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志资料)内蒙古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始末
  •     一、内蒙古知青共大的成立

    1976年5月4日,这天是中国爱国青年学生为救国救民,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57周年纪念日,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岱海湖碧波荡漾,湖畔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来自全区6个盟市39个旗县,历经农村牧区艰苦磨励的120名知识青年云集在这里,个个身穿退色的绿军服,头戴旧军帽,项围白毛巾,横挎旧军包,参加内蒙古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知青共大)开学典礼。他们是从数万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的第一期学员。参加大会的还有贫下中农、红卫兵代表约500多人。上午10时,典礼大会开始,内蒙古党委、内蒙古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尤太忠、吴涛等出席大会表示祝贺。内蒙古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知青共大校长沈新发及贫下中农代表、当地党的负责人先后在会上讲了话。他们勉励知青共大学员、职工和干部,刻苦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生产技术本领,毕业后回到农村、牧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上,内蒙古党委、革委会和凉城县委、革委会,向共大第一期学员赠送了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每人一顶草帽、一把镰刀、一张铁锹。解放军凉城县人民武装部还给共大知青民兵连,每个民兵一支步枪。

    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办学方针开始是:以毛泽东“七三○”指示(即1961年7月30日,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中指出: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国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和五七指示(即1966年5月7日,提出要把各行各业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为指针,以抗大为榜样,学习江西共大和朝阳农校的经验,采取社来社去、半工半读,以阶级斗争为主课,进行爱农务农,扎根农村牧区干革命的思想教育。开设政治理论、农学、农电、农牧业机械、畜牧兽医、生产劳动等课程。

    学制分长期班和短期班。长期班不超过两年,学习和劳动时间各占一半;短期班一年。学校不设专任教师,聘请老农民、老工人、科技人员和大中专学校教师给以辅导。教学方法采取学员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亲身参加三大革命的实践经验,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农村牧区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学校内部机构设政治处、教育革命处、校务处、办公室、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等部门;自治区为学校安排了9名专职管理人员和职工。

    1976年至1977年开办了第一期,长期班开设了农学、医学、机电和政治理论4个专业班,共有学员120名;短期班举办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学习培训班,招收学员205名。一年来,学校以抗大、江西共大为榜样,利用原凉城知青农场留下的简陋设备,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岱海湖畔的盐碱滩上,出大力、流大汗,边学习边建校,盖起了五排90多间教室和宿舍;筹建起砖厂、机修厂;1976年生产粮食3.9万公斤,生猪45头,为实现学员生活主副食自给的目标奠定了基础。1977年底,这届学员毕业后,社来社去,有的在社队或知青农场担任了基层干部,有的担任了农机管理人员、机修工人、拖拉机手、赤脚医生、农牧林业技术员、民办教师等,大多数学员还兼任了政治文化夜校的辅导员。

    总结第一期办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举抗大旗,走抗大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先上马,后备鞍”,学员们用双手建设新型大学。知青共大开学后,一无教室、宿舍,二无教学设备,三无建筑材料,只有两名筹建学校的干部。凉城县知青农场腾出11间房子,解决了共大的燃眉之急。最先入学的72名学员,就把这些房子一房多用,又是教室,又是宿舍。大家席地而坐听课、记笔记、写心得。后来请木工和学员齐动手,每人做成一个小马扎,以及部分桌凳;自己动手和泥制作了黑板,在有关单位和农村社队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部分建筑材料、派来了工人师傅,经过3个多月的突击盖起了教学用房。在劳动任务重,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有些学员思想上产生了动摇。校长沈新发就给大家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抗大,讲延安精神。学校选派学员代表到江西共大参观学习,回来向学员介绍其经验,坚定了走共大路的信心和决心。后来因陋就简,建起了砖瓦厂,年产红砖150万块。一年半后,盖起了3000平方米的校舍,生产了部分粮油副食品,延安抗大精神在共大开花结果了。

