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方志博览)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一)
  •    《巴彦淖尔盟志》  王治国主编。任亚平、 ***作序。编委会主任 ***。《巴彦淖尔盟志》始修于1988年,1996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3476—7/K·273,责任编辑石应蕙、陈利保。全书239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地矿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册。定价325元。
        志书设上下两册,33篇,152章。第一篇建置,设二章;第二篇自然地理,设6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篇农业,设9章;第五篇水利,设6章;第六篇林业,设7章;第七篇畜牧,设5章;第八篇工业,设5章;第九篇交通,设4章;第十篇邮电,设2章;第十一篇商业,设5章;第十二篇粮油,设4章;第十三篇财税·金融,设3章;第十四篇城乡建设,设5章;第十五篇经济综合管理,设5章;第十六篇政党,设2章;第十七篇政权·政协;第十八篇群众团体,设5章;第十九篇公安·司法,设4章;第二十篇军事,设6章;第二十一篇民政·外事·信访,设3章;第二十二篇劳动·人事,设4章;第二十三篇教育,设8章;第二十四篇科技,设3章;第二十五篇文化,设10章;第二十六篇卫生,设6章;第二十七篇体育,设4章;第二十八篇宗教,设7章;第二十九篇风俗,设5章;第三十篇方言,设3章;第三十一篇人物,设3章;第三十二篇旗县市概况,设7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巴彦淖尔盟(俗称河套地区,今巴彦淖尔市)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水利,自古有“黄河百害,为富一套”之说。河套灌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就进行开发,历经北魏、隋、唐,几经兴衰。河套水利的全面开发,历经150多年,才有今貌。今日河套灌区,包括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以及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的山前农业区,有灌溉面积48万公顷,灌区人口100万人,人均灌溉面积7亩多。黄河在境内流径段长340公里,年过境总水量达300亿立方米,水源有保证,可提供本区73.3万公顷灌溉面积的用水。河套灌区由西部的保尔套勒盖灌域,后套灌域和东部乌拉山南麓的三湖河灌域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后套灌域为主,决定着灌区的全局。河套灌区的近代水利开发,从渠道本身来讲,经历由八大干渠到十大干渠的演变过程。原来的八大干渠于清代末年已基本形成,河套灌区初具规模。到民国时期,刚目河(刚济渠)与永和渠(沙河渠)均被合并到大干渠成为支渠。另外,又先后挖成黄济渠、杨家河、乌拉河和复兴渠,最后演变到现在的塔布渠(塔布河)、长济渠(长胜渠)、通济渠(老郭渠)、义和渠(王同春渠)、复兴渠(沙河渠)、丰济渠、永济渠(缠金渠)、黄济区、杨家河和乌拉河。至此,河套灌区基本形成,十大干渠控制着河套的全部土地。另外,从黄河上直接开口引水的小干渠还有三四十道,均先后与大干渠合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大兴水利,其中如十大工程分别是:黄杨闸工程、黄河防洪堤工程、抗旱工程、渠道引水口合并工程、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工程、总排干工程、灌排水配套工程、山区水利工程和防氟改水工程均投入使用。又,蜚声中外的阴山岩画在巴彦淖尔盟境内分布广泛。早在公元5世纪时,境内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在《水经注》中予以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但在其后的1500年里,再无人问津。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彦淖尔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经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出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开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阴山岩画分布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理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形成岩画分布区。地理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00幅以上。其次,在磴口县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每隔2米~3米就有1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过10米,其总数在500幅以上。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赤鹿、驼鹿、狍子、马、骡、驴、驼、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狩猎画面占有特殊地位,数量可观,表现着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还有表现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画。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原始数码、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占有一定比例,它们直接反映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无论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岩画大体分四个时代,五个时期: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民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巴彦淖尔盟志》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以唯物辩证法为准绳,实事求是,横排百科,纵述始末,系统地记载巴彦淖尔盟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存往事之真实,求发展之轨迹,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文献。该书在结构体例,风格特点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如第五篇水利志,就6章24项内容逐一志述,将巴彦淖尔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八百里河套平原统揖于此。
        《托克托县志》朱耀主编。王振义并韩钊、 ***分别作序一、序二。编委会主义韩钊。1984年托克托县曾组织人员编修出《托克托县志稿》,1999年7月重新组织人员编修《托克托县志》,至2003年7月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版书号ISBN 7—204—06979—X/K·441,责任编辑李杰。全书130万字,精装大16开本,上下册,定价360元。 
        志书设23编91章。第一编建制,设3章;第二编人口·民族,设3章;第三编政党,设2章;第四编政权·政协,设5章;第五编社会团体,设3章;第六编公检法司,设5章;第七编军事,设6章;第八编民政·人事·劳动,设4章;第九编教育·科技,设2章;第十编文化·新闻,设5章;第十一编卫生·体育,设2章;第十二编经济综述,设7章;第十三编自然地理,设6章;第十四编农牧林水渔,设6章;第十五编工业,设5章;第十六编交通·邮电,设2章;第十八编商供·粮油,设2章;第十九编财税金融,设3章;第二十编经济综合管理,设5章;第二十一编宗教·民俗,设2章;第二十二编政务纪要,设4章;第二十三编人物,设2章。冠以序、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1966年6月18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托克托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十三班的学生贴出大字报,批判“三家村黑店”,称为“六·一八”事件。事件发生后,县委派出工作组进驻第一、二中学,并成立校“文化革命”领导小组。6月末,集宁一中数名臂戴“红炮兵”袖章的学生来到县中学进行串联,鼓动学生起来“闹革命”。在他们的鼓动下,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7月中旬,城乡掀起“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运动。一时之间,在校园内和城关镇街道两旁醒目的墙壁上出现署名“捍马列”、“卫东彪”、“红卫”、“向东”的各种宣言和大字报;有的女学生将辫子剪掉,以表示革命的决心;托克托第一中学也更名为“红卫中学”。随后,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口号的鼓动下,运动更加深入。