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工作研究)再谈方志网络化
  • 笔者在《试谈方志网络化》一文中曾就方志网络化的普遍性及常见问题进行了浅显的论述。本文承接上文就方志网络化具体相关问题谈点管窥之见。

    笔者在前文中曾谈到方志网络化的首要问题是要给网站进行定位,其次是进行总体策划。当这两个带有纲领性的步骤确定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转到方案的具体工作上来。至于方志网络化到底如何具体化,大概只有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了。但是无论其具体方法千差万别,总还是有“规”可循的。这个“规”就是它的共性。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问题,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

    一、从网络定位和总体策划的规定性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在方志网络化系统工程中,网络定位和总体策划带有纲领性的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方案构建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这里权且称其为"规定性”。与其对应的所有层次必须依据其特性的规定性展开。比如:定位对于网络的规模的约束性,往往决定其独立设置还是依附于其地情网站,或者链接在别的地方,仅仅作为地情网站的一个窗口存在。关于这一点,看似无足轻重,其实影响面却是相当宽的,因为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及其结构层次和实现方式。这就如同人的着装一样,必须量体裁衣,才能穿着合体。再如:总体策划对于构建基本要素的规定性,不仅决定其在整个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且决定其内容的独特性。诸如此类,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变动,在方案付诸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动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不得不对整个方案进行修正。倘若如此,难免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粗略归纳一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方志网络化总体策划的规定性所涉及地对象进行大致的描述:1、目标,即方志网络化的目的预期。2、范围,即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在横向上的明确边界和纵向上的时间界定。3、层次结构。4、资源共享与有偿使用划分。应当考虑满足资源由无偿使用向市场化过渡部分有偿使用的实际需要。5、明确盈利点。6、特色彰显方式。7、内容分类标准。8、编纂体例。9、疑难问题解决规范。10、技术实现方案。11、操作文档。12、实施步骤。

    总之,方志网络化的总体策划方案编制应当从全面性、合理性、适用性三个方面来把握。全面性即构成基本要素无遗漏;合理性即结构层次科学合理;适用性即便于操作,寓核心理念于方案编制之中。

    在方志网络化过程中,要防止出现重操作轻策划的倾向,尤其要警惕把频道设计及其操作步骤当作总体策划方案的简单做法。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频道设计及其操作步骤只是总体策划的具体内容之一和实现过程,它本身无法取代总体策划的提纲挈领作用。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

    二、从总体策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性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在编制方志网络化方案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界定方志网络化方案的内容。面对浩如烟海的方志资料,琳琅满目,字字珠玑,爱不释手,以至于不知从何入手,必须根据网络化的实际需要对浩繁的材料加以取舍。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笔者在《试谈方志网络化》一文中曾述及要防止将方志网络化变成纸质方志翻版的问题,本意即在此。要依据方志网络化的目的性对纸质方志材料进行编辑取舍,换言之就是对方志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内容符合信息资源的使用要求,使其表现形式符合内容要求。因此免不了要对占有的全部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地情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对网络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信息市场的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资料内容取舍对象,及其取舍原则。这些确定了,也就容易找到适合于表现内容的形式了。反之,在本应确定的内容方面模模糊糊时便匆匆忙忙地进行具体工作,势必造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脱节,其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特定的使用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特定内容,特定的内容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以内蒙古为例,首先应该明确她的特点是什么?与其他省、市、自治有何不同?尤其是与其他几个自治区的不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只有先搞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认清自身的特点,才可能以理性驾驭之。唯其如此,才能在表现形式上做到“长袖善舞”,“游刃有余”,灵活应变,因需设置。以多媒体、多角度、多功能、全方位集之大成,为社会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以“生肌肤而肉白骨”、“化腐朽为神奇”之神韵开创性地进行工作,使地方特色得以彰显;使方志网络化“化”得“恰如其分”。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以指导我们的方志网络化工作。

    三、从彰显地方特色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就牵住了地方特色的“牛鼻子”。所谓地方特色即这些特点的效应集成。仍以内蒙古为例,从彰显地方特色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内蒙古的资源优势特点,从空间分布上被概括为:“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宝”。国家优势农业区域布局中,肉羊项目首推内蒙古。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首当其冲,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全国八大沙漠内蒙古就占了四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头在内蒙古;国家林业局规划的六大生态治理工程内蒙古全部覆盖。故此在构思内蒙古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时,就应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和国家优势农业区域布局和西部大开发及其重点工程覆盖内蒙古这些特点,凸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前不久,党中央高屋建瓴,推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策层审时度势,适时出台了建设文化大区的重大举措。文化大区建设实质是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之,是适应世界文化大交流趋势的务实之举。关于民族文化,有人曾说: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植于辽阔的草原沃土,根深叶茂。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鄂尔多斯人”和“萨拉乌苏文化”、呼伦贝尔草原的“扎赉诺尔人”、赤峰的“红山文化”与“中华第一玉龙”、包头的“阿善文化”等草原文化,系中华文明主源之一。草原畜牧业经济的游牧轮休生产方式,本身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平衡辩证思想,在全人类面临着生存困惑,世界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之际,其精神实质(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需要发扬光大,使之与业已提出的建设内蒙古生态畜牧业的宏伟蓝图相得益彰。内蒙古方志网络化与之相协调,为文化大区建设服务,双利、双盈“皆大欢喜”,在情在理。我们如何将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方志网络化工作,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比如,如何将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地情制成专题信息,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延续两个维度上进行量化描述,使之具有查询功能和投资决策参照功能,都是应当关照的。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综上所述,方志网络化过程实质是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地情文献资料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组合,推陈出新、为我所用、为世所用的过程。把握了这一原则,我们的方志网络化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防空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再谈方志网络化
  • 笔者在《试谈方志网络化》一文中曾就方志网络化的普遍性及常见问题进行了浅显的论述。本文承接上文就方志网络化具体相关问题谈点管窥之见。