    (二)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和劳动实践育人。办学过程中,学校组织学员反复学习毛泽东的“七三○指示”,象江西共大那样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员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正如学校在总结中写道:“学员通过劳动晒黑了皮肤,磨破了手掌,学会了技术,炼红了思想。”学校把转变学员的思想放在首位,认真组织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改造世界观。同时开设农村、牧区所需的农牧业科学知识、农机驾驶和修配技术、医学知识和专业操作,为毕业后回到农村、牧区为农牧民服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还从党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等十个单位聘请教师60多人次到校授课;组织学员到工厂、社队、医院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真本领。如农机班39名学员,由交通、公安部门主持的考核中,有38人农机驾驶和交通驾驶双合格,1人单项合格。

    (三)坚持面向农牧区,实行社来社去,哪来哪去的分配办法。知青共大毕业生来自农村、牧区,手上老茧不退,农牧民本色不丢,毕业后回到社队当新型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农牧民,深受旗县、社队干部和农牧民的欢迎。如乌海市学员刘青云毕业后回到东风农场蔬菜队,担任了党支部书记,1977年领导蔬菜队获得大丰收,上交利润3万元,评为市级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学员张永清毕业后,回队担任知青队长,一年建成大寨式队,人均生产粮食1100公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学员张木学完回社,当了农技站技术员,培育和改良品种,组织培训班,培养全社农业技术员,推动了科学种田活动。乌盟和林县学员王保国机电班毕业后,回到公喇嘛知青农场,与农机厂知青生产气流清选脱粒机50台,为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令今天的人们为之敬佩和感动。

    二、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发展

    1978年2月2日,内蒙古党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在向内蒙古党委的《关于进一步办好内蒙古知青共大几点意见的请示报告》中,对共大的发展、办学方针等问题作出规划。

    (一)关于办校方针、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规模。当时,自治区同全国一样,处在所谓贯彻“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实现“三年大见成效”,实际上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徘徊不前的时期。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仍然与第一期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贯彻中共十一大路线,落实华国锋抓纲治国战略决策和对知青工作的指示(即对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揭批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干挠和破坏等内容。对专业设置作了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普及大寨旗县和农牧业实现机械化的需要。学校规模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得以扩大,到1980年,在校生达到500多名,教职员工由25名增加到45名,除了长、短期两种班外,增设了函授部。校办农场改为国营农场(包括校办工厂),固定工达120多人。

    1978年4月25日,内蒙古知青共大第二期开学。招收学员150多名,学习期限一年半开设四个专业,即农机农电专业60名,农学专业40名,畜牧兽医专业20名,政治理论(兼有农学知识)专业30名。还办了5期数理化和理论短训班,培训知青655人,为知识青年报考大中专院校服务。

    (二)关于领导体制问题。内蒙古知青共大为县团级,由自治区党委知青领导小组和中共凉城县委双重领导。由内蒙古党委一位负责同志兼任校长,凉城县委一位主管知青工作的书记兼任校党委副书记。教学计划、招生和毕业安排由自治区知青办决定,学校行政、教学、生产、生活等由凉城县委负责。这样执行的结果,大政方针由自治区定,日常工作由凉城县委主持,实际上只是职业中专,即“大学的牌子,初中的课程”。

    (三)实行场校合一。内蒙古知青共大是半工半读学校,必须把农场作为生产劳动和实现粮油副食品供应自给的基地。决定将凉城县岱海知青农场作为学校的附属农场,实行场校合一的体制。1978年夏,岱海知青农场正式划归共大,同时改制为国营农场,职工实行基本工资加评工计分的工资待遇。农场实行多种经营,有固定工120名。解决了学校的实习基地和粮油副食品自给问题。

    (四)关于办学经费和学员待遇问题。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确定基建费、行政事业费、学员助学金、教学实验费、增加教学设备费等,由自治区财政支出。短训班经费由自治区知青办从知青经费中支出。1978年,自治区财政厅下拨经费53.7万元,用于上述费用。可以看出不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能够解决办共大的所有问题的。如学员的助学金一项,每人每月10元,150名学员一年就需1.8万元。

    1978年6月20日,内蒙古党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对内蒙古知青共大的领导体制作了整合,认为共大虽然挂着大学的牌子,仍处在初创阶段,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只能开办中专班。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地对五七大学、共大这类学校进行整顿巩固,要求达到中专水平。目前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办学条件,只能开设中专班,学校体制改为中专。待学校条件具备后,再开设大专班。