“四类分子”(地、富、反、坏)、资本家及阴阳风水先生等被搜查、抄家、游街、批斗;古旧字画、线装书籍、古玩古物、花轿、棺罩、鼓乐器具、县晋剧团演出古装戏的服装和道具等,统统被称为封、资、修的东西而当众烧毁;几百年来陆续建筑的多处古寺庙宇、戏台教堂,大多被拆毁;老百姓家的各种瓦当、石狮和门贴、炕围画也被砸碎,铲除。8月,中学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红五类”学生(家庭出身为工人、贫下中农、手工业者、革命干部和军人者)臂戴“红卫兵”袖章,扬眉吐气,造反有理;而“黑七类”子女(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资本家和有严重历史问题者)则被歧视,不准参加“红卫兵”组织。8月5日,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后,县中学生开始批判县委派驻学校的工作组,认为他们执行的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于是工作组撤出学校。9月1日,县文化大革命7人领导小组成立。此时,中共中央通知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再次派工作组进驻学校。至月底,全县各学校、县直机关、厂矿企业的一些群众组织相继诞生;一个人、几个人、十几个人,张贴一张宣言,召开一次会议,一支战斗队便宣告成立。战斗队名目繁多,诸如“东风”、“春雷”、“红烂漫”、“千钧棒”等等。各战斗队张贴大字报,粉刷大字标语,印发革命传单,开展大辩论,揪斗“走资派”,运动搞得轰轰烈烈。10月~11月,各中学师生、城关地区及部分农村的小学教师纷纷赴北京等地串联。回县后,各群众组织互相联络,壮大队伍,建立联合组织。城关地区小学教师成立“红色教育战斗团”(简称“教战团”),托克托第一中学成立“红色造反团”,跨行业成立“东方红联社”。12月初,全县召开学习广东省学习《毛泽东选集》经验的4 000人大会。会议中,一些群众组织的代表到县委会议室与县常委座谈。会后,参加座谈会的个别代表被围攻,首次发生小型武斗。此后,“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中共各级党组织受到冲击。1967年1月,上海“红色夺权风暴”波及县境。“红色造反团”首先夺取学校的党政财文大权;各种名目的群众组织也相继夺权罢官,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全县局势进一步混乱。2月2日,呼和浩特市大中(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称“呼三司”)、河西公司“八·一八”等群众组织到内蒙古军区静坐、绝食。2月5日,参加静坐的“呼三司”内蒙古师范学院“东方红战斗纵队”的托克托县籍学生韩桐被军区一名军官开枪打死,造成流血事件。事件发生后,“呼三司”的一批学生来县串联,遭到一些群众组织的围攻。各群众组织对2月5日事件的看法不同,形成以“东方红联社”为首的军区观点派和以“红色造反团”、“教战团”为代表的“呼三司”观点派;前者被称为“保守派”,后者自称为“造反派”。5月20日,南坪公社“暴风雨战斗队”和“红色造反团”发生摩擦;22日,近千名农民进入第一中学,几乎酿成武斗。6月中旬,“呼三司”、“中小学革命造反司令部”等组织在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操场为韩桐举行追悼会,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北京、上海等地2万多人,分乘300余辆汽车来参加,以至使呼托公路的沥青路面多处被压坏。追悼会上,县“保守派”负责人在会上被揪斗。7月,各“造反派”组织联合成立“无产阶级革命联络站”,并筹备成立各单位、各系统革命委员会和县革命委员会。11月下旬,托克托第一中学由“红卫中学”更名为“韩桐中学”;同时,校革命委员会成立。12月16日,有军人、干部、群众参加的三结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伊始,重新设置政治组、组干组、生产组、办公室等机构。全县各地举办“斗私批修”学习班,实行大联合。1968年初,全县机关、学校、工厂及各人民公社的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4月11日,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县“挖肃”(挖乌兰夫黑线,肃乌兰夫流毒)。有线广播动员大会,“挖黑线,肃流毒”运动在全县铺开;入冬,“挖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新内人党”)运动在全县展开。在这两次运动中,许多干部群众蒙受不白之冤,特别是蒙古族干部群众受到严重迫害。8月下旬,在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农村户口的学生首先返乡,继而城镇户口的学生下乡,接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知识青年来插队落户。从1968年秋至1979年秋的10余年间,先后有2 052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劳动。1969年春,组织县“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宣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机关、学校和人民公社,清理阶级队伍。5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对内蒙古清理阶级队伍所犯扩大化错误的指示》,挖“新内人党”运动停止。12月19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内蒙古实行分区全面军事管制的决定》,解放军1773部队团政治部副主任娄延群等30多人组成的军管组,对县实行军管。1970年,全县县直机关、农村先后进行整党建党和党员登记工作。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自此至1973年,全县城乡开展“批林整风”运动。1974年初,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县开展由江青、王洪文等提出的“批林批孔”运动;同年,中共托克托县委、各人民公社党委分别举办党员训练班,对大队党支部成员和一般党员进行集训。1975年3月,县落实政策办公室成立,开始平反在挖“新内人党”等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并纠正有关政策。同年,在邓小平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党中央对工农业等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全县贯彻党中央精神,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76年3月~10月,全县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文化大革命”结束。
        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如何入志问题,方志界从1982年开始争论,十几年来各抒己见,诚然,国家有关文件已明确指出“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粗、细到什么程度,却没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只有靠主编“酌情掌握”。根据20多年各地修出的志书看,多数志书不仅是“宜粗不宜细”,而是“宁粗勿细”,有的志书甚至避而不记,“细”到断线、存轶的程度。应该承认,政治倾向性太强、政治色彩太浓的志书,不是一部客观、真实的志书,因而,它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也就会随之减弱,甚至会被今人、后人拚弃、评说。“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不能割段,任何力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它从历史中抹去,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只是应该正确看待与评介这段历史而已。《托克托县志》的主编本着志家应具备的态度,用大事编年的手法,把本县“文化大革命”10年走过的历程横陈竖写,不予评说,如实收编入志,成为本志书沉甸甸的一页。
