来这里看看。

    鄂温克民族也是个好客的民族,对远方来的客人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欢迎招待。客人们一下车,年轻的小伙子、美丽的姑娘们就给客人们用银碗敬上醇香的美酒和洁白的哈达,伴随着美丽动听的民族歌曲,向客人们表达最诚挚的欢迎。

    晚餐准备了丰盛的民族食品,有奶茶、炒米、奶制品、手扒肉、羊头肉、血肠、羊杂碎等。席间,伴随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姑娘小伙子们又为客人们演唱多个民族歌曲,并再次为每位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把晚宴气氛推向高潮。

    太阳落山后,数不清的星星出现在天空。这在内地大城市是见不到的。在点点星光的映照下,又为客人们举办了热烈的篝火晚会。一簇簇篝火熊熊燃起,驱散了草原入秋的寒气。客人们围着篝火,伴随着美丽动听的乐曲,一会儿跳起鄂温克民族的舞蹈,一会儿跳起安代舞,一会又跳起交际舞,欢快热烈的场面难以言表。

    鄂温克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人口十二万多,共由二十多个民族组成。其中鄂温克族人口一万两千多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金、银、铁等。计划建设四大电厂,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电能,变资源优势为能源优势。这些年鄂温克旗的经济发展迅速,去年人均GDP12千元。在今后的几年,新建电厂投产后,将会有更大的提高。鄂温克族自治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天都有全国各地各方面的人到这里来。旅游业将形成一大产业,大有发展前途。目前在修的一条公路即将通车,届时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小镇莫尔道嘎

    11日早餐后,我们乘汽车前往呼伦贝尔市东北方向的大兴安岭林区小镇莫尔道嘎。汽车行驶2个多小时后,开始进入林区。进入林区的路到莫尔道嘎有110公里的路程,全是沙石土路。路比较窄,对面来车会车都比较困难。路的两边都是茫茫林海,越走树林越密。这里的林木以松树和白桦树为主,共同混合生长。据说松树和白桦树共同混合生长不易发生病虫害。行驶途中不时遇到运木材的大小汽车。沿路有好几处护林管理站,提示人们护林防火的牌子走一段就能见到。林区的护林防火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夏季还好,冬春季是极易发生火灾的季节。

    沿路见到一处山上一大片白花花的白桦树只有树干矗立山上,全都死了。很好奇,就问开车的刘师傅是什么原因。刘师傅讲,这样的地方就是发生过火灾的地方,树全死了,再长成森林可得几十年的时间。啊,多么可惜呀。可见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呀。天灾难防,人为的火灾还是可以防的。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是多么的重要啊。

    中午1230分,我们到达了莫尔道嘎镇。这个镇属额尔古纳市管辖。这里现在共有两万多人口,8000多户人家。人口多时到过三万多。莫尔道嘎镇地处大兴安岭林区深处,周围群山环抱,山上全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一片葱绿。空气极为清新,能见度非常高,有天然网吧之称。这里由于盛产木材,到处可见住户们用木板建的院落围墙,还有很多全用木材搭建的房屋。部分居民仍以木材为燃料取暖烧饭,木材的消耗量很大。