    几年来,内蒙古知青共大在内蒙古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0年,有教职工106名,大集体职工、农业工、在校知青共计300多人;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大小汽车、拖拉机29辆,机床5台,制砖机5台,机井8眼,耕地2600多亩,芦苇1.3万亩,果园100亩,养猪80口、羊130只等,固定资产达510万元。1980年生产总值达38.5万多元。这些固定资产中,有国家投资163.6万元,借用知青生产扶持经费224万元。

    1979年7月,内蒙古党委决定,共大的招生和分配列入国家计划,共大要办技工班和农工商联合企业。随后,内蒙古计划委员会下达内蒙古知青共大技工班,招生名额为600人。1979年9月,知青共大校址从凉城迁至呼和浩特市郊区毫沁营公社,利用知青点的72间房屋子,由知青生产扶持资金改建,招收技工班学生200人,其中无线电、机修专业各100人。1980年招收技工班103人,其中无线电60人,机修43人。1981年招收技工班无线电专业103人,会计和数理化补习班(短期)60人。1981年秋,79级技工班200名学生毕业,由自治区劳动局统一分配。知青共大从1976年建校至1981年,共培养知青1421名,为自治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技术工人。

    内蒙古知青共大校办岱海知青农场,以芦苇为主业,农工副业多种经营,1980年有职工、知青234人,住房7000平方米,耕地2000亩,芦苇1.3万亩。还建设了砖窑、铁工厂、编织厂、酒厂、猪兔场。1980年生产芦苇1600吨,粮食、油料6万公斤,农工副业总产值26万元。有固定资产185万元。先后共安置知识青年500多人。

    内蒙古知青共大于1979年8月,还在呼和浩特郊区建成白塔知青综合工厂。1980年有职工、大集体和农工59人。有生产和生活用房4487平方米,耕地700亩。办有木工厂、机修、金属加工等车间,还有砖窑、酒坊、粉坊、猪兔场、运输队等。该厂的国家投资73.2万元。(包括借用知青生产扶持经费),固定资产达87万元。1980年生产总值为12.5万元。先后安置知青300多人。

    从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创建和发展,培养和锻炼出一批有一定生产技能的知青,为发展自治区农牧业和农工副业生产创造了财富。虽然强调办学方针以“七三○”指示为指针,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办学的必要投资是必要的,白手起家难以为继,事实上国家向共大的投资,包括知青生产扶持费数字也是可观的。到头来,办学水平还未达到中专,只可算作技工学校而已。

    三、内蒙古知青共大的解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全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清理“文革”中形成的极左思想和做法。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下乡人数急剧减少,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被允许留城,等待升学和就业机会。1980年国家决定城镇知识青年停止上山下乡以后,要求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集体企业劳动指标,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掌握,为安排在乡知识青年和留城毕业生创造条件。同时,要求停办五七干校等培训知青的学校,改为安置知青就业的基地。并且确定了国家对广大插队知青,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原则,积极妥善地予以就业安排,为他们返城带来了希望。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受“文革”的严重破坏,整个经济形势还未好转,留城知青和老知青的就业相当困难,在短时间内很难满足全国近1000万下乡知青的返城就业任务。因而在1979年前后,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发生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

    在这种形势下,1979年8月9日,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向内蒙古党委作出《关于安置待业知青工作情况的报告》,自治区党委批示要努力创造条件,从农村、牧区广开门路,积极安置下乡知识青年。报告中提出:内蒙古知青共大在办好农场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养殖业、编织业等,办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公社原知青点,已办起知青综合生产场,从事烧砖,为呼市机床附件厂生产零件和利用岱海农场生产的芦苇进行编织。自治区劳动部门划拨了200个集体劳动指标,全部安排1972年以前下乡的老知青。岱海农场安排了100名已婚老知青,从事芦苇编织业。

    1980年3月28日,内蒙古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在给内蒙古党委分管知青工作的李文副书记的汇报中说,当前知青工作的任务,已由组织城镇知青到农村、牧区接受贫下中农(牧)的再教育,改为创办知青场队安置知青就业。任务变了,安置形式变了,知青共大也就不再是社来社去,培养下乡知青骨干了,而是为下乡知青就业服务了。为此,内蒙古知青共大只办技工班和创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并在呼市盖一幢知青服务大楼,安排知青200人就业。同时提出,为了便于学校教学,集中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建议将知青共大技工班改为内蒙古知青技工学校;为把安置基地办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并与建设市郊小城镇结合起来,在知青共大成立内蒙古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个公司,主要经营芦苇、农副业、机械加工、机制砖瓦、种植经济作物及城市服务项目。下设凉城县岱海知青农场,白塔知青综合厂和呼市知青服务大楼。以上项目,得到党委的批准后,内蒙古计委列入了计划,下达了劳动指标。至此,内蒙古知青共大一分为二(即技工学校和农工商联合公司),走向解体,成为安排下乡知青就业的实体。