        《卓资县志》  穆生荣主编。王建国、冯林生作序。编委会主任冯林生,名誉主任王建国。《卓资县志》始修于1981年,2002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6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6825—4/K· 438,责任编辑李杰。全书105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乌盟盟委机关印刷厂印制,印数1—1 10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36编,158章。第一编建置,设3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5章;第三编人口与计划生育,设2章;第四编农业,设5章;第五编畜牧业,设4章;第六编林业,设6章;第七编水利,设5章;第八编工业,设11章;第九编乡镇企业,设3章;第十编交通,设3章;第十一编城乡建设,设6章;第十二编邮电,设4章;第十三编商贸,设5章;第十四编粮油购销,设4章;第十五编财政·税收,设3章;第十六编国有资产,设4章;第十七编工商物价·技术监督,设2章;第十八编金融,设6章;第十九编计划·统计·审计,设3章;第二十编政党群团,设2章;第二十一编政权·政协,设3章;第二十二编主要政治活动·改革开放,设3章;第二十三编公安·司法,设4章;第二十四编军事,设6章;第二十五编民政·扶贫,设7章;第二十六编劳动·人事,设4章;第二十七编教育,设6章;第二十八编体育,设4章;第二十九编文化艺术,设5章;第三十编广播电视,设3章;第三十一编医疗卫生,设4章;第三十二编科技与气象,设2章;第三十三编民族·宗教,设2章;第三十四编民俗,设5章;第三十五编语言,设2章;第三十六编人物,设4章。冠以序、概述、凡例、大事记,殿以附录。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县内的红卫兵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破“四旧”,立“四新”,凡是认为不符合“革命要求”的东西一律指责为“封、资、修”、即该砸毁或烧掉。县晋剧团传统历史剧的戏装、各中学图书室的藏书和商品用具图案有“四旧”标志的被聚集一起付之一炬,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就此开始。6月,全县各中学纷纷响应,相继成立名目繁多的红卫兵组织,在校园、街头张贴大字报、刷写大标语,寻找“小三家村”,抓斗“资产阶级臭知识分子”。从此,学校开始混乱。6月下旬,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卓资县委向县内3所中学派出工作组,意在制止混乱,统一思想,把握运动正确方向。不久,工作组被指责为犯有“方向路线错误”和执行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决定撤回。9月后,县内各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学生进行大串联,红卫兵“造反”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到县直各单位、厂矿和人民公社。于是各种类型“战斗队”、“兵团”相继成立,所有单位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普遍掀起破“四旧”的高潮。地、富、反、坏、右、资本家和有历史问题的人多被批斗、游街、示众,有的还被抄家、殴打。全县掀起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高潮。县委书记、县长等先被揪斗、示众,继而多数委办局的领导被揪斗。县直各单位、厂矿、学校和人民公社也纷纷在本单位、本地区抓斗“走资派”。1967年5月,全县派性斗争达到白热化。初,各派只是互不相让,互相指责,以说理、辩论等形式开展斗争,后逐渐发展形成为两大派,矛盾日益激化,有时互相对打,形成武斗事件。各单位工作全部停止,各职能机关全部瘫痪。1968年1月8日,成立卓资县“三结合”(解放军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群众代表)的革命委员会。进入4月份,全县95个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和21个人民公社、138个生产大队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从此,派性斗争从组织形式上予以消除,但各派仍然勾心斗角,时有矛盾发生。1968年5月,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指示,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县革命委员会接连发出一、二、三号通告,号召各级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要求广大人民群众集中火力,集中目标,连续出击,主动进攻,向阶级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县革命委员会专门成立“挖肃”运动领导小组。进入6月,革命大批判和本单位斗、批、改结合起来,向“阶级敌人开展更加猛烈的进攻”。到冬季,全县被揪斗者越来越多。不少单位私设公堂,严刑拷打,大搞逼供信,实行残酷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不少干部群众受害。10月,挖“新内人党”(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大搞逼、供、信,捏造证据,制造所谓卓资县“新内人党”四级组织。致使许多人被长期隔离、关押、批斗,在精神上受折磨,身体上受到摧残,同时使大批干部、群众以及家属、亲友受到株连,遭受打击伤害。还有些职工、干部、社员被打成大众党、国民党、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从而造成大量冤假错案。1974年7月,全县“批林批孔”为纲,认真学习法家著作,联系历史上儒法斗争史,古为今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10月份,县委组成300多人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别进驻各单位、公社帮助开展批林批孔,进行基本路线教育。1976年3月,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各单位、公社、厂矿学校立即张贴大字报、刷写大标语,大反“修正主义回潮”。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历经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精神,1978年以来,中共卓资县委、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对各种冤假错案的直接受害者或受株连者一律在政治上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核发《平反证书》。其次对他们在运动中蒙受的损失和具体问题逐一解决。通过平反冤假错案,促进全县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调动各族各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积极性。
        《卓资县志》的编委和主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真实地把全县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摘要入志,及时地抢救并保存一批珍贵的原始资料。特别对有关“扩大化”的记叙,全县6 200人被打成“新内人党”分子,250人致伤致残,57人含冤而死,从而造成全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冤、假、错案,令人怵木惊心,使今人、后人引以为鉴。
        《阿拉善右旗志》  马西巴图主编,李新生、乌兰巴根作序。编委会主任任英超、阿日斯楞、张勉仁、李新生。《阿拉善右旗志》始修于1987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5311—4276—7/K·54,责任编辑徐学文。全书8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38元。
        志书设20编,71章。第一编建制,设2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4章;第三编人口·民族,设5章;第四编畜牧业,设6章;第五编农业·林业·水利,设3章;第六编工业,设4章;第七编交通·邮电,设2章;第八编城乡建设,设5章;第九编商业,设6章;第十编财税·金融,设3章;第十一编经济管理,设6章;第十二编党派群团,设2章;第十三编政权·政协,设3章;第十四编公检法司,设4章;第十五编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第十六编军事,设2章;第十七编科技·教育,设2章;第十八编文化,设2章;第十九编卫生·体育,设2章。第二十编人物,设2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阿拉善右旗境内沙漠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46.6%,其中流支风沙占沙漠面积的84.1%。沙漠化土地面积1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每年仍以数10万亩的速度扩展蔓延。1993年~1998年连续6年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致使大面积林草植被退化消失。土地沙漠化,沙漠面积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威胁着友邻地区的安全。防治土地沙漠化进程已迫中眉梢,刻不容缓。境内沙漠面积大,分布广泛,以流动沙、半流动沙为主,这是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干旱少雨,土地易遭破坏,棕漠土、灰棕土分布广泛,且有机质含量少,化学物化程序低,多沙土和沙壤土,风带8~14米/秒易被吹扬,形成大面积的裸露地和沙化地面,是沙漠形成的又一原因。大量乱砍、滥挖、滥搂草场植被,乱垦乱开荒地,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是沙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每年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侵袭,大风和沙尘暴极易形成。如1961年,阿拉善右旗成立时,旗府驻呼和达布苏,因受流沙侵袭、威胁,1965年,迁址额肯呼都格。1972年,雅布赖盐场场部从呼和达布苏迁址滚呼都格。1999年,呼和达布苏被沙流淹埋,很难寻到先前的房屋。流沙丘常常阻碍交通、通讯线路。旗公路段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巴额路上清理淤沙,该路因积沙严重,多次改道,养护路费日趋高涨。