    小镇的商业不很发达,主要集中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长不足两公里的街和东西走向的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而且多以小门小户个体经营为主。街上只有一家大一点的市场,里面也都是租摊位的商户在那里经营。倒是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都有,水果、蔬菜、服装鞋帽、肉类水产、熟食饮料等等,满足人们一般的生活需要不成问题。沿街还有很多小商小贩,卖些林区特产,有松果、松仁、蘑菇、木耳、金莲花、笃斯,以及叫不上名来的野果等,还有鹿鞭、鹿茸等。鹿产品还有专门的小卖店。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管局就坐落在小镇上,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不仅供区内的生产生活需要,还销往各地。由于过去过度采伐,可采林面积越来越少,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这几年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实行限采限伐,减少木材产量,让森林休养生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实施的“天保工程”,每年要花费几十个亿,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林业战线的职工常年生活工作在深山老林,条件非常艰苦。这里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冬季最低可达负47摄氏度,年平均气温负5摄氏度。为国家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原始森林是什么样?以前只是通过图片,电视上见过,这次终于能身临其境了。13日下午,我们乘车到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公园刚建立几年,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主要由明亮针叶林和阔叶林、樟子松林组成。我被原始森林的美景所深深的吸引。樟子松林个个挺拔高大,树龄很多都达120年。树干有20多厘米粗,笔直向上生长,高达2530米,蔚为壮观,是极好的木材。还见到两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松,其中一棵多年前遭到过雷击火烧过,但并未烧死,继续生长。因此人们给起名叫寿松。另一棵因一个枝杈上的树结长得象一枚巨大的古代铜钱,起名叫摇钱树。这两棵树的树干胸径都在40厘米以上,几十米高,让人看后叹为观止。据说绕着这两棵古松走一圈,摸一摸,就会交好运,发大财。因此,到这里来的人都要试一试。明亮针叶林是这里最多的树种,其间生长着很多白桦树,互相交错,非常茂密。森林的地面充满着厚厚的腐殖质,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保持湿润。脚踩上去就如同踩在厚厚的地毯上,非常宣乎。落下的树种也极易发芽生长。各种植物、菌类也极易在这里生长。象越桔,也叫红豆,各种蘑菇,最有名的是这里所特有的白蘑。现在由于采的人多,已不易看到,吃起来味道极好。还有香草,可制作香料,可食用的野菜等等。很多植物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如以越桔为原料生产的红豆酒、万山利口,以笃斯为原料生产的饮料,以野玫瑰花为原料生产的野玫瑰酒等等,口感都非常好,也很畅销。还有经加工,包装精美的蘑菇、木耳、野玫瑰花、金莲花、黄花菜、黄芪等等,形成林区特产系列产品。森林中的动物也极丰富,有棕熊、野猪、狼、狍子、鹿、鹰、蛇、野鸡、野兔、飞龙等等。这些年实施禁猎,动物逐渐多起来了。林区的降水比较丰富,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来片云就能下点雨。我们就赶上了。在到达森林公园中部,大约往里开车走了100多公里的激流河大桥上观光时,天空还是只有几片云彩,在阳光下拍照激流河美景。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几片云逐渐连在一起,越来越黑。我们赶紧上车,还没走出几百米,雨就下起来了,而且还挺大。雨中还夹着黄豆粒大的冰雹。大约下了半个小时就停了。这里的天气真可谓瞬息万变。由于降水丰富,这里的林木生长得非常好。据说往里走还有更好看的真正的原始森林。

    激流河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水量充沛,清澈见底。我们所在的激流河大桥到与俄罗斯交界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只有27公里。

    激流河大桥始建于1972年,是一座战备路大桥。当时因中苏边界紧张而建。现在是通往俄罗斯的通道,也是一处景观极美的旅游胜地。

    森林公园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真是名不虚传。莫尔道嘎的北边还驻守着一个边防团。我们有幸还到那里看望了驻守的人民子弟兵。这个团是内蒙古军区所属六个边防团中驻守在最北边的一个团,守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460多公里的边防线。我们到达团部营区时,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

    营区的管理井井有条,卫生干净。各种仓储室、办公间、宿舍,物品摆放都十分的整洁。被褥叠得见棱见角,任何一样物品的摆放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可见部队的管理是多么的严格和有序。为满足部队的生活需要,营区内建有种植各种蔬菜的温室大棚,里面种植的黄瓜、南瓜、茄子、香菜等等,硕果累累。还建有菜窖,储存下的蔬菜供冬、春季食用。还建有一个猪舍,饲养着大小30头瘦肉型猪。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几十年未见到的战士冬季执勤时穿的毡靴,俗称毡疙瘩。这是一种用纯羊毛压制的靴子,极为保暖,冬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北边的边防线上执勤,只有穿这种毡靴,才能保证战士的脚不被冻伤。

    三、根河掠影

    814日上午,我们离开海拉尔,前往根河市。根河也是一个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小镇。根河市林业局就坐落于小镇。镇里有一座人造板厂。我们参观了人造板生产流水线。人造板的生产是以林场生产剩余的枝杈、废料为原料,加工成锯末,在加入辅料而制成。密度不同,有低密度板、中密度板、高密度板之分。不同的密度板适合制作不同的家具,也用于建筑装饰。这个企业共有这样的厂六个,八条生产线,年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