    内蒙古技工学校1982年建成,校址由呼市郊区毫沁营公社知青点,迁驻呼市赛罕路新址,可招生500多名。

    内蒙古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下设:岱海青年芦苇场,以生产芦苇为主,兼营农牧林和工副业,1981年安排大集体职工300人;白塔综合场,在共大综合厂的基础上,扩大生产项目,生产木耳、酒花、药材、花卉等,增加皮鞋生产车间,可安排大集体职工200人;知青综合服务大楼,位于呼市新城鼓楼,投资基建费130万元,内设旅社、餐饮、民族餐厅、无线电修理、服装加工、照相等行业,可安排大集体职工130多人。

    内蒙古知青共大是在“文革”即将结束之前建校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当时正值全国极左思潮重新泛滥,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的妖风之际,教育战线开展了批判“资产阶级回潮”。在这种政治气候下成立的共大,必然会打上“左”的印记,如“要把共大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大学马列和毛泽东著作,社来社去,半工半读,等等。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文革终于结束。全国开展了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知青中批判了四人帮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罪行,共大也投入这场批判。但在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指导下,文革的错误难以纠正,知青政策也不会根本改变。经过两年徘徊,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人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突破了禁区,拨乱反正,对正确解决下乡知青的问题找到了出路。内蒙古知青共大也随着形势的逐步好转,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摆脱了的束缚,实事求是地为下乡知青升学和就业服务。知青共大短暂的历史,反映了在我国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理论的彻底终结,一代知青告别了蹉跎岁月,走进了改革开放,为国效力,一展风彩的新时代。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内蒙古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始末
  •     一、内蒙古知青共大的成立

    1976年5月4日,这天是中国爱国青年学生为救国救民,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57周年纪念日,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岱海湖碧波荡漾,湖畔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来自全区6个盟市39个旗县,历经农村牧区艰苦磨励的120名知识青年云集在这里,个个身穿退色的绿军服,头戴旧军帽,项围白毛巾,横挎旧军包,参加内蒙古知识青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知青共大)开学典礼。他们是从数万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的第一期学员。参加大会的还有贫下中农、红卫兵代表约500多人。上午10时,典礼大会开始,内蒙古党委、内蒙古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尤太忠、吴涛等出席大会表示祝贺。内蒙古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知青共大校长沈新发及贫下中农代表、当地党的负责人先后在会上讲了话。他们勉励知青共大学员、职工和干部,刻苦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生产技术本领,毕业后回到农村、牧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上,内蒙古党委、革委会和凉城县委、革委会,向共大第一期学员赠送了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每人一顶草帽、一把镰刀、一张铁锹。解放军凉城县人民武装部还给共大知青民兵连,每个民兵一支步枪。

    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办学方针开始是:以毛泽东“七三○”指示(即1961年7月30日,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中指出: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国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和五七指示(即1966年5月7日,提出要把各行各业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为指针,以抗大为榜样,学习江西共大和朝阳农校的经验,采取社来社去、半工半读,以阶级斗争为主课,进行爱农务农,扎根农村牧区干革命的思想教育。开设政治理论、农学、农电、农牧业机械、畜牧兽医、生产劳动等课程。

    学制分长期班和短期班。长期班不超过两年,学习和劳动时间各占一半;短期班一年。学校不设专任教师,聘请老农民、老工人、科技人员和大中专学校教师给以辅导。教学方法采取学员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亲身参加三大革命的实践经验,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农村牧区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学校内部机构设政治处、教育革命处、校务处、办公室、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等部门;自治区为学校安排了9名专职管理人员和职工。