仅巴额路上丹至孟根布拉格段,配有专用清沙车辆3辆,人员5人,每年清沙费数万元。中泉子化工厂、雅布赖盐场地处流沙地带,流沙侵袭日益严重,沙子覆盖区日渐扩大,沙层增厚。据雅布赖盐场多年观测,1986年,盐湖沙盖区由过去的8.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沙层普遍增厚0.7米,每年进入流沙40多万立方米,每产1吨原盐即需推拉沙盖4.26平方米,每年仅清运沙盖需数百万元的费用,成本成倍增加,且影响产品质量,使企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困难重重。树贵、努日盖等苏木部分牧民,受沙漠侵袭而失支生存条件,已成为沙漠难民,国家投入几千万元,搬迁到孪井滩、板滩井等地,从事农业生产种植饲草料。沙漠已严重危害、威胁着全旗各项事业的发展。阿拉善右旗开展沙漠化防治主要是大搞草原建设,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天然草场超载过牧是草场退化、土地沙漠重要原因之一。建设饲草料基地,提高饲草料产量、质量,是防治沙漠化的一项最根本的措施。加强草场管理保护、结合畜群承包责任制,进行草场划管、固定草场使用权、开发权,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即使用、保护、建设三结合。对已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场,搬迁出人口和牲畜,强制封育,待草场完全得到恢复后再进行开发利用。坚决执行“以草定畜、以畜养畜、畜草平衡”的方针,做到科学合理放牧。严禁乱砍、滥挖、滥搂植被,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土地保护,防治土地沙漠化。
        《阿拉善右旗志》全面、系统地记载阿拉善右旗各行各业的发展、演变及现状,重点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阿拉善右旗出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综观全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详今略古,图文并茂(书中设有61幅彩照和行政区划图1幅),为本志增添精彩的一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体现出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
        《苏尼特右旗志》  巴雅尔主编。武国栋、敖其尔呼雅嘎作序。编委会主任武国栋。《苏尼特右旗志》始修于1986年,2002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511—X/Z·205,责任编辑刘百岁。全书10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86元。
        志书设21编,83章。第一编建置,设3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编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编畜牧业,设7章;第五编农林业,设2章;第六编水利,设5章;第七编工业,设11章;第八编商业,设5章;第九编交通·邮电,设2章;第十编土地城建,设2章;第十一编财政·税务·金融,设3章;第十二编经济管理,设2章;第十三编教育·科技,设2章;第十四编文化·体育,设4章;第十五编医药卫生,设6章;第十六编政党群团,设2章;第十七编政权·政协,设4章;第十八编政法,设4章;第十九编军事,设5章;第二十编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第二十一编宗教·民俗·语言,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人物,附录。
        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字希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世袭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和硕都隆亲王。民国8年(1919年)加冕,执掌苏尼特右旗军政旗务。民国13年(1924年),锡林郭勒盟盟长杨桑,因年迈多病离职。副盟长索诺木拉布坦继任盟长,德王依次升迁补任为副盟长。时值国内正处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之时,德王利用已经执掌盟旗两级政务之权,抱着“当今之世,能出而收拾蒙古事者,舍我而其谁与归?”政治目的,提出以改革蒙古社会“陈规陋俗”为名,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民国14年(1925年),在苏尼特右旗建立起一支拥有500余人的武装力量保安队。这支保安队,是当时锡盟各旗保安队中力量最为雄厚的武装力量。民国15年(1926年),德王经“改革旗政”扩充兵员,军队人数达千人以上,装备且多用新式枪械。后又在德王府所在地(今朱日和镇境内),设立武器修造所(当时名为班禅所有),有工人数10名,可制造手提式机枪和弹药等。同年,德王继旗保安队扩编之后,重新建立起一支500余名兵员“乌滂守备队”,驻守滂江(今布图木吉苏木白音高毕嘎查境内)。这支武装是实行兵员轮换义务兵役制,担任由张家口经滂江到乌德(今蒙古国扎木乌德)护路任务,每年向察哈尔都统府领取补充经费4 000元。这支部队以后被德王派驻百灵庙,发展为数千人的保安队。民国25年(1936年)2月,时任保安科长的云继先率领其中千余名官员武装暴动,脱离德王,被傅作义收编后,遂改为蒙旗保安总队,蒙旗独立旅,新编第三师等。民国22年(1933年),德王在其王府西营盘,成立蒙古干部学生队,委云继先(土默特旗人,黄埔军校毕业),于福赓为教官。把由北平招来的学生和兰旗遣送来的70余名青年编入干部学生队训练,把蒋介石特批的由武汉、南京运来的武器拨给该队使用,使该部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场所。民国24年(1935年),德王委托伪满察东警备司令李守信,为其组建一团蒙古骑兵,由宝贵廷担任团长,陆续派乌云飞、任殿都、巴图等充任连长、排长,扩充武装奠定基础。同年12月,日本关东军向德王提供日币50万元和5 000支枪,作为扩充军队之用。同时,德王由百灵庙“蒙政会”抽调一批骨干力量,着于伪蒙古军总司令部筹建工作。民国25年(1936年)2月12日,在苏右旗德王府举行伪蒙古军总司令部成立庆典大会。典礼大会仿照成吉思汗大祭仪式,在一座大蒙古包内正面悬挂成吉思汗遗像,上挂哈达,前悬供品。蒙古包外,交叉竖立两面新制蓝地右上角有红、黄、白三条象征蒙古的旗帜,即时改用成吉思汗年号以纪年(这年正是成吉思汗年七百三十一年),表明改元易帜。会上,德王以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孙自居,宣读就任伪蒙古军总司令誓辞。总司令由德王担任并兼任政务部长。副司令由李守信担任并兼任军务部长。日本顾问部主任顾问是村谷颜沿部,军事顾问是山内。是年,4月24日在乌珠穆沁右召开“蒙古大会”,决定成立伪蒙古军政府,任命德王为总裁,负责实际军务,掌握军政权。将化德县(嘉卜寺)作为伪蒙古军政首府,化德县改为“额尔德木索雅图浩特”(即“德化”市)。5月12日,伪蒙古军政府在“德化”市举行典礼,宣告正式成立。伪蒙古军政府成立后,即进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兵源,除李守信统领原有部队和从伪满东三盟各旗招来的新兵外,又从锡、察两盟各旗征来一批新兵。这些军队合编成两个军,共计8个师、1个警卫师、1个炮兵团、1个宪兵。第一军军长由李守信担任,统率第一、二、三、四师和一个直属炮兵队。第二军军长由德王兼任,统率第五、六、七、八师和1个警卫师,炮兵团及宪兵队。伪蒙古军编成后,每个师号称1 200人,实则不过八九百人。两个军总军力号称1万人,实数在8 000人左右,全部是骑兵。军费、武器装备多由日本关东军供给,预定军费每月3 000万日元,战时补助讨伐费30万日元。从军部到连队,多配备有日本关东兵派遣顾问,指导官,教官进行监督和指挥。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德王又投靠国民党蒋介石。伪蒙古军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被改编为国民党部队,一部分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另有2 000 余人部队,后来随德王、李守信退到宁夏,又到阿拉善地区将部队改编为两个骑兵师。德王任总司令,李守信为副总司令,宝贵廷为总参谋长,都固仍仓为副总参谋长,继续进行“蒙古自治”活动。1950年2、3月之交,伪蒙古军除少数坚决不愿放下武器反对投降者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外,部分逃散,所剩余部1 200余人,响应人民政府和平解放号召,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军缴械投缄。
        《苏尼特右旗志》是在新世纪之初,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这是苏尼特右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通志,是苏尼特右旗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旗志》客观、全面、系统地记载苏尼特右旗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该志存往事于真容,求发展之轨迹,纵述千年史,横记百业事,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可谓一旗之百科全书。便于今人后代鉴古察今,兴利除弊,励精图治,建设繁荣富强的苏尼特右旗。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博览)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一)