    笔者在前文中曾谈到方志网络化的首要问题是要给网站进行定位,其次是进行总体策划。当这两个带有纲领性的步骤确定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转到方案的具体工作上来。至于方志网络化到底如何具体化,大概只有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了。但是无论其具体方法千差万别,总还是有“规”可循的。这个“规”就是它的共性。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问题,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

    一、从网络定位和总体策划的规定性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在方志网络化系统工程中,网络定位和总体策划带有纲领性的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方案构建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这里权且称其为"规定性”。与其对应的所有层次必须依据其特性的规定性展开。比如:定位对于网络的规模的约束性,往往决定其独立设置还是依附于其地情网站,或者链接在别的地方,仅仅作为地情网站的一个窗口存在。关于这一点,看似无足轻重,其实影响面却是相当宽的,因为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及其结构层次和实现方式。这就如同人的着装一样,必须量体裁衣,才能穿着合体。再如:总体策划对于构建基本要素的规定性,不仅决定其在整个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且决定其内容的独特性。诸如此类,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变动,在方案付诸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动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不得不对整个方案进行修正。倘若如此,难免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粗略归纳一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方志网络化总体策划的规定性所涉及地对象进行大致的描述:1、目标,即方志网络化的目的预期。2、范围,即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在横向上的明确边界和纵向上的时间界定。3、层次结构。4、资源共享与有偿使用划分。应当考虑满足资源由无偿使用向市场化过渡部分有偿使用的实际需要。5、明确盈利点。6、特色彰显方式。7、内容分类标准。8、编纂体例。9、疑难问题解决规范。10、技术实现方案。11、操作文档。12、实施步骤。

    总之,方志网络化的总体策划方案编制应当从全面性、合理性、适用性三个方面来把握。全面性即构成基本要素无遗漏;合理性即结构层次科学合理;适用性即便于操作,寓核心理念于方案编制之中。

    在方志网络化过程中,要防止出现重操作轻策划的倾向,尤其要警惕把频道设计及其操作步骤当作总体策划方案的简单做法。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频道设计及其操作步骤只是总体策划的具体内容之一和实现过程,它本身无法取代总体策划的提纲挈领作用。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

    二、从总体策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性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在编制方志网络化方案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界定方志网络化方案的内容。面对浩如烟海的方志资料,琳琅满目,字字珠玑,爱不释手,以至于不知从何入手,必须根据网络化的实际需要对浩繁的材料加以取舍。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笔者在《试谈方志网络化》一文中曾述及要防止将方志网络化变成纸质方志翻版的问题,本意即在此。要依据方志网络化的目的性对纸质方志材料进行编辑取舍,换言之就是对方志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内容符合信息资源的使用要求,使其表现形式符合内容要求。因此免不了要对占有的全部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地情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对网络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信息市场的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资料内容取舍对象,及其取舍原则。这些确定了,也就容易找到适合于表现内容的形式了。反之,在本应确定的内容方面模模糊糊时便匆匆忙忙地进行具体工作,势必造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脱节,其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特定的使用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特定内容,特定的内容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以内蒙古为例,首先应该明确她的特点是什么?与其他省、市、自治有何不同?尤其是与其他几个自治区的不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只有先搞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认清自身的特点,才可能以理性驾驭之。唯其如此,才能在表现形式上做到“长袖善舞”,“游刃有余”,灵活应变,因需设置。以多媒体、多角度、多功能、全方位集之大成,为社会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以“生肌肤而肉白骨”、“化腐朽为神奇”之神韵开创性地进行工作,使地方特色得以彰显;使方志网络化“化”得“恰如其分”。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以指导我们的方志网络化工作。

    三、从彰显地方特色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就牵住了地方特色的“牛鼻子”。所谓地方特色即这些特点的效应集成。仍以内蒙古为例,从彰显地方特色上来看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

    内蒙古的资源优势特点,从空间分布上被概括为:“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宝”。国家优势农业区域布局中,肉羊项目首推内蒙古。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首当其冲,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全国八大沙漠内蒙古就占了四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头在内蒙古;国家林业局规划的六大生态治理工程内蒙古全部覆盖。故此在构思内蒙古方志网络化方案编制时,就应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和国家优势农业区域布局和西部大开发及其重点工程覆盖内蒙古这些特点,凸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前不久,党中央高屋建瓴,推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策层审时度势,适时出台了建设文化大区的重大举措。文化大区建设实质是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之,是适应世界文化大交流趋势的务实之举。关于民族文化,有人曾说: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植于辽阔的草原沃土,根深叶茂。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鄂尔多斯人”和“萨拉乌苏文化”、呼伦贝尔草原的“扎赉诺尔人”、赤峰的“红山文化”与“中华第一玉龙”、包头的“阿善文化”等草原文化,系中华文明主源之一。草原畜牧业经济的游牧轮休生产方式,本身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平衡辩证思想,在全人类面临着生存困惑,世界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之际,其精神实质(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需要发扬光大,使之与业已提出的建设内蒙古生态畜牧业的宏伟蓝图相得益彰。内蒙古方志网络化与之相协调,为文化大区建设服务,双利、双盈“皆大欢喜”,在情在理。我们如何将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方志网络化工作,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比如,如何将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地情制成专题信息,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延续两个维度上进行量化描述,使之具有查询功能和投资决策参照功能,都是应当关照的。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综上所述,方志网络化过程实质是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地情文献资料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组合,推陈出新、为我所用、为世所用的过程。把握了这一原则,我们的方志网络化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防空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