    1976年至1977年开办了第一期,长期班开设了农学、医学、机电和政治理论4个专业班,共有学员120名;短期班举办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学习培训班,招收学员205名。一年来,学校以抗大、江西共大为榜样,利用原凉城知青农场留下的简陋设备,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岱海湖畔的盐碱滩上,出大力、流大汗,边学习边建校,盖起了五排90多间教室和宿舍;筹建起砖厂、机修厂;1976年生产粮食3.9万公斤,生猪45头,为实现学员生活主副食自给的目标奠定了基础。1977年底,这届学员毕业后,社来社去,有的在社队或知青农场担任了基层干部,有的担任了农机管理人员、机修工人、拖拉机手、赤脚医生、农牧林业技术员、民办教师等,大多数学员还兼任了政治文化夜校的辅导员。

    总结第一期办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举抗大旗,走抗大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先上马,后备鞍”,学员们用双手建设新型大学。知青共大开学后,一无教室、宿舍,二无教学设备,三无建筑材料,只有两名筹建学校的干部。凉城县知青农场腾出11间房子,解决了共大的燃眉之急。最先入学的72名学员,就把这些房子一房多用,又是教室,又是宿舍。大家席地而坐听课、记笔记、写心得。后来请木工和学员齐动手,每人做成一个小马扎,以及部分桌凳;自己动手和泥制作了黑板,在有关单位和农村社队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部分建筑材料、派来了工人师傅,经过3个多月的突击盖起了教学用房。在劳动任务重,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有些学员思想上产生了动摇。校长沈新发就给大家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抗大,讲延安精神。学校选派学员代表到江西共大参观学习,回来向学员介绍其经验,坚定了走共大路的信心和决心。后来因陋就简,建起了砖瓦厂,年产红砖150万块。一年半后,盖起了3000平方米的校舍,生产了部分粮油副食品,延安抗大精神在共大开花结果了。

    (二)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和劳动实践育人。办学过程中,学校组织学员反复学习毛泽东的“七三○指示”,象江西共大那样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员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正如学校在总结中写道:“学员通过劳动晒黑了皮肤,磨破了手掌,学会了技术,炼红了思想。”学校把转变学员的思想放在首位,认真组织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改造世界观。同时开设农村、牧区所需的农牧业科学知识、农机驾驶和修配技术、医学知识和专业操作,为毕业后回到农村、牧区为农牧民服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还从党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等十个单位聘请教师60多人次到校授课;组织学员到工厂、社队、医院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真本领。如农机班39名学员,由交通、公安部门主持的考核中,有38人农机驾驶和交通驾驶双合格,1人单项合格。

    (三)坚持面向农牧区,实行社来社去,哪来哪去的分配办法。知青共大毕业生来自农村、牧区,手上老茧不退,农牧民本色不丢,毕业后回到社队当新型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农牧民,深受旗县、社队干部和农牧民的欢迎。如乌海市学员刘青云毕业后回到东风农场蔬菜队,担任了党支部书记,1977年领导蔬菜队获得大丰收,上交利润3万元,评为市级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学员张永清毕业后,回队担任知青队长,一年建成大寨式队,人均生产粮食1100公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学员张木学完回社,当了农技站技术员,培育和改良品种,组织培训班,培养全社农业技术员,推动了科学种田活动。乌盟和林县学员王保国机电班毕业后,回到公喇嘛知青农场,与农机厂知青生产气流清选脱粒机50台,为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令今天的人们为之敬佩和感动。

    二、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发展

    1978年2月2日,内蒙古党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在向内蒙古党委的《关于进一步办好内蒙古知青共大几点意见的请示报告》中,对共大的发展、办学方针等问题作出规划。

    (一)关于办校方针、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规模。当时,自治区同全国一样,处在所谓贯彻“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实现“三年大见成效”,实际上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徘徊不前的时期。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仍然与第一期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贯彻中共十一大路线,落实华国锋抓纲治国战略决策和对知青工作的指示(即对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揭批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干挠和破坏等内容。对专业设置作了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普及大寨旗县和农牧业实现机械化的需要。学校规模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得以扩大,到1980年,在校生达到500多名,教职员工由25名增加到45名,除了长、短期两种班外,增设了函授部。校办农场改为国营农场(包括校办工厂),固定工达120多人。