  •    《巴彦淖尔盟志》  王治国主编。任亚平、 ***作序。编委会主任 ***。《巴彦淖尔盟志》始修于1988年,1996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3476—7/K·273,责任编辑石应蕙、陈利保。全书239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地矿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册。定价325元。
        志书设上下两册,33篇,152章。第一篇建置,设二章;第二篇自然地理,设6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篇农业,设9章;第五篇水利,设6章;第六篇林业,设7章;第七篇畜牧,设5章;第八篇工业,设5章;第九篇交通,设4章;第十篇邮电,设2章;第十一篇商业,设5章;第十二篇粮油,设4章;第十三篇财税·金融,设3章;第十四篇城乡建设,设5章;第十五篇经济综合管理,设5章;第十六篇政党,设2章;第十七篇政权·政协;第十八篇群众团体,设5章;第十九篇公安·司法,设4章;第二十篇军事,设6章;第二十一篇民政·外事·信访,设3章;第二十二篇劳动·人事,设4章;第二十三篇教育,设8章;第二十四篇科技,设3章;第二十五篇文化,设10章;第二十六篇卫生,设6章;第二十七篇体育,设4章;第二十八篇宗教,设7章;第二十九篇风俗,设5章;第三十篇方言,设3章;第三十一篇人物,设3章;第三十二篇旗县市概况,设7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巴彦淖尔盟(俗称河套地区,今巴彦淖尔市)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水利,自古有“黄河百害,为富一套”之说。河套灌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就进行开发,历经北魏、隋、唐,几经兴衰。河套水利的全面开发,历经150多年,才有今貌。今日河套灌区,包括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以及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的山前农业区,有灌溉面积48万公顷,灌区人口100万人,人均灌溉面积7亩多。黄河在境内流径段长340公里,年过境总水量达300亿立方米,水源有保证,可提供本区73.3万公顷灌溉面积的用水。河套灌区由西部的保尔套勒盖灌域,后套灌域和东部乌拉山南麓的三湖河灌域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后套灌域为主,决定着灌区的全局。河套灌区的近代水利开发,从渠道本身来讲,经历由八大干渠到十大干渠的演变过程。原来的八大干渠于清代末年已基本形成,河套灌区初具规模。到民国时期,刚目河(刚济渠)与永和渠(沙河渠)均被合并到大干渠成为支渠。另外,又先后挖成黄济渠、杨家河、乌拉河和复兴渠,最后演变到现在的塔布渠(塔布河)、长济渠(长胜渠)、通济渠(老郭渠)、义和渠(王同春渠)、复兴渠(沙河渠)、丰济渠、永济渠(缠金渠)、黄济区、杨家河和乌拉河。至此,河套灌区基本形成,十大干渠控制着河套的全部土地。另外,从黄河上直接开口引水的小干渠还有三四十道,均先后与大干渠合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大兴水利,其中如十大工程分别是:黄杨闸工程、黄河防洪堤工程、抗旱工程、渠道引水口合并工程、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工程、总排干工程、灌排水配套工程、山区水利工程和防氟改水工程均投入使用。又,蜚声中外的阴山岩画在巴彦淖尔盟境内分布广泛。早在公元5世纪时,境内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在《水经注》中予以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但在其后的1500年里,再无人问津。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彦淖尔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经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出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开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阴山岩画分布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理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形成岩画分布区。地理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00幅以上。其次,在磴口县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每隔2米~3米就有1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过10米,其总数在500幅以上。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赤鹿、驼鹿、狍子、马、骡、驴、驼、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狩猎画面占有特殊地位,数量可观,表现着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还有表现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画。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原始数码、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占有一定比例,它们直接反映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无论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岩画大体分四个时代,五个时期: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民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巴彦淖尔盟志》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以唯物辩证法为准绳,实事求是,横排百科,纵述始末,系统地记载巴彦淖尔盟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存往事之真实,求发展之轨迹,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文献。该书在结构体例,风格特点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如第五篇水利志,就6章24项内容逐一志述,将巴彦淖尔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八百里河套平原统揖于此。
        《托克托县志》朱耀主编。王振义并韩钊、 ***分别作序一、序二。编委会主义韩钊。1984年托克托县曾组织人员编修出《托克托县志稿》,1999年7月重新组织人员编修《托克托县志》,至2003年7月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版书号ISBN 7—204—06979—X/K·441,责任编辑李杰。全书130万字,精装大16开本,上下册,定价360元。 
        志书设23编91章。第一编建制,设3章;第二编人口·民族,设3章;第三编政党,设2章;第四编政权·政协,设5章;第五编社会团体,设3章;第六编公检法司,设5章;第七编军事,设6章;第八编民政·人事·劳动,设4章;第九编教育·科技,设2章;第十编文化·新闻,设5章;第十一编卫生·体育,设2章;第十二编经济综述,设7章;第十三编自然地理,设6章;第十四编农牧林水渔,设6章;第十五编工业,设5章;第十六编交通·邮电,设2章;第十八编商供·粮油,设2章;第十九编财税金融,设3章;第二十编经济综合管理,设5章;第二十一编宗教·民俗,设2章;第二十二编政务纪要,设4章;第二十三编人物,设2章。冠以序、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1966年6月18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托克托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十三班的学生贴出大字报,批判“三家村黑店”,称为“六·一八”事件。事件发生后,县委派出工作组进驻第一、二中学,并成立校“文化革命”领导小组。6月末,集宁一中数名臂戴“红炮兵”袖章的学生来到县中学进行串联,鼓动学生起来“闹革命”。在他们的鼓动下,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7月中旬,城乡掀起“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运动。一时之间,在校园内和城关镇街道两旁醒目的墙壁上出现署名“捍马列”、“卫东彪”、“红卫”、“向东”的各种宣言和大字报;有的女学生将辫子剪掉,以表示革命的决心;托克托第一中学也更名为“红卫中学”。随后,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口号的鼓动下,运动更加深入。