    在根河不远的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我们看到一片红顶白墙的新建民居,还以为是房地产开发商建的商品房小区,其实不是。这片民居是政府投资为鄂温克族的一支以狩猎为生的深山鄂温克族人修建的移民小区。2003年,国家为改善长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以狩猎为生的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出于保护生态的目的,决定实施移民。让这部分群众走出山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在这里还建了一座展示鄂温克民族这一支狩猎民族的博物馆,详尽地介绍和展示了这支狩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目前这支鄂温克族狩猎民族人口200多人,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中,饲养麋鹿,俗称四不象。麋鹿的鹿角是极好的药材。他们靠出售鹿角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的生活,也采集一些林中的植物、菌类,除自己食用外,也出售一些。生活一直比较艰苦,也很独特。生活用品中,有很多是用桦树皮制作的,还用桦树皮制作狩猎用的小船,可乘坐2人。口弦琴是鄂温克人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现在会弹拨的人已不多。

    四、边贸小城满洲里

    815日下午,我们从海拉尔市出发,前往满洲里。

    去满洲里的路还算好走,路程300公里,全是柏油路。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由于这里近二、三年都干旱,因此,现在草都开始变黄了,而且长得也不高。

    在接近满洲里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湖泊。我们先到了这里。这就是有名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达赖湖,面积2600平方公里。她就像一颗镶嵌在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往。站在达赖湖边放眼望去,就如同站在大海边,湖水连天,看不到对面。湖岸边鹅卵石和细沙组成的湖滩,就如同海滩一样,真如身临大海边一样。我们乘游艇在湖上绕了一圈,就如同在大海上行舟,感觉极佳。达赖湖的湖面虽大,但水并不很深,平均不足十米。这几年的连续干旱,水面下降很多。达赖湖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湖中生长着一种白鱼。此鱼属达赖湖所特有,离水即死。因此,无法人工饲养繁殖。吃起来味道极佳。由于这几年过度捕捞,目前,鱼已很少,而且捕上的也都是不大的小鱼。据说以前鱼多的时候捕到的都是500800克一条的,长度有35厘米左右。而现在只能捕到长不足20厘米,重也就100克左右的。

    离开达赖湖行车不长时间,就进入了满洲里市区。看到这座城市与近日见到的几座城镇确有不同之处。街道两侧的楼房各式各样,受俄罗斯的影响,有不少建筑带有异国情调,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满洲里是以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早年就是中国的一个内陆口岸。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满洲里已成为拥有近十万人口,中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口岸。在原只有铁路口岸,发展到开通公路口岸,规模越来越大,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常年在这里经商的国人和俄罗斯人有几万。边贸生意非常红火。酒店宾馆生意极好。尤其到夏季,更是爆满,房间都定不上。在餐饮、酒店业打工的俄罗斯姑娘、小伙子挺多。酒店业为招揽生意,在客人们就餐中,演出由中国和俄罗斯艺术团体表演的歌舞。这样的地方生意格外的好,座位不提前订,根本没有。餐厅打工的俄罗斯姑娘们,有在门外身穿民族服装列队迎宾的,有在门口迎宾的,有在席间服务上菜、倒酒水的。这在内地极少见到,至少我在北京没见到过。这也是一种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边境国门边上建立的中俄互市贸易区,是中俄边贸活动的中心。这里中俄双方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在两个国际贸易大厅里,可以见到国内商人组织的国内大量的服装、日用工业品、小商品和俄罗斯那边进来的工艺品、小商品。

    中俄两国交界的41号界碑处,两国在铁路线上各建有一座火车通行的国门,象征各自国家的领土权威。在界碑中国这一边向俄罗斯那边望去,可以看到不远的地方,大约200米左右,俄罗斯边防军战士手牵着警犬,肩背自动步枪在铁路上走动。不远处还设有高五至六米的木制瞭望塔,塔上也有执勤的边防军战士。我国这边的边防武警战士看起来比较轻松,不时还回答游客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俄罗斯那边除了能见到几名执勤的边防军战士外,看不到其他人,也见不到游客。而我们这边却游客川流不息,一片生机。在俄罗斯那边看见一座规模不算大的未完工的三层楼房,大概也是用于边贸活动吧,不象住宅,据说已停建好几年了,成了烂尾楼。原来烂尾楼不仅国内有,外国也有。我国这边修建了一个小广场,还建有一座金属雕塑,周围建有弧形的七块围绕雕塑排开的浮雕,分为七个主题,介绍满洲里海关历史,让人们了解满洲里海关的今昔。