    1978年4月25日,内蒙古知青共大第二期开学。招收学员150多名,学习期限一年半开设四个专业,即农机农电专业60名,农学专业40名,畜牧兽医专业20名,政治理论(兼有农学知识)专业30名。还办了5期数理化和理论短训班,培训知青655人,为知识青年报考大中专院校服务。

    (二)关于领导体制问题。内蒙古知青共大为县团级,由自治区党委知青领导小组和中共凉城县委双重领导。由内蒙古党委一位负责同志兼任校长,凉城县委一位主管知青工作的书记兼任校党委副书记。教学计划、招生和毕业安排由自治区知青办决定,学校行政、教学、生产、生活等由凉城县委负责。这样执行的结果,大政方针由自治区定,日常工作由凉城县委主持,实际上只是职业中专,即“大学的牌子,初中的课程”。

    (三)实行场校合一。内蒙古知青共大是半工半读学校,必须把农场作为生产劳动和实现粮油副食品供应自给的基地。决定将凉城县岱海知青农场作为学校的附属农场,实行场校合一的体制。1978年夏,岱海知青农场正式划归共大,同时改制为国营农场,职工实行基本工资加评工计分的工资待遇。农场实行多种经营,有固定工120名。解决了学校的实习基地和粮油副食品自给问题。

    (四)关于办学经费和学员待遇问题。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确定基建费、行政事业费、学员助学金、教学实验费、增加教学设备费等,由自治区财政支出。短训班经费由自治区知青办从知青经费中支出。1978年,自治区财政厅下拨经费53.7万元,用于上述费用。可以看出不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能够解决办共大的所有问题的。如学员的助学金一项,每人每月10元,150名学员一年就需1.8万元。

    1978年6月20日,内蒙古党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对内蒙古知青共大的领导体制作了整合,认为共大虽然挂着大学的牌子,仍处在初创阶段,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只能开办中专班。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地对五七大学、共大这类学校进行整顿巩固,要求达到中专水平。目前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办学条件,只能开设中专班,学校体制改为中专。待学校条件具备后,再开设大专班。

    几年来,内蒙古知青共大在内蒙古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0年,有教职工106名,大集体职工、农业工、在校知青共计300多人;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大小汽车、拖拉机29辆,机床5台,制砖机5台,机井8眼,耕地2600多亩,芦苇1.3万亩,果园100亩,养猪80口、羊130只等,固定资产达510万元。1980年生产总值达38.5万多元。这些固定资产中,有国家投资163.6万元,借用知青生产扶持经费224万元。

    1979年7月,内蒙古党委决定,共大的招生和分配列入国家计划,共大要办技工班和农工商联合企业。随后,内蒙古计划委员会下达内蒙古知青共大技工班,招生名额为600人。1979年9月,知青共大校址从凉城迁至呼和浩特市郊区毫沁营公社,利用知青点的72间房屋子,由知青生产扶持资金改建,招收技工班学生200人,其中无线电、机修专业各100人。1980年招收技工班103人,其中无线电60人,机修43人。1981年招收技工班无线电专业103人,会计和数理化补习班(短期)60人。1981年秋,79级技工班200名学生毕业,由自治区劳动局统一分配。知青共大从1976年建校至1981年,共培养知青1421名,为自治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技术工人。

    内蒙古知青共大校办岱海知青农场,以芦苇为主业,农工副业多种经营,1980年有职工、知青234人,住房7000平方米,耕地2000亩,芦苇1.3万亩。还建设了砖窑、铁工厂、编织厂、酒厂、猪兔场。1980年生产芦苇1600吨,粮食、油料6万公斤,农工副业总产值26万元。有固定资产185万元。先后共安置知识青年500多人。

    内蒙古知青共大于1979年8月,还在呼和浩特郊区建成白塔知青综合工厂。1980年有职工、大集体和农工59人。有生产和生活用房4487平方米,耕地700亩。办有木工厂、机修、金属加工等车间,还有砖窑、酒坊、粉坊、猪兔场、运输队等。该厂的国家投资73.2万元。(包括借用知青生产扶持经费),固定资产达87万元。1980年生产总值为12.5万元。先后安置知青300多人。