“四类分子”(地、富、反、坏)、资本家及阴阳风水先生等被搜查、抄家、游街、批斗;古旧字画、线装书籍、古玩古物、花轿、棺罩、鼓乐器具、县晋剧团演出古装戏的服装和道具等,统统被称为封、资、修的东西而当众烧毁;几百年来陆续建筑的多处古寺庙宇、戏台教堂,大多被拆毁;老百姓家的各种瓦当、石狮和门贴、炕围画也被砸碎,铲除。8月,中学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红五类”学生(家庭出身为工人、贫下中农、手工业者、革命干部和军人者)臂戴“红卫兵”袖章,扬眉吐气,造反有理;而“黑七类”子女(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资本家和有严重历史问题者)则被歧视,不准参加“红卫兵”组织。8月5日,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后,县中学生开始批判县委派驻学校的工作组,认为他们执行的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于是工作组撤出学校。9月1日,县文化大革命7人领导小组成立。此时,中共中央通知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再次派工作组进驻学校。至月底,全县各学校、县直机关、厂矿企业的一些群众组织相继诞生;一个人、几个人、十几个人,张贴一张宣言,召开一次会议,一支战斗队便宣告成立。战斗队名目繁多,诸如“东风”、“春雷”、“红烂漫”、“千钧棒”等等。各战斗队张贴大字报,粉刷大字标语,印发革命传单,开展大辩论,揪斗“走资派”,运动搞得轰轰烈烈。10月~11月,各中学师生、城关地区及部分农村的小学教师纷纷赴北京等地串联。回县后,各群众组织互相联络,壮大队伍,建立联合组织。城关地区小学教师成立“红色教育战斗团”(简称“教战团”),托克托第一中学成立“红色造反团”,跨行业成立“东方红联社”。12月初,全县召开学习广东省学习《毛泽东选集》经验的4 000人大会。会议中,一些群众组织的代表到县委会议室与县常委座谈。会后,参加座谈会的个别代表被围攻,首次发生小型武斗。此后,“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中共各级党组织受到冲击。1967年1月,上海“红色夺权风暴”波及县境。“红色造反团”首先夺取学校的党政财文大权;各种名目的群众组织也相继夺权罢官,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全县局势进一步混乱。2月2日,呼和浩特市大中(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称“呼三司”)、河西公司“八·一八”等群众组织到内蒙古军区静坐、绝食。2月5日,参加静坐的“呼三司”内蒙古师范学院“东方红战斗纵队”的托克托县籍学生韩桐被军区一名军官开枪打死,造成流血事件。事件发生后,“呼三司”的一批学生来县串联,遭到一些群众组织的围攻。各群众组织对2月5日事件的看法不同,形成以“东方红联社”为首的军区观点派和以“红色造反团”、“教战团”为代表的“呼三司”观点派;前者被称为“保守派”,后者自称为“造反派”。5月20日,南坪公社“暴风雨战斗队”和“红色造反团”发生摩擦;22日,近千名农民进入第一中学,几乎酿成武斗。6月中旬,“呼三司”、“中小学革命造反司令部”等组织在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操场为韩桐举行追悼会,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北京、上海等地2万多人,分乘300余辆汽车来参加,以至使呼托公路的沥青路面多处被压坏。追悼会上,县“保守派”负责人在会上被揪斗。7月,各“造反派”组织联合成立“无产阶级革命联络站”,并筹备成立各单位、各系统革命委员会和县革命委员会。11月下旬,托克托第一中学由“红卫中学”更名为“韩桐中学”;同时,校革命委员会成立。12月16日,有军人、干部、群众参加的三结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伊始,重新设置政治组、组干组、生产组、办公室等机构。全县各地举办“斗私批修”学习班,实行大联合。1968年初,全县机关、学校、工厂及各人民公社的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4月11日,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县“挖肃”(挖乌兰夫黑线,肃乌兰夫流毒)。有线广播动员大会,“挖黑线,肃流毒”运动在全县铺开;入冬,“挖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新内人党”)运动在全县展开。在这两次运动中,许多干部群众蒙受不白之冤,特别是蒙古族干部群众受到严重迫害。8月下旬,在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农村户口的学生首先返乡,继而城镇户口的学生下乡,接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知识青年来插队落户。从1968年秋至1979年秋的10余年间,先后有2 052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劳动。1969年春,组织县“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宣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机关、学校和人民公社,清理阶级队伍。5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对内蒙古清理阶级队伍所犯扩大化错误的指示》,挖“新内人党”运动停止。12月19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内蒙古实行分区全面军事管制的决定》,解放军1773部队团政治部副主任娄延群等30多人组成的军管组,对县实行军管。1970年,全县县直机关、农村先后进行整党建党和党员登记工作。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自此至1973年,全县城乡开展“批林整风”运动。1974年初,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县开展由江青、王洪文等提出的“批林批孔”运动;同年,中共托克托县委、各人民公社党委分别举办党员训练班,对大队党支部成员和一般党员进行集训。1975年3月,县落实政策办公室成立,开始平反在挖“新内人党”等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并纠正有关政策。同年,在邓小平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党中央对工农业等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全县贯彻党中央精神,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76年3月~10月,全县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文化大革命”结束。
        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如何入志问题,方志界从1982年开始争论,十几年来各抒己见,诚然,国家有关文件已明确指出“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粗、细到什么程度,却没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只有靠主编“酌情掌握”。根据20多年各地修出的志书看,多数志书不仅是“宜粗不宜细”,而是“宁粗勿细”,有的志书甚至避而不记,“细”到断线、存轶的程度。应该承认,政治倾向性太强、政治色彩太浓的志书,不是一部客观、真实的志书,因而,它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也就会随之减弱,甚至会被今人、后人拚弃、评说。“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不能割段,任何力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它从历史中抹去,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只是应该正确看待与评介这段历史而已。《托克托县志》的主编本着志家应具备的态度,用大事编年的手法,把本县“文化大革命”10年走过的历程横陈竖写,不予评说,如实收编入志,成为本志书沉甸甸的一页。