    五、神奇的阿尔山

    816日上午,我们告别满洲里,途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经过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行程近500公里,到达兴安盟所属新兴城市阿尔山市。这段路多数是在草原自然形成的沙石路上行驶。我们几次停下车来观看大草原的美景。站在草原上,如同置身大海,四周天草一色,让你领略到大草原的广袤和神奇。不是身临其境则难有如此的感受。

    阿尔山市是一座建市只有六年的县级市,市区人口才6000多,加上周围林场职工家属也不过五六万人。阿尔山的神奇,就是因为这里有神泉圣水。说起神泉圣水,有一段神奇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北方部落的一名首领,喜好狩猎。一天,射到一只鹿,但只是射伤了。受伤的鹿向前奋力奔跑,这个首领在后边追赶。在追到一处有山有水的林中,却不见了鹿。仔细寻找,发现这只受伤的鹿在一处泉水边用泉水舔自己的伤口,不久伤口就痊愈了。这位首领感到很神奇。此事慢慢传开,于是人们有不舒服时,或是有病,就到这里来喝喝泉水,洗洗澡,病就好了。

    阿尔山的泉水能保健治病是久负盛名的。据说早先都是周围的牧民或慕名远道而来的、身患某种疾病的人来这里喝水洗浴。泉水周围遍布沼泽,泉眼很多,而且温度不同。最早在泉眼上建立棚房是日伪时期的日本侵略者,只有他们才能在此享受。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从此,神泉圣水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手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立了条件比较简陋的疗养院。

    阿尔山泉水之所以神奇,是因为水中含有丰富的各种矿物质和放射性元素氡。各个泉眼的温度不同,低的4摄氏度,高的达48摄氏度。不同温度的泉水可治不同的病。

    现在阿尔山的疗养条件可是今非昔比了。海神集团投资7600万元建成了中国温泉博物馆和配套的神泉宾馆,二星级。人们来这里疗养享受的是星级饭店的服务。进入洗温泉的环境如同走进了南国的热带公园。各种南方热带植物比比皆是,蜿蜒曲折的玛瑙石铺就的小路将各个温泉池相连。每个泉池旁都立有一块小说明牌,告诉人们这个泉水池的温度、含有的矿物质元素、能治什么病等。让人一目了然。象胃病、肾病、关节病、妇女病、肝病、皮肤病、神经官能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设有专门的洗浴池。人们感到神奇的是,泉眼与泉眼相隔不到三四米,温度就相差很大,几十年不变。这里还建有一个温泉游泳池,水温保持25摄氏度。人们在治病洗浴时还可以游泳,既洗了温泉治了病,又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多得。

    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优质的矿泉水。城边有个五里泉,终年涌出大量的泉水。几年前在这里建了一座水厂,生产瓶装阿尔山牌矿泉水。涌出的水极清洁,直接灌装即可,喝起来口感极佳。无论多么凉的水,喝下去绝不闹肚子。每天清晨,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这里取水。

    阿尔山的神泉美,阿尔山的森林、自然环境更美。阿尔山地区属丘陵地貌,山不算高,但很多。山上布满森林。现在建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叫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刚建立不久,未开发的景点还很多。这个森林公园与前面提到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有明显的不同是,这个公园有几座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火山口里还有大量的水,形成独特的火山口天池。据勘查,火山口天池这里共有七个。目前只是开发出一个,正在开发的一个,其余五个还都保持着原始形成状态,游人们还不能见到。现在开发出的这个天池是一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从山下往上爬,经过修建的426级台阶,到达山顶,就见到一池水,标高海拔1332米。水有多深,谁也说不清。另一个正在开发的天池起名为驼峰岭天池。这个天池与前面的天池不同的是,人们上到山顶,还得往下走十多米,才能到达池边。这个天池面积比前一个大二到三倍,形状象一只鞋底,池水碧蓝。说是三百年前才形成的,是一座活火山。这里天池的水有个特点,旱天不干,雨天不溢,见不到出水口,更见不到进水口,水总是那么多。