    从内蒙古知青共大的创建和发展,培养和锻炼出一批有一定生产技能的知青,为发展自治区农牧业和农工副业生产创造了财富。虽然强调办学方针以“七三○”指示为指针,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办学的必要投资是必要的,白手起家难以为继,事实上国家向共大的投资,包括知青生产扶持费数字也是可观的。到头来,办学水平还未达到中专,只可算作技工学校而已。

    三、内蒙古知青共大的解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全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清理“文革”中形成的极左思想和做法。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下乡人数急剧减少,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被允许留城,等待升学和就业机会。1980年国家决定城镇知识青年停止上山下乡以后,要求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集体企业劳动指标,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掌握,为安排在乡知识青年和留城毕业生创造条件。同时,要求停办五七干校等培训知青的学校,改为安置知青就业的基地。并且确定了国家对广大插队知青,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原则,积极妥善地予以就业安排,为他们返城带来了希望。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受“文革”的严重破坏,整个经济形势还未好转,留城知青和老知青的就业相当困难,在短时间内很难满足全国近1000万下乡知青的返城就业任务。因而在1979年前后,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发生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

    在这种形势下,1979年8月9日,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向内蒙古党委作出《关于安置待业知青工作情况的报告》,自治区党委批示要努力创造条件,从农村、牧区广开门路,积极安置下乡知识青年。报告中提出:内蒙古知青共大在办好农场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养殖业、编织业等,办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公社原知青点,已办起知青综合生产场,从事烧砖,为呼市机床附件厂生产零件和利用岱海农场生产的芦苇进行编织。自治区劳动部门划拨了200个集体劳动指标,全部安排1972年以前下乡的老知青。岱海农场安排了100名已婚老知青,从事芦苇编织业。

    1980年3月28日,内蒙古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在给内蒙古党委分管知青工作的李文副书记的汇报中说,当前知青工作的任务,已由组织城镇知青到农村、牧区接受贫下中农(牧)的再教育,改为创办知青场队安置知青就业。任务变了,安置形式变了,知青共大也就不再是社来社去,培养下乡知青骨干了,而是为下乡知青就业服务了。为此,内蒙古知青共大只办技工班和创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并在呼市盖一幢知青服务大楼,安排知青200人就业。同时提出,为了便于学校教学,集中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建议将知青共大技工班改为内蒙古知青技工学校;为把安置基地办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并与建设市郊小城镇结合起来,在知青共大成立内蒙古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个公司,主要经营芦苇、农副业、机械加工、机制砖瓦、种植经济作物及城市服务项目。下设凉城县岱海知青农场,白塔知青综合厂和呼市知青服务大楼。以上项目,得到党委的批准后,内蒙古计委列入了计划,下达了劳动指标。至此,内蒙古知青共大一分为二(即技工学校和农工商联合公司),走向解体,成为安排下乡知青就业的实体。

    内蒙古技工学校1982年建成,校址由呼市郊区毫沁营公社知青点,迁驻呼市赛罕路新址,可招生500多名。

    内蒙古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下设:岱海青年芦苇场,以生产芦苇为主,兼营农牧林和工副业,1981年安排大集体职工300人;白塔综合场,在共大综合厂的基础上,扩大生产项目,生产木耳、酒花、药材、花卉等,增加皮鞋生产车间,可安排大集体职工200人;知青综合服务大楼,位于呼市新城鼓楼,投资基建费130万元,内设旅社、餐饮、民族餐厅、无线电修理、服装加工、照相等行业,可安排大集体职工130多人。

    内蒙古知青共大是在“文革”即将结束之前建校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当时正值全国极左思潮重新泛滥,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的妖风之际,教育战线开展了批判“资产阶级回潮”。在这种政治气候下成立的共大,必然会打上“左”的印记,如“要把共大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大学马列和毛泽东著作,社来社去,半工半读,等等。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文革终于结束。全国开展了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知青中批判了四人帮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罪行,共大也投入这场批判。但在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指导下,文革的错误难以纠正,知青政策也不会根本改变。经过两年徘徊,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人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突破了禁区,拨乱反正,对正确解决下乡知青的问题找到了出路。内蒙古知青共大也随着形势的逐步好转,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摆脱了的束缚,实事求是地为下乡知青升学和就业服务。知青共大短暂的历史,反映了在我国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理论的彻底终结,一代知青告别了蹉跎岁月,走进了改革开放,为国效力,一展风彩的新时代。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