        《卓资县志》  穆生荣主编。王建国、冯林生作序。编委会主任冯林生,名誉主任王建国。《卓资县志》始修于1981年,2002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6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6825—4/K· 438,责任编辑李杰。全书105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乌盟盟委机关印刷厂印制,印数1—1 10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36编,158章。第一编建置,设3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5章;第三编人口与计划生育,设2章;第四编农业,设5章;第五编畜牧业,设4章;第六编林业,设6章;第七编水利,设5章;第八编工业,设11章;第九编乡镇企业,设3章;第十编交通,设3章;第十一编城乡建设,设6章;第十二编邮电,设4章;第十三编商贸,设5章;第十四编粮油购销,设4章;第十五编财政·税收,设3章;第十六编国有资产,设4章;第十七编工商物价·技术监督,设2章;第十八编金融,设6章;第十九编计划·统计·审计,设3章;第二十编政党群团,设2章;第二十一编政权·政协,设3章;第二十二编主要政治活动·改革开放,设3章;第二十三编公安·司法,设4章;第二十四编军事,设6章;第二十五编民政·扶贫,设7章;第二十六编劳动·人事,设4章;第二十七编教育,设6章;第二十八编体育,设4章;第二十九编文化艺术,设5章;第三十编广播电视,设3章;第三十一编医疗卫生,设4章;第三十二编科技与气象,设2章;第三十三编民族·宗教,设2章;第三十四编民俗,设5章;第三十五编语言,设2章;第三十六编人物,设4章。冠以序、概述、凡例、大事记,殿以附录。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县内的红卫兵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破“四旧”,立“四新”,凡是认为不符合“革命要求”的东西一律指责为“封、资、修”、即该砸毁或烧掉。县晋剧团传统历史剧的戏装、各中学图书室的藏书和商品用具图案有“四旧”标志的被聚集一起付之一炬,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就此开始。6月,全县各中学纷纷响应,相继成立名目繁多的红卫兵组织,在校园、街头张贴大字报、刷写大标语,寻找“小三家村”,抓斗“资产阶级臭知识分子”。从此,学校开始混乱。6月下旬,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卓资县委向县内3所中学派出工作组,意在制止混乱,统一思想,把握运动正确方向。不久,工作组被指责为犯有“方向路线错误”和执行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决定撤回。9月后,县内各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学生进行大串联,红卫兵“造反”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到县直各单位、厂矿和人民公社。于是各种类型“战斗队”、“兵团”相继成立,所有单位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普遍掀起破“四旧”的高潮。地、富、反、坏、右、资本家和有历史问题的人多被批斗、游街、示众,有的还被抄家、殴打。全县掀起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高潮。县委书记、县长等先被揪斗、示众,继而多数委办局的领导被揪斗。县直各单位、厂矿、学校和人民公社也纷纷在本单位、本地区抓斗“走资派”。1967年5月,全县派性斗争达到白热化。初,各派只是互不相让,互相指责,以说理、辩论等形式开展斗争,后逐渐发展形成为两大派,矛盾日益激化,有时互相对打,形成武斗事件。各单位工作全部停止,各职能机关全部瘫痪。1968年1月8日,成立卓资县“三结合”(解放军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群众代表)的革命委员会。进入4月份,全县95个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和21个人民公社、138个生产大队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从此,派性斗争从组织形式上予以消除,但各派仍然勾心斗角,时有矛盾发生。1968年5月,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指示,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县革命委员会接连发出一、二、三号通告,号召各级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要求广大人民群众集中火力,集中目标,连续出击,主动进攻,向阶级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县革命委员会专门成立“挖肃”运动领导小组。进入6月,革命大批判和本单位斗、批、改结合起来,向“阶级敌人开展更加猛烈的进攻”。到冬季,全县被揪斗者越来越多。不少单位私设公堂,严刑拷打,大搞逼供信,实行残酷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不少干部群众受害。10月,挖“新内人党”(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大搞逼、供、信,捏造证据,制造所谓卓资县“新内人党”四级组织。致使许多人被长期隔离、关押、批斗,在精神上受折磨,身体上受到摧残,同时使大批干部、群众以及家属、亲友受到株连,遭受打击伤害。还有些职工、干部、社员被打成大众党、国民党、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从而造成大量冤假错案。1974年7月,全县“批林批孔”为纲,认真学习法家著作,联系历史上儒法斗争史,古为今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10月份,县委组成300多人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别进驻各单位、公社帮助开展批林批孔,进行基本路线教育。1976年3月,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各单位、公社、厂矿学校立即张贴大字报、刷写大标语,大反“修正主义回潮”。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历经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精神,1978年以来,中共卓资县委、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对各种冤假错案的直接受害者或受株连者一律在政治上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核发《平反证书》。其次对他们在运动中蒙受的损失和具体问题逐一解决。通过平反冤假错案,促进全县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调动各族各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积极性。
        《卓资县志》的编委和主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真实地把全县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摘要入志,及时地抢救并保存一批珍贵的原始资料。特别对有关“扩大化”的记叙,全县6 200人被打成“新内人党”分子,250人致伤致残,57人含冤而死,从而造成全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冤、假、错案,令人怵木惊心,使今人、后人引以为鉴。
        《阿拉善右旗志》  马西巴图主编,李新生、乌兰巴根作序。编委会主任任英超、阿日斯楞、张勉仁、李新生。《阿拉善右旗志》始修于1987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5311—4276—7/K·54,责任编辑徐学文。全书8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38元。
        志书设20编,71章。第一编建制,设2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4章;第三编人口·民族,设5章;第四编畜牧业,设6章;第五编农业·林业·水利,设3章;第六编工业,设4章;第七编交通·邮电,设2章;第八编城乡建设,设5章;第九编商业,设6章;第十编财税·金融,设3章;第十一编经济管理,设6章;第十二编党派群团,设2章;第十三编政权·政协,设3章;第十四编公检法司,设4章;第十五编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第十六编军事,设2章;第十七编科技·教育,设2章;第十八编文化,设2章;第十九编卫生·体育,设2章。第二十编人物,设2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阿拉善右旗境内沙漠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46.6%,其中流支风沙占沙漠面积的84.1%。沙漠化土地面积1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每年仍以数10万亩的速度扩展蔓延。1993年~1998年连续6年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致使大面积林草植被退化消失。土地沙漠化,沙漠面积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威胁着友邻地区的安全。防治土地沙漠化进程已迫中眉梢,刻不容缓。境内沙漠面积大,分布广泛,以流动沙、半流动沙为主,这是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干旱少雨,土地易遭破坏,棕漠土、灰棕土分布广泛,且有机质含量少,化学物化程序低,多沙土和沙壤土,风带8~14米/秒易被吹扬,形成大面积的裸露地和沙化地面,是沙漠形成的又一原因。大量乱砍、滥挖、滥搂草场植被,乱垦乱开荒地,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是沙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每年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侵袭,大风和沙尘暴极易形成。如1961年,阿拉善右旗成立时,旗府驻呼和达布苏,因受流沙侵袭、威胁,1965年,迁址额肯呼都格。1972年,雅布赖盐场场部从呼和达布苏迁址滚呼都格。1999年,呼和达布苏被沙流淹埋,很难寻到先前的房屋。流沙丘常常阻碍交通、通讯线路。旗公路段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巴额路上清理淤沙,该路因积沙严重,多次改道,养护路费日趋高涨。仅巴额路上丹至孟根布拉格段,配有专用清沙车辆3辆,人员5人,每年清沙费数万元。