    这里还有一处极为奇特的、在世界地质学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的火山岩地貌和龟背火山岩地貌景区。这个景区宽十公里,长二十公里。有一处景点人们起名叫石塘林。只见翻腾起伏的火山岩石块的堆积,绵延二十公里,呈黑色。可见当时火山喷发时的巨大威力。这种地貌的形成是因火山喷发时,岩浆的流动,将前边已冷却凝固的岩浆冲破,形成新的凝固层,又被涌动的岩浆流冲破,就这样不断凝固,不断被冲破,翻腾前进而形成的。火山喷发停止后,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成百上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有些岩石缝隙中长出了松树,有的树干已有二十多厘米粗,上百年的历史。其间还长着一种变异松。它不是直干往上长,而是分杈往两边长,形成个扇面,酷似孔雀开屏。因此,人们给这种松树起名为孔雀松。有的地方什么也不长,就像发生在昨天。真是妙不可言。我们还看到一处更为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就是龟背火山岩地貌。在平坦的火山岩上,可以看到直径大约两米左右的一圈一圈的火山岩,酷似龟背上的花纹,因此而起名为龟背火山岩。它的形成,据说是涌动的岩浆在向上涌动过程中,冷却形成的。目前对这种活山岩的研究还很少。据说对龟背火山岩地貌只是见过记载,未见过实际的地貌,而这里却静静地躺了成百上千年才被人发现。已经引起地质学家的浓厚兴趣。相信在这里会掀起一个火山岩地貌研究的热潮。这里是火山学家的乐园,她传达着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完全可以用地质公园来命名。这里的地貌真是太奇妙了,奇妙得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阿尔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神水资源可见是多么的丰富啊,具备巨大的潜力。把旅游文章做大,把圣水文章做大,美丽动人的旅游新城巨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富饶的牧区山甸草原

    818日早餐后,我们乘车离开美丽的阿尔山市,前往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山甸草原牧区。车队延通往锡林浩特的柏油路走了不长时间,向左一拐,下了沙石土路,逐渐进入牧区的山甸草原。这里之所以叫山甸草原,是因为这里的草原位于两山之间狭长的山沟里,宽度在一两公里左右,长度却是蜿蜒几十公里。这里过去遍布沼泽,如今连续干旱,水位下降,沼泽变成了草原。有些地方还开垦种上了小麦、油菜籽,但大部分是草原。因地处山沟的缘故,这里虽干旱,但地下水分还是比较多。因此,这里的草长得很茂盛,是我们走这一路见到的最好的草原。多数地方草高都在二十多厘米,有的地方草高达四十厘米,羊群在草原上觅食,只能见到羊的脊背。人站在草原上,膝盖以下没在草中。这个季节草原上大部分的花朵已开过,但仍可见到一些牧草绽放着粉色、黄色的花朵,姹紫嫣红,十分绚丽。牧民们的夏季放牧点星罗棋布,一片片的羊群、牛群象颗颗珍珠和玛瑙洒在浓密的草场上,显现出富饶草原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中午,我们到一户牧民家走访。这主人一家很能干,家中放养着1100多只羊,40多头牛,有吉普车、拖拉机。20046月被评为上年度的劳动模范。家里用风力发电机发电照明,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看电视,还装有电话。是典型的现代牧民家庭的缩影。为招待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主人早早杀了两只绵羊,煮好一大锅手扒肉,等着我们的到来。先是给客人们上奶茶、炒米、奶豆腐、酸奶、黄油等,等客人们品尝一会儿后,撤掉这些,接着用方形的托盘端上来煮好的脊背连着羊尾的羊背,主人拿刀片下薄薄的雪白的羊尾,每人一片,然后再给每人割取羊背上最好部位的肉食用。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吃煮熟的羊尾,以为很油腻,结果吃后感觉并不是那样,非但不觉得油腻,而且还挺香的。这是牧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还品尝了羊的其它部位的肉、血肠、肉肠等。这里的羊肉肥而不腻,无膻味,味道纯正。席间,主人带领着家人又给大家唱起了蒙古族歌曲,敬酒献哈达,气氛十分的热烈。我们这些人也情不自禁地纷纷唱起了各自拿手的歌曲,以示感谢。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草原牧民的纯朴,热情好客,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让人难以忘怀。

    (作者单位:内蒙古政府驻京办事处接待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