中泉子化工厂、雅布赖盐场地处流沙地带,流沙侵袭日益严重,沙子覆盖区日渐扩大,沙层增厚。据雅布赖盐场多年观测,1986年,盐湖沙盖区由过去的8.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沙层普遍增厚0.7米,每年进入流沙40多万立方米,每产1吨原盐即需推拉沙盖4.26平方米,每年仅清运沙盖需数百万元的费用,成本成倍增加,且影响产品质量,使企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困难重重。树贵、努日盖等苏木部分牧民,受沙漠侵袭而失支生存条件,已成为沙漠难民,国家投入几千万元,搬迁到孪井滩、板滩井等地,从事农业生产种植饲草料。沙漠已严重危害、威胁着全旗各项事业的发展。阿拉善右旗开展沙漠化防治主要是大搞草原建设,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天然草场超载过牧是草场退化、土地沙漠重要原因之一。建设饲草料基地,提高饲草料产量、质量,是防治沙漠化的一项最根本的措施。加强草场管理保护、结合畜群承包责任制,进行草场划管、固定草场使用权、开发权,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即使用、保护、建设三结合。对已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场,搬迁出人口和牲畜,强制封育,待草场完全得到恢复后再进行开发利用。坚决执行“以草定畜、以畜养畜、畜草平衡”的方针,做到科学合理放牧。严禁乱砍、滥挖、滥搂植被,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土地保护,防治土地沙漠化。
        《阿拉善右旗志》全面、系统地记载阿拉善右旗各行各业的发展、演变及现状,重点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阿拉善右旗出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综观全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详今略古,图文并茂(书中设有61幅彩照和行政区划图1幅),为本志增添精彩的一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体现出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
        《苏尼特右旗志》  巴雅尔主编。武国栋、敖其尔呼雅嘎作序。编委会主任武国栋。《苏尼特右旗志》始修于1986年,2002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511—X/Z·205,责任编辑刘百岁。全书10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86元。
        志书设21编,83章。第一编建置,设3章;第二编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编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编畜牧业,设7章;第五编农林业,设2章;第六编水利,设5章;第七编工业,设11章;第八编商业,设5章;第九编交通·邮电,设2章;第十编土地城建,设2章;第十一编财政·税务·金融,设3章;第十二编经济管理,设2章;第十三编教育·科技,设2章;第十四编文化·体育,设4章;第十五编医药卫生,设6章;第十六编政党群团,设2章;第十七编政权·政协,设4章;第十八编政法,设4章;第十九编军事,设5章;第二十编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第二十一编宗教·民俗·语言,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人物,附录。
        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字希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世袭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和硕都隆亲王。民国8年(1919年)加冕,执掌苏尼特右旗军政旗务。民国13年(1924年),锡林郭勒盟盟长杨桑,因年迈多病离职。副盟长索诺木拉布坦继任盟长,德王依次升迁补任为副盟长。时值国内正处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之时,德王利用已经执掌盟旗两级政务之权,抱着“当今之世,能出而收拾蒙古事者,舍我而其谁与归?”政治目的,提出以改革蒙古社会“陈规陋俗”为名,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民国14年(1925年),在苏尼特右旗建立起一支拥有500余人的武装力量保安队。这支保安队,是当时锡盟各旗保安队中力量最为雄厚的武装力量。民国15年(1926年),德王经“改革旗政”扩充兵员,军队人数达千人以上,装备且多用新式枪械。后又在德王府所在地(今朱日和镇境内),设立武器修造所(当时名为班禅所有),有工人数10名,可制造手提式机枪和弹药等。同年,德王继旗保安队扩编之后,重新建立起一支500余名兵员“乌滂守备队”,驻守滂江(今布图木吉苏木白音高毕嘎查境内)。这支武装是实行兵员轮换义务兵役制,担任由张家口经滂江到乌德(今蒙古国扎木乌德)护路任务,每年向察哈尔都统府领取补充经费4 000元。这支部队以后被德王派驻百灵庙,发展为数千人的保安队。民国25年(1936年)2月,时任保安科长的云继先率领其中千余名官员武装暴动,脱离德王,被傅作义收编后,遂改为蒙旗保安总队,蒙旗独立旅,新编第三师等。民国22年(1933年),德王在其王府西营盘,成立蒙古干部学生队,委云继先(土默特旗人,黄埔军校毕业),于福赓为教官。把由北平招来的学生和兰旗遣送来的70余名青年编入干部学生队训练,把蒋介石特批的由武汉、南京运来的武器拨给该队使用,使该部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场所。民国24年(1935年),德王委托伪满察东警备司令李守信,为其组建一团蒙古骑兵,由宝贵廷担任团长,陆续派乌云飞、任殿都、巴图等充任连长、排长,扩充武装奠定基础。同年12月,日本关东军向德王提供日币50万元和5 000支枪,作为扩充军队之用。同时,德王由百灵庙“蒙政会”抽调一批骨干力量,着于伪蒙古军总司令部筹建工作。民国25年(1936年)2月12日,在苏右旗德王府举行伪蒙古军总司令部成立庆典大会。典礼大会仿照成吉思汗大祭仪式,在一座大蒙古包内正面悬挂成吉思汗遗像,上挂哈达,前悬供品。蒙古包外,交叉竖立两面新制蓝地右上角有红、黄、白三条象征蒙古的旗帜,即时改用成吉思汗年号以纪年(这年正是成吉思汗年七百三十一年),表明改元易帜。会上,德王以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孙自居,宣读就任伪蒙古军总司令誓辞。总司令由德王担任并兼任政务部长。副司令由李守信担任并兼任军务部长。日本顾问部主任顾问是村谷颜沿部,军事顾问是山内。是年,4月24日在乌珠穆沁右召开“蒙古大会”,决定成立伪蒙古军政府,任命德王为总裁,负责实际军务,掌握军政权。将化德县(嘉卜寺)作为伪蒙古军政首府,化德县改为“额尔德木索雅图浩特”(即“德化”市)。5月12日,伪蒙古军政府在“德化”市举行典礼,宣告正式成立。伪蒙古军政府成立后,即进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兵源,除李守信统领原有部队和从伪满东三盟各旗招来的新兵外,又从锡、察两盟各旗征来一批新兵。这些军队合编成两个军,共计8个师、1个警卫师、1个炮兵团、1个宪兵。第一军军长由李守信担任,统率第一、二、三、四师和一个直属炮兵队。第二军军长由德王兼任,统率第五、六、七、八师和1个警卫师,炮兵团及宪兵队。伪蒙古军编成后,每个师号称1 200人,实则不过八九百人。两个军总军力号称1万人,实数在8 000人左右,全部是骑兵。军费、武器装备多由日本关东军供给,预定军费每月3 000万日元,战时补助讨伐费30万日元。从军部到连队,多配备有日本关东兵派遣顾问,指导官,教官进行监督和指挥。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德王又投靠国民党蒋介石。伪蒙古军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被改编为国民党部队,一部分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另有2 000 余人部队,后来随德王、李守信退到宁夏,又到阿拉善地区将部队改编为两个骑兵师。德王任总司令,李守信为副总司令,宝贵廷为总参谋长,都固仍仓为副总参谋长,继续进行“蒙古自治”活动。1950年2、3月之交,伪蒙古军除少数坚决不愿放下武器反对投降者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外,部分逃散,所剩余部1 200余人,响应人民政府和平解放号召,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军缴械投缄。
        《苏尼特右旗志》是在新世纪之初,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这是苏尼特右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通志,是苏尼特右旗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旗志》客观、全面、系统地记载苏尼特右旗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该志存往事于真容,求发展之轨迹,纵述千年史,横记百业事,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可谓一旗之百科全书。便于今人后代鉴古察今,兴利除弊,励精图治,建设繁荣富强的苏尼